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66410U - 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66410U
CN211066410U CN201921548881.5U CN201921548881U CN211066410U CN 211066410 U CN211066410 U CN 211066410U CN 201921548881 U CN201921548881 U CN 201921548881U CN 211066410 U CN211066410 U CN 211066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separator
air inlet
blocking
dirt c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4888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闪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54888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66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66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664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包括:分离器,开设有进气口用于形成切向气流;阻隔件,配接于分离器的外周上,阻隔件包括阻隔部与引导部,阻隔部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上且沿旋风方向依次分离设置的首端与尾端,引导与首端连接,尾端与引导部之间界定形成灰尘通道;其中,引导部相对于阻隔部朝向靠近进气口的一侧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120°‑150°,灰尘沿阻隔部由阻隔件靠近进气口的一侧,在引导部的引导作用下经过灰尘通道进入阻隔件远离进气口的一侧。引导部相对于阻隔部朝向靠近进气口的一侧的倾斜角度a为120°‑150°,如此便于使引导部的倾斜方向与旋风方向相匹配,以保证较好的引导效果。

Description

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尘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手持式吸尘器由于体型小巧,携带及使用较为方便,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手持式吸尘器由于结构限制,气尘分离效果差,从而影响了吸尘器的整机性能及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手持式吸尘器的气尘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气尘分离效果较好的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一种分离器组件,包括:
分离器,开设有进气口用于形成切向气流;
阻隔件,配接于所述分离器的外周上,所述阻隔件包括阻隔部与引导部,所述阻隔部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上且沿旋风方向依次分离设置的首端与尾端,所述引导与所述首端连接,所述尾端与所述引导部之间界定形成灰尘通道;
其中,所述引导部相对于所述阻隔部朝向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侧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120°-150°,灰尘沿所述阻隔部由所述阻隔件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侧,在所述引导部的引导作用下经过所述灰尘通道进入所述阻隔件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分离器的轴向上,所述灰尘通道与所述进气口错位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器上还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阻隔件的同一侧用于流动分离后产生的气体,沿所述分离器的轴向,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风口错位设置;
其中,所述进气口具有位于所述分离器的周向上的上游边界与下游边界,所述引导部远离所述首端的一端形成起始位,所述起始位处于所述上游边界与所述进风口邻接于所述上游边界的边界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器组件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装配于所述进风口处用于过滤灰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离器还开设有出风口以及连通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气流通道,分离产生的气体经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气流通道内并由所述出风口排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灰尘通道分别位于所述分离器周向上的开始端与终止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灰尘通道沿所述分离器周向的宽度为20mm-40mm。
一种尘杯机构,包括尘杯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器组件,所述尘杯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所述分离器至少部分装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分离器的外周壁与所述内腔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所述阻隔件将所述集尘空间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集尘腔,所述分离腔内分离产生的灰尘由所述灰尘通道进入所述集尘腔内,并在所述阻隔件的作用下沉积并阻留于所述集尘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尘杯包括用于拆卸所述分离器的拆卸口,沿所述分离器的拆卸方向上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阻隔件的下游。
