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43384U - 降噪排水泵 - Google Patents
降噪排水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343384U CN211343384U CN201922196204.8U CN201922196204U CN211343384U CN 211343384 U CN211343384 U CN 211343384U CN 201922196204 U CN201922196204 U CN 201922196204U CN 211343384 U CN211343384 U CN 2113433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hole
- impeller
- main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降噪排水泵,包括水泵壳体,以及分别适于与水泵壳体的两端配接的盖体组件和叶轮组件;在水泵壳体内沿着该水泵壳体的内腔的径向设有一环形的用于支承盖体组件的内挡板,在内挡板上设有适于与盖体组件贯通相连的主通孔,以及环绕主通孔的周向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沿内挡板的轴向贯穿内挡板的过水孔;盖体组件用于与内挡板相接的配合端部设有与主通孔连通的过滤孔,以及在配合端部上且位于过滤孔的边缘旁侧设有适于与过水孔配合连通的通水孔;即在降噪排水泵使用状态下主通孔与过滤孔贯通形成主过水通道,而过水孔与通水孔连通形成适于无法流入主过水通道内的水流通的副过水通道。本实用新型可以明显降低其在排水过程中的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排水泵。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规使用的洗衣机类家用电器均会在底部设置一个排水泵部件,用来排除洗衣后产生的废水。
如图1所示是现有的一种交流永磁同步排水泵,其包括水泵壳1、内支架16和叶轮组件21。叶轮组件21包含了定子铁芯和线圈组件的电机部分,等等。线圈接通电源时,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通过定子铁芯驱动转子组件(包含叶轮)按一定方向转动,当叶轮快速转动时,叶轮促使水很快旋转,被叶轮带动旋转着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叶轮的中心部分形成负压区域,使进水口的水被吸入,水穿到内支架中心滤网进入叶轮腔,然后从出水口排出,如此连续不断地工作。
针对上述结构下的排水泵来说,水要进入叶轮腔里,只有穿过内支架中心滤网这一条路径。当水位线X低于内支架中心滤网也即图1中的水位线时,阀腔内存在的水就难以进入到叶轮腔,阀腔内就会存在较多水,此时洗衣机接通电源开始排水,阀腔中的水无法排出,随着电机运行的高频振动,带动残水拍打腔壁,产生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噪排水泵,以解决降低排水泵使用过程中的噪音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降噪排水泵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降噪排水泵,包括:水泵壳体,以及分别适于与所述水泵壳体的两端配接的盖体组件和叶轮组件;其中
在所述水泵壳体内沿着该水泵壳体的内腔的径向设有一环形的用于支承所述盖体组件的内挡板,在所述内挡板上设有适于与所述盖体组件贯通相连的主通孔,以及环绕所述主通孔的周向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沿内挡板的轴向贯穿内挡板的过水孔;
所述盖体组件用于与所述内挡板相接的配合端部设有与所述主通孔连通的过滤孔,以及在所述配合端部上且位于所述过滤孔的边缘旁侧设有适于与所述过水孔配合连通的通水孔;即
在降噪排水泵使用状态下所述主通孔与过滤孔贯通形成主过水通道,而所述过水孔与通水孔连通形成适于无法流入主过水通道内的水流通的副过水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降噪排水泵进行排水时,所述副过水通道位于所述主过水通道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盖体组件的配合端部背离内挡板的一侧凸起有与所述过滤孔贯通的过滤筒。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水孔和通水孔的数量均设为三个;
三个所述过水孔分别距离所述主通孔的边缘的垂直距离均相等或不均相等;以及
三个所述通水孔分别距离所述过滤孔的边缘的垂直距离均相等或不均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水孔的孔径小于主通孔的孔径;以及
所述通水孔的孔径小于过滤孔的孔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水泵壳体的内腔由内挡板向盖体组件的一侧的侧壁沿着所述水泵壳体的内腔的轴向设有至少一条导向筋;以及
在所述盖体组件用于与所述内挡板相接的配合端部的周向侧壁设有适于与所述导向筋契合的导向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组件包括适于与所述内挡板相抵接的内支架、与所述内支架远离内挡板的一端配接的封盖,以及与所述内支架的周向外侧配接的环形密封垫;
所述内支架包括支架体,以及设于所述支架体内的过滤柱;其中
所述支架体的一端形成用于与所述内挡板相接的配合端部,以及在所述支架体的另一端形成用于与所述封盖配接的装配端;
所述过滤筒设于所述配合端部上;以及
