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02682U -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02682U
CN211302682U CN201921624789.2U CN201921624789U CN211302682U CN 211302682 U CN211302682 U CN 211302682U CN 201921624789 U CN201921624789 U CN 201921624789U CN 211302682 U CN211302682 U CN 211302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ilter
pipe
water passing
pass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2478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有福
张进
游冬根
廖榆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2478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026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02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026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后置滤芯包括:滤瓶,所述滤瓶限定出滤腔,所述滤瓶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和第二过水管;滤材,所述滤材内置于所述滤腔内,从而将所述滤腔分隔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第一过水管的进口与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过水管的出口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过水管的进口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滤芯,通过在滤瓶上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和第二过水管,便于后置滤芯的进出水路连接和转换,减少了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降低了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净水设备通常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滤芯,滤芯之间及滤芯与外界的水路连接通常采用水路转换接头和PE管进行连接,由于水路复杂,往往一个净水设备需要数量极多的水路转换接头,导致净水设备的内部管路非常混乱,安装及检修也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置滤芯,该后置滤芯的管路连接方便,减少了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降低了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上述后置滤芯的净水设备,该净水设备的水路连接简单,制造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滤芯包括:滤瓶,所述滤瓶限定出滤腔,所述滤瓶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和第二过水管;滤材,所述滤材内置于所述滤腔内,从而将所述滤腔分隔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第一过水管的进口与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过水管的出口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过水管的进口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滤芯,通过在滤瓶上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和第二过水管,便于后置滤芯的进出水路连接和转换,减少了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降低了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滤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瓶还一体形成第三过水管,所述第三过水管与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连通。
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过水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所述第一过水管和所述第三过水管的第一段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第二过水管和所述第三过水管的第二段沿第二方向Y延伸。
进一步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滤瓶上还一体形成第四过水管,所述第四过水管与所述第一过水管相通,所述第四过水管与压力罐连接。
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过水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过水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进一步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滤瓶上还一体形成第五过水管,所述第五过水管与所述第一过水管相通,高压开关连接于所述第五过水管上。
可选示例中,所述第一过水管、第二过水管、所述第三过水管、所述第四过水管和第五过水管均设于所述滤瓶的底部。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所述滤瓶还一体形成第六过水管和第七过水管,所述第六过水管和所述第七过水管其中一个与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过水管的入口连接,所述第六过水管和所述第七过水管之间设有冲洗电磁阀。
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六过水管和所述第七过水管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滤瓶的外侧壁。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所述第一过水管、所述第二过水管、所述第三过水管、所述第四过水管和第五过水管的自由端设有护套,所述护套与所述第一过水管、所述第二过水管、第三过水管、所述第四过水管和所述第五过水管的外壁均间隔设置。
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后置滤芯,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滤芯的进出水路连接简单清晰,易于拆装,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设备的水路连接方便,拆装容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的分解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的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5沿C-C线的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的局部剖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后置滤芯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
