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29939U - 铰链和冰柜 - Google Patents

铰链和冰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29939U
CN211229939U CN201921461872.2U CN201921461872U CN211229939U CN 211229939 U CN211229939 U CN 211229939U CN 201921461872 U CN201921461872 U CN 201921461872U CN 211229939 U CN211229939 U CN 211229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hinge member
shaft
rotation center
da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6187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下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46187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29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29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2993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铰链和包括该铰链的冰柜,该铰链容易在抑制厚度方向尺寸增大的同时实现大的阻尼力和组装的简化。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包括通过转动中心轴能转动地连接的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并包括:施力部件,其支承在第一铰链部件与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施加使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转动的力;阻尼器,其以与施力部件沿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于第一铰链部件,且具有彼此能沿与转动中心轴垂直的预设方向相对移动的壳体和活塞;以及联动部件,其使阻尼器与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的转动联动地工作,第一铰链部件具有板状部,板状部具有从其主体翻起形成的支承部,支承部在预设方向上从与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阻尼器支承。

Description

铰链和冰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铰链和包括该铰链的冰柜。
背景技术
铰链是在机械领域活动连接两个部件时常用的手段。
例如,在具有盖体和主体的冰柜等装置中,有时就会采用铰链将盖体与主体枢转连接。
在利用铰链来连接冰柜等的主体和盖体时,与盖体相对于主体滑动打开、关闭的方式相比,盖体容易迅速打开、关闭。
传统的铰链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第一铰链部件、第二铰链部件以及将第一铰链部件、第二铰链部件能转动的方式连接的转动中心轴,在利用传统的铰链来连接冰柜等的主体和盖体时,例如,可将第一铰链部件固定于主体,并将第二铰链部件固定于盖体。
不过,在传统的铰链中,第二铰链部件能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灵活转动,因此,在利用传统的铰链以盖体能绕水平轴线转动的方式连接冰柜等的主体和盖体时,若盖体较重,则盖体在打开之后因重力等外力的作用很容易掉落而快速关闭,容易产生盖体夹伤或砸伤操作人员的情况。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可考虑用一只手扶住盖体避免其掉落,并用另一只手进行操作,但这样会导致操作人员的操作灵活性受到限制,并且,在盖体本身较重的情况下,一只手扶住盖体而另一只手进行操作的方式会使操作人员的负担显著增加。
因此,在利用传统的铰链来连接冰柜等的主体和盖体时,有时希望能在盖体相对于主体关闭时产生一定阻力,避免盖体过快关闭。
针对传统铰链存在的问题,有人提出了将阻尼器配置在螺旋弹簧的内侧的铰链(参照专利文献1),在利用这样的铰链连接盖体和主体的情况下,在盖体相对于主体关闭时,通过使阻尼器产生阻尼力,容易避免盖体过快关闭。
专利文献1:CN206737651U
不过,在将阻尼器配置于螺旋弹簧的内侧的铰链的情况下,若增大阻尼器,则会导致螺旋弹簧增大,从而导致铰链在与转动中心轴和阻尼器的动作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上大型化,因此,很难在抑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的同时获得大的阻尼力。
此外,与传统的铰链相比,设有阻尼器的铰链的零件数量较多,组装作业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为了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铰链和包括该铰链的冰柜,其中,铰链容易在抑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的同时实现大的阻尼力和组装的简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铰链,包括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通过转动中心轴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其包括: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支承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施加使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转动的力;阻尼器,该阻尼器以与所述施力部件沿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且具有彼此能沿与所述转动中心轴垂直的预设方向相对移动的壳体和活塞;以及联动部件,该联动部件使所述阻尼器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的转动联动地工作,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具有板状部,所述板状部具有从该板状部的主体翻起形成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与所述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所述阻尼器进行支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阻尼器与施力部件沿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排列,因此,与将阻尼器配置于螺旋弹簧的内侧的情况相比,可使用较大的阻尼器,并抑制与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及壳体和活塞的相对移动方向即预设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并且,第一铰链部件具有板状部,板状部具有从该板状部的主体翻起形成的支承部,支承部在预设方向上从与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阻尼器进行支承,因此,与在第一铰链部件上安装专门的零件以从与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阻尼器进行支承的情况相比,零件数量减少,可简化组装作业。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包括作为所述联动部件的工作杆,该工作杆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且随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的转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转动,从而在所述预设方向上靠近并按压所述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而使所述阻尼器产生阻尼力,或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与所述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包括作为联动部件的工作杆,该工作杆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且随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的转动而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转动,从而在预设方向上靠近并按压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而使阻尼器产生阻尼力,或在预设方向上与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分离,因此,容易利用工作杆确保壳体和活塞具有较大的相对移动量,并抑制铰链在与转动中心轴及壳体和活塞的相对移动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由此,容易同时实现小型化和大的阻尼力。