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23621U -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23621U
CN217923621U CN202221797259.XU CN202221797259U CN217923621U CN 217923621 U CN217923621 U CN 217923621U CN 202221797259 U CN202221797259 U CN 202221797259U CN 217923621 U CN217923621 U CN 2179236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bracing
unit
fender
enclo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9725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路家峰
杨石飞
李晓勇
顾国荣
张晗
邱晓烨
罗志华
高靖轩
王琳
钟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GIDI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GIDI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GIDI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9725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236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236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236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该结构包括:围护桩;多道斜撑单元,设置在各层施工面处,最上层施工面上的斜撑单元的顶部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下一层施工面上的斜撑单元经连接单元与所述围护桩的侧壁相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单元还用于连接所有与其相交的斜撑单元。本实用新型通过进一步改善水平力、减少水平位移来降低水平位移对支护与环境的影响,利用多位置支护将水平位移力矩缓解和分散,从而能够保证后续作业的展开,其具有减少土地资源占用、缩短工期、节省造价、保护环境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的围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基坑工程在城市工程建设中始终存在巨大需求,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基坑周边环境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既有建(构)筑物与基坑边缘越来越近,基坑围护的设计与施工面临较大的安全技术挑战。
受基坑周边环境条件限制,常规的斜抛撑因工序复杂、对施工作业面要求高、影响施工进度因素多等而不作为首选使用。“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技术”专利技术因工序简单、基本无需占用基坑外场地作业、与围护体同步施工基本不占用有效工期、基坑可实现敞开式土方开挖等优点,逐渐在相应基坑支护中得到应用。
自稳式基坑支护在近年来的推广运用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其核心目的是为减少基坑施工中对传统内支撑体系的依赖,由有内支撑转型至无内对撑施工,从而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内支撑体系的依赖,达到缩短工期、减少造价、保护环境等目的。目前在上海等地区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案例。
常规的自稳式基坑支护坑内采用单根支撑体系,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由于目前施工深度的不断增加,单根支撑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三层地下室基坑的施工深度,支挡结构承载力无法满足施工要求;2)、场地红线对基坑施工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自稳式基坑支护对于开挖深度达到8米以上的基坑需要采用双排桩支护,占用空间,无法将土地资源充分利用;3)、围护中部变形控制能力较弱,基坑开挖容易引起大肚子变形,对于控制基坑本体风险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包括:
围护桩;
多道斜撑单元,设置在各层施工面处,最上层施工面上的斜撑单元的顶部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下一层施工面上的斜撑单元经连接单元与所述围护桩的侧壁相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单元还用于连接所有与其相交的斜撑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撑单元包括设置在同一侧的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所述第一斜撑桩的顶部经第一围檩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斜撑桩的顶部与所述连接单元的一端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水平设置或倾斜向下设置的第一连梁,所述第一连梁的另一端经第二围檩与所述围护桩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围护桩远离所述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的一侧设有排桩,所述排桩的顶部经第三围檩和第二连梁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外侧斜桩,所述外侧斜桩的一端经第三围檩与所述排桩固定连接,所述外侧斜桩的另一端倾斜地穿设在土体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外排斜桩,所述外排斜桩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围护桩远离所述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的一侧,且所述外排斜桩的顶部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的底部设有注浆单元、扩径单元或土体加固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撑单元还包括第三斜撑桩,所述第三斜撑桩设置在所述第二斜撑桩的外侧,且所述第三斜撑桩经第三连梁与所述围护桩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梁位于所述第一连梁的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固定在所述第三连梁上。
