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79612U - 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79612U
CN211279612U CN201922237554.4U CN201922237554U CN211279612U CN 211279612 U CN211279612 U CN 211279612U CN 201922237554 U CN201922237554 U CN 201922237554U CN 211279612 U CN211279612 U CN 2112796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air
suction box
communicated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3755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红军
谢红波
刘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he Plastic Electronic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ihe Plastic Electron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he Plastic Electronic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ihe Plastic Electronic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3755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796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796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796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该吸料组件包括吸料盒;吸料盒外表面设置有进气口、避让槽,以及绕避让槽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多组气孔;进气口以及各组气孔均与吸料盒内部空间连通;进气口位于气孔所在分布圆的外部;避让槽不与吸料盒内部空间连通;吸料组件还包括真空发生器,以及连通进气口和真空发生器的气管,使用时,真空发生器通过进气口和气管为吸料盒内部营造负压环境,管状工件被吸向气孔处,进而管状工件的上表面与吸料盒贴合,确保有稳定、良好的吸附效果;同时,当工件端部带有球头时或凸起时,避让槽能为球头时或凸起提供避让空间,使得本吸料组件能适用于更多不同形状的工件。

Description

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料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背景技术
注塑生产中,为了确保下料的安全性,现多采用机械手下料。具体的,机械手的末端加装吸嘴以吸取加工好的注塑件,为了确保吸取和移料时的平稳,吸嘴会与工件居中对齐;但当工件为管状件时,由于吸嘴与工件的贯通处正对,抽气后吸嘴内无法形成稳定的负压状态,从而会导致吸料的不稳定,容易出现工件掉落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以及一种移料机械手。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其中,包括吸料盒;所述吸料盒外表面设置有进气口、避让槽,以及绕所述避让槽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多组气孔;所述进气口以及各组所述气孔均与所述吸料盒内部空间连通;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气孔所在分布圆的外部;所述避让槽不与所述吸料盒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吸料组件还包括真空发生器,以及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真空发生器的气管。
优选的,所述避让槽为规则形状;每组所述气孔均包括一个内圈孔,以及均位于所述内圈孔背离所述避让槽一侧的多个外圈孔;多个所述外圈孔呈扇形排列;所述避让槽几何中心与所述外圈孔所在弧线圆心的连线,与所述外圈孔所在扇形面垂直;多个所述外圈孔关于所述内圈孔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避让槽、多组所述气孔构成一组吸料单元;所述吸料盒上纵向设置有两组所述吸料单元。
优选的,所述吸料盒设置有呈横向分布的两组第一通道,以及呈纵向分布的四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进气口均呈纵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道呈横向延伸;
所述进气口一端出口与所述吸料盒上表面连通,且另一端出口与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二通道侧壁连通;
所述第二通道一端出口与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且另一端出口与所述吸料盒侧表面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中部与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背离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吸料盒下表面连通;
两组所述第一通道和四组所述第二通道配合形成均呈方形的两组气室;两组所述气室与两组所述吸料单元一一对应;所述气室几何中心与所述吸料单元中所述气孔所在分布圆圆心的连线,与所述气孔所在分布圆垂直;所述吸料单元中的各所述气孔均与所述气室连通;
