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48872U -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48872U CN210948872U CN201922007051.8U CN201922007051U CN210948872U CN 210948872 U CN210948872 U CN 210948872U CN 201922007051 U CN201922007051 U CN 201922007051U CN 210948872 U CN210948872 U CN 2109488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flow
- involute
- engine
- air
- air fl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包括发动机(1),在发动机(1)的一端面设置有可容纳离心风扇(23)的导风罩(2),在所述发动机(1)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包覆发动机的导流罩(3),所述导风罩(2)偏心或正对布置在发动机(1)的一端面,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气流通道。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巧妙、使用可靠、成本低廉的优点,采用它能够对冷却空气进行分流引导,对发动机的不同位置进行散热,提高了发动机的散热效果,降低了发动机的热负荷,保证了用户体验和发动机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冷式发动机,特别是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风冷式发动机导风罩结构通常使用的是单一渐开通道的结构,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在发动机运转时曲轴带动与曲轴接合的离心式风扇在单一渐开通道的导风罩内形成冷却气流,并在汽缸处设置冷却气流出口以降低发动机汽缸的温度,但此种结构存在冷却气流分配不合理、导向性差、机体某些需求散热部位,如机体的机油容纳处的冷却风量少、散热差等问题,从而影响用户体验与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在CN103511055B中公开了名称为“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冷却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它通过护罩覆盖冷却风扇、缸体及缸盖,将冷却风引导到缸体及缸盖一侧,冷却风通过冷却风扇的旋转而产生,冷却风扇设在曲轴的轴线上的一个端部。并且,缸盖上形成有配置在燃烧室外方的气套,使气套在曲轴的轴线上的一端侧向外部开放。护罩上形成有:涡旋壁,其从侧方与冷却风扇相对,并且其与冷却风扇之间的间隔在该冷却风扇的旋转方向上朝向前方逐渐变大;引导壁,其从接近该涡旋壁的旋转方法上的后方侧的端部的位置,朝向气套一侧直线状地延伸。从该专利可以看出,其单一渐开通道主要针对汽缸位置进行冷却,而容纳机油的机体位置未能得能到较好的散热,由此将引起发动机的机油温度高、热负荷大,导致热机时功率衰减和用户体验差等问题。
在PCT/CN2007/002426中公开了名称为“离心式风机及具有该风机的新风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它包括风轮、位于风轮外部的风道、以及驱动风轮转动的电机。风道是由两块风道板和前后侧板与风轮外表面之间所形成的空腔,风道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气流出口,形成具有双出口的双风道,风轮转动时将吸入的空气经两个风道及两个气流口同时向两个风向吹出。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机壳、由两个离心式风机组合而成的离心式风机组、空气过滤单元、以及控制和显示用的前面板。从该专利可以看出,虽然该风机具有向两个方向吹风的功能,但是,对于发动机而言,仍然无法对热机某些部位进行针对性的散热,由此将引起发动机的机油温度高、热负荷大,导致热机时功率衰减和用户体验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对发动机机体散热效果好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包括发动机,在发动机的一端面设置有可容纳离心风扇的导风罩,在所述发动机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包覆发动机的导流罩,所述导风罩偏心或正对布置在发动机的一端面,在所述导风罩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气流通道。
进一步,在所述导风罩上设置有两个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出口分别位于导风罩的上部和下部,且分别对应发动机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对应导风罩下部气流通道与导流罩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或者,所述导风罩上设置有三个气流通道,所述其中一个气流通道的出口位于导风罩上部且对应发动机上部;所述另外两个气流通道出口位于导风罩下端和下部右侧且分别对应发动机下端面和下部右侧;所述对应导风罩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气流通道与导流罩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所述对应导风罩下端和下部右侧的气流通道与导流罩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或者,所述导风罩上设置有四个气流通道,所述其中一个气流通道的出口位于导风罩上部且对应发动机上部;所述另外三个气流通道出口位于导风罩下部且分别对应发动机下部右侧、下端面和下部左侧;所述对应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气流通道与导流罩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其中,所述导风罩包括回转体壳体,所述回转体壳体由至少两条沿同一方向设置的渐开线围成,所述渐开线纵向延伸形成曲面,该曲面与离心风扇外沿形成气流通道。
为了最大化气流通道长度,所述相邻渐开线首尾相连,且渐开线的尾端伸出相邻渐开线的首端。
为了对气流进行引导,到达所需部位,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外端端头设置有沿气流方向向前延伸的延伸线段,该延伸线段纵向和横向延伸形成与气流通道连通的气流引导口。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示渐开线为两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和渐开线B,所述渐开线A和渐开线B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的长度占渐开线A和渐开线B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四。
进一步描述,所述渐开线A和渐开线B均纵向延伸与离心风扇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和气流通道B,所述气流通道A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下部。
为了使得散热效果更好,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和缸体,在所述缸头和缸体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所述缸头和缸体上的翅片分别位于气流通道A的气流引导口和气流通道B的气流引导口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或者,所述渐开线为三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渐开线B和渐开线C;所述渐开线A、渐开线B和渐开线C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的长度占渐开线A、渐开线B和渐开线C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三。
其中,所述渐开线A、渐开线B和渐开线C均纵向延伸与离心风扇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气流通道B和气流通道C,所述气流通道A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下端面,所述气流通道C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下部右侧面。
