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93535U -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93535U
CN211293535U CN202020152541.7U CN202020152541U CN211293535U CN 211293535 U CN211293535 U CN 211293535U CN 202020152541 U CN202020152541 U CN 202020152541U CN 211293535 U CN211293535 U CN 211293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guide plate
lighting devic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525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雉嶋裕明
小村真一
浅川阳一
小野田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93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935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一个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具备:第1光源,其向第1出射方向发出激光;和导光板,其具有被照射来自所述第1光源的光的第1侧面、所述第1侧面的相反侧的第2侧面、将从所述第1侧面入射的光反射的第1面、及第2面,由所述第1面反射了的光从所述第2面出射。所述第1侧面相对于与所述第2面正交的厚度方向倾斜。所述第1出射方向与所述第1侧面的法线方向平行。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9年2月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9-019778的优先权,且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组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具备:具有像素的显示面板、和对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源等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具备发出光的光源和被照射来自该光源的光的导光板。来自光源的光从导光板的侧面进入导光板内,在导光板内传播,并从相当于导光板的一个主面的出光面出射。
另外,像例如日本特开2018-45990号公报所公开那样,提出了一种在导光板的侧面附近配置有放出激光的点光源的照明装置。射入到导光板的激光通过配置于导光板的一个主面的棱镜等反射构造而被反射,并从相当于另一个主面的出光面出射。
若导光板较薄,则激光在导光板的内部反射的次数增加,因此激光容易照到反射构造。由此,激光从出光面良好地出射,光学特性(例如亮度特性)能够提高。
然而,由于来自光源的激光会在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上扩展,所以若导光板过薄则会导致激光的一部分泄漏而不会入射到导光板。因此,导光板的厚度降低存在界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的光学特性的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一个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具备:第1光源,其向第1出射方向发出激光;和导光板,其具有被照射来自所述第1光源的光的第1侧面、所述第1侧面的相反侧的第2侧面、将从所述第1侧面入射的光反射的第1面、及第2面,由所述第1面反射了的光从所述第2面出射。所述第1侧面相对于与所述第2面正交的厚度方向倾斜。所述第1出射方向与所述第1侧面的法线方向平行。
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所述照明装置和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与所述第2面相对,使用从所述第2面出射的光来显示图像。
根据这些结构,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了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的光学特性的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第1侧面附近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第1侧面附近及第1光源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比较例的照明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一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表示对从第1实施方式的导光板出射的光的亮度进行模拟得到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导光板的概略俯视图。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若干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公开内容只不过为一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保持实用新型主旨的情况下所能够容易地想到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进一步明确,存在附图与实际样态相比示意性进行表示的情况,但仅为一例,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在各图中,有时对于连续配置的相同或类似要素省略附图标记。