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17385U -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17385U
CN210917385U CN201921388639.6U CN201921388639U CN210917385U CN 210917385 U CN210917385 U CN 210917385U CN 201921388639 U CN201921388639 U CN 201921388639U CN 210917385 U CN210917385 U CN 210917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s
row
row piles
outer row
inner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8863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雪峰
罗慧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Teamzero Architectural Planning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Teamzero Architectural Plann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Teamzero Architectural Planning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Teamzero Architectural Planning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8863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17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17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17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中,所述外排桩包括有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一外排桩和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二外排桩,所述第一外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外排桩连接;所述内排桩包括有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一内排桩和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二内排桩,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竖向斜支撑梁与第二外排桩连接,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内排桩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基坑深度较大时外侧双排桩支护刚度不足且变形较大的缺点,简化了该基坑支护结构,土方开挖及后期主体结构施工方便,从而解决了现有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复杂且施工工期长的缺陷,达到节省工期、节约节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多层地下室工程中,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上部1~2层地下室经常会比最底层地下室有所外扩。现有的外扩式支护结构一般采用基坑支护锚索方式,基坑支护锚索限制使用时一般采用单排桩+水平内支撑的支护型式结构,如图1-2所示,该结构设置有外排桩、用于连接外排桩的外排桩冠梁、内排桩、用于连接外排桩的内排桩冠梁、水平内支撑梁多头分支且用于固定设置在地下室框架内的水平内支撑梁、设置在水平内支撑梁上用于支撑水平内支撑梁的水平内支撑立柱、以及用于连接水平内支撑立柱的水平内支撑连梁。一般来说,外排桩设置固定在基坑最外侧地下室外扩部分,内排桩设置固定在地下室内缩部分,地下室框架内采用多头分支的水平内支撑梁进行连接加固。该种支护型式结构施工工期长,而且给土方开挖及后期主体结构施工带来不便,特别是对于面积大的深基坑,该种支护型式造价高,经济性差。显然,对于周边环境变形控制要求严格且不允许支护锚索出红线的限制条件时,若采用基坑支护的单排桩+水平内支撑支护结构,则不仅施工工期长,而且给土方开挖及后期主体结构施工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复杂且施工工期长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有相邻间距相等的内排桩、用于连接相邻内排桩的内排桩冠梁、相邻间距相等的外排桩以及用于连接相邻外排桩的外排桩冠梁;所述外排桩包括有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一外排桩和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二外排桩,所述第一外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外排桩连接;所述内排桩包括有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一内排桩和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二内排桩,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竖向斜支撑梁与第二外排桩连接,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内排桩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外排桩与第二外排桩的数量相等,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外排桩与第二外排桩一一水平对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内排桩的数量多于第二内排桩的数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内排桩的数量与竖向斜支撑梁的数量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外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外排桩横向水平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内排桩横向水平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竖向斜支撑梁与第二外排桩斜向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外排桩上固定设置有上牛腿块,所述第一内排桩上固定设置有下牛腿块,所述竖向斜支撑梁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牛腿块与下牛腿块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上牛腿块与下牛腿块为相对斜向设置,且所述竖向斜支撑梁斜向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牛腿块与下牛腿块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内排桩与第二外排桩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内排桩与第一内排桩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外排桩设置形成第一外排桩和第二外排桩组合形成的外侧双排桩结构,同时,间隔一定距离,将内排桩设置形成第一内排桩和第二内排桩组合形成的内侧双排桩结构,并且在内侧双排桩与外侧双排桩间设置一道竖向钢管斜支撑,不仅有效克服了基坑深度较大时外侧双排桩支护刚度不足且变形较大的缺点,而且基坑内不设置水平内支撑,简化了该基坑支护结构,土方开挖及后期主体结构施工方便,从而解决了现有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复杂且施工工期长的缺陷,达到节省工期、节约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第一施工状态的A-A’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第一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3的第二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3的第三施工状态的A-A’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3的第三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3的第四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3的第五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