同样,为了引导气流,使得散热效果更好,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和缸体,在所述缸头和缸体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所述缸头上的翅片位于气流通道A的气流引导口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缸体下端面的翅片和右侧的翅片分别位于气流通道B的气流引导口和气流通道C的气流引导口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或者,所述渐开线为四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渐开线B、渐开线C和渐开线D;所述渐开线A、渐开线B、渐开线C和渐开线D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的长度占渐开线A、渐开线B、渐开线C和渐开线D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三。
其中,所述渐开线A、渐开线B、渐开线C和渐开线D均纵向延伸与离心风扇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气流通道B、气流通道C和气流通道D,所述气流通道A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下部左侧面,所述气流通道C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下端面,所述气流通道D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对应发动机下部右侧面。
为了引导气流,使得散热效果好,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和缸体,在所述缸头和缸体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所述缸头上的翅片位于气流通道A的气流引导口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所述缸体左侧的翅片、下端面的翅片和右侧的翅片分别位于气流通道B的气流引导口、气流通道C的气流引导口和气流通道D的气流引导口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为对缸体左侧进行散热,所述缸体左侧面的翅片为纵向或斜向下设置形成引导翅片,所述引导翅片的下端位于气流通道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并配合所述风扇罩下端和左侧,形成沿气流方向由前端到后端的气流通道,以将缸体下端面的部分气流引导至缸体左侧。
为对缸体左侧进行散热,所述设置在缸体下端面和右侧的翅片沿气流引导口的气流切向方向纵向或斜向设置。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巧妙、使用可靠、成本低廉的优点,采用它能够对冷却空气进行分流引导,对发动机的不同位置进行散热,提高了发动机的散热效果,降低了发动机的热负荷,保证了用户体验和发动机寿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与导风罩结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向流向图;
图5为图4的右侧视图
图6为图2的左侧视图;
图7为图2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的回转体壳体型线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罩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的回转体壳体型线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罩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结构的回转体壳体型线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罩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2、3、4、5、6、7所示,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包括发动机1,在发动机1的一端面设置有可容纳离心风扇的导风罩2,在所述发动机1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包覆发动机的导流罩3,所述导风罩2偏心或正对布置在发动机1的一端面,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气流通道。
其中,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两个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出口分别位于导风罩2的上部和下部,且分别对应发动机1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对应导风罩2下部气流通道与导流罩3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或者,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三个气流通道,所述其中一个气流通道的出口位于导风罩2上部且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另外两个气流通道出口位于导风罩2下端和下部右侧且分别对应发动机1下端面和下部右侧;所述对应导风罩2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气流通道与导流罩3下端和下部右侧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当气流通过导风罩2下部的其中一个气流通道流出时,无法直接向发动机1左侧面进行散热,此时,为对缸体左侧进行散热,所述缸体左侧的翅片18为斜向设置,并分别配合所述风扇罩2和所述导流罩3的下端和左侧,形成沿气流方向由前端到后端的气流通道,以将缸体下端面的部分气流引导至缸体左侧,气流可以很好的对发动机1左侧面进行散热。
或者,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四个气流通道,所述其中一个气流通道的出口位于导风罩2上部且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另外三个气流通道出口位于导风罩2下部且分别对应发动机1下部右侧、下端面和下部左侧;所述对应发动机1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气流通道与导流罩(3)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进一步描述,所述导风罩2包括回转体壳体,所述回转体壳体由至少两条沿同一方向设置的渐开线5围成,所述渐开线5纵向延伸形成曲面6,该曲面6与离心风扇23外沿形成气流通道。
为了最大化气流通道长度,达到最佳的冷却风量利用率,所述相邻渐开线5首尾相连,且渐开线5的尾端7伸出相邻渐开线5的首端8。
为了引导冷却气流对相应部位进行散热,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外端端头9设置有沿气流方向向前延伸的延伸线段10,该延伸线段10纵向和横向延伸形成与气流通道连通的气流引导口11。
如图8、9、10所示,所示渐开线为两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12和渐开线B13,所述渐开线A12和渐开线B13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12的长度占渐开线A12和渐开线B13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四。
其中,所述渐开线A12和渐开线B13均纵向延伸与离心风扇23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14和气流通道B15,所述气流通道A14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15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部。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16和缸体17,在所述缸头16和缸体17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18;所述缸头16和缸体17上的翅片18分别位于气流通道A14的气流引导口11和气流通道B15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空腔内的离心风扇23在发动机1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使得外部空气进入到空腔内,同时,空气在离心风扇23的带动下在空腔内进行旋转形成气流,旋转的气流通过由渐开线5构成的气流通道A14和气流通道B15向外排出;由于气流通道的出口对应发动机1的上部和下部,并接合包围所述发动机1的导流罩3,以针对地对对发动机1相对应的上、下部进行散热处理。