后置滤芯100;
滤瓶10;滤腔11;进水通道111;出水通道112;第一过水管12;第二过水管13;第三过水管14;第一段141;第二段142;第四过水管15;第五过水管16;第六过水管17;第七过水管18;瓶身191;瓶盖192;护套193;
滤材20;
冲洗电磁阀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滤芯100,该后置滤芯100包括滤瓶10和内置于滤瓶10内的滤材20。其中,滤材20可以为PP棉、碳棒等。该后置滤芯100应用于净水设备中,后置滤芯100的进水口与净水设备中的反渗透滤芯(图未示出)的纯水出口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滤瓶10限定出滤腔11,滤材20内置于滤腔11内,通过滤材20将滤腔11分隔出进水通道111和出水通道112。反渗透滤芯过滤后的纯水进入滤腔11的进水通道111内,经过滤材20再次过滤后,从出水通道112流出,成为饮用水。
滤瓶10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12和第二过水管13,其中,第一过水管12的进口与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口连通,第一过水管12的出口与进水通道111连通,第二过水管13的进口与出水通道112连通。即通过第一过水管12将纯水引入后置滤芯100内,通过第二过水管13将后置滤芯100再次过滤后的水导出。换言之,第一过水管12和第二过水管13集成于滤瓶10上,用于连接反渗透滤芯和后置滤芯100之间的水路,并将饮用水导出的作用。为了提高管路的连接效率,第一过水管12和第二过水管13上可以标识水路名称。
通过第一过水管12和第二过水管13提高了后置滤芯100与反渗透滤芯之间水路连接效率,减少了PE管和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滤芯100,通过在滤瓶10上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12和第二过水管13,便于后置滤芯100的进出水路连接和转换,减少了水路转换接头的使用,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9-图11,滤瓶10还一体形成第三过水管14,第三过水管14与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连通。也就是说,后置滤芯100的第三过水管14具有引出反渗透滤芯内浓缩水的作用。换言之,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借助第三过水管14对外排放。在本实施例中,后置滤芯100的滤瓶集成设置第一过水管12、第二过水管13和第三过水管14,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口与第一过水管12连接,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与第三过水管14连接,通过第三过水管14将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流动路径转移至后置滤芯100,通过后置滤芯100对外输送,即浓缩水和饮用水的输出均从后置滤芯100送出,简化了管路的连接路径,方便了管路的连接。
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9-图11,第三过水管1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141和第二段142,其中,第一过水管12和第三过水管14的第一段14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过水管13和第三过水管14的第二段142沿第二方向Y延伸。即纯水从第一方向X进入后置滤芯100的滤腔11内,经后置滤芯100过滤之后,从第二方向Y对外输出,同样地,废水从第一方向X进入第三过水管14,并从第二方向Y对外输出。也就是说,后置滤芯100的第一过水管12、第二过水管13和第三过水管14对反渗透滤芯的纯水水路和浓缩水水路的流动方向进行转换。换言之,可以根据净水设备内部管路连接情况,来设计第一过水管12、第二过水管13和第三过水管14的分布方向,从而使得净水设备内部管路分布清晰,便于管路拆装。
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6、图9-图11,滤瓶10上还一体形成第四过水管15,第四过水管15与第一过水管12相通,第四过水管15与压力罐(图未示出)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过水管12同时向第四过水管15和滤腔11的进水通道111送纯水。换言之,在净水设备制水过程中,纯水可以流向压力罐内进行存储,这样,在制水过程中,压力罐内预先存储的纯水可以反向输送至进水通道111内,保证净水设备对外输送流量够大的饮用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四过水管15为可选方案,对于大通量机型,第四过水管15可以为断开状态,即纯水不存储于压力罐内。对于小通量机型,第四过水管15可以为导通状态,在用户不使用水时,净水设备保持制水状态,并将纯水预先存储于压力罐内;在用户使用水的情况,可以保持足够的水量对外送水。其中,压力罐可以选择外置,即不安装于净水设备内,通过第四过水管将纯水输送至压力罐内。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1和图9所示,第四过水管1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过水管13的延伸方向相同。在该实施例中,第二过水管13、第三过水管14的第二段142和第四过水管15均朝第二方向Y延伸。换言之,第二过水管13、第三过水管14和第四过水管15的出口均位于滤瓶10的同一侧,由此,便于后置滤芯100对外接管,简化管路连接路径,提高拆装效率,便于检修漏水点。
可选实施例中,滤瓶10上还一体形成第五过水管16,第五过水管16与第一过水管12相通,高压开关连接于所述第五过水管16上。即滤瓶10上集成第五过水管16,第五过水管16的水压与第一过水管12的水压相同,如此,高压开关装配于第五过水管16上可以准确监测纯水水路的水压,净水设备根据压开关的监测信号,来判断是否制水。在该实施例中,因滤瓶10上集成设置与第一过水管12连通的第五过水管16,使得高压开关可以装配于后置滤芯100上,解决了高压开关安装位置的问题,使得净水设备内部的零部件分布更加合理、有序。
进一步可选地,第五过水管16与第一过水管12的延伸方向相同。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过水管12、第三过水管14的第一段141和第五过水管16均沿第一方向X延伸。换言之,后置滤芯100的各个水路的进水侧位于滤瓶10的一侧,后置滤芯100各个水路的出水侧位于滤瓶10的另一侧。由此,将后置滤芯的进出水路合理分布和布局,进一步简化管路连接路径,提高拆装效率,便于检修漏水点。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如图1-图5、图7-图10,第一过水管12、第二过水管13、第三过水管14、第四过水管15和第五过水管16均设于滤瓶10的底部。也就是说,将后置滤芯100的进出水路均布置于滤瓶10的底部,如此,更加方便后置滤芯100的进出水路管路的连接,使得管路分布更加有序。
进一步可选示例中,如图1-图5、图7-图10,滤瓶10还一体形成第六过水管17和第七过水管18,第六过水管17和第七过水管18其中一个与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连接,另一个与第三过水管14的入口连接,第六过水管17和第七过水管18之间设有冲洗电磁阀4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六过水管17和第七过水管18形成的浓缩水流动路径为备选方案,在反渗透滤芯具有常开浓缩水出口的情况,浓缩水水路的通断可以不通过冲洗电磁阀40进行控制,此时,第六过水管17和第七过水管18形成的浓缩水流动路径无水流通过。在反渗透滤芯不具有常开浓缩水出口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冲洗电磁阀40的开度大小来调节浓缩水的排放速度。一般情况,小通量机型可以采用冲洗电磁阀来控制浓缩水水路的开度大小。
一个具体示例中,第六过水管17和第七过水管18上下间隔设置于滤瓶10的外侧壁。由此,可以将备选的浓缩水水路与常用的浓缩水路区分开来,使得后置滤芯100的水管布局更加清晰,提高管路的拆装效率,降低错误率。
