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76107U - 电动周转车 - Google Patents

电动周转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76107U
CN211076107U CN201921512075.2U CN201921512075U CN211076107U CN 211076107 U CN211076107 U CN 211076107U CN 201921512075 U CN201921512075 U CN 201921512075U CN 211076107 U CN211076107 U CN 211076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connecting rod
rotating
frame
suppor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120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邦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51207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76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76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76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周转车,属于转运设备领域,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底部安装有车轮,所述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后轮上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前轮上安装有减震机构,所述车架后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方向和驱动效果的控制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对周转车的行驶和转向进行有效控制,转向控制稳定且方便,而且在前轮处设置三角形的减震机构,通过两点分散受力配合减震弹簧来进行减震,可以很好地保障周转车平衡不变形,在载货行驶时更加平稳安全,提高了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电动周转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电动周转车。
背景技术
周转车是一种生活生产中必备的工具,如机械厂的零部件配送车、电子厂的线路板挂架车、塑胶外壳存放车、各种半成品配送、成品存放转移的周转工具都统称为周转车。
目前的周转车主要为电动驱动,没有减震结构,在行驶时难免会遇到不平坦的路段,此时颠簸下使得受力集中,而且如果道路坑洼很严重的话,受力点会随着载重变大而使得加大受力,容易出现损坏会折断的情况,影响了周转车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周转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电动周转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底部安装有车轮,所述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后轮上安装有驱动装置,所述前轮上安装有减震机构,所述车架后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方向和驱动效果的控制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控制行驶和制动的第一握把与用于控制左右转向的第二握把,所述第二握把一端设置在车架内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握把通过传动机构与前轮相连;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车架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上端通过第一支撑杆与车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两端分别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杆上并通过输出轴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踏板;所述减震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二固定杆两端与两个前轮相连,第二固定杆中间通过第二支撑杆与车架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底部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栓,所述第三支撑杆固定安装在车架底部且与第二支撑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底部安装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左右两端均与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底部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二连接杆与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套设在第一转轴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连接杆套设在第二转轴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一端贯穿第三支撑杆并与其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杆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上方还固定安装有第四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外部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第四支撑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架底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固定杆两端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20°所述第三转轴外部套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远离第一限位槽一端与前轮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车架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远离车架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二握把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伸缩杆,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二握把的正下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踏板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踏板一端与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第六连接杆、第七连接杆和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七连接杆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四连接杆与两个第三连接杆相连,所述第四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分别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一端与第二握把靠近车架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靠近前轮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