上述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通过在各层施工面上分别增加斜撑单元,然后,通过连接单元将多道斜撑单元与围护桩相连接,使围护桩、多道斜撑单元和连接单元形成一个整体来抵抗围护墙后的水土压力,通过进一步改善水平力、减少水平位移来降低水平位移对支护与环境的影响,利用多位置支护将水平位移力矩缓解和分散,使单排围护桩代替双排桩满足深基坑施工安全要求,从而能够保证后续作业的展开,其具有减少土地资源占用、缩短工期、节省造价、保护环境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包括:
围护桩1,所述围护桩1与土体直接接触,可以采用灌注桩、预制桩、搅拌桩插加强构件等基坑挡土结构;
多道斜撑单元2,设置在各层施工面处,最上层施工面上的斜撑单元2的顶部与所述围护桩1的顶部相连接,下一层施工面上的斜撑单元2经连接单元3与所述围护桩1的侧壁相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单元3还用于连接所有与其相交的斜撑单元2。
上述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通过在各层施工面上分别增加斜撑单元2,然后,通过连接单元3将多道斜撑单元2与围护桩1相连接,使围护桩1、多道斜撑单元2和连接单元3形成一个整体来抵抗围护墙后的水土压力,通过进一步改善水平力、减少水平位移来降低水平位移对支护与环境的影响,利用多位置支护将水平位移力矩缓解和分散,从而能够保证后续作业的展开,其具有减少土地资源占用、缩短工期、节省造价、保护环境等优点。
实施例一:
参阅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斜撑单元2包括设置在同一侧的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所述第一斜撑桩21的顶部经第一围檩4与所述围护桩1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斜撑桩22的顶部与所述连接单元3的一端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围檩4将围护桩1的桩头与第一斜撑桩21的桩头相连接,其主要作用是:使围护桩1与第一斜撑桩21协同受力,第一斜撑桩21主要承受第一围檩4传递的内力,控制围护桩1的顶部变形;其中,第一围檩4可采用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制造而成。
连接单元3将第二围檩5与第二斜撑桩22的顶部连接,主要作用是:使围护桩1桩身与第二斜撑桩22协同受力,控制围护桩2的桩身变形与受力,同时连接单元3与第一斜撑桩21交叉连接,可提升第一斜撑桩21的稳定性与承载力;其中连接单元3可采用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制造而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可采用钢管桩、预制桩、钢格构、型钢、组合桩、搅拌桩内插加强构件、旋喷桩内插加强构件、预制空心桩内夯填料等,此外,还可采用扩径、注浆、注浆囊袋、土体加固等方法提升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的承载力。
实施例二:
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单元3包括水平设置或倾斜向下设置的第一连梁31,所述第一连梁31的另一端经第二围檩5与所述围护桩1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围檩5与围护桩1的桩身连接,其主要作用是:将围护桩1所受的土压力传递至第一连梁31,第二围檩5可采用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钢材等制造而成。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连梁31将第二斜撑桩22与围护桩1的桩身相连接,形成整体的结构,其能够大幅改善大深度单排的围护桩1的内力、减少围护桩1的水平位移,降低土方开挖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当将第一连梁31设置成倾斜向下时,在施工过程中,开挖面需呈一定角度,然后,再施工第二围檩5和所述第一连梁31,其中,第一连梁31的外缘应与第二斜撑桩22的上部做特殊处理,形成固定的节点用来传导受力,如此,可以增加第二斜撑桩22的支撑深度,以便于增加施工深度和应用场景。可选地,第一连梁31可采用工厂内预制的钢材、混凝土构件等制造而成。
实施例三:
参阅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围护桩1远离所述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的一侧设有排桩6,所述排桩6的顶部经第三围檩7和第二连梁8与所述围护桩1的顶部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排桩6可以是钢管(板)桩、工法桩(搅拌桩内插加强构件)、预制桩、灌注桩等,第二连梁8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管、钢板甚至其他多种类的可以将两个围檩(第三围檩7和第一围檩4)连接的材料。由排桩6、围护桩1与第二连梁8等连接组成的排架或钢架结构,可以增加围护结构的刚度,减少其变形,增加本实用新型适用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可以与实施例二进行结合适用,如此,可以大幅增加第一连梁31的埋设深度,从而使整个基坑的开挖深度增加。
实施例四:
参阅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外侧斜桩9,所述外侧斜桩9的一端经第三围檩7与所述排桩6固定连接,所述外侧斜桩9的另一端倾斜地穿设在土体中。
本实施例中,外侧斜桩9主要适用于基坑红线要求较宽,或者场地具备一定的实施条件的场合,其目的在于:增加围护结构的刚度,提高稳定性,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或者实施例三结合,可以提高土层的开挖总深度,增加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
实施例五:
参阅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外排斜桩10,所述外排斜桩10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围护桩1远离所述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的一侧,且所述外排斜桩10的顶部与所述围护桩1的顶部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排斜桩10主要适用于基坑红线要求较宽或者场地具备一定的实施条件的场合,其目的也在于增加围护结构的刚度,提高稳定性,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结合,可以提高土层的开挖总深度,增加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
