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6405U - 铅蓄电池 - Google Patents

铅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6405U
CN210866405U CN201921818041.6U CN201921818041U CN210866405U CN 210866405 U CN210866405 U CN 210866405U CN 201921818041 U CN201921818041 U CN 201921818041U CN 210866405 U CN210866405 U CN 210866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strap
lead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1804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章宏
赤阪有一
佐藤笃志
小野祐太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1804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6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6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64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搭板的体积减少而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且能够兼顾低温放电特性的确保的铅蓄电池。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形成为,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且其长边与电池单元室的配置方向(X)平行,长边的长度(L1)为23.5mm以上且26.4mm以下,短边的长度(L2)为11mm以上且15mm以下,两者之比(L1/L2)为1.6以上且2.4以下,通过金属部(34)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T1)为5.5mm以上且6.0mm以下,未通过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T2)为4.8mm以上且5.5mm以下,两者之比(T1/T2)为1.0以上且1.25以下,在长边的方向上厚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在短边的方向上厚度恒定。

Description

铅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蓄电池。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怠速停止用铅蓄电池,可列举出具备:电槽,其具有通过隔壁划分出的多个电池单元室;多个极板组,其分别被收纳于多个电池单元室;以及电解液,其被注入至多个电池单元室。
极板组具有:多张负极板以及正极板,其交替地配置;隔板,其配置于负极板与正极板之间;以及负极搭板以及正极搭板,其配置于多张负极板以及正极板的上方,并分别在负极板以及正极板的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沿负极板以及所述正极板的厚度方向连结多张负极板彼此以及多张正极板彼此。
极板组以使负极板以及正极板的厚度方向与电池单元室的配置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电池单元室内。并且,从配置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室的一方的极板组的负极搭板上升的负极中间极柱、与从配置于另一方的极板组的正极搭板上升的正极中间极柱,通过埋入在形成于隔壁的通孔内的金属部进行连接。负极板以及正极板分别具有:基板(集电体),其保持负极合剂以及正极合剂;以及集电用的耳部,其从基板向上侧突出,耳部分别通过负极搭板以及正极搭板进行连结。此外,配置于配置方向两端的电池单元室的极板组具有从负极搭板或正极搭板上升的端子极柱和从正极搭板或负极搭板上升的中间极柱。
近年来,为了降低环境负荷而正在急速推进车辆的电动化,并出现了怠速停止车、混合动力车。在混合动力车中存在有微混合动力车、轻度混合动力车、以及强混合动力车,比较廉价的微混合动力车、轻度混合动力车的人气高涨。
在微混合动力车、轻度混合动力车中,针对发动机启动用以及再启动用而使用怠速停止用铅蓄电池。在怠速停止用铅蓄电池中,在每次频繁的发动机启动时释放大电流的启动电流,因此需要使由发电产生的电子高效地向外部装置移动,集电体、搭板等中的导电通路非常重要。
在现有的怠速停止用铅蓄电池中,为了应对频繁的大电流放电,通过使用以提高导电通路为目的而增加了铅量的集电体,从而即使在寒冷地区也能够实施承受频繁的发动机启动的设计。另一方面,对于增加了集电体中使用的铅量的铅蓄电池,电池重量大幅增加。此外,对于搭板,也同样地,存在有通过增加铅量(增大铅制的搭板的体积)来提高低温放电特性的趋势。
但是,当搭板的体积变大时,在通常的电解液量中有时电解液的液面上升从而电解液会泄漏。作为其对策而当减少电解液量时,存在有在高温环境下电解液早期地出现液体枯竭的可能性。
