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31287U -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31287U
CN211031287U CN201922033572.0U CN201922033572U CN211031287U CN 211031287 U CN211031287 U CN 211031287U CN 201922033572 U CN201922033572 U CN 201922033572U CN 211031287 U CN211031287 U CN 2110312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lower flange
flange
side die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335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登峰
高靖博
许文超
汪勇
吕天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20335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312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312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312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包括:下模;以及内左侧模、内右侧模、内前侧模和内后侧模均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所述内右侧模与所述内左侧模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内后侧模与所述内前侧模的结构完全相同;其中,所述内左侧模、所述内右侧模、所述内前侧模和所述内后侧模能够围成第一封闭圆周,所述内前侧模、所述内后侧模能够在拆卸时沿正对第一封闭圆周中心的方向平移抽出,并且能够沿相悖于所述下模的方向取出;外左侧模,其为半圆形结构;外右侧模,其为半圆形结构;其中,所述外左侧模和所述外右侧模能够围成第二封闭圆周,并且所述第二封闭圆周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封闭圆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的成型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主体,树脂为基体的聚合物材料,其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耐疲劳、抗冲击、耐腐蚀、阻尼抗震性好和噪音小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将逐渐在汽车车身和底盘结构零部件上得到推广应用。
车轮是汽车行驶系中重要的承载件和安全件,属于非簧载质量,工作中既有各向移动,又有绕车轮中心的旋转运动,其轻量化节能效果是汽车上普通移动部件的3-6倍。工作中车轮要承受纵向、垂向和侧向传来的弯曲、扭转、剪切和冲击等多种复杂动载荷作用,需要具备良好的耐疲劳和抗冲击性能。将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于车轮结构的设计,不仅能实现车轮的轻量化,而且能显著提高车轮以及整车的综合性能。
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轮结构主要分为分体组装式结构和一体化成型结构。目前,涉及到碳纤维车轮的生产制造的专利和文献多是针对一体式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轮。
中国专利文献CN103507185A,公开了一种用于碳纤维汽车轮毂坯品固化成型的模具结构及用该模具制作产品的方法,采用此模具及方法制作的碳纤维汽车轮圈,其产品的强度及整体性好,且由于采用全碳纤维汽车轮毂,提升产品品质层次。全碳纤维汽车轮毂与铝轮毂相比重量可减轻60%-80%,节能降耗,降低驾车成本。全碳纤维汽车轮毂的不需要进行产品加工,一体成型,减化生产过程及提高产品强度。
中国专利文献CN107791740A,公开了一种一体化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及制备方法。包括轮辋底、轮辐和轮毂;轮辋底背离轮毂的面,从外轮辋边缘到内轮辋边缘间,依次设有为外驼峰、短轮辋平底、凹槽、长轮辋平底和内驼峰,轮辋底为水平面或具有锥度。制备该轮辋的模具,包括至少有两块半圆组成的外侧模,深侧模和浅侧模;在模具内侧敷设所需的碳纤维后,将敷设好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的模具放入固化炉固化,脱模得到所需的轮辋。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化成形工艺,轮辐与轮辋底采用圆角过渡,避免应力集中;轮辐与轮毂连接,采用连续纤维叠加压紧,承受很高的剪应力,结构强度可靠。与传统金属轮辋相比,重量减轻50%以上。它可用于各类汽车的轮子、航空飞行器着陆轮子的制造。
目前,一体化成型结构的车轮,其结构和模具复杂、制造效率低,轮辐或轮辋损坏后无法单独更换,维护成本高,没有根据轮辐为扁平结构和轮辋为回转体结构特点分别考虑其成形方法和轻量化设计。同时,采用单一材料,难以实现车轮不同受力特点的部位,如轮辐和轮辋,分别将材料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并且在分体组装式车轮结构领域,尚未报道有涉及到分体式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的组合成型模具的专利和文献,存在着技术空白。
分体组装式车轮结构具有维修简便,经济性好,制造工艺简单和生产效率高的优点,且有利于实现高性能混合材料车轮的推广应用,在未来的市场上应用前景广阔。在分体式车轮结构中,轮辋是轴对称回转体结构,且需具备良好的阻尼减震特性,更加适合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结构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开发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内模和外模均采用组装式分体结构,保证了轮辋成形的精度和质量,通过调节外左侧模和外右侧模间连接螺栓间的预紧力提供成形轮辋在模压成型时的压力,便捷高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包括:
下模;以及