实施例六:
参阅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的底部设有注浆单元11、扩径单元或土体加固单元。如此,通过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的扩底施工,可以增加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的承载力,达到控制基坑变形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斜撑桩22的注浆、扩径或加固施工时间可以在送桩完成后,也可在开挖至第二斜撑桩22桩头露出地面后实施。注浆、扩径或加固可以采用水泥浆液以及其他更加高强度的加固浆液等。
实施例七:
参阅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斜撑单元2还包括第三斜撑桩23,所述第三斜撑桩23设置在所述第二斜撑桩22的外侧,且所述第三斜撑桩23经第三连梁32与所述围护桩1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梁32位于所述第一连梁31的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固定在所述第三连梁32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连梁32与第三斜撑桩23,可以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第二、第三道斜撑体系的作业,从而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深度和应用场景。依次类推,可以采用此方法进一步增加更多支撑层数。
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如下:
S1、施工围护桩1;具体地,可以采用单排钻孔灌注桩挡土,节约基坑围护结构占用土地面积;
S2、施工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可以采用直径为377mm的钢管桩,内设注浆管,钢管桩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60度;当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打入指定位置后,在钢管桩内注入加固浆液。其中,第二斜撑桩22的桩顶离地面约为4-6m处,距离围护桩1的水平向距离4-6m。
S3、施工第一围檩4,将第一斜撑桩21的顶部与围护桩1的顶部用混凝土浇筑连接并养护;养护时间为达到第一围檩4的强度满足要求;
S4、开挖基坑至第一连梁31的底面标高处,使第二斜撑桩22的桩顶露出开挖面一设定高度;该设定高度可以为:50~60cm;
S5、施工第二围檩5与第一连接梁31;
S6、第一连接梁31施工完成达到强度后开挖基坑至底板面;
S7、施工底板垫层以及结构底板。
本实施例中,第一围檩4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等,将围护桩1的桩头平整处理后,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将第一斜撑桩21与围护桩1的桩头连接。第二围檩5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或钢材等,在围护桩1的中部钻孔植入钢筋,与灌注桩桩身钢筋连接后与第一连梁31相连接,接着,在第二围檩5的上部的围护桩1内打入钢制的挂钩,用挂钩钩住第二围檩5。
可选地,第一连梁31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或钢材等。当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时,将第二斜撑桩22的桩头低于第一连梁31的钢筋笼高度,通过现场制作钢筋连接第二围檩5、第一斜撑桩21的桩身、第二斜撑桩22的桩头处,钢筋笼制作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将此三个构件通过钢筋混凝土连梁相连;当采用钢材时,采用型钢作为连梁主体,与第一斜撑桩21和第二斜撑桩22的连接可采用钢材连接节点,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等。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包括:
S21、将所述第一斜撑桩21用打桩机按30-60度倾斜方向压入土体中,使第一斜撑桩21的顶部邻近所述围护桩1的顶部;
S22、将所述第二斜撑桩22用打桩机按30-60度倾斜方向压入土体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以下优点:
1)、实现超前支撑,在围护体施工时同步进行撑斜桩的施工,基本不占用有效工期,围檩及支撑施工、养护完成,即可实施基坑土方开挖,能够有效的减少工期,降低造价,节约工程成本;
2)、采用单排桩方案,支护施工在基坑内进行,后续地下结构施工时坑内部分可拆除,无须占用坑外有效空间,相较双排或多排围护桩基坑方案,大大减少了对场地空间的要求与周边环境的影响,能更加充分利于土地资源,有效的增加了基坑的使用面积,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开挖1万平方的基坑为例,本实用新型可增加建筑可用土地面积约1000~2000平方米,同时,基坑支护对红线空间要求更低,因此,该技术较双排或多排围护桩基坑技术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3)、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第二道对撑的情况下,仅通过增加撑斜桩的数量来满足基坑开挖深度,可局部或全部替换1道或2道常规支撑体系,基坑开挖面积越大性价比越高;
4)、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梁的方式将两道撑斜桩与围护桩桩身连接,形成统一的抗弯整体,能够进一步改善围护桩水平受力、减少围护桩水平位移,降低土方开挖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5)、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斜抛撑方案中相应留土压坡、开槽支撑安装施工、二次土方开挖和拆撑等复杂工序及可能因占用基础底板引起的质量问题。支撑形成后,即可实现一步到位实现敞开式土方开挖,极大减少土方开挖难度,方便结构施工,减少施工缝设置,大幅缩短施工工期;
6)、本实用新型有效的缩短了施工的工期,减少了基坑的施工风险,增加了基坑的安全性;
7)、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施工机械较少,并且均为常规的工程器械,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流程较为简便,施工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适用范围;