作为不使电解液的液面上升而增加电解液量的方法,可列举出减小搭板的体积的方法和减小集电体的方法,但减小搭板的体积的方法不易导致电池性能的变差,因此是有效的。
作为铅蓄电池的搭板而记载有不是通常的长方体的形状的搭板的文献,可列举出以下的专利文献。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将最接近铅蓄电池的中间极柱(连接体)的耳部位置的搭板宽度设为A且将最远离中间极柱耳部位置的搭板宽度的设为B时,A>B,将埋入通孔的金属部(电池单元间连接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尺寸C设为比搭板宽度B长。还记载了由此可实现搭板主体的低电阻化和轻量化,并且通过抑制电池单元间连接部中的异常发热从而能够提高电池单元间连接部的可靠性。
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1中,将铅蓄电池的搭板的平面形状设为梯形而不是长方形,搭板的厚度恒定。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搭板的截面积在电池单元间连接部(中间极柱)侧最大,并成为朝向相反侧而减少的形状。作为具体例,记载了成为在搭板的宽度方向一端存在有上表面为锥状的侧板部的形状。在该例中,搭板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但沿长方形的短边方向而搭板的高度方向尺寸恒定。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在上表面具有凹部的搭板,凹部的底面随着远离中间极柱而呈锥状下降。并且,例示的搭板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但因凹部的存在而沿长方形的短边方向使搭板的高度方向尺寸发生变化。通过增大搭板的面积从而使散热性良好,铅量也降低。
另一方面,通过抑制电解液中的水分减少,从而能够降低实施向铅蓄电池的电槽补给水的维护的频率。并且,越是高温越易于产生电解液中的水分减少。由此,从今后预想在高温地区的东南亚,急速地普及微混合动力车、轻度混合动力车的观点出发,可以说能够抑制电解液中的水分减少的性能是怠速停止车用的铅蓄电池的重要的性能之一。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从提高负极的导电性的观点出发,向负极活物质中添加炭黑。此外,当炭黑的比率相对于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而成为0.5质量部时,减液率为3%,但当炭黑的比率相对于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而成为1质量部时,减液率为5%。此外,还记载了负极合剂中包含的炭黑量的特别优选的范围,相对于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而成为0.1质量部~0.5质量部。
但是,在专利文献1~4中记载了能够兼顾减少搭板的体积来抑制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和确保低温放电特性的搭板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569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47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7655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7-336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减少搭板的体积来抑制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和确保低温放电特性的铅蓄电池。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铅蓄电池具有下述的结构(1)~(6)。
(1)所述铅蓄电池具备:电槽,其具有通过隔壁划分出的多个电池单元室;多个极板组,其分别被收纳于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室;以及电解液,其被注入至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室。
(2)所述极板组具有:多张负极板以及正极板,其交替地配置;隔板,其配置于负极板与正极板之间;以及负极搭板以及正极搭板,其配置于多张负极板以及正极板的上方。负极搭板在负极板的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沿负极板的厚度方向连结多张负极板彼此。正极搭板在正极板的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沿正极板的厚度方向连结多张正极板彼此。
(3)所述极板组以使负极板以及正极板的厚度方向与电池单元室的配置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电池单元室内。从配置于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室的一方的极板组的负极搭板上升的负极中间极柱、与从配置于另一方的极板组的正极搭板上升的正极中间极柱,通过埋入在形成于隔壁的通孔内的金属部进行连接。
(4)负极板以及正极板分别具有保持活物质的基板、和从基板向上侧突出的集电用的耳部。负极板的耳部通过负极搭板进行连结。正极板的耳部通过正极搭板进行连结。
