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12912U - 地刷及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地刷及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12912U
CN211212912U CN201921847891.9U CN201921847891U CN211212912U CN 211212912 U CN211212912 U CN 211212912U CN 201921847891 U CN201921847891 U CN 201921847891U CN 211212912 U CN211212912 U CN 2112129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housing
floor brush
cleaning assembl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4789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春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4789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129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129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129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刷及吸尘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刷,包括壳体(1)和清洁组件(2),壳体(1)具有容纳槽(12),容纳槽具有开口(121),清洁组件(2)收容于容纳槽中;壳体内设置有限位组件(3),限位组件(3)包括驱动件(31)和止挡件(32),止挡件(32)与清洁组件(2)的前端卡合,驱动件(31)的第一端具有操纵部(311),第二端与止挡件(32)连接,驱动件(31)用于在外力施加于操纵部(311)上时驱动止挡件(32)移动,以使清洁组件(2)和止挡件(32)脱离卡合。本实用新型的地刷清洁效率较高且清洁效果较好,清洁组件的清洗更为便捷。

Description

地刷及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刷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湿两用吸尘器因其小巧轻便、清洁方便、适用场所广泛,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
常见的干湿两用吸尘器通常由地刷、主机和吸尘管组成,吸尘管连接在主机和地刷之间,拖地组件通常为板擦结构或者履带式滚筒结构等等,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快速高效的对地面进行清洁,但是该类拖地组件需要拆卸后进行清洁,操作不方便也不卫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刷及吸尘器,地刷的操作较为灵活简便,清洁效率较高且清洁效果较好,清洁组件的清洗更为便捷。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刷,包括中空的壳体和清洁组件,壳体具有容纳槽,容纳槽具有位于壳体底部的开口,清洁组件收容于容纳槽中;
壳体内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驱动件和止挡件,清洁组件位于容纳槽中时,止挡件与清洁组件的前端卡合,驱动件的第一端具有暴露于壳体后端的操纵部,驱动件的第二端向壳体前端延伸并与止挡件连接,驱动件用于在外力施加于操纵部上时驱动止挡件移动,以使清洁组件和止挡件脱离卡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刷,由壳体和清洁组件组成,壳体内部中空且底部外表面形成有容纳槽,清洁组件安装于容纳槽内,通过使容纳槽具有开口,且开口位于壳体底部,这样清洁组件可通过开口与地面接触,以对地面进行清洁;并且,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具体由驱动件和止挡件组成,通过止挡件与清洁组件的前端的卡合,可以将清洁组件整体限制在容纳槽内,以使清洁组件可以稳定工作,驱动件的第一端具有暴露在壳体后端的操纵部,驱动件的第二端延伸至壳体前端并与止挡件抵接,这样使用者通过对操纵部施加外力即可使驱动件移动,驱动件可推动止挡件偏离与清洁组件的卡接位置,这样可以使清洁组件的前端从容纳槽的开口伸出至壳体外,从而可便于对清洁组件进行清洗,并且便于清洁组件的安装与拆卸。
可选的,驱动件包括延伸部,延伸部连接在操纵部和驱动件的第二端之间。
通过使驱动件包括延伸部,延伸部连接在操纵部和驱动件的第二端之间,即延伸部由壳体后端延伸至壳体前端,这样对操纵部施加的外力可以传递至延伸部,且延伸部可推动止挡件移动。
可选的,壳体内设置有用于支撑延伸部的支撑结构。
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可对延伸部进行支撑,以提高延伸部在壳体内的稳定性,防止延伸部偏移而不能抵接止挡件。
可选的,支撑结构包括位于壳体内的至少一个挡墙,挡墙与延伸部抵接。
支撑结构具体为设置在壳体内的挡墙,壳体内至少设置有一个挡墙,挡墙由壳体内壁向延伸部伸出,并且通过挡墙端部与延伸部侧方的抵接,可以对延伸部进行支撑。
可选的,至少一个挡墙包括至少一个与壳体内顶壁连接的上挡墙和与壳体内底壁连接的下挡墙,上挡墙和下挡墙分别抵接在延伸部的相对两侧。
通过在壳体内底壁设置下挡墙,下挡墙向壳体内顶壁伸出,且下挡墙与延伸部下侧抵接,这样可防止延伸部由于重力作用向壳体内底壁偏移;通过在壳体内顶壁设置上挡墙,上挡墙向壳体内底壁伸出,且上挡墙与延伸部上侧抵接,这样可防止延伸部由于止挡件的反作用力向上翘起。
可选的,挡墙的端部具有限位槽,延伸部的侧壁与限位槽的侧壁抵接。
通过在挡墙的与延伸部抵接的一端开设限位槽,延伸部位于限位槽内,且延伸部的侧壁与限位槽的侧壁抵接,这样可防止延伸部水平移动。