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上设置有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引导所述工作杆沿所述预设方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在第一铰链部件上设置有引导件,引导件引导工作杆沿壳体和活塞的相对移动方向即预设方向运动,因此,能使工作杆稳定地按压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并抑制铰链在与转动中心轴及壳体和活塞的相对移动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由此,更容易同时实现小型化和大的阻尼力。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上设置有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对所述阻尼器进行收纳和保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在第一铰链部件上设置有收纳部,收纳部对阻尼器进行收纳和保持,因此,即使为降低制造成本而利用树脂来制造阻尼器的外壳,也能利用收纳部避免阻尼器的外壳在阻尼器产生阻尼时因内部压力较大而破损。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包括:一对第一侧板,所述一对第一侧板在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且对所述转动中心轴的两端进行支承;以及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将所述一对第一侧板连接,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包括:一对第二侧板,所述一对第二侧板在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且对所述转动中心轴的两端进行支承;以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将所述一对第二侧板连接,所述阻尼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施力部件和所述一对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一对第一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一底板构成所述板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阻尼器的至少一部分和施力部件分别位于一对第一侧板之间,因此,容易利用一对第一侧板来保护阻尼器和施力部件,避免阻尼器和施力部件因与其它部件碰撞而破损。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所述第一侧板构成所述板状部,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开口,所述阻尼器装入所述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第一侧板构成板状部,在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开口,阻尼器装入开口,因此,能使铰链在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减小与第一侧板的厚度相应的量,容易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所述工作杆设置在靠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的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工作杆设置在靠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因此,能利用靠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来限制工作杆在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动作,有助于使工作杆稳定地转动,从而使阻尼器稳定地工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靠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的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从两侧与所述工作杆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从两侧与工作杆抵接,因此,能利用靠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靠地限制工作杆在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的动作,使第二杆稳定地转动,从而使阻尼器稳定地工作。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该第一轴和第二轴分别与所述转动中心轴平行,并且,该第一轴和第二轴各自的两端被所述一对第二侧板支承,所述施力部件被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一轴支承,且包括第一杆和螺旋弹簧,该第一杆沿与所述转动中心轴垂直的方向延伸,该螺旋弹簧经由所述第一杆对所述第一轴施加使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朝第一方向转动的力,所述工作杆是以能绕所述第二轴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轴连接的第二杆,该第二杆随所述第二铰链部件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而朝第一位置切换,且随所述第二铰链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而朝第二位置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杆与所述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抵接而使所述阻尼器产生阻尼力,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杆与所述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分离。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呈以所述转动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且供所述第二轴插入,所述限位槽设置成:在所述第二轴处在所述限位槽的周向中间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转动中心轴与所述第二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二杆的长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在至少一个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呈以转动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且供第二轴插入,限位槽设置成:在第二轴处在限位槽的周向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转动中心轴与第二轴的连线垂直于第二杆,因此,在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的转动范围相同的情况下,能最大程度地增大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转动时壳体和活塞的相对移动量,从而增大阻尼力。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在所述一对第一侧板之间架设有支承件,所述第一杆贯穿所述螺旋弹簧,所述第一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抵接,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支承件,在所述第一杆的中途设置有弹簧座,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被所述弹簧座和所述支承件支承。