(5)长方形的长边与电池单元室的配置方向平行,长边的长度L1为23.5mm以上且26.4mm以下,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L2为11mm以上且15mm以下,两者之比(L1/L2)为1.6以上且2.4以下。
(6)通过负极搭板以及正极搭板的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T1为5.5mm以上且6.0mm以下,未通过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T2为4.8mm以上且5.5mm以下,两者之比(T1/T2)为1.0以上且1.25以下,在长边的方向上负极搭板以及正极搭板的厚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在短边的方向上负极搭板以及正极搭板的厚度恒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兼顾减少搭板的体积来抑制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和确保低温放电特性的铅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的部分剖视图。
图2为表示在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中,被隔壁划分出的具有多个电池单元室的电槽、配置于电池单元室内的极板组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的搭板以及中间极柱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搭板的形状不同于图1的示例的极板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为了实施本发明而技术上优选的限定,但该限定并不是本发明的必须要件。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具有现有公知的单模块类型的电槽1、盖2、以及六个极板组3。电槽1通过隔壁13而被划分为六个电池单元室41~46。六个电池单元室41~46沿着电槽1的长边方向(一个方向)配置。在各电池单元室41~46中配置有一个极板组3。在各电池单元室41~46中注入有电解液5。
<多个电池单元室共通的结构>
如图1所示,极板组3具有多张负极板31以及正极板32、隔板33、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构成一个极板组3的负极板31的张数比正极板32的张数多一张。此外,在图1~4中,将电池单元室41~46的配置方向显示为X方向,将高度方向显示为Z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Z方向垂直的方向显示为Y方向。
如图1所示,负极板31具有:负极基板311,其保持负极合剂;以及耳部312,其从负极基板311向上侧突出。负极合剂包含作为负极活物质的铅、炭黑、以及加强纤维等。负极合剂以相对于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为0.05质量部以上且0.5质量部以下的比率含有炭黑。
正极板32具有:正极基板321,其保持正极合剂;以及耳部322,其从正极基板321向上侧突出。正极合剂包含:以作为正极活物质的二氧化铅为主的铅氧化物、和加强纤维等。
多张负极板31以及正极板32隔着隔板33而交替地配置。
如图1所示,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配置于所有负极板31以及正极板32的上方,负极搭板310沿厚度方向(X方向)连结于所有负极板31的耳部312,正极搭板320沿厚度方向(X方向)连结于所有正极板32的耳部322。
负极板31的耳部312与正极板32的耳部322配置于宽度方向(进入电池单元室时成为Y方向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此外,负极基板311与耳部312由金属材料形成为一体,形成耳部312的金属的锑(Sb)含有率为50ppm以下。正极基板321与耳部322由金属材料形成为一体,形成耳部322的金属的锑(Sb)含有率为50ppm以下。
<多个电池单元室的关系>
在图1中,主要显示配置方向的一端的电池单元室41以及与其相邻的电池单元室42的上侧部分。也就是说,图1相当于图2的A-A剖视图。从一方(左侧)的电池单元室41内的负极搭板310的右端上升的负极中间极柱310a、与从另一方(右侧)的电池单元室42内的正极搭板320的左端上升的正极中间极柱320a,通过埋入在形成于隔壁13的通孔13a内的金属部34进行连接。金属部34通过如下方式产生:通过负极中间极柱310a和正极中间极柱320a夹持形成有隔壁13的通孔13a的部分,通过对两中间极柱彼此进行电阻熔接从而产生于通孔13a中。
如图2所示,配置于配置方向的一端的电池单元室41的极板组3具有:从正极搭板320上升的正极中间极柱320a、和从负极搭板310上升的负极端子极柱361。配置于配置方向的另一端的电池单元室46的极板组3具有:从负极搭板310上升的负极中间极柱310a、和从正极搭板320上升的正极端子极柱362。负极端子极柱361以及正极端子极柱362从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起分别形成于向Y方向延伸设置的小片部35之上。