一种吸尘器,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尘杯机构。
上述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吸尘器,引导部相对于阻隔部朝向靠近进气口的一侧的倾斜角度a为120°-150°,如此便于使引导部的倾斜方向与旋风方向相匹配,以保证较好的引导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尘杯机构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尘杯机构的分离器组件的结构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分离器组件的正视图。
尘杯机构100尘杯10内腔11开口12分离器组件20分离器21进气口211上游边界2111下游边界2112进风口212出风口213气流通道214阻隔件22阻隔部221首端2211尾端2212引导部222起始位2221灰尘通道223过滤件23集尘空间30分离腔31集尘腔32密封圈40倾斜角度a宽度H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主体(图未示)与尘杯机构100,尘杯机构100与主体连接,主体包括外壳、电机及叶片。其中,电机及叶片收容于外壳内,叶片与电机的驱动轴连接,尘杯机构100与外壳连接。在吸尘过程中,电机旋转带动叶片旋转产生负压,外界带尘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尘杯机构100内,进入尘杯机构100内的带尘气体在电机产生的旋风作用下形成旋转气流,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气尘分离。
尘杯机构100包括尘杯10及分离器组件20,尘杯10内开设有内腔11,内腔11具有与外界连通的开口12,分离器组件20包括分离器21,分离器21从开口12至少部分装配于内腔11内,分离器21的外周壁与内腔11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30。
参阅图2,具体地,分离器21上开设有进气口211,进气口211通过尘杯10的开口12连通于外界与集尘空间30之间用于形成切向气流。在电机带动叶片旋转产生的负压作用下,带尘气体从进气口211沿切向进入集尘空间30内(进气口211具有改变带尘气体方向的作用,外界带尘气体在通过进气口211进入集尘空间30时,带尘气体的方向改变为沿分离器21的切向),并在电机所产生的旋风作用下形成旋转气流,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气尘分离,分离后灰尘聚集在集尘空间30。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设置及美观效果,尘杯10为圆筒状结构,且尘杯10沿轴向的一端形成上述开口12,分离器21的至少部分从上述开口12装配于内腔11内,且可以从上述开口12取出。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尘杯10也可以为中空的棱状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分离器21全部装配于尘杯10的内腔11内。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分离器21也可以部分装配于内腔11内,在此亦不作限定。
具体地,为了保证分离器21的形状与尘杯10的形状相匹配,分离器21也为圆筒状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分离器21的形状亦不作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灰尘在进入集尘空间30后,从分离器21与尘杯10之间的缝隙溢向外界,设置分离器21与尘杯10的接触处密封,从而防止灰尘从两者之间的缝隙溢出。具体地,尘杯10组件还包括密封圈40(参阅图1),密封圈40套接于分离器21靠近开口12的一端,且密封圈40位于分离器21与尘杯10之间以保证分离器21与尘杯10之间的密封效果。
参阅图1及图2,分离器组件20还包括阻隔件22,阻隔件22配接于分离器21上,且将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集尘腔32通过分离腔31与进气口211间接连通,分离腔31分离产生的灰尘沿阻隔件22由分离腔31沉积并阻留于集尘腔32内。
由于阻隔件22将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则在吸尘器工作时,分离后的灰尘首先进入分离腔31,并在阻隔件22的引导作用下进入集尘腔32,而灰尘进入集尘腔32后由于阻隔件22的阻隔作用沉积并阻留于集尘腔32内,在旋风的扬尘作用下不易从集尘腔32再次进入分离腔31内,从而提高了吸尘器的气尘分离效果。
具体地,沿重力方向上,集尘腔32位于分离腔31的下方,此时灰尘将在旋风及重力的双重作用下从分离腔31进入集尘腔32内。
参阅图1及图2,具体地,分离器21上还开设有进风口212、出风口213以及气流通道214,进风口212连通于集尘空间30与气流通道214的入口端,气流通道214的出口端与出风口213连通,出风口213通过开口12与外界连通。具体地,沿分离器21的轴向,进气口211与进风口212错位设置,分离后气体经过进风口212流向气流通道214,并通过出风口213流向外界。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离器组件20还包括滤件23,具体为HEPA(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件23设置于进风口212内用于过滤灰尘。即为分离后的气体首先经过过滤件23的过滤后流向气流通道214,以避免从出风口213流向外界的气体携带灰尘。
参阅图2,具体地,进风口212与进气口211位于阻隔件22的同一侧,如此,过滤件23与进气口211位于阻隔件22的同一侧。若进风口212位于阻隔件22的另一侧时(进风口212位于集尘腔32时),或者阻隔件22将进风口212分割形成两部分时,则处于集尘腔32内的气体与灰尘的混合体容易被吸力从进风口212拉向外界,气尘分离效果差,且容易导致过滤件23上聚集较多灰尘,从而吸尘器的吸力减弱。则通过将进风口212设置于分离腔31内,则从进风口212吸向外界的气体为气尘分离后形成的气体,气尘分离效果较好,且不易造成吸尘器的吸力减弱。
