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2124U -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82124U
CN210882124U CN201921852390.XU CN201921852390U CN210882124U CN 210882124 U CN210882124 U CN 210882124U CN 201921852390 U CN201921852390 U CN 201921852390U CN 210882124 U CN210882124 U CN 210882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plate
train
shaped structure
carriag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5239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建阳
李自锋
张骎
何海洋
胡瑾
徐万鹏
李鑫鑫
龚艳林
许玉麒
郭世杰
郅建国
贾楸烽
孙继辉
冯昭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Ai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Ai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Ai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Ai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5239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82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82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82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中列车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空中轨道列车出现故障进行救援时安全逃生通道安装麻烦、安全隐患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其中,悬挂式列车包括车厢本体,所述车厢本体端部设置有逃生口,所述逃生口设置有可与其紧密配合的逃生装置,所述逃生装置包括板状结构和连接结构,所述板状结构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装设于所述车厢本体;在所述逃生装置打开过程中,所述板状结构围绕所述连接结构向下旋转和特定目标物对接以形成悬空通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车门逃生装置,无需额外安装逃生通道,车门自动对接形成逃生通道,救援效率高,实用性强,安全性高。

Description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中列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背景技术
空中轨道列车属于城市快捷公交,是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轨道位于列车上方,由钢铁或水泥立柱支撑,列车被悬挂在轨道梁下行驶。它以电力牵引为动力,避免了废气污染;它比地铁造价低、比轻轨占地面积小,在建造和运营方面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由于列车车厢整体悬挂于空中轨道运行,已有的地下、地面或高架式轨道交通系统的紧急逃生和乘客安全疏散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空中列车已应用的逃生方式,通常是在司机室地板面上设置逃生出口,司机和地面救援人员配合下利用绳索或帆布滑道将乘客降到地面,此方式必需地面救援人员的配合,且车辆恰巧停车于地面区段,其救援效率、实用性和广泛推广性受限,此外,当列车在运行中出现故障或者突发状况时,需要另一辆列车来进行对接救援,往往需要通过操作人员在两辆列车之间额外安装对接安全逃生通道及防护安全防护装置来进行人员的救援转移,由于空中列车悬挂在空中,同时安全逃生通道体积大,结构复杂,高空作业造成对操作人员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且耗费操作人员大量安装时间,造成其救援效率和人员转移安全性远远低于预期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空中轨道列车出现故障进行救援时安全逃生通道安装麻烦、安全隐患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方案:
方案一:一种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包括车厢本体,所述车厢本体端部设置有逃生口,所述逃生口设置有可与其紧密配合的逃生装置,所述逃生装置包括板状结构和连接结构,所述板状结构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装设于所述车厢本体;在所述逃生装置打开过程中,所述板状结构围绕所述连接结构向下旋转和特定目标物对接以形成悬空通道。
方案二:根据方案一所述板状结构为纵向可伸缩结构。
方案三:根据方案二所述板状结构包括第一板状结构和第二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车厢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板状结构与所述第一板状结构可滑动连接,在所述逃生装置打开时,所述第二板状结构可向所述第一板状结构远离所述连接结构的一端伸展。
方案四:根据方案三所述板状结构内壁设置有沿其纵向设置的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为可伸缩结构;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防护装置处于折叠状态;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防护装置向上伸展形成所述板状结构两侧的防护结构。
方案五:根据方案四所述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板状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另一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的一端;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二部件可向所述第一部件远离所述板状结构的一端伸展,并与所述第三部件形成防护结构。
方案六:根据方案五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端固设于所述板状结构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车厢本体;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斜拉结构,所述斜拉结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逃生口的侧部,所述斜拉结构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板状结构内壁,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斜拉结构与所述车厢本体、所述板状结构呈三角形状态,并用于拉伸所述板状结构。