可选的,止挡件包括主体、转轴和卡接部,转轴和卡接部均连接在主体上,卡接部与清洁组件的前端抵接,转轴与壳体可转动连接,主体可在驱动件的驱动下绕转轴转动,以使卡接部和清洁组件脱离抵接。
止挡件由主体、转轴和卡接部构成,转轴和卡接部均连接在主体上,通过转轴与壳体可转动连接,在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主体可绕转轴转动,使卡接部和清洁组件脱离卡接,以使清洁组件的前端可伸出至壳体外部。
可选的,转轴位于主体的端部,卡接部位于主体的面向清洁组件的一侧。
通过将转轴设置在主体的一端,主体可以绕该端转动,主体的另一端可以和驱动件抵接,这样驱动件驱动主体偏转的范围较大,可以使主体上的卡接部偏移较多的距离,以保证卡接部可脱离与清洁组件的抵接,其中,卡接部位于主体面向清洁组件的一侧,这样便于卡接部与清洁组件卡合。
可选的,壳体内底壁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位于止挡件侧方,固定座具有固定孔,转轴的端部伸入固定孔内且可在固定孔内转动。
通过在壳体内底壁设置固定座,固定座对应设置在止挡件侧方,且固定座朝向止挡件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这样止挡件的转轴的端部可以伸入固定座内,可以将止挡件相对固定在壳体内,并且通过止挡件的转轴在固定孔内的转动,可使止挡件相对固定座转动。
可选的,止挡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一端和壳体连接,另一端连接至主体上,卡接部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接在清洁组件上。
止挡件还包括弹性件,通过使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壳体上,另一端连接在止挡件的主体上,这样依靠弹性件的弹力作用可使止挡件的卡接部卡接在清洁组件上。
可选的,壳体内底壁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吸尘口后方,弹性件和固定板连接。
通过在壳体内底壁设置固定板,固定板位于吸尘口后方且面向止挡件,这样弹性件可以连接在固定板上。
可选的,清洁组件包括支架和拖布组件,拖布组件设置在支架上,且支架包括位于拖布组件的侧缘外侧的端板,卡接部可与端板抵接。
清洁组件主要由支架和拖布组件组成,拖布组件设置在支架上,通过使支架的边缘延伸到拖布组件的外侧,即支架的两端具有位于拖布组件外缘外侧的端板,这样可以通过使止挡件的卡接部与支架的端板抵接,将清洁组件固定在壳体内。
可选的,端板上具有定位部,卡接部与定位部卡接,以将清洁组件限制在容纳槽中。
通过在支架的端板上设置定位部,止挡件与端板卡接时,止挡件的卡接部与端板的定位部相对应,且定位部抵接在卡接部上,以此通过止挡件将清洁组件限制在壳体的内腔之中。
可选的,定位部为端板上开设的定位缺口。
通过使支架的端板上的定位部为端板上开设的定位缺口,止挡件的止挡部可伸入定位缺口内,通过止挡部和定位缺口的抵接,将清洁组件固定在壳体的内腔之中。
可选的,壳体后端具有安装孔,操纵部位于安装孔内,且操纵部可在外力作用下沿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移动。
通过在壳体后端与操纵部对应的部位开设安装孔,可以使操纵部位于安装孔内,这样在外力作用下,操纵部可在安装孔内沿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安装孔可固定操纵部在壳体后端的位置。
可选的,操纵部具有操纵面,操纵面和壳体后端平齐。
操纵部具有面向壳体后端外部的操纵面,外力可以施加于操纵面,且操纵面与壳体后端平齐,这样便于使用者按压,且壳体可保护操纵面不被刮擦。
可选的,拖布组件包括呈环状的清洁带和被清洁带环绕的两个转动轴,两个转动轴并排且间隔设置,以支撑在清洁带的内圆周面上并带动清洁带转动,清洁带的外圆周面形成移动的清洁面;拖布组件可绕其中一个转动轴转动,以使拖布组件从开口伸出。
拖布组件由呈环状的清洁带和环绕在清洁带内侧的两个转动轴组成,两个转动轴之间并排间隔设置,以使清洁带位于两个转动轴之间的部位形成平面,这样可使清洁带与地面平面接触,以提高清洁带的清洁效率;其中,通过使拖布组件绕其中一个转动轴转动,使拖布组件可从开口伸出至壳体外,这样便于对拖布组件进行清洗,且便于拖布组件的拆卸更换。
可选的,壳体内还设置有风道,风道位于清洁组件上方,且风道与吸尘口连通。
通过在地刷的壳体内设置风道,使风道和吸尘口连通,这样吸尘口吸入的空气和灰尘可进入风道;通过将风道设置在清洁组件上方,使地刷的布局更合理。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连接管和如上所述的地刷,连接管的一端与地刷的风道连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吸尘器本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吸尘器,由地刷、吸尘器本体和连接管组成,连接管连接在地刷和吸尘器之间,地刷由壳体和清洁组件组成,壳体内部中空且底部外表面形成有容纳槽,清洁组件安装于容纳槽内,通过使容纳槽具有开口,且开口位于壳体底部,这样清洁组件可通过开口与地面接触,以对地面进行清洁;并且,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具体由驱动件和止挡件组成,通过止挡件与清洁组件的前端的卡合,可以将清洁组件整体限制在容纳槽内,以使清洁组件可以稳定工作,驱动件的第一端具有暴露在壳体后端的操纵部,驱动件的第二端延伸至壳体前端并与止挡件抵接,这样使用者通过对操纵部施加外力即可使驱动件移动,驱动件可推动止挡件偏离与清洁组件的卡接位置,这样可以使清洁组件的前端从容纳槽的开口伸出至壳体外,从而可便于对清洁组件进行清洗,并且便于清洁组件的安装与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侧向半剖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侧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局部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侧向半剖图;
图9为图7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壳体的内部结构图;