所述过滤柱的一端伸入所述过滤筒内以形成对于流入过滤筒内的水流的过滤。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装配端的周向设有环形的凹槽;
所述凹槽内适于嵌套所述环形密封垫以使环形密封垫形成支架体与水泵壳体的内腔壁之间的密封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叶轮组件包括叶轮、适于传动所述叶轮的电机结构,以及在所述叶轮与电机结构之间设有的适于隔挡叶轮所处的叶轮腔内的水流进入电机结构的端盖。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结构包括适于与所述水泵壳体配接的电机壳体、设于所述电机壳体内的转子组件,以及与所述转子组件配合的定子组件;其中
所述叶轮套接在所述转子组件的转轴穿过端盖的一端;
所述端盖适于部分地嵌装在所述电机壳体中且在该端盖位于电机壳体外的部分与水泵壳体配接以形成对于所述电机壳体内部与叶轮之间的隔挡。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端盖朝向叶轮的端面呈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开口朝向叶轮一侧。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降噪排水泵,对于水流来说,是从盖体组件向叶轮组件方向流通的,在排水初期,对于从进水口刚进入水泵壳体的盖体组件部分的水量由于量少而无法顺利进入过滤筒,也就无法流入主通孔与过滤孔贯通形成主过水通道,此时,对于这种状态下的水量可以通过过水孔与通水孔连通形成副过水通道进行流通,顺利地从盖体组件流入叶轮组件,再随着叶轮组件的叶轮转动排出,从而提前进入排水状态,提高了排水效率。而在排水末期,当水泵壳体的内腔中存在的残水的水量由于量少而无法顺利进入过滤筒,即洗衣机的残水无法通过过滤筒进入叶轮腔时,此时水泵壳体的内腔中存在的残水可以通过副过水通道流入叶轮腔,通过叶轮的转动,在离心力的影响下,从排水口排出残水,使得水泵壳体的内腔中不存在残水,也就不会产生残水噪音。
进一步的,把端盖朝向叶轮的端面设置成斗状结构,可使水沿斗状结构的斜面顺畅流动,减少了水在叶轮腔内流动产生的涡流,从而减少排水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排水泵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盖体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水泵壳体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向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叶轮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端盖与叶轮的爆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叶轮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水泵壳体的第三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第四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B向剖视示意图。
图中:水泵壳体1、内挡板2、主通孔3、过滤孔4、过水孔5、过滤筒6、通水孔7、叶轮腔8、进水口9、排水口11、导向筋13、导向槽15、支架体16、过滤柱17、配合端部L、装配端K、凹槽18、环形密封垫19、封盖20、叶轮21、端盖22、转轴23、转子组件25、定子组件26、电机壳体27、装配端面M、配合面N、水位线X。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2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噪排水泵,包括:水泵壳体1,以及分别适于与水泵壳体1的两端配接的盖体组件和叶轮组件。盖体组件主要作用在于作为水泵壳体1的密封装置,通过与水泵壳体1的配合,能够起密封作用。水泵壳体1的一端与叶轮组件配合,一端用于固定在排水设备上,水泵壳体1作为排水的关键装置,是排水泵流量、效率大小的重要部件,水泵壳为排水的核心部件。叶轮组件的一端与水泵壳体1配合,通过叶轮组件的叶轮21的旋转带动叶轮腔8水流,达到排水的作用。
在水泵壳体1内沿着该水泵壳体1的内腔的径向设有一环形的用于支承盖体组件的内挡板2,在内挡板2上设有适于与盖体组件贯通相连的主通孔3,以及环绕主通孔3的周向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沿内挡板2的轴向贯穿内挡板2的过水孔5。盖体组件用于与内挡板2相接的配合端部L设有与主通孔3连通的过滤孔4,以及在配合端部上且位于过滤孔4的边缘旁侧设有适于与过水孔5配合连通的通水孔7;即主通孔3与过滤筒6贯通形成主过水通道,而过水孔5与通水孔7连通形成副过水通道。本实施例结合一般排水泵使用较多的情况来说,在盖体组件的配合端部背离内挡板2的一侧凸起有与过滤孔4贯通的过滤筒6。
关于过水孔5与通水孔7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异形,对此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主通孔3和过滤孔4的孔径来说,可以是两者的孔径完全一致,也可以是主通孔3的孔径大于过滤孔4,因为水从过滤孔4一侧进入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由过滤孔4再经过主通孔3最后进入叶轮腔8,因此对于主通孔3的孔径大于过滤孔4的情况来说,不会影响整体的降噪排水泵的排水效率。同理来说,对于过水孔5和通水孔7的孔径来说,也可以是两者孔径完全一致,当然也可以是过水孔5的孔径大于通水孔7。