实施例2:如图11、12、13所示,所述渐开线为三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12、渐开线B13和渐开线C19;所述渐开线A12、渐开线B13和渐开线C19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12的长度占渐开线A12、渐开线B13和渐开C19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三。
其中,所述渐开线A12、渐开线B13和渐开线C19均纵向延伸与风扇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14、气流通道B15和气流通道C20,所述气流通道A14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15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端面,所述气流通道C20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部右侧。
同理,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16和缸体17,在所述缸头16和缸体17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18;所述缸头16上的翅片18位于气流通道A14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缸体16下端面的翅片18和右侧的翅片18分别位于气流通道B15的气流引导口11和气流通道C20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缸头、以及容纳机油位置的所述缸体17的下部右侧面和缸体17下端面为主要热源处,所述气流通道A14、气流通道B15和气流通道C20的出口分别对应发动机的缸头16、缸体17的下端面和缸体17的下部右侧,以有针对地对主要热源处位置进行散热。
实施例3:如图14、15、16所示,所述渐开线为四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12、渐开线B13、渐开线C19和渐开线D21;所述渐开线A12、渐开线B13、渐开线C19和渐开线D21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12的长度占渐开线A12、渐开线B13、渐开线C19和渐开线D21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三。
其中,所述渐开线A12、渐开线B13、渐开线C19和渐开线D21均纵向延伸与风扇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14、气流通道B15、气流通道C20和气流通道D22,所述气流通道A14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15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部左侧面,所述气流通道C20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端面,所述气流通道D22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部右侧面。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16和缸体17,在所述缸头16和缸体17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18;所述缸头16上的翅片18位于气流通道A14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所述缸体17左侧的翅片18、下端面的翅片18和下部右侧的翅片18分别位于气流通道B15的气流引导口11、气流通道C20的气流引导口11和气流通道D22 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A14、气流通道B15、气流通道C20和气流通道D22的气流引导口11分别对应发动机的缸头16、缸体17的下部左侧、缸体17的下端面和缸体17右侧,以针对上述主要热源处位置进行散热。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所述缸体17左侧面的翅片18为纵向或斜向下设置形成引导翅片24,所述引导翅片24的下端位于气流通道B15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所述设置在缸体17下端面和右侧的翅片18沿气流引导口1的气流切向方向纵向或斜向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指发动机的缸头和缸体;所述的纵向和横向均以面对导风罩的外端面为基准面所做的纵向和横向的延伸。
Claims (18)
1.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包括发动机(1),在发动机(1)的一端面设置有可容纳离心风扇(23)的导风罩(2),在所述发动机(1)的两侧设置有用于包覆发动机的导流罩(3),其特征是:所述导风罩(2)偏心或正对布置在发动机(1)的一端面,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气流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两个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出口分别位于导风罩(2)的上部和下部,且分别对应发动机(1)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对应导风罩(2)下部气流通道与导流罩(3)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三个气流通道,所述其中一个气流通道的出口位于导风罩(2)上部且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另外两个气流通道出口位于导风罩(2)下端和下部右侧且分别对应发动机(1)下端面和下部右侧;所述对应导风罩(2)下端和下部右侧的气流通道与导流罩(3)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在所述导风罩(2)上设置有四个气流通道,所述其中一个气流通道的出口位于导风罩(2)上部且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另外三个气流通道出口位于导风罩(2)下部且分别对应发动机(1)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所述对应发动机(1)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气流通道与导流罩(3)配合,形成用于冷却发动机下部左侧、下端面和下部右侧的冷却流道。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导风罩(2)包括回转体壳体,所述回转体壳体由至少两条沿同一方向设置的渐开线(5)围成,所述渐开线(5)纵向延伸形成曲面(6),该曲面(6)与离心风扇(23)外沿形成气流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相邻渐开线(5)首尾相连,且渐开线(5)的尾端(7)伸出相邻渐开线(5)的首端(8)。