所述吸料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通道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堵头,以及与所述第二通道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堵头;所述第一堵头和所述第二堵头均与所述吸料盒固定。
优选的,所述吸料组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吸料盒和所述真空发生器均与所述安装架固定。
优选的,所述真空发生器和所述吸料盒分别与所述安装架上下两端固定;所述真空发生器位于所述吸料盒的正上方;所述吸料单元设置在所述吸料盒的前侧表面;所述吸料盒后侧表面与所述安装架固定。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料机械手,基于上述的吸料组件,其中,包括所述吸料组件;所述移料机械手还包括带动所述安装架纵向移动的纵移组件,以及带动所述纵移组件横向移动的横移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时,真空发生器通过进气口和气管为吸料盒内部营造负压环境,管状工件被吸向气孔处,进而管状工件的上表面与吸料盒贴合,确保有稳定、良好的吸附效果;同时,当工件端部带有球头时或凸起时,避让槽能为球头时或凸起提供避让空间,使得本吸料组件能适用于更多不同形状的工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的剖切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如图1至图4 所示,包括吸料盒10;吸料盒10外表面设置有进气口180、避让槽181,以及绕避让槽181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多组气孔182;进气口180以及各组气孔182 均与吸料盒10内部空间连通;进气口180位于气孔182所在分布圆的外部;避让槽181不与吸料盒10内部空间连通;吸料组件还包括真空发生器11,以及连通进气口180和真空发生器11的气管12,使用时,真空发生器11通过进气口180和气管12为吸料盒10内部营造负压环境,管状工件被吸向气孔 182处,进而管状工件的上表面与吸料盒10贴合,确保有稳定、良好的吸附效果;同时,当工件端部带有球头时或凸起时,避让槽181能为球头时或凸起提供避让空间,使得本吸料组件能适用于更多不同形状的工件。
如图2所示,避让槽181为规则形状,与不规则形状相比,加工难度更小;每组气孔182均包括一个内圈孔183,以及均位于内圈孔183背离避让槽181 一侧的多个外圈孔184;多个外圈孔184呈扇形排列;避让槽181几何中心与外圈孔184所在弧线圆心的连线,与外圈孔184所在扇形面垂直;多个外圈孔 184关于内圈孔183呈对称分布,从而对工件有多个吸附点,吸附效果更稳定、良好。
如图1和图2所示,避让槽181、多组气孔182构成一组吸料单元13;吸料盒10上纵向设置有两组吸料单元13,从而可以同时吸取两个工件,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吸料盒10设置有呈横向分布的两组第一通道185,以及呈纵向分布的四组第二通道186;第一通道185和进气口180均呈纵向延伸;第二通道186呈横向延伸;
进气口180一端出口与吸料盒10上表面连通,且另一端出口与位于最上方的第二通道186侧壁连通;第二通道186一端出口与位于左侧的第一通道 185连通,且另一端出口与吸料盒10侧表面连通;第二通道186中部与位于右侧的第一通道185连通;第一通道185背离第二通道186的一端开口,与吸料盒10下表面连通;作为比对的,若第一通道185和第二通道186均不与吸料盒10外表面连通,则需将吸料盒10分成上下两部分进行加工,加工好内部空间后再将两部分进行装配,生产成本高;采用本设计的结构,刀具可以伸入吸料盒10内进行加工,加工方便,且无需二次装配。
两组第一通道185和四组第二通道186配合形成均呈方形的两组气室;两组气室与两组吸料单元13一一对应;气室几何中心与吸料单元13中气孔182 所在分布圆圆心的连线,与气孔182所在分布圆垂直;吸料单元13中的各气孔182均与气室连通;吸料组件还包括与第一通道185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堵头14,以及与第二通道186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堵头15;第一堵头14和第二堵头15均与吸料盒10固定,通过第一堵头14和第二堵头15的封堵,确保吸料盒10内可以形成稳定的负压环境。
如图1和图3所示,吸料组件还包括安装架16;吸料盒10和真空发生器 11均与安装架16固定,注塑生产时,机械手通过与安装架16固定,即可带动吸料盒10和真空发生器11同步移动,装配方便。
如图1所示,真空发生器11和吸料盒10分别与安装架16上下两端固定;真空发生器11位于吸料盒10的正上方;吸料单元13设置在吸料盒10的前侧表面;吸料盒10后侧表面与安装架16固定,注塑生产时,吸料盒10需要进入注塑机内进行取料,与真空发生器11和吸料盒10安装在安装架16左右两侧的方式相比,真空发生器11和吸料盒10同侧安装,可以减少与注塑机发生干涉的几率。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料机械手,包括实施例一的吸料组件;移料机械手还包括带动安装架纵向移动的纵移组件(图中未示出),以及带动纵移组件横向移动的横移组件(图中未示出),注塑生产时,横移组件带动纵移组件前行到达注塑机正上方,进而纵移组件带动吸料盒下行到达取料位吸取工件。其中,纵移组件为气缸,横移组件为直线滑台。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料盒;所述吸料盒外表面设置有进气口、避让槽,以及绕所述避让槽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多组气孔;所述进气口以及各组所述气孔均与所述吸料盒内部空间连通;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气孔所在分布圆的外部;所述避让槽不与所述吸料盒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吸料组件还包括真空发生器,以及连通所述进气口和所述真空发生器的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为规则形状;每组所述气孔均包括一个内圈孔,以及均位于所述内圈孔背离所述避让槽一侧的多个外圈孔;多个所述外圈孔呈扇形排列;所述避让槽几何中心与所述外圈孔所在弧线圆心的连线,与所述外圈孔所在扇形面垂直;多个所述外圈孔关于所述内圈孔呈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多组所述气孔构成一组吸料单元;所述吸料盒上纵向设置有两组所述吸料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料盒设置有呈横向分布的两组第一通道,以及呈纵向分布的四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进气口均呈纵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道呈横向延伸;