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在降噪排水泵使用状态下主通孔3与过滤孔4贯通形成主过水通道,而过水孔5与通水孔7连通形成适于无法流入主过水通道内的水流通的副过水通道。此处结合降噪排水泵具体的使用状态来说,在降噪排水泵进行排水时,副过水通道位于所述主过水通道的下方。详细来说,排水过程中水是由盖体组件向叶轮组件方向流通的。对降噪排水泵使用状态下的副过水通道来说,该副过水通道的位置有适配对应的过水孔5和通水孔7来决定,对于环绕主通孔3的周向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沿内挡板2的轴向贯穿内挡板2的过水孔5的具体位置来说,过水孔5的具体位置是与位于过滤孔4的边缘旁侧的位置通水孔7适配的。因此,在确定了通水孔7的具体位置后,过水孔5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具体来说,以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过滤筒6为规则形态例如圆柱体或者半圆锥体结构为例,定义过滤筒6的轴线为水平线Y,而经过位于水平线Y下方的过滤筒6远离盖体组件的配合端部的一侧端边缘且平行于水平线Y的所在线为水位线X,此处可结合参阅本实施例附图1和附图8来看,副过水通道位于水位线X下方。因为对于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的水是从过滤筒6远离盖体组件的配合端部的一侧端流经过滤筒6后再进入叶轮腔8的,所以此处选择的参照体为过滤筒6远离盖体组件的配合端部的一侧端,如此,无论是标准化的圆柱体状的过滤筒6还是非圆柱体状的过滤筒6都适用该参照标准。详细来说,水位线X代表的是水泵壳体的内腔中存在的水的水位未达到过滤筒6远离远离盖体组件的配合端部的一侧端位于水平线Y下方的边缘而无法进入过滤筒6中的最高水位情况。也就是说当水泵壳体的内腔中存在的水的水位低于水位线X时,此时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的水是无法通过过滤筒6再进入叶轮腔8,即水位线X形成了对于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的水能否进入过滤筒6的一个划界位置,而通水孔7与过水孔5形成的副过水通道主要作用就是形成对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无法顺利进入过滤筒6即主过水通道中的水由盖体组件向叶轮组件方向流通的通道,故此,副过水通道位于水位线X下方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综上,对于过水孔5与通水孔7连通形成的副过水通道来说,在排水初期,例如本实用新型的降噪排水泵应用于洗衣机中时,对于废水刚刚流入排水泵,此时的排水泵内的废水的水量无法达到水位线X时无法通过过滤筒6即主过水通道来进入叶轮腔8时,此时即可以提前通过副过水通道到达叶轮腔8,随着叶轮21转动排出,从而提前进入排水状态,提高了排水效率。而在排水末期,当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存在的残水的水量无法达到水位线X时无法通过过滤筒6即主过水通道来进入叶轮腔8时,此时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存在的残水可以通过副过水通道流入叶轮腔8,通过叶轮21的转动,在离心力的影响下,从排水口11排出残水,使得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不存在残水,也就不会产生残水噪音。
再结合本实施例的附图,以过水孔5和通水孔7的数量均设为三个的情况为例。也就是说三个过水孔5和三个通水孔7形成三条副过水通道,三条副过水通道可以形成对于水的分流作用,从而提高水体流通的效率。此次可选的一种实施情况下,三个过水孔5分别距离主通孔3的边沿的垂直距离均相等,对应的三个通水孔7分别距离过滤孔4的边沿的垂直距离均相等,也就是说三条副过水通道适用的水位情况一致。还一种可选的实施情况下,三个过水孔5分别距离主通孔3的边沿的垂直距离存在差异,对应的三个通水孔7分别距离过滤孔4的边沿的垂直距离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三条副过水通道适用的水位情况不同,即可以适用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的不同水量对应的水位不同的残水来进行排放。
由于副过水通道主要应用于排水初期和排水末期,而对于排水进行中的水体主要是通过主过水通道进行流通,因此,本实施例设计的过水孔5的孔径小于主通孔3的孔径;以及通水孔7的孔径小于过滤孔的孔径。
在进行盖体组件与水泵壳体1的装配过程中需要进行过水孔5与通水孔7的对位,考虑到为了提高过水孔5与通水孔7的对位效率,从而提高盖体组件与水泵壳体1之间的装配效率,本实施例在水泵壳体1的内腔由内挡板2向盖体组件的一侧的侧壁沿着水泵壳体1的内腔的轴向设有至少一条导向筋13;以及在盖体组件用于与内挡板2相接的配合端部L的周向侧壁设有适于与导向筋13契合的导向槽15。这样的情况下,在进行盖体组件与水泵壳体1的装配过程中,只需要进行导向筋13与导向槽15的配合即可,易于操作。
对于导向筋13和导向槽15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半圆形,还可以是三角形,当然还可以是其它形状,对此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