8)、本实用新型绿色环保,降碳减排效益明显。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用量远少于常规方案,可显著降低地下工程碳排放,又避免了拆撑时对环境的二次噪音、粉尘污染,环境与社会效益显著;
故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经济性和适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护桩;
多道斜撑单元,设置在各层施工面处,最上层施工面上的斜撑单元的顶部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下一层施工面上的斜撑单元经连接单元与所述围护桩的侧壁相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单元还用于连接所有与其相交的斜撑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单元包括设置在同一侧的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所述第一斜撑桩的顶部经第一围檩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斜撑桩的顶部与所述连接单元的一端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水平设置或倾斜向下设置的第一连梁,所述第一连梁的另一端经第二围檩与所述围护桩相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桩远离所述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的一侧设有排桩,所述排桩的顶部经第三围檩和第二连梁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侧斜桩,所述外侧斜桩的一端经第三围檩与所述排桩固定连接,所述外侧斜桩的另一端倾斜地穿设在土体中。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排斜桩,所述外排斜桩倾斜地设置在所述围护桩远离所述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的一侧,且所述外排斜桩的顶部与所述围护桩的顶部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的底部设有注浆单元、扩径单元或土体加固单元。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单元还包括第三斜撑桩,所述第三斜撑桩设置在所述第二斜撑桩的外侧,且所述第三斜撑桩经第三连梁与所述围护桩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梁位于所述第一连梁的下方,其中,所述第一斜撑桩和第二斜撑桩固定在所述第三连梁上。
CN202221797259.XU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Active CN2179236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7259.XU CN217923621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97259.XU CN217923621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23621U true CN217923621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88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97259.XU Active CN217923621U (zh) 2022-07-13 2022-07-13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236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44250B (zh) 非永久竖向支承体系的基坑顺逆结合施工方法
CN113266017B (zh) 基于深基坑“永临一体化”内支撑结构的调蓄池施工方法
CN104878776A (zh) 一种地下浅层全自动停车库库体结构
CN110387889B (zh) 一种用于长条形深基坑的连拱式基坑支护方法
CN114790757A (zh) 一种盖挖逆作v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777806B (zh) 多连杆平面框架永久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209855277U (zh) 一种用于既有建筑地下增层的转换层结构
CN101498133B (zh) 增大地下室逆作法土方开挖空间的方法和支护结构
CN107326932B (zh) 一种地下车库的准半逆作施工方法
CN217758841U (zh) 一种分层分段式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CN217923621U (zh)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
CN217758840U (zh) 一种多道多层自稳式基坑支护装置
CN105804085A (zh) 多单元井筒式地下立体车库分区施工方法
CN216194808U (zh) 一种运用空间组合结构的深基坑支护结构
CN115262573A (zh) 一种组合式多层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5262572A (zh) 一种多道多层自稳式基坑支护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3718786A (zh) 一种运用空间组合结构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CN115094907A (zh) 一种分层分段式直立自稳式围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9137701U (zh) 一种斜拉框架梁与基坑内支撑体系二合一结构
CN217298943U (zh) 一种地下雨水调蓄池深基坑内支撑结构
CN210917385U (zh) 一种外扩式地下室基坑支护结构
CN213952237U (zh) 一种带四角支撑梁的基坑支护结构
CN113718796B (zh) 一种具有基坑支护功能的地下结构体系与施工方法
CN220377309U (zh) 一种基坑工程双排pc工法桩组合支护结构
CN219690576U (zh) 一种通信单管塔桩独一体式复合基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0093 No. 38 Shui Feng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Survey,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93 No. 38 Shui Feng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GIDI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