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28072U -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28072U
CN214228072U CN202023106871.1U CN202023106871U CN214228072U CN 214228072 U CN214228072 U CN 214228072U CN 202023106871 U CN202023106871 U CN 202023106871U CN 214228072 U CN214228072 U CN 2142280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oil
motor
passag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0687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骆平原
王亚东
熊亮
宋国伟
何志伟
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0687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280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280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280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包括减速器壳体、电机壳体、转子铁芯内腔、第一冷却油道和冷却机构,减速器壳体包括第一油腔,第一冷却油道位于电机壳体内;第一油腔和冷却机构连接,第一冷却油道的一端与冷却机构连接,另一端位于转子铁芯内腔中,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润滑油。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具有转子铁芯的冷却散热效果好,电机的冷却散热效果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驱动系统总成一般包括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电机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控制器主要是控制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制动和反向的主令装置,减速器主要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其中,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机定子、电机绕组和转子铁芯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电机的功率极限能力往往受电机的温升极限限制,因此提高电机冷却散热能力能立竿见影的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冷却结构对电机冷却散热,但冷却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结构对电机冷却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包括减速器壳体、电机壳体、转子铁芯内腔、第一冷却油道和冷却机构,所述减速器壳体包括第一油腔,所述第一冷却油道位于所述电机壳体内;所述第一油腔和所述冷却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油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转子铁芯内腔中,所述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润滑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冷却油道包括第一通道槽和加长管,所述第一通道槽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所述加长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槽远离所述冷却机构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转子铁芯内腔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壳体包括电机主壳体和电机端盖,所述电机主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槽,所述电机端盖包括第一端盖槽,所述第一壳体槽、所述第一端盖槽和电机定子围成所述第一通道槽。
进一步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还包括转子压板,所述转子压板与转子铁芯连接,所述转子压板包括压板油孔,所述转子铁芯内腔与所述压板油孔连通,所述压板油孔用于喷淋电机绕组。
进一步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还包括第二冷却油道,所述第二冷却油道位于所述电机壳体内,所述第二冷却油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连接,另一端用于喷淋电机绕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却油道包括第二通道槽和第二油道喷嘴,所述电机壳体包括电机主壳体和电机端盖,所述电机主壳体包括第二壳体槽,所述电机端盖包括第二端盖槽,所述第二壳体槽、所述第二端盖槽和电机定子围成所述第二通道槽,所述第二通道槽呈蛇形布置,所述第二油道喷嘴与所述第二通道槽与远离所述冷却机构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油道喷嘴用于喷淋所述电机绕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冷却油道包括两个,所述电机定子包括外周侧壁,所述外周侧壁为平行于所述电机定子轴线的侧壁,两个所述第二冷却油道分别位于所述外周侧壁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道槽包括直线通道槽和环形通道槽,所述直线通道槽与所述电机定子的轴线平行,所述环形通道槽绕所述电机定子的轴线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直线通道槽为一组,相邻两组所述直线通道槽的端部与同一所述环形通道槽连接,多组所述直线通道槽和多个所述环形通道槽连接呈蛇形。