图11为图10的局部爆炸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后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止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吸尘口;12-容纳槽;121-开口;13-挡墙;131-上挡墙;132-下挡墙;133-限位槽;14-固定座;141-固定孔;15-固定板;16-安装孔;17-风道;2-清洁组件;21-支架;211-端板;2111-定位部;22-拖布组件;221-清洁带;2211-清洁面;2212-基带;2213-清洁件;222-转动轴;2221-主动轴;2222-从动轴;3-限位组件;31-驱动件;311-操纵部;3111-操纵面;312-延伸部;32-止挡件;321-主体;322-转轴;323-卡接部;324-弹性件;4-驱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侧向半剖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侧向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纵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局部横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8为图7的侧向半剖图;图9为图7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壳体的内部结构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10的局部爆炸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地刷的后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止挡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刷,该地刷包括中空的壳体1和清洁组件2,壳体1具有容纳槽12,容纳槽12具有位于壳体1底部的开口121,清洁组件2收容于容纳槽12中。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地刷主要由壳体1和清洁组件2组成,壳体1为中空结构,壳体1的底部,即壳体1的面向地面的一侧的外表面形成容纳槽12,容纳槽12的槽口为敞开式的,例如,容纳槽12具有朝向地面的开口121,清洁组件2安装于容纳槽12内,其中,清洁组件2通过该开口121伸入并固定在容纳槽12内,通过该开口121可以使清洁组件2的朝向地面的表面直接与地面接触,以使清洁组件2对地面进行清洁。
另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清洁组件2的前端可以从容纳槽12的开口121伸出,例如,清洁组件2的前端可伸出至壳体1外部,清洁组件2的至少部分结构可以暴露于壳体1外部。这样在地刷不工作时,通过使清洁组件2的前端从开口121伸出并外露于壳体1外部,这样清洁组件2的外露于壳体1外部的部分可以和清洗清洁组件2的清洗液接触,这样便于对清洁组件2的清洗,可提高清洁组件2的清洗效率和清洗效果。
另外,清洁组件2安装时,也可以先将清洁组件2的后端安装至容纳槽12内,再将清洁组件2的前端固定在容纳槽12内,拆卸清洁组件2时,步骤则正好与安装步骤相反,这样也便于清洁组件2的安装与拆卸。
壳体1内设置有限位组件3,限位组件3包括驱动件31和止挡件32,清洁组件2位于容纳槽12中时,止挡件32与清洁组件2的前端卡合,驱动件31的第一端具有暴露于壳体1后端的操纵部311,驱动件31的第二端向壳体1前端延伸并与止挡件32连接,驱动件31用于在外力施加于操纵部311上时驱动止挡件32移动,以使清洁组件2和止挡件32脱离卡合。
其中,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限位组件3,限位组件3用于将清洁组件2限制在容纳槽12内,或者将清洁组件2的前端从容纳槽12内释放,使清洁组件2的前端从容纳槽12的开口121伸出至壳体1外。具体的,限位组件3由驱动件31和止挡件32组成,当清洁组件2整体位于容纳槽12中时,止挡件32与清洁组件2的前端卡合,这样可以将清洁组件2卡在容纳槽12内,保证清洁组件2在容纳槽12内的稳定性,以使在地刷工作时清洁组件2可以和地面接触,以对地面进行清洁。
清洁组件2需要进行清洗或进行更换时,通过驱动件31驱动止挡件32移动,使止挡件32偏离原来的对清洁组件2前端的卡接位置,这样止挡件32可以脱离与清洁组件2前端的卡合,清洁组件2由于重力作用可从容纳槽12的开口121伸出。
其中,驱动件31的第一端设置有操纵部311,且操纵部311暴露于壳体1后端,这样使用者便可通过操纵部311对驱动件31进行操作,驱动件31的第二端向壳体1前端延伸,且驱动件31的第二端可以和止挡件32连接,具体的,驱动件31的第二端可以和止挡件32抵接。这样在使用者对操纵部311施加外力时,驱动件31可以推动与其抵接的止挡件32移动,以使止挡件32偏移原来对清洁组件2的止挡位置,这样止挡件32与清洁组件2脱离卡合,清洁组件2的前端便可从容纳槽12的开口121伸出。
本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内设置限位组件3,并通过限位组件3的止挡件32与清洁组件2前端的卡合,将清洁组件2整体限制在容纳槽12内,以使清洁组件2可以稳定的位于容纳槽12内;通过限位组件3的驱动件31与止挡件32的抵接,来使驱动件31驱动止挡件32移动,具体为驱动件31的第一端具有暴露在壳体1后端的操纵部311,且驱动件31的第二端延伸至壳体1前端并与止挡件32抵接,这样使用者可通过对操纵部311施加外力而是驱动件31移动,驱动件31移动即可推动止挡件32移动,以使止挡件32脱离卡合位置,使清洁组件2前端从容纳槽12开口121伸出,这样清洁组件2伸出的部分可以浸入清洗液中,便于对清洁组件2进行清洗,而不用拆卸下整个清洁组件2,这提高了清洁组件2清洗的便携性,使地刷的操作灵活性更高。
如图10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1可以包括延伸部312,延伸部312连接在操纵部311和驱动件31的第二端之间。
