CN211377424U -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77424U
CN211377424U CN201921921216.6U CN201921921216U CN211377424U CN 211377424 U CN211377424 U CN 211377424U CN 201921921216 U CN201921921216 U CN 201921921216U CN 211377424 U CN211377424 U CN 2113774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lf ring
fixed
interference
shell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212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Aero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West Blue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Aero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West Blu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Aero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West Blue filed Critical Shaanxi Aerospa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West Blue
Priority to CN2019219212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774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774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774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包括壳体,壳体两侧开设有穿孔,壳体底板内侧设有系列立柱,立柱侧壁固定有系列固定环;固定环设有固定于立柱侧壁的第一半环和与之顶端活动连接的第二半环,第一半环通过固定器与第二半环扣合;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中,线缆穿过穿孔之后进入壳体内部,将单股或者同种类不相互干扰的线缆放入同一个固定环内部,卡合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轴柄在弹簧的压迫下与抵接块扣合固定,起到固定作用;当手动按压按片的时候,第二传动杆依次带动伸缩杆和第一传动杆运动,压迫抵接块克服弹簧的压力,不再与轴柄抵接固定,能够分离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不同种类的线束分离固定,有效避免电磁干扰。

Description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讯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背景技术
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传导干扰是指通过导电介质把一个电网络上的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辐射干扰是指干扰源通过空间把其信号耦合干扰到另一个电网络。在高速PCB及系统设计中,高频信号线、集成电路的引脚、各类接插件等都可能成为具有天线特性的辐射干扰源,能发射电磁波并影响其他系统或本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通讯设备采用大量集成电路,工作状态下极其容易收到复杂电磁环境的干扰,由于是通讯设备电缆通讯控制电缆与供电电缆交杂在一起的时候,更加容易产生干扰,导致数据传输错误等设备无法稳定工作的情形。
在公开号为CN206639626U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电磁屏蔽效能的航天器用多芯LVDS线缆,由多根LVDS线缆组成,并通过电连接器的尾罩与电连接器本体连接,多束LVDS线缆在连接处剥除自带绝缘层且自带的屏蔽层在多束LVDS线缆的一侧,多束LVDS线缆合并为一束线芯束;线芯束在剥除处由内到外依次被第一隔热层、金属丝层、第一紧固层、第一屏蔽层、防护帘、第二屏蔽层、第二紧固层、第三紧固层和第二隔热层包覆;所述第一隔热层用来阻挡外部热量对线芯束的干扰;所述第一紧固层用来将线芯束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屏蔽层用来覆盖线芯束以减少电磁泄露;所述防护帘用来全面覆盖尾罩和线芯束的连接部分以减少电磁泄露;所述第二屏蔽层是用来覆盖尾罩外侧的线芯束和防护帘以减少泄露;所述第二紧固层是用来固定第二屏蔽层两端处的线芯束;所述第三紧固层是用来固定尾罩末端和屏蔽缠带末端的线芯束;所述第二隔热层是覆盖整个线芯束用来阻挡外部热量对线芯束的干扰。但是此种方式是使用屏蔽线缆,不仅体积大难以布线,而且成本较高。
因此需要一种不需要改变线缆本身结构材质的绕线器,便于夹持绕线的同时能够实现电磁屏蔽,减小电磁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不仅便于夹持绕线,同时还能减小电磁干扰。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两侧开设有穿孔,所述壳体底板内侧设有系列立柱,所述立柱侧壁固定有系列固定环;
所述固定环设有固定于立柱侧壁的第一半环和与之顶端活动连接的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通过固定器与第二半环扣合;
所述固定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插接有轴柄,所述轴柄与本体内腔中的抵接块抵接,所述抵接块在弹簧的压迫下与轴柄侧壁的凹槽插接,所述抵接块固定有与之垂直的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与伸缩杆的活动端活动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固定部围绕旋转轴自由旋转,所述伸缩杆固定端活动连接有第二传动杆的一端,所述第二传动杆末端固定有按片,线缆穿过穿孔之后进入壳体内部,将单股或者同种类不相互干扰的线缆放入同一个固定环内部,卡合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轴柄在弹簧的压迫下与抵接块扣合固定,起到固定作用;当手动按压按片的时候,第二传动杆依次带动伸缩杆和第一传动杆运动,压迫抵接块克服弹簧的压力,不再与轴柄抵接固定,能够分离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便于拿出线束。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部设有纵向的第一金属屏蔽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密集开设有贯穿的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横向的第二金属屏蔽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密集开设有贯穿的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穿孔设有连接上下内壁的弹性带。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带固定有辅助固定块。
本实用新型的收益效果是:
线缆穿过穿孔之后进入壳体内部,将单股或者同种类不相互干扰的线缆放入同一个固定环内部,卡合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轴柄在弹簧的压迫下与抵接块扣合固定,起到固定作用;
当手动按压按片的时候,第二传动杆依次带动伸缩杆和第一传动杆运动,压迫抵接块克服弹簧的压力,不再与轴柄抵接固定,能够分离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便于拿出线束。