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铰链中,优选各所述第一侧板分别具有在与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和所述预设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的成对翻起部,所述成对翻起部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与所述螺旋弹簧相反的一侧对所述支承件进行支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各第一侧板分别具有在与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和预设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的成对翻起部,成对翻起部在预设方向上从与螺旋弹簧相反的一侧对支承件进行支承,因此,能利用四个翻起部从四个部位对支承件进行支承,有助于使施力部件稳定地动作,并且,与在第一铰链部件上安装专门的零件以从与螺旋弹簧相反的一侧对支承件进行支承的情况相比,零件数量减少,可进一步简化组装作业。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冰柜,其包括:冰柜主体;盖体;以及上述铰链,所述铰链的第一铰链部件固定于所述冰柜主体,所述铰链的第二铰链部件固定于所述盖体。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阻尼器与施力部件沿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排列,因此,与将阻尼器配置于螺旋弹簧的内侧的情况相比,可使用较大的阻尼器,并抑制与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及壳体和活塞的相对移动方向即预设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并且,第一铰链部件具有板状部,板状部具有从该板状部的主体翻起形成的支承部,支承部在预设方向上从与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阻尼器进行支承,因此,与在第一铰链部件上安装专门的零件以从与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阻尼器进行支承的情况相比,零件数量减少,可简化组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冰柜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表示上述冰柜所使用的不带阻尼器的铰链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关闭时对应的状态的立体图,其中局部以透视方式示出。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关闭时对应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打开时对应的状态的立体图,其中局部以透视方式示出。
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打开时对应的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局部以透视方式示出。
图7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关闭时对应的状态的另一立体图。
图8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关闭时对应的状态的另一立体图。
图9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冰柜
100 冰柜主体
200 盖体
300 铰链
310 第一铰链部件
311 第一侧板
3111 开口
3112 限位槽
3113 折板
3114 成对翻起部
312 第一底板
320 第二铰链部件
321 第二侧板
322 第二底板
330 转动中心轴
341 第一轴
342 第二轴
350 施力部件
351 第一杆
352 螺旋弹簧
353 弹簧座
360 阻尼器
361 壳体
362 活塞
3621 杆部
371 第二杆
381 引导件
3811 槽部
382 收纳部
383 支承件
3831 翻边
400 铰链
CCW 第一方向
CW 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对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冰柜以及在该冰柜中使用的铰链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冰柜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表示上述冰柜所使用的不带阻尼器的铰链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关闭时对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关闭时对应的状态的主视图,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打开时对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打开时对应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关闭时对应的状态的另一立体图,图8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与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关闭时对应的状态的另一立体图,图9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铰链的部分部件的立体图。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并且,设冰柜的盖体相对于冰柜主体的转动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铰链的转动中心轴的轴向与X方向一致,设冰柜的高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
(冰柜的整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冰柜1包括:冰柜主体100;以及盖体200,该盖体200通过铰链300和铰链40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冰柜主体100连接。
此处,盖体200相对于冰柜主体100的转动中心与铰链300的转动中心轴及铰链400的转动中心轴一致;并且,铰链300是带阻尼器的铰链,铰链400是不带阻尼器的铰链,由于铰链400属于现有铰链,因而以下主要对铰链300进行详细说明,而不再对铰链400进行详细说明。
(铰链300的整体结构)
如图3至图6所示,铰链300包括第一铰链部件310(此处固定于冰柜主体100)和第二铰链部件320(此处固定于盖体200),第一铰链部件310与第二铰链部件320通过转动中心轴330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
此外,铰链300包括:施力部件350,该施力部件350支承在第一铰链部件310与第二铰链部件320之间,并施加使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转动的力;阻尼器360,该阻尼器360以与施力部件350沿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方向)排列的方式支承于第一铰链部件310,且具有彼此能沿与转动中心轴330垂直的预设方向(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方向)相对移动的壳体361(内部储存有作为工作流体的硅油)和活塞362;以及联动部件,该联动部件使阻尼器360与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的转动联动地工作。并且,第一铰链部件310具有构成板状部,该板状部具有从该板状部的主体翻起形成的支承部,该支承部在上述预设方向上从与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2方向侧)对阻尼器360进行支承。
