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99278U -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99278U
CN211199278U CN201922057968.9U CN201922057968U CN211199278U CN 211199278 U CN211199278 U CN 211199278U CN 201922057968 U CN201922057968 U CN 201922057968U CN 211199278 U CN211199278 U CN 2111992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pipe
pipe
induction
quen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579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祁红军
史和春
翟崇僧
朱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yang Yongheng Heattrea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yang Yongheng Heat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yang Yongheng Heattrea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yang Yongheng Heat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579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992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992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992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涉及感应淬火设备领域,其包括与第一啮合面适配的感应加热管,所述感应加热管的首尾均连接有汇流排,所述感应加热管下方连接有淬火腔,所述淬火腔与感应加热管适配,所述淬火腔远离感应加热管的一侧上密布有喷水孔,所述淬火腔宽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面上相对设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三进水管。本实用新型具有淬火时安全可靠且淬火后工件表面得到的淬硬层较为均匀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淬火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感应淬火工作原理是将工件放到感应器内,利用交变磁场在工件中产生出同频率的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在工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表面强,而在内部很弱,到心部接近于0,利用这个集肤效应,可使工件表面迅速加热,而心部温度升高很小,借此给工件表面淬火。
履带板1是重型机械的底盘件之一,履带板1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11,其底板11的中部相对设置有筋板12,两个上述筋板12间设有第一啮合面13和第二啮合面14,用以与其他零件啮合,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啮合面13和第二啮合面14容易磨损,故需要通过表面淬火来获得极高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
现有技术中的履带板的第一啮合面是通过感应加热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以进行加热,加热完毕后,工人利用水管进行淬火,使其表面形成淬硬层。
但是,工人在利用水管淬火时,工件温度极高,冷却水与工件接触时发生剧烈反应,产生温度在100摄氏度以上的水雾或飞溅,即使工人佩戴防护装备仍旧可能对工人造成伤害,此外,人工手动淬火,难以保证被淬火面上水流的均匀性,获得淬硬层也较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具有淬火时安全可靠且淬火后工件表面获得的淬硬层较为均匀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包括与第一啮合面适配的感应加热管, 所述感应加热管的首尾均连接有汇流排, 所述感应加热管上方设有导磁体,所述感应加热管下方连接有淬火腔,所述淬火腔与感应加热管适配,所述淬火腔远离感应加热管的一侧上密布有喷水孔,所述淬火腔宽度方向上的两相对侧面上相对设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三进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感应加热管加热完后,水管通水即可直接进行淬火,工人可远程控制,无需靠近淬火处,保护了工人的安全;喷水孔的设置使喷出的冷却液更为均匀,淬火得到的淬硬层也就较为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汇流排通过汇流管与感应加热管连接,两个所述汇流管分别与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水后使冷却液吸收感应加热管的热量,对感应加热管实现保护,使其不易烧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感应加热管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感应加热管的底面为平面,与第一啮合面的各个部分的间距就可保持一致,产生的感应电流强度也就一致,进而使其表面的加热温度保持一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汇流排(2)并列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汇流管在竖直面上偏移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汇流管的偏移设置既满足了其安装的需求,又提升了空间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