方案七:根据方案六所述逃生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板状结构围绕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车厢本体的铰接部位转动。
方案八:根据方案六所述逃生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斜拉结构的斜拉部的长度以打开/关闭所述逃生装置。
方案九:根据方案六所述逃生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在所述逃生装置打开时,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板状结构沿其纵向进行伸展/收缩。
方案十:根据方案六所述逃生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装置,在所述逃生装置打开时,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防护装置在其高度方向伸展/收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在车厢端部的车门逃生装置,无需额外安装逃生通道,即可自动打开与特定目标物对接形成逃生救援通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逃生通道与列车车门一体自动化设置,结构简单、对接定位精准,逃生通道与逃生通道两侧的防护装置配合使用,保证乘客通过悬空逃生通道时的安全。此外,本实用新型中逃生装置的设置节约空间,实用性强,同时不影响车内的整洁美观,便于推广使用。
方案十一:根据方案一至方案十中任一方案所述车厢本体端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接装置,所述车厢本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特定目标物固定连接。
方案十二:根据方案十一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纵向可伸缩结构和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置于所述纵向可伸缩结构远离所述车厢本体的端部。
方案十三:根据方案十一所述逃生装置铰接于所述逃生口的下部。
方案十四:根据方案十三所述逃生装置铰接于所述逃生口的下部边框,或者所述逃生口下部的车厢本体,或者所述逃生口的下部两侧。
方案十五:一种悬挂式列车系统,包括轨道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空中列车,所述空中列车为方案一至方案十四中任一方案中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任意两个所述空中列车可以通过所述逃生装置进行对接以搭建逃生通道。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五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E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六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车厢本体;2、逃生口;3、逃生装置, 31、逃生门,311、容纳部,312、滑动部,32、防护栏杆,321、第一部件,322、第二部件,323、第三部件,33、绳索;4、连接装置,41、凸起结构,42、对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包括车厢本体,所述车厢本体端部设置有逃生口,所述端部可以为所述车厢本体的车头端部,也可以为所述车厢本体的车尾端部,所述逃生口设置有可与其紧密配合的逃生装置,所述逃生装置包括板状结构和连接结构,所述板状结构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装设于所述车厢本体;在所述逃生装置打开过程中,所述板状结构围绕所述连接结构向下旋转和特定目标物对接以形成悬空通道,所述特定目标物可以为救援列车、站台或者维修平台等安全地区,用来供乘客转移逃生。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板状结构为纵向可伸缩结构,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由所述板状结构形成的逃生通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动伸长;所述板状结构包括第一板状结构和第二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车厢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板状结构与所述第一板状结构可滑动连接,在伸展状态下,所述第二板状结构可向所述第一板状结构远离所述连接结构的一端伸展,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板状结构可为液压板结构,并通过液压系统进行自动伸缩控制,或者所述板状结构可为弹性可伸缩结构,通过弹性元件的控制实现伸缩功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只要能满足所述板状结构在使用时可实现伸缩功能的设置皆可,故不再此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板状结构内壁设置有沿其纵向设置的防护装置,所述纵向指的是所述板状结构的长度方向,也即为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板状结构可进行伸展/收缩的方向,所述内壁指的当所述板状结构处于伸展状态时的可用于乘客进行逃生通过的上侧,所述防护装置为可伸缩结构;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防护装置处于折叠状态;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防护装置向上伸展形成所述板状结构两侧的防护结构;所述防护装置可为可伸缩栏杆,可以在所述板状结构的内壁两侧上设置有可伸缩的套筒结构栏杆,也可以为通过弹性原件与所述板状结构连接的杆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可伸缩结构不仅仅限于通过液压实现可伸缩,或者套筒类结构实现可伸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不论是所述板状结构还是所述防护装置,只要设计可实现其伸缩功能皆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故不在此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板状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车厢本体铰接;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斜拉结构,在所述板状结构伸展状态下,所述斜拉结构与所述板状结构倾斜设置,所述车厢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拉伸所述板状结构,当乘客通过所述板状结构进行逃生时,所述车厢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承担一部分所述板状结构的载荷,分散部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力,提高所述板状结构的承载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车厢本体端