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48011U -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48011U CN210948011U CN201921006817.4U CN201921006817U CN210948011U CN 210948011 U CN210948011 U CN 210948011U CN 201921006817 U CN201921006817 U CN 201921006817U CN 210948011 U CN210948011 U CN 2109480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compression
- pressing
- expansion
- da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涉及围栏立柱技术领域,包括主体,主体包括:第一基部、第二基部、安装部、支撑部、阻尼部。阻尼部包括:第一密压部、第二密压部、第一压缩部、第二压缩部。第二密压部与第一密压部紧密贴合,第二密压部倾斜或垂直于第一基部和/或第二基部。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密压部与第二密压部紧密贴合的作用,在第一密压部与第二密压部受力相互远离时能够进行相互摩擦,以抵抗两者相互方向的作用力,避免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之间相互远离。或者同样本实用新型通过倾斜的第一密压部与第二密压部产生的倾斜面阻挡其横向作用力以及配合摩擦力阻挡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之间相互脱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围栏立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柱结构。
背景技术
围栏通常由围栏网片或栏杆、立柱构成,围栏主要用于住宅、公路、商业区、公共场所等场合中的安全防护及装饰美化。围栏在进行安全防护和装饰美化时通常都暴露在露天环境中,这就导致立柱需要面临自然环境以及人为破坏的影响。
目前,如图1、2、3所示,围栏是由立柱的主体1与网片2构成的,网片2挂钩在立柱上的勾部14上,并且立柱的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相互间又不是固定连接的,故如图4所示,网片受到人为的碰撞以及风沙雨水等自然环境的应力影响,拉动立柱上的勾部14,将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拉开,影响了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的抗疲劳性,不仅破坏了立柱的整体性,还破坏了立柱与地面的连接点(立柱底部安装有水泥,如果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发生形变将会使得水泥开裂)。
通常为杜绝这种状况的发生,目前采用的方式具有两种,一是直接将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相互贴合的面焊接起来;二是在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上设置一个孔,然后使用标准固定件穿过该孔将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固定起来。
但是,通过第一种将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2焊接起来的方式会破坏其表面镀层,损伤其连接点处抗锈抗腐蚀能力易造成连接点处的第一、第二基部11、12热变形,从而造成连接点处应力集中,导致连接点的动态疲劳连接强度差。而通过第二种方式连接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2则需要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使得固定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焊接固定和采用标准件固定会出现降低立柱抵抗力和提高成本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防拉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立柱结构,其中,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第一基部;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接触贴合;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由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的右端向前后两侧弯折形成,所述安装部包括:勾部,所述勾部由所述安装部的前或后边弯折形成,所述勾部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基部或所述第二基部位置,所述勾部沿纵向延伸设置;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由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的左端向前后两侧弯折形成,所述支撑部为中空的密闭式结构;阻尼部,所述阻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上,所述阻尼部由所述第一基部沿着所述第二基部方向下凹形成,所述阻尼部包括:第一密压部,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基部相连,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基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密压部倾斜或垂直于所述第一基部和/或所述第二基部;第二密压部,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基部相连,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密压部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密压部倾斜或垂直于所述第一基部和/或所述第二基部;第一压缩部,所述第一压缩部连接所述第一密压部;第二压缩部,所述第二压缩部连接所述第二密压部,所述第二压缩部与所述第一压缩部紧密贴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首先在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受力带动第一密压部与第二密压部同样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通过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互摩擦以抵抗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上的应力,或者通过倾斜于所述第一基部和/或所述第二基部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产生的倾斜面阻挡其横向作用力以及配合摩擦力阻挡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之间相互脱离。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阻尼部与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属于同性材料。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压部的密度要大于所述第一基部的密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压部的密度要大于所述第二基部的密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压部或所述第二密部的横向长度要长于所述第一基部或所述第二基部的厚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所述阻尼部由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上的面下凹成通孔形成,所述第二压缩部向远离所述阻尼部方向弯曲并贴合所述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压缩部向远离所述阻尼部方向弯曲并贴合所述第二压缩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阻尼部包括还包括:第一膨胀部,所述第一膨胀部位于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压缩部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膨胀部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压缩部,所述第一膨胀部向远离所述阻尼部中心的侧方向进行膨胀;第二膨胀部,所述第二膨胀部位于所述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压缩部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膨胀部两端连接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压缩部,所述第二膨胀部向远离所述阻尼部中心的侧方向进行膨胀,所述第一膨胀部卡合在所述第二膨胀部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紧密贴合的作用,在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受力相互远离时能够进行相互摩擦,以抵抗两者相互方向的作用力,避免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之间相互远离;或者同样本实用新型通过倾斜的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产生的倾斜面阻挡其横向作用力以及配合摩擦力阻挡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之间相互脱离,防止焊接起来的方式会破坏其表面镀层,损伤其连接点处抗锈抗腐蚀能力造成连接点处的热变形,从而造成连接点处应力集中,导致连接点的动态疲劳连接强度差。