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43490U -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43490U
CN211343490U CN201921542431.5U CN201921542431U CN211343490U CN 211343490 U CN211343490 U CN 211343490U CN 201921542431 U CN201921542431 U CN 201921542431U CN 211343490 U CN211343490 U CN 2113434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guide vane
wind
duct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4243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梅长云
郭长帅
刘华
刘苗
曹正
缪锐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4243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434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434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434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导叶包括导叶本体,所述导叶本体的前缘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导风件,相邻所述第一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一导风槽。风道组件,包括风道组件本体以及多个所述的导叶,多个所述的导叶间隔设于所述风道组件本体的出风位置。送风设备,包括所述风道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降低出风噪声,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背景技术
塔扇是根据气流学原理让室内与室外空气形成立体交换系统,风由贯流风机“甩”出,通过风轮转动后造成风压产生离心式风力,再通过风道组件的导叶将风力传送送出。
参考图1-图3所示,现有的塔扇包括进风格栅001、外壳(分为第一外壳002和第二外壳004)、风轮003、蜗舌005和导风结构006。导风结构006位于出风位置,导风结构006上设有导叶007,导叶007分为前缘0072和尾缘0071,前缘0072位于导叶007的进风端,尾缘0071位于导叶007的出风端。
现在市场上的塔扇,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档位运行状态的噪声大。高档位运行状态是指:出口风量大、出口风速大的运行状态。高档位运行状态的噪声来源主要在其出风位置,在保证出口风量及出口风速不降低的情况下,如何降低出风噪音是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导叶,有效降低出风噪声,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风道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送风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导叶,包括:
导叶本体,所述导叶本体的前缘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导风件,相邻所述第一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一导风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叶,第一导风件对导叶本体表面的散射压力产生破坏性干涉,将气流中的大涡流分隔为细碎的小涡流,降低导叶辐射的噪声,实现降噪,结构简单。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叶,所述导叶本体的尾缘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导风件,相邻所述第二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二导风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叶,所述第二导风件与所述第一导风件结构、形状、尺寸和/或排列方式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根部和顶部,所述根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顶部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形状为半圆形、半椭圆形、半长圆形、梯形或锯齿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形状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形状不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风道部,所述第一风道部的形状由靠近所述前缘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前缘的一端渐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件的高度与相邻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中心距之比为0.05~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相邻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中心距范围为1~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相邻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中心距范围为5~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风道组件,包括风道组件本体以及多个所述的导叶,多个所述的导叶间隔设于所述风道组件本体的出风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送风设备,包括所述风道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在导叶本体的前缘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导风件,以对导叶本体的进风散射压力产生破坏性干涉,将大涡流分隔为小涡流,降低噪声。
