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83911U -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83911U
CN211283911U CN201921378595.9U CN201921378595U CN211283911U CN 211283911 U CN211283911 U CN 211283911U CN 201921378595 U CN201921378595 U CN 201921378595U CN 211283911 U CN211283911 U CN 211283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element
cavity
gap
sleev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7859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姚颖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7859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83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83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83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包括壳体和滤芯座,包括分隔支架,所述分隔支架将所述壳体划分为轴向排布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套筒,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套筒与所述分隔支架密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第一滤芯,所述第一滤芯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下端盖,所述下端盖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滤芯靠近所述分隔支架的一端;所述分隔支架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过流口,所述下端盖底面与所述分隔支架顶面之间形成第一过流间隙,所述套筒内壁与所述第一滤芯外周之间形成第二过流间隙,所述过流口通过所述第一过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二过流间隙。结构简单,简化了滤芯间的管路布局。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净水器通常需要多支滤芯串联使用,以达到去除颗粒物质、铁锈杂质、水中余氯及有机物、除菌作用。然而多支滤芯串联,管阀连接多,使水系统结构复杂,从而占用更多的空间,并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多支滤芯的纳污能力不足,水系统容易堵塞,并且不同的滤芯寿命不一致,更换麻烦。但是使用单支滤芯无法起到去除原水中多种不同杂质的作用,不能满足净水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多支滤芯串联,管阀连接多,水系统结构复杂,多支滤芯的纳污能力不足,水系统容易堵塞,并且不同的滤芯寿命不一致,更换麻烦等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包括壳体和滤芯座,所述滤芯座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所述滤芯座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包括:分隔支架,所述分隔支架将所述壳体划分为轴向排布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套筒,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套筒与所述分隔支架密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第一滤芯,所述第一滤芯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下端盖,所述下端盖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滤芯靠近所述分隔支架的一端;所述分隔支架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过流口,所述下端盖底面与所述分隔支架顶面之间形成第一过流间隙,所述套筒内壁与所述第一滤芯外周之间形成第二过流间隙,所述过流口通过所述第一过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二过流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所述分隔支架将所述壳体划分为轴向排布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所述分隔支架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过流口,所述下端盖底面与所述分隔支架顶面之间形成第一过流间隙,所述套筒内壁与所述第一滤芯外周之间形成第二过流间隙,所述过流口通过所述第一过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二过流间隙,简化了滤芯间的管路布局,水经过流口流向第一过流间隙再流向第二过流间隙的过程中,水的流向进行了两次变化,由此有效降低了水的流速,使其能缓慢径向渗透所述第一滤芯,以此进一步提升过滤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滤芯组件,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所述套筒设有连接嘴,所述连接嘴内形成第三过流间隙,所述第一滤芯远离所述分隔支架的一端设有上端盖,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过水孔,所述过水孔通过所述第三过流间隙连通所述出水口。
所述上端盖上设有环绕所述过水孔向上延伸的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与所述连接嘴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滤芯的轴心形成中空的第一中心通道,所述第一中心通道通过所述过水孔连通所述第三过流间隙,所述第二过流间隙形成所述第一滤芯的过滤前端,所述第一中心通道形成所述第一滤芯的过滤后端。
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连接嘴同轴装配的安装嘴,所述安装嘴与所述连接嘴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的第四过流间隙。
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分隔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轴向隔离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分隔支架,以形成所述第一过流间隙。
所述分隔支架的外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下端盖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设置有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径向隔离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分隔支架,以形成所述第二过流间隙。