<搭板的形状以及尺寸>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以该长方形的长边与电池单元室41~46的配置方向即X方向平行的方式,使极板组3配置在各电池单元室41~46内。该长方形的长边的长度L1为23.5mm以上且26.4mm以下,短边的长度L2为11mm以上且15mm以下,两者之比(L1/L2)为1.6以上且2.4以下。
负极中间极柱310a以及正极中间极柱320a的宽度(Y方向尺寸)L3比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的短边的长度L2稍大。
如图1所示,在长边的方向即X方向上,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的厚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在该例中,负极搭板310的下表面的高度以及正极搭板320的下表面的高度不变化,负极搭板310的上表面的高度以及正极搭板320的上表面的高度在通过金属部34进行连接的一侧最高,在未通过金属部34进行连接的一侧最低。在短边的方向即Y方向上,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的厚度恒定。
此外,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的通过金属部34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高度方向尺寸)T1为5.5mm以上且6.0mm以下。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的未通过金属部34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高度方向尺寸)T2为4.8mm以上且5.5mm以下。两者之比(T1/T2)为1.0以上且1.25以下。
另外,代替图1所示的极板组3,也可以使用图4所示的极板组3A。在图4中,仅显示与图2的A-A截面对应的图且存在于电池单元室42的极板组3A。在该极板组3A中,负极搭板310的上表面以及正极搭板320的上表面的高度不变化,负极搭板310的下表面的高度以及正极搭板320的下表面的高度在通过金属部34进行连接的一侧最低,在未通过金属部34进行连接的一侧最高,从而在长边的方向即X方向上使厚度连续地变化。在该情况下,需要根据负极板31以及正极板32的X方向上的配置来改变耳部312、322的长度(Z方向的尺寸)。
<作用、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中,在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这双方,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厚度T1为5.5mm以上且6.0mm以下,厚度T2为4.8mm以上且5.5mm以下,两者之比(T1/T2)为1.0以上且1.25以下,长度L1为23.5mm以上且26.4mm以下,长度L2为11mm以上且15mm以下2,两者之比(L1/L2)为1.6以上且2.4以下,因此能够兼顾抑制由搭板体积的减少引起的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减液特性)、和与以往同等的低温放电特性的确保。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中,负极合剂以相对于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为0.05质量部以上且0.5质量部以下的比率含有炭黑,因此除所述效果以外,还具有优异的充电接受性。当相对于炭黑的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的含有比率小于0.05质量部时,实质上无法获得充电接受性的提高效果。炭黑的含有比率越多充电接受性的提高效果越高,但当相对于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而超过0.5质量部时,减液特性以及低温放电特性成为不良。
<制法>
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能够通过现有公知的方法,例如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制造。
首先,对构成极板组的化成前的负极板和正极板进行制作。此时,在负极合剂中,以相对于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而成为0.05质量部以上且0.5重量部以下的比率的方式含有炭黑。
接着,通过夹持聚乙烯制等的隔板而交替地层压化成前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从而获得层压体(未形成搭板的极板组)。此时,也可以在将正极板或负极板配置于被弯折成两张而折叠线向下的隔板内后,通过齿轮密封等对各隔板的左右的端部进行密封,从而形成袋状隔板。
接着,在将该层压体配置于电槽的各电池单元室后,使用COS(铸造搭板)方式的铸造装置,形成对正极板的集电耳部彼此进行了连接的正极搭板、对负极板的集电耳部彼此进行了连接的负极搭板、从正极搭板上升的正极中间极柱以及正极端子极柱、以及从负极搭板上升的负极中间极柱以及负极端子极柱。
此时,将负极搭板以及正极搭板的尺寸设为:厚度T1为5.5mm以上且6.0mm以下,厚度T2为4.8mm以上且5.5mm以下,两者之比(T1/T2)为1.0以上且1.25以下,长度L1为23.5mm以上且26.4mm以下,长度L2为11mm以上且15mm以下,两者之比(L1/L2)为1.6以上且2.4以下。