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阻隔件22包括阻隔部221与引导部222,阻隔部221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上且沿旋风方向依次分离设置的首端2211与尾端2212,引导部222与首端2211连接,尾端2212与引导部222之间界定形成灰尘通道223,灰尘沿阻隔部221由阻隔件22靠近进气口211的一侧,在引导部222的引导作用下经过灰尘通道223进入阻隔件22远离进气口211的一侧,即灰尘可在引导部222的引导作用下从分离腔31由灰尘通道223进入集尘腔32内。
具体地,为了便于将灰尘从分离腔31引导向集尘腔32内,引导部222相对于阻隔部221朝向靠近进气口211的一侧倾斜设置。如此,当灰尘从阻隔部221的首端2211旋向尾端2212时易于触碰引导部222,引导部222将灰尘从灰尘通道223导向于集尘腔32内。
参阅图3,发明人研究发现,若引导部222相对于阻隔部221朝向靠近进气口211的一侧的倾斜角度a过小或过大时,引导部222将灰尘通道223引导入集尘腔32的引导作用均不佳。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设置引导部222相对于阻隔部221朝向靠近进气口211的一侧的倾斜角度a为120°-150°,如此便于使引导部222的倾斜方向与旋风方向相匹配,以保证较好的引导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分离器21的轴向上,灰尘通道223与进气口211错位设置。如此,减少了从进气口211进入的带尘气体未在分离腔31进行气尘分离而直接从灰尘通道223进入集尘腔32内的概率,提高了气尘分离效果。
参阅图2及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口211具有位于分离器21的周向上的上游边界2111与下游边界2112,引导部222远离阻隔部221的首端2211的一端(即引导部222未与首端2211连接的一端)形成起始位2221,起始位2221处于进气口211的上游边界2111与进风口212邻接于进气口211的上游边界2111的边界之间。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减小从进气口211进入的带尘气体未在分离腔31进行气尘分离而直接从灰尘通道223进入集尘腔32内的概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气尘分离效果。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进气口211的上游边界2111即为进气口211沿图2所示方向的左侧边界,进气口211的下游边界2112即为进气口211沿图2所示方向的右侧边界。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设置进气口211与灰尘通道223位于分离器21周向上的开始端与终止端。如此设置,可以保证经过进气口211进入分离腔31的带尘气体至少在分离腔31旋转一周后从灰尘通道223进入集尘腔32内,保证了气尘分离效果。
参阅图3,进一步,发明人研究发现,若灰尘通道223沿分离器21周向的宽度H过小时,则易导致灰尘中携带的较大脏物卡在灰尘通道223而无法落入集尘腔32内;由于阻隔件22将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灰尘通过风速与重力进入集尘腔32内,进入集尘腔32内的风还会通过灰尘通道223进入进风口212,并从进风口212流向外界,若灰尘通道223沿分离器21周向的宽度H过小时,还会导致进入集尘腔32的风与从集尘腔32流出的风在灰尘通道223处相遇,从而促使将要进入集尘腔32的灰尘不会进入集尘腔32,而是粘附在装配于进风口212处的过滤件23上。若灰尘通道223沿分离器21周向的宽度H过大时,则容易导致处于集尘腔32内的灰尘从灰尘通道223被再次扬起,促使阻隔件22起不到应有的阻隔作用。
具体地,设置灰尘通道223沿分离器21周向的宽度H为20mm-40mm,如此可以保证灰尘通道223沿分离器21周向的宽度H不至过大也不至过小,从而保证阻隔件22具有较好的阻隔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阻隔件22的内周侧固定连接于分离器21上,且阻隔件22的外周侧与尘杯10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如此当将分离器21通过开口12从尘杯10中取出时,阻隔件22还可以充当尘刮,将处于分离腔31内的灰尘带出外界。
具体地,阻隔部221包括第一阻隔部(图未示)与第二阻隔部(图未示),第一阻隔部的内周侧与分离器21固定连接,第二阻隔部配接于第一阻隔部的外周侧且与尘杯10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第二阻隔部的硬度低于第一阻隔部的硬度。引导部222包括第一引导部(图未示)与第二引导部(图未示),第一引导部的内周侧与分离器21固定连接,第二引导部配接于第一引导部的外周侧且与尘杯10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第一引导部与第一阻隔部连接,第二引导部与第二阻隔部连接,第二引导部的硬度低于第一引导部的硬度。由于第一阻隔部与第一引导部较硬,则可以避免分离器21在带动阻隔件22脱离尘杯10的过程中阻隔件22的断裂;且由于第二阻隔部与第二引导部的较软,则可以避免分离器21带动阻隔件22脱离尘杯10的过程中刮伤尘杯10的内壁。更具体地,第二阻隔部与第二引导部由软质材料制成,如橡胶,从而以进一步避免在将分离器21从尘杯10中取出时,第二阻隔部与第二引导部刮伤尘杯10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吸尘器(图未示),因其具有上述尘杯机构100全部的技术特征,故具有与上述尘杯机构100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尘杯机构100中所包括的分离器组件20,因上述的尘杯机构100具有技术效果,则该分离器组件20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分离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离器(21),开设有进气口(211)用于形成切向气流;
阻隔件(22),配接于所述分离器(21)的外周上,所述阻隔件(22)包括阻隔部(221)与引导部(222),所述阻隔部(221)包括位于同一圆周上且沿旋风方向依次分离设置的首端(2211)与尾端(2212),所述引导部(222)与所述首端(2211)连接,所述尾端(2212)与所述引导部(222)之间界定形成灰尘通道(223);