再具体的来说,盖体组件包括适于与内挡板2相抵接的内支架、与内支架远离内挡板2的一端配接的封盖20,以及与内支架的周向外侧配接的环形密封垫19。此处的封盖20与内支架之间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技术中的卡扣结构,对此本实施例不做绝对限定。其中内支架包括支架体16,以及设于支架体16内的过滤柱17;支架体16的一端形成用于与内挡板2相接的配合端部L,以及在支架体16的另一端形成用于与封盖20配接的装配端K,过滤筒6设于所述配合端部L上。其中的过滤柱17的一端伸入过滤筒6内形成了对于由水泵壳体1的内腔中的水流向过滤筒6时的过滤效果。
此外,在装配端K的周向设有环形的凹槽18;凹槽18内适于嵌套环形密封垫19以使得环形密封垫19形成支架体16与水泵壳体1的内腔壁之间的密封配合。此处通过凹槽18与密封垫的配合可以防止密封垫相对于装配端K的移位,即提高支架体16与水泵壳体1之间密封效果的稳定性。
另外,本实施例的叶轮组件包括叶轮21、适于传动叶轮21的电机结构,以及在叶轮21与电机结构之间设有的适于隔挡叶轮21所处的叶轮腔8内的水流进入电机结构的端盖22。其中电机结构包括适于与水泵壳体1配接的电机壳体27、设于电机壳体27内的转子组件25,以及与转子组件25配合的定子组件26;叶轮21套接在转子组件25的转轴23穿过端盖22的一端;端盖22适于部分地嵌装在电机壳体27中且在该端盖22位于电机壳体27外的部分与水泵壳体1配接以形成对于电机壳体27内部与叶轮21之间的隔挡。在电机壳体27和水泵壳体1配装后,端盖22的装配端面M和水泵壳体1的配合面N贴合,使叶轮21安置于叶轮腔8内,端盖22的装配端面M通过阻挡叶轮腔8内的水液,使其不会进入电机壳体27内部,保证电机壳体27内的转子组件25的正常运转。
由于电机结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轴向窜动,因此为了保证叶轮21运作的顺畅,一般设计叶轮21朝向端盖22的内端面到端盖22朝向叶轮21的端面均设计保留一定的间隙,而这样的设计结构下使得叶轮21转动时,间隙内的水液无法被充分带动而及时排出,间隙的存在形成叶轮21转动过程中的失效面积。针对上述情况,相较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端面朝向叶轮21为平端面的端盖22来说,本实施例设计的端盖22朝向叶轮21的端面呈斗状结构;斗状结构的开口朝向叶轮21一侧,这样斗状结构的端面使得端盖22与叶轮21之间的间隙的整体大小减少,也就是说叶轮21转动过程中的失效面积减少,水可以沿斗状结构的斜面顺畅流动,减少了水在叶轮腔8内流动产生的涡流,从而减少排水噪音;此外,斗状结构的端面与排水口11连接较为平滑,如此即可降低出水阻力,从而提升排水效率。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降噪排水泵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降噪排水泵还包括在通水孔7处配置的滤网(图中未标识),用于对流通于通水孔7的水体的杂质进行过滤,防止杂质直接由排水口11进行排放。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机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Claims (11)
1.一种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泵壳体,以及分别适于与所述水泵壳体的两端配接的盖体组件和叶轮组件;其中
在所述水泵壳体内沿着该水泵壳体的内腔的径向设有一环形的用于支承所述盖体组件的内挡板,在所述内挡板上设有适于与所述盖体组件贯通相连的主通孔,以及环绕所述主通孔的周向外侧设有至少一个沿内挡板的轴向贯穿内挡板的过水孔;
所述盖体组件用于与所述内挡板相接的配合端部设有与所述主通孔连通的过滤孔,以及在所述配合端部上且位于所述过滤孔的边缘旁侧设有适于与所述过水孔配合连通的通水孔;即
在降噪排水泵使用状态下所述主通孔与过滤孔贯通形成主过水通道,而所述过水孔与通水孔连通形成适于无法流入主过水通道内的水流通的副过水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降噪排水泵进行排水时,所述副过水通道位于所述主过水通道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组件的配合端部背离内挡板的一侧凸起有与所述过滤孔贯通的过滤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孔和通水孔的数量均设为三个;
三个所述过水孔分别距离所述主通孔的边缘的垂直距离均相等或不均相等;以及
三个所述通水孔分别距离所述过滤孔的边缘的垂直距离均相等或不均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任一项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孔的孔径小于主通孔的孔径;以及
所述通水孔的孔径小于过滤孔的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泵壳体的内腔由内挡板向盖体组件的一侧的侧壁沿着所述水泵壳体的内腔的轴向设有至少一条导向筋;以及
在所述盖体组件用于与所述内挡板相接的配合端部的周向侧壁设有适于与所述导向筋契合的导向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组件包括适于与所述内挡板相抵接的内支架、与所述内支架远离内挡板的一端配接的封盖,以及与所述内支架的周向外侧配接的环形密封垫;
所述内支架包括支架体,以及设于所述支架体内的过滤柱;其中
所述支架体的一端形成用于与所述内挡板相接的配合端部,以及在所述支架体的另一端形成用于与所述封盖配接的装配端;
所述过滤筒设于所述配合端部上;以及