所述套筒的底部设置有敞口,所述第一翻边的外壁嵌装于所述敞口处,且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敞口通过密封圈密封配合。
所述套筒外壁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通过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过流口。
所述第二腔体内安装有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外壁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滤芯的轴心形成中空的第二中心通道,所述第二流道形成所述第二滤芯的过滤前端,所述第二中心通道形成所述第二滤芯的过滤后端。
所述套筒外壁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第四凸筋,所述第四凸筋沿所述套筒外壁轴向设置以径向隔离所述套筒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分隔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轴向隔离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分隔支架,节省材料成本,工艺简单。
所述第二过流间隙形成所述第一滤芯的过滤前端,所述第一中心通道形成所述第一滤芯的过滤后端,使第一滤芯的外周侧为过水面,过水面积更大,过滤效果更好。
所述套筒的底部设置有敞口,所述第一翻边的外壁嵌装于所述敞口处,且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敞口通过密封圈密封配合,便于滤芯的拆卸与安装。
所述第二腔体内安装有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外壁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滤芯的轴心形成中空的第二中心通道,所述第二流道形成所述第二滤芯的过滤前端,所述第二中心通道形成所述第二滤芯的过滤后端,使所述第二滤芯的外周侧为过水面,过水面积更大,过滤效果更好,且提升了所述第二滤芯的纳污能力,使水系统不易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滤芯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滤芯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隔支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上端盖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上端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下端盖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下端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图2的A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
壳体1,安装嘴11,第一流道12,第二流道13,第二腔体14,
滤芯座2,进水口21,出水口22,
上端盖3,过水孔31,第一凸筋32,
第一滤芯4,第一中心通道41,
套筒5,顶壁51,侧壁52,条形筋53,第四凸筋54,第二过流间隙55,连接嘴56,第三过流间隙561,第四过流间隙57,敞口58,第一腔体59,
分隔支架6,过流口61,第二凸筋62,第一翻边63,第三凸筋 64,
下端盖7,第一过流间隙71,第二翻边72,
第二滤芯8,第二中心通道8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图1-图10,本实用新型中的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包括壳体 1和滤芯座2,所述滤芯座2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端部,所述滤芯座 2上设置有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所述进水口21和所述出水口22 分别通过所述滤芯座2与所述壳体1连通,所述分隔支架6将所述壳体1划分为轴向排布的第一腔体59与第二腔体14,所述套筒5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套筒5与所述分隔支架6密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59,所述第一滤芯4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59内,所述下端盖 7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9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滤芯4靠近所述分隔支架6的一端,所述分隔支架6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59与所述第二腔体14的过流口61,所述下端盖7底面与所述分隔支架6顶面之间形成第一过流间隙71,所述套筒5内壁与所述第一滤芯4外周之间形成第二过流间隙55,所述过流口61通过所述第一过流间隙71 连通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所述原水通过所述进水口21进行入到所述滤芯组件,所述原水通过所述过流口61、所述第一过流间隙71、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到达所述第一滤芯4的过滤前端,由于水的压力,所述原水通过所述第一滤芯4后形成净水从所述出水口22流出,供用户使用,且,水经所述过流口61流向所述第一过流间隙71后再流向第二过流间隙55的过程中,水的流向进行了两次变化,由此有效降低了水的流速,使其能缓慢径向渗透所述第一滤芯4,以此进一步提升过滤效果,同时所述套筒5与所述分隔支架6密封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14串水,结构简单。
具体地,参见图2,所述套筒5包括顶壁51和侧壁52,所述顶壁51和所述侧壁52一体成型,所述顶壁51沿其厚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图中未示意),优选地,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顶壁51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通孔向上延伸设置有连接嘴56,所述连接嘴56 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部件,所述连接嘴通56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套筒5连通,通过设置所述连接嘴56,便于套筒5的安装,所述连接嘴56内部形成第三过流间隙561,所述第一滤芯4远离所述分隔支架6的一端设有上端盖3,所述上端盖3上设有过水孔31,所述过水孔31通过所述第三过流间隙561连通所述出水口,所述上端盖3,一方面,起到对所述第一滤芯4的装配定位,另一方面,避免进入到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水自所述第一滤芯4的端部直接进入所述第三过流间隙561而削弱了净化效果。