此处,联动部件是第二杆37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工作杆),该第二杆371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二铰链部件320连接,且随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的转动而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320转动,从而在上述预设方向上靠近并按压壳体361和活塞362中的一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活塞362)而使阻尼器360产生阻尼力,或在上述预设方向上与壳体361和活塞362中的一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活塞362)分离。具体而言,铰链300包括第一轴341(例如由金属制成)和第二轴342(例如由金属制成),该第一轴341和第二轴342以与转动中心轴330平行的方式设置在第二铰链部件320上;并且,施力部件350被第一铰链部件310和第一轴341支承,且包括第一杆351和螺旋弹簧352,该第一杆351沿与转动中心轴330垂直的方向延伸,该螺旋弹簧352经由第一杆351对第一轴341施加使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以转动中心轴330为中心朝第一方向CCW转动的力;并且,第二杆371以能绕第二轴242转动的方式与第二轴342连接,该第二杆371随第二铰链部件329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以转动中心轴330为中心朝与第一方向CCW相反的第二方向CW转动而朝第一位置(图3、图4所示的位置)切换,且随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以转动中心轴330为中心朝第一方向CCW转动而朝第二位置(图5、图6所示的位置)切换,在第一位置处,第二杆371与壳体361和活塞362中的一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活塞362)抵接而使阻尼器360产生阻尼力,在第二位置处,第二杆371与壳体361和活塞362中的一方(在图示的例子中是活塞362)分离(也就是说,当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绕转动中心轴330转动时,仅在规定的范围内,第二杆371与壳体361和活塞362中的一方接触)。
此外,板状部是第一铰链部件310的第一侧板311,该第一侧板311具有从该第一侧板311的主体翻起形成而构成支承部的折板3113,该折板3113在上述预设方向上从与联动部件(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杆371)相反的一侧(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2方向侧)对阻尼器360进行支承。
此外,铰链300包括引导件381,该引导件381引导第二杆371沿壳体361和活塞362的相对移动方向即上述预设方向运动。
此外,在第一铰链部件310上设置有收纳部382,该收纳部382对阻尼器360进行收纳和保持。
(第一铰链部件310和第二铰链部件320的具体结构)
此处,第一铰链部件310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此外,如图3至图10所示,第一铰链部件310包括:一对第一侧板311,一对第一侧板311在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且对转动中心轴330的两端进行支承;以及第一底板312,第一底板312将一对第一侧板311连接。
此外,在第一铰链部件310的第一侧板311(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2方向侧的第一侧板311)上设置有开口3111,阻尼器360装入该开口3111。具体而言,在X2方向侧的第一侧板311上设置有开口3111,该开口3111大致呈长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的矩形形状,在开口3111的Z2方向侧的边缘一体形成有朝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具体是X1方向侧)弯折的折板3113;如图4至图10所示,整体大致呈圆筒状的收纳部382以沿Z方向延伸的方式嵌入开口3111,收纳部382的一端(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2方向侧的端部)与开口3111的Z2方向侧的边缘处的折板3113抵接;阻尼器360以活塞362的杆部3621朝Z1方向侧突出的方式收纳于收纳部382;在收纳部382的另一端(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1方向侧的端部)一体形成有引导件381,该引导件381例如通过螺钉等固定于靠X2方向侧的第一侧板311,且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槽部3811,该槽部3811供第二杆371以该第二杆371的长度方向大致与Z方向一致的方式插入,以引导第二杆371沿壳体361和活塞362的相对移动方向移动。
此外,在至少一个第一侧板311上设置有限位槽3112,限位槽3112呈以转动中心轴330为中心的圆弧状,且供第二轴342插入,从而限制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的转动范围(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大致能转动90度,但并不局限于此);并且,限位槽3112设置成:在第二轴342处在限位槽3112的以转动中心轴330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转动中心轴330与第二轴342的连线大致垂直于第二杆371的长度方向。
此外,如图3至图8所示,在一对第一侧板311之间架设有支承件383(在图示的例子中呈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的大致板状,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杆351贯穿螺旋弹簧352,第一杆351的一端(在图示的例子中是Z1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一轴341抵接,第一杆351的另一端贯穿支承件383,在第一杆351的中途设置有弹簧座353,螺旋弹簧352的两端分别被弹簧座353和支承件382支承。
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一对第一侧板311分别具有在与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即X方向)和上述预设方向(即Z方向)垂直的方向(即Y方向,相当于铰链30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成对翻起部3114,成对翻起部3114在上述预设方向上从与螺旋弹簧352相反的一侧对支承件383进行支承。并且,支承件383具有在其Y方向上的两侧边缘朝向远离螺旋弹簧352的一侧折弯的一对翻边3831,这一对翻边3831从Y方向上的两侧(外侧)与对翻起部3114抵接,因此,能使支承件383更稳定地支承在一对第一侧板311之间,从而使施力部件350更稳定地动作。
此处,第二铰链部件320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此外,如图3至图8所示,第二铰链部件320包括:一对第二侧板321,一对第二侧板321在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且对转动中心轴330、第一轴341和第二轴342各自的两端进行支承;以及第二底板322,第二底板322将一对第二侧板321连接,阻尼器360的至少一部分、施力部件350和一对第二侧板321分别位于一对第一侧板311之间,并且,阻尼器360的壳体361和活塞362的相对移动方向与施力部件350的第一杆351的长度方向大致一致(第一杆351能在与转动中心轴330垂直的平面内相对于第一侧板311稍微摆动)。
此外,如图3至图8所示,第二杆371设置在靠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2方向侧)的第一侧板311与第二侧板321之间。并且,靠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侧板311与第二侧板321从两侧与第二杆371抵接。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阻尼器360与施力部件350沿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排列,因此,与将阻尼器配置于螺旋弹簧的内侧的情况相比,可使用较大的阻尼器360,并抑制铰链300在与转动中心轴330及壳体361和活塞362的相对移动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并且,第一铰链部件310具有板状部,该板状部具有从该板状部的主体翻起形成的支承部,该支承部在壳体361和活塞362的相对移动方向即预设方向上从与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阻尼器360进行支承,因此,与在第一铰链部件310上安装专门的零件以从与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阻尼器进行支承的情况相比,零件数量减少,可简化组装作业。