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91925U - 一种室内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91925U CN210891925U CN201921493895.1U CN201921493895U CN210891925U CN 210891925 U CN210891925 U CN 210891925U CN 201921493895 U CN201921493895 U CN 201921493895U CN 210891925 U CN210891925 U CN 2108919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path
- heat exchanger
- indoor heat
- refrigerant
- liquid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内换热器以及空调器,该室内换热器具有冷媒流通管路和进液管组件,所述冷媒流通管路包括分开运行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迎风面上,所述第一流路的冷媒流向朝向下方,所述第二流路的冷媒流向至少有一部分朝向上方;所述进液管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第一进液管和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二进液管,且所述第一进液管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进液管的管径。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分别向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输送冷媒,便于冷媒分液均匀,且第一进液管的管径小于第二进液管的管径,从而增加第二管路的冷媒流量,减少在重力的干涉下导致第一流路冷媒量过多,进一步提高冷媒分液均匀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换热器在工作时,冷媒多采用一进两出或者多进多出的方式。如此,在一部分的流路中,冷媒先向上流动;在另一部分的流路中,冷媒先向下流动,然而在重力的影响下,冷媒会更多地聚集到冷媒先向下流动的流路中,其分液不均匀,导致换热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室内换热器分液不均匀,导致换热效果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换热器,具有冷媒流通管路和进液管组件,所述冷媒流通管路包括分开运行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在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迎风面上,所述第一流路的冷媒流向朝向下方,所述第二流路的冷媒流向至少有一部分朝向上方;所述进液管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流路连通的第一进液管和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的第二进液管,且所述第一进液管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进液管的管径。
这样,通过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分别向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输送冷媒,便于冷媒分液均匀,同时,第一进液管的管径小于第二进液管的管径,从而增加第二管路的冷媒流量,减少在重力的干涉下导致第一流路冷媒量过多,进一步提高冷媒分液均匀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二进液管通过三通管件适于与进液总管连通。
这样,在三通管件的作用下,将第一进液管、第二进液管和进液总管连通,便于将进液总管的冷媒稳定分流。
可选地,当所述室内换热器正常悬挂时,所述三通管件处于水平放置状态。
这样,在三通管件水平放置时,确保装配后第一进液管路和第二进液管路均保持水平位置,减少重力对冷媒流量的影响。
可选地,所述三通管件设有相通的主通道、第一分流通道和第二分流通道;所述主通道适于固定连接进液总管;所述第一分流通道固定连接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二分流通道固定连接第二进液管。
这样,如此设计三通管件的结构,便于进液总管的冷媒流入主通道后,经过第一分流通道和第二分流通道稳定分流至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路位于室内换热器迎风侧上的U管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流路位于室内换热器迎风侧上的U管数量。
这样,增大第一流路的换热效率,促使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换热均匀。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的流路长度相等。
这样,避免了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因为流路长度不相等导致换热不均匀现象的发生。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路的U管的管径等于所述第二流路的U管的管径。
这样,避免了第一流路的U管和第二流路的U管因为管径不相等导致换热不均匀现象的发生。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路迎风侧的U管数量大于背风侧U管数量。
这样,如此设计第一流路,加大第一流路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流路供冷媒朝向下方流动的路径中,所述第一流路至少包括一个斜插U管,所述斜插U管一端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迎风侧,另一端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背风侧。
这样,在此处采用斜插U管,冷媒有一个变向,不仅可减少重力对分液的影响,而且换热更充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室内换热器分液不均匀,导致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室内换热器的结构。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室内换热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流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室内换热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三通管件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流路、2-第二流路、3-第二进液管、4-第一进液管、5-三通管件、6-进液总管、7-斜插U管、8-第一换热器单元、9-第二换热器单元、10- 第三换热器单元;
11-第一进口、12-第二出口、21-第二进口、22-第二出口、51-主通道、 52-第二分流通道、53-第一分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该室内机换热器多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机壳内,且位于机壳上的进风口和贯流风轮之间,以对贯流风轮吸入的空气进行换热。本文中,空调室内机固定在墙面后,以空调室内机朝向用户的一侧为前方,面向墙壁的一侧为后方,且面对空调室内机,将此时空调室内机的上、下、左、右作为本文的参考。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换热器,具有冷媒流通管路和进液管组件,所述冷媒流通管路包括分开运行的第一流路1和第二流路2;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迎风面上,所述第一流路1的冷媒流向朝向下方,所述第二流路2的冷媒流向至少有一部分朝向上方;所述进液管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流路1连通的第一进液管4和与所述第二流路2连通的第二进液管3,且所述第一进液管4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进液管3的管径。由此,通过第一进液管4和第二进液管3分别向第一流路1和第二流路2 输送冷媒,便于冷媒分液均匀,同时,第一进液管4的管径小于第二进液管3的管径,从而增加第二管路的冷媒流量,减少在重力的干涉下导致第一流路1冷媒量过多,进一步提高冷媒分液均匀的效果。
