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11062U - 净水机 - Google Patents

净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11062U
CN211311062U CN201921624888.0U CN201921624888U CN211311062U CN 211311062 U CN211311062 U CN 211311062U CN 201921624888 U CN201921624888 U CN 201921624888U CN 211311062 U CN211311062 U CN 211311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ilter
pipe
filter element
pass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248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有福
游冬根
张进
廖榆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248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110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11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1106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净水机,包括:中壳,所述中壳限定出多个滤筒;多个滤芯,每个所述滤芯设于其中一个所述滤筒内,所述滤芯包括:滤瓶,所述滤瓶嵌设于所述滤筒内且限定出进水口和出水口;分水套,所述分水套内置于所述滤瓶内,所述分水套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贯穿所述分水套壁厚的通水孔;滤膜,所述滤膜被收纳于所述分水套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机,通过在滤瓶内设置用于分散水流的分水套,从而使得水流更加均匀地进入滤膜的不同区域,提高滤膜整体使用率,进而提高净水机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净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净水机。
背景技术
滤芯通常包括:滤瓶和内置于滤瓶内的裸露滤膜,在使用过程中,水流依靠依靠水流压力渗透进入滤材内部。一般情况下,靠近滤芯进水口的滤膜过水量较大,远离滤芯进水口的滤膜过水量较小。
上述滤芯的滤膜不同区域过水量不同,导致不同区域的滤膜使用情况有差别,滤膜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净水机,该净水机的滤芯使用周期长,净水机使用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机包括:中壳,所述中壳限定出多个滤筒;多个滤芯,每个所述滤芯设于其中一个所述滤筒内,所述滤芯包括:滤瓶,所述滤瓶嵌设于所述滤筒内且限定出进水口和出水口;分水套,所述分水套内置于所述滤瓶内,所述分水套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贯穿所述分水套壁厚的通水孔;滤膜,所述滤膜被收纳于所述分水套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机,通过在滤瓶内设置用于分散水流的分水套,从而使得水流更加均匀地进入滤膜的不同区域,提高滤膜整体使用率,进而提高净水机的使用寿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分水套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分水套的一端及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分水套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端板和形成所述第一端板周向的第一环形板;第二端盖包括:第二端板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端板周向的第二环形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滤筒内分别设有前置滤芯、后置滤芯和反渗透滤芯,所述反渗透滤芯的水路分别连接所述前置滤芯和所述后置滤芯的水路。
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的滤膜将所述滤瓶分隔出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一出水通道,所述滤瓶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和第二过水管;其中,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过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与所述第二过水管连通。
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的滤瓶还一体形成第三过水管,所述第三过水管与所述第二过水管连通。
进一步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水管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三过水管连通,另一个直接对外输送生活用水。
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后置滤芯的滤膜将所述滤瓶分隔出第二进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所述后置滤芯的滤瓶一体形成第四过水管和第五过水管;其中,所述第四过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五过水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连通。