驱动件31包括延伸部312,延伸部312位于壳体1内,且延伸部312的一端位于壳体1后端,延伸部312的该端和暴露于壳体1后端的操纵部311连接,延伸部312在壳体1内由后端向前端延伸,且延伸部312的另一端延伸至与止挡件32抵接。
延伸部312位于操纵部311和止挡件32之间,且延伸部312一端和操纵部311连接,另一端和止挡件32抵接,驱动件31由相互连接的操纵部311和延伸部312构成,延伸部312可使操纵部311与止挡件32连动,这样当使用者对操纵部311施加外力时,操纵部311连同延伸部312共同移动,并推动止挡件32移动,以使止挡件32偏离与清洁组件2的止挡位置,从而止挡件32与清洁组件2脱离卡合,清洁组件2前端可以从容纳槽12开口121伸出。
由于延伸部312从壳体1后端延伸至壳体1前端,为了保证延伸部312在壳体1内的稳定性,确保延伸部312可推动止挡件32移动,可选的,壳体1内可以设置有用于支撑延伸部312的支撑结构。壳体1内设置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延伸部312,以提高延伸部312的稳定性,使延伸部312保持在原有位置,以保证延伸部312的端部和止挡件32时刻保持抵接状态,从而使驱动件31可驱动止挡件32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例如,支撑结构可以包括位于壳体1内的至少一个挡墙13,挡墙13与延伸部312抵接。如图3和图8所示,壳体1内的支撑延伸部312的支撑结构为挡墙13,挡墙13设置在壳体1内壁上,且挡墙13朝向延伸部312伸出,挡墙13的端部与延伸部312的侧方抵接,这样通过挡墙13与延伸部312的侧方抵接的作用力,可以使延伸部312稳定的处于特定的位置,确保延伸部312的端部始终和止挡件32抵接,这样可以保证驱动件31能够驱动止挡件32移动。
另外,通过设置挡墙13,挡墙13与延伸部312抵接,使延伸部312稳定的位于壳体1内,这样可以防止延伸部312在壳体1内晃动或偏移,在能够保证延伸部312可和止挡件32抵接的同时,提高了延伸部312的稳定性,这样可以避免延伸部312和壳体1内的其他部位发生碰撞或摩擦,可以延长延伸部312的使用寿命。
如图3和图8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挡墙1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与壳体1内顶壁连接的上挡墙131和与壳体1内底壁连接的下挡墙132,上挡墙131和下挡墙132分别抵接在延伸部312的相对两侧。
本实施例中,挡墙13的数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一个,例如,可以设置多个挡墙13,多个挡墙13可以位于壳体1内的不同部位,即不同的挡墙13和延伸部312的不同部位抵接,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延伸部312在壳体1内的稳定性。具体的,可以在壳体1内底壁上设置至少一个下挡墙132,壳体1内底壁上设置的下挡墙132朝向壳体1内顶壁伸出,下挡墙132与延伸部312的下侧抵接,并且延伸部312端部的操纵部311与壳体1后端抵接,这样可以避免延伸部312由于重力作用在壳体1内移动,通过壳体1后端和壳体1内底壁伸出的下挡墙132对延伸部312的支撑作用,可防止延伸部312朝向壳体1的内底壁偏移。
另外,在壳体1内顶壁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上挡墙131,壳体1内顶壁的上挡墙131向壳体1内底壁伸出,并且上挡墙131与延伸部312的上侧抵接,这样在使用者对操纵部311施加外力,使延伸部312朝向壳体1前端移动,且延伸部312向前抵接止挡件32的情况下,壳体1内顶壁的上挡墙131可避免由于止挡件32对延伸部312的反作用力,而使延伸部312与止挡件32抵接的一端向上翘起。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强壳体1内顶壁的上挡墙131对延伸部312的作用力,保证延伸部312不会产生翘起现象,可以在壳体1内顶壁间隔设置两个以上的上挡墙131。
通过在壳体1内顶壁和壳体1内底壁均设置挡墙13,壳体1内顶壁的挡墙13抵接延伸部312上侧,壳体1内底壁的挡墙13抵接延伸部312下侧,这样延伸部312上、下两侧的移动空间都得到限定,可以保证延伸部312在壳体1前端和后端之间平行稳定移动。
可选的,如图11所示,挡墙13的端部可以具有限位槽133,延伸部312的侧壁与限位槽133的侧壁抵接。挡墙13与延伸部312接触的一端还开设有限位槽133,挡墙13与延伸部312抵接时,延伸部312卡入挡墙13的限位槽133内,且延伸部312的侧壁与限位槽133的侧壁抵接,通过限位槽133可以限定延伸部312的水平位置,避免延伸部312在移动过程中在水平方向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对延伸部312进行固定,进一步保证延伸部312的端部可以始终保持和止挡件32抵接。
如图10、图11和图1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止挡件32可以包括主体321、转轴322和卡接部323,转轴322和卡接部323均连接在主体321上,卡接部323与清洁组件2的前端抵接,转轴322与壳体1可转动连接,主体321可在驱动件31的驱动下绕转轴322转动,以使卡接部323和清洁组件2脱离抵接。
本实施例中,止挡件32由主体321、转轴322和卡接部323构成,止挡件32可以为一个整体构件,转轴322和卡接部323均连接在主体321上,止挡件32通过转轴322固定在壳体1内,这样转轴322相对壳体1转动时,止挡件32即可在壳体1内转动,主体321上的卡接部323用于和清洁组件2的前端抵接,以将清洁组件2固定在壳体1内。
具体的,驱动件31的第二端与止挡件32的主体321抵接,当无外力作用时,止挡件32的转轴322相对壳体1固定不动,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与清洁组件2前端卡接,清洁组件2被止挡件32限制在壳体1的容纳槽12内;当使用者对驱动件31的操纵部311施加外力时,驱动件31推动止挡件32的主体321朝向壳体1前端移动,主体321的移动带动转轴322转动,转轴322转动使卡接部323偏移卡接位置,清洁组件2前端脱离与卡接部323的卡接,且清洁组件2的前端由于重力作用从容纳槽12的开口121伸出。