本文中,如图2所示,箭头A所指方向为室内换热器迎风侧,室内换热器靠近迎风侧的一面为迎风面;箭头B所指方向为室内换热器背风侧,室内换热器靠近背风侧的一面为背风面。
本文中,如图1-3所示,在坐标系XZ中,X轴的正向代表后方,X轴的反向代表前方;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
本文中,如图3所示,室内换热器一般为三折换热器,在装配完成后,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相连的第一换热器单元8、第二换热器单元9和第三换热器单元10,第一换热器单元8和第二换热器单元9之间具有第一弯折角度,第二换热器单元9和第三换热器单元10具有第二弯折角度,其中,第一弯折角度一般为钝角,第二弯折角度为锐角。
其中,第一流路1位于第一换热器单元8和第二换热器单元9上,第一流路1的第一进口11和第一出口12设置在第二换热器单元9上,冷媒流入第一流路1时,其是先从第一进口11进入第二换热器单元9,经由第二换热器单元9迎风侧的U管向下流入第一换热器单元8迎风侧的U管,再从第一换热器单元8背风侧的U管向上流入第二换热器单元9背风侧的U管,直至从第一出口12流出。第二流路2位于第二换热器单元9和第三换热器单元10上,第二流路2的第二进口21和第二出口22设置在第二换热器单元9上,冷媒流入第二流路2时,其是先从第二进口21进入第二换热器单元9,经由第二换热器单元9迎风侧的U管向上流入第三换热器单元 10迎风侧的U管,再从第三换热器单元10背风侧的U管向上流入第二换热器单元9背风侧的U管,直至从第二出口22流出。由于第二换热器单元9 和第三换热器单元10之间的第二弯折角度一般是锐角,因此,冷媒在流入第二流路2时,靠近室内换热器迎风侧和靠近室内换热器背风侧上的冷媒流向均是先上后下;而在第一流路1中,靠近室内换热器迎风侧上的冷媒流向是向下,靠近室内换热器背风侧上的冷媒流向是向上,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第一流路1的冷媒会比流向第二流路2的冷媒多,造成分液不均匀,而本文的室内换热器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将第一进液管4的管径设计成小于第二进液管3的管径,由此,用来平衡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的冷媒量,进一步提高室内换热器的分液均匀。
其中,第一流路1和第二流路2均是两排U管的构造,且均是由室内换热器迎风侧的U管流向室内换热器背风侧的U管,由此,逐级换热,增加了换热效果。
其中,分开运行的第一流路1和第二流路2是指,第一流路1和第二流路2各自设有进口和出口,即第一流路1设有第一进口11和第一出口12,第二流路2设有第二进口21和第二出口22,两者并联的关系,冷媒分流均匀,换热效率好。
具体地,在所述第一流路1供冷媒朝向下方流动的路径中,所述第一流路1至少包括一个斜插U管7,所述斜插U管7一端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迎风侧,另一端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背风侧。由此,在此处采用斜插U管7,冷媒有一个变向,不仅可减少重力对分液的影响,而且换热更充分。
具体地,所述第一进液管4和所述第二进液管3通过三通管件5适于与进液总管6连通。由此,在三通管件5的作用下,将第一进液管4、第二进液管3和进液总管6连通,便于将进液总管6的冷媒稳定分流。
其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正常悬挂时,所述三通管件5处于水平放置状态。由此,在三通管件5水平放置时,确保装配后第一进液管4路和第二进液管3路均保持水平位置,减少重力对冷媒流量的影响。
本文中,室内换热器正常悬挂是指:室内换热器组装到室内机时的状态,具体为设置在室内机的机壳内,且位于机壳上的进风口和贯流风轮之间。三通管件5处于水平放置状态是指:三通管件中两个分流的通道位于一平面,且该平面与地面平行。
其中,如图4所示,所述三通管件5设有相通的主通道51、第一分流通道53和第二分流通道52;所述主通道51适于固定连接进液总管6;所述第一分流通道53固定连接第一进液管4;所述第二分流通道52固定连接第二进液管3。由此,如此设计三通管件5的结构,便于进液总管6的冷媒流入主通道51后,经过第一分流通道53和第二分流通道52稳定分流至第一进液管4和第二进液管3。
其中,三通管件5即可以拆卸,也可以不拆卸,但是在组装时,三通管件5必须与进液总管6、第一进液管4和第二进液管3密封好,避免冷媒泄露,可选地,三通管件5与进液总管6、第一进液管4和第二进液管3在组装完成后进行焊接密封。
具体地,所述第一流路1位于室内换热器迎风侧上的U管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流路2位于室内换热器迎风侧上的U管数量。由于风是从室内机上方的进风口吸入,室内换热器上方的风量最大,因此,位于上方的第一流路1是先接触到风的,第二流路2接触的风量较小,为了避免第一流路1 换热效果导致与第二流路2换热不均匀,增大第二流路2迎风面的U管数量。
如图2所示,第一流路1迎风面上的U管数量为4个,第二流路2迎风面上的U管数量为3个。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路1与第二流路2的流路长度相等。由此,避免了第一流路1和第二流路2因为流路长度不相等导致换热不均匀现象的发生。
其中,流路长度是指U管长度的总长,即冷媒在第一流路1或者第二流路2流过的路径长度。
室内换热器的换热主要是通过室内空气与铜管的外表面和翅片换热,而铜管提供的高温低温环境主要来自管内壁的高温低温冷媒,根据整套系统的冷媒量分配,室内机约占整机系统冷媒量的30%,假如流路的流程较短,在管内流动的冷媒只有靠近管壁的部分冷媒能够参与较大温差换热,管内中间流过的冷媒在流程较短的室内换热器中换热不充分,这样会使整个室内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因此,再设计流路长度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而定,避免出现冷媒浪费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路1的U管的管径等于所述第二流路2的U管的管径。由此,避免了第一流路1的U管和第二流路2的U管因为管径不相等导致换热不均匀现象的发生。
其中,管径一般选择5mm或者7mm。采用小管径室内换热器,因此管内中间冷媒距离管壁的距离较小,可以缩短管内冷媒与外界空气的换热距离,且由于换热管的数量和密度增加,冷媒在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U型管也较多,流向改变次数较多,能够更加充分地与靠近管壁的冷媒进行位置交换,使得管内中间的冷媒也能够换热充分,提升了冷媒参与换热的程度,提升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流路1靠近室内换热器迎风侧的U管数量大于靠近室内换热器背风侧U管数量。因为换热主要集中在室内换热器迎风侧,如此设计第一流路1的U管排布方式,加大第一流路1的换热效率。
如图2所示,第一流路1靠近室内换热器迎风侧的U管数量为4个,靠近室内换热器背风侧的U管数量为2个。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室内换热器的结构。
空调器采用上述室内换热器的结构后,通过第一进液管4和第二进液管3分别向第一流路1和第二流路2输送冷媒,便于冷媒分液均匀,同时,第一进液管4的管径小于第二进液管3的管径,从而增加第二管路的冷媒流量,减少在重力的干涉下导致第一流路1冷媒量过多,进一步便于冷媒分液均匀。