内模,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且所述内模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内侧模;
外模,其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外侧模;
其中,所述外模设置在所述内模的外侧,并且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之间形成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
优选的是,所述内模包括:
内左侧模,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
内右侧模,其与所述内左侧模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内右侧模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
内前侧模,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
内后侧模,其与所述内前侧模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内后侧模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
其中,所述内左侧模、所述内右侧模、所述内前侧模和所述内后侧模能够围成第一封闭圆周形成内模。
优选的是,所述外模包括:
外左侧模,其为半圆形结构;
外右侧模,其为半圆形结构;
其中,所述外左侧模和所述外右侧模能够围成第二封闭圆周形成外模,并且所述外模的直径大于所述内模的直径。
优选的是,所述下模包括:
下模凸缘,其为圆盘形结构,在所述下模凸缘上具有多个圆孔,用于固定所述下模;
下模凸台,其为圆盘形结构,所述下模凸台与所述下模凸缘同轴相连接,并且其直径小于所述下模凸缘的直径。
优选的是,所述内左侧模包括:
内左下凸缘,其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下模凸台上;
内左侧壁,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内左下凸缘垂直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外侧呈160°~17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平行;
内左上凸缘,其与所述第三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内左上凸缘与所述第三部分相垂直,所述内左上凸缘与所述内左下凸缘相平行;
内左把手,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内左下凸缘上部,并且所述内左把手设置在内左侧壁的内侧,所述内左把手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圆周的切线上。
优选的是,所述内前侧模包括:
内前下凸缘,其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下模凸台上;
内前侧壁,其包括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
其中,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内前下凸缘垂直连接,所述第五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外侧呈160°~17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六部分与所述第五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六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相平行;
内前上凸缘,其与所述第六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内前上凸缘与所述第六部分相垂直,所述内前上凸缘与所述内前下凸缘相平行;
内前把手,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内前下凸缘上部,并且所述内前把手设置在内前侧壁的内侧,所述内前把手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圆周的切线上。
优选的是,所述外左侧模包括:
外左下凸缘,其为半圆形平台;
外左侧壁,其包括第七部分、第八部分、第九部分、第十部分、第十一部分和第十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七部分的外侧与所述外左下凸缘呈135°~16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七部分的内侧向内突出并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垂直;所述第八部分与所述第七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八部分为圆弧状,其角度为45°;所述第九部分与所述第八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九部分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垂直;所述第十部分的外侧与所述第九部分呈160°~170°的角度连接;第十一部分与所述第十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一部分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垂直;第十二部分与所述第十一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二部分为圆弧状,其角度为45°;
外左上凸台,其与所述第十二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外左上凸台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平行;
两个外左把手,其与所述外左侧壁的轴线平行设置,并且所述两个外左把手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外左把手均固定在所述外左上凸台和外左下凸缘上;
两个外左肋板,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左侧壁的两端,并且所述两个外左肋板上具有多个圆孔。
优选的是,所述外左肋板和所述外右肋板之间沿圆周方向分别预留间隙。
优选的是,还包括:
多个连接螺栓,其将所述外左肋板和所述外右肋板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多个连接螺栓上的预紧力可调。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内模采用组装式结构,保证了轮辋的成型精度和质量,外模采用组装式结构,通过调节连接螺栓间的预紧力提供成形轮辋在模压成型时的压力,便捷高效,体积小,成本低廉,本实用新型所述模具所成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可与不同材料和不同形式的轮辐搭配使用,进而充分发挥混合材料车轮的轮辐和轮辋各自独特的制造工艺和性能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和成形轮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左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右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前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后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模和内模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外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外左侧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和成形轮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成形轮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成形轮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和成形轮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下模100、内模200、外模300,用于制造成形轮辋400,所述下模100、内模200和外模300的材料可为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模100、内模200和外模300的材料为钢;所述的下模100为装配基体,如图9所示,所述内模200通过螺钉安装在下模100上;如图4所示,所述内模200为组装式结构,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内模200由内左侧模210、内右侧模220、内前侧模230和内后侧模240共四部分组成;如图10所示,所述外模300为组装式结构,所述外模300由外左侧模310和外右侧模320两部分组成;如图14、图15所示,所述成形轮辋400由成形轮辋的内下表面410、成形轮辋的内上表面420和成形轮辋的外侧表面430组成;如图12至图14所示,所述下模100的外上侧表面150与成形轮辋400的内下表面410的接触部位的轮廓尺寸完全相同,所述内模200的外侧表面与成形轮辋400的内上表面420的接触部位的轮廓尺寸完全相同,所述外模300的内侧表面与成形轮辋400的外侧表面430的接触部位的轮廓尺寸完全相同。
如图2、图3所示,所述下模100为回转体结构,包括下模凸缘110、下模凸台120和外上侧表面150,所述的下模凸台120上设置有下模凸台螺纹孔130,用于安装内模200,所述的下模凸缘110上设置有下模凸缘圆孔140,用于将下模100通过螺钉安装在工作台上,所述的下模凸台120上的下模凸台螺纹孔130数量为8个;下模凸缘110通过外上侧表面150与下模凸台120相连接。
如图9所示,所述内模200为回转体结构,如图4、图5所示,所述内左侧模210包括内左上凸缘211、内左侧壁、内左下凸缘212、内左把手213,所述内左下凸缘212上设有内左下凸缘圆孔214,与下模凸台120上的下模凸台螺纹孔130配合使用,通过内左下凸缘连接螺钉215将内左侧模210安装在下模100上;所述内左侧壁包括第一部分216、第二部分217和第三部分218;其中,所述第一部分216与所述内左下凸缘212垂直连接,所述第二部分217与所述第一部分216的外侧呈160°~17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三部分218与所述第二部分217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三部分218与所述第一部分216相平行。
如图6、图9所示,所述内右侧模220包括内右上凸缘221、内右侧壁、内右下凸缘222、内右把手223,所述内右下凸缘222上设有内右下凸缘圆孔224,和下模凸台120上的下模凸台螺纹孔130配合使用,通过内右下凸缘连接螺钉225将内右侧模220安装在下模100上;并且所述内左侧模210和内右侧模220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内右侧壁包括第四部分226、第五部分227和第六部分228;其中,所述第四部分226与所述内右下凸缘222垂直连接,所述第五部分227与所述第四部分226的外侧呈160°~17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六部分228与所述第五部分227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六部分228与所述第四部分226相平行。
如图7、图9所示,所述内前侧模230包括内前上凸缘231、内前侧壁、内前下凸缘232、内前把手233,所述内前下凸缘232上设有内前下凸缘圆孔234,和下模凸台120上的下模凸台螺纹孔130配合使用,通过内前下凸缘连接螺钉235将内前侧模230安装在下模100上;所述内前侧壁包括第七部分236、第八部分237和第九部分238;其中,所述第七部分236与所述内前下凸缘232垂直连接,所述第八部分237与所述第七部分236的外侧呈160°~17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九部分238与所述第八部分237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九部分238与所述第七部分236相平行。
如图8、图9所示,所述内后侧模240包括内后上凸缘241、内后侧壁、内后下凸缘242、内后把手243,所述内后下凸缘242上设有内后下凸缘圆孔244,和下模凸台120上的下模凸台螺纹孔130配合使用,通过内后下凸缘连接螺钉245将内后侧模240安装在下模100上;并且所述内前侧模230和内后侧模240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内后侧壁包括第十部分246、第十一部分247和第十二部分248;其中,所述第十部分246与所述内前下凸缘242垂直连接,所述第十一部分247与所述第十部分246的外侧呈160°~17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十二部分248与所述第十一部分247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二部分248与所述第十部分246相平行。