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接装置,所述车厢本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特定目标物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装置可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顶部或者两侧;所述连接装置为可伸缩结构,在使用状态下,所述连接装置伸展与所述设定目标物进行对接,在不使用时,所述连接装置贴附于所述车厢本体,并且与列车的转向架结构互不干涉;所述连接装置可直接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端部表面,也可设置所述车厢本体端部的内部,只要能实现所述连接装置的可伸缩对接皆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悬挂式列车系统,包括轨道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空中列车,所述空中列车为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任意两个所述空中列车可以通过所述逃生装置进行对接以搭建逃生通道。
以下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1,图示为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车厢本体1为悬挂式空铁列车中的一节端部车厢本体,逃生口2 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1的端部,连接装置4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1的上方端部;当空铁列车在运行过程出现故障停止在列车轨道上,需要对乘客进行疏散的时候,可采用来车救援的方式,另一列空中列车通过设置在车顶的连接装置4与故障车上的连接装置进行联接固定,在通过设置于所述逃生口2上的逃生装置对接形成逃生通道进行乘客疏散救援。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2和附图3,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中,逃生装置3安装于所述逃生口2上;在使用状态下,所述逃生装置3自上而下向外旋转自动打开以形成悬空通道;所述逃生装置3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空铁列车连接;所述逃生装置通过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内部的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逃生装置围绕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车厢本体铰接的部位向外转动;所述逃生装置铰接于所述逃生口的下部边框,或者所述逃生口下部的车厢本体,或者所述逃生口的下部两侧;所述逃生装置在不使用时与所述逃生口紧密配合,所述逃生口周侧还设置有与所述逃生装置紧密配合的密封圈、密封垫或者其他弹性密封装置,保证空铁列车行进时的密封性;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纵向可伸缩结构和对接部,即分别为凸起结构41和对接结构42,当所述逃生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连接装置向外伸出与特定目标物进行对接固定,所述逃生装置自动旋转打开以形成悬空通道。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4,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所述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的又一种实施例中增设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逃生口的侧部,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逃生装置内壁,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车厢本体、所述逃生装置呈三角形状态,并用于拉伸所述逃生装置,进而加强逃生装置的承载能力;所述逃生装置3包括逃生门31、防护栏杆32、绳索33,所述逃生门31为板状结构,所述防护栏杆32设置于所述逃生门31上部,并用于提高乘客通过悬空逃生通道时的安全性,所述防护栏杆32为可伸缩结构,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防护栏杆处于折叠状态;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防护栏杆向上伸展形成所述板状结构两侧的防护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所述绳索 3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是,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可为绳索、斜拉索或者斜杆等,只要能起到对所述逃生门的拉伸及增强其承载力的作用皆可,同时,通过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所述绳索33的伸长或者收缩。
参照附图5,图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悬挂式列车系统包括轨道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空中列车,所述空中列车为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任意两个所述空中列车可以通过所述逃生装置进行对接以搭建逃生通道;当空中列车在运行过程出现故障停止在列车轨道上,需要对乘客进行疏散的时候,可采用来车救援,通过两辆列车端部的连接装置进行对接固定,再通过所述逃生装置的对接形成逃生通道进行救援;每个所述空中列车的顶侧端部均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所述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为可伸缩结构,所述对接结构42与所述凸起结构41可伸缩连接,所述凸起结构41固设于所述车厢本体1;当需要对接时,所述对接结构42向远离所述凸起结构41的方向纵向伸展以与特定目标物对接,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是与另一辆列车上设置的对接装置进行对接,两个所述对接结构通过电磁铁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所述连接结构还可以为钩子,卡扣装置等,只要能满足所述连接装置可以连接固定两辆所述空中列车皆可。
进一步地,参照附图6,当逃生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两个所述空中列车端部设置的所述逃生门31均向外旋转后对接并形成悬空逃生通道,所述防护栏杆32设置于所述逃生门31的上侧,并用于对乘客通过所述逃生通道时起到防护作用,所述防护栏杆32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置成不同高度,在实用新型中,所述防护栏杆32设置成立柱与横杆配合式,此外,也可以设置成多个立柱式,供通过所述逃生通道的乘客手扶通过。
