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001088U - 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 Google Patents

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001088U
CN211001088U CN201922045973.8U CN201922045973U CN211001088U CN 211001088 U CN211001088 U CN 211001088U CN 201922045973 U CN201922045973 U CN 201922045973U CN 211001088 U CN211001088 U CN 2110010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cover
cargo box
linkage
ro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459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要西
黄立新
夏凌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459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0010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0010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0010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其中,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设在货箱上的盖体、以及驱动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的联动部和驱动部;联动部与盖体相连接;驱动部与联动部相连接,驱动部被配置为驱动联动部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其中,在盖体打开货箱时,部分联动部位于驱动部的正上方以防护驱动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设置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的结构,使得在盖体打开货箱时,部分联动部位于驱动部上方,这样,自卸车上的渣土不会直接掉落至驱动部上,联动部对位于其正下方的驱动部起到保护的作用,以减小甚至是消除渣土作用在驱动部的冲击力,进而可有效降低驱动部被砸损的概率。

Description

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卸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背景技术
车辆在工程建筑、物流运输等行业应用广泛,以自卸车为例,其是一种能够自行卸载货物的运输车辆,具有自动卸货、机动性强等特点,可提高货物装卸效率,节约劳动力和时间成本,已经成为当今货物运输最重要的车辆之一,环保智能自卸车是新一代的“渣土车”,对环保、智能管控、产品性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智能环保自卸车一般都在货箱上盖有顶盖,顶盖用于防止渣土车沿途扬尘和泄漏抛洒,对城市坏境造成二次污染和破坏。
申请号为“201720724637.4”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顶盖装置,如图1所示,该分体式顶盖装置包括设在货箱本体110’上的顶盖120’、联动机构130’、以及通过联动机构130’驱动顶盖120’打开和关闭货箱本体110’的驱动机构,顶盖120’包括第一盖板122’和第二盖板124’,在第一盖板122’和第二盖板124’的打开状态,第一盖板122’位于第二盖板124’的上方,且第一盖板122’和第二盖板124’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货箱本体110’的外侧。
上述专利技术中,自卸车100’的顶盖120’与联动机构130’连接,驱动机构与联动机构130’连接,沿自卸车100’的车头至车尾的方向驱动机构位于联动机构130’一侧,当驱动顶盖120’打开货箱本体110’后,驱动机构的活塞杆140’缺少保护,驱动机构的活塞杆140’容易被渣土砸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自卸车。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设在货箱上的盖体、以及驱动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的联动部和驱动部;联动部与盖体相连接;驱动部与联动部相连接,驱动部被配置为驱动联动部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其中,在盖体打开货箱时,部分联动部位于驱动部的正上方以防护驱动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盖体、联动部及驱动部。其中,在盖体打开货箱时,部分联动部位于驱动部的正上方,合理限定了联动部与驱动部的布置位置,这样,在驱动部驱动联动部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货箱时,自卸车上的渣土不会直接掉落至驱动部上,联动部对位于其正下方的驱动部起到保护的作用,以减小甚至是消除渣土作用在驱动部的冲击力,进而可有效降低驱动部被砸损的概率,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部为伸缩动力部件,驱动部的一端与货箱的中部转动连接,驱动部的另一端与联动部的底部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为伸缩动力部件,且沿车身方向,驱动部的一端与货箱的中部转动连接,驱动部的另一端与联动部的底部转动连接,实现了驱动部相对于货箱中置的结构设置,避免驱动部与联动部的工作区域相干涉的情况,以保证联动部的有效动作范围。同时,该结构设置有利于实现部分联动部位于驱动部的正上方的结构设置,进而可实现联动部对驱动部的保护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部包括:套筒;活塞杆,与套筒相插接,活塞杆被配置为可相对于套筒移动,活塞杆与联动部相连接;其中,活塞杆伸出套筒,驱动盖体关闭货箱;活塞杆缩进套筒,驱动盖体打开货箱。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包括套筒和活塞杆。其中,活塞杆被配置为可相对于套筒移动,活塞杆伸出套筒,驱动盖体关闭货箱,活塞杆缩进套筒,驱动盖体打开货箱。即,限定了活塞杆移动时盖体的结构变化。当盖体关闭货箱时,渣土从货箱外泄的可能性很小,当盖体打开货箱时,渣土由货箱掉落的可能性较大,故而,本申请通过合理限定活塞杆与联动部的连接结构,使得当盖体打开货箱时活塞杆缩进套筒,套筒对位于其内的活塞杆起到保护的作用,进而减小活塞杆相对于套筒的外露面积,此时,即使渣土掉落至驱动部处,外力也不会直接作用在活塞杆上,进而可降低活塞杆被砸损的概率,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另外,当盖体打开货箱时活塞杆缩进套筒,也就是说,当盖体打开货箱时,驱动部的整体外形尺寸较小,这样,有利于增强驱动部整体的刚度和强度,进而进一步降低了驱动部砸损的概率。
