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58051U - 电机 - Google Patents

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58051U
CN210958051U CN201921706345.3U CN201921706345U CN210958051U CN 210958051 U CN210958051 U CN 210958051U CN 201921706345 U CN201921706345 U CN 201921706345U CN 210958051 U CN210958051 U CN 210958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oil
channel
cavity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0634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文波
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Central Air Condition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Central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Central Air Conditio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Central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0634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58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58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58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电机,旨在解决电机的循环回路中油的温度较高影响润滑性能和冷却性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包括壳体、转子和定子,壳体内形成有轴承腔,轴承腔内安装有轴承,转子的转轴的两端通过轴承与壳体枢转连接,电机配置有储油腔,转轴内形成有第一通道,定子与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储油腔、第一通道、轴承腔以及第二通道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循环回路配置有泵油机构,泵油机构由转轴驱动以使油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储油腔配置有换热单元,换热单元用于对储油腔内的油进行冷却。通过这样的设置,避免了储油腔内油的温度过高,保证了对轴承的良好润滑以及对转子和定子的有效冷却。

Description

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在电机运行过程中,电机的定子和转子会不断发热,若电机不能得到有效散热,其内部的温度将不断升高而烧毁电机的线圈或者电子元器件。通常,电机的散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风冷方式,即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扇叶使气流吹过电机以进行散热;另一种是水冷方式,即电机的壳体上形成有与外部连通的冷却通道,水流经冷却通道将电机内的热量带走。不过,这两种冷却方式的冷却介质均未与电机的定子和转子直接接触,散热效果不佳。
鉴于此,在电机的底部设置储油腔,在转轴内设置第一通道、在定子的外表面与壳体之间设置第二通道,储油腔、第一通道、轴承腔、第二通道、储油腔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循环回路中设置泵油机构,在泵油机构的作用下油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油与转子和定子直接接触,实现了对转子和定子的高效冷却,提高了冷却效果,同时油流经轴承腔对轴承实时润滑。不过,电机在高速运转过程中产生热量较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循环回路中的油会达到较高的温度。当油的温度较高时,油的润滑性能将变差,并且影响转子和定子的持续冷却。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电机的循环回路中油的温度较高影响润滑性能和冷却性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壳体、转子和定子,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轴承腔,所述轴承腔内安装有轴承,所述转子的转轴的两端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壳体枢转连接,所述电机配置有储油腔,所述转轴内形成有第一通道,所述定子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所述储油腔、所述第一通道、所述轴承腔以及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循环回路配置有泵油机构,所述泵油机构由所述转轴驱动以使油在所述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所述储油腔配置有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用于对所述储油腔内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一条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通道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单元包括集散器,所述至少一条换热管设置于所述集散器,所述集散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分散腔和汇集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分散腔和所述汇集腔连通。