可选示例中,所述后置滤芯的滤瓶还一体形成第六过水管,所述第六过水管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连通。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所述第六过水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所述第四过水管和所述第六过水管的第一段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第五过水管和所述第六过水管的第二段沿第二方向Y延伸。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所述后置滤芯的滤瓶上还一体形成第七过水管,所述第七过水管与所述第四过水管相通,所述第七过水管与压力罐连接。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所述后置滤芯的滤瓶上还一体形成第八过水管,所述第八过水管与所述第四过水管相通,高压开关连接于所述第八过水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净水机的分解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滤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滤芯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滤芯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滤芯的剖视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净水机的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前置滤芯滤瓶的立体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前置滤芯滤瓶的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滤瓶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滤瓶的一个角度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滤瓶的另一个角度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
净水机100;
中壳10;滤筒11;
滤芯20;滤瓶21;进水口211;出水口212;瓶盖213;分水套22;通水孔221;滤膜23;第一端盖24;第一端板241;第一环形板242;第二端盖25;第二端板251;第二环形板252;
前置滤芯30;第一进水通道31;第一出水通道32;第一过水管33;第二过水管34;第一出口341;第二出口342;第三过水管35;进水电磁阀36;
后置滤芯40;第二进水通道41;第二出水通道42;第四过水管43;第五过水管44;第六过水管45;第一段451;第二段452;第七过水管46;第八过水管47;
反渗透滤芯50;
外壳60;
顶盖70;
底座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机100,如图1所示,该净水机100包括中壳10和多个滤芯20。其中,中壳10用于承接净水机100 的滤芯20、电路板组件、适配器和增压泵等功能器件。此外,净水机100还包括套设在中壳10之外的外壳60及用于封闭外壳60的顶部的顶盖70,和用于封闭外壳60的底部的底座80,即中壳10的一端通过顶盖70封闭,另一端通过底座80封闭。
中壳10限定出多个滤筒11,每个滤芯20设于其中一个滤筒11内。即滤芯装载于滤筒11内。参照图6,滤芯20可以为前置滤芯30、反渗透滤芯50 和后置滤芯40。
具体地,参照图1-图5,每个滤芯20均包括滤瓶21、分水套22和滤膜 23。其中,滤瓶21嵌设于滤筒11内且限定出进水口211和出水口212。滤瓶 21还可以包括瓶盖213,瓶盖可拆卸地连接于滤瓶213上,由此方便从滤瓶 21内更换滤膜23。
分水套22内置于滤瓶21内,分水套22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贯穿分水套22壁厚的通水孔221。也就是说,分水套22为两端敞开的筒体结构,滤膜23至少一部分被分水套22包覆,通过分水套22来调节进入滤膜 23不同区域的水量。
其中,水流可以从滤膜23的外侧向内侧渗透。如此,在滤瓶21的内壁与分水套22的外壁之间构设出过水流道,水流在水压作用下进入滤膜23内部过滤。在水流从滤瓶21的进水口211进入之后,分水套22将水流引导至过水流道中,并经过通水孔221分散至滤膜23不同的区域,使得不同区域的滤膜23 均能获得足够的水量,从而使得滤膜23被充分有效使用。
当然,水流也可以从滤膜23的内侧向外侧渗透。在该种情况下,分水套 22将起到调节从滤膜23流出的过滤水的流动阻力,从而间接起到调节进入滤膜23不同区域的过水量。
需要说明的是,通水孔22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长圆形、方形、菱形和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机100,通过在滤瓶21内设置用于分散水流的分水套22,从而使得水流更加均匀地进入滤膜23的不同区域,提高滤膜23整体使用率,进而提高净水机10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靠近滤瓶21的进水口211处水压较大,因此,将进水口 211处附近的通水孔221的流通面设定的较小;远离滤瓶21的进水口211的水压较小,因此,将远离进口的通水孔221的流通面设定较大。这样,可以使得水流在不同的水压和不同的流通面条件下分别进入滤膜23不同区域内,使得滤膜23不同区域的过水量大体相同,从而整体提高滤膜23的使用寿命。
可选实施例中,滤芯20还包括连接于分水套22两端的第一端盖24和第二端盖25,第一端盖24与分水套22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盖25和分水套22的第二端可拆卸地连接。这样,可以通过第一端盖24、第二端盖25和分水套22 将滤膜23包裹起来,通过第一端盖24和第二端盖25限定滤膜23在轴向方向的自由度。
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端盖24包括:第一端板241和形成第一端板241周向的第一环形板242;第二端盖25包括:第二端板251和形成于第二端板251 周向的第二环形板252。也就是说,滤膜23的两端被第一环形板242和第二环形板252包裹,使得滤膜23的两端水流被截断,从而可以迫使水流向滤膜 23中部流动,进一步调节滤膜23在不同区域的过水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多个滤筒11内分别设有前置滤芯30、后置滤芯40和反渗透滤芯50,通过反渗透滤芯50的水路分别连接前置滤芯和后置滤芯40的水路。前置滤芯30、后置滤芯40和反渗透滤芯 50均包括滤芯20所具有的固定结构,滤瓶21、滤膜23、瓶盖213和分水套 2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为实现不同的过滤性能,不同的滤芯20 所采用的滤膜23属性也不同。