磁体包括硅钢片和磁粉层,所述硅钢片表面设有绝缘层,所述硅钢片上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感应加热管的外形相适配,所述感应加热管、冷却腔和淬火腔均位于硅钢片内,所述硅钢片沿感应加热管阵列,所述磁粉层包覆于硅钢片和感应加热管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硅钢片表面设有绝缘层,增大其电阻率,可以减少电涡流对电能的损耗,同时硅钢片具有良好的导磁性能,可增加磁通密度,进而提高交变磁场的强度,使感应加热管的加热效果更好;磁粉层可将硅钢片粘接在感应加热管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喷淋孔直径为1.5mm~2mm,所述喷淋孔相邻间的距离为4.5mm~7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水孔的直径影响着水压,直径过大,会导致喷出的水动力不够,且受重力影响直接下落;直径过小,会使喷出的水流过小,无法满足淬火需要,喷水孔直径在上述范围内,淬火效果较好;喷水孔的间距过大,会使第二啮合面部分位置得不到有效淬火,喷水孔间隙过小,则会使第二啮合面的冷却速度过快,影响淬硬层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淬火腔与感应加热管间设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包覆于淬火腔上,所述冷却腔连通有第四进水管和第四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淬火腔进行冷却,使其不易烧坏,同时也对感应加热管进行了冷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第四进水管和第四出水管均采用套设方式,六个所述水管上均设有锁紧抱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因热胀冷缩导致的上述水管脱落的可能,加强工作过程中设备的安全保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感应加热管、喷水管和淬火腔的设置,加热完以后通水即可进行淬火,工人无需近身操作,保证了工人的安全,喷水孔的设置保证喷出的冷却液是均匀的,进而获得更均匀的淬硬层;
2.通过汇流管和冷却腔的设置,对感应加热管和淬火腔进行冷却,使二者不易烧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履带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感应加热管、冷却腔、淬火腔、导磁体和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中,1、履带板;11、底板;12、筋板;13、第一啮合面;14、第二啮合面;2、汇流排;21、汇流板;22、接触板;23、电极板;24、汇流管;241、第一进水管;242、第一出水管;25、绝缘板;3、感应加热组件;31、感应加热管;32、冷却腔;321、第四进水管;322、第四出水管;33、淬火腔;331、第二进水管;332、第三进水管;333、喷水孔;4、导磁体;41、硅钢片;42、磁粉层;5、锁紧抱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包括汇流排2和感应加热管3(如图3所示),汇流排2一端安装于中频感应淬火设备上,另一端通过相对设置的汇流管24与感应加热管3连接,两个上述汇流管24上分别连通有第一进水管241和第一出水管242,为了提升空间利用率,汇流排2并排设置,汇流管24在空间上偏移设置;汇流管24通水后,冷却水穿过汇流管24和感应加热管3,为感应加热管3吸收热量;汇流排2包括汇流板21、接触板22和电极板23,汇流板21与汇流管24连接,接触板22一端与汇流板21连接且另一端与电极板23连接,接触板22呈对称相对设置且二者间设有绝缘板25,防止短路,电极板23安装于中频感应淬火设备上,且与位于中频感应淬火设备旁的变压器接通,汇流排2用来输送电流,使感应加热管3形成交变磁场。
如图2和图3所示,感应加热管31朝向第一啮合面13的一侧依次焊接有冷却腔32和淬火腔33,三者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可使第一啮合面13表面受热均匀,三者构成感应加热组件3且形状均与第一啮合面13适配,感应加热管31、冷却腔32和淬火腔33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体,淬火腔33远离感应加热管31一侧即为感应加热面,感应加热面与第一啮合面13的距离决定了第一啮合面13加热效率,距离越小,效率越高,一般为2mm~7mm,本实施中取5mm;冷却腔32包覆于淬火腔33外,且其侧面连通有第四进水管321和第四出水管322;淬火腔33宽度方向的相对侧面上设有第二进水管331和第三进水管332,淬火腔33朝向第一啮合面13的侧面上密布有喷水孔333,喷水孔333的直径为1.5mm~2mm,本实施例中取1.6mm,喷水孔333相邻间的距离为4.5mm~7mm,本实施例中取6mm,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喷出的水流达到应有的冷却效果,形成质量较好的淬硬层;冷却腔32的设置可同时为感应加热管31和淬火腔33吸收热量,使二者不易烧坏。
如图3所示,感应加热管31上方设有导磁体4,导磁体4由硅钢片41和磁粉层42粘接而成,然后粘接于感应加热管31上,硅钢片41表面设有绝缘层,即涂有绝缘漆,且其上开设有开口,开口的形状与感应加热管31的形状适配,硅钢片41依靠开口套设于感应加热组件3上且沿感应加热管31阵列,增加电阻率的同时增加磁导率,进而减少电涡流的电能损耗,使感应加热组件3三者本身产生的温度较低,并且增加磁通密度,进一步加强交变磁场的强度,使感应加热面对第二啮合面14的加热效果更好;为使硅钢片41固定于感应加热管31上,故用磁粉层42将硅钢片41包覆,硅钢片41和感应加热组件3外侧交接处利用磁粉层41粘结。
