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21614U -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21614U
CN210921614U CN201922101623.9U CN201922101623U CN210921614U CN 210921614 U CN210921614 U CN 210921614U CN 201922101623 U CN201922101623 U CN 201922101623U CN 210921614 U CN210921614 U CN 210921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section
cross
blade
inle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016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序杰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0162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216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21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216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其中,送风风机包括:第一叶轮,第一叶轮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叶片;第二叶轮,第二叶轮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叶片,第二叶轮设于第一叶轮的出风侧,且与第一叶轮同轴设置,第二叶轮与第一叶轮转动方向相反,其中,第二叶片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二叶轮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二叶轮的出风侧方向倾斜;和/或第一叶片在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的进风侧方向倾斜。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使第一叶轮所形成的气流与第二叶轮所产生的气流产生气动特性差异,减少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减少压力波动,降低噪音。

Description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风机、一种空调室外机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领域中,对旋风机的应用日益普遍。常见的对旋风机由于前后两级叶轮的构造以及在轴向方向的气动加载规律相同,气流在穿过两级叶轮时,两级叶轮之间容易形成相互干扰,造成叶片的出风侧的压力波动,并在两级叶轮之间的区域产生压力脉动,进而导致风机的送风噪音增大,影响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送风风机,包括:第一叶轮,第一叶轮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叶片;第二叶轮,第二叶轮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叶片,第二叶轮设于第一叶轮的出风侧,且与第一叶轮同轴设置,第二叶轮与第一叶轮转动方向相反,其中,第二叶片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二叶轮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二叶轮的出风侧方向倾斜;和/或第一叶片在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的进风侧方向倾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技术方案,送风风机包括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其中,第一叶轮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叶片,以在第一叶轮转动时,通过多个第一叶片搅动空气形成气流。同样地,第二叶轮上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叶片,以在第二叶轮转动时,通过多个第二叶轮搅动空气形成气流。通过限定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同轴设置,且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转动方向相反,使得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形成对旋式风机,以在送风风机运转时,第一叶轮形成的气流运动方向与第二叶轮形成的气流运动方向相同,实现组合送风。其中,通过设置第二叶轮位于第一叶轮的出风侧,以使气流依次穿过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向外送出。通过设置第二叶片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二叶轮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二叶轮的出风侧方向倾斜,使得第二叶轮与第一叶轮之间的距离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增大,且第二叶轮所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与第一叶轮所形成的气动特性产生差异,从而减少第二叶轮与第一叶轮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第二叶轮与第一叶轮之间的区域内的压力波动,降低噪音,改善送风风机的使用舒适性。此外,也可以通过设置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的进风侧方向倾斜,以使第一叶轮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与第二叶轮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产生差异,从而减少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区域内的压力波动,降低噪音,改善送风风机的使用舒适性。
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中可以对第一叶轮或第二叶轮中任意一个的结构进行改进,也可以同时对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结构进行改进,均可实现本方案中降低噪音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送风风机运转时,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均处于高速转动状态,若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区域内的压力产生波动,会导致噪音增大。特别是在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区域,由于在此区域内的叶片的线速度最大,对压力的波动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噪音的增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叶片在以第二叶轮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的多个同心圆面上形成多个截面,多个截面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二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其中,第二叶片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一连接线,垂直于第一连接线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一半径方向,第一平面为垂直于第一半径方向的平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以第二叶轮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的同心圆面,使第二叶片在多个同心圆面上可形成多个截面。第二叶片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一连接线,通过限定垂直于第一连接线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一半径方向,第一平面垂直于第一半径方向,以将第一平面作为投影平面,便于对第二叶片进行分析。