可选的,如图11和图14所示,转轴322可以位于主体321的端部,卡接部323可以位于主体321的面向清洁组件2的一侧。通过将转轴322设置在主体321的一端,以使主体321绕该端转动,示例性的,转轴322可以朝向地刷壳体1内壁设置,这样便于转轴322与壳体1内壁的连接,并且,由于主体321的设置转轴322的一端与相对的主体321的另一端距离较大,因而在主体321绕转轴322转动时,主体321的另一端移动的范围较大,因而如图10所示,可以使延伸部312与主体321的另一端抵接,这样驱动件31推动止挡件32转动的幅度范围较大,因而更利于止挡件32偏离与清洁组件2的抵接位置,以确保清洁组件2可脱离与止挡件32的抵接。
由于卡接部323需要和清洁组件2卡接,因而卡接部323可以位于主体321的面向清洁组件2的一侧。通过将卡接部323设置在主体321的面向清洁组件2的一侧,可以使卡接部323与清洁组件2相对,并且卡接部323可以与清洁组件2抵接,以通过卡接部323将清洁组件2固定在壳体1内。
对于止挡件32与壳体1的连接,如图10、图11和图15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1内底壁可以设置有固定座14,固定座14位于止挡件32侧方,固定座14具有固定孔141,转轴322的端部伸入固定孔141内且可在固定孔141内转动。
本实施例中,壳体1下部上设置有固定座14,固定座14的位置与止挡件32的位置相对应,且固定座14位于止挡件32侧方,如图15所示,固定座14面向止挡件32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孔141,固定孔141与止挡件32的转轴322对应,且止挡件32的转轴322伸入固定孔141内,转轴322可在固定孔141内转动。这样通过固定座14将止挡件32可活动的固定于底座内,止挡件32可相对固定座14转动,这样驱动件31向壳体1前端推动止挡件32的另一端时,止挡件32便可绕转轴322转动,以使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偏离卡接位置。
如图10和图11所示,止挡件32还可以包括弹性件324,弹性件324一端和壳体1连接,另一端连接至主体321上,卡接部323在弹性件324的弹力作用下抵接在清洁组件2上。止挡件32还包括弹性件324,弹性件324可以与止挡件32的转轴322配合,依靠弹性件324的弹力作用驱动止挡件32绕转轴322转动。
具体的,弹性件324的一端连接在壳体1上,弹性件324的另一端与止挡件32连接,其中,弹性件324的另一端可以连接在主体321的背离清洁组件2的一侧,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与清洁组件2连接时,弹性件324处于压缩状态,这样弹性件324的弹性力可保证卡接部323与清洁组件2卡接牢固;而在止挡件32绕转轴322转动偏移原来的位置时,弹性件324的弹性力得到释放,弹性件324可促使卡接部323偏离卡接位置,帮助释放清洁组件2。
如图10和图11所示,对于弹性件324与壳体1的连接,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1内底壁可以设置有固定板15,固定板15可以位于吸尘口11后方,弹性件324和固定板15连接。
由于壳体1前端设置有吸尘口11,而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地刷的吸尘效率,吸尘口11可以从壳体1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这样可以提高吸尘口11的进风量,这样止挡件32的背离清洁组件2的一侧则对应吸尘口11,因而为了在止挡件32的背离清洁组件2的一侧和壳体1之间连接弹性件324,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内底壁的位于壳体1后方的部位设置有固定板15,固定板15和止挡件32的位置对应,这样弹性件324的一端与止挡件32主体321的背离清洁组件2的一侧连接,而弹性件324的另一端则可以连接在固定板15上。
如图5至图9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清洁组件2可以包括支架21和拖布组件22,拖布组件22设置在支架21上,且支架21包括位于拖布组件的侧缘外侧的端板211,卡接部323可与端板211抵接。
清洁组件2主要由支架21和拖布组件22组成,拖布组件22设置在支架21上,通过使支架21的边缘延伸到拖布组件22的外侧,即支架21的两端具有位于拖布组件22外缘外侧的端板211,这样可以通过使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与支架21的端板211抵接,将清洁组件固定在壳体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拖布组件22可以包括呈环状的清洁带221和被清洁带221环绕的两个转动轴222,两个转动轴222并排且间隔设置,以支撑在清洁带221的内圆周面上并带动清洁带221转动,清洁带221的外圆周面形成移动的清洁面2211;拖布组件22可绕其中一个转动轴222转动,以使清洁组件2从开口121伸出。
如图5、图6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拖布组件22包括清洁带221和转动轴222,转动轴222包括两个,两个转动轴222并排间隔设置,清洁带221为环状的清洁带221,环状的清洁带221环绕在两个转动轴222外侧,转动轴222为传动件,通过转动轴222的转动带动其外侧的清洁带221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地刷中还可以设置有驱动单元4,两个转动轴222中可以包括主动轴2221和从动轴2222,清洁带221套设在主动轴2221和从动轴2222外侧,即清洁带221的内表面和主动轴2221及从动轴2222的外表面均相互抵接。主动轴2221和驱动单元4连接,驱动单元4可驱动主动轴2221旋转,通过主动轴2221旋转带动套设在其外表面的清洁带221转动,由于从动轴2222也和清洁带221相抵接,因而清洁带221转动即可带动从动轴2222旋转,这样主动轴2221和从动轴2222同步转动,可确保套设在两者外表面的清洁带221稳定转动。
