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73567U - 一种内开扳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开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173567U
CN211173567U CN201921375577.5U CN201921375577U CN211173567U CN 211173567 U CN211173567 U CN 211173567U CN 201921375577 U CN201921375577 U CN 201921375577U CN 211173567 U CN211173567 U CN 2111735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ase
magnet
free end
i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7557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贵峰
陈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7557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1735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1735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1735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开扳手,属于汽车零件技术领域。内开扳手包括:基座以及与基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内开手柄,内开手柄的固定端与转轴连接,内开手柄还包括远离固定端的自由端,内开手柄具有自由端与基座贴合的初始状态,以及使自由端朝向远离基座的方向转动的扳动状态,转轴上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用于提供使内开手柄恢复初始状态的弹性力,在基座上设置有第一磁铁,在内开手柄上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同。本实用新型的内开扳手能够消除内开手柄复位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同时能够提高用驾车使用体验,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内开扳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开扳手。
背景技术
汽车内开扳手是汽车门锁系统的主要组成分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让驾乘人员能够从汽车内部开启车门。一般驾乘人员拉开内开手柄开启车门后,随手松开内开手柄,内开手柄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复位,复位过程中,由于弹簧的作用力比较大,内开手柄复位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比较大,内开手柄和基座接触时就会发出很大的噪音,为了降低噪音,目前解决的方法是在内开手柄和基座接触部位设置软质橡胶缓冲垫,缓冲垫只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噪音,并且软质橡胶垫在长期使用工况下,容易发生老化,最终影响使用功能效果及操作手感,降低了驾车和乘车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开扳手,能够较好的消除内开扳手复位过程中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内开扳手,包括:基座以及与基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内开手柄,内开手柄的固定端与转轴连接,内开手柄还包括远离固定端的自由端,内开手柄具有自由端与基座贴合的初始状态,以及使自由端朝向远离基座的方向转动的扳动状态,转轴上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用于提供使内开手柄恢复初始状态的弹性力,在基座上设置有第一磁铁,在内开手柄上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同。
可选地,第二磁铁设置于内开手柄的自由端,且位于内开扳手朝向基座的一侧。
可选地,在内开手柄的自由端朝向基座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第二磁铁固定设置于容置槽内且第二磁铁的外侧与内开手柄的表面平齐。
可选地,在基座上设置有凹槽,第一磁铁设置于凹槽内且第一磁铁的外侧与基座表面平齐。
可选地,在内开手柄的自由端设置有支架,支架位于自由端的一侧,第二磁铁固定设置于支架上,且第二磁铁朝向基座一侧表面与内开手柄的自由端朝向基座一侧表面平齐。
可选地,在内开手柄的自由端设置有支架,支架具有分别位于内开手柄的自由端相对两侧的容置位,第二磁铁包括两个,两个第二磁铁分别设置于容置位中,且两个第二磁铁朝向基座一侧表面均与内开手柄的自由端朝向基座一侧表面平齐;第一磁铁与两个第二磁铁均相对。
可选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与基座相抵、另一端与内开手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
可选地,螺旋弹簧包括两个,两个螺旋弹簧套设在转轴上且分别位于内开手柄的两侧。
可选地,在基座上还设置有缓冲垫,内开手柄呈初始状态,缓冲垫位于转动轴远离内开手柄自由端的一侧。
可选地,缓冲垫为橡胶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开扳手,该内开扳手包括基座以及与基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内开手柄,内开手柄的固定端与转轴连接,内开手柄还包括远离固定端的自由端,内开手柄具有自由端与基座贴合的初始状态,以及使自由端朝向远离基座的方向转动的扳动状态,转轴上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用于提供使内开手柄恢复初始状态的弹性力,在基座上设置有第一磁铁,在内开手柄上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同,内开手柄固定端和转轴转动连接,使得内开手柄能够绕转轴从初始状态到扳动状态的运动,转轴上设置弹性件,提供内开手柄从扳动状态向初始状态运动的弹力,基座上设置第一磁铁和内开手柄对应位置设置第二磁铁且极性相同,利用磁铁同极性相斥降低内开手柄复位过程中的内开手柄向基座靠近时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可以实现消除内开手柄从扳动状态向初始状态复位过程中出现的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开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内开扳手A部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沿B方向的内开手柄自由端设有容置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沿B方向的内开手柄自由端设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基座;110-限位孔;200-转轴;210-螺旋弹簧; 