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作为联动部件的第二杆371,该第二杆371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二铰链部件320连接,且随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的转动而相对于第二铰链部件320转动,从而在预设方向上靠近并按压壳体361和活塞362中的一方而使阻尼器360产生阻尼力,或在预设方向上与壳体361和活塞中362的一方分离,因此,容易利用第二轴342和第二杆371确保壳体361和活塞362具有较大的相对移动量,并抑制铰链在与转动中心轴330及壳体361和活塞362的相对移动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大,由此,容易同时实现小型化和大的阻尼力。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体200通过铰链300和铰链40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冰柜主体100连接,其中,铰链300是带阻尼器的铰链,铰链400是不带阻尼器的铰链,但并不局限于此,铰链400也可使用与铰链300一样的部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铰链部件310的第一侧板311构成板状部,在第一侧板311上形成有作为支承部的折板3113,但并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由第一铰链部件310的第一底板312构成板状部,还可由第一铰链部件310的其它部分构成板状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部的折板3113相对于第一侧板311的主体朝向X1方向侧弯折,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折板3113相对于第一侧板311的主体朝向X2方向侧弯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铰链部件310和第二铰链部件320分别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强度要求不高的使用场合,第一铰链部件310和第二铰链部件320也可由树脂形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联动部件是以能转动的方式与第二铰链部件320连接的第二杆371,但并不局限于此,联动部件也可以是固定于第二铰链部件320的杆状部件,还可由连杆机构构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铰链部件320相对于第一铰链部件310转动时,第二杆371的长度方向与壳体361和活塞362的相对移动方向大致平行,但并不局限于此。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铰链300包括引导件381,该引导件381引导第二杆371沿壳体361和活塞362的相对移动方向移动,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二杆371的重量足够大时,也可省略引导件38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二侧板321位于一对第一侧板311之间,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成一对第一侧板311位于一对第二侧板321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阻尼器360以活塞362的杆部3621朝Z1方向侧突出的方式收纳于收纳部382,第二杆371对阻尼器360的活塞362(具体是活塞362的杆部3621)进行按压,但并不局限于此,阻尼器360也可以活塞362的杆部3621朝Z2方向侧突出的方式收纳于收纳部382,第二杆371对阻尼器360的壳体361进行按压。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阻尼器360是壳体361内储存有作为工作流体的硅油的流体阻尼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壳体361与活塞362之间设置复位弹簧来代替工作流体,或者在设置工作流体的基础上设置上述复位弹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第一侧板311上设置有开口3111,阻尼器360装入该开口3111,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不在第一侧板311上设置开口3111,而将阻尼器360完全设置在一对第一侧板311之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铰链部件310上设置有收纳部382,该收纳部382对阻尼器360进行收纳和保持,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省略收纳部38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位槽3112设置成:在第二轴342处在限位槽3112的以转动中心轴330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中间位置的状态下,转动中心轴330与第二轴342的连线大致垂直于第二杆371的长度方向,但并不局限于此,限位槽3112的设置位置也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杆371设置在靠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上的一侧(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2方向侧)的第一侧板311与第二侧板321之间,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二杆371也可设置在靠转动中心轴330的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一侧板311与第二侧板321之间。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件自由组合,或是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件适当变形、省略。

Claims (10)

1.一种铰链,包括第一铰链部件和第二铰链部件,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通过转动中心轴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支承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之间,并施加使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转动的力;
阻尼器,该阻尼器以与所述施力部件沿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且具有彼此能沿与所述转动中心轴垂直的预设方向相对移动的壳体和活塞;以及
联动部件,该联动部件使所述阻尼器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的转动联动地工作,
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具有板状部,
所述板状部具有从该板状部的主体翻起形成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与所述联动部件相反的一侧对所述阻尼器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包括作为所述联动部件的工作杆,该工作杆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连接,且随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的转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二铰链部件转动,从而在所述预设方向上靠近并按压所述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而使所述阻尼器产生阻尼力,或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与所述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分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铰链部件上设置有引导件,
所述引导件引导所述工作杆沿所述预设方向运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包括:
一对第一侧板,所述一对第一侧板在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且对所述转动中心轴的两端进行支承;以及
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将所述一对第一侧板连接,
