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23234U - 侧防护杠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侧防护杠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23234U
CN211223234U CN201922079560.1U CN201922079560U CN211223234U CN 211223234 U CN211223234 U CN 211223234U CN 201922079560 U CN201922079560 U CN 201922079560U CN 211223234 U CN211223234 U CN 211223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ard
pedal
plate
guard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7956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伟廷
蒋松
林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7956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23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23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23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防护杠及汽车,包括:侧护主板;侧护管组,所述侧护管组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上,并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有安装区域;及踩踏板组,所述踩踏板组设置于所述安装区域内,并所述侧护主板以及所述侧护管组均连接。本技术方案的侧防护杠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大大提升,因而侧防护性能也得到加强,受到侧向碰撞时可有效保护车身不受损坏;并且设计侧护管组、踩踏板组与侧护主板三者的组合结构,使得侧防护杠的结构不再单一而具有造型感,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侧防护杠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侧防护杠及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皮卡、SUV等高底盘车型而言,在车身的门槛下部安装侧防护杠,能够辅助人们更加方便上下车,同时还能够保护车身侧裙不受直接碰撞,提升汽车安全防护性能。但传统的侧防护杠通常由板体和踏板,或者管体与踏板焊接组装构成,结构强度较低,受碰撞时极易发生凹陷或形变,防护性能欠佳,此外产品的结构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侧防护杠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结构强度低,防护性能弱,用户使用体验不佳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侧防护杠,其包括:
侧护主板;
侧护管组,所述侧护管组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上,并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有安装区域;及
踩踏板组,所述踩踏板组设置于所述安装区域内,并所述侧护主板以及所述侧护管组均连接。
上述的侧防护杠设计为一种板管组合式的侧防护结构,能够大大提升侧防护杠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而提升防护性能。具体而言,侧护主板上首先安装侧护管组,此时侧护管组与侧护主板之间能够形成安装区域,之后可以将踩踏板组安装在安装区域内,使得踩踏板组、侧护管组与侧护主板三者连接为一体。由于此时,在侧向撞击的受力方向上,侧护管组、踩踏板组和侧护主板存在结构上的重叠,因而使得支撑强度也得到了叠加(即侧护管组、踩踏板组和侧护主板三者均能够抵挡部分侧向撞击力),如此相较于传统的板式或管式侧护杠,本技术方案的侧防护杠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大大提升,因而侧防护性能也得到加强,受到侧向碰撞时可有效保护车身不受损坏;并且设计侧护管组、踩踏板组与侧护主板三者的组合结构,使得侧防护杠的结构不再单一而具有造型感,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护主板包括板主体和封板,所述板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支撑结构,且所述板主体形成有开口,所述封板固设于所述开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护管组包括中间护管,所述中间护管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上,且所述中间护管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第一安装区,所述侧防护杆还包括光照组件,所述光照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上的托板、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发光源、及罩设于所述发光源上方的盖板,所述发光源形成有图案结构,所述盖板开设有镂空位,所述图案结构嵌设于所述镂空位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护管组还包括前护管,所述前护管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侧护主板上,所述前护管另一端固设于所述中间护管或所述侧护主板上,且所述前护管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区,所述踩踏板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区内的第一踩踏板,所述第一踩踏板上设有第一防滑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护管组还包括后护管,所述后护管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侧护主板上,所述后护管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中间护管或所述侧护主板上,且所述后护管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