参照附图7和附图8,其中,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8是附图7中B的局部放大图,所述防护栏杆32为可伸缩结构,所述防护栏杆32包括第一部件321、第二部件322和第三部件323,所述第一部件321的一端与所述逃生门31连接,所述第二部件322与所述第一部件321的另一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部件323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件322远离所述第一部件 321的一端;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二部件322可向所述第一部件321远离所述逃生门31的一端伸展,并与所述第三部件323形成防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件322为多级可伸缩结构,并通过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的第四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防护栏杆32的伸展或者收缩,进一步提高所述逃生通道的安全性;在不使用时,所述逃生门31两侧设置的所述防护栏杆32向下收缩,不影响所述逃生门的作为门的作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所述防护装置除了设置成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可上下伸缩样式外,还可以设置成沿所述逃生门的纵向方向可伸缩的结构,可通过液压或者电动等方式控制所述防护装置的收缩与伸展,所述防护装置还可设置在所述逃生口旁边的车厢本体上,在使用时,通过设置在所述逃生门上部两侧的凹槽进行向外侧的伸出,以形成安全防护装置。
参照附图9和附图10,其中,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10是附图9中C的局部放大图,在上述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设置有绳索33,所述绳索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逃生口的侧部,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逃生门31 的上部,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绳索33与所述车厢本体、所述逃生门呈三角形设置,并用于拉伸所述逃生门,进而加强所述逃生门的承载能力。
参照附图11和附图12,其中,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四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12是附图11中D 的局部放大图,在上述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逃生门为纵向可伸缩结构,当两个所述逃生门本身的长度不够对接时,可以通过所述逃生门进行长度方向的伸展再完成远距离对接;所述逃生门包括容纳部311 和滑动部312,所述容纳部311的一端与所述车厢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滑动部311与所述容纳部312可滑动连接,在伸展状态下,所述滑动部 312可向所述容纳部311远离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伸展,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在所述车厢本体的第三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逃生门进行纵向的伸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所述逃生门进行对接时,可通过两个所述逃生门设计的卡合结构进行自锁,或者通过设置在所述逃生门待对接端的电磁铁装置进行对接,只要能满足所述逃生门的对接稳固安全性皆可,故不在此一一赘述。
参照附图13和附图14,其中,附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五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14是附图13中E 的局部放大图,在上述的第四种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三部件323设置成可伸缩结构,所述第三部件323可为套筒结构,可通过液压或者电动的方式控制其伸缩,进而进一步提高所述防护栏杆的安全性。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在实用新型中,所述逃生门进行对接时呈水平悬空状,只要不影响所述逃生通道对接安全使用,两个所述逃生门进行对接时还可以不必为水平状态,所述逃生门还可以设置成花纹等凹凸不平状,还可以起到防滑作用;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逃生装置与逃生门一体设置,既能实现逃生装置设置的目的,又能节约车厢内部空间,所述逃生门的自动打开设置,定位精确、牢固,操作时间段,更有利于乘客在突发状况下的疏散需求;当然,所述逃生门还可以设置成非规则板状结构,可以根据具体使用在所述逃生门上设置适于高空逃生的其他装置,仅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故不在此一一赘述。
参照附图15,图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悬挂式列车系统第六种实施例的主视图,所述纵向可伸缩结构即为所述凸起结构41,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端部的顶部内侧,在所述连接装置不使用时,所述对接结构42收缩至所述车厢本体顶部,这样设计更加美观,对可伸缩的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车厢本体顶部内侧,在不使用时,密封在所述车厢本体顶部并与外界隔离,减少了所述连接装置的腐蚀等损伤,提高其使用寿命。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包括车厢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本体端部设置有逃生口,所述逃生口设置有可与其紧密配合的逃生装置,所述逃生装置包括板状结构和连接结构,所述板状结构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装设于所述车厢本体;
在所述逃生装置打开过程中,所述板状结构围绕所述连接结构向下旋转和特定目标物对接以形成悬空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结构为纵向可伸缩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结构包括第一板状结构和第二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板状结构的一端与所述车厢本体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板状结构与所述第一板状结构可滑动连接,在所述逃生装置打开时,所述第二板状结构可向所述第一板状结构远离所述连接结构的一端伸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结构内壁设置有沿其纵向设置的防护装置,所述防护装置为可伸缩结构;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防护装置处于折叠状态;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防护装置向上伸展形成所述板状结构两侧的防护