通过设置第二叶片的多个截面在第一平面内的投影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二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以使多个截面的设置规律符合第二叶片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的整体倾斜规律,以达到使第二叶轮产生的气流的气动特性异于第一叶轮所产生的气流的气动特性的目的,进而实现降低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截面沿径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截面、第二截面、第三截面、第四截面和第五截面,第一截面位于第二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第五截面位于第二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其中,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二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叶片对应的多个截面沿径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截面、第二截面、第三截面、第四截面和第五截面,且第一截面位于第二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第五截面位于第二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通过设置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二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以使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变化规律符合第二叶片在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的整体倾斜规律,以达到使第二叶轮产生的气流的气动特性异于第一叶轮所产生的气流的气动特性的目的,进而实现降低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截面位于第二叶片由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15%至25%的区域内;第四截面位于第二叶片由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55%至85%的区域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截面位于第二叶片由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15%至25%的区域内,第四截面位于第二叶片由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55%至85%的区域内,使得第四截面靠近第二叶片径向方向的外缘的区域,而第二截面靠近第二叶片径向方向的内缘区域,以分别表征第二叶片上不同区域的结构形状,同时表征第二叶片由第二截面处至第四截面处的变化规律。可选地,第二截面位于第二叶片由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18%至22%的区域内,第四截面位于第二叶片由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58%至82%的区域内。更进一步地,第二截面位于第二叶片由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20%的位置,第四截面位于第二叶片由第一截面至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60%至80%的区域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二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一距离;第四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五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之比处于0.8至2.8的比值范围内。进一步地,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之比处于1.0至2.5的比值范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二截面积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在轴向距离为第一距离,第四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五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通过设置第二距离与第一距离之比处于0.8至2.8的比值范围内,以使第二距离相对于第一距离的取值范围更大,即第四截面与第五截面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范围更大,以在第二叶片的进风侧边缘线在靠近径向方向的外缘的区域内的倾斜程度可以更大,以进一步地减少此区域内的压力波动,降低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叶片在以第一叶轮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的多个同心圆面上形成多个截面,多个截面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一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进风侧方向偏移,其中,第一叶片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二连接线,垂直于第二连接线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二半径方向,第二平面为垂直于第二半径方向的平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以第一叶轮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的同心圆面,使第一叶片在多个同心圆面上可形成多个截面。第一叶片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二连接线,通过限定垂直于第二连接线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二半径方向,第二平面垂直于第二半径方向,以将第二平面作为投影平面,便于对第一叶片进行分析。通过设置第一叶片的多个截面在第二平面内的投影在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一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以使多个截面的设置规律符合第一叶片在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的整体倾斜规律,以达到使第一叶轮产生的气流的气动特性异于第二叶轮所产生的气流的气动特性的目的,进而实现降低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截面沿径向方向依次包括第六截面、第七截面、第八截面、第九截面和第十截面,第六截面位于第一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第十截面位于第一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其中,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一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进风侧方向偏移。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叶片对应的多个截面沿径向方向依次包括第六截面、第七截面、第八截面、第九截面和第十截面,其中,第六截面位于第一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第十截面位于第一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通过设置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在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一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进风侧方向偏移,以使多个截面的设置规律符合第一叶片在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的整体倾斜规律,以达到使第一叶轮产生的气流的气动特性异于第二叶轮所产生的气流的气动特性的目的,进而实现降低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七截面位于第一叶片由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15%至25%的区域内,第九截面位于第一叶片由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55%至85%的区域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七截面位于第一叶片由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15%至25%的区域内,第九截面位于第一叶片由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55%至85%的区域内,使得第九截面靠近第一叶片径向方向的外缘的区域,而第七截面靠近第一叶片径向方向的内缘区域,以分别表征第一叶片上不同区域的结构形状,同时表征第一叶片由第七截面处至第九截面处的变化规律。可选地,第七截面位于第一叶片由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18%至22%的区域内,第九截面位于第一叶片由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58%至82%的区域内。更进一步地,第七截面位于第一叶片由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20%的位置,第九截面位于第一叶片由第六截面至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60%至80%的区域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六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七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九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十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四距离,其中,第四距离与第三距离之比处于0.8至2.8的比值范围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六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七截面积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在轴向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九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十截面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通过设置第四距离与第三距离之比处于0.8至2.8的比值范围内,以使第四距离相对于第三距离的取值范围更大,即第九截面与第十截面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范围更大,以在第一叶片的进风侧边缘线在靠近径向方向的外缘的区域内的倾斜程度可以更大,以进一步地减少此区域内的压力波动,降低因压力波动而产生的噪音。