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对发挥在已出附图中所描述的结构要素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公开了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作为照明装置的一例,公开了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但是,各实施方式并不妨碍对其他种类的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适用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种技术思想。作为其他种类的显示装置,可设想例如除了透射型功能以外还具有反射外部光并将该反射光利用于显示的反射型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微机电系统)快门作为光学元件发挥功能的机械式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等。作为其他种类的照明装置,可设想例如配置在显示装置的前表面的前光源等。另外,照明装置也可以以不同于显示装置照明的用途使用。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显示装置1能够用于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移动电话终端、个人计算机、电视装置、车载装置、游戏机、可穿戴终端等各种装置。
显示装置1具备显示面板2、作为背光源的照明装置3、驱动显示面板2的驱动IC芯片4(控制器)、向显示面板2供给控制信号的第1柔性电路基板FPC1、和向照明装置3供给控制信号的第2柔性电路基板FPC2。例如,各柔性电路基板FPC1、FPC2与控制显示面板2及照明装置3的动作的控制模块连接。
显示面板2具备第1基板SUB1(阵列基板)和与第1基板SUB1相对的第2基板SUB2(对置基板)。显示面板2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显示面板2例如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排列成矩阵状的多个像素PX。
照明装置3具备第1光源LS1、第2光源LS2和与第1基板SUB1相对的导光板LG。第1光源LS1与导光板LG的一个侧面相对,第2光源LS2与导光板LG的另一个侧面相对。在图1中对各光源LS1、LS2分别仅示出了一个,但实际上设有多个第1光源LS1和多个第2光源LS2(参照图3)。
如图1所示那样定义第1方向X、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各方向X、Y、Z例如彼此正交。在本公开中,将从与第3方向Z平行的方向对显示装置1进行的观察称为俯视观察。在图1的例子中,各基板SUB1、SUB2及导光板LG具有沿着第1方向X的短边和沿着第2方向Y的长边,俯视观察下的形状为长方形。但是,各基板SUB1、SUB2及导光板LG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俯视观察下的形状也可以是正方形或圆形等其他形状。
图2是与Y-Z平面平行的显示装置1的概略剖视图。显示面板2还具备密封材料SL、液晶层LC、第1偏振片PL1和第2偏振片PL2。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通过密封材料SL而贴合。液晶层LC被封入于由密封材料SL、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包围的空间。
第1偏振片PL1粘贴于第1基板SUB1的下表面(与导光板LG相对的面)。第2偏振片PL2粘贴于第2基板SUB2的上表面(不与第1基板SUB1相对的面)。各偏振片PL1、PL2的偏振轴例如彼此正交。
导光板LG具有第1面51、第1面51的相反侧的第2面52、第1侧面53和第1侧面53的相反侧的第2侧面54。显示面板2与第2面52相对。第1光源LS1与第1侧面53相对,第2光源LS2与第2侧面54相对。在第1光源LS1与第1侧面53之间以及第2光源LS2与第2侧面54之间,可以进一步配置用于调整来自各光源LS1、LS2的光的宽度和/或角度的透镜等光学元件。
导光板LG具有:包括第1侧面53的第1部分P1、包括第2侧面54的第2部分P2、和第1部分P1与第2部分P2之间的中央部分CP。中央部分CP包括导光板LG的第2方向Y上的中心C。第1部分P1具有随着远离第1侧面53而厚度增加的形状。第2部分P2具有随着远离第2侧面54而厚度增加的形状。例如,中央部分CP的厚度是固定的。在图2的例子中,第2面52为平面。因此,导光板LG的厚度变化源于第1面51的形状变化。导光板LG是例如关于包含中心C的X-Z平面呈面对称的形状。
第1光源LS1向第1侧面53照射以第1出射方向DL1为中心而扩展的漫射光。第2光源LS2向第2侧面54照射以第2出射方向DL2为中心而扩展的漫射光。各出射方向DL1、DL2相对于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倾斜。作为各光源LS1、LS2,能够使用例如放出偏振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等发光元件。
多个第1光源LS1及多个第2光源LS2分别可以包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发光元件。例如,只要多个第1光源LS1及多个第2光源LS2分别包括发出红色、绿色、蓝色的光的发光元件,则能够得到这些颜色的混合色(例如白色)的光。
显示装置1在显示面板2与导光板LG之间具备棱镜片PS。而且,显示装置1在棱镜片PS与显示面板2之间,具备漫射片DS(漫射层)。例如,棱镜片PS具备与第1方向X平行地延伸的多个棱镜Pa。这些棱镜Pa形成于例如棱镜片PS的下表面(与导光板LG相对的面),朝向导光板LG突出。但是,这些棱镜Pa也可以形成于棱镜片PS的上表面(与显示面板2相对的面)。