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夹套,所述夹套的外侧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夹套的内侧与所述定子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轴承腔包括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一轴承腔以及与所述转轴的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二轴承腔,所述转轴上形成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通道的下游端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轴承腔连通,所述第一轴承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上游端通过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二轴承腔连通,所述第二轴承腔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轴承腔包括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一轴承腔以及与所述转轴的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二轴承腔,所述转轴上形成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通道的下游端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轴承腔连通,所述第一轴承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上游端通过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二轴承腔连通,所述第二轴承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通道为螺旋通道。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泵油机构包括齿轮腔,所述齿轮腔内设置有彼此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齿轮腔的上游端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齿轮腔的下游端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在上述电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还包括涡轮蜗杆传动机构,所述涡轮蜗杆传动机构的涡轮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中的一个同轴联接,所述涡轮蜗杆传动机构的涡杆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蜗杆内形成有连通通道以便所述齿轮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电机包括壳体、转子和定子,壳体内形成有轴承腔,轴承腔内安装有轴承,转子的转轴的两端通过轴承与壳体枢转连接,电机配置有储油腔,转轴内形成有第一通道,定子与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储油腔、第一通道、轴承腔以及第二通道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循环回路配置有泵油机构,泵油机构由转轴驱动以使油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储油腔配置有换热单元,换热单元用于对储油腔内的油进行冷却。
通过换热单元对储油腔内的油进行冷却,避免了在电机长期高速运行过程中储油腔内油的温度过高,油的润滑性能下降而影响轴承的润滑,同时保证了油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时对转子和定子有效地冷却,提高了电机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空调器压缩机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的剖视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洗空调器压缩机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的剖视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拆掉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中换热单元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中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壳体;11、外壳体;12、夹套;21、定子;22、转子;221、转轴;222、磁钢;31、第一轴承腔;32、第一轴承;33、第二轴承腔;34、第二轴承;41、储油腔;42、进油口;43、第一连接管;44、油过滤器;45、第二连接管;46、第一通道;47、第一支路;48、第二支路;49、第二通道;511、蜗杆;512、涡轮;521、齿轮腔;522、第一齿轮;523、第二齿轮;6、换热管;7、集散器;71、第一部分;711、端盖;712、筒体;713、隔板;714、分散腔;715、汇集腔;716、集散器进口;717、集散器出口;72、第二部分;8、冷却通道;81、冷却通道进口;82、冷却通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节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用新型是以空调器压缩机来进行介绍说明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可以仅是单纯的电机、也可以是包含该电机结构的其他设备。显然,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并且,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鉴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电机的循环回路中油的温度较高影响润滑性能和冷却性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壳体、转子和定子,壳体内形成有轴承腔,轴承腔内安装有轴承,转子的转轴的两端通过轴承与壳体枢转连接,电机配置有储油腔,转轴内形成有第一通道,定子与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储油腔、第一通道、轴承腔以及第二通道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循环回路配置有泵油机构,泵油机构由转轴驱动以使油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储油腔配置有换热单元,换热单元用于对储油腔内的油进行冷却。通过换热单元对储油腔内的油进行冷却,避免了在电机长期运行过程中储油腔内油的温度过高,油的润滑性能下降而影响轴承的润滑,同时保证了油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时对转子和定子有效地冷却,提高了电机的运行稳定性。油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过程中直接与转子和定子接触,并且油在循环回路中流动过程中流经转轴的轴承,既实现了对定子和转子共同进行高效冷却,极大地提高了散热效率,避免了电机内部温度过高而发生故障,又实现了轴承的良好润滑。