为了实现简化管路,使得净水机100的内部管路连接清晰明了,提高安装和拆卸效率。发明人分别对前置滤芯30和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结构进行了优化。
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结合图7和图8,前置滤芯30的滤膜23将滤瓶21 分隔出第一进水通道31和第一出水通道32,滤瓶21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33 和第二过水管34。其中,第一进水通道31与第一过水管33连通,第一出水通道32与第二过水管34连通。
即通过第一过水管33将待过滤的水引入前置滤芯30的第一进水通道31 内,并通过第二过水管34将第一出水通道32的过滤水引出。
换言之,前置滤芯30的滤瓶21上的第一过水管33与水源连接,将待过滤的水引入前置滤芯30的滤腔内,第二过水管34将前置滤芯30过滤水引出。即通过第一过水管33和第二过水管34可以清楚地区分前置滤芯30的进出水路,使得用户或安装人员对于前置滤芯30的水路走向一目了然,安装和检修起来方便。此外,由于通过第一过水管33和第二过水管34对进出水路进行转换,从而减少了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数目。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净水机100的前置滤芯30,通过在滤瓶21 上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33和第二过水管34,通过第一过水管33和第二过水管34方便前置滤芯30进出水路的转换,使得水路连接更加清晰,不易出错,减少了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降低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结合图7和图8,前置滤芯30的滤瓶21还一体形成第三过水管35,第三过水管35与第二过水管34连通。即通过第三过水管35来承接第二过水管34内的过滤水,其中,通过第三过水管35可以向下一级滤芯送水,也可以对外直接输送生活用水。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如图6结合图7和图8,第二过水管34包括第一出口 341和第二出口342,第一出口341和第二出口342的其中一个与第三过水管 35连通,另一个直接对外输送生活用水。即第二过水管34内的水可以向两个方向流出,一部分水被输送至第三过水管35,另一部分水直接对外送出。也就是说,通过在滤瓶21上形成第二过水管34和第三过水管35实现了将前置滤芯的过滤水向不同方向输送,获得多种用途的使用水。
可选示例中,第二过水管34与第三过水管35的入口之间设有进水电磁阀 36。即通过进水电磁阀36来控制第二过水管34与第三过水管35的通断。其中,进水电磁阀36的入口与第二过水管34的其中一个出口连通,进水电磁阀 36的出口与第三过水管35的入口连通。为了便于进水电磁阀36与第二过水管34和第三过水管35连接,进水电磁阀36可以固定于滤瓶21上,例如,滤瓶21上设有具有螺孔的定位柱,这样,进水电磁阀36可以通过螺钉锁合在滤瓶21上。
进一步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过水管33、第二过水管34和第三过水管35形成于滤瓶21的底部,第二过水管34位于第一过水管33和第三过水管35之间。这样,可以通过第一过水管33将水流引入前置滤芯的滤瓶 21的外侧(第一进水通道31),经过滤膜23过滤之后,流入前置滤芯的滤瓶 21的内侧(第一出水通道32)。换言之,水流由外向内渗透,第一出水通道 32形成于滤瓶21的径向中部。通过合理地布置第一过水管33、第二过水管 34和第三过水管35的位置,便于第一过水管33和第二过水管34分别与第一进水通道31和第一出水通道32连通。
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后置滤芯40的滤膜23将滤瓶21分隔出第二进水通道41和第二出水通道42。反渗透滤芯50过滤后的纯水进入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的第二进水通道41内,经过滤膜23再次过滤后,从第二出水通道42流出,成为饮用水。
如图9-图10所示,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一体形成第四过水管43和第五过水管44,其中,第四过水管43的进口与反渗透滤芯50的纯水出口连通,第四过水管43的出口与第二进水通道41连通,第五过水管44的进口与第二出水通道42连通。即通过第四过水管43将纯水引入后置滤芯40内,通过第五过水管44将后置滤芯40再次过滤后的水导出。换言之,第四过水管43和第五过水管44集成于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上,用于连接反渗透滤芯50和后置滤芯40之间的水路,并将饮用水导出的作用。为了提高管路的连接效率,第四过水管43和第五过水管44上可以标识水路名称。
通过第四过水管43和第五过水管44提高了后置滤芯40与反渗透滤芯50 之间水路连接效率,减少了PE管和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净水机100的后置滤芯40,通过在滤瓶21 上一体形成第四过水管43和第五过水管44,便于后置滤芯40的进出水路连接和转换,减少了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0所示,后置滤芯40的滤瓶 21还一体形成第六过水管45,第六过水管45与反渗透滤芯50的浓缩水出口连通。也就是说,后置滤芯40的第六过水管45具有引出反渗透滤芯50内浓缩水的作用。换言之,反渗透滤芯50的浓缩水借助第六过水管45对外排放。在本实施例中,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集成设置第四过水管43、第五过水管 44和第六过水管45,反渗透滤芯50的纯水出口与第四过水管43连接,反渗透滤芯50的浓缩水出口与第六过水管45连接,通过第六过水管45将反渗透滤芯50的浓缩水流动路径转移至后置滤芯40,通过后置滤芯40对外输送,即浓缩水和饮用水的输出均从后置滤芯40送出,简化了管路的连接路径,方便了管路的连接。