参考图2-图7,所述上端盖3上设有环绕所述过水孔31向上延伸的第一凸筋32,所述第一凸筋32与所述连接嘴56密封配合,密封配合的方式可以为,所述第一凸筋32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放置有密封圈,所述连接嘴56的内壁与所述密封圈抵靠,也可以为,所述连接嘴56内壁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一凸筋32与所述密封圈抵靠,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密封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所述第一凸筋32与所述连接嘴56密封配合,防止串水,所述第一滤芯4的轴心形成中空的第一中心通道41,所述第一中心通道41通过所述过水孔31连通所述第三过流间隙 561,所述第一凸筋32一方面连通所述第一中心通道41与所述第三过流间隙561,另一方面便于所述上端盖3与所述套筒5装配以及对所述上端盖3进行径向限位,从而对所述第一滤芯4进行限位,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形成所述第一滤芯4的过滤前端,所述第一中心通道41形成所述第一滤芯4的过滤后端,使所述第一滤芯4的外周侧为过水面,过水面积更大,过滤效果更好。
参考图2-图3,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连接嘴56同轴装配的安装嘴11,所述安装嘴11与所述连接嘴56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21的第四过流间隙57,所述滤芯座2设置在所述安装嘴11上,所述滤芯座2与所述安装嘴11密封配合,密封配合的方式可以为,所述滤芯座2的内壁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放置有密封圈,所述安装嘴11的外壁与所述密封圈抵靠,也可以为,所述安装嘴11 外壁上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滤芯座2与所述密封圈抵靠,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密封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所述滤芯座2与所述安装嘴11密封配合,防止所述滤芯漏水。
参考图2-图10,所述下端盖7与所述分隔支架6之间设置有第二凸筋62,所述第二凸筋62轴向隔离所述下端盖7与所述分隔支架 6,以形成所述第一过流间隙71,所述下端盖7一方面起到对所述第一滤芯4的装配定位,另一方面,避免进入到所述第二腔体14内的水自所述第一滤芯4的端部直接进入所述第一中心通道41而削弱了净化效果,所述第二凸筋62设置在所述分隔支架6上,较优的,所述第二凸筋62沿所述分隔支架6径向延伸设置,在形成所述第一过流间隙71的同时,还对水流具有引导作用,可以理解,所述第一过流间隙71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形成,例如:在所述下端盖7朝向所述分隔支架6上部的一侧设置第二凸筋62,进而支撑起所述第一过流间隙71。
参考图2-图10,所述分隔支架6的外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翻边63,所述下端盖7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翻边63之间设置有第三凸筋64,一方面,所述第三凸筋64径向隔离所述下端盖7与所述分隔支架6,以形成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另一方面,所述第三凸筋64 对所述下端盖7安装定位,所述下端盖7的外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翻边72,所述第一滤芯4与所述第二翻边72抵靠,所述第二翻边 72对所述第一滤芯4安装限位,同时,也防止所述第一滤芯4径向移动,所述第二翻边72与所述第三凸筋64抵靠,以形成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所述第三凸筋64设置在所述分隔支架6上,较优的,所述第三凸筋64沿所述分隔支架6轴向延伸设置,在形成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的同时,还对水流具有引导作用,可以理解,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形成,例如:在所述第二翻边72朝向所述第一翻边63的一侧设置第三凸筋64,进而支撑起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也可以在所述第一翻边63和所述第二翻边72之间设置环形筋(图中未示意),进而支撑起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所述环形筋开设有水孔(图中未示意),所述第一过流间隙71通过所述水孔与所述第二过流间隙55连通。
参考图2,所述套筒5的底部设置有敞口58,所述第一翻边63 的外壁嵌装于所述敞口58处,且所述第一翻边63与所述敞口58通过密封圈密封配合,防止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14串水,所述敞口58设置成喇叭状,具有更大的容纳空间,从而可以容置有更大容置空间的所述第一翻边63,也就是增加了第一翻边63的容置空间,从而可以增加所述第一滤芯4的径向横截面积,也即增加了所述第一滤芯4的壁厚,从而增加原水的过滤面积,提高原水的过滤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所述滤芯组件的空间利用率。
参考图2-图4,所述套筒5外壁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21的第一流道12,所述第一流道12通过所述第二腔体14连通所述过流口61,即,所述原水经过所述第一流道12、所述过流口61进入所述第一腔体,从而通过所述第一滤芯4进行过滤,所述套筒5外壁与所述壳体1之间设有第四凸筋54,所述第四凸筋 54沿所述套筒外壁轴向设置以径向隔离所述套筒5与所述壳体1,形成所述第一流道12,便于所述套筒5的安装定位以及节省材料成本,由于所述第四凸筋54沿所述套筒5外壁轴向设置,对水流具有引导的作用。
可以理解,所述第四凸筋54可一体成型在所述套筒5外壁和,所述壳体1内壁上,当然,所述第四凸筋54也可一体成型在所述套筒5外壁和所述壳体1内壁的两者之一上,能够减少组装工序,提高组装效率。
较优的,所述套筒5的外侧壁上设置条形筋53,所述条形筋53 分别沿所述顶壁51径向设置、沿侧壁52轴向设置,且所述条形筋 53的起始端分别位于所述连接嘴56的底部和所述套筒5的底部,所述条形筋5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四凸筋54设置在所述条形筋53 上,一方面可以节省材料,进而节省成本,另一方面,所述条形筋 53对水流具有引导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条形筋53可一体成型在所述套筒5外壁和所述壳体1内壁上,也可以只存在于所述套筒 5外壁或者只存在于所述壳体1内壁上。
可以理解,所述第四凸筋54也可以为块状凸起或者点状凸起。
参考图2-图3,所述第二腔体14内安装有第二滤芯8,所述第二滤芯8外壁与所述壳体1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3,所述第二滤芯8 的轴心形成中空的第二中心通道81,所述第二流道13形成所述第二滤芯8的过滤前端,所述第二中心通道81形成所述第二滤芯8的过滤后端,相当于将两级滤芯复合在一个壳体内形成复合滤芯,减少了净水机内滤芯的数量,相应的,简化了滤芯间管路布局,也简化滤芯寿命监控与提醒以及滤芯更换,同时,使所述第二滤芯的外周侧为过水面,过水面积更大,过滤效果更好,且提升了所述第二滤芯的纳污能力,使水系统不易堵塞。
参考图2,本申请水路流向如下:原水→进水口21→第四过流间隙57→第一流道12→第二流道13→第二中心通道81→过流口61→第一过流间隙71→第二过流间隙55→第一中心通道41→过水孔31 →第三过流间隙561→出水口22→净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包括壳体和滤芯座,所述滤芯座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端部,所述滤芯座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隔支架,所述分隔支架将所述壳体划分为轴向排布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