接着,在极板组被配置于电槽的各电池单元室的状态下,相对于隔着电池单元室间的分隔板而相邻的正极中间极柱以及负极中间极柱实施电阻熔接,对相邻的电池单元室间进行电连接且串联连接。接着,利用热使电槽的上表面和盖的下表面熔化而将盖载置于电槽,通过热熔接将盖固定于电槽。另外,在将盖载置于电槽时,分别通过形成有盖的衬套的通孔对负极端子极柱以及正极端子极柱进行熔接,从而成为端子。
之后,从作为贯穿盖的孔而设置的注液孔向电池单元室内注入电解液(通过向硫酸水溶液添加硫酸铝从而包含铝离子)5。之后,通过实施堵塞注液孔等通常的工序,从而对未化成的铅蓄电池进行组装。之后,以通常的条件实施电槽化成,从而成为成品。
[实施例1]
<试验电池的制作>
作为与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相同的图1的构造的铅蓄电池,分别制作了三个采样No.1~No.14的铅蓄电池。
采样No.1~No.14的铅蓄电池为M42型的怠速停止用液式铅蓄电池,且如表1所示,比(T1/T2)、比(L1/L2)、C含有量(炭黑相对于负极合剂中的负极活物质即铅100质量部的含有量:质量部)中的至少任意一者不同,除此以外的方面全部具有相同的构成。
另外,在构成各采样的铅蓄电池的负极板以及正极板中,厚度T1、T2以及长度L1、L2的值相同。也就是说,表1~3所示的厚度T1、T2、长度L1、L2、比(T1/T2)、以及比(L1/L2)表示负极板以及正极板这双方的值。
首先,作为正极基材以及负极基材,以如下方式制作JIS-B尺寸的重力铸造基板:正极基材每一张的重量约为35g,厚度约为1.45mm,负极基材每一张的重量约为30g,厚度约为1.0mm。此外,通过电流、电位分析模拟,以考虑到铸造性、铅量并且使电位分布尽量均匀的方式,确定了基板的格子图案。具体而言,增加耳部周边的电流集中的部分的铅量,使耳部成为放射上的基点那样的格子图案。
接着,在正极基材的基板(正极基板)中填充有使用下述的组成物而通过通常的方法制作而成的正极活物质糊剂。正极活物质糊剂用的组成物为,混合有以一氧化铅为主要成分的铅粉和铅丹、由聚酯纤维构成的短纤维、含有铋的化合粒的组成物。在填充后实施通常的处理,从而获得化成前的正极板。
在负极基材的基板(负极基板)中填充有使用下述的组成物通过通常的方法制作而成的铅糊剂。负极活物质糊剂用的组成物为,对铅粉、由聚酯纤维构成的短纤维、炭黑、木质素、硫酸钡进行了混合的组成物。在填充后实施通常的处理,从而获得化成前的负极板。另外,组成物中混合的炭黑的量(C含有量)被调节为,相对于作为负极活物质的铅100质量部而成为0.03质量部、0.05质量部、0.2质量部、0.5质量部、0.7质量部的比率。
接着,以夹持聚乙烯隔板的方式交替地层压6张正极板和7张负极板,从而获得层压体。通过使用COS(铸造搭板)方式的铸造装置,在各层压体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上形成搭板、中间极柱、端子极柱,从而获得极板组。此时,搭板的尺寸成为,T1=T2≥6.0mm、L1≥26.4mm、L2≥16.7mm。
接着,以如下方式对获得的极板组的正极搭板以及负极搭板进行加工,按照每个采样,与表1所示的比(T1/T2)以及比(L1/L2)对应地,具有表2以及表3所示的各厚度T1、T2以及各长度L1、L2,厚度从T1连续地变化至T2。也就是说,例如,在No.1中,正极搭板以及负极搭板的平面形状被加工成,长边的长度L1为25.0mm且短边的长度L2为16.7mm的长方形,金属部侧的厚度T1为5.5mm,并且相反侧的T2为7.9mm且其间的厚度连续地变化的形状。
按照每个采样准备六个该极板组,并放入电槽的各电池单元室,通过实施相邻的电池单元室间的中间极柱的电阻熔接、电槽与盖的热熔接、电解液从注液孔向各电池单元室内的注入以及堵塞注液孔等通常的工序,从而组装M42型的怠速停止用液式铅蓄电池。之后,通过使用通常的方法实施电槽化成,使电槽化成后的比重成为1.285(20℃换算值)。
<试验以及评价>
针对获得的各铅蓄电池,通过以下的方法实施试验。
(低温放电特性)
通过以下的条件实施了冷启动试验(CC试验)。
在使各铅蓄电池成为满充电状态后,在-18℃±1℃的恒温槽内放置24小时后,以电流340A实施30秒钟定电流放电,在放电开始后对第30秒的电压进行测量。
如果测量到的电压为8.13V以上,则能够判断为低温放电特性良好。
(减液特性)
假定高温地区的使用,通过下述的条件实施了连续CV充电。也就是说,实施了高温过充电试验。
首先,在使各铅蓄电池成为满充电状态后,将其放入75℃±1℃的水槽,并放置至电解液的温度成为75℃。接着,在保持温度75℃±1℃的状态下,以最大电压14.5V、最大电流50A实施1440小时连续CV充电。直至试验结束为止不实施补水。
并且,在试验结束时间点,对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任意的耳部是否露出进行了检查。如果没有该露出,则能够判断为抑制了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
(充电接受性)
为了对充电接受性进行评价,通过以下的过程实施了试验。
首先,在使各铅蓄电池完全充电后,确认在两端以外的四个电池单元室的任意中电解液的温度是否成为25℃±2℃。在该状态下,将各铅蓄电池以5小时率电流放电0.5小时。接着,将各铅蓄电池以25℃±2℃放置20小时。接着,确认在两端以外的四个电池单元室的任意中电解液的温度是否成为25℃±2℃。在该状态下,以14.5V±0.1V的定电压且最大电流100A,对各铅蓄电池进行充电,在充电开始后对第5秒的充电电流进行测量。