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方式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使得固定成本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摩擦,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受力以致于第一密压部与第二密压部同样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互摩擦以抵抗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上的应力,迫使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不进行分离;
磨损抵抗,通过增大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的密度,使得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硬度变高,进一步加强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抗摩擦能力,以抵抗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互摩擦产生磨损的现象,迫使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不进行分离;
应力分担,通过加长所述第一密压部或所述第二密部的横向长度使得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互摩擦的面积增大以分担摩擦力,进一步增强抗摩擦能力,以抵抗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互摩擦产生磨损的现象,迫使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不进行分离;
相互作用,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互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其中,与所述第一密压部相连的第一膨胀部勾住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连的第二膨胀部,使得所述第一膨胀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二膨胀部或使得所述第二膨胀部能够限制所述第一膨胀部,迫使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不进行分离;
应力转嫁,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互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其中,与所述第一密压部相连的第一压缩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连的第二压缩部同样受力挤压所述第二基部,使得所述第二基部上能够分担横向运动的拉力,迫使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不进行分离;或者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密压部相互受力过大促使两者变形时,向外凸出所述第一膨胀部与所述第二膨胀部则压在所述第二基部上,使得所述第二基部上能够分担横向运动的拉力,迫使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不进行分离。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立柱立体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网片立体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立柱与网片相配合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立柱与网片相配合的效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柱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阻尼部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阻尼部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阻尼部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托克斯技术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托克斯技术的效果示意图。
附图中
1、主体 11、第一基部 12、第二基部
13、安装部 14、勾部 15、支撑部
16、阻尼部 161、第一密压部 162、第二密压部
163、第一压缩部 164、第二压缩部 165、第一膨胀部
166、第二膨胀部
2、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侧”、“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出于简明和说明的目的,实施例的原理主要通过参考例子来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很多具体细节被提出用以提供对实施例的彻底理解。然而明显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实施例在实践中可以不限于这些具体细节。在一些实例中,没有详细地描述公知防拉方法和结构,以避免无必要地使这些实施例变得难以理解。另外,所有实施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实施例一:
一种立柱结构,其中,如图5、6所示,包括主体1,主体1包括:第一基部11、第二基部12、安装部13、支撑部15、阻尼部16。
如图5所示,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接触贴合。安装部13由第一基部11和第二基部12的右端向前后两侧弯折形成,安装部13包括勾部14,勾部14由安装部13的前或后边弯折形成,勾部14具有开口,开口面向内安装部13方向,勾部14沿纵向延伸设置。支撑部15由第一基部11和第二基部12的左端向前后两侧弯折形成,支撑部15为中空的密闭式结构。
阻尼部16,阻尼部16设置在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上,阻尼部16由第一基部11沿着第二基部12方向下凹形成,阻尼部16包括:第一密压部161、第二密压部162、第一压缩部163、第二压缩部164。
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一基部11相连,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一基部11一体成型,第一密压部161倾斜或垂直于第一基部11和/或第二基部12。第二密压部162与第二基部12相连,第二密压部162与第二基部12一体成型,第二密压部162与第一密压部161紧密贴合,第二密压部162倾斜或垂直于第一基部11和/或第二基部12。第一压缩部163连接第一密压部161。第二压缩部164连接第二密压部162,第二压缩部164与第一压缩部163紧密贴合。
实施步骤:首先在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受力带动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同样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通过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摩擦以抵抗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上的应力,或者通过倾斜于第一基部11和/或第二基部12的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产生的倾斜面阻挡其横向作用力以及配合摩擦力阻挡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之间相互脱离。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紧密贴合的作用,在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受力相互远离时能够进行相互摩擦,以抵抗两者相互方向的作用力,避免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之间相互远离。或者同样本实用新型通过倾斜的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产生的倾斜面阻挡其横向作用力以及配合摩擦力阻挡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之间相互脱离,防止焊接起来的方式会破坏其表面镀层,损伤其连接点处抗锈抗腐蚀能力造成连接点处的热变形,从而造成连接点处应力集中,导致连接点的动态疲劳连接强度差。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方式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使得固定成本低。