应当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也可具体为立式室内空调等。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室内换热器,具有冷媒流通管路和进液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流通管路包括分开运行的第一流路(1)和第二流路(2);在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迎风面上,所述第一流路(1)的冷媒流向朝向下方,所述第二流路(2)的冷媒流向至少有一部分朝向上方;所述进液管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流路(1)连通的第一进液管(4)和与所述第二流路(2)连通的第二进液管(3),且所述第一进液管(4)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进液管(3)的管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4)和所述第二进液管(3)通过三通管件(5)与进液总管(6)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室内换热器正常悬挂时,所述三通管件(5)处于水平放置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件(5)设有相通的主通道(51)、第一分流通道(53)和第二分流通道(52);所述主通道(51)适于固定连接进液总管(6);所述第一分流通道(53)固定连接第一进液管(4);所述第二分流通道(52)固定连接第二进液管(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1)位于室内换热器迎风侧上的U管数量大于所述第二流路(2)位于室内换热器迎风侧上的U管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1)与所述第二流路(2)的流路长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1)的U管的管径等于所述第二流路(2)的U管的管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1)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迎风侧的U管数量大于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背风侧的U管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流路(1)供冷媒朝向下方流动的路径中,所述第一流路(1)至少包括一个斜插U管(7),所述斜插U管(7)一端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迎风侧,另一端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背风侧。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室内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93895.1U CN210891925U (zh) | 2019-09-09 | 2019-09-09 | 一种室内换热器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93895.1U CN210891925U (zh) | 2019-09-09 | 2019-09-09 | 一种室内换热器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91925U true CN210891925U (zh) | 2020-06-30 |
Family
ID=71323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93895.1U Active CN210891925U (zh) | 2019-09-09 | 2019-09-09 | 一种室内换热器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9192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35451A (zh) * | 2021-11-15 | 2022-03-25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换热器检测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09-09 CN CN201921493895.1U patent/CN21089192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35451A (zh) * | 2021-11-15 | 2022-03-25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换热器检测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CN114235451B (zh) * | 2021-11-15 | 2023-09-2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换热器检测方法、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891925U (zh) | 一种室内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03090518B (zh) | 一种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器 | |
CN103868398B (zh) |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 |
CN211119692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0861410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02062499A (zh) | 平行流换热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3642561U (zh) | 一种双排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装置 | |
CN202158700U (zh) | 均流装置、蒸发器及空调 | |
CN207438860U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6176835U (zh) | 空调机组及其分液器 | |
CN101738012A (zh) | 一种双排管路空调换热器 | |
CN209263367U (zh) | 一种新型流道不锈钢换热器 | |
CN204176964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换热器 | |
CN211782884U (zh) |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 |
CN210123213U (zh) | 新型的单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 | |
CN204285905U (zh) | 用于微型微通道金属圆管蒸发器的内置式分液器 | |
CN207438858U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2269486A (zh) | 平行流换热器和房间空调器 | |
CN203744811U (zh) |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 |
CN112197626A (zh) | 换热部、换热装置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405301A (zh) | 一种新型流道不锈钢换热器 | |
CN205048790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1903386U (zh) | 一种超薄型汇总管 | |
CN218544822U (zh) | 燃气模块炉 | |
CN219199350U (zh) |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