进一步地,第四距离与第三距离之比处于1.0至2.5的比值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叶轮中的第一叶片的数量大于或小于第二叶轮中的第二叶片的数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叶轮中的第一叶片的数量大于或小于第二叶轮中的第二叶片的数量,以使得第一叶轮的叶片数量与第二叶轮的叶片数量不同,可使得第一叶轮所形成的气流与第二叶轮所形成的气流产生进一步的气动差异,从而进一步减少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压力波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送风风机运转时所产生的噪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送风风机还包括:电机组件,电机组件分别与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传动连接,以分别驱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电机组件,且电机组件分别与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传动连接,以通过电机组件的输出动力,驱动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转动,实现送风风机的送风操作。进一步地,电机组件分别向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输出动力,以使实现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向相反方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
换热器,设于壳体内;如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送风风机,与换热器对应设于壳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换热器和送风风机。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换热器,以通过换热器与空气换热,实现空调室外机调节温度的作用。通过在壳体内与换热器对应设置的送风风机,以将壳体内的空气加速向外排出,一方面可对室外机进行降温,另一方面可提高空调室外机的换热效率,还可利用送风风机中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不同的气动特性,降低空调室外机运行时的噪音。此外,空调室外机还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的送风风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如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与室内机相连。
根据本方的第三方面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相互连接的室内机和室外机,以通过室内机和室外机对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操作,实现空气调节的作用。同时,空调室外机中的送风风机可减少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减少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压力波动,有利于降低噪音。此外,空调器还应具有上述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外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送风风机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送风风机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叶轮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叶片的投影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叶轮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叶片的投影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第一叶轮,11第一叶片,2第二叶轮,21第二叶片,31第一连接线,32第一半径方向,33第一平面,34第二连接线,35第二半径方向,36第二平面,41第一截面,42第二截面,43第三截面,44第四截面,45第五截面,46第六截面,47第七截面,48第八截面,49第九截面,40第十截面,51第一投影,52第二投影,53第三投影,54第四投影,55第五投影,56第六投影,57第七投影,58第八投影,59第九投影,50第十投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风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同轴设置,第一叶轮1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一叶片11,第二叶轮2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二叶片21,第二叶轮2与第一叶轮1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叶轮2位于第一叶轮1的出风侧,在送风风机运转时,气流依次穿过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后向外送出。其中,第二叶片21在第二叶轮2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二叶轮2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二叶轮2的出风侧方向倾斜,以使得第二叶轮2所形成的气流气动特性与第一叶轮1所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不同,从而减少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压力波动,降低送风风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风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叶轮1、第二叶轮2和电机组件。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同轴设置,第一叶轮1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一叶片11,第二叶轮2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二叶片21,第二叶轮2与第一叶轮1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叶轮2位于第一叶轮1的出风侧,在送风风机运转时,气流依次穿过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后向外送出。电机组件分别与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的转动。其中,其中,第一叶轮1的第一叶片11数量与第二叶轮2的第二叶片21数量不同,第一叶片11的数量为六个,第二叶片21的数量为七个。第二叶片21在第二叶轮2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二叶轮2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二叶轮2的出风侧方向倾斜,以使得第二叶轮2所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与第一叶轮1所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不同,从而减少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压力波动,降低送风风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具体地,如图3所示,以第二叶轮2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做五个同心圆面,第二叶片21在五个同心圆面上形成五个截面,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别为第一截面41、第二截面42、第三截面43、第四截面44和第五截面45,且第一截面41位于第二叶片21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第五截面45位于第二叶片21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如图4所示,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在第一平面33上的投影分别为第一投影51、第二投影52、第三投影53、第四投影54和第五投影55,第一投影51至第五投影55在第二叶轮2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二叶轮2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其中,第二叶片21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一连接线31,第二叶轮2上垂直于第一连接线31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一半径方向32,第一平面33为垂直于第一半径方向32的投影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叶轮1的第一叶片11数量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叶轮2的第二叶片21数量。