300-内开手柄;310-固定端;320-自由端;400-缓冲垫;410-第二磁铁;411-容置槽;412-支架;420-第一磁铁;42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内开扳手,如图1所示,包括:基座100以及与基座100通过转轴200转动连接的内开手柄300,如图3所示,内开手柄300具有相对的固定端310和自由端320,对于内开手柄300的形状结构本领域人员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内开手柄300的固定端310是和转轴200转动连接,自由端320 是远离转轴200且能够实现扳动状态一端,内开手柄300具有自由端320与基座100贴合的初始状态,以及使自由端320朝向远离基座100的方向转动的扳动状态,如图2所示,内开手柄300有两种工作状态,一种是自由端320与基座100贴合的初始状态,另一种是自由端320远离基座100的扳动状态,内开手柄300的扳动状态是内开手柄300离开初始状态,不限制内开手柄300转动角度的大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一般驾乘人员拉开内开手柄300使其处于扳动状态打开车门后,就会随手松开内开手柄300,内开手柄300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至初始状态,转轴200上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用于提供使内开手柄300恢复初始状态的弹性力,驾乘人员随手松开内开手柄300的过程中,弹性件提供的弹性力驱动内开手柄300恢复至内开手柄300的初始状态。如图2所示,在基座100上设置有第一磁铁420,在内开手柄300上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410,第一磁铁420与第二磁铁410的极性相同,利用磁铁磁极同极相斥的原理,当本实用新型的内开扳手由扳动状态向初始状态改变时,第一磁铁420与第二磁铁410相互靠近的过程中,第一磁铁420和第二磁铁410产生斥力,提供了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从而降低了内开手柄300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避免了内开手柄300与基座100由于相互靠近的速度过大而在接触瞬间碰撞发出的噪音,有效的消除了内开手柄300从扳动状态向初始状态复位过程中的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磁铁420和第二磁铁410形状、体积大小以及磁力矩等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同等条件下,磁铁的体积越大,其磁场作用越强,磁力矩越小,磁场作用越强,而磁铁可以在充分考虑所处空间的结构形状的情况下配合设置具体形状以充分利用空间,因此,对于上述特征的具体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和选择。
如图3所示,安装完第一磁铁420和第二磁铁410之后,驾乘人员拉动内开手柄300,第一磁铁420跟随内开手柄300一起运动,由于第一磁铁420和第二磁铁410磁极相同,因此还会有斥力推动内开手柄300离开内开手柄300初始状态,处于扳动状态,松开内开手柄300,内开手柄300在螺旋弹簧210弹力的作用下回弹复位,回到内开手柄300初始状态,内开手柄300 自由端320在靠近基座100的过程中,由于内开手柄300上的第二磁铁410和对应基座100上的第一磁铁420逐渐靠近,磁场强度随之逐渐变强,第一磁铁420和第二磁铁410相互之间的斥力增大,降低自由端320复位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因此该结构设计能够有效的消除内开手柄300复位过程中的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基座100设置有两个卡位孔,内开手柄300的固定端310设置有限位孔110,基座100的两个卡位孔和内开手柄300限位孔110套设于转轴200上,实现转轴200转动连接基座100和内开手柄300,转轴200上还套接有螺旋弹簧210,螺旋弹簧210一端限位在基座100卡位孔中,螺旋弹簧210的另一端限位在内开手柄300限位孔110中,即可实现内开手柄300、转轴200和螺旋弹簧210之间的安装和工作。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内开手柄300、转轴200和螺旋弹簧210的安装关系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上述结构仅为一种举例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开扳手,该内开扳手的基座100 以及与基座100通过转轴200转动连接的内开手柄300,内开手柄300的固定端310与转轴200转动连接,内开手柄300还包括远离固定端310的自由端320,内开手柄300具有自由端320 与基座100贴合的初始状态,以及使自由端320朝向远离基座 100的方向转动的扳动状态,转轴200上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用于提供使内开手柄300恢复初始状态的弹性力,在基座100 上设置有第一磁铁420,在内开手柄300上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 410,第一磁铁420与第二磁铁410的极性相同,内开手柄300 固定端310和转轴200连接,使得内开手柄300能够绕转轴200 从初始状态到扳动状态的运动,转轴200上设置弹性件,提供内开手柄从扳动状态向初始状态运动的弹力,基座100上设置第一磁铁420和内开手柄300对应位置设置第二磁铁410且极性相同,利用磁力互斥降低内开手柄300复位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可以实现消除内开手柄300从扳动状态向初始状态复位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同时能够提高驾车使用体验,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第二磁铁410设置于内开手柄 300的自由端320,且位于内开手柄300朝向基座100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当自由端320朝向基座100一侧的空间受限或者设计结构不允许时,第二磁铁410还可以设置于内开手柄300 自由端320的侧面,第一磁铁420和第二磁铁410之间的斥力能够降低内开手柄300复位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降低内开手柄300复位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这种结构能够更加灵活的选择第二磁铁410设置的位置。