图中:1-外排桩;2-外排桩冠梁;3-水平内支撑梁;4-内排桩;5-内排桩冠梁;6-水平内支撑立柱;7-水平内支撑连梁;11-第一外排桩;12-第二外排桩;21-第一外排桩冠梁;22-第二外排桩冠梁;41-第一内排桩;42-第二内排桩;51-第一内排桩冠梁;91-连梁;92-竖向斜支撑梁;93-上牛腿块; 94-下牛腿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请参阅图3-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有相邻间距相等的内排桩4、用于连接相邻内排桩4的内排桩冠梁5、相邻间距相等的外排桩1以及用于连接相邻外排桩1 的外排桩冠梁2;所述外排桩1包括有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一外排桩11 和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二外排桩12,所述第一外排桩11通过连梁91与第二外排桩12连接;所述内排桩4包括有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一内排桩 41和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二内排桩42,所述第一内排桩41通过竖向斜支撑梁92与第二外排桩12连接,所述第一内排桩41通过连梁91与第二内排桩42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外排桩11通过第一外排桩冠梁21相互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外排桩12通过第二外排桩冠梁22相互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内排桩41通过第一内排桩冠梁51相互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在基坑最外侧地下室外扩部分,将外排桩1设置形成第一外排桩11和第二外排桩12组合形成的外侧双排桩结构;同时,在地下室内缩部分采用单排桩支护,同时间隔一定距离将内排桩4设置形成第一内排桩41和第二内排桩42 组合形成的内侧双排桩结构,并且在内侧双排桩与外侧双排桩间设置一道竖向斜支撑梁92;每一个所述第一外排桩11都有一个对应的第二外排桩12,每一个第二内排桩42都有一个对应的第一内排桩41,且每一对对应的所述第一外排桩11与第二外排桩12通过一个连梁91进行加固连接,每一对对应的所述第一内排桩41与第二内排桩42通过一个连梁91进行加固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外排桩11与第二外排桩12的数量相等,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外排桩11与第二外排桩12一一水平对齐。所述第一内排桩41的数量多于第二内排桩42的数量。所述第二内排桩42的数量与竖向斜支撑梁92的数量相等。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外排桩11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外排桩12的距离,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内排桩41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内排桩42的距离。本实施例利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外排桩11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外排桩12的距离,使得固定设置在基坑最外侧地下室外扩部分的外侧双排桩结构更有利于加强基坑最外侧地下室外扩部分的支撑防护性能,防止基坑最外侧地下室外扩部分因支撑力不足而塌陷;此外,本实施例利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内排桩41的距离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内排桩42的距离,使得固定设置在基坑内侧地下室内缩部分的内侧双排桩结构在基坑的空间效应作用力以及外侧双排桩的支撑防护力的作用下,在确保基坑内侧地下室内缩部分的支撑力足以支撑防护基坑内侧地下室内缩部分的情况下,减少了第二内排桩42的使用量,适当简化了基坑防护机构,节省了桩体材料,进一步解决了现有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复杂且施工工期长的缺陷,达到节省工期、节约节能的目的。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外排桩11通过连梁91与第二外排桩12横向水平连接。所述第一内排桩41通过连梁91与第二内排桩42横向水平连接。所述第一内排桩41通过竖向斜支撑梁92与第二外排桩12斜向连接。所述第二外排桩12上固定设置有上牛腿块93,所述第一内排桩41上固定设置有下牛腿块 94,所述竖向斜支撑梁92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牛腿块93与下牛腿块94之间。所述上牛腿块93与下牛腿块94为相对斜向设置,且所述竖向斜支撑梁92斜向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牛腿块93与下牛腿块94之间。所述第二内排桩42与第二外排桩12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内排桩42与第一内排桩41的距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斜向相对设置的上牛腿块93以及下牛腿块94,将竖向斜支撑梁92斜向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牛腿块93与下牛腿块94之间,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内排桩41通过竖向斜支撑梁92与第二外排桩12斜向连接,利用斜向设置方式构成三角形结构,加固了所述第一内排桩41与第二外排桩12之间的支撑防护作用力,稳固内侧双排桩结构与外侧双排桩结构的相互支撑防护作用力,使得确保基坑内侧地下室内缩部分的支撑力足以支撑防护基坑内侧地下室内缩部分,避免因减少第二内排桩42使用量而造成支撑力不足的缺陷,适当简化了基坑防护机构,节省了桩体材料,进一步解决了现有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复杂且施工工期长的缺陷,达到节省工期、节约节能的目的。
下面将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的技术与具体施工工况结合说明:
如图4-5所示,图4为第一施工状态的A-A’剖面示意图;图5为第一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说明1:施工地下室外扩部分的第一外排桩11 与第二外排桩12所组合形成的外侧双排桩以及连梁91和地下室内收部分的第一内排桩41,以及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第二内排桩42所形成的内侧双排桩,开挖土方至坑内第一内排桩41的支护标高,同时注意在内侧第一内排桩41 与外侧双排桩间预留土坡。在内侧间隔的内侧双排桩位置进行土方局部开槽并施工连梁91将双排桩连接,此时同时施工用于布置竖向斜支撑梁92的下牛腿和上牛腿。
如图6所示,图6为第二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说明2:在内侧双排桩与外侧双排桩处架设竖向钢管斜支撑,更具体地,也就是所述第一内排桩41通过竖向斜支撑梁92与第二外排桩12斜向连接。
如图7-8所示,图7为第三施工状态的A-A’剖面示意图;图8为第三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说明3:开挖预留土坡土方并继续开挖最底层土方到基坑的基底。