进一步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还包括第三冷却油道,所述第三冷却油道位于所述减速器壳体内,所述第三冷却油道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连通,所述另一端用于喷淋减速器的齿轮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减速器壳体包括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油腔与所述电机壳体连通,所述第二油腔用于接收所述电机壳体内的润滑油;所述第二油腔包括油腔通孔,所述第二油腔通过所述油腔通孔与所述第一油腔连通,所述油腔通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油腔内的油量,使所述第一油腔内的润滑油液面低于所述齿轮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滤清器、油泵、精滤清器和热交换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所述第一油腔、所述冷却机构和所述第一冷却油道依次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油道远离冷却机构的端部位于所述转子铁芯内腔中,在工作时,位于第一油腔内的润滑油进入到冷却机构中,冷却机构冷却润滑油,冷却后的润滑油流入第一冷却油道内,并流经第一冷却油道后进入到转子铁芯内腔中,冷却后的润滑油直接对转子铁芯进行冷却,转子铁芯的冷却散热效果好;由于转子铁芯位于电机壳体的中间位置,对转子铁芯的冷却散热效果好从而使得对电机的冷却散热效果好,提高电机的散热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
所述车辆所述与上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冷却油道立体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二冷却油道拉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减速器壳体,21-电机主壳体;22-电机端盖,3-转子铁芯内腔,4-第一冷却油道,41-第一通道槽,42-加长管,5-第一油腔,6-冷却机构,61-粗滤清器,62-油泵,63-精滤清器,64-热交换器,7-转子压板,71-压板油孔,8-第二冷却油道,811-直线通道槽,812-环形通道槽,82-第二油道喷嘴,9-第三冷却油道,91-油道管,92-第三油道喷嘴,10-第二油腔,11-减速器,12-电机,13-转子铁芯,14-电机定子,15-齿轮组件,16-电机绕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包括减速器壳体1、电机壳体、转子铁芯内腔3、第一冷却油道4和冷却机构6,所述减速器壳体1包括第一油腔5,所述第一冷却油道4位于所述电机壳体内;所述第一油腔5和所述冷却机构6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油道4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6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转子铁芯内腔3中,所述冷却机构6用于冷却润滑油。
具体而言,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用于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驱动系统总成包括电机12和减速器11,电机12包括电机壳体,以及设于电机壳体内的电机定子14、电机绕组16和转子铁芯13,转子铁芯13包括转子铁芯内腔3,如图1所示,转子铁芯内腔3位于转子铁芯13的中部。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油腔5、所述冷却机构6和所述第一冷却油道4依次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油道4远离冷却机构6的端部位于所述转子铁芯内腔3中,在工作时,位于第一油腔5内的润滑油进入到冷却机构6中,冷却机构6冷却润滑油,冷却后的润滑油流入第一冷却油道4内,并流经第一冷却油道4后进入到转子铁芯内腔3中,冷却后的润滑油直接对转子铁芯13进行冷却,转子铁芯13的冷却效果好;由于转子铁芯13位于电机壳体的中间位置,对转子铁芯13的冷却散热效果好从而使得对电机12的冷却散热效果好,提高电机12的散热能力。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油道4包括第一通道槽41和加长管42,所述第一通道槽41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所述加长管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槽41远离所述冷却机构6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转子铁芯内腔3的中部。
所述加长管42的另一端伸入所述转子铁芯内腔3的中部,能够将冷却后的润滑油注入到转子铁芯内腔3的中部,冷却后的润滑油从转子铁芯内腔3的中部开始对转子铁芯13以及电机壳体内的其他结构进行冷却,能够增加对转子铁芯13的冷却散热效果以及对电机12的冷却散热效果。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壳体包括电机主壳体21和电机端盖22,所述电机主壳体21包括第一壳体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机端盖22包括第一端盖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壳体槽、所述第一端盖槽和电机定子14围成所述第一通道槽41。