优选地,阻尼部16与第一基部11和第二基部12属于同性材料。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密压部161的密度要大于第一基部11的密度。第二密压部162的密度要大于第二基部12的密度。
通过增大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的密度,使得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硬度变高,进一步加强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抗摩擦能力,以抵抗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摩擦产生磨损的现象,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防止焊接起来的方式会破坏其表面镀层,损伤其连接点处抗锈抗腐蚀能力造成连接点处的热变形,从而造成连接点处应力集中,导致连接点的动态疲劳连接强度差。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方式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使得固定成本低。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密压部161或第二密部的横向长度要长于第一基部11或第二基部12的厚度。
通过加长第一密压部161或第二密部的横向长度使得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摩擦的面积增大以分担摩擦力,进一步增强抗摩擦能力,以抵抗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摩擦产生磨损的现象,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防止焊接起来的方式会破坏其表面镀层,损伤其连接点处抗锈抗腐蚀能力造成连接点处的热变形,从而造成连接点处应力集中,导致连接点的动态疲劳连接强度差。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方式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使得固定成本低。
优选地,如图7所示,阻尼部16由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上的面下凹成通孔形成,第二压缩部164向远离阻尼部16方向弯曲并贴合第二基部12,第一压缩部163向远离阻尼部16方向弯曲并贴合第二压缩部164。
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其中,与第一密压部161相连的第一压缩部163与第二密压部162相连的第二压缩部164同样受力挤压第二基部12,使得第二基部12上能够分担横向运动的拉力,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防止焊接起来的方式会破坏其表面镀层,损伤其连接点处抗锈抗腐蚀能力造成连接点处的热变形,从而造成连接点处应力集中,导致连接点的动态疲劳连接强度差。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方式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使得固定成本低。
优选地,如图8所示,或者阻尼部16包括还包括第一膨胀部165和第二膨胀部166。第一膨胀部165位于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一压缩部163的连接处,第一膨胀部165两端连接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一压缩部163,第一膨胀部165向远离阻尼部16中心的左侧或右侧方向进行膨胀。第二膨胀部166位于第二密压部162与第二压缩部164的连接处,第二膨胀部166左右两端连接第二密压部162与第二压缩部164,第二膨胀部166向远离阻尼部16中心的左侧或右侧方向进行膨胀,第一膨胀部165卡合在第二膨胀部166中。如图9、10所示,第一膨胀部165和第二膨胀部166通过托克斯技术冲压制成。
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其中,与第一密压部161相连的第一膨胀部165勾住与第二密压部162相连的第二膨胀部166,使得第一膨胀部165能够限制第二膨胀部166或使得第二膨胀部166能够限制第一膨胀部165,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并且当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受力过大促使两者变形时,向外凸出第一膨胀部165与第二膨胀部166则压在第二基部12上,使得第二基部12上能够分担横向运动的拉力,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防止焊接起来的方式会破坏其表面镀层,损伤其连接点处抗锈抗腐蚀能力造成连接点处的热变形,从而造成连接点处应力集中,导致连接点的动态疲劳连接强度差。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这种方式无需采用额外的固定部件,使得固定成本低。
一种防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摩擦,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受力以致于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同样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摩擦以抵抗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上的应力,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
磨损抵抗,通过增大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的密度,使得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硬度变高,进一步加强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抗摩擦能力,以抵抗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摩擦产生磨损的现象,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
应力分担,通过加长第一密压部161或第二密部的横向长度使得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摩擦的面积增大以分担摩擦力,进一步增强抗摩擦能力,以抵抗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摩擦产生磨损的现象,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
相互作用,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其中,与第一密压部161相连的第一膨胀部165勾住与第二密压部162相连的第二膨胀部166,使得第一膨胀部165能够限制第二膨胀部166或使得第二膨胀部166能够限制第一膨胀部165,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
应力转嫁,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受力产生横向相互远离的趋势时,其中,与第一密压部161相连的第一压缩部163与第二密压部162相连的第二压缩部164同样受力挤压第二基部12,使得第二基部12上能够分担横向运动的拉力,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或者第一密压部161与第二密压部162相互受力过大促使两者变形时,向外凸出第一膨胀部165与第二膨胀部166则压在第二基部12上,使得第二基部12上能够分担横向运动的拉力,迫使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不进行分离。
实施例二:
一种立柱,立柱包括上述实施例一中任意一种立柱结构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三:
一种围栏系统,围栏系统由围栏立柱与安装在围栏立柱上的网片2构成,围栏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二的立柱。
尽管上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性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只要各种变化只要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内,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用新型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Claims (9)