如图2所示,第一进水管241、第一出水管242、第二进水管331、第三进水管332、第四进水管321和第四出水管322与其对应零件的连接方式均是套接、过盈配合,且这些零件均为金属制,热胀冷缩下水管可能会出现松动,故在水管上都安装了锁紧抱箍5,减少水管松动脱落的可能。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变压器通电,感应加热组件3开始工作,利用交变磁场在履带板1中产生出同频率的感应电流,对第一啮合面13进行加热,第一进水管241通水,冷却水流过整个感应加热管31,从第一出水管242流出,为感应加热管31吸收热量,减少其烧坏的可能,同时第四进水管321也通水,冷却水流过冷却腔32,从第四出水管322流出,为感应加热管31和淬火腔33吸收热量;加热完毕后,感应加热管31停止工作,第二进水管331和第三进水管332通水,淬火腔33从喷水孔333喷水,对第一啮合面13进行冷却淬火,使其快冷到Ms(马氏体出现的温度值)以下,得到淬硬层,完成淬火。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包括与第一啮合面(13)适配的感应加热管(31), 所述感应加热管(31)的首尾均连接有汇流排(2),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加热管(31)下方连接有淬火腔(33),所述淬火腔(33)与感应加热管(31)适配,所述淬火腔(33)远离感应加热管(31)的一侧上密布有喷水孔(333),所述淬火腔(33)宽度方向上相对侧面上设有第二进水管(331)和第三进水管(3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2)通过汇流管(24)与感应加热管(31)连接,两个所述汇流管(24)上分别连通有第一进水管(241)和第一出水管(24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加热管(3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汇流排(2)并列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汇流管(24)在竖直面上偏移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淬火腔(33)与感应加热管(31)间设有冷却腔(32),所述冷却腔(32)包覆于淬火腔(33)上,所述冷却腔(32)连通有第四进水管(321)和第四出水管(32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加热管(31)上方设有导磁体(4),所述导磁体(4)包括硅钢片(41)和磁粉层(42),所述硅钢片(41)表面设有绝缘层,所述硅钢片(41)上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感应加热管(31)的外形相适配,所述感应加热管(31)、冷却腔(32)和淬火腔(33)均位于硅钢片(41)内,所述硅钢片(41)沿感应加热管(31)阵列,所述磁粉层(42)包覆于硅钢片(41)外,所述硅钢片(41)通过磁粉层(42)固定于感应加热管(31)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孔(333)直径为1.5mm~2mm,所述喷水孔(333)相邻间的距离为4.5mm~7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管(241)、第一出水管(242)、第二进水管(331)、第三进水管(332)、第四进水管(321)和第四出水管(322)的连接方式均采用套接,六个水管上均设有锁紧抱箍(5)。
CN201922057968.9U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Active CN2111992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57968.9U CN211199278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57968.9U CN211199278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99278U true CN211199278U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62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57968.9U Active CN211199278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992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4221A (zh) * 2022-06-24 2022-09-23 湖北天舒感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长管件感应淬火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4221A (zh) * 2022-06-24 2022-09-23 湖北天舒感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长管件感应淬火装置
CN115094221B (zh) * 2022-06-24 2023-11-07 湖北天舒感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长管件感应淬火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9607B (zh) 一种链轮淬火方法和淬火感应器
CN105358284A (zh) 电阻点焊方法
CN211199278U (zh) 一种履带板感应淬火装置
CN104962717A (zh) 用于钢轨的冷却装置
CN103540736B (zh) 钢轨压型跟端段热处理装置及热处理方法
CN201172669Y (zh) 一种用于中频淬火的带导磁体的感应器
CN101509062A (zh) 装配式凸轮轴端头槽口部位淬火方法
CN210916149U (zh) 一种淬火感应器
CN103074470A (zh) 一种小直径内花键表面淬火感应器
CN107779866B (zh) 一种等离子熔覆用多功能工作台
CN108220549A (zh) 一种钢轨焊接头中频感应加热线圈
CN211079230U (zh) 一种自冷型履带板的感应淬火装置
CN100508670C (zh) 薄板制物品的感应加热方法及其设备和薄板制物品
CN100999032B (zh) 阀门密封件真空感应堆焊硬质合金工艺和改进设备
CN203513748U (zh) 一种链轮全齿中频淬火感应器
CN204022876U (zh) 一种带定位器可调试tj移动万向节中频淬火感应器
CN104209646A (zh) 固定式凸焊机及多段凸焊方法
CN212404162U (zh) 滑轮轮槽表面淬火感应装置
CN203159668U (zh) 小直径内花键表面淬火感应器
CN103132008B (zh) 一种感应加热器及其在钢轨上非预热熔覆合金的方法
CN201195735Y (zh) 销轨齿形淬火感应器
CN210636028U (zh) 一种汽车转向器齿条高频淬火感应器
CN216738432U (zh) 一种淬火感应器
CN211645317U (zh) 一种拨动式旋转端盖凹槽淬火感应器
CN211947115U (zh) 一种平面钢套感应淬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