第二磁铁410的设置与内开手柄300自由端320且朝向基座 100的一侧,充分避免了内开手柄300自由端320和基座100相接触产生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在内开手柄300的自由端320 朝向基座100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411,第二磁铁410固定设置于容置槽411内且第二磁铁410的外侧与内开手柄300的表面平齐。
如图3所示,设置容置槽411,一方面,第二磁铁410的外侧与内开手柄300的表面平齐既节约了内开手柄300的设计空间,又能避免内开手柄300朝向基座100的表面与对应基座100 的表面发生碰撞。另一方面,第二磁铁410固定设置于容置槽 411中,能够将第二磁铁410分别与容置槽411的底壁、侧壁均进行固定,从而提高第二磁铁410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第二磁铁410 在容置槽411中的具体固定方式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保证第二磁铁410稳定的固定在容置槽411内即可。例如,可以采用粘贴、卡接、过盈配合、限位等多种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条件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在基座100上设置有凹槽421,一方面,第一磁铁420固定设置于凹槽421内且第一磁铁420 的外侧与基座100表面平齐,凹槽421的设置既能节约设计空间,简化安装过程,又能避免基座100朝向内开手柄300的表面与对应内开手柄300的表面发生触碰,另一方面,第一磁铁 420固定在凹槽421中,固定第二磁铁410底壁和侧壁的,提高第二磁铁410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当同时存在容置槽411 和凹槽421时,分别容置第一磁铁420和第二磁铁410,节约了内开扳手的设计空间,保证了内开扳手有效消除噪音的质量,磁铁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还可以在内开手柄300的自由端320设置支架412,支架412位于自由端320的一侧,支架 412用来固定第二磁铁410,支架412固定设置于自由端320,提供了可以设置第二磁铁410的设计结构,第二磁铁410固定设置于支架412上,且第二磁铁410朝向基座100一侧表面与内开手柄300的自由端320朝向基座100一侧表面平齐,第二磁铁410朝向基座100一侧表面与内开手柄300的自由端320 朝向基座100一侧表面平齐,既避免内开手柄300自由端320 朝向基座100的表面与对应基座100的表面发生触碰,又节约了内开扳手的设计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内开手柄300的自由端320 设置有支架412,支架412具有分别位于内开手柄300的自由端 320相对两侧的容置位,第二磁铁410包括两个,两个第二磁铁 410分别设置于容置位中,且两个第二磁铁410朝向基座100一侧表面均与内开手柄300的自由端320朝向基座100一侧表面平齐;第一磁铁420与两个第二磁铁410均相对,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二磁铁410设置于内开手柄300自由端320的两侧,对应基座100上设置的第一磁铁420,第一磁铁420设置于凹槽 421中,且磁铁面积较大,需要对应两个第二磁铁410产生磁力,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在同等条件下磁铁数量的增多,一定程度可以增强磁力作用,因此,该结构含有第二磁铁410两个,提高了第一磁铁420和第二磁铁410之间的磁力作用,内开手柄300在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复位过程中第一磁铁 420和第二磁铁410产生的磁力能够有效的降低内开手柄300复位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有效的消除内开手柄300在复位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弹性件为螺旋弹簧210,螺旋弹簧210套设于转轴200上,螺旋弹簧210的一端与基座100 相抵,固定设置于基座100上,另一端与内开手柄300的固定端310固定连接,打开时车门过程中,扳动在初始状态中的内开手柄300,螺旋弹簧210处于伸长状态,内开手柄300的自由端320离开基座100,绕转轴200转动过程中,内开手柄300处于扳动状态,螺旋弹簧210处于压缩状态,松开内开手柄300,螺旋弹簧210弹性势能转化成内开手柄300运动的动能,内开手柄300在螺旋弹簧210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回到内开手柄300 的初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内开扳手中的螺旋弹簧210包括两个,两个螺旋弹簧210套设在转轴200上且分别位于内开手柄 300的两侧,该结构提供内开手柄300从扳动状态往初始状态复位过程中的弹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开扳手,对于弹性件的设置并不限于螺旋弹簧210,例如还可以是橡胶弹簧,而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于当弹性件为螺旋弹簧210时,螺旋弹簧210的长度、弹力等不做具体限定,只要保证螺旋弹簧210的两弹性端分别与基座100和内开手柄300远离基座100的一端抵接,从而实现在压缩状态下,对内开手柄300提供足够的弹力作用即可,本领域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基座100上还设置有缓冲垫 400,当内开手柄300呈初始状态,缓冲垫400位于转轴200远离内开手柄300自由端320的一侧,当内开手柄300复位过程中,内开手柄300从扳动状态向初始状态复位过程中,若运动冲力过大,会与缓冲垫400首先发生碰撞,从而通过缓冲垫400 的缓冲作用,起到保护内开扳手基座100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垫400为橡胶垫,橡胶材质造价低,缓冲效果好,且制作方便,应用在内开扳手的结构中,能够较好的适应结构空间,例如,可以整面设置,也可以在某个位置设置,以实现保护内开扳手基座100的作用,橡胶材质还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开扳手,该内开扳手的基座100 以及与基座100通过转轴200转动连接的内开手柄300,内开手柄300的固定端310与转轴200转动连接,给出了内开手柄300 的结构,使内开手柄300能够沿转轴200实现转动,内开手柄 