如果测量到的电流为50A以上则能够评价为充电接受性特别良好“◎”,如果为47A以上且小于50A则能够评价为充电接受性良好“○”,如果小于47A则能够评价为充电接受性不良“×”。
将上述的试验结果连同铅蓄电池的结构(T1/T2、L1/L2、C含有量)一起示出于表1。此外,对各铅蓄电池的质量进行测量,将比No.3的铅蓄电池的质量重或轻的结果记载于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2248264020000141
[表2]
T1/T2 T1 T2
<u>0.70</u> 5.5 <u>7.9</u>
1.00 5.5 5.5
1.25 6.0 4.8
<u>1.30</u> 5.5 <u>4.2</u>
[表3]
L1/L2 L1 L2
<u>1.5</u> 25.0 <u>16.7</u>
1.6 24.0 15.0
1.7 25.0 14.7
2.0 25.0 12.5
2.4 26.4 11.0
<u>2.5</u> 25.0 <u>10.0</u>
如表1所示,满足厚度T1为5.5mm以上且6.0mm以下,厚度T2为4.8mm以上且5.5mm以下,比(T1/T2)为1.0以上且1.25以下,长度L1为23.5mm以上且26.4mm以下,长度L2为11mm以上且15mm以下,比(L1/L2)为1.6以上且2.4以下的各条件的所有条件,在No.3~No.6、No.9~No.11的铅蓄电池中,电池质量较轻且冷启动试验(CC试验)第30秒的电压为8.13V以上,未产生耳部的露出。也就是说,可知No.3~No.6、No.9~No.11的铅蓄电池为,能够兼顾抑制由搭板的体积减少引起的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和确保低温放电特性的铅蓄电池。
特别是,可知在No.3、No.5、No.6、No.9~No.11的铅蓄电池中,通过进一步满足C含有量(炭黑相对于负极活物质100质量部的含有量)为0.05质量部以上且0.5质量部以下,从而充电接受性也优异。与此相对,在C含有量为0.03质量部的No.4中,实质上未获得炭黑的添加效果且充电接受性不良。此外,在C含有量为0.7质量部的No.7的铅蓄电池中,充电接受性优异,但当冷启动试验(CC试验)第30秒的电压小于8.00V时低温放电特性较低且也产生了耳部的露出。
另外,对于No.7的铅蓄电池的低温放电特性变低的原因,被认为是由于大量的炭黑吸附大量的木质素而产生的。此外,对于在No.7的铅蓄电池中早期产生耳部的露出的原因,被认为是因高温过充电试验中的充电电流增加的影响而使电解液的减少量增加,从而产生耳部的露出。
另一方面,在No.1以及No.2的铅蓄电池中,低温放电特性以及充电接受性良好,但比(T1/T2)小于1.0,因此电池质量较重且无法抑制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也就是说,减液特性不良)。
此外,在仅比(L1/L2)不同的No.8~No.12的铅蓄电池中,在比(L1/L2)小于1.6的No.8中体积大且重,因此低温放电特性以及减液特性不良,在比(L1/L2)超过2.4的No.12中,体积小且轻,但低温放电特性不良。
符号说明
1:电槽
13:隔壁
13a:隔壁的通孔
2:盖
3:极板组
3A:极板组
31:负极板
311:负极基板(负极板的基板)
312:负极板的耳部
310:负极搭板
310a:负极中间极柱
32:正极板
321:正极基板(正极板的基板)
322:正极板的耳部
320:正极搭板
320a:正极中间极柱
34:通孔内埋入在金属部
41~46:电池单元室
5:电解液

Claims (5)

1.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槽,其具有通过隔壁划分出的多个电池单元室;
多个极板组,其分别被收纳于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室;以及
电解液,其被注入至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室;
所述极板组具有:多张负极板以及正极板,其交替地配置;隔板,其配置于所述负极板与所述正极板之间;以及负极搭板以及正极搭板,其配置于所述多张负极板以及正极板的上方,并分别在所述负极板以及所述正极板的宽度方向的不同的位置沿所述负极板以及所述正极板的厚度方向连结所述多张负极板彼此以及所述多张正极板彼此,
所述极板组以使所述负极板以及所述正极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电池单元室的配置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电池单元室内,
从配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元室的一方的所述极板组的所述负极搭板上升的负极中间极柱、与从配置于另一方的所述极板组的所述正极搭板上升的正极中间极柱,通过埋入在形成于所述隔壁的通孔内的金属部进行连接,
所述负极板以及所述正极板分别具有:保持负极合剂以及正极合剂的基板、和从所述基板向上侧突出的集电用的耳部,其中,所述耳部分别通过所述负极搭板以及所述正极搭板进行连结,
所述负极搭板以及所述正极搭板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
所述长方形的长边与所述电池单元室的配置方向平行,所述长边的长度L1为23.5mm以上且26.4mm以下,所述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L2为11mm以上且15mm以下,两者之比(L1/L2)为1.6以上且2.4以下,