如图9、图12所示,所述内左侧模210、内右侧模220、内前侧模230和内后侧模240围成360°封闭圆周。所述内模200的内侧表面贴合安装四个密封条250,防止模具内的树脂溢出;所述内前侧模230、内后侧模240沿正对圆周中心的方向能够平移抽出,并能够沿圆周平面的垂直方向取出,且内前侧模230和内后侧模240在抽出和取出的移动过程中,不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所述内左侧模210、内右侧模220、内前侧模230和内后侧模240上的内左把手213、内右把手223、内前把手233和内后把手243,在安装和拆卸内模时使用;所述内左把手213、内右把手223、内前把手233和内后把手243均沿圆周的切线方向布置,且所述内左把手213、内右把手223、内前把手233和内后把手243单独加工,并通过螺钉分别安装在内左下凸缘212、内右下凸缘222、内前下凸缘232和内后下凸缘242上。
如图4至图8所示,所述内左下凸缘圆孔214、内右下凸缘圆孔224、内前下凸缘圆孔234和内后下凸缘圆孔244的数量分别为2个,所述内左下凸缘圆孔214、内右下凸缘圆孔224、内前下凸缘圆孔234和内后下凸缘圆孔244对称布置于各凸缘纵向对称面的两端;所述的内左把手213、内右把手223、内前把手233和内后把手243的数量均为1个。
如图10、图11和图13所示,所述外左侧模310包括外左上凸台311、外左侧壁316、外左下凸缘312、外左把手313和外左肋板314;外左侧壁316包括第十三部分317、第十四部分318、第十五部分319、第十六部分327、第十七部分328和第十八部分329。
其中,所述第十三部分317的外侧与所述外左下凸缘312呈135°~16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十三部分317的内侧向内突出并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垂直;所述第十四部分318与所述第十三部分317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四部分318为圆弧状,其角度为45°;所述第十五部分319与所述第十四部分318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五部分319与所述外左下凸缘312相垂直;所述第十六部分327的外侧与所述第十五部分319呈160°~170°的角度连接;第十七部分328与所述第十六部分327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七部分328与所述外左下凸缘312相垂直;第十八部分329与所述第十七部分328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八部分329为圆弧状,其角度为45°。
所述外左肋板314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外左侧模310的两端边界;所述外左上凸台311的上表面分别与内左上凸缘211、内前上凸缘231、内后上凸缘241的下表面贴合;所述外左下凸缘312的下表面和外右下凸缘322的下表面与下模凸缘110的上表面贴合。
所述外右侧模320包括外右上凸台321、外右下凸缘322、外右侧壁326、外右把手323和外右肋板324;所述外右肋板324的数量为2个,分别位于外右侧模320的两端边界;所述外右侧模320和所述外左侧模310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外右上凸台321的上表面分别与内右上凸缘221、内前上凸缘231、内后上凸缘241的下表面贴合。
所述外左侧模310和外右侧模320围成360°封闭圆周,所述外左肋板314和外右肋板324沿圆周方向分别预留有15°的间隙;所述外左肋板314和外右肋板324上分别设有外左肋板圆孔315和外右肋板圆孔325,且配合使用,通过连接螺栓330将外左肋板314和外右肋板324连接起来,在采用模压法成型和制造成形轮辋400时,通过调整连接螺栓330的预紧力来提供成形轮辋400在模压成型时所需要的模压压力。
如图12所示,所述外左把手313的数量为2个,沿外左侧模310的纵向对称面对称布置,通过螺钉安装在外左上凸台311和外左下凸缘312上,所述外右把手323的数量为2个,沿外右侧模320的纵向对称面对称布置,通过螺钉安装在外右上凸台321和外右下凸缘322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的成型模具的工作过程步骤如下:
(1)将下模100水平放置在工作台上,并通过螺钉固定;将内左侧模210、内右侧模220、内前侧模230和内后侧模240分别使用内左下凸缘连接螺钉215、内右下凸缘连接螺钉225、内前下凸缘连接螺钉235和内后下凸缘连接螺钉245,通过内左下凸缘圆孔214、内右下凸缘圆孔224、内前下凸缘圆孔234、内后下凸缘圆孔244安装在下模凸台120上;
(2)将下模100、内左侧模210、内右侧模220、内前侧模230和内后侧模240的外侧铺设碳纤维预浸料的表面清理干净,涂脱模剂,将裁剪好形状的碳纤维预浸料依次铺设在下模100的外上侧表面150以及内模200的外侧表面;
(3)在碳纤维预浸料铺设完成后,借助外左侧模310的外左把手313和外右侧模320的外右把手323,将外左侧模310和外右侧模320分别与下模100、内模200和铺设好的预浸料外表面贴合安装;
(4)将外左侧模310的外左肋板314和外右侧模320的外右模肋板324通过连接螺栓330连接在一起,根据成形轮辋400在模压成型时所需提供的模压力大小,计算得出连接螺栓330所需施加的预紧力,根据计算出的螺栓预紧力来拧紧连接螺栓330;
(5)密封整套模具,将模具放置在温度控制箱内,通过调整温度,使成形轮辋400内的树脂先熔化,然后在模压力的作用下进一步的扩散,实现更加均匀的分布,最后固化成型;
(6)将模具从温度控制箱内取出并冷却,借助外左侧模310的外左把手313和外右侧模320的外右把手323取下外左侧模310和外右侧模320;
(7)借助内前侧模230的内前把手233,将内前侧模230沿内模200所围圆周的圆心方向平移抽出,然后沿着圆周的垂直方向取出;按照相同的步骤,借助内后把手243,取出内后侧模240;接着,按照相同的步骤,分别借助内左把手213和内右把手223,取出内左侧模210和内右侧模220;