1.一种立柱结构,其中,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
第一基部;
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接触贴合;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由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的右端向前后两侧弯折形成,所述安装部包括:
勾部,所述勾部由所述安装部的前或后边弯折形成,所述勾部具有开口,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基部或所述第二基部位置,所述勾部沿纵向延伸设置;
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由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的左端向前后两侧弯折形成,所述支撑部为中空的密闭式结构;
阻尼部,所述阻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部与第二基部上,所述阻尼部由所述第一基部沿着所述第二基部方向下凹形成,所述阻尼部包括:
第一密压部,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基部相连,所述第一密压部倾斜或垂直于所述第一基部和/或所述第二基部;
第二密压部,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基部相连,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密压部紧密贴合,所述第二密压部倾斜或垂直于所述第一基部和/或所述第二基部;
第一压缩部,所述第一压缩部连接所述第一密压部;
第二压缩部,所述第二压缩部连接所述第二密压部,所述第二压缩部与所述第一压缩部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柱结构,其中,所述阻尼部与所述第一基部和所述第二基部属于同性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密压部的密度要大于所述第一基部的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密压部的密度要大于所述第二基部的密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柱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密压部或所述第二密压部的横向长度要长于所述第一基部或所述第二基部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柱结构,其中,所述阻尼部由所述第一基部与所述第二基部上的面下凹成通孔形成,所述第二压缩部向远离所述阻尼部方向弯曲并贴合所述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压缩部向远离所述阻尼部方向弯曲并贴合所述第二压缩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立柱结构,其中,所述阻尼部包括还包括:
第一膨胀部,所述第一膨胀部位于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压缩部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膨胀部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密压部与所述第一压缩部,所述第一膨胀部向远离所述阻尼部中心的侧方向进行膨胀;
第二膨胀部,所述第二膨胀部位于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压缩部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膨胀部两端连接所述第二密压部与所述第二压缩部,所述第二膨胀部向远离所述阻尼部中心的侧方向进行膨胀,所述第一膨胀部卡合在所述第二膨胀部中。
8.一种立柱,其特征是,所述立柱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种所述立柱结构。
9.一种围栏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围栏系统由围栏立柱与安装在所述围栏立柱上的网片构成,所述围栏系统包括上述权利要求8的所述立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06817.4U CN210948011U (zh) | 2019-07-01 | 2019-07-01 |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06817.4U CN210948011U (zh) | 2019-07-01 | 2019-07-01 |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48011U true CN210948011U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381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006817.4U Active CN210948011U (zh) | 2019-07-01 | 2019-07-01 |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4801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06382A (zh) * | 2019-07-01 | 2019-09-06 | 江苏固耐特围栏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及防拉方法 |
-
2019
- 2019-07-01 CN CN201921006817.4U patent/CN21094801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06382A (zh) * | 2019-07-01 | 2019-09-06 | 江苏固耐特围栏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及防拉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21399B1 (ko) | 결합력 및 수밀성이 보강된 패널고정장치 및 그 시공방법 | |
CN110700436B (zh) | 一种用于悬挂钢柱的耗能式连接节点及其安装方法 | |
KR102173314B1 (ko) | 경량 천장틀용 연결클립을 이용한 천장마감장치 | |
CN210948011U (zh) |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 | |
KR100733540B1 (ko) | 방음판 압착장치 | |
KR101352280B1 (ko) | 목재데크 체결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목재데크 체결구조 | |
KR100595021B1 (ko) | 교량점검용 고정 자켓 | |
KR20210034402A (ko) | 내진 기능이 강화된 천정 판넬시스템 | |
KR20110107020A (ko) | 천정패널 클립바 및 그를 이용한 취부구조 | |
KR100676862B1 (ko) | 방음펜스 | |
CN201874135U (zh) | 一种新型吊顶 | |
CN112832477B (zh) | 一种外墙混凝土挂板 | |
CN209990235U (zh) | 用于铁路线路防护栅栏的卡箍 | |
CN113833307A (zh) | 一种平屋顶坡改钢架及其安装结构 | |
CN210660880U (zh) | 一种采用公母凹凸扣件形式的连接件 | |
CN113914648A (zh) | 一种建筑加固结构及其加固方法 | |
CN113323235A (zh) | 一种装配式隔声吊顶安装结构 | |
JPH08302678A (ja) | 土圧板付きアンカー | |
CN216379950U (zh) | 一种新型便于拼装拆卸的房屋钢结构构件 | |
CN201193382Y (zh) | 直立锁缝屋面系统固定连接压块 | |
CN110206382A (zh) | 一种立柱结构及立柱及围栏系统及防拉方法 | |
CN215830187U (zh) | 一种立柱及具有其的围栏 | |
CN217419388U (zh) | 一种卯榫结构的金属声屏障单元板 | |
JP6302699B2 (ja) | 天井下地構造 | |
CN210713905U (zh) | 一种建筑安全防护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25 Address after: 215600 Room 201, building a,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Zhangjiagang Free Trade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Yung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Gunate, no.10-1, Xinjing Middle Road, Zhangjiag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outh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618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GOLDNET FENCING SYSTEM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