同时,活塞杆与联动部相连接,即,活塞杆更靠近联动部,故而活塞杆可以获得更好的防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盖体包括:第一板体,与联动部固定连接;第二板体,与联动部转动连接;其中,盖体打开货箱时,第二板体位于第一板体侧上方,且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部分重叠;盖体关闭货箱时,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沿自卸车车身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其中,第一板体与联动部固定连接,第二板体与联动部转动连接,当盖体打开货箱时,第二板体相对于联动部转动,进而实现第二板体位于第一板体侧上方,且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部分重叠,故而,当盖体打开货箱时,盖体整体的外形尺寸较小,进而使得盖体外露出自卸车的驾驶室的面积较小,以减小自卸车工作时的整体外形尺寸及降低自卸车工作时对空间的占用率。
进一步的,盖体关闭货箱时,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沿自卸车车身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以在保证盖体封盖货箱的严密性的同时增大盖体的外形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盖体的材料投入,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联动部包括:第一杆体,第一杆体的一端与货箱转动连接;第二杆体,与第一杆体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二杆体的一端与第二板体转动连接,第二杆体的另一端与货箱转动连接;连接部,连接部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及第二板体转动连接,且连接部与第一板体固定连接,连接部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货箱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其中,驱动部与第一杆体转动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第三杆体,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转动连接,且第一板体与第三杆体固定连接;第四杆体,与第三杆体和第二板体转动连接;其中,第三杆体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货箱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第二板体与第二杆体、第四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第三杆体与第二杆体、第四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
在该技术方案中,联动部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及连接部。其中,第二杆体与第一杆体相对且间隔布置,连接部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及第二板体转动连接,且连接部与第一板体固定连接,这样,驱动部驱动联动部动作时,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间的间距相应发生变化,使得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实现驱动部驱动联动部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的目的。
进一步地,驱动部与第一杆体转动连接,如,驱动部与第一杆体的底端转动连接,或驱动部与第一杆体的侧壁转动连接。该结构设置使得盖体在打开货箱状态与关闭货箱状态切换的过程中,驱动部相对于第一杆体或第二杆体转动,驱动部的摆动量较小,故而可降低渗油、漏油的风险,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其中,第三杆体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转动连接,且第一板体与第三杆体固定连接,第四杆体与第三杆体和第二板体转动连接,这样,驱动部驱动联动部动作时,第三杆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间距相应发生变化,使得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实现驱动部驱动联动部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的目的。
进一步地,第三杆体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货箱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第二板体与第二杆体、第四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第三杆体与第二杆体、第四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在货箱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于货箱时,由于第三杆体与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货箱与第一杆体、第二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第二板体与第二杆体、第四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第三杆体与第二杆体、第四杆体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利用平行四边形原理,无论盖体状态如何切换,可以使得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始终平行于货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座,第一连接座与第一杆体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座与第三杆体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座,第二连接座与第二杆体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座与第三杆体转动连接;第三连接座,第三连接座与第四杆体固定连接,且第三连接座与第三杆体转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和第三连接座。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和第三连接座起到过渡及转换连接方式的作用,如,第一连接座与第一杆体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座与第三杆体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座与第二杆体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座与第三杆体转动连接,第三连接座与第四杆体固定连接,且第三连接座与第三杆体转动连接,这样,为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之间的间隙可调及第二板体与第三杆体之间的间隙可调提供了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杆体和/或第二杆体被构造为折线形杆体或曲线形杆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杆体和/或第二杆体被构造为折线形杆体或曲线形杆体,通过合理限定第一杆体和/或第二杆体的结构,避免发生干涉现象,为后续盖体的打开和关闭货箱提供了有利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