如图9所示,图9为第四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说明4:施工底层地下室和负二层地下室,底层地下室侧壁可与内侧支护桩贴紧施工,或在地下室侧壁回填素混凝土和素土压实。在负二层地下室底板处用400厚素混凝土填实,其上用素土填实,在负二层地下室顶板处用400厚素混凝土填实,当素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拆除竖向钢管斜支撑,地下结构继续向上施工。
如图10所示,图10为第五施工状态的B-B’剖面示意图;负一层地下室施工完成,在其外侧用素混凝土和素土回填密实,再在地下室顶板处回填覆土,地下室施工完毕。
显然,双排桩支护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坑支护结构,与普通排桩结构相比,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可以有效限制支护结构的变形,支护区域内无水平内支撑,一般不设锚索且能有效避免锚索出用地红线问题,土方开挖及后期主体结构施工便捷,成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核心设计方式。如图1-2 所示,现有的基坑防护结构设置有外排桩1、用于连接外排桩1的外排桩冠梁 2、内排桩4、用于连接外排桩1的内排桩冠梁5、多头分支的水平内支撑梁3、设置在水平内支撑梁3上用于支撑水平内支撑梁3的水平内支撑立柱6、以及用于连接水平内支撑立柱6的水平内支撑连梁7。一般来说,外排桩1设置固定在基坑最外侧地下室外扩部分,内排桩4设置固定在地下室内缩部分,地下室内部框架采用多头分支的水平内支撑梁3进行连接加固。而相比于现有的基坑防护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将外排桩1设置形成第一外排桩11和第二外排桩12组合形成的外侧双排桩结构,同时,间隔一定距离,将内排桩4设置形成第一内排桩41和第二内排桩42组合形成的内侧双排桩结构,并且在内侧双排桩与外侧双排桩间设置一道竖向钢管斜支撑,不仅有效克服了基坑深度较大时外侧双排桩支护刚度不足且变形较大的缺点,而且基坑内不设置水平内支撑,简化了该基坑支护结构,土方开挖及后期主体结构施工方便,从而解决了现有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复杂且施工工期长的缺陷,达到节省工期、节约节能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包括有相邻间距相等的内排桩、用于连接相邻内排桩的内排桩冠梁、相邻间距相等的外排桩以及用于连接相邻外排桩的外排桩冠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桩包括有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一外排桩和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二外排桩,所述第一外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外排桩连接;所述内排桩包括有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一内排桩和若干个相邻间距相等的第二内排桩,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竖向斜支撑梁与第二外排桩连接,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内排桩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排桩与第二外排桩的数量相等,且每一个所述第一外排桩与第二外排桩一一水平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排桩的数量多于第二内排桩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排桩的数量与竖向斜支撑梁的数量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外排桩横向水平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连梁与第二内排桩横向水平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排桩通过竖向斜支撑梁与第二外排桩斜向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排桩上固定设置有上牛腿块,所述第一内排桩上固定设置有下牛腿块,所述竖向斜支撑梁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牛腿块与下牛腿块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牛腿块与下牛腿块为相对斜向设置,且所述竖向斜支撑梁斜向固定设置在所述上牛腿块与下牛腿块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排桩与第二外排桩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内排桩与第一内排桩的距离。
CN201921388639.6U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Active CN210917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8639.6U CN210917385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8639.6U CN210917385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17385U true CN210917385U (zh) 2020-07-03

Family

ID=71347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88639.6U Active CN210917385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173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1231B (zh) 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CN106677189B (zh) 一种斜桩墙支承式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3321659A (zh) 大直径管幕支护下暗挖施工超浅埋大断面地铁车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6761768B (zh) 一种钢管幕结构支护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10598987U (zh) 基于单层四导洞和中导洞内桩基础的地铁车站
CN103103988A (zh) 利用中心岛楼板水平支撑结构的基坑施工方法
CN111911168A (zh) 浅埋暗挖大跨度隧道的施工方法及永久支护体系
CN211080268U (zh) 桩墙合一式地下室外墙
CN110387889B (zh) 一种用于长条形深基坑的连拱式基坑支护方法
CN101498133B (zh) 增大地下室逆作法土方开挖空间的方法和支护结构
CN201588209U (zh) 自平衡下沉大直径管桩
CN217758840U (zh) 一种多道多层自稳式基坑支护装置
CN217923621U (zh)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CN210917385U (zh)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CN217758841U (zh) 一种分层分段式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CN110607800A (zh) 一种可周转式钢制沉井支护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215408678U (zh) 一种拱形隧道复合衬砌结构
CN107916798A (zh) 适用于多层建筑套建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
CN210459300U (zh) 一种盖挖车站的围护结构
CN217629966U (zh) 一种临地铁的大跨度半逆作法基坑内支撑结构
CN219137701U (zh) 一种斜拉框架梁与基坑内支撑体系二合一结构
CN218027725U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
CN220768086U (zh) 一种多层预斜撑的新型围护结构
CN212772395U (zh) 双排桩与钢斜撑深基坑支护结构及深基坑支护体系
CN214573995U (zh) 一种超深基坑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