可选地,第一过水管12、第二过水管13、第三过水管14、第四过水管15和第五过水管16的自由端设有护套193,护套193与第一过水管12、第二过水管13、第三过水管14、第四过水管15和第五过水管16的外壁均间隔设置。
护套193可以将第一过水管12、第二过水管13、第三过水管14第四过水管15和第五过水管16的端末与其他部件进行分离,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被其他硬物磕碰而断裂,影响管路的正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护套193的形式可以多样,以满足各种部件的连接安装。
可选实施例中,滤瓶10包括瓶身191和瓶盖192,瓶身191与瓶盖192可拆卸地连接。即瓶身191与瓶盖192分离式连接,由此,滤材20使用达到规定期限时,可以拧开瓶盖192,更换滤芯。需要说明的是,在更换滤材20的过程中,仅需将瓶盖192拧开即可,无需将瓶身191与净水设备的中壳分离,为保证瓶身191与中壳的连接强度,瓶身191的一端卡接于中壳上,另一端通过螺钉锁合于中壳上。
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后置滤芯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置滤芯100的进出水路连接简单清晰,易于拆装,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水设备的水路连接方便,拆装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底”、“顶”、“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滤瓶,所述滤瓶限定出滤腔,所述滤瓶一体形成第一过水管和第二过水管;
滤材,所述滤材内置于所述滤腔内,从而将所述滤腔分隔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第一过水管的进口与反渗透滤芯的纯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过水管的出口与所述进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过水管的进口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还一体形成第三过水管,所述第三过水管与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水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所述第一过水管和所述第三过水管的第一段沿第一方向X延伸,所述第二过水管和所述第三过水管的第二段沿第二方向Y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上还一体形成第四过水管,所述第四过水管与所述第一过水管相通,所述第四过水管与压力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过水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过水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上还一体形成第五过水管,所述第五过水管与所述第一过水管相通,高压开关连接于所述第五过水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过水管与所述第一过水管的延伸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水管、第二过水管、所述第三过水管、所述第四过水管和第五过水管均设于所述滤瓶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还一体形成第六过水管和第七过水管,所述第六过水管和所述第七过水管其中一个与反渗透滤芯的浓缩水出口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过水管的入口连接,所述第六过水管和所述第七过水管之间设有冲洗电磁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过水管和所述第七过水管上下间隔设置于所述滤瓶的外侧壁。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置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水管、所述第二过水管、所述第三过水管、所述第四过水管和第五过水管的自由端设有护套,所述护套与所述第一过水管、所述第二过水管、第三过水管、所述第四过水管和所述第五过水管的外壁均间隔设置。
12.一种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置滤芯。
CN201921624789.2U 2019-09-26 2019-09-26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Active CN2113026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4789.2U CN211302682U (zh) 2019-09-26 2019-09-26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24789.2U CN211302682U (zh) 2019-09-26 2019-09-26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02682U true CN211302682U (zh) 2020-08-21

Family

ID=72051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24789.2U Active CN211302682U (zh) 2019-09-26 2019-09-26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026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02682U (zh)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KR200396242Y1 (ko) 첨가물 공급장치
CN112546866A (zh) 后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CN107670505B (zh) 集成水路板、集成水路板组件及净水机
CN111499023A (zh) 水路板组件以及净水设备
CN211676637U (zh) 前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09890384U (zh) 一种两级一体水路板
CN112546713A (zh) 前置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11311062U (zh) 净水机
CN209778476U (zh) 复合滤芯和具有其的净水系统
CN108644411B (zh) 一种冲洗阀及其净水器
US20170036168A1 (en) Side Stream Flow Type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 Filter
CN112551711A (zh) 净水机
CN212999355U (zh) 一种净水机水路板、过滤组件以及净水机
CN217377509U (zh) 一种分体式复合滤芯及净水装置
CN220548846U (zh) 连续式喷墨打印机墨芯
CN212361191U (zh) 自带阻垢过滤功能的三通接头
CN218653897U (zh) 纯水自洁滤芯及净水装置
CN218598883U (zh) 一种新型多出水功能净水抽拉头
CN221084856U (zh) 反冲洗水路系统、制水水路系统及净水器
CN212504272U (zh) 水路板组件以及净水设备
CN216062308U (zh) 一种水路板
CN217003220U (zh) 一种带有过滤功能的双出水龙头
CN214072947U (zh) 一种碳酸水与纯净水快速转换装置
CN114409018B (zh) 净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