其中,所述引导部(222)相对于所述阻隔部(221)朝向靠近所述进气口(211)的一侧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a)为120°-150°,灰尘沿所述阻隔部(221)由所述阻隔件(22)靠近所述进气口(211)的一侧,在所述引导部(222)的引导作用下经过所述灰尘通道(223)进入所述阻隔件(22)远离所述进气口(211)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离器(21)的轴向上,所述灰尘通道(223)与所述进气口(211)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21)上还开设有进风口(212),所述进风口(212)与所述进气口(211)位于所述阻隔件(22)的同一侧用于流动分离后产生的气体,沿所述分离器(21)的轴向,所述进气口(211)与所述进风口(212)错位设置;
其中,所述进气口(211)具有位于所述分离器(21)的周向上的上游边界(2111)与下游边界(2112),所述引导部(222)远离所述首端(2211)的一端形成起始位(2221),所述起始位(2221)处于所述上游边界(2111)与所述进风口(212)邻接于所述上游边界(2111)的边界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组件还包括过滤件(23),所述过滤件(23)装配于所述进风口(212)处用于过滤灰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离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器(21)还开设有出风口(213)以及连通于所述进风口(212)与所述出风口(213)之间的气流通道(214),分离产生的气体经所述进风口(212)进入所述气流通道(214)内并由所述出风口(213)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211)与所述灰尘通道(223)分别位于所述分离器(21)周向上的开始端与终止端。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尘通道(223)沿所述分离器(21)周向的宽度(H)为20mm-40mm。
8.一种尘杯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尘杯(10)及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分离器组件,所述尘杯(10)内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内腔(11),所述分离器(21)至少部分装配于所述内腔(11)中,所述分离器(21)的外周壁与所述内腔(11)的腔壁之间界定形成集尘空间(30),所述阻隔件(22)将所述集尘空间(30)分割形成相互连通的分离腔(31)与集尘腔(32),所述分离腔(31)内分离产生的灰尘由所述灰尘通道(223)进入所述集尘腔(32)内,并在所述阻隔件(22)的作用下沉积并阻留于所述集尘腔(32)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尘杯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杯(10)包括用于拆卸所述分离器(21)的拆卸口,沿所述分离器(21)的拆卸方向上所述拆卸口位于所述阻隔件(22)的下游。
10.一种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尘杯机构。
CN201921548881.5U 2019-09-17 2019-09-17 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066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48881.5U CN211066410U (zh) 2019-09-17 2019-09-17 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48881.5U CN211066410U (zh) 2019-09-17 2019-09-17 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66410U true CN211066410U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21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4888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066410U (zh) 2019-09-17 2019-09-17 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66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6175423A (ja) グリル部材、これを備える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及び真空掃除機
CN101061932A (zh) 旋风手持真空吸尘装置
US9049972B1 (en) Vacuum cleaner
US10335002B2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N102125407A (zh) 自动清洁过滤器的吸尘器集尘桶
US10575688B2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JP2012065877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3125995A (ja) 電気掃除機
CN211066410U (zh) 分离器组件、尘杯机构及具有尘杯机构的吸尘器
CN210749013U (zh) 一种吸尘器的灰尘分离器
US10531773B2 (en) Hand-held vacuum cleaner
CN101766464A (zh) 吸尘器的旋流集尘装置
CN210697486U (zh) 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10612025U (zh) 尘杯组件及具有其的吸尘器
CN210749012U (zh) 吸尘器的灰尘分离器
CN214048667U (zh) 便携式吸尘器
CN209555555U (zh) 直吸式风道的毛球修剪器
CN102772171A (zh) 旋风分离器
KR20010045599A (ko) 사이클론방식 진공청소기
CN102273982A (zh) 吸尘器集尘装置
CN209915868U (zh) 一种吸尘器的灰尘分离器
CN110664318A (zh) 吸尘器、尘杯装置及其分离锥
CN215348686U (zh) 吸尘器尘杯安装结构及具有该安装结构的吸尘器
JP2019188232A (ja) タービン用吸気を吸塵力として利用するクリーナーヘッド
CN211582909U (zh) 一种带气流灰尘分离的吸尘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