由第一壳体槽、第一端盖槽和电机定子14围成所述第一通道槽41,能够避免在电机12内单独增加用于第一冷却油道4的结构,可以减少电机12的物料成本和组装成本,以及节省电机12空间。同时第一通道槽41内的润滑油能够对电机定子14的散热。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还包括转子压板7,所述转子压板7与转子铁芯13连接,所述转子压板7包括压板油孔71,所述转子铁芯内腔3与所述压板油孔71连通,所述压板油孔71用于喷淋电机绕组16。
由于转子铁芯内腔3与压板油孔71连通,压板油孔71用于喷淋电机绕组16,冷却后的润滑油进入转子铁芯内腔3中,在转子铁芯内腔3中冷却后通过压板油孔71继续对电机绕组16进行冷却,以实现对电机绕组16的冷却。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还包括第二冷却油道8,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位于所述电机壳体内,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6连接,另一端用于喷淋电机绕组16。
经冷却机构6冷却后的润滑油流入第二冷却油道8内,并流经第二冷却油道8后对电机绕组16喷淋,润滑油能够冷却电机绕组16。
第一冷却油道4和第二冷却油道8中的润滑油均对电机绕组16进行冷却,从而增加润滑油对电机12的冷却散热效果,提高电机12的散热能力。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包括第二通道槽和第二油道喷嘴82,所述电机壳体包括电机主壳体21和电机端盖22,所述电机主壳体21包括第二壳体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机端盖22包括第二端盖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壳体槽、所述第二端盖槽和电机定子14围成所述第二通道槽,所述第二通道槽呈蛇形布置,所述第二油道喷嘴82与所述第二通道槽与远离所述冷却机构6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油道喷嘴82用于喷淋所述电机绕组16。
由第二壳体槽、第二端盖槽和电机定子14围成所述第二通道槽,能够避免在电机12内单独增加用于第二冷却油道8的结构,可以减少电机12的物料成本和组装成本,以及节省电机12空间。所述第二通道槽呈蛇形布置能够增加第二冷却油道8与电机定子14的接触面积,使得散热面积大,从而增加对电机定子14和电机12的冷却散热效果。
第二油道喷嘴82的数量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图2和图3所示为设置有八个,且对准电机定子14轴向方向两侧的电机绕组16。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包括两个,所述电机定子14包括外周侧壁,所述外周侧壁为平行于所述电机定子14轴线的侧壁,两个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分别位于所述外周侧壁的二分之一。
两个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分别位于所述外周侧壁的二分之一,相对于一个第二冷却油道8布置于外周侧壁的方案,外周侧壁与从冷却机构6流出的冷却润滑油的接触面积和流量大,从第二冷却油道8流出喷淋电机绕组16的润滑油的温度低,使得第二冷却油道8对电机定子14及电机绕组16的冷却散热效果好。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包括三个或四个等,三个或四个等布置于所述外周侧壁的面积相同,同样可以使得多个第二冷却油道8对电机定子14及电机绕组16的冷却散热效果好。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槽包括直线通道槽811和环形通道槽812,所述直线通道槽811与所述电机定子14的轴线平行,所述环形通道槽812绕所述电机定子14的轴线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直线通道槽811为一组,相邻两组所述直线通道槽811的端部与同一所述环形通道槽812连接,多组所述直线通道槽811和多个所述环形通道槽812连接呈蛇形。
直线通道槽811呈直线结构,与电机定子14的轴线平行,环形通道槽812呈环形结构,绕所述电机定子14的轴线间隔设置,第二通道槽包括直线通道槽811和环形通道槽812,方便加工和成型。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还包括第三冷却油道9,所述第三冷却油道9位于所述减速器壳体1内,所述第三冷却油道9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6连通,所述另一端用于喷淋减速器11的齿轮组件15。
经冷却机构6冷却后的润滑油流入第三冷却油道9内,并流经第三冷却油道9后对减速器11的齿轮组件15喷淋,润滑齿轮组件15的啮合齿面,润滑油为强制润滑齿轮组件15,润滑效果好,且能够对齿轮组件15进行散热。
如图1所示,第三冷却油道9包括油道管91和第三油道喷嘴92,第三油道喷嘴92对准齿轮组件15的啮合齿面。第三油道喷嘴92的数量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图1所示为设置有两个。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减速器壳体1包括第二油腔10,所述第二油腔10与所述电机壳体连通,所述第二油腔10用于接收所述电机壳体内的润滑油;所述第二油腔10包括油腔通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油腔10通过所述油腔通孔与所述第一油腔5连通,所述油腔通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油腔5内的油量,使所述第一油腔5内的润滑油液面低于所述齿轮组件15。