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的送风风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第二截面42位于第二叶片21由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的方向上的15%至25%的区域内,第四截面44位于第二叶片21由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的方向上的55%至85%的区域内,以使第四截面44靠近第二叶片21径向方向的外缘的区域,而第二截面42靠近第二叶片21径向方向的内缘区域。进一步地,第二截面42位于第二叶片21由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的方向上的18%至22%的区域内,第四截面44位于第二叶片21由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的方向上的58%至82%的区域内。更进一步地,第二截面42位于第二叶片21由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的方向上的20%的位置,第四截面44位于第二叶片21由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的方向上的60%至80%的区域内。
如图4所示,第二投影52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一投影51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存在轴向方向的第一距离H1,第五投影55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四投影54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存在轴向方向的第二距离H2,第二距离H2与第一距离H1之间的比值的范围为0.8至2.8。进一步地,第二距离H2与第一距离H1之间的比值的范围为1.0至2.5。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风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同轴设置,第一叶轮1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一叶片11,第二叶轮2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二叶片21,第二叶轮2与第一叶轮1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叶轮2位于第一叶轮1的出风侧,在送风风机运转时,气流依次穿过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后向外送出。其中,第一叶片11在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1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方向倾斜,以使得第一叶轮1所形成的气流气动特性与第二叶轮2所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不同,从而减少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压力波动,降低送风风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第一叶片11在第一叶轮1的出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1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倾斜,也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风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叶轮1、第二叶轮2和电机组件。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同轴设置,第一叶轮1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一叶片11,第二叶轮2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二叶片21,第二叶轮2与第一叶轮1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叶轮2位于第一叶轮1的出风侧,在送风风机运转时,气流依次穿过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后向外送出。电机组件分别与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的转动。其中,第一叶轮1的第一叶片11数量与第二叶轮2的第二叶片21数量不同,第一叶片11的数量为六个,第二叶片21的数量为七个。第一叶片11在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1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方向倾斜,以使得第一叶轮1所形成的气流气动特性与第二叶轮2所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不同,从而减少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压力波动,降低送风风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具体地,如图5所示,以第一叶轮1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做五个同心圆面,第一叶片11在五个同心圆面上形成五个截面,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别为第六截面46、第七截面47、第八截面48、第九截面49和第十截面40,且第六截面46位于第一叶片11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第十截面40位于第一叶片11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如图6所示,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在第二平面36上的投影分别为第六投影56、第七投影57、第八投影58、第九投影59和第十投影50,第六投影56至第十投影50在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一叶轮1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其中,第一叶片11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二连接线34,第一叶轮1上垂直于第二连接线34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二半径方向35,第二平面36为垂直于第二半径方向35的投影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第一叶片11在第一叶轮1的出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1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倾斜,也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此外,第一叶轮1的第一叶片11数量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叶轮2的第二叶片21数量。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的送风风机,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第七截面47位于第一叶片11由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的方向上的15%至25%的区域内,第九截面49位于第一叶片11由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的方向上的55%至85%的区域内,以使第九截面49靠近第一叶片11径向方向的外缘的区域,而第七截面47靠近第一叶片11径向方向的内缘区域。进一步地,第七截面47位于第一叶片11由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的方向上的18%至22%的区域内,第九截面49位于第一叶片11由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的方向上的58%至82%的区域内。更进一步地,第七截面47位于第一叶片11由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的方向上的20%的位置,第九截面49位于第一叶片11由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的方向上的60%至80%的区域内。