300还包括远离固定端310的自由端320,内开手柄300具有自由端320与基座100贴合的初始状态,以及使自由端320朝向远离基座100的方向转动的扳动状态,驾乘人员打开车门的过程中,拉动内开手柄300,使其自由端320离开初始状态,处于扳动状态,车门打开,松开内开手柄300,内开手柄300复位至初始状态,转轴200上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用于提供使内开手柄300恢复初始状态的弹性力,弹性件在实施例中选择了螺旋弹簧210,螺旋弹簧210的弹性势能转化成内开手柄300的动能,提供内开手柄300复位过程中的动力,在基座100上设置有第一磁铁420,在内开手柄300上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410,第一磁铁420与第二磁铁410的极性相同,根据两个磁铁同极互斥原理,基座100上设置第一磁铁420和内开手柄300对应位置设置第二磁铁410且极性相同,利用磁力互斥降低内开手柄300复位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可以实现消除内开手柄300从扳动状态向初始状态复位过程中出现的噪音,同时能够提高用驾车使用体验,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以及与所述基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的内开手柄,所述内开手柄的固定端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内开手柄还包括远离所述固定端的自由端,所述内开手柄具有自由端与所述基座贴合的初始状态,以及使自由端朝向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转动的扳动状态,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使所述内开手柄恢复初始状态的弹性力,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第一磁铁,在所述内开手柄上对应设置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的极性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铁设置于所述内开手柄的自由端,且位于所述内开扳手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开手柄的自由端朝向所述基座的一侧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二磁铁固定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二磁铁的外侧与内开手柄的表面平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磁铁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第一磁铁的外侧与所述基座表面平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开手柄的自由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自由端的一侧,所述第二磁铁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二磁铁朝向所述基座一侧表面与所述内开手柄的自由端朝向基座一侧表面平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开手柄的自由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具有分别位于所述内开手柄的自由端相对两侧的容置位,所述第二磁铁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磁铁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置位中,且两个所述第二磁铁朝向所述基座一侧表面均与所述内开手柄的自由端朝向基座一侧表面平齐;所述第一磁铁与两个所述第二磁铁均相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基座相抵、另一端与所述内开手柄的固定端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弹簧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螺旋弹簧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且分别位于所述内开手柄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缓冲垫,所述内开手柄呈初始状态,所述缓冲垫位于所述转轴远离所述内开手柄自由端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开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为橡胶垫。
CN201921375577.5U 2019-08-22 2019-08-22 一种内开扳手 Active CN2111735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75577.5U CN211173567U (zh) 2019-08-22 2019-08-22 一种内开扳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75577.5U CN211173567U (zh) 2019-08-22 2019-08-22 一种内开扳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173567U true CN211173567U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27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75577.5U Active CN211173567U (zh) 2019-08-22 2019-08-22 一种内开扳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1735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9235970B2 (en) Automotive door check with energy storage body
CN102089487A (zh) 用于车辆的带有安全装置的手柄
CN101812941A (zh) 一种静音汽车门锁
CN211173567U (zh) 一种内开扳手
CN102587746A (zh) 汽车门锁
CN107816276B (zh) 汽车滑动门防撞缓冲装置
US20010013713A1 (en) Pivotless automotive hinge
CN206595727U (zh) 车载无线充电盒
CN210487069U (zh) 一种车辆震动检测报警传感器装置
CN215169101U (zh) 一种汽车尾门支架
CN204175084U (zh) 一种防撞门
CN213534905U (zh) 一种电动车靠背座椅的连接装置
CN211736884U (zh) 一种洁净室用平移门
CN211369906U (zh) 一种车门连接结构
CN111270933A (zh) 汽车车门磁力限位器
CN212407315U (zh) 一种铰链的缓冲结构
CN206336146U (zh) 一种充电连接座防护结构
CN218143322U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载储物盒
CN209874779U (zh) 车内把手
CN219910406U (zh) 门把手结构和车辆
CN211045344U (zh) 一种适用于磁保持继电器的静片组件
CN212677533U (zh) 一种抗冲击的电机控制器
CN218198121U (zh) 一种具有推拉门结构的扶手箱
CN202441147U (zh) 汽车门锁
CN219587440U (zh) 一种防撞推拉门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