本实施例通过转动轴222旋转带动清洁带221转动,清洁带221可以包括套设在两个转动轴222外侧的基带2212和设置在基带2212外侧的清洁件2213,清洁件2213可以为套设在基带2212外侧的清洁布或贴设在基带2212外表面的毛条,以通过清洁件2213与地面的接触来清洁地面。转动轴222带动基带2212和基带2212外侧的清洁件2213同步转动,由于清洁件2213和地面转动接触,产生的摩擦力较大,这样可以提升拖布组件22对地面的清洁效果。
另外,如图6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拖布组件22中,通过并排且间隔设置两个转动轴222,清洁带221套设在两个转动轴222外侧,清洁带221不仅覆盖在两个转动轴222外侧,且覆盖两个转动轴222之间的空间,这样清洁带221覆盖的面积较大,清洁带221的位于两个转动轴222之间的部分为平面,即清洁带221和地面平面接触,这样清洁带221对地面的清洁效率较高。
本实施例中,清洁组件2绕两个转动轴222中的其中一个转动轴222转动,示例性的,该转动轴222可以为主动轴2221,这样清洁组件2可以相对地刷的壳体1移动,以使清洁组件2可以从壳体1的开口121伸出,这样便于清洁组件2的安装和拆卸,即便于对清洁组件2进行清洗和更换。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中,清洁带221的内侧设置有两个并排间隔的转动轴222,而为了将两个转动轴222连接在一起,以使清洁组件2形成整体结构,清洁组件2还可以包括支架21,转动轴222设置在支架21上,且支架21包括位于清洁带221的侧缘外侧的端板211,卡接部323可与端板211抵接。
对于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和清洁组件2的卡接,具体的,清洁组件2包括支架21,两个转动轴222均连接在支架21上,通过支架21将两个转动轴222固定为一体结构,且两个转动轴222中的主动轴2221的端部可以伸出支架21之外,以使主动轴2221与驱动单元4连接。
两个转动轴222和支架21在同一个水平面内,因此,本实施例通过使支架21的边缘延伸到清洁带221的外侧,即清洁带221侧缘的外侧为支架21的端板211,端板211暴露在清洁带221外部,这样可以通过使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与端板211抵接,来将支架21和转动轴222构成的整体结构固定在壳体1内;而当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与支架21的端板211脱离卡接后,支架21和转轴322由于重力作用,支架21连接主动轴2221的一侧位于壳体1内,而支架21连接从动轴2222的一侧则会从开口121伸出壳体1外。
具体的,端板211上可以具有定位部2111,卡接部323与定位部2111卡接,以将清洁组件2限制在容纳槽12中。如图4所示,通过在支架21的端板211上设置定位部2111,止挡件32与端板211卡接时,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与端板211的定位部2111相对应,且定位部2111抵接在卡接部323上,以此通过止挡件32将清洁组件2限制在壳体1的内腔之中。
如图4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定位部2111可以为端板211上开设的定位缺口。止挡件32位于壳体1内,且止挡件32的位置和清洁组件2的支架21的端板211相对应,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可以为主体321上朝向端板211伸出的凸出部,支架21端板211的定位部2111对应该凸出部,且定位部2111可以为定位缺口,止挡件32与支架21端板211卡接时,止挡件32的卡接部323伸入定位缺口内,并且卡接部323上表面和定位缺口朝下的表面相互抵接。
对于驱动件31的操纵部311与壳体1后端的连接,如图12所示,可选的,壳体1后端可以具有安装孔16,操纵部311位于安装孔16内,且操纵部311可在外力作用下沿延伸部312的延伸方向移动。
通过在壳体1后端开设安装孔16,安装孔16与驱动件31的操纵部311的位置相对应,且操纵部311位于安装孔16内,这样操纵部311可暴露在安装孔16内,当使用者对操纵部311施加外力时,在外力作用下,操纵部311可以沿着延伸部312的延伸方向移动,即操纵部311可以在壳体1的前后方向上移动,以使驱动件31沿壳体1的前后方向移动,并推动止挡件32移动。
具体的,操纵部311可以具有操纵面3111,操纵面3111和壳体1后端平齐。如图13所示,操纵部311具有操纵面3111,操纵面3111为操纵部311朝向壳体1后端的表面,即操纵部311的操纵面3111为面向壳体1外部的表面,使用者可以通过按压操纵面3111,通过操纵部311使驱动件31移动。
另外,在未按压操纵部311的操纵面3111时,操纵面3111可以和壳体1后端平齐,即操纵面3111和壳体1后端表面在同一平面内,这样可以使壳体1后端的外观更简洁大方,且由于操纵部311未凹陷近壳体1内,因而便于使用者按压操纵部311,且操纵部311未凸出在壳体1外,因而壳体1对操纵部311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防止操纵部311被剐蹭。
如图10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1内还可以设置有风道17,风道17位于清洁组件2上方,且风道17与吸尘口11连通。
在地刷的壳体1内部设置有风道17,例如,壳体1的中空部分设置有风道17,风道17位于清洁组件2上方,这样可以使风道17和清洁组件2设置在同一竖直空间内,减小地刷的体积,且风道17不会阻碍清洁组件2与地面接触。其中,风道17和壳体1前端的吸尘口11连通,这样空气连通灰尘可从地刷的吸尘口11进入风道17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地刷,由壳体和清洁组件组成,壳体内部中空且底部外表面形成有容纳槽,清洁组件安装于容纳槽内,通过使容纳槽具有开口,且开口位于壳体底部,这样清洁组件可通过开口与地面接触,以对地面进行清洁;并且,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具体由驱动件和止挡件组成,通过止挡件与清洁组件的前端的卡合,可以将清洁组件整体限制在容纳槽内,以使清洁组件可以稳定工作,驱动件的第一端具有暴露在壳体后端的操纵部,驱动件的第二端延伸至壳体前端并与止挡件抵接,这样使用者通过对操纵部施加外力即可使驱动件移动,驱动件可推动止挡件偏离与清洁组件的卡接位置,这样可以使清洁组件的前端从容纳槽的开口伸出至壳体外,从而可便于对清洁组件进行清洗,并且便于清洁组件的安装与拆卸。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连接管和实施例一所述的地刷,连接管的一端与地刷的风道17连通,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吸尘器本体连通。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由地刷、吸尘器本体和连接管组成,连接管连接在地刷和吸尘器本体之间。