如图6所示,第七投影57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六投影56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存在轴向方向的第三距离H3,第十投影50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九投影59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存在轴向方向的第四距离H4,第四距离H4与第三距离H3之间的比值的范围为0.8至2.8。进一步地,第四距离H4与第三距离H3之间的比值的范围为1.0至2.5。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送风风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第一叶轮1、第二叶轮2和电机组件。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同轴设置,第一叶轮1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一叶片11,第二叶轮2上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第二叶片21,第二叶轮2与第一叶轮1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叶轮2位于第一叶轮1的出风侧,在送风风机运转时,气流依次穿过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后向外送出。电机组件分别与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传动连接,以驱动第一叶轮1和第二叶轮2的转动。其中,第一叶轮1的第一叶片11数量与第二叶轮2的第二叶片21数量不同,第一叶片11的数量为六个,第二叶片21的数量为七个。第二叶片21在第二叶轮2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二叶轮2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二叶轮2的出风侧方向倾斜,第一叶片11在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1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方向倾斜,以使得第二叶轮2所形成的气流气动特性与第一叶轮1所形成的气流的气动特性不同,从而减少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压力波动,降低送风风机运转时产生的噪音。
具体地,如图3所示,以第二叶轮2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做五个同心圆面,第二叶片21在五个同心圆面上形成五个截面,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别为第一截面41、第二截面42、第三截面43、第四截面44和第五截面45,且第一截面41位于第二叶片21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第五截面45位于第二叶片21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如图4所示,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在第一平面33上的投影分别为第一投影51、第二投影52、第三投影53、第四投影54和第五投影55,第一投影51至第五投影55在第二叶轮2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二叶轮2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其中,第二叶片21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一连接线31,第二叶轮2上垂直于第一连接线31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一半径方向32,第一平面33为垂直于第一半径方向32的投影面。第二截面42位于第二叶片21由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的方向上的20%的位置,第四截面44位于第二叶片21由第一截面41至第五截面45的方向上的60%至80%的区域内。如图4所示,第二投影52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一投影51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存在轴向方向的第一距离H1,第五投影55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四投影54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存在轴向方向的第二距离H2,第二距离H2与第一距离H1之间的比值的范围为1.0至2.5。
如图5所示,以第一叶轮1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做五个同心圆面,第一叶片11在五个同心圆面上形成五个截面,沿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分别为第六截面46、第七截面47、第八截面48、第九截面49和第十截面40,且第六截面46位于第一叶片11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第十截面40位于第一叶片11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如图6所示,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在第二平面36上的投影分别为第六投影56、第七投影57、第八投影58、第九投影59和第十投影50,第六投影56至第十投影50在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的端点,沿第一叶轮1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出风侧方向偏移。其中,第一叶片11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二连接线34,第一叶轮1上垂直于第二连接线34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二半径方向35,第二平面36为垂直于第二半径方向35的投影面。第七截面47位于第一叶片11由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的方向上的20%的位置,第九截面49位于第一叶片11由第六截面46至第十截面40的方向上的60%至80%的区域内。如图6所示,第七投影57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六投影56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存在轴向方向的第三距离H3,第十投影50在进风侧的端点与第九投影59在进风侧的端点之间存在轴向方向的第四距离H4,第四距离H4与第三距离H3之间的比值的范围为1.0至2.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也可以设置第一叶片11在第一叶轮1的出风侧的边缘线沿第一叶轮1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第一叶轮1的进风侧倾斜,也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此外,第一叶轮1的第一叶片11数量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叶轮2的第二叶片21数量。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换热器和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七中任一项的送风风机。其中,换热器和送风风机均设于壳体内,且送风风机与换热器对应设置,以在空调室外机运行时,通过送风风机的运转加速壳体内的空气流动,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促进空调室外机的散热。其中,壳体上设有散热格栅或散热孔,以使气流可以通过散热格栅或散热孔向壳体外排出。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外机还具有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七中任一项的送风风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上述实施例八中的空调室外机,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相连,以通过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之间的冷媒循环,实现对室内空气的调节。同时,空调室外机中的送风风机可减少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减少第一叶轮1与第二叶轮2之间的压力波动,有利于降低噪音。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应具有上述实施例八中的空调室外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变送风风机中的第一叶片和/或第二叶片的结构,使第一叶轮所形成的气流与第二叶轮所产生的气流产生气动特性差异,减少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减少压力波动,降低送风风机运转时的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叶轮,所述第一叶轮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叶片;
第二叶轮,所述第二叶轮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轮设于所述第一叶轮的出风侧,且与所述第一叶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叶轮与所述第一叶轮转动方向相反,
其中,所述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所述第二叶轮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所述第二叶轮的出风侧方向倾斜;和/或