不同种类的线束分离固定,有效避免电磁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干扰绕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穿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包括壳体100,壳体100两侧开设有穿孔110,壳体100底板内侧设有系列立柱200,立柱200侧壁固定有系列固定环300;
固定环300设有固定于立柱200侧壁的第一半环310和与之顶端活动连接的第二半环320,第一半环310通过固定器330与第二半环 320扣合;
固定器330包括本体331,本体331插接有轴柄332,轴柄332与本体331内腔中的抵接块333抵接,抵接块333在弹簧334的压迫下与轴柄332侧壁的凹槽插接,抵接块333固定有与之垂直的第一传动杆335,第一传动杆335与伸缩杆336的活动端活动连接,伸缩杆336 的固定部围绕旋转轴337自由旋转,伸缩杆336固定端活动连接有第二传动杆338的一端,第二传动杆338末端固定有按片339。
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项为,壳体100内部设有纵向的第一金属屏蔽板400。
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项为,第一金属屏蔽板400密集开设有贯穿的线孔。
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项为,壳体100内部设有横向的第二金属屏蔽板500。
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项为,第二金属屏蔽板500密集开设有贯穿的线孔。
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项为,穿孔110设有连接上下内壁的弹性带 111。
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项为,弹性带111固定有辅助固定块112。
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
线缆穿过穿孔110之后进入壳体100内部,将单股或者同种类不相互干扰的线缆放入同一个固定环300内部,卡合第一半环310和第二半环320,轴柄332在弹簧334的压迫下与抵接块333扣合固定,起到固定作用;
当手动按压按片339的时候,第二传动杆338依次带动伸缩杆337 和第一传动杆335运动,压迫抵接块333克服弹簧334的压力,不再与轴柄332抵接固定,能够分离第一半环310和第二半环320,便于拿出线束。
上述操作中,相比较传统方式,不同种类的线束分离固定,有效避免电磁干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过着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两侧开设有穿孔(110),所述壳体(100)底板内侧设有系列立柱(200),所述立柱(200)侧壁固定有系列固定环(300);
所述固定环(300)设有固定于立柱(200)侧壁的第一半环(310)和与之顶端活动连接的第二半环(320),所述第一半环(310)通过固定器(330)与第二半环(320)扣合;
所述固定器(330)包括本体(331),所述本体(331)插接有轴柄(332),所述轴柄(332)与本体(331)内腔中的抵接块(333)抵接,所述抵接块(333)在弹簧(334)的压迫下与轴柄(332)侧壁的凹槽插接,所述抵接块(333)固定有与之垂直的第一传动杆(335),所述第一传动杆(335)与伸缩杆(336)的活动端活动连接,所述伸缩杆(336)的固定部围绕旋转轴(337)自由旋转,所述伸缩杆(336)固定端活动连接有第二传动杆(338)的一端,所述第二传动杆(338)末端固定有按片(33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内部设有纵向的第一金属屏蔽板(4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400)密集开设有贯穿的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内部设有横向的第二金属屏蔽板(5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500)密集开设有贯穿的线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110)设有连接上下内壁的弹性带(1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带(111)固定有辅助固定块(112)。
CN201921921216.6U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Active CN2113774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1216.6U CN21137742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21216.6U CN21137742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77424U true CN211377424U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52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21216.6U Active CN211377424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774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16584B2 (en) Matched impedance shielded pair interconnection system for high reliability applications
US10830974B2 (en) Hybridized cable assembly
US6171139B1 (en) Right-angle connector unit having signal passes equal to one another in length
KR910002052A (ko) 무선주파잡음의 저감방법 및 장치
CN111413770A (zh) 一种光电连接装置
CN103915709A (zh) 具有整体式壳体的磁性连接器
CN104767079B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EP0695469B1 (en) Modular backshell interface system
US6380482B1 (e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sleeve for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s
RU2121740C1 (ru)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EP0700587B1 (en) Low profile backshell/wiring integration and interface system
US4775212A (en) Optical fiber cable
CN211377424U (zh)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CN112787274A (zh) 一种通讯基站通讯供电线缆防干扰绕线器
JP2006129676A (ja)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の端末処理方法及び端末シールド構造と、端末シールド構造を利用した光送受信システム
CN210576832U (zh) 用于评估板材无源互调性能的转接结构与评估装置
CN210667906U (zh) 线缆结构、同轴连接线及移动终端
CN116110646A (zh) 一种用于电力快速检修的电力电缆
CN209641837U (zh) 一种天线组件、电子设备及系统
CN214798044U (zh) 光电混合连接装置和光电混合连接组件
CN220628400U (zh) 一种电气连接件及控制器
JP3168994U (ja) 伝送線
CN213184734U (zh) 一种接插排线及其接插组件
CN208738567U (zh) 抗干扰的水波纹管式苹果数据线
KR102134880B1 (ko) 접지기능을 구비한 금속형 프리와이어링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