具体的,吸尘器本体包括机壳,机壳上设置有出风口,机壳内还可以设置有滤尘器,滤尘器与连接管连通,吸尘器本体内还可以设置有风机,风机可以位于出风口附近。其中,通过风机旋转,可将吸尘器本体内的空气排出,从而可使吸尘器本体、连接管与地刷之间形成负压通道,进而可利用吸尘器本体与外界的压力差,将空气连同灰尘从地刷的进风口经风道17和连接管吸入吸尘器本体内,进入吸尘器本体内的空气及灰尘可被滤尘器收集及过滤,经滤尘器过滤后的空气由风机通过出风口排出至吸尘器本体外。通过空气在吸尘器内的不断循环,即可将更多的灰尘收集至滤尘器内,以完成吸尘器的清洁功能。
其中,地刷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吸尘器,由地刷、吸尘器本体和连接管组成,连接管连接在地刷和吸尘器之间,地刷由壳体和清洁组件组成,壳体内部中空且底部外表面形成有容纳槽,清洁组件安装于容纳槽内,通过使容纳槽具有开口,且开口位于壳体底部,这样清洁组件可通过开口与地面接触,以对地面进行清洁;并且,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具体由驱动件和止挡件组成,通过止挡件与清洁组件的前端的卡合,可以将清洁组件整体限制在容纳槽内,以使清洁组件可以稳定工作,驱动件的第一端具有暴露在壳体后端的操纵部,驱动件的第二端延伸至壳体前端并与止挡件抵接,这样使用者通过对操纵部施加外力即可使驱动件移动,驱动件可推动止挡件偏离与清洁组件的卡接位置,这样可以使清洁组件的前端从容纳槽的开口伸出至壳体外,从而可便于对清洁组件进行清洗,并且便于清洁组件的安装与拆卸。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地刷,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壳体(1)和清洁组件(2),所述壳体(1)具有容纳槽(12),所述容纳槽(12)具有位于所述壳体(1)底部的开口(121),所述清洁组件(2)收容于所述容纳槽(12)中;
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限位组件(3),所述限位组件(3)包括驱动件(31)和止挡件(32),所述清洁组件(2)位于所述容纳槽(12)中时,所述止挡件(32)与所述清洁组件(2)的前端卡合,所述驱动件(31)的第一端具有暴露于所述壳体(1)后端的操纵部(311),所述驱动件(31)的第二端向所述壳体(1)前端延伸并与所述止挡件(32)连接,所述驱动件(31)用于在外力施加于所述操纵部(311)上时驱动所述止挡件(32)移动,以使所述清洁组件(2)和所述止挡件(32)脱离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31)包括延伸部(312),所述延伸部(312)连接在所述操纵部(311)和所述驱动件(31)的第二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延伸部(312)的支撑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至少一个挡墙(13),所述挡墙(13)与所述延伸部(312)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挡墙(13)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壳体(1)内顶壁连接的上挡墙(131)和与所述壳体(1)内底壁连接的下挡墙(132),所述上挡墙(131)和所述下挡墙(132)分别抵接在所述延伸部(312)的相对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13)的端部具有限位槽(133),所述延伸部(312)的侧壁与所述限位槽(133)的侧壁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32)包括主体(321)、转轴(322)和卡接部(323),所述转轴(322)和所述卡接部(323)均连接在所述主体(321)上,所述卡接部(323)与所述清洁组件(2)的前端抵接,所述转轴(322)与所述壳体(1)可转动连接,所述主体(321)可在所述驱动件(31)的驱动下绕所述转轴(322)转动,以使所述卡接部(323)和所述清洁组件(2)脱离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322)位于所述主体(321)的端部,所述卡接部(323)位于所述主体(321)的面向所述清洁组件(2)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底壁设置有固定座(14),所述固定座(14)位于所述止挡件(32)侧方,所述固定座(14)具有固定孔(141),所述转轴(322)的端部伸入所述固定孔(141)内且可在所述固定孔(141)内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32)还包括弹性件(324),所述弹性件(324)一端和所述壳体(1)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所述主体(321)上,所述卡接部(323)在所述弹性件(324)的弹力作用下抵接在所述清洁组件(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底壁设置有固定板(15),所述固定板(15)位于吸尘口(11)后方,所述弹性件(324)和所述固定板(15)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组件(2)包括支架(21)和拖布组件(22),所述拖布组件(22)设置在所述支架(21)上,且所述支架(21)包括位于所述拖布组件(22)的侧缘外侧的端板(211),所述卡接部(323)可与所述端板(211)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211)上具有定位部(2111),所述卡接部(323)与所述定位部(2111)卡接,以将所述清洁组件(2)限制在所述容纳槽(12)中。