部位于盖体的相对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部位于盖体的相对两侧,以保证驱动部对联动部施力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为联动部形变的顺畅性提供了合理且有效的动力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自卸车,包括:驾驶室;货箱,位于驾驶室的一侧;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驱动部和联动部与货箱转动连接,联动部的第一杆体位于驾驶室和驱动部之间;其中,在盖体打开货箱时,盖体位于驾驶室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卸车,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因此,具有上述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自卸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自卸车,110’货箱本体,120’顶盖,122’第一盖板,124’第二盖板,130’联动机构,140’活塞杆;
图2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自卸车,112第一板体,114第二板体,120联动部,122第一杆体,124第二杆体,126第三杆体,128第四杆体,130驱动部,132套筒,134活塞杆,136油管,140第一连接座,150第二连接座,160第三连接座,170驾驶室,180货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100。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设在货箱180上的盖体、联动部120及驱动部130。
其中,联动部120与盖体相连接,驱动部130与联动部120相连接,驱动部130被配置为驱动联动部120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180,在盖体打开货箱180时,部分联动部120位于驱动部130的正上方以防护驱动部130。
详细地,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盖体、联动部120及驱动部130。其中,在盖体打开货箱180时,部分联动部120位于驱动部130的正上方,合理限定了联动部120与驱动部130的布置位置,这样,在驱动部130驱动联动部120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货箱180时,自卸车100上的渣土不会直接掉落至驱动部130上,联动部120对位于其正下方的驱动部130起到保护的作用,以减小甚至是消除渣土作用在驱动部130的冲击力,进而可有效降低驱动部130被砸损的概率,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部分联动部120位于驱动部130的正上方,也可以为部分联动部120在驱动部130上的投影覆盖驱动部130,或是部分联动部120在驱动部130上的投影覆盖驱动部130的活塞杆134。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设在货箱180上的盖体、联动部120及驱动部130。
其中,驱动部130为伸缩动力部件,驱动部130的一端与货箱180的中部转动连接,驱动部130的另一端与联动部120的底部转动连接。
详细地,驱动部130为伸缩动力部件,驱动部130的一端与货箱180的中部转动连接,驱动部130的另一端与联动部120的底部转动连接,避免驱动部130与联动部120的工作区域相干涉的情况,以保证联动部120的有效动作范围。同时,该结构设置有利于实现部分联动部120位于驱动部130的正上方的结构设置,进而可实现联动部120对驱动部130的保护作用。
实施例三: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设在货箱180上的盖体、联动部120及驱动部130,驱动部130包括套筒132和活塞杆134。
其中,活塞杆134与套筒132相插接,活塞杆134被配置为可相对于套筒132移动,活塞杆134与联动部120相连接,活塞杆134伸出套筒132,驱动盖体关闭货箱180,活塞杆134缩进套筒132,驱动盖体打开货箱180。
详细地,驱动部130包括套筒132和活塞杆134。其中,活塞杆134被配置为可相对于套筒132移动,活塞杆134伸出套筒132,驱动盖体关闭货箱180,活塞杆134缩进套筒132,驱动盖体打开货箱180。即,限定了活塞杆134移动时盖体的结构变化。如图2所示,当盖体关闭货箱180时,渣土从货箱180外泄的可能性很小,当盖体打开货箱180时,渣土由货箱180掉落的可能性较大,故而,本申请通过合理限定活塞杆134与联动部120的连接结构,使得当盖体打开货箱180时活塞杆134缩进套筒132,套筒132对位于其内的活塞杆134起到保护的作用,进而减小活塞杆134相对于套筒132的外露面积,此时,即使渣土掉落至驱动部130处,外力也不会直接作用在活塞杆134上,进而可降低活塞杆134被砸损的概率,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另外,如图4所示,当盖体打开货箱180时,活塞杆134缩进套筒132,也就是说,当盖体打开货箱180时,驱动部130的整体外形尺寸较小,这样,有利于增强驱动部130整体的刚度和强度,进而进一步降低了驱动部130砸损的概率。
具体地,活塞杆134伸出套筒132,盖体由打开货箱180状态向关闭货箱180状态过渡时,盖体的关闭速度较快;活塞杆134缩进套筒132,由关闭货箱180状态向打开货箱180状态过渡时,盖体的打开速度较缓。该设置可满足快速向自卸车100的车厢内填装和倾倒渣土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驱动部130为油缸或气缸。如图2和图3所示,当驱动部130为油缸时,油缸的油管136有两根,一根油管(图中未示出)与油缸的有杆腔相连通,另外一根油管136与油缸的无杆腔连通。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的结构使得活塞杆134伸出套筒132时盖体关闭货箱180,活塞杆134缩进套筒132打开货箱180,这样,油缸的摆动量较小,故而可降低油缸渗油、漏油的风险,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四:
如图2、图4、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设在货箱180上的盖体、联动部120及驱动部130,驱动部130包括套筒132和活塞杆134,盖体包括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
其中,第一板体112与联动部120固定连接;第二板体114与联动部120转动连接;盖体打开货箱180时,第二板体114位于第一板体112侧上方,且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部分重叠;盖体关闭货箱180时,第一板体112与第二板体114沿自卸车100车身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
详细地,盖体包括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其中,第一板体112与联动部120固定连接,第二板体114与联动部120转动连接,当盖体打开货箱180时,第二板体114相对于联动部120转动,进而实现第二板体114位于第一板体112侧上方,且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部分重叠,故而,当盖体打开货箱180时,盖体整体的外形尺寸较小,进而使得盖体外露出自卸车100的驾驶室170的面积较小,以减小自卸车100工作时的整体外形尺寸及降低自卸车100工作时对空间的占用率。进一步的,盖体关闭货箱180时,第一板体112与第二板体114沿自卸车100车身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以在保证盖体封盖货箱180的严密性的同时增大盖体关闭货箱180时的外形尺寸,进而有利于减小盖体的材料投入,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实施例五:
如图2、图4、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设在货箱180上的盖体、联动部120及驱动部130,驱动部130包括套筒132和活塞杆134,盖体包括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联动部120包括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和连接部。
其中,第一杆体122的一端与货箱180转动连接,第二杆体124与第一杆体122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二杆体124的一端与第二板体114转动连接,第二杆体124的另一端与货箱180转动连接;连接部与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及第二板体114转动连接,且连接部与第一板体112固定连接,连接部与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货箱180与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驱动部130与第一杆体122转动连接。
详细地,联动部120包括: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及连接部。其中,第二杆体124与第一杆体122相对且间隔布置,连接部与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及第二板体114转动连接,且连接部与第一板体112固定连接,这样,驱动部130驱动联动部120动作时,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间的间距相应发生变化,使得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之间的位置关系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实现驱动部130驱动联动部120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的目的。
具体地,驱动部130与第一杆体122转动连接,如,驱动部130与第一杆体122的底端转动连接,或驱动部130与第一杆体122的侧壁转动连接。该结构设置使得盖体在关闭货箱180状态与打开货箱180状态切换的过程中,驱动部130相对于第一杆体122或第二杆体124转动,驱动部130的摆动量较小,故而可降低渗油、漏油的风险,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具体地,联动部120包括: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与第一杆体122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二杆体124与第二板体114铰接;连接部,连接部与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及第二板体114铰接,且连接部与第一板体112固定连接;其中,驱动部130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中的一个铰接。
进一步地,连接部包括第三杆体126和第四杆体128。第三杆体126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转动连接,且第一板体112与第三杆体126固定连接;第四杆体128与第三杆体126和第二板体114转动连接;第三杆体126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货箱180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第二板体114与第二杆体124、第四杆体128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第三杆体126与第二杆体124、第四杆体128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
详细地,连接部包括第三杆体126和第四杆体128。其中,第三杆体126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转动连接,且第一板体112与第三杆体126固定连接,第四杆体128与第三杆体126和第二板体114转动连接,这样,驱动部130驱动联动部120动作时,第三杆体126和第二板体114之间的间距相应发生变化,使得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之间的位置关系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实现驱动部130驱动联动部120动作以控制盖体打开和关闭货箱180的目的。
具体地,第三杆体126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货箱180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第二板体114与第二杆体124、第四杆体128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第三杆体126与第二杆体124、第四杆体128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在货箱180与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于货箱时,由于第三杆体126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货箱180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第二板体114与第二杆体124、第四杆体128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第三杆体126与第二杆体124、第四杆体128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利用平行四边形原理,无论盖体状态如何切换,可以使得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始终平行于货箱180。
具体地,连接部包括:第三杆体126,与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铰接,且第一板体112与第三杆体126固定连接;第四杆体128,与第三杆体126和第二板体114铰接。
实施例六:
如图2、图4、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包括设在货箱180上的盖体、联动部120、驱动部130、第一连接座140、第二连接座150及第三连接座160,驱动部130包括套筒132和活塞杆134,盖体包括第一板体112和第二板体114,联动部120包括第一杆体122、第二杆体124和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第三杆体126和第四杆体128。
其中,第一连接座140与第一杆体122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座140与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50与第二杆体124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座150与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第三连接座160与第四杆体128固定连接,且第三连接座160与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