远离第二转动杆一端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六连接杆,所述第六连接杆与第七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第六连接杆远离第三转动杆一端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五连接杆一端与第四连接杆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套设在第二转动杆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套设在第二转动杆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一端通过第五转轴与第七连接杆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转轴两端均开设有销孔,所述销孔内安装有销轴;所述第六连接杆一端通过第六转轴与第三转动杆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与第五连接杆转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车架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内安装有与其活动连接的第四转动杆,所述第四转动杆一端通过第三弹簧与固定安装在车架底部的固定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与其相垂直的限位杆,所述车架侧面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控制装置对周转车的行驶和转向进行有效控制,转向控制稳定且方便,而且在前轮处设置三角形的减震机构,通过两点分散受力配合减震弹簧来进行减震,可以很好地保障周转车平衡不变形,在载货行驶时更加平稳安全,提高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动周转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动周转车的后视图;
图3为电动周转车的右视图;
图4为电动周转车的右视剖面图;
图5为电动周转车中减震机构的俯视剖面图;
图6为电动周转车中第二转动杆与第六连接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电动周转车的前视图;
图8为电动周转车中车架的左视图;
图9为电动周转车中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电动周转车中车架的后视图。
图中:1-车架、2-车轮、3-控制装置、4-驱动装置、5-减震机构、6-第一固定杆、7-第一支撑杆、8-踏板、9-电机、10-第一握把、11-第一转轴、12-第一连接杆、13-第二握把、14-第二支撑杆、15-第一转动杆、16-第一轴承、17-第二转动杆、18-第一弹簧、19-第二轴承、20-螺栓、21-第二固定杆、22-第二连接杆、23-销轴、24-第三支撑杆、25-第二转轴、26-第四支撑杆、27-第一限位槽、28-第二弹簧、29-第三转轴、30-第三连接杆、31-第四连接杆、32-第五连接杆、33-第四转轴、34-第六连接杆、35-第七连接杆、36-第五转轴、37-第三转动杆、38-第六转轴、39-第二限位槽、40-第三轴承、41-第四转动杆、42-限位杆、43-第三弹簧、44-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的电动周转车,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底部安装有车轮2,所述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后轮上安装有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周转车行驶,所述前轮上安装有减震机构5,通过设置减震机构5来提高抗震性能,使驾驶时更舒适,提高周转车的使用寿命,所述车架1后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方向和驱动效果的控制装置3。
所述控制装置3包括用于控制行驶和制动的第一握把10与用于控制左右转向的第二握把13,第一握把10采用现有的带有刹车功能的转动握把,与现有的电动车类似,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不再赘述;所述第二握把13一端设置在车架1内并与其转动连接,具体为在车架1上开设相应的槽,使得第二握把13可以在槽内转动,为保证转动的稳定性,所述车架1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1远离车架1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12与第二握把13相连,第一连接杆12为伸缩杆,所述第一转轴11设置在第二握把13的正下方,即转动第二握把13时,第一连接杆12相应的伸长或缩短,使在转动时更加精准,转动更方便,具体可参考图2,虚线为转动后的位置,在第一转轴11外部设置轴套为常规设置,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所述第二握把13通过传动机构与前轮相连,即当转动第二握把13时,前轮相应跟着转动来控制方向;
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电机9,所述车架1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杆6,所述第一固定杆6上端通过第一支撑杆7与车架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6两端分别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电机9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杆6上并通过输出轴与两个后轮相连,即现有的电机一体轮,或者使用现有的带差速器结构,能实现驱动即可;所述第一支撑杆7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踏板8,优选为铰链连接,踏板8设置在后方供人站立,配合两个握把形成三点支撑,驾驶时更稳定,具体为在所述踏板8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18,所述第一弹簧18远离踏板8一端与第一固定杆6固定连接,当踏板8水平放置时第一弹簧18拉伸,当踏板8向上转动时,第一弹簧18恢复形变使踏板8保持成折叠状态,在不使用时更加节省空间,而且固定稳定;
所述减震机构5包括第二支撑杆14、第二固定杆21和第三支撑杆24,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两端与两个前轮相连,第二固定杆21中间通过第二支撑杆14与车架1底部相连,即将第二支撑杆14设置在车架1底部中间来对车架1进行支撑,当行驶在不平坦的路段时,由于受力集中在一点,长时间使用容易导致损坏,使用寿命低,为此将所述第三支撑杆24固定安装在车架1底部且与第二支撑杆14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24底部安装有第二连接杆22,所述第二连接杆22左右两端均与第二固定杆2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22为三角形连接杆,与第二固定杆21连接后组成三角形,所述第二支撑杆14底部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栓20,通过螺栓20使第二支撑杆14与第二固定杆21连接时保持一定的空隙和松紧度,提高连接稳定性;所述第三支撑杆24底部左右两侧均通过第二连接杆22与第二固定杆21固定连接,具体为将第三支撑杆24竖直设置在第二支撑杆14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可根据实际的车型进行选择,传动机构的设置可根据第三支撑杆24的设置来进行适应性调整,保证其能稳定运行;配合两个第二连接杆22与第二固定杆21组成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为优选,还可以设计成梯形),通过两个支撑杆配合形成了两点受力,这样在颠簸时将受力分散在两个点,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25,所述第二转轴25一端贯穿第三支撑杆24并与其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杆14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2套设在第二转轴25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即在第二支撑杆14上设置与第二固定杆21相配合的凹槽,使其与第二固定杆21滑动连接,通过第二转轴25将第二支撑杆14、第二固定杆21、第二连接杆22和第三支撑杆24依次贯穿并转动连接,为防止第二转轴25滑出,在所述第二转轴25两端均开设有销孔,所述销孔内安装有销轴2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上方还固定安装有第四支撑杆26,具体为两个关于第二支撑杆14对称设置的第四支撑杆26,所述第四支撑杆26外部套设有第二弹簧28,所述第二弹簧28一端与第四支撑杆2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架1底部固定连接,第四支撑杆26作为第二弹簧28的导向杆,通过第二弹簧28来实现减震。