(8)取出成型后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形轮辋400,按照成形轮辋400设计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和位置度要求,经一系列的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获得所需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产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还适用于其他不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轮辋的成型,如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等以及由上述纤维构成不同配比的混合纤维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内模采用组装式结构,内模的外侧表面和成形轮辋的内下表面轮廓贴合,有效克服了轮辋内侧回转面呈“凸”字型倒扣、模具卡位后难以取出的问题,保证了轮辋内下表面的成型精度和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外模采用组装式结构,可以简便地通过调节外左侧模和外右侧模间连接螺栓的预紧力来提供成形轮辋在模压成型时的压力,避免了现有模压方法需要温控模具和压力机所带来的成型成本高,并需要大型复杂装备的不足,并且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模具能够在实验室内方便地进行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的模压成型,便捷高效;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设计巧妙,密封性好,且成形轮辋的成型面和下模、内模、外膜的表面贴合,通过控制模具的尺寸精度能精确控制成形轮辋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模具使用方法简便,工艺参数容易控制,和传统的热压罐等成型工艺相比,成型质量更高;
本实用新型所成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可与不同材料和不同形式的轮辐搭配使用,进而充分发挥混合材料车轮的轮辐和轮辋各自独特的制造工艺和性能优势。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9)

1.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模;以及
内模,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且所述内模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内侧模;
外模,其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外侧模;
其中,所述外模设置在所述内模的外侧,并且所述内模和所述外模之间形成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包括:
内左侧模,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
内右侧模,其与所述内左侧模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内右侧模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
内前侧模,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
内后侧模,其与所述内前侧模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内后侧模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模上;
其中,所述内左侧模、所述内右侧模、所述内前侧模和所述内后侧模能够围成第一封闭圆周形成内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包括:
外左侧模,其为半圆形结构;
外右侧模,其为半圆形结构;
其中,所述外左侧模和所述外右侧模能够围成第二封闭圆周形成外模,并且所述外模的直径大于所述内模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
下模凸缘,其为圆盘形结构,在所述下模凸缘上具有多个圆孔,用于固定所述下模;
下模凸台,其为圆盘形结构,所述下模凸台与所述下模凸缘同轴相连接,并且其直径小于所述下模凸缘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左侧模包括:
内左下凸缘,其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下模凸台上;
内左侧壁,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内左下凸缘垂直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外侧呈160°~17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平行;
内左上凸缘,其与所述第三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内左上凸缘与所述第三部分相垂直,所述内左上凸缘与所述内左下凸缘相平行;
内左把手,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内左下凸缘上部,并且所述内左把手设置在内左侧壁的内侧,所述内左把手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圆周的切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前侧模包括:
内前下凸缘,其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下模凸台上;
内前侧壁,其包括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
其中,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内前下凸缘垂直连接,所述第五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外侧呈160°~17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六部分与所述第五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六部分与所述第四部分相平行;
内前上凸缘,其与所述第六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内前上凸缘与所述第六部分相垂直,所述内前上凸缘与所述内前下凸缘相平行;
内前把手,其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内前下凸缘上部,并且所述内前把手设置在内前侧壁的内侧,所述内前把手设置在所述第一封闭圆周的切线上。