所述进气口一端出口与所述吸料盒上表面连通,且另一端出口与位于最上方的所述第二通道侧壁连通;
所述第二通道一端出口与位于左侧的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且另一端出口与所述吸料盒侧表面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中部与位于右侧的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背离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吸料盒下表面连通;
两组所述第一通道和四组所述第二通道配合形成均呈方形的两组气室;两组所述气室与两组所述吸料单元一一对应;所述气室几何中心与所述吸料单元中所述气孔所在分布圆圆心的连线,与所述气孔所在分布圆垂直;所述吸料单元中的各所述气孔均与所述气室连通;
所述吸料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通道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堵头,以及与所述第二通道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堵头;所述第一堵头和所述第二堵头均与所述吸料盒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料组件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吸料盒和所述真空发生器均与所述安装架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发生器和所述吸料盒分别与所述安装架上下两端固定;所述真空发生器位于所述吸料盒的正上方;所述吸料单元设置在所述吸料盒的前侧表面;所述吸料盒后侧表面与所述安装架固定。
7.一种移料机械手,基于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料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吸料组件;
所述移料机械手还包括带动所述安装架纵向移动的纵移组件,以及带动所述纵移组件横向移动的横移组件。
CN201922237554.4U 2019-12-13 2019-12-13 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Active CN2112796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37554.4U CN211279612U (zh) 2019-12-13 2019-12-13 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37554.4U CN211279612U (zh) 2019-12-13 2019-12-13 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79612U true CN211279612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34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37554.4U Active CN211279612U (zh) 2019-12-13 2019-12-13 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796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65531B (zh) 一种带有吸嘴阵列的机器人
CN211279612U (zh) 一种可吸取管状件的吸料组件及移料机械手
CN109356722B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火焰筒吹除积碳收集车及其使用方法
CN210701495U (zh) 一种去静电除尘装置
CN214921425U (zh) 一种除尘结构及激光加工系统
CN217551438U (zh) 一种抽尘装置及激光切割设备
CN210956621U (zh) 一种用于半导体生产的芯片搬运吸头
CN210025345U (zh) 吸放装置及其真空发生器
CN215478255U (zh) 纸模生产用真空发生装置
CN110142628B (zh) 桥接气路模块式真空夹具
CN215146437U (zh) 一种可排气的吸头
CN212827302U (zh) 一种全自动磁片覆膜装置
CN217144197U (zh) 一种纸护角批量开孔模具
CN208896121U (zh) 一种射频模块产品真空吸取抓手
CN215791673U (zh) 吸坯组件及瓶坯抓取工装
CN203092397U (zh) 真空吸管
CN212096403U (zh) 一种压圈吸取治具
CN209507049U (zh) 真空吸头及应用其的吸料机构
CN203775541U (zh) 一种吸取焊锡圈的真空吸嘴
CN112897068A (zh) 纸模生产用真空发生装置
CN110091351A (zh) 吸放装置及其真空发生器
CN218537401U (zh) 紧凑型吸嘴组件及贴标设备
CN216638121U (zh) 一种抽气装置、吸料装置和固晶机
CN212461642U (zh) 一种用于引线框架吸取的工装
CN114939677B (zh) 一种用于3d打印的成型缸设备及操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