14.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后端具有安装孔(16),所述操纵部(311)位于所述安装孔(16)内,且所述操纵部(311)可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延伸部(312)的延伸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纵部(311)具有操纵面(3111),所述操纵面(3111)和所述壳体(1)后端平齐。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拖布组件(22)包括呈环状的清洁带(221)和被所述清洁带(221)环绕的两个转动轴(222),两个所述转动轴(222)并排且间隔设置,以支撑在所述清洁带(221)的内圆周面上并带动所述清洁带(221)转动,所述清洁带(221)的外圆周面形成移动的清洁面(2211);所述清洁组件(2)可绕其中一个所述转动轴(222)转动,以使所述清洁组件(2)从所述开口(121)伸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风道(17),所述风道(17)位于所述清洁组件(2)上方,且所述风道(17)与吸尘口(11)连通。
18.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尘器本体、连接管和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地刷,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地刷的风道(17)连通,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吸尘器本体连通。
CN201921847891.9U 2019-10-30 2019-10-30 地刷及吸尘器 Active CN2112129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7891.9U CN211212912U (zh) 2019-10-30 2019-10-30 地刷及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47891.9U CN211212912U (zh) 2019-10-30 2019-10-30 地刷及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12912U true CN211212912U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14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47891.9U Active CN211212912U (zh) 2019-10-30 2019-10-30 地刷及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129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1674A (zh) * 2020-12-22 2022-07-0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1674A (zh) * 2020-12-22 2022-07-08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装置
CN114711674B (zh) * 2020-12-22 2023-10-20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清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13528B2 (en) Floor cleaner with dusting
TW201909823A (zh) 清掃機
KR102266928B1 (ko) 걸레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로봇 청소기
TW201907845A (zh) 清掃機器人
CN211212912U (zh) 地刷及吸尘器
CN112741547A (zh) 地刷及吸尘器
CN211270506U (zh) 地刷及吸尘器
CN211484349U (zh) 地刷及吸尘器
WO2021128888A1 (zh) 设有集尘袋的吸尘器
CN213606116U (zh) 清洁装置及除螨吸尘器
CN112741548A (zh) 地刷及吸尘器
JP2019170664A (ja) 集塵装置
KR101848448B1 (ko) 회전식 걸레 청소기
WO2020164285A1 (zh) 一种吸尘器
CN211212909U (zh) 地刷及吸尘器
CN112741572A (zh) 一种地面清洁装置
CN211633100U (zh) 一种地面清洁装置
KR101331719B1 (ko) 청소 키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 청소기
JP5798496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掃除機
CN220192907U (zh) 表面清洁设备
CN218186673U (zh) 一种集污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KR102603215B1 (ko) 롤패드 회전형 무선 물걸레 청소기
CN215838735U (zh) 清洁模块和清洁机器人
CN220477139U (zh) 刷头结构以及清洁设备
CN217389788U (zh) 一种集尘组件及除螨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