进一步的,风道组件的出风位置间隔设置多个导叶,对风道组件的出风过程进行降噪,降噪效果好,对风道组件的整体结构影响小,改装成本低。
更进一步的,送风设备包括风道组件,改善送风设备的音品质,提升产品品质。送风设备可以为塔扇、冷风扇或空调扇等具有导叶的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塔扇的爆炸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塔扇的导风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叶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叶安装状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道组件与原风道组件的试验测试频谱对比图,图中黑色填充柱形表示使用图7所示导叶的风道组件的频率与声压关系;图中空心柱形表示使用图2所示原导叶的风道组件的频率与声压关系。
附图标记:
001:进风格栅;002:第一外壳;003:风轮;004:第二外壳;005:蜗舌;006:导风结构;007:导叶;0071:尾缘;0072:前缘;
1:导叶本体;11:第一导风件;12:第一导风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结合图4-7所示,提供一种导叶,包括:导叶本体1,导叶本体1的前缘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导风件11,相邻第一导风件11之间形成第一导风槽12。
其中,前缘对应导叶本体1的进风端,下文中尾缘对应导叶本体1的出风端。
本实施例,沿导叶本体1的前缘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导风件11,且相邻第一导风件11之间形成第一导风槽12,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一导风件11在导叶本体1的前缘排列形成锯齿结构、波浪结构或梳齿结构;其中,锯齿结构如图7所示,波浪结构如图5所示,梳齿结构未示意。气流流动过程中,第一导风件11对导叶本体1表面的散射压力产生破坏性干涉,即第一导风件11将气流中的大涡流分隔为细碎的小涡流,而降低导叶辐射的噪声。将仿生学气动噪声控制技术应用于本实施例的导叶,以解决高档位运行状态的出风位置噪声大的问题,对导叶的结构改造小,加工简便。同时,使用本实施例的导叶,在低档位运行状态,也起到降噪作用。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以及实际测试得知,图2中所示导叶结构的前缘位置声压大,是出风噪声的主要来源;采用本实施例的导叶后,导叶本体1的前缘位置声压分散到第一导风件11表面,且第一导风件11表面的声压小于图2中导叶前缘对应位置声压。
下面提供导叶的进一步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叶本体1的尾缘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导风件(图中未示意),相邻第二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二导风槽。第二导风件对导叶本体1尾缘进行降噪,配合第一导风件11,进行双重降噪。
另外,还可以仅在导叶本体1尾缘设置第二导风件,即导叶本体1前缘不进行改进,也能起到降噪作用。但仅导叶本体1尾缘设置第二导风件的形式,相较于仅在导叶本体1前缘设置第一导风件11的形式降噪效果略弱。根据试验得知,仅在导叶本体1前缘设置第一导风件11时,降噪量一般能达到3dBA;仅在导叶本体1尾缘设置第二导风件时,降噪量一般在0.5dBA。
进一步的,第二导风件与第一导风件11的结构、形状和/或尺寸相同,以方便加工。进一步的,第二导风件与第一导风件11的排列方式相同,进一步方便加工,也有助于导风和降噪。
下面提供第一导风件11的实施例,以对第一导风件11和第二导风件的结构、形状和排列方式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11包括根部和顶部,此处的根部是指第一导风件11连接于导叶本体1的端部,顶部是指第一导风件11远离导叶本体1的端部。第一导风件11的根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顶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根部之间的间距;有助于将导叶本体1前缘的大涡流过滤成细碎的小涡流,进行降噪。
进一步的,第一导风件11的形状可以为半圆形、半椭圆形、半长圆形、梯形或锯齿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半圆形、半椭圆形和半长圆形均类似于猫头鹰初级飞羽的形状,通过仿生进行降噪。其中,半圆形、半椭圆形以及半长圆形并不严格限定为对称分割的半个,具体的形状比例可根据需要选择。锯齿形可以理解为三角形,锯齿形的宽度沿根部向顶部逐渐减小,且其顶部形成尖角,更有助于涡流过滤,进一步优化降噪效果。梯形与锯齿形相近,梯形的顶部为平面,防止割伤工作人员或用户,提高装配和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的,第一导风件11的宽度沿根部向顶部逐渐减小,渐变的结构更符合气动噪声控制的仿生原理,进一步提升降噪效果。
另外,第一导风件11还可以设为其他多边形或异形,如五边形、六边形等。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第一导风件11的根部宽度等于顶部宽度,且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根部之间设有间距,形成梳齿结构,加工简便。具体的,第一导风件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类似矩形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中,矩形、梯形、锯齿形等端部有棱角的第一导风件11进行倒圆角,以增加第一导风件11表面的平滑性,保证使用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风件11的形状是相同的,可以全部都是半圆形、半椭圆形、半长圆形、梯形或锯齿形,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此处不再赘述。相同的第一导风件11的气动降噪作用相同,均匀降噪。而且模具制作更加简单,降低成本。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导风件11的形状是不相同的,可以一部分是半圆形,另一部分是梯形;或者一部分是半圆形,另一部分是锯齿形;又或者一部分是梯形,另一部分是锯齿形,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组合形状,此处不再赘述。形状不相同的第一导风件11的气动降噪效果不同,但均能起到降噪作用,使结构更加多样。并且,形状不相同的第一导风件11对风的梳理作用不相同,吹出的风更加丰富多样,使用户得到不同的吹风体验。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11包括第一风道部,其中第一风道部的形状是由靠近前缘的一端朝向远离前缘的一端渐变的,可以是逐渐变大、逐渐变小、先变大再变小,或者先变小再变大,另外也可以是由半圆形逐渐变成梯形、由半圆形逐渐变成锯齿形等,也能起到降噪效果,并且对风的梳理作用更加不相同,吹出的风更加丰富多样,使用户得到不同的吹风体验。可以理解为,第一导风件11为部分渐变或整体渐变的结构。