详细地,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座140、第二连接座150和第三连接座160。第一连接座140、第二连接座150和第三连接座160起到过渡及转换连接方式的作用,如,第一连接座140与第一杆体122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座140与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第二连接座150与第二杆体124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座150与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第三连接座160与第四杆体128固定连接,且第三连接座160与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这样,为第一杆体122和第二杆体124之间的间隙可调及第二板体114与第三杆体126之间的间隙可调提供了结构支撑。
详细地,第一连接座140与第一杆体122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座140与第三杆体126铰接;第二连接座150与第二杆体124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座150与第三杆体126铰接;第三连接座160与第四杆体128固定连接,且第三连接座160与第三杆体126铰接。
进一步地,第一杆体122和/或第二杆体124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子杆,即,第一杆体122和/或第二杆体124由多个子杆拼接而成。该结构设置可利用边角余料来实现第一杆体122和/或第二杆体124的拼接,实现了废料的合理利用,故而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该结构设置可利用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子杆来限定出第一杆体122和/或第二杆体124的外形结构,如,折线形杆体或曲线形杆体,进而可满足联动部120的形变需求,该设置简化了第一杆体122和/或第二杆体124加工难度,有利于提升加工效率及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杆体122和/或第二杆体124被构造为折线形杆体或曲线形杆体,通过合理限定第一杆体122和/或第二杆体124的结构,避免发生干涉现象,为后续盖体的打开和关闭货箱180提供了有利的结构支撑。
进一步地,驱动部1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部130位于盖体的相对两侧。驱动部1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部130位于盖体的相对两侧,以保证驱动部130对联动部120施力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为联动部120形变的顺畅性提供了合理且有效的动力支撑。
实施例七:
如图2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卸车100,自卸车100包括:驾驶室170、货箱180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
其中,货箱180位于驾驶室170的一侧;驱动部130和联动部120与货箱180转动连接,联动部120的第一杆体122位于驾驶室170和驱动部130之间;其中,在盖体打开货箱180时,盖体位于驾驶室170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卸车100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因此具有上述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具体地,货箱180的侧壁形成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联动部120的第一杆体122与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驱动部130的活塞杆134与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驱动部130的套筒132与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该结构设置使得盖体在关闭货箱180状态和打开货箱180状态之间切换时,油缸的摆动量较小,故而可降低油缸渗油、漏油的风险,有利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及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且可降低产品的使用成本。
具体实施例:
油缸中置,驱动部130的活塞杆134位于联动部120下方,这样,油缸不会被渣土砸坏。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在货箱上的盖体、以及驱动所述盖体打开和关闭所述货箱的联动部(120)和驱动部(130);
所述联动部(120)与所述盖体相连接;
所述驱动部(130)与所述联动部(120)相连接,所述驱动部(130)被配置为驱动所述联动部(120)动作以控制所述盖体打开和关闭所述货箱;
其中,在所述盖体打开所述货箱时,部分所述联动部(120)位于所述驱动部(130)的正上方以防护所述驱动部(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130)为伸缩动力部件,所述驱动部(130)的一端与所述货箱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部(130)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部(120)的底部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130)包括:
套筒(132);
活塞杆(134),与所述套筒(132)相插接,所述活塞杆(134)被配置为可相对于所述套筒(132)移动,所述活塞杆(134)与所述联动部(120)相连接;
其中,所述活塞杆(134)伸出所述套筒(132),驱动所述盖体关闭所述货箱;所述活塞杆(134)缩进所述套筒(132),驱动所述盖体打开所述货箱。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第一板体(112),与所述联动部(120)固定连接;
第二板体(114),与所述联动部(120)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盖体打开所述货箱时,所述第二板体(114)位于所述第一板体(112)侧上方,且所述第一板体(112)和所述第二板体(114)部分重叠;所述盖体关闭所述货箱时,所述第一板体(112)与所述第二板体(114)沿所述自卸车(100)车身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120)包括:
第一杆体(122),所述第一杆体(122)的一端与所述货箱转动连接;