在图2中,以实线表示第1光源LS1发出的光L1的光路的一例,以虚线表示第2光源LS2发出的光L2的光路的一例。第1光源LS1发出的光L1从第1侧面53进入导光板LG,一边在各面51、52反射一边在导光板LG传播,不久脱离第2面52的全反射条件而从第2面52出射。第2光源LS2发出的L2从第2侧面54进入导光板LG,一边在各面51、52反射一边在导光板LG传播,不久脱离第2面52的全反射条件而从第2面52出射。像这样,第2面52相当于光出射的出光面。显示面板2使用从第2面52出射的光来显示图像。
棱镜片PS将从第2面52出射的光转换成与第3方向Z实质平行的光。在此,“与第3方向Z实质平行的光”不仅包括严格与第3方向Z平行的光,也包含虽然相对于第3方向Z倾斜,但与从第2面52出射时相比被棱镜片PS转换为倾斜充分小的光。从维持来自各光源LS1、LS2的光的偏振的观点出发,优选棱镜Pa形成于棱镜片PS的下表面。经过了棱镜片PS的光由漫射片DS漫射,照射到显示面板2。即使在通过了棱镜片PS的光的视场角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漫射片DS将该光漫射而扩大视场角。
此外,在来自各光源LS1、LS2的光以充分偏振的状态到达显示面板2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第1偏振片PL1。在省略了第1偏振片PL1的情况下,通过例如提高各基板SUB1、SUB2的透光性,而能够得到显示装置1的背景被透视观察的所谓透明液晶显示装置。
图3是照明装置3的概略俯视图。在该图的例子中,八个第1光源LS1沿着第1侧面53排列,八个第2光源LS2沿着第2侧面54排列,但光源LS1、LS2的数量不限定于此。第1光源LS1发出的光的强度在第1光轴AX1上最高,第2光源LS2发出的光的强度在第2光轴AX2上最高。第1出射方向DL1与第1光轴AX1平行。第2出射方向DL2与第2光轴AX2平行。
各光源LS1、LS2如图所示,在第2方向Y上相互错开地排列。即,第1光源LS1在第1出射方向DL1发出的光的第1光轴AX1与第2光源LS2在第2出射方向DL2发出的光的第2光轴AX2在第1方向X上相互错开。此外,第1光轴AX1与第2光轴AX2也可以在第1方向X上对齐。
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导光板LG的概略剖视图。导光板LG的第1面51具有设于第1部分P1的第1反射构造60、设于第2部分P2的第2反射构造70、和设于中央部分CP的第3反射构造80。各反射构造60、70、80为例如朝向下方(第3方向Z的相反方向)突出的棱镜。
在Y-Z截面中,将连结各第1反射构造60的顶点的直线定义为第1假想线VL1,将连结各第2反射构造70的顶点的直线定义为第2假想线VL2,将连结各第3反射构造80的顶点的直线定义为第3假想线VL3。第1假想线VL1相对于第2面52以角度θp1倾斜。第2假想线VL2相对于第2面52以角度θp2倾斜。角度θp1、θp2均为锐角。从使得第2面52的亮度分布均匀化的观点出发,优选角度θp1、θp2相同。第3假想线VL3例如与第2面52平行。也可以以使得第3假想线VL3成为曲线状的方式配置各第3反射构造80。
来自第1光源LS1的光L1通过第2反射构造70而反射,从第2部分P2处的第2面52出射。来自第2光源LS2的光L2通过第1反射构造60而反射,从第1部分P1处的第2面52出射。光L1、L2也会通过第3反射构造80而反射,从中央部分CP处的第2面52出射。通过设置中央部分CP,可抑制第1部分P1与第2部分P2的边界处的亮度不均。
图5是表示第1侧面53附近的导光板LG的概略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侧面53相对于第3方向Z(导光板LG的厚度方向)倾斜。第1侧面53可以是例如图示那样从第1方向X上的一端到另一端以相同角度倾斜的平面。对于第2侧面54,也能够适用与第1侧面53相同的形状。但是,第2侧面54的形状也可以与第1侧面53的形状不同。
图6是第1侧面53附近的导光板LG和第1光源LS1的概略剖视图。第1侧面53相对于第3方向Z以角度θ1倾斜。从其他观点来说,第1侧面53相对于第2面52以角度θ2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2为锐角(0°<θ2<90°)。
第1光源LS1具有发光点LP和供光L1出射的出光面LF,发光点LP放出具有与第1出射方向DL1平行的第1光轴AX1的光L1。出光面LF相当于例如第1光源LS1的封装的外表面。从发光点LP放出的光L1在Y-Z截面中以角度θ3(全角)扩展。
第1出射方向DL1相对于第2方向Y及第3方向Z倾斜。第1出射方向DL1与第2方向Y之间的角度θ4为锐角。在图6的例子中,出光面LF与第1侧面53平行,且与第1侧面53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出射方向DL1与第1侧面53正交。即,第1出射方向DL1与第1侧面53的法线方向ND平行。该情况下,沿着第1光轴AX1的光L1在入射到导光板LG时不会折射。因此,该光L1在导光板LG内部的传播角θ5与角度θ4一致(θ4=θ5)。此外,角度θ1也与角度θ4一致(θ1=θ4)。为了使光L1一边在第1面51和第2面52全反射一边在导光板LG内部传播,需要将传播角θ5确定为0°~90°范围内的合适值。
在发光点LP与第1侧面53之间存在距离D。距离D相当于发光点LP与出光面LF之间的距离。从发光点LP放出的光L1在前进距离D的期间扩展,照射到第1侧面53。第1侧面53中被光L1照射的区域在第3方向Z具有厚度T1。从抑制漏光的观点出发,优选第1侧面53的在第3方向Z上的厚度T2为厚度T1以上(T1≤T2)。
通过使厚度T2尽可能小,导光板LG的厚度也会整体降低。由此,在光L1到达第2侧面54之前在第1面51及第2面52全反射的次数增加,容易照到图4所示的第2反射构造70。由于照到第2反射构造70的光L1从第2面52出射,所以结果为能够提高第2面52的亮度。通过提高第2面52的亮度,显示装置1的显示品质也会提高。
对于第2侧面54及第2光源LS2,也能够适用与图6相同的构造。即,第2光源LS2的出光面可以与第2侧面54平行,并且也可以与第2侧面54接触。第2侧面54可以相对于第3方向Z以角度θ1倾斜,并且相对于第2面52以角度θ2倾斜。第2光源LS2放出的光L2可以以角度θ3扩展,且第2出射方向DL2(第2光轴AX2)相对于第2方向Y以角度θ4倾斜。光L2可以以传播角θ5在导光板LG的内部传播。而且,第2出射方向DL2可以与第2侧面54的法线方向平行。第2侧面54中被光L2照射的区域的厚度可以与厚度T1相同。此外,第2侧面54及第2光源LS2的构造也可以与图6的构造不同。