有第三安装区,所述踩踏板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区内的第二踩踏板,所述第二踩踏板上设有第二防滑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踩踏板和所述第二踩踏板均设有踩踏面,所述第一防滑结构以及所述第二防滑结构均为由所述踩踏面向外凸出设置的翻孔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踩踏板和所述第二踩踏板还均设有背离所述踩踏面设置的底面,所述底面上设置有加强筋;或在水平方向上,所述中间护管的上表面高出于所述前护管以及所述后护管的上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防护杠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与车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护主板可拆卸连接。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上所述的侧防护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侧防护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侧护主板;20、侧护管组;21、中间护管;22、前护管;23、后护管; 30、第一安装区;40、光照组件;50、第二安装区;60、踩踏板组;61、第一踩踏板;62、第一防滑结构;63、第二踩踏板;64、第二防滑结构;70、第三安装区;80、加强筋;90、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本申请要求保护一种汽车,其可以是市面上能够见到的任意一种类型汽车,较佳地,在本方案中主要是指具有较高底盘的、具备极佳越野通过能力的车型,例如但不限于SUV、皮卡等。
以SUV车型为例,其包括车体和侧防护杠。侧防护杠用于安装在车体的侧部,具体安装在车门门槛的下方并距离地面一定高度,在起到对车体侧向防护作用的同时还能够降低门槛高度,辅助用户(特别是年幼、年长或行动不便的用户)进行上下车,以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侧防护杠,其包括:侧护主板10、侧护管组20、踩踏板组60及安装支架90。所述侧护主板10充当主体角色,用于承载和固定侧护管组20、踩踏板组60和安装支架90。安装支架90则用于使侧护主板10等部件与车体组装固定,实现侧防护杠安装。侧护管组20用于与侧护主板10组装,提升侧防护杠的抗撞击性能。踩踏板组60用于除了提升侧防护杠的结构强度和防护性能外,还提供踩踏部位,方便用户上下车。
具体地,所述侧护管组20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10上,并与所述侧护主板 10之间形成有安装区域;所述踩踏板组60设置于所述安装区域内,并所述侧护主板10以及所述侧护管组20均连接。
上述的侧防护杠设计为一种板管组合式的侧防护结构,能够大大提升侧防护杠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而提升防护性能。具体而言,侧护主板10上首先安装侧护管组20,此时侧护管组20与侧护主板10之间能够形成安装区域,之后可以将踩踏板组60安装在安装区域内,使得踩踏板组60、侧护管组20与侧护主板10三者连接为一体。由于此时,在侧向撞击的受力方向上,侧护管组20、踩踏板组60和侧护主板10存在结构上的重叠,因而使得支撑强度也得到了叠加 (即侧护管组20、踩踏板组60和侧护主板10三者均能够抵挡部分侧向撞击力),如此相较于传统的板式或管式侧护杠,本技术方案的侧防护杠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大大提升,因而侧防护性能也得到加强,受到侧向碰撞时可有效保护车身不受损坏;并且设计侧护管组20、踩踏板组60与侧护主板10三者的组合结构,使得侧防护杠的结构不再单一而具有造型感,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方案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护主板10包括板主体和封板,所述板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支撑结构,且所述板主体形成有开口,所述封板固设于所述开口处。其中,板主体选用Q235热轧板作为制材(Q235热轧板具有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等优点),充当侧护主板10的外壳。板主体通过折弯工艺形成半封闭的弯板结构,通过在开口处焊接固定封板,从而获得较高的结构强度,同时避免外部灰尘、污水等杂质侵入板主体内部造成损坏。此外,为进一步提升空心结构的板主体的结构强度,需在板主体内部设置支撑结构。在本方案中,支撑结构可选为采用多道折弯工艺加工形成的蛇形板体,或采用多块板件焊接成型的蛇形板组。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结构也可以结构件制成的其它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蛇形构造的支撑结构也可以是通过板主体的中部多道弯折形成,板主体的两端部将支撑结构包覆在内的方式成型。
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构的板主体能够在获得较高结构强度的同时有效减轻重量,保证汽车具备较强的越野性能。此外,板主体面向车体的侧面需与车体侧面的形状和尺寸进行适配设计,以保证侧护主板10安装后能够与车体紧密贴紧,以减小装配缝隙,提升整车美观。同时,侧护主板10能够遮盖住安装支架90,使汽车从外观上观察更为简洁,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90包括支架主体、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与车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护主板10可拆卸连接。也即在本方案中,安装支架90与侧护主板10采用分体可拆卸连接结构设计。安装时,先将安装支架90通过第一连接板采用螺丝锁紧到车体上的安装部位,之后再将侧护主板10与第二连接板通过螺栓锁紧固定即可完成侧防护杠与车体的组装作业。相较于传统的一体式侧防护杠,安装时无需安装人员钻到车体下方寻找安装点位,可大大降低安装难度,节省安装耗时。并且,安装支架90、侧护主板10等部件能够进行单独包装,可大大减小侧防护杠的整体体积,进而降低装箱尺寸要求,降低运输成本与难度。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护管组20包括三段独立的管件构成,即侧护管组20包括前护管22、中间护管21和后护管23组成,三条护管按照车头至车尾的方向依次安装在侧护主板10上。在本方案中,三条护管均采用直径为51mm,壁厚为2mm的铁管制成。其余市面上常见的一根整体的大管径关键相比,管径更小,更节省占用空间,同时壁厚可以适当做大从而获得更好的结构强度,以提升侧防护杠的防护性能。