下面结合空调器压缩机来进行介绍。参照图1至图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的剖视示意图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洗空调器压缩机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的剖视示意图二;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拆掉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中换热单元的爆炸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压缩机中夹套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空调器压缩机包括壳体1以及形成在壳体1内的气体压缩机构和电机部分,电机部分包括壳体1内设置的定子21和转子22,转子22包括竖向设置的转轴221以及设置在转轴221外周面上的磁钢222。壳体1内形成有与转轴221的上端相对应的第一轴承腔31以及与转轴221的下端相对应的第二轴承腔33,第一轴承腔腔31和第二轴承腔33内分别安装有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34,转轴221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34与壳体1枢转连接。转轴221内沿轴向形成有第一通道46,转轴221内在靠近第一轴承腔31和第二轴承腔33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多条第一支路47和多条第二支路48,第一支路47和第二支路48绕转轴221的中轴线均匀分布。在定子21与壳体1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49。具体地,在壳体1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凹槽,凹槽与定子21的外侧面配合形成第二通道49。壳体1的下部形成有储油腔41,储油腔41内设置有泵油机构。具体地,泵油机构为齿轮泵,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齿轮腔521,齿轮腔521内设置有彼此啮合的第一齿轮522和第二齿轮523。转轴221的下端通过连轴器连接有蜗杆511,蜗杆511内设置有连通通道,壳体1内设置有与蜗杆511配合的涡轮512,涡轮512与第一齿轮522同轴联接。
进油口42处设置有滤网(图中未示出)。齿轮腔521的上游端通过进油口42与储液腔41连通,齿轮腔521的下游端通过第一连接管43连通至油过滤器44,油过滤器44通过第二连接管45连通至蜗杆511内的连通通道的一端,蜗杆511内的连通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通道46的上游端连通。第一通道46的上游端通过第二支路48与第二轴承腔33连通,第二轴承腔33与储油腔41连通。第一通道46的下游端通过第一支路47与第一轴承腔31连通,第一轴承腔31与第二通道49的上游端连通,第二通道49的下游端与储油腔41连通。因此,储油腔41、第一通道46、第一支路47、第一轴承腔31、第二通道49、储油腔41形成一个循环回路,储油腔41、第一通道46、第二支路48、第二轴承腔33、第二通道49、储油腔41形成另一个循环回路。
储油腔41配置有换热单元,该换热单元用于对储油腔41内的油进行冷却。如图4和图5所示,换热单元包括12条U形的换热管6和集散器7,集散器7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2,第一部分71包括端盖711,端盖711内侧面上设置有筒体712,筒体712内设置有隔板713,第二部分72为设置有管孔的管板,管板与筒体712对接在一起,隔板713将筒体712内分割成分散腔714和汇集腔715。12条U形换热管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插接在管板上对应的管孔内分别与分散腔714和汇集腔715连通。端盖711上形成有集散器进口716,集散器进口716与分散腔714连通。筒体712的侧壁上形成有集散器出口717,集散器出口717与汇集腔715连通。集散器进口716和集散器出口717与壳体1的外部连通。示例性地,集散器进口716和集散器出口717分别与水循环管路的两端连通,水循环管路中串联有循环泵和散热器。
在压缩机工作时,电机部分的转轴221转动,通过涡轮蜗杆传动机构带动第一齿轮522和第二齿轮523转动。储油腔41内的油从进油口42进入齿轮泵的齿轮腔521内,并依次流经第一连接管43、油过滤器44、第二连接管45后进入第一通道46内,进入第一通道46内的油一部分经第一支路47进入第一轴承腔31后沿第二通道49流回储油腔41,另一部分经第二支路48进入第二轴承腔33后直接流回储油腔41。油在循环回路中一直循环流动,同时实现了对转子22和定子21的冷却以及对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34的润滑。同时水循环管路中的循环泵工作,冷却水从集散器进口716进入分散腔714,在分散腔714内分成多股水流进入多条换热管6内,冷却水在换热管6内与储液腔41内的油进行换热,之后流入汇集腔715内并从集散器出口717流出后进入水循环管路中的散热器进行散热,散热后的冷却水在循环泵的作用下再次从集散器进口716进入分散腔714并进入换热管6内与储油腔41内的油进行换热。
通过换热单元对储油腔41内的油进行冷却,避免了长期高速运行过程中储油腔41内的油温度较高而对轴承的润滑以及对转子22和定子21的持续冷却产生不良影响。换热单元包括多条换热管6,保证了换热单元与储油腔41内油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多条换热管6通过集散器7进行分流和汇集,从而与外部的一条水循环管路连通,简化了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条换热管6可以分别与对应数量的多条水循环管路连通,从而实现每一条换热管6进行水循环的单独控制,这样可以根据电机运行状态调整参与有效管热的换热管6的数量。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换热单元也可以仅包括一条换热管6,该换热管6的两端分别与外部的水循环管路的两端连通。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水作为冷却介质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如冷却介质可以是氨,丙烷等,冷却介质在换热管和外部循环管路之间循环,通过相变吸热从而对储油腔41内的油进行冷却。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自来水管向换热管6内供应冷却水,冷却水从换热管6的另一端直接排出,无需设置水循环管路。
泵油机构由转轴驱动,无需对泵油机构单独配置驱动装置,减少了零部件,减小了体积,方便安装和使用。泵油机构与第一通道46之间设置有油过滤器44,能够对循环回路中流动的油进行过滤,避免杂质堵塞管路。在泵油机构的进口处设置有滤网,能够在储油腔41内的由进入泵油机构之前对油进行过滤,避免杂质进入泵油机构内而损坏泵油机构,同时滤网还能够起到除沫作用,避免了储油腔41内的含有大量泡沫的油进入泵油机构内对泵油机构的正常运转产生不良影响。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仅在泵油机构与第一通道46之间设置油过滤器44,也可以仅在泵油机构的进口42处设置有滤网。第二通道49形成在定子21和壳体1之间,第二通道49的加工成型更加方便,降低了制造难度以及制造成本。另外,泵油机构为齿轮泵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泵油机构也可以是螺杆泵、叶片泵、离心泵等。此外,转轴221与泵油机构之间通过涡轮蜗杆传动机构实现传动也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转轴221与泵油机构之间也可以通过带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等进行传动。
