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57252U -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57252U
CN210857252U CN201920676861.XU CN201920676861U CN210857252U CN 210857252 U CN210857252 U CN 210857252U CN 201920676861 U CN201920676861 U CN 201920676861U CN 210857252 U CN210857252 U CN 2108572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caisson
caisson structure
sinking
pumping station
drainage pu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768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佳敏
曹云飞
李习祥
曹培峰
莘玲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dongwu Group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dongwu Group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dongwu Group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dongwu Group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768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572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572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572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包括井壁主体和刃脚,其包括井壁支撑机构和井底支撑机构,所述井壁支撑机构包括侧开孔和阻沉梁,所述侧开孔开设在所述井壁主体上,所述阻沉梁插入所述侧开孔中并穿出所述井壁主体的外表面;所述井底支撑机构包括刃脚垫块和阻沉基底,所述刃脚垫块与所述刃脚的内壁贴合固定,所述阻沉基底与所述刃脚垫块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沉井于较差地质条件下在到达预设标高后继续下沉,支撑结构的支撑稳定性高,阻沉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井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背景技术
沉井是井筒状的结构物,沉井的制作过程通常为:将位于地下一定深度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基础,先在地表制作成一个沉井,然后在井壁的围护下通过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达到预定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构筑内部结构。技术上比较稳妥可靠,挖土量少,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小,沉井基础埋置较深,稳定性好,能支承较大的荷载。
但是,在地质较差或者淤泥地质条件下,沉井在下沉到设计标高时,还会继续下沉,即沉井超沉。沉井超沉将影响沉井后续封底工序的实施,且影响制造完成后的沉井对于上方其他结构的支撑稳定性。如公开号为CN206090599U的专利文件公开的一种带有可调控下沉姿态结构的泵站沉井,包括沉井主体,所述沉井主体的前部设有主沉井区,主沉井区的后侧设有副沉井区,主沉井区与副沉井区之间通过中间隔墙隔开,副沉井区的两侧边墙与沉井主体的边墙之间设有第一配重填充区、第二配重填充区、第三配重填充区和第四配重填充区,该沉井结构在防超沉方面仍有待完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沉井超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包括井壁主体和刃脚,其包括井壁支撑机构和井底支撑机构,所述井壁支撑机构包括侧开孔和阻沉梁,所述侧开孔开设在所述井壁主体上,所述阻沉梁插入所述侧开孔中并穿出所述井壁主体的外表面;所述井底支撑机构包括刃脚垫块和阻沉基底,所述刃脚垫块与所述刃脚的内壁贴合固定,所述阻沉基底与所述刃脚垫块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侧开孔包括水平孔和/或倾斜孔。这样设计使得插入的所述阻沉梁有多种插入角度,阻沉和支撑效果均较好。
作为优选,所述倾斜孔的倾斜状态为由所述井壁主体的内侧至外侧逐渐向下倾斜。这样设计的倾斜孔使得插入其中的所述阻沉