第二油腔10用于接收第一冷却油道4和第二冷却油道8对转子铁芯13、电机定子14和电机绕组16冷却后的润滑油,所述第二油腔10通过所述油腔通孔与所述第一油腔5连通,所述油腔通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油腔5内的油量,使所述第一油腔5内的润滑油液面低于所述齿轮组件15,齿轮组件15不搅动润滑油,减少传动搅油损失。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机构6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滤清器61、油泵62、精滤清器63和热交换器64。
粗滤清器61用于过滤掉润滑油中的较大的杂质;经过粗过滤的润滑油被油泵62吸入,油泵62作为液压动力源,用于使润滑油流动;油泵62将粗过滤的润滑油推送至精滤清器63,精滤清器63用于进一步提高润滑油的清洁度;从精滤清器63流出的润滑油进入热交换器64内进行热量交换,冷却润滑油。
在一实施例中,油泵62选择电子泵。电子泵具有流量大、压力高、性能稳定、安装方便的优点。
本申请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油腔5内的润滑油受到油泵62的作用,进入粗滤清器61内;在粗滤清器61内过滤掉较大的杂质,从粗滤清器61流出的润滑油被吸入至油泵62内;油泵62将润滑油推送至精滤清器63,精滤清器63进一步提高润滑油的清洁度;从精滤清器63流出的润滑油进入热交换器64内进行热量交换,热交换器64冷却润滑油;冷却后的润滑油从热交换器64内流出后分为三路,分别为流入第一冷却油道4、第二冷却油道8和第三冷却油道9,其中第一冷却油道4和第二冷却油道8位于电机壳体内,第三冷却油道9位于减速器壳体1内。
第一冷却油道4内冷却后的润滑油流入转子铁芯内腔3内,并穿过压板油孔71喷淋电机绕组16,第一冷却油道4内的润滑油对转子铁芯13和电机绕组16进行冷却。
第二冷却油道8内冷却后的润滑油喷淋电机绕组16,第二冷却油道8内的润滑油用于冷却电机定子14和电机绕组16。
第三冷却油道9内冷却后的润滑油喷淋齿轮组件15,润滑油用于强制润滑齿轮组件15。润滑齿轮组件15后的润滑油流入第一油腔5内。
第一冷却油道4和第二冷却油道8的润滑油在对转子铁芯13、电机绕组16和电机定子14冷却后位于电机壳体内,电机壳体与第二油腔10连通,润滑油从电机壳体流入第二油腔10内,第二油腔10与第一油腔5通过油腔通孔连通,第二油腔10内的润滑油流入第一油腔5内,进而实现一个循环。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
由于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对电机12的冷却散热效果好使得电机12的功率密度大,电机12的功率极限能力强,使得客户的满意度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器壳体(1)、电机壳体、转子铁芯内腔(3)、第一冷却油道(4)和冷却机构(6),所述减速器壳体(1)包括第一油腔(5),所述第一冷却油道(4)位于所述电机壳体内;
所述第一油腔(5)和所述冷却机构(6)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油道(4)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6)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转子铁芯内腔(3)中,所述冷却机构(6)用于冷却润滑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油道(4)包括第一通道槽(41)和加长管(42),所述第一通道槽(41)与所述电机壳体连接,所述加长管(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槽(41)远离所述冷却机构(6)的端部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转子铁芯内腔(3)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包括电机主壳体(21)和电机端盖(22),所述电机主壳体(21)包括第一壳体槽,所述电机端盖(22)包括第一端盖槽,所述第一壳体槽、所述第一端盖槽和电机定子(14)围成所述第一通道槽(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子压板(7),所述转子压板(7)与转子铁芯(13)连接,所述转子压板(7)包括压板油孔(71),所述转子铁芯内腔(3)与所述压板油孔(71)连通,所述压板油孔(71)用于喷淋电机绕组(16)。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冷却油道(8),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位于所述电机壳体内,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6)连接,另一端用于喷淋电机绕组(1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包括第二通道槽和第二油道喷嘴(82),电机主壳体(21)包括第二壳体槽,电机端盖(22)包括第二端盖槽,所述第二壳体槽、所述第二端盖槽和电机定子(14)围成所述第二通道槽,所述第二通道槽呈蛇形布置,所述第二油道喷嘴(82)与所述第二通道槽与远离所述冷却机构(6)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油道喷嘴(82)用于喷淋所述电机绕组(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包括两个,所述电机定子(14)包括外周侧壁,所述外周侧壁为平行于所述电机定子(14)轴线的侧壁,两个所述第二冷却油道(8)分别位于所述外周侧壁的二分之一。