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外端端头(9)设置有沿气流方向向前延伸的延伸线段(10),该延伸线段(10)纵向和横向延伸形成与气流通道连通的气流引导口(1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示渐开线为两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12)和渐开线B(13),所述渐开线A(12)和渐开线B(13)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12)的长度占渐开线A(12)和渐开线B(13)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渐开线A(12)和渐开线B(13)均纵向延伸与离心风扇(23)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14)和气流通道B(15),所述气流通道A(14)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15)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16)和缸体(17),在所述缸头(16)和缸体(17)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18);所述缸头(16)和缸体(17)上的翅片(18)分别位于气流通道A(14)的气流引导口(11)和气流通道B(15)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渐开线为三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12)、渐开线B(13)和渐开线C(19);所述渐开线A(12)、渐开线B(13)和渐开线C(19)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12)的长度占渐开线A(12)、渐开线B(13)和渐开线C(19)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三。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渐开线A(12)、渐开线B(13)和渐开线C(19)均纵向延伸与离心风扇(23)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14)、气流通道B(15)和气流通道C(20),所述气流通道A(14)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15)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端面,所述气流通道C(20)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部右侧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16)和缸体(17),在所述缸头(16)和缸体(17)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18);所述缸头(16)上的翅片(18)位于气流通道A(14)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缸体(17)下端面的翅片(18)和右侧的翅片(18)分别位于气流通道B(15)的气流引导口(11)和气流通道C(20)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渐开线为四条,且分别为渐开线A(12)、渐开线B(13)、渐开线C(19)和渐开线D(21);所述渐开线A(12)、渐开线B(13)、渐开线C(19)和渐开线D(21)分别纵向延伸所形成曲面围成回转体壳体,且所述渐开线A(12)的长度占渐开线A(12)、渐开线B(13)、渐开线C(19)和渐开线D(21)的总长度的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三。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渐开线A(12)、渐开线B(13)、渐开线C(19)和渐开线D(21)均纵向延伸与离心风扇(23)外沿形成气流通道A(14)、气流通道B(15)、气流通道C(20)和气流通道D(22),所述气流通道A(14)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上部;所述气流通道B(15)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部左侧面,所述气流通道C(20)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端面,所述气流通道D(22)通过相应气流引导口(11)对应发动机(1)下部右侧面。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发动机包括缸头(16)和缸体(17),在所述缸头(16)和缸体(17)上均设置有多个翅片(18);所述缸头(16)上的翅片(18)位于气流通道A(14)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所述缸体(17)左侧的翅片(18)、下端面的翅片(18)和右侧的翅片(18)分别位于气流通道B(15)的气流引导口(11)、气流通道C(20)的气流引导口(11)和气流通道D(22)的气流引导口(11)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17.如权利要求10、13或16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缸体(17)左侧面的翅片(18)为纵向或斜向下设置形成引导翅片(24),所述引导翅片(24)的下端位于气流通道B(15)所出气流的气流范围内。
18.如权利要求10、13或16所述的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其特征:所述设置在缸体(17)下端面和右侧的翅片(18)沿气流引导口(11)的气流切向方向纵向或斜向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07051.8U CN210948872U (zh) | 2019-11-20 | 2019-11-20 |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07051.8U CN210948872U (zh) | 2019-11-20 | 2019-11-20 |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48872U true CN210948872U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374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07051.8U Active CN210948872U (zh) | 2019-11-20 | 2019-11-20 |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48872U (zh) |
-
2019
- 2019-11-20 CN CN201922007051.8U patent/CN21094887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63098A (zh) | 动力组件和园林工具 | |
KR20140075924A (ko) | 전동식 오일펌프 | |
CN104245237A (zh) | 带有通风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 |
CN210858915U (zh) |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系统 | |
CN210948872U (zh) |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机构 | |
CN110821631A (zh) |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系统 | |
CN215392873U (zh) | 交流无刷切割工具 | |
JP3957365B2 (ja) | 作業機の防音構造 | |
CN113803158A (zh) | 一种新型发电机组 | |
CN210919218U (zh) | 一种风冷式发动机导风罩 | |
CN101776007B (zh) | 箱型柴油发电机组散热结构 | |
CN210115125U (zh) | 一种具有风冷装置的碎纸机 | |
CN216157764U (zh) | 一种新型发电机组 | |
CN216950561U (zh) | 一种汽车及其电动增压器 | |
CN201620943U (zh) | 箱型柴油发电机组散热结构 | |
CN212250212U (zh) |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结构 | |
CN217270441U (zh) | 一种发动机 | |
CN219380584U (zh) | 电动工具 | |
CN221331001U (zh) | 一种食品加工装置的散热降噪结构 | |
CN117128081A (zh) | 一种发动机 | |
CN210879076U (zh) | 角磨机散热结构以及角磨机 | |
CN216564815U (zh) | 一种同步散热的风机 | |
CN217956984U (zh) | 一种变频一体机 | |
CN214007303U (zh) | 一种柴油发动机冷却装置 | |
CN217388415U (zh) | 一种链锯行星齿轮减速机构的散热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