接下来,使用比较例对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及显示装置1的优点进行说明。此外,该比较例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及显示装置1能够起到的效果的一部分,并非将这些比较例与本实施方式中共同的结构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排除。
图7是比较例的照明装置3c的概略剖视图。在此示出了第1侧面53附近的照明装置3c的Y-Z截面。在照明装置3c中,第1侧面53与第3方向Z平行。
在图7的比较例中,第1出射方向DL1(第1光轴AX1)不与第1侧面53正交。因此,沿着第1出射方向DL1的光L1在入射到第1侧面53时发生折射。若要将传播角θ5设为与图6的例子相同的值,则必须将第1出射方向DL1与第2方向Y之间的角度θ4c设为大于图6中的角度θ4。
而且,由于无法在使第1光源LS1倾斜的状态下使出光面LF与第1侧面53接触,所以发光点LP与第1侧面53之间的距离Dc大于图6中的距离D。因此,与图6的例子相比,光L1在到达第1侧面53之前扩展。
由此,第1侧面53中被光L1照射的区域的厚度T1c大于图6中的厚度T1。由于需要使得第1侧面53的厚度T2c为厚度T1c以上,所以能够适用于厚度T2c的最小值也大于能够适用于图6中的厚度T2的最小值。其结果为,导光板LG整体变厚。
另一方面,在图6的例子中,第1侧面53与出光面LF接触。因此,从发光点LP到第1侧面53的距离与从发光点LP到出光面LF的距离D一致。这样的距离是使用第1光源LS1的情况下的最小值,因此能在最大限度抑制扩展的状态下使光L1入射到第1侧面53,厚度T1也变小。其结果为,也能够减小厚度T2,能够将导光板LG整体变薄。
接下来,对图6中的角度θ1、θ4、θ5的合适范围进行说明。图8是将第2部分P2的一部分放大的导光板LG的概略剖视图。上述第2反射构造70具有平坦面71和反射面72。平坦面71与第2面52平行。反射面72相对于第2面52(X-Y平面)以角度θa倾斜
来自第1光源LS1的光L1在导光板LG的内部以上述传播角θ5传播。光L1当照到反射面72时,以脱离第2面52中的全反射条件的角度到达第2面52,并以出射角θb从导光板LG出射。
从提高第2面52的亮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传播角θ5与角度θa一致。该情况下,若将导光板LG的折射率设为n,将空气的折射率设为1,则下式成立。
θ5=θa=1/3(90°-a sin(1/n(sinθb)))
图9是表示在将折射率n设为1.4936的情况下对从导光板LG出射的光的亮度进行模拟得到的结果的曲线图。横轴为传播角θ5,纵轴为将峰值设为1.00的相对亮度。
模拟的结果为,相对亮度在θ5=16.77°成为峰值,随着远离该角度而逐渐降低。若亮度从峰值降低5%左右(相对亮度为0.95),则作为照明装置3的光学特性是良好的。因此,优选传播角θ5为16°以上且19°以下的范围(16°≤θ5≤19°)。若传播角θ5为16.5°以上且18°以下,则亮度从峰值降低3%左右,更为优选(16.5°≤θ5≤18°)。
在图6的例子中,传播角θ5与角度θ1、θ4一致。因此,角度θ1、θ4的优选范围与传播角θ5相同。此外,至此对第1侧面53及第1光源LS1进行了说明,但对于第2侧面54及第2光源LS2也能够适用相同的角度条件。第2侧面54及第2光源LS2的角度条件也可以与第1侧面53及第1光源LS1的角度条件不同。
即,设于第1部分P1的第1反射构造60与图8所示的第2反射构造70相同,具有与第2面52平行的平坦面和相对于第2面52以角度θa倾斜的反射面。来自第2光源LS2的光L2在导光板LG的内部以传播角θ5传播,当照到第1反射构造60的反射面时以脱离第2面52中的全反射条件的角度到达第2面52,以出射角θb从导光板LG出射。关于光L2也是,优选传播角θ5为16°以上且19°以下的范围,若为16.5°以上且18°以下则更为优选。第2侧面54与第3方向Z之间的角度θ1、以及第2出射方向DL2与第2方向Y之间的角度θ4的优选范围与传播角θ5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反射构造60的反射面相当于第1反射面。另外,第2反射构造70的反射面72相当于第2反射面。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亮度特性)的照明装置3及显示装置1。而且,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减薄导光板LG,所以能够降低照明装置3及显示装置1的厚度。
假设在本实施方式的图6的结构中角度θ1、θ4、θ5为16.77°、角度θ3为33°、距离D为0.83mm的情况。该情况下,厚度T1成为0.47mm。
另外,假设在比较例的图7的结构中传播角θ5为16.77°、角度θ3为33°、距离D为0.83mm的情况。若考虑光L1在第1侧面53折射,则需要使角度θ4c为例如25.4°。该情况下,距离Dc成为0.98mm。另外,厚度T1c成为0.64mm,大于图6的例子中的0.47mm的厚度T1。由此,在图6的例子中,与图7的比较例的厚度T2c相比能够将厚度T2最大减小0.17mm。
[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没有特别提及的部分能够适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的概略剖视图,与图6的例子同样地示出了第1侧面53附近的导光板LG和第1光源LS1。在本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3具备在第3方向Z上与第1侧面53重叠的遮光层100(第1遮光层)。在图10的例子中,遮光层100配置于第2面52侧,与第1侧面53的整个区域重叠。作为其他例子,遮光层100也可以与第1侧面53的一部分重叠。
在图10的例子中,遮光层100与第2面52接触。即,遮光层100位于导光板LG与棱镜片PS之间。遮光层100可以是粘贴于第2面52的遮光带,也可以是形成于第2面52的黑色树脂层。作为其他例子,遮光层100可以配置在图1所示的漫射片DS与棱镜片PS之间,和/或漫射片DS与第1偏振片PL1之间。