如图3所示,特别地,当三条护管安装好后,从水平方向上观察,所述中间护管21的上表面高出于所述前护管22以及所述后护管23的上表面。即三条护管形成中间凸起、而前后略凹陷的非平整布置结构,形成的高度差使视觉观察上更具有层次感,利于提升汽车美观度,同时也使踩踏区域位置一目了然。
并且,由于三条护管是布置在侧护主板10的外侧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即便受到碰撞,障碍物也仅先与各护管接触,而可避免对侧护主板10和车体造成直接剐蹭。
具体而言,在本方案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护管21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10上,且所述中间护管与所述侧护主板10之间形成第一安装区30。较佳地,为获得更高的连接强度,中间护管21的两端分别与侧护主板10焊接固定;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与侧护主板10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所述侧防护杆还包括光照组件40,所述光照组件40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区30内。因而第一安装区30内可用于安装光照组件40,使侧防护杠具备照明功能,方便用户夜间或在光线条件差的环境内安全、便捷的上下车。
所述光照组件40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10上的托板、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发光源、及罩设于所述发光源上方的盖板。托板为不锈钢或铁制板体,预先焊接固定在侧护主板10上并为第一安装区30的最底部(托板也可以焊接固定在中间护管21上),托板能够对发光源起到承载固定作用,使发光源能够稳固安装在第一安装区30内.此外通过在发光源的上方设置盖板,盖板能够对发光源进行防护,避免发光源直接暴露于环境中容易受到损坏。可选地,所述的发光源可以是现有技术中任一类型的发光设备或装置,例如但不限于LED灯、白炽灯等。
特别地,所述发光源形成有图案结构,图案结构可以是可客户要求加工形成的突出结构的字体、图案或LOGO等。所述盖板开设有镂空位,所述图案结构嵌设于所述镂空位内。使得当发光源发出光线时,光线经设图案结构后能够形成特定的光线图案,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光照效果,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请继续参阅图1,此外,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护管组20还包括前护管22,所述前护管22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侧护主板10上,所述前护管22另一端固设于所述中间护管21或所述侧护主板10上,在本方案中,前护管22的一端焊接固定在侧护主板10上,另一端焊接固定在中间护管21上(也可以是焊接在侧护主板10上),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传力路径,并使整体结构强度更高、结构更加紧凑。所述前护管22与所述侧护主板10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区50,所述踩踏板组6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区50内的第一踩踏板61,所述第一踩踏板 61上设有第一防滑结构62。因而第一踩踏板61能够安装在第二安装区50内,充当踩踏支撑部件,供用户上下车使用。并且由于第一踩踏板61上设计了第一防滑结构62,可进一步提升第一踩踏板61的防滑性能,避免雨雪等湿滑天气造成用户摔倒跌伤。
进一步地,所述侧护管组20还包括后护管23,所述后护管23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侧护主板10上,所述后护管23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中间护管21或所述侧护主板10上,且所述后护管23与所述侧护主板10之间形成有第三安装区70,所述踩踏板组6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区70内的第二踩踏板63,所述第二踩踏板63上设有第二防滑结构64。因而第二踩踏板63能够安装在第三安装区70内,充当踩踏支撑部件,供用户上下车使用。并且由于第二踩踏板63上设计了第二防滑结构64,可进一步提升第二踩踏板63的防滑性能,避免雨雪等湿滑天气造成用户摔倒跌伤。
并且,由于第一踩踏板61和第二踩踏板63沿车头至车尾方向延伸布置,可提供更长、更大面积的踩踏区域,使用户能够在不同位置均方便进行上下车操作,更利于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方案中,可选地,第一踩踏板61和第二踩踏板63均采用铁板一体成型加工制得,然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侧护主板10上,以得到更高的组装强度。且第一踩踏板61的四周边沿、以及第二踩踏板63的四周边沿分别紧密搭接在前护管22和后护管23上,使侧防护杠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避免出现缝隙藏污纳垢。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踩踏板61和所述第二踩踏板63均设有踩踏面,所述第一防滑结构62以及所述第二防滑结构64均为由所述踩踏面向外凸出设置的翻孔结构。翻孔结构为通过模具一体加工成型的凹凸不平的阵列翻孔,一方面可以增强侧防护杠的外观辨识度和产品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提升防护性能,同时翻孔的中部镂空还利于避免积藏雨水、泥沙等污物,保证侧防护杠整洁和美观。
请继续参阅图2,此外,由于第一踩踏板61和第二踩踏板63为主要的踩踏受力点,为通过提升两者的结构强度来进一步提升和保证踩踏支撑能力,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踩踏板61和所述第二踩踏板63还均设有背离所述踩踏面设置的底面,所述底面上设置有加强筋80。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筋80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护主板;
侧护管组,所述侧护管组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上,并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有安装区域;及