同理,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风道部,第二风道部的形状是由靠近尾缘的一端朝向远离尾缘的一端渐变的,具体的渐变方式与第一风道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排列方式至少包括如下两种实施例:
第一种,第一导风件11的根部两端分别与其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根部之间设有间距,以形成第一导风槽12,进而形成梳齿结构、锯齿结构或波浪结构;
第二种,第一导风件11的根部两端分别与其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根部对接,且每个第一导风件11的根部宽度大于顶部宽度,使相邻第一导风件11之间设有间距,以形成第一导风槽12,进而形成梳齿结构、锯齿结构或波浪结构。
多个第一导风件11排列形成的结构形式根据需要选择,所有形状的第一导风件11均可以采用第一种实施例的排列方式,第二种实施例的排列方式适用于顶部宽度小于根部宽度的第一导风件11。
进一步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7所示,第一导风件11的高度与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中心距之比的范围为0.05~0.5,对导叶前缘的降噪效果较好。其中,第一导风件11的高度是指其根部到顶部的距离,参考图5和图7中标示H;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中心距是指相邻两个第一导风件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参考图5和图7中标示L。
进一步的,第一导风件11的高度与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中心距之比的范围为0.1~0.3,优化降噪效果,方便加工。
当第一导风件11为轴对称结构时,中心距为相邻两个第一导风件11的对称轴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中心距范围为1~20mm,能够满足降噪需求。更进一步的,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中心距范围为5~10mm,降噪效果好,方便加工。
更进一步的,第一导风件11的结构同时满足:高度与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中心距之比的范围为0.1~0.3、相邻第一导风件11的中心距范围为5~10mm,降噪效果好,方便加工。
另外,当相邻第一导风件11尺寸规格一致时,中心距与宽度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距越小,第一导风件11排列越密集,宽度对应减小,同时限制高度与中心距的比例关系,则限制了第一导风件11的高度,限制了第一导风件11的尺寸规格。
进一步的,参考图8,为原风道组件与改进的风道组件的试验测试频谱对比图,原风道组件的导叶为图2所示导叶,改进的风道组件的导叶上设有锯齿形的第一导风件11,如图7所示。由图8可得知:在20Hz~20KHz范围内的同一频率,改进的风道组件的声压一般不高于原风道组件的声压;在500Hz~20KHz范围内的同一频率,改进的风道组件的声压均低于原风道组件的声压。根据试验得出,改进的风道组件降噪量一般能达到3dBA。
具体的,导叶一般沿送风设备(如塔扇、空调扇)的高度方向设置,导叶本体1为长条状结构,第一导风件11和第二导风件均沿导叶本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多个,以对整个导叶表面进行降噪。
下面,提供第一导风件11和第二导风件与导叶本体1的连接关系的实施例。
第一导风件11和第二导风件与导叶本体1的连接关系基本相同,下面以第一导风件11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风件11形成一体式的降噪结构,加工简便。第一导风件11的厚度与导叶本体1的厚度相匹配,降噪效果好,便于加工。
进一步的,上述的一体式的降噪结构与导叶本体1一体成型,即形成一体式的导叶,加工简便。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上述的一体式的降噪结构与导叶本体1可拆卸连接,上述一体式的降噪结构在设有多个第一导风件11的同时,还设有用于与导叶本体1连接的连接结构,上述的一体式的降噪结构通过连接结构连接于导叶本体1。其中,连接结构可以为连接罩,连接罩可与多个第一导风件11一体形成,导叶本体1插接于连接罩内,无需改变导叶本体1的结构,即能插接装配连接,适用于新导叶的加工,还适用于旧导叶的改装。此外,连接结构还可以为粘结条,粘结条与多个第一导风件11可拆卸,方便更换,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组件本体以及多个导叶,多个导叶间隔设于风道组件本体的出风位置。风道组件本体出风位置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导叶。风道组件本体的出风位置与送风设备的出风口位置相对应,对出风过程进行降噪。
导叶与风道组件本体的位置关系至少包括以下两种实施例:第一种,导叶连接于风道组件本体的结构部件上,导叶与风道组件本体形成为整体式结构并以整体式结构安装于送风设备;第二种,导叶设于风道组件本体的出风位置,但导叶独立于风道组件本体且连接于送风设备的其他结构部件上,如导叶连接于送风设备的壳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送风设备,包括风道组件。送风设备的出风经过风道组件降噪处理后,整体噪声降低,并且能够在保证出风风量和出风风速的情况下,降低噪声,提升产品品质,改善音品质。
本技术方案中的送风设备,可以理解为塔扇、冷风扇或空调扇等需要导叶进行出风导流的设备。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导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叶本体,所述导叶本体的前缘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一导风件,相邻所述第一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一导风槽;