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的一端与所述板状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另一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件远离所述第一部件的一端;在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二部件可向所述第一部件远离所述板状结构的一端伸展,并与所述第三部件形成防护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端固设于所述板状结构的底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车厢本体;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斜拉结构,所述斜拉结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逃生口的侧部,所述斜拉结构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板状结构内壁,在所述逃生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斜拉结构与所述车厢本体、所述板状结构呈三角形状态,并用于拉伸所述板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板状结构围绕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车厢本体的铰接部位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斜拉结构的斜拉部的长度以打开/关闭所述逃生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板状结构沿其纵向进行伸展/收缩。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装置还包括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防护装置在其高度方向伸展/收缩。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本体端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接装置,所述车厢本体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特定目标物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纵向可伸缩结构和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置于所述纵向可伸缩结构远离所述车厢本体的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装置铰接于所述逃生口的下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生装置铰接于所述逃生口的下部边框,或者所述逃生口下部的车厢本体,或者所述逃生口的下部两侧。
15.一种悬挂式列车系统,包括轨道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空中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空中列车为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任意两个所述空中列车可以通过所述逃生装置进行对接以搭建逃生通道。
CN201921852390.XU 2019-10-31 2019-10-31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Active CN210882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2390.XU CN210882124U (zh) 2019-10-31 2019-10-31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52390.XU CN210882124U (zh) 2019-10-31 2019-10-31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82124U true CN210882124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28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52390.XU Active CN210882124U (zh) 2019-10-31 2019-10-31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821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20896A (zh) * 2022-07-06 2022-09-30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设置在阳台的应急逃生平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20896A (zh) * 2022-07-06 2022-09-30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设置在阳台的应急逃生平台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51844A (zh) 一种悬挂空铁车侧逃生疏散平台系统
CN105502223A (zh) 一种线路施工高空作业平台
CN105080016B (zh) 高层建筑消防救援系统特种运输车
CN112110394A (zh) 一种矿用隔爆高空作业车
CN210882124U (zh)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CN202320541U (zh) 电动收放方舱
CN102310928A (zh) L型旅客登船桥
JP2009061925A (ja) モノレール用作業車
CN201777377U (zh) L型旅客登船桥
ES2773867T3 (es) Dispositivo para el reemplazo de baterías de poleas
CN112477914A (zh) 一种混合运输巷道的跑车防护装置及方法
CN110758421B (zh) 适用于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的车辆检修车
CN110936965A (zh) 大跨度桥梁悬挂式空铁疏散平台
CN204905759U (zh) 轨道交通登高施工辅助装置
CN108928437B (zh) 一种登船桥接候船楼通道
CN110615011A (zh) 具有逃生装置的悬挂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系统
CN110920638A (zh) 可升降的悬挂式空铁疏散平台
CN206856699U (zh) 一种悬挂空铁直通车门的疏散平台
CN209635762U (zh) 灯箱安装车
CN211543513U (zh) 基于轨道的悬挂式空铁疏散平台
CN214034832U (zh) 装配式伸缩卸料平台
CN201002929Y (zh) 小型养路机械起重运输车
CN209756901U (zh) 一种多功能救援应急抢险车
CN211342348U (zh) 一种新型地面城轨地铁屏蔽门牵引装置
JP2991713B1 (ja) 懸垂形モノレ―ル軌道桁の塗装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