图11是导光板LG的概略俯视图。遮光层100在例如导光板LG的第1方向X上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范围内连续地设置。对于第2侧面54也是,设有在第3方向Z上与第2侧面54重叠的相同的遮光层100(第2遮光层)。但是,遮光层100的平面形状不限于图11的例子。例如,遮光层100也可以在第1方向X上断续地设置。
第2光源LS2发出的光L2在导光板LG内部传播,不久到达第1侧面5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侧面53倾斜,所以该光L2在第1侧面53附近强烈地出射等,可能会在第2面52上产生亮度不均。若设置遮光层100,则能够抑制这样的亮度不均对显示的影响。在第2侧面54附近也是同样的。
[第3实施方式]
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没有特别提及的部分,能够适用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图12是第3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的概略剖视图,与图6的例子同样地示出了第1侧面53附近的导光板LG和第1光源LS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侧面53与第2面52所成的角度θ2为钝角(90°<θ2<180°)。第1光源LS1与图6的例子同样地配置成出光面LF与第1侧面53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是,厚度T1的范围与图6的例子相同。因此,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对于角度θ1、θ3~θ5能够适用与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的角度相同的数值范围。另外,关于第2侧面54和第2光源LS2也是,能够适用与图12的例子相同的结构。但是,第2侧面54和第2光源LS2的结构也可以与图12的例子不同。
以上,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的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为基础而实施适当设计变更得到的全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的制造方法,只要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则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可解释为这些变形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的结构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设计变更而成的方案,或者进行了工序的追加、省略或变更条件而成的方案,只要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则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另外,关于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案带来的其他作用效果,可理解为从本说明书的记载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适当想到的方案可理解为当然能够根据本实用新型得到。

Claims (12)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光源,其向第1出射方向发出激光;和
导光板,其具有被照射来自所述第1光源的光的第1侧面、所述第1侧面的相反侧的第2侧面、将从所述第1侧面入射的光反射的第1面、及第2面,由所述第1面反射了的光从所述第2面出射,
所述第1侧面相对于与所述第2面正交的厚度方向倾斜,
所述第1出射方向与所述第1侧面的法线方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向第2出射方向发出激光的第2光源,
来自所述第2光源的光照射到所述第2侧面,
所述第2侧面相对于所述厚度方向倾斜,
所述第2出射方向与所述第2侧面的法线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具有包括所述第1侧面的第1部分和包括所述第2侧面的第2部分,
所述第1部分具有随着远离所述第1侧面而厚度增加的形状,
所述第2部分具有随着远离所述第2侧面而厚度增加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分包括将来自所述第2光源的光反射并使其从所述第2面出射的第1反射面,
所述第2侧面和所述厚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与所述第1反射面和所述第2面所成的角度相同,
所述第2部分包括将来自所述第1光源的光反射并使其从所述第2面出射的第2反射面,
所述第1侧面和所述厚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与所述第2反射面和所述第2面所成的角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侧面及/或所述第2侧面与所述第2面形成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侧面及/或所述第2侧面与所述第2面形成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侧面及/或所述第2侧面与所述厚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为16°以上且19°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光源的出光面与所述第1侧面平行,并与所述第1侧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光源的出光面与所述第2侧面平行,并与所述第2侧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遮光层,该第1遮光层配置于所述第2面侧,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1侧面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遮光层,该第2遮光层配置于所述第2面侧,在所述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第2侧面重叠。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与所述第2面相对并使用从所述第2面出射的光来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
CN202020152541.7U 2019-02-06 2020-02-04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29353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9778 2019-02-06
JP2019019778A JP7250549B2 (ja) 2019-02-06 2019-02-06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3535U true CN211293535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9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52541.7U Active CN211293535U (zh) 2019-02-06 2020-02-04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50549B2 (zh)
CN (1) CN21129353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0875B2 (ja) 2006-12-28 2012-12-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WO2012128193A1 (ja) 2011-03-23 2012-09-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7479219A (zh) 2016-06-08 2017-12-15 南京博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平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0549B2 (ja) 2023-04-03
JP2020126811A (ja) 2020-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4346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892722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080170415A1 (en) White light generating unit,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9923463B (zh) 显示装置以及头戴式显示器
WO2014061572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16130820A (ja) 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0162979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17106961A (ja) 表示装置
JP6797726B2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2006331757A (ja) 面光源装置と該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9897743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including cores and clad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6997122B (zh) 发光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211293535U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US1055155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291454B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WO2022033234A1 (zh) 侧入式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10215965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22028799A (ja) 照明装置
US10705289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2003907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ing device
US20200183074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808963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114307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JP2021131935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20144952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