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第六过水管45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 451和第二段452,其中,第四过水管43和第六过水管45的第一段45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五过水管44和第六过水管45的第二段452沿第二方向Y 延伸。即纯水从第一方向X进入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内,经后置滤芯40过滤之后,从第二方向Y对外输出,同样地,废水从第一方向X进入第六过水管45,并从第二方向Y对外输出。也就是说,后置滤芯40的第四过水管43、第五过水管44和第六过水管45对反渗透滤芯50的纯水水路和浓缩水水路的流动方向进行转换。换言之,可以根据净水机100内部管路连接情况,来设计第四过水管43、第五过水管44和第六过水管45的分布方向,从而使得净水机 100内部管路分布清晰,便于管路拆装。
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上还一体形成第七过水管46,第七过水管46与第四过水管43相通,第七过水管46与压力罐(图未示出)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第四过水管43同时向第七过水管46 和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的第二进水通道41送纯水。换言之,在净水机100 制水过程中,纯水可以流向压力罐内进行存储,这样,在制水过程中,压力罐内预先存储的纯水可以反向输送至第二进水通道41内,保证净水机100对外输送流量够大的饮用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七过水管46为可选方案,对于大通量机型,第七过水管46可以为断开状态,即纯水不存储于压力罐内。对于小通量机型,第七过水管46可以为导通状态,在用户不使用水时,净水机100保持制水状态,并将纯水预先存储于压力罐内;在用户使用水的情况,可以保持足够的水量对外送水。其中,压力罐可以选择外置,即不安装于净水机100内,通过第四过水管43将纯水输送至压力罐内。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9-图11所示,第七过水管46的延伸方向与第五过水管44的延伸方向相同。在该实施例中,第五过水管44、第六过水管45的第二段452和第七过水管46均朝第二方向Y延伸。换言之,第五过水管44、第六过水管45和第七过水管46的出口均位于滤瓶21的同一侧,由此,便于后置滤芯40对外接管,简化管路连接路径,提高拆装效率,便于检修漏水点。
可选实施例中,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上还一体形成第八过水管47,第八过水管47与第四过水管43相通,高压开关连接于第八过水管47上。即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上集成第八过水管47,第八过水管47的水压与第四过水管 43的水压相同,如此,高压开关装配于第五过水管44上可以准确监测纯水水路的水压,净水机100根据压开关的监测信号,来判断是否制水。在该实施例中,因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上集成设置与第四过水管43连通的第八过水管 47,使得高压开关可以装配于后置滤芯40上,解决了高压开关安装位置的问题,使得净水机100内部的零部件分布更加合理、有序。
进一步可选地,第八过水管47与第四过水管43的延伸方向相同。在该实施例中,第四过水管43、第六过水管45的第一段451和第八过水管47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换言之,后置滤芯40的各个水路的进水侧位于第二滤瓶21 的一侧,后置滤芯40各个水路的出水侧位于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的另一侧。由此,将后置滤芯40的进出水路合理分布和布局,进一步简化管路连接路径,提高拆装效率,便于检修漏水点。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如图9-图11,第四过水管43、第五过水管44、第六过水管45、第七过水管46和第八过水管47均设于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的底部。也就是说,将后置滤芯40的进出水路均布置于后置滤芯40的滤瓶21 的底部,如此,更加方便后置滤芯40的进出水路管路的连接,使得管路分布更加有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底”、“顶”、“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净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壳,所述中壳限定出多个滤筒;
多个滤芯,每个所述滤芯设于其中一个所述滤筒内,所述滤芯包括:
滤瓶,所述滤瓶嵌设于所述滤筒内且限定出进水口和出水口;
分水套,所述分水套内置于所述滤瓶内,所述分水套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及贯穿所述分水套壁厚的通水孔;
滤膜,所述滤膜被收纳于所述分水套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分水套两端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分水套的一端及所述第二端盖和所述分水套的另一端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包括:第一端板和形成所述第一端板周向的第一环形板;第二端盖包括:第二端板和形成于所述第二端板周向的第二环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滤筒内分别设有前置滤芯、后置滤芯和反渗透滤芯,所述反渗透滤芯的水路分别连接所述前置滤芯和所述后置滤芯的水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芯的滤膜将所述滤瓶分隔出第一进水通道和第一出水通道,所述滤瓶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和第二过水管;其中,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过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出水通道与所述第二过水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芯的滤瓶还一体形成第三过水管,所述第三过水管与所述第二过水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水管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