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槽包括直线通道槽(811)和环形通道槽(812),所述直线通道槽(811)与所述电机定子(14)的轴线平行,所述环形通道槽(812)绕所述电机定子(14)的轴线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直线通道槽(811)为一组,相邻两组所述直线通道槽(811)的端部与同一所述环形通道槽(812)连接,多组所述直线通道槽(811)和多个所述环形通道槽(812)连接呈蛇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冷却油道(9),所述第三冷却油道(9)位于所述减速器壳体(1)内,所述第三冷却油道(9)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机构(6)连通,所述另一端用于喷淋减速器(11)的齿轮组件(1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壳体(1)包括第二油腔(10),所述第二油腔(10)与所述电机壳体连通,所述第二油腔(10)用于接收所述电机壳体内的润滑油;
所述第二油腔(10)包括油腔通孔,所述第二油腔(10)通过所述油腔通孔与所述第一油腔(5)连通,所述油腔通孔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油腔(5)内的油量,使所述第一油腔(5)内的润滑油液面低于所述齿轮组件(1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6)包括依次连接的粗滤清器(61)、油泵(62)、精滤清器(63)和热交换器(64)。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
CN202023106871.1U 2020-12-21 2020-12-21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42280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06871.1U CN214228072U (zh) 2020-12-21 2020-12-21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06871.1U CN214228072U (zh) 2020-12-21 2020-12-21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28072U true CN214228072U (zh) 2021-09-17

Family

ID=77704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06871.1U Active CN214228072U (zh) 2020-12-21 2020-12-21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280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8118A (zh) * 2022-03-25 2022-05-06 江苏嘉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外转子滚筒电机定子的散热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8118A (zh) * 2022-03-25 2022-05-06 江苏嘉轩智能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外转子滚筒电机定子的散热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5138B (zh)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WO2021238656A1 (zh) 一种定子铁芯冷却结构及电机冷却系统
US8803380B2 (en) Electric machine modul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7834492B2 (en)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liquid-cooled rotor
US9197115B2 (en) Electric machine cooling
WO2020262303A1 (ja) 液冷モータ
US20230087205A1 (en) Power Assembly and Electric Vehicle
CN214228072U (zh) 一种驱动系统总成的冷却结构及车辆
CN111379845A (zh) 驱动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13442861A (zh) 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和电驱动总成
CN113939980A (zh) 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JP2004357458A (ja) 車両用電動機冷却システム
CN216306680U (zh) 纯电动油冷电机减速箱冷却润滑结构
CN111725939A (zh) 一种冷却系统、定子组件以及轴向磁场电机
CN111740532A (zh) 新能源动力总成冷却结构
CN115021437A (zh) 定子组件、电机以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14421678A (zh) 一种转子总成、电机以及车辆
CN208862672U (zh) 一种提高isg电机定子水冷冷却效果的机壳结构
CN212367011U (zh) 双冷却总成
CN211398529U (zh) 驱动制动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7883045U (zh) 一种集成油气路分配器的直驱电机
CN215419870U (zh) 一种高散热性能的磁悬浮电机外壳
CN216546064U (zh) 一种电驱动总成的冷却润滑装置和电驱动总成
CN212811449U (zh) 新能源动力总成冷却结构
CN210958051U (zh) 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