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两端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7,所述第一限位槽27内固定安装有第三转轴29,所述第三转轴29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20°,所述第三转轴29外部套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杆30,第三连接杆30与第三转轴29垂直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杆30远离第一限位槽27一端与前轮相连,具体为转动连接,即通过设置第三连接杆30使得前轮可以相对第二固定杆21转动,且使前轮向内倾斜0-20°,请参阅图6,具体可根据实际使用时的载货量来设置,使行驶更加稳定,方便进行转向控制。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杆15、第二转动杆17、第六连接杆34、第七连接杆35和第三转动杆37,所述第七连接杆35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四连接杆31与两个第三连接杆30相连,具体为所述第四连接杆31一端通过第五转轴36与第七连接杆35转动连接,即通过第七连接杆35来实现两个前轮的联动,保证转向的稳定性;所述第四连接杆31与第三连接杆30固定连接,从而保持第四连接杆31与第三连接杆30的联动,进一步提高转向的稳定性;所述第二转动杆17分别与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14转动连接,具体为在所述第一支撑杆7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16,所述第一轴承16套设在第二转动杆17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14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19,所述第二轴承19套设在第二转动杆17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15一端与第二握把13靠近车架1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17固定连接,这样,当转动第二握把13时,通过第一转动杆15带着第二转动杆17进行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7靠近前轮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三转动杆37,所述第三转动杆37远离第二转动杆17一端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六连接杆34,优选为所述第六连接杆34与第七连接杆35平行设置,所述第六连接杆34远离第三转动杆37一端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五连接杆32,所述第五连接杆32一端与第四连接杆31固定连接,具体为所述第六连接杆34一端通过第六转轴38与第三转动杆37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33与第五连接杆32转动连接,即当第二转动杆17转动时,通过第三转动杆37带着第六转动杆34左右移动,然后第六转动杆34带着第五连接杆32和第四连接杆31移动,从而使得前轮以第三转轴29为中心转动,并通过第七连接杆35带着另一侧的前轮5同步进行转动,第三转动杆37的长度优选为第一转动杆15长度的一半,这样设计使得转动第二握把13进行转向时更加轻盈省力。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优化,如图8-10所示,所述车架1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三轴承40,所述第三轴承40内安装有与其活动连接的第四转动杆41,具体为可滑动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杆41一端通过第三弹簧43与固定安装在车架1底部的固定板44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与其相垂直的限位杆42,所述车架1侧面开设有与限位杆42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39,即在车架1底部设置通过第三弹簧43连接并通过第三轴承40限位的第四转动杆41,当载货容易掉落时,将底部的限位杆42拉出并转动,使其与第二限位槽39平齐然后松开,在第三弹簧43的作用下使限位杆42垂直固定在车架1上,从而将货物约束在车架1上,此结构设置在前侧或左右两侧,且每一侧的结构互不干扰,保证正常工作,同时也可以采用现有的可转动车厢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步的,所述前轮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成万向轮,降低支撑高度应用于其他场所;更进一步的,所述前轮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成一个,即现有三轮结构,将传动机构和减震机构5作适应性调整即可,本领域人员根据上述实施例所公开内容适当调整即可实现,不再赘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9)

1.电动周转车,包括车架(1),所述车架(1)底部安装有车轮(2),所述车轮包括前轮和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上安装有驱动装置(4),所述前轮上安装有减震机构(5),所述车架(1)后侧安装有用于控制方向和驱动效果的控制装置(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3)包括用于控制行驶和制动的第一握把(10)与用于控制左右转向的第二握把(13),所述第二握把(13)一端设置在车架(1)内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握把(13)通过传动机构与前轮相连;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电机(9),所述车架(1)底部安装有第一固定杆(6),所述第一固定杆(6)上端通过第一支撑杆(7)与车架(1)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6)两端分别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电机(9)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杆(6)上并通过输出轴与两个后轮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7)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踏板(8);所述减震机构(5)包括第二支撑杆(14)、第二固定杆(21)和第三支撑杆(24),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两端与两个前轮相连,第二固定杆(21)中间通过第二支撑杆(14)与车架(1)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14)底部设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栓(20),所述第三支撑杆(24)固定安装在车架(1)底部且与第二支撑杆(14)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24)底部安装有第二连接杆(22),所述第二连接杆(22)左右两端均与第二固定杆(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轴(25),所述第二转轴(25)一端贯穿第三支撑杆(