踩踏板组,所述踩踏板组设置于所述安装区域内,并所述侧护主板以及所述侧护管组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护主板包括板主体和封板,所述板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支撑结构,且所述板主体形成有开口,所述封板固设于所述开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护管组包括中间护管,所述中间护管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上,且所述中间护管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第一安装区,所述侧防护杆还包括光照组件,所述光照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侧护主板上的托板、设置于所述托板上的发光源、及罩设于所述发光源上方的盖板,所述发光源形成有图案结构,所述盖板开设有镂空位,所述图案结构嵌设于所述镂空位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护管组还包括前护管,所述前护管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侧护主板上,所述前护管另一端固设于所述中间护管或所述侧护主板上,且所述前护管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安装区,所述踩踏板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区内的第一踩踏板,所述第一踩踏板上设有第一防滑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护管组还包括后护管,所述后护管的一端固设于所述侧护主板上,所述后护管的另一端固设于所述中间护管或所述侧护主板上,且所述后护管与所述侧护主板之间形成有第三安装区,所述踩踏板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区内的第二踩踏板,所述第二踩踏板上设有第二防滑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踩踏板和所述第二踩踏板均设有踩踏面,所述第一防滑结构以及所述第二防滑结构均为由所述踩踏面向外凸出设置的翻孔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踩踏板和所述第二踩踏板还均设有背离所述踩踏面设置的底面,所述底面上设置有加强筋;或在水平方向上,所述中间护管的上表面高出于所述前护管以及所述后护管的上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侧防护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防护杠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及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与车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侧护主板可拆卸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侧防护杠。
CN201922079560.1U 2019-11-27 2019-11-27 侧防护杠及汽车 Active CN211223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9560.1U CN211223234U (zh) 2019-11-27 2019-11-27 侧防护杠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79560.1U CN211223234U (zh) 2019-11-27 2019-11-27 侧防护杠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23234U true CN211223234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27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79560.1U Active CN211223234U (zh) 2019-11-27 2019-11-27 侧防护杠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232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1918B2 (en) Pedestrian bumper system and method
CA2204224C (en) Splash guard
US20080116652A1 (en) Vehicle side step
KR101399931B1 (ko) 차륜 보호 장치, 차륜 보호 방법, 및 차륜 보호 키트
US20110181012A1 (en) Vehicle side step
US5613710A (en) Dual rear wheel fender liner
CN101229831B (zh) 跨骑式车辆
US8939478B2 (en) Vehicle bumpers having oval cross-section members
US8256939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5579334A (zh) 机动二轮车
CN211223234U (zh) 侧防护杠及汽车
CA2790363C (en) Vehicle bumpers having oval cross-section members
JP2010221908A (ja) 車両
JPH0274482A (ja) フルカウル型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サイドバンパ装置
CN110758254B (zh) 侧边防护装置
JP43679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
CN110758257B (zh) 踏板防护装置及汽车
JP6784401B2 (ja) 車止め
US8770655B1 (en) Inner protective frame for wheel wells
TWI540071B (zh) 機車之前飾板結構
WO2010056018A2 (ko) 도로의 가드레일
JPH106887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バンパー構造
CN104743013B (zh) 一种摩托车后搁脚挡泥板安装结构
JP4359233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
KR102118162B1 (ko) 오토바이용 범퍼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오토바이용 범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