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根部和顶部,所述根部的宽度大于等于所述顶部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叶本体的尾缘长度方向排列有多个第二导风件,相邻所述第二导风件之间形成第二导风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件与所述第一导风件结构、形状、尺寸和/或排列方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形状为半圆形、半椭圆形、半长圆形、梯形或锯齿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形状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导风件的形状不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风道部,所述第一风道部的形状由靠近所述前缘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前缘的一端渐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件的高度与相邻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中心距之比为0.05~0.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一导风件的中心距范围为1~20mm。
10.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组件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叶,多个所述导叶间隔设于所述风道组件本体的出风位置。
11.一种送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道组件。
CN201921542431.5U 2019-09-17 2019-09-17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Active CN2113434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42431.5U CN211343490U (zh) 2019-09-17 2019-09-17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42431.5U CN211343490U (zh) 2019-09-17 2019-09-17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43490U true CN211343490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05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42431.5U Active CN211343490U (zh) 2019-09-17 2019-09-17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434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4266A (zh) * 2021-12-31 2022-04-0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导风结构及出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4266A (zh) * 2021-12-31 2022-04-0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导风结构及出风装置
CN114294266B (zh) * 2021-12-31 2024-05-2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导风结构及出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8204570B2 (en) Blower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omprising same
JP4993791B2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CN108612674A (zh) 一种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211343490U (zh)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CN10760669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012960B (zh) 风叶组件、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JP2012057587A (ja) 天井扇
JP2007154685A (ja)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210799495U (zh) 导叶、风道组件以及送风设备
CN216111340U (zh) 一种蜗壳结构、风机及吸油烟机
CN204786808U (zh) 空调器
CN21060192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H075201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9991594U (zh) 涡流送风终端
CN210141629U (zh) 一种导风机构以及空调器
CN208186657U (zh) 导风圈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JP2003035293A (ja) 遠心送風機の羽根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遠心送風機
CN205277856U (zh) 涡流风机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CN105042819A (zh) 空调器
CN204786810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CN205779899U (zh) 离心风叶、外转子风机及空调器
CN214619804U (zh) 空调器
CN109631291B (zh) 扫风叶片及空调器
CN110185642A (zh) 一种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0373748U (zh)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