通过所述负极搭板以及所述正极搭板的所述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T1为5.5mm以上且6.0mm以下,未通过所述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T2为4.8mm以上且5.5mm以下,两者之比(T1/T2)为1.0以上且1.25以下,在所述长边的方向上所述负极搭板以及所述正极搭板的厚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在所述短边的方向上所述负极搭板以及所述正极搭板的厚度恒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比(L1/L2)为1.6以上且1.7以下,所述比(T1/T2)为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比(L1/L2)为1.6以上且2.0以下,所述比(T1/T2)为1.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搭板的下表面的高度以及所述正极搭板的下表面的高度不变化,所述负极搭板的上表面以及所述正极搭板的上表面的高度在通过所述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最高,在未通过所述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最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搭板的上表面的高度以及所述正极搭板的上表面的高度不变化,所述负极搭板的下表面以及所述正极搭板的下表面的高度在通过所述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最低,在未通过所述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最高。
CN201921818041.6U 2019-10-25 2019-10-25 铅蓄电池 Active CN210866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18041.6U CN210866405U (zh) 2019-10-25 2019-10-25 铅蓄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18041.6U CN210866405U (zh) 2019-10-25 2019-10-25 铅蓄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6405U true CN210866405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86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18041.6U Active CN210866405U (zh) 2019-10-25 2019-10-25 铅蓄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64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7965B2 (ja) 鉛蓄電池
CN108780874B (zh) 铅蓄电池
KR20180034660A (ko) 납 축전지
US20200212504A1 (en) Compact absorbent glass mat battery
EP2381524B1 (en) Lead acid battery
CN210866405U (zh) 铅蓄电池
JP7105258B2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7128482B2 (ja) 鉛蓄電池
KR20140121439A (ko) 다목적 폼 팩터를 갖는 납 축전지 디자인
CN115668551A (zh) 液式铅蓄电池
JP6569823B1 (ja) 鉛蓄電池、アイドリングストップ車及びマイクロハイブリッド車
CN211320251U (zh) 铅蓄电池
CN211320252U (zh) 铅蓄电池
CN210744085U (zh) 铅蓄电池
JP7219366B1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7026753B2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6982671B2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7113037B2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7065126B2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7011023B2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7348089B2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2005294142A (ja) 鉛蓄電池
JP7011024B2 (ja) 液式鉛蓄電池
JP7212649B2 (ja) 鉛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34456B1 (ja) 鉛蓄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