24)并与其转动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二支撑杆(14)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2)套设在第二转轴(25)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上方还固定安装有第四支撑杆(26),所述第四支撑杆(26)外部套设有第二弹簧(28),所述第二弹簧(28)一端与第四支撑杆(2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架(1)底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杆(21)两端均开设有第一限位槽(27),所述第一限位槽(27)内固定安装有第三转轴(29),所述第三转轴(29)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0-20°,所述第三转轴(29)外部套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杆(30),所述第三连接杆(30)远离第一限位槽(27)一端与前轮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上还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轴(11),所述第一转轴(11)远离车架(1)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杆(12)与第二握把(13)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杆(12)为伸缩杆,所述第一转轴(11)设置在第二握把(13)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8)侧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18),所述第一弹簧(18)远离踏板(8)一端与第一固定杆(6)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杆(15)、第二转动杆(17)、第六连接杆(34)、第七连接杆(35)和第三转动杆(37),所述第七连接杆(35)两端分别通过两个第四连接杆(31)与两个第三连接杆(30)相连,所述第四连接杆(31)与第三连接杆(3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17)分别与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1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15)一端与第二握把(13)靠近车架(1)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17)靠近前轮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三转动杆(37),所述第三转动杆(37)远离第二转动杆(17)一端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六连接杆(34),所述第六连接杆(34)与第七连接杆(35)平行设置,所述第六连接杆(34)远离第三转动杆(37)一端安装有与其转动连接的第五连接杆(32),所述第五连接杆(32)一端与第四连接杆(3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7)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16),所述第一轴承(16)套设在第二转动杆(17)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14)上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19),所述第二轴承(19)套设在第二转动杆(17)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31)一端通过第五转轴(36)与第七连接杆(35)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25)两端均开设有销孔,所述销孔内安装有销轴(23);所述第六连接杆(34)一端通过第六转轴(38)与第三转动杆(37)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33)与第五连接杆(32)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周转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底部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三轴承(40),所述第三轴承(40)内安装有与其活动连接的第四转动杆(41),所述第四转动杆(41)一端通过第三弹簧(43)与固定安装在车架(1)底部的固定板(44)固定连接,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与其相垂直的限位杆(42),所述车架(1)侧面开设有与限位杆(42)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39)。
CN201921512075.2U 2019-09-11 2019-09-11 电动周转车 Active CN211076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2075.2U CN211076107U (zh) 2019-09-11 2019-09-11 电动周转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2075.2U CN211076107U (zh) 2019-09-11 2019-09-11 电动周转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76107U true CN211076107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37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12075.2U Active CN211076107U (zh) 2019-09-11 2019-09-11 电动周转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761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4781B2 (en) Wheeled tilting apparatus
US20120080244A1 (en) Electric-powered scooter with independent ground engaging mechanisms
CN107031769B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臂结构及前轮摇摆倾斜结构
TWI501897B (zh) Personal transport vehicle
CN110077465B (zh) 一种可调式电动农用车辆底盘
EP2497452B1 (en) Motorized wheelchair
CN201604689U (zh) 独立悬挂减震可侧倾式机动车
CN211076107U (zh) 电动周转车
CN110481654A (zh) 电动周转车
CN210027728U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支撑转向机构
CN214985620U (zh) 一种带减震功能的无人扫地车前轮转向机构及无人扫地车
CN108210190B (zh) 移位车及其载座
CN205675158U (zh) 一种设有可整体倾斜行驶的倒三轮前转向机构
CN210941232U (zh) 一种带悬架的机器人
CN210502488U (zh) 一种用于电动踏板的驱动装置及电动踏板及汽车
CN111137122A (zh) 一种基于轮毂电机的全向移动机器人底盘机构
CN212267691U (zh) 尾座减震结构及电动自行车
CN211818413U (zh) 一种装有浮动式驱动总成的agv汽车搬运器
CN211391566U (zh) 一种电动车用的避震车架
CN214565960U (zh) 电动三轮车上的后轮总成
CN217287065U (zh) 一种自行车多自由度智能骑行台
CN218198493U (zh) 一种低速重型车的转向机构
CN113086076B (zh) 一种防侧翻三轮车及其工作原理
CN114684302B (zh) 滑板车
CN218453421U (zh) 一款新型的大功率越野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