“壳体1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凹槽,凹槽与定子21的外侧面配合形成第二通道49”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也可以在定子21的外侧面上形成凹槽,定子21外侧面上的凹槽与壳体1的内侧面配合形成第二通道49。当然,也可以在定子21外侧面和壳体1的内表面上均形成凹槽,定子21外侧面上的凹槽和壳体1内表面上的凹槽配合形成第二通道49。不过,仅在定子21和壳体1靠近彼此的侧面的其中一个上形成凹槽,该凹槽与另一侧侧面形成第二通道49的设置方式更加便于加工制造,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的是,转轴221竖向设置,储油腔41设置在壳体1靠近底部的位置仅是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转轴221水平设置。储油腔41也可以设置在壳体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在壳体内侧部的位置等。多条第一支路47和多条第二支路48绕转轴221的中轴线均匀分布,能够使第一通道46内的油均匀地通入第一轴承腔31和第二轴承腔33。可以理解的是,多条第一支路47可以绕转轴221的中轴线不均匀地分布,多条第二支路48也可以绕转轴221的中轴线不均匀地分布。另外,第一支路47也可以设置成一条,第二支路48也可以设置成一条。
优选地,分散腔714的高度低于汇集腔715的高度。通过这样的设置,外部水循环管路中的冷却水从集散器进口716进入分散腔714,流经换热管6并进入汇集腔715的过程中,冷却水能够充满换热管6的内部,避免了换热管6内存在气体而影响冷却水与储油腔41内油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1、图4至图6,优选地,壳体1上形成有冷却通道8,汇集腔715与冷却通道8连通,冷却通道8与壳体1的外部连通。具体而言,集散器出口717与冷却通道进口81连通,冷却通道出口82与外部水循环管路的一端连通,集散器进口716与外部水循环管路的另一端连通。在外部水循环管路中循环泵的作用下,冷却水从集散器进口716进入分散腔714后分成多路进入多条换热管6内,对储油腔41内的油进行冷却,之后冷却水从多条换热管6中流入汇集腔715,汇集腔715内的冷却水经集散器出口717流出,从冷却通道进口81流入冷却通道8,冷却水在冷却通道8内对定子21以及第二通道49内的油进行冷却,之后从冷却通道出口82流入外部水循环管路中。可以理解的是,储油腔41内的油对定子21和转子22进行冷却后其温度低于定子21和转子22的温度,水从换热管6内流过对储油腔41内的油进行冷却之后,流出的水的温度低于储油腔41内油的温度,换热管6内流出的水流经冷却通道8时能够对定子21和第二通道49内的油进一步进行冷却。也就是说,冷却水在循环过程中不仅对储油腔41内的油进行了冷却,同时对定子21以及第二通道49内的油进行冷却,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果,避免了油温度过高,保证了润滑性能和冷却效果。
继续参照图1、图3、图4和图6,优选地,壳体1包括外壳体11以及设置在外壳体11内的夹套12,夹套12的外侧与外壳体11的内侧之间形成冷却通道8,夹套12的内侧与定子2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二通道49。具体而言,夹套12的内侧和外侧均形成有凹槽,夹套12的内侧的凹槽与定子21的外表面配合形成冷却通道8,夹套12的外侧的凹槽与外壳体11的内侧配合形成第二通道49。通过这样的设置,降低了冷却通道8和第二通道49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优选地,冷却通道8包括多条沿壳体1的周向延伸的首尾相连的弧形通道。通过这样设置,增加了冷却通道8的长度,增大了冷却介质与定子21以及第二通道49内油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优选地,第二通道49为螺旋通道。通过这样的设置,第二通道在定子21和夹套12之间均匀分布,使定子21散热更加均匀,避免了定子21不同部位之间温差较大,同时增大了第二通道49与定子21外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定子21的散热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外壳体11的内侧面设置凹槽,该凹槽与夹套12的外表面配合形成冷却通道8;可以在定子21的外侧面上形成凹槽,该凹槽与夹套12的内侧配合形成第二通道49。另外,壳体1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冷却通道8形成在壳体1的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
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支路47和第二支路48均与转轴221的轴线成夹角。转轴221在转动过程中,进入第一支路47和第二支路48的油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下,在泵油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分别进入第一轴承腔31和第二轴承腔33。
通过这样的设置,提高了油在循环回路中的流动动力。此外,第一支路47和第二支路48均与转轴221的轴线成夹角,第一支路47的下游端恰好对准第一轴承32内外圈之间的间隙,第二支路48的下游端恰好对准第二轴承34内外圈之间的间隙,从而使油与第一轴承32和第二轴承34的滚珠充分接触,进一步改善了润滑效果。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换热单元对储油腔内的油进行冷却,避免了在电机长期高速运行过程中储油腔内油的温度过高,油的润滑性能下降而影响轴承的润滑,同时保证了油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时对转子和定子有效地冷却,提高了电机的运行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转子和定子,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轴承腔,所述轴承腔内安装有轴承,所述转子的转轴的两端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壳体枢转连接,
所述电机配置有储油腔,所述转轴内形成有第一通道,所述定子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二通道,所述储油腔、所述第一通道、所述轴承腔以及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所述循环回路配置有泵油机构,所述泵油机构由所述转轴驱动以使油在所述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