第二杆体(124),与所述第一杆体(122)相对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杆体(12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11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杆体(124)的另一端与所述货箱转动连接;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杆体(122)、所述第二杆体(124)及所述第二板体(114)转动连接,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板体(11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杆体(122)、所述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所述货箱与所述第一杆体(122)、所述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
其中,所述驱动部(130)与所述第一杆体(122)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三杆体(126),与所述第一杆体(122)和所述第二杆体(124)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板体(112)与所述第三杆体(126)固定连接;
第四杆体(128),与所述第三杆体(126)和所述第二板体(114)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杆体(126)与所述第一杆体(122)和所述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所述货箱与所述第一杆体(122)、所述第二杆体(124)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所述第二板体(114)与所述第二杆体(124)、所述第四杆体(128)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于所述第三杆体(126)与所述第二杆体(124)、所述第四杆体(128)的转动连接点的连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接座(140),所述第一连接座(140)与所述第一杆体(12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座(140)与所述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
第二连接座(150),所述第二连接座(150)与所述第二杆体(124)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座(150)与所述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
第三连接座(160),所述第三连接座(160)与所述第四杆体(128)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座(160)与所述第三杆体(126)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杆体(122)和/或所述第二杆体(124)被构造为折线形杆体或曲线形杆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1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部(130)位于所述盖体的相对两侧。
10.一种自卸车(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驾驶室(170);
货箱(180),位于所述驾驶室(170)的一侧;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所述驱动部(130)和所述联动部(120)与所述货箱转动连接,所述联动部(120)的第一杆体(122)位于所述驾驶室(170)和所述驱动部(130)之间;
其中,在所述盖体打开所述货箱时,所述盖体位于所述驾驶室的上方。
CN201922045973.8U 2019-11-25 2019-11-25 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Active CN2110010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45973.8U CN211001088U (zh) 2019-11-25 2019-11-25 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45973.8U CN211001088U (zh) 2019-11-25 2019-11-25 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01088U true CN211001088U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68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45973.8U Active CN211001088U (zh) 2019-11-25 2019-11-25 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00108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6684A (zh) * 2020-12-29 2021-04-27 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和车辆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6684A (zh) * 2020-12-29 2021-04-27 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和车辆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38776B2 (en) Improved lifting and tipping mechanism for front loading refuse truck
CN211001088U (zh) 自卸车货箱用盖板组件和自卸车
RU2119883C1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для приема и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мусора
US20010005477A1 (en) Compaction mechanism for refuse and recyclables collection vehicles
CN211223204U (zh) 自卸车货箱用分体式顶盖装置和自卸车
CN211442434U (zh) 一种自卸车车架
CN201833936U (zh) 一种自卸半挂车液控顶盖机构
CN203485806U (zh) 新型密闭自卸车
CN207045224U (zh) 一种分体式顶盖装置及自卸车
CN107244286B (zh) 一种分体式顶盖装置及自卸车
CN214827443U (zh) 一种散料卸船用料仓
EP1385695B1 (en) Container for compacting paper waste
US3863986A (en) Operating linkage for bottom dump doors
CN211474554U (zh) 液压控制系统和自卸车
CN201268257Y (zh) 翻斗车用车斗盖
CN203727994U (zh) 粉粒物料运输车自动装料窗
CN214083024U (zh) 一种垃圾压缩机
CN107364388B (zh) 一种分体式顶盖装置及自卸车
CN2509021Y (zh) 折叠式上盖装置
CN207045223U (zh) 一种分体式顶盖装置及自卸车
JP2010070064A (ja) 貨物車輌の荷台構造
CN220615627U (zh) 带有车厢盖自动翻转结构的车辆
KR0121206Y1 (ko) 쓰레기수거용 적재함의 개폐장치
CN215097202U (zh) 一种自卸车防漏装置
CN213973772U (zh) 一种双片式车斗遮挡装置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