所述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边缘线,沿所述第一叶轮的径向由内向外逐渐向所述第一叶轮的进风侧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叶片在以所述第二叶轮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的多个同心圆面上形成多个截面,多个所述截面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所述第二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所述出风侧方向偏移,
其中,所述第二叶片远离所述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一连接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一半径方向,所述第一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一半径方向的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截面沿径向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截面、第二截面、第三截面、第四截面和第五截面,所述第一截面位于所述第二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所述第五截面位于所述第二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
其中,所述第一截面至所述第五截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二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所述第二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所述出风侧方向偏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截面位于所述第二叶片由所述第一截面至所述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15%至25%的区域内;
所述第四截面位于所述第二叶片由所述第一截面至所述第五截面的方向上的55%至85%的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截面在所述进风侧的端点与所述第二截面在所述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一距离;
所述第四截面在所述进风侧的端点与所述第五截面在所述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二距离,
其中,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第一距离之比处于0.8至2.8的比值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在以所述第一叶轮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线的多个同心圆面上形成多个截面,多个所述截面在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所述第一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所述进风侧方向偏移,
其中,所述第一叶片远离所述转动轴线的一端的边缘线的两个端点之间形成第二连接线,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径向射线方向为第二半径方向,所述第二平面为垂直于所述第二半径方向的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截面沿径向方向依次包括第六截面、第七截面、第八截面、第九截面和第十截面,所述第六截面位于所述第一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内缘处,所述第十截面位于所述第一叶片沿径向方向的外缘处,
其中,所述第六截面至所述第十截面在所述第二平面上的投影在所述第一叶轮的进风侧的端点,沿所述第一叶轮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逐渐向所述进风侧方向偏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七截面位于所述第一叶片由所述第六截面至所述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15%至25%的区域内,
所述第九截面位于所述第一叶片由所述第六截面至所述第十截面的方向上的55%至85%的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六截面在所述进风侧的端点与所述第七截面在所述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三距离;
所述第九截面在所述进风侧的端点与所述第十截面在所述进风侧的端点之间的轴向距离为第四距离,
其中,所述第四距离与所述第三距离之比处于0.8至2.8的比值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轮中的第一叶片的数量大于或小于所述第二叶轮中的第二叶片的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传动连接,以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转动。
12.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风机,与所述换热器对应设于所述壳体内。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相连。
CN201922101623.9U 2019-11-29 2019-11-29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109216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01623.9U CN210921614U (zh) 2019-11-29 2019-11-29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01623.9U CN210921614U (zh) 2019-11-29 2019-11-29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21614U true CN210921614U (zh) 2020-07-03

Family

ID=71365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01623.9U Active CN210921614U (zh) 2019-11-29 2019-11-29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216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8984A (zh) * 2019-11-29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48984A (zh) * 2019-11-29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71143A (en) Fan stator assembly for heat exchanger
US20090255654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WO2017154246A1 (ja) 軸流送風機および室外機
JP2003328991A (ja) ターボファ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6377172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プロペラファン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WO2017026143A1 (ja) 送風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079063B2 (ja) プロペラおよび送風機並びに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1442372A (zh) 风轮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921614U (zh)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4922852A (zh) 混流风机及风管机
JP2004218450A (ja) 遠心式送風機
CN110506164B (zh) 螺旋桨式风扇及空调装置用室外机
CN210861436U (zh)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WO200408821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H0539930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748984A (zh)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13280403B (zh) 风机及空调器
CN211474519U (zh) 轴流风轮组件及空调器
CN110762645A (zh) 送风风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US11209011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15336772U (zh) 空调外机机壳及空调外机
CN212132673U (zh) 风轮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18096658A1 (ja)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1001444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763304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