所述储油腔配置有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用于对所述储油腔内的油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一条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冷却通道,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通道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包括集散器,所述至少一条换热管设置于所述集散器,所述集散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内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分散腔和汇集腔,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分散腔和所述汇集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夹套,所述夹套的外侧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之间形成所述冷却通道,所述夹套的内侧与所述定子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腔包括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一轴承腔以及与所述转轴的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二轴承腔,所述转轴上形成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所述第一通道的下游端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轴承腔连通,所述第一轴承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的上游端通过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二轴承腔连通,所述第二轴承腔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腔包括与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一轴承腔以及与所述转轴的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二轴承腔,所述转轴上形成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
所述第一通道的下游端通过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第一轴承腔连通,所述第一轴承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储油腔连通;
所述第一通道的上游端通过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第二轴承腔连通,所述第二轴承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为螺旋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油机构包括齿轮腔,所述齿轮腔内设置有彼此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齿轮腔的上游端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齿轮腔的下游端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还包括涡轮蜗杆传动机构,所述涡轮蜗杆传动机构的涡轮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中的一个同轴联接,所述涡轮蜗杆传动机构的涡杆与所述转轴连接,
所述蜗杆内形成有连通通道以便所述齿轮腔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CN201921706345.3U 2019-10-12 2019-10-12 电机 Active CN210958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06345.3U CN210958051U (zh) 2019-10-12 2019-10-12 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06345.3U CN210958051U (zh) 2019-10-12 2019-10-12 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58051U true CN210958051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75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06345.3U Active CN210958051U (zh) 2019-10-12 2019-10-12 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58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92186B2 (en) Rotor having a cooling channel and compressor element provided with such rotor
JP2022528250A (ja) ステータコア、ハウジング、電気車両のモーター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気車両
JP4686919B2 (ja) スクロール式圧縮機
JP6125375B2 (ja) スクリュー圧縮機
CN111503033A (zh) 一种强制换热式增速空气泵
CN210958051U (zh) 电机
KR101787706B1 (ko) 일체형 오일 및 워터펌프
CN110566456B (zh) 一种无油螺杆风机
CN205178774U (zh) 高速电机蒸发冷却结构
JPH11201098A (ja) 2段遠心圧縮機
CN217999904U (zh) 离心空压机和具有该离心空压机的燃料电池系统
CN210958056U (zh) 电机
EP3602751B1 (en) Liquid injection nozzles for chiller motor
CN214228072U (zh)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EP2826998B1 (en) Air compression system and cooling structure thereof
CN211266681U (zh) 一种强迫冷却式实心转子电动机
CN105356672A (zh) 高速电机蒸发冷却结构
CN109458331A (zh) 一种具有双冷却系统的无油螺杆真空泵
CN106451917B (zh) 发电机和风力发电设备
CN220974516U (zh) 电动推进器和水域可移动设备
CN218118068U (zh) 冷却结构、冷却系统及分子泵
CN216530811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行星减速启动机的机壳壳体
CN111765777B (zh) 复合型汽轮机冷凝器及蒸汽系统
CN216490115U (zh) 一种水冷式永磁滚筒电机
CN209990611U (zh) 空气压缩机的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