套筒,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套筒与所述分隔支架密封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腔体;第一滤芯,所述第一滤芯安装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下端盖,所述下端盖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滤芯靠近所述分隔支架的一端;所述分隔支架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过流口,所述下端盖底面与所述分隔支架顶面之间形成第一过流间隙,所述套筒内壁与所述第一滤芯外周之间形成第二过流间隙,所述过流口通过所述第一过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二过流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设有连接嘴,所述连接嘴内形成第三过流间隙,所述第一滤芯远离所述分隔支架的一端设有上端盖,所述上端盖上设有过水孔,所述过水孔通过所述第三过流间隙连通所述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盖上设有环绕所述过水孔向上延伸的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与所述连接嘴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滤芯的轴心形成中空的第一中心通道,所述第一中心通道通过所述过水孔连通所述第三过流间隙,所述第二过流间隙形成所述第一滤芯的过滤前端,所述第一中心通道形成所述第一滤芯的过滤后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连接嘴同轴装配的安装嘴,所述安装嘴与所述连接嘴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的第四过流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分隔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二凸筋,所述第二凸筋轴向隔离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分隔支架,以形成所述第一过流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支架的外周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翻边,所述下端盖的侧壁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设置有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径向隔离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分隔支架,以形成所述第二过流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的底部设置有敞口,所述第一翻边的外壁嵌装于所述敞口处,且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敞口通过密封圈密封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外壁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形成连通所述进水口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通过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过流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安装有第二滤芯,所述第二滤芯外壁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滤芯的轴心形成中空的第二中心通道,所述第二流道形成所述第二滤芯的过滤前端,所述第二中心通道形成所述第二滤芯的过滤后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外壁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第四凸筋,所述第四凸筋沿所述套筒外壁轴向设置以径向隔离所述套筒与所述壳体,形成所述第一流道。
CN201921378595.9U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Active CN211283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78595.9U CN211283911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78595.9U CN211283911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83911U true CN211283911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19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78595.9U Active CN211283911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83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99279B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9502792B (zh) 一种全复合滤芯
CN214389625U (zh) 反渗透滤芯组件和净水机
CN211283911U (zh) 一种带有套筒的滤芯组件
CN210710999U (zh) 一种滤芯组件
CN210710985U (zh) 一种过滤效果好的复合滤芯
CN214457030U (zh) 一种带有节流装置的反渗透膜组件
CN211198815U (zh) 一种带反渗透的五合一复合滤芯
CN214457188U (zh) 一种复合滤芯
CN210313578U (zh) 一种多级复合滤芯组件
CN213623531U (zh) 复合滤芯结构和净水系统
CN211339041U (zh) 一种带反渗透的小通量五合一复合滤芯
CN110040860B (zh) 反渗透复合滤芯组件
CN211328368U (zh) 一种用于净水器的滤芯及净水器
CN111186921B (zh) 一种自冲洗式多级过滤滤芯组件
CN209872549U (zh) 一种四合一复合滤芯及其净水器
CN209210419U (zh)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器
CN110723834A (zh) 一种带反渗透的五合一复合滤芯
CN210313758U (zh) 一种密封分流的滤芯组件及净水机
CN217323593U (zh) 净水机
CN217377488U (zh) 储水滤芯及应用其的净水系统
CN211513712U (zh) 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CN214571122U (zh) 一种净水器
CN210559707U (zh) 一种过滤提效的复合滤芯
CN218491536U (zh)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5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