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左侧模包括:
外左下凸缘,其为半圆形平台;
外左侧壁,其包括第七部分、第八部分、第九部分、第十部分、第十一部分和第十二部分;
其中,所述第七部分的外侧与所述外左下凸缘呈135°~160°的角度连接,所述第七部分的内侧向内突出并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垂直;所述第八部分与所述第七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八部分为圆弧状,其角度为45°;所述第九部分与所述第八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九部分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垂直;所述第十部分的外侧与所述第九部分呈160°~170°的角度连接;第十一部分与所述第十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一部分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垂直;第十二部分与所述第十一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第十二部分为圆弧状,其角度为45°;
外左上凸台,其与所述第十二部分相连接,并且所述外左上凸台与所述外左下凸缘相平行;
两个外左把手,其与所述外左侧壁的轴线平行设置,并且所述两个外左把手对称设置,所述两个外左把手均固定在所述外左上凸台和外左下凸缘上;
两个外左肋板,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左侧壁的两端,并且所述两个外左肋板上具有多个圆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左肋板和所述外右肋板之间沿圆周方向分别预留间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连接螺栓,其将所述外左肋板和所述外右肋板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多个连接螺栓上的预紧力可调。
CN201922033572.0U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Active CN2110312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3572.0U CN211031287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3572.0U CN211031287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31287U true CN211031287U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64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33572.0U Active CN211031287U (zh) 2019-11-22 2019-11-22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312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2381A (zh) * 2019-11-22 2020-01-21 吉林大学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2381A (zh) * 2019-11-22 2020-01-21 吉林大学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8114B (zh) 轻合金整体模锻挤压汽车轮毂成型工艺及模具
CN106694743B (zh) 一种汽车曲轴增厚轮毂多楔轮成型工艺及工装
CN206242524U (zh) 使用冲压模具制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产品的装置
CN211031287U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CN210733349U (zh) 一种fsae单体壳模块化模具
KR101395022B1 (ko) 광폭 상용차용 휠 제조장치 및 그 제조장치에 의해 제조되는 휠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14491229U (zh) 一种圆锥配合面的两半模轮胎模具
CN110712381A (zh)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轮辋成型模具
CN202847858U (zh) 一种采用旋压工艺成形的装甲车辆专用负重轮
CN109228397B (zh) 一种复合材料推进器模压模具及其产品
CN206009700U (zh) 轮毂锻造模具
KR101394875B1 (ko) 일체형 탄소섬유 복합체 휠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일체형 휠
CN110254128B (zh) 一种碳纤维三片式组合轮辋的成型模具
CN110524910A (zh) 一种vartm工艺用复合材料模具及其制造方法
CN211683595U (zh) 一种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成型模具组
CN213321828U (zh) 一种注胶工艺用成型模具
CN112404228B (zh) 一种用于贮箱箱底整体旋压成形工艺装备
CN111216377B (zh) 一种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成型方法
CN110385864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树脂基复合材料电池盒铺放成型模具
CN21503271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制动器内轮毂的花键成型机构
CN111113953A (zh) 一种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成型模具组
CN111113948A (zh) 一种太阳能无人机动力舱复合材料双插耳片的成型模具
CN206393243U (zh) 花纹块立面加工工装
CN219007098U (zh) 一种复合材料轮毂压模成型工装
CN214133919U (zh) 一种汽车轮毂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