出口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三过水管连通,另一个直接对外输送生活用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滤芯的滤膜将所述滤瓶分隔出第二进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所述后置滤芯的滤瓶一体形成第四过水管和第五过水管;其中,所述第四过水管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五过水管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滤芯的滤瓶还一体形成第六过水管,所述第六过水管与所述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过水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所述第四过水管和所述第六过水管的第一段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第五过水管和所述第六过水管的第二段沿第二方向Y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滤芯的滤瓶上还一体形成第七过水管,所述第七过水管与所述第四过水管相通,所述第七过水管与压力罐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净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滤芯的滤瓶上还一体形成第八过水管,所述第八过水管与所述第四过水管相通,高压开关连接于所述第八过水管上。
CN201921624888.0U 2019-09-26 2019-09-26 净水机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3110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4888.0U CN211311062U (zh) 2019-09-26 2019-09-26 净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4888.0U CN211311062U (zh) 2019-09-26 2019-09-26 净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11062U true CN211311062U (zh) 2020-08-21

Family

ID=72081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24888.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311062U (zh) 2019-09-26 2019-09-26 净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110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34470B1 (en) Integrated composite filter an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having the same
US20220194820A1 (en) Filter element and filter having the filter element
CN209307063U (zh) 一种组合滤芯以及净水器
CN212174607U (zh) 净水系统
CN114728224A (zh) 复合过滤器组件及具有该复合过滤器组件的净水器
CN211311062U (zh) 净水机
CN113060798B (zh) 可更换过滤膜组件的罐型过滤设备
CN111196641B (zh) 净水系统
CN112551711B (zh) 净水机
CN212174606U (zh) 净水系统
EP3594183B1 (e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CN108569787B (zh) 复合滤芯、复合滤芯组件及净水系统
CN209778476U (zh)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净水系统
CN209890384U (zh) 一种两级一体水路板
CN209872574U (zh) 一种纯水废水共用一管的水路板结构
CN112076629A (zh) 滤芯端盖组件及滤芯
EP3392200B1 (en)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CN211302682U (zh)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15049299U (zh) 一种滤芯组件、源水箱和直饮机
CN211676637U (zh) 前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JP7492785B1 (ja) 浄水器
CN213112848U (zh) 一种并联式集成水路板及净水装置及净软水一体机
CN219091283U (zh) 分质净水复合滤芯及净水器
CN112546866A (zh)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12222600U (zh) 一种四合一复合滤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17

Address after: 528311 Second Floor of No.1 Workshop, 68 Guangle Road, Guangzhou Education Community Resident Committee,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oshan Midea Qinghu Water Purification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11 First and Second Floors of No.1 Guangle Road, 68 Guangle Road, Guangzhou Education Community Resident Committee,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FG.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