所述过滤柱的一端伸入所述过滤筒内以形成对于流入过滤筒内的水流的过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配端的周向设有环形的凹槽;
所述凹槽内适于嵌套所述环形密封垫以使环形密封垫形成支架体与水泵壳体的内腔壁之间的密封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组件包括叶轮、适于传动所述叶轮的电机结构,以及在所述叶轮与电机结构之间设有的适于隔挡叶轮所处的叶轮腔内的水流进入电机结构的端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结构包括适于与所述水泵壳体配接的电机壳体、设于所述电机壳体内的转子组件,以及与所述转子组件配合的定子组件;其中
所述叶轮套接在所述转子组件的转轴穿过端盖的一端;
所述端盖适于部分地嵌装在所述电机壳体中且在该端盖位于电机壳体外的部分与水泵壳体配接以形成对于所述电机壳体内部与叶轮之间的隔挡。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任一项所述的降噪排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朝向叶轮的端面呈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开口朝向叶轮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96204.8U CN211343384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降噪排水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96204.8U CN211343384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降噪排水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343384U true CN211343384U (zh) | 2020-08-25 |
Family
ID=72136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96204.8U Active CN211343384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降噪排水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34338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88267A1 (zh) * | 2021-03-08 | 2022-09-15 | 佛山市顺德区一拓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水泵 |
-
2019
- 2019-12-10 CN CN201922196204.8U patent/CN21134338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88267A1 (zh) * | 2021-03-08 | 2022-09-15 | 佛山市顺德区一拓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水泵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12545B2 (en) | Gear pump | |
US11193493B2 (en) | Water pump | |
WO2011081066A1 (ja) | ポンプ用羽根車及び該ポンプ用羽根車を備えた水中ポンプ | |
CN101929465B (zh) | 排水泵 | |
CN211343384U (zh) | 降噪排水泵 | |
KR101826600B1 (ko) | 온수 순환펌프 | |
KR101812033B1 (ko) | 전이상태에서 발생하는 소음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온수 순환 펌프 | |
KR102484602B1 (ko) | 전동식 워터 펌프 | |
US20080138189A1 (en) | Fuel pump and fuel feed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WO2018030373A1 (ja) | 駆動装置 | |
JP2003003984A (ja) | キャンドポンプ | |
CN108691781A (zh) | 泵组件 | |
CN110832207B (zh) | 排水泵 | |
JP2003148392A (ja) | 電動ポンプ用カセット式ダブルメカニカルシール | |
KR101827295B1 (ko) | 온수 순환 펌프 | |
JP7224927B2 (ja) | 軸流ポンプ | |
TWI685617B (zh) | 薄型泵浦 | |
JP5867723B2 (ja) | 自吸式ポンプ | |
KR101869827B1 (ko) | 온수 순환펌프 | |
KR101793377B1 (ko) | 중공 펌프 | |
JP2008121430A (ja) | ウォータポンプ | |
JP2008008169A (ja) | ポンプ装置及びこのポンプ装置を備えた洗濯機 | |
CN210799118U (zh) | 一种汽车电子水泵外壳及具有该外壳的汽车电子水泵 | |
JPH07293496A (ja) | 水中ポンプ | |
JP2014118949A (ja) | 自吸式遠心ポン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