所述第二铰链部件包括:
一对第二侧板,所述一对第二侧板在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且对所述转动中心轴的两端进行支承;以及
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将所述一对第二侧板连接,
所述阻尼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施力部件和所述一对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一对第一侧板之间,
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一底板构成所述板状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板构成所述板状部,
在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开口,
所述阻尼器装入所述开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该第一轴和第二轴分别与所述转动中心轴平行,并且,该第一轴和第二轴各自的两端被所述一对第二侧板支承,
所述施力部件被所述第一铰链部件和所述第一轴支承,且包括第一杆和螺旋弹簧,该第一杆沿与所述转动中心轴垂直的方向延伸,该螺旋弹簧经由所述第一杆对所述第一轴施加使所述第二铰链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铰链部件朝第一方向转动的力,
所述工作杆是以能绕所述第二轴转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轴连接的第二杆,该第二杆随所述第二铰链部件朝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而朝第一位置切换,且随所述第二铰链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而朝第二位置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二杆与所述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抵接而使所述阻尼器产生阻尼力,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杆与所述壳体和活塞中的一方分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限位槽,
所述限位槽呈以所述转动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弧状,且供所述第二轴插入,
所述限位槽设置成:在所述第二轴处在所述限位槽的周向中间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转动中心轴与所述第二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二杆的长度方向。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第一侧板之间架设有支承件,
所述第一杆贯穿所述螺旋弹簧,
所述第一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轴抵接,
所述第一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支承件,
在所述第一杆的中途设置有弹簧座,
所述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被所述弹簧座和所述支承件支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第一侧板分别具有在与所述转动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和所述预设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的成对翻起部,
所述成对翻起部在所述预设方向上从与所述螺旋弹簧相反的一侧对所述支承件进行支承。
10.一种冰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冰柜主体;
盖体;以及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
所述铰链的第一铰链部件固定于所述冰柜主体,所述铰链的第二铰链部件固定于所述盖体。
CN201921461872.2U 2019-09-04 2019-09-04 铰链和冰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29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61872.2U CN211229939U (zh) 2019-09-04 2019-09-04 铰链和冰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61872.2U CN211229939U (zh) 2019-09-04 2019-09-04 铰链和冰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29939U true CN211229939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20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6187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229939U (zh) 2019-09-04 2019-09-04 铰链和冰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299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1445A (zh) * 2021-01-25 2021-05-07 江苏星徽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助力、悬停功能的冰柜缓冲铰链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1445A (zh) * 2021-01-25 2021-05-07 江苏星徽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助力、悬停功能的冰柜缓冲铰链
CN112761445B (zh) * 2021-01-25 2023-10-13 江苏玖星精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助力、悬停功能的冰柜缓冲铰链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21578B1 (en) Stay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of door
CN110080643B (zh) 铰链及具有该铰链的家居装置
US11136806B2 (en)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body, and various opened and closed bodies having the same
JP4440930B2 (ja) 扉開閉装置
EP1273750A2 (en) Hinge assembly
EP2615331A1 (en) Opening/closing device
EP1739261A1 (en) Hinge with damper
JP6011611B2 (ja) 開閉体の開閉補助装置
CN211229939U (zh) 铰链和冰柜
SG178496A1 (en) Damper position adjusting device
US10788785B2 (en) Document cover closer and office equipment having the same
JP4481901B2 (ja) 自動閉止機能付き隠しヒンジ
KR20170006211A (ko) 자동차용 도어 체커 장치
KR20180108729A (ko) 힌지기구 및 가구
KR100896884B1 (ko) 힌지장치 및 휴대기기
CN211229953U (zh) 铰链和冰柜
CN211229974U (zh) 铰链和冰柜
CN218509269U (zh) 一种合页
JP6819998B2 (ja) 扉体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扉体開閉装置を備えた各種キャビネット
JP4333499B2 (ja) 容器ホルダ装置
EP4130415A1 (en) Furniture hinge device capable of implementing wide range loading
CN114059873B (zh) 铰链组件及具有其的家具
CN113874590B (zh) 合叶装置
CN108729785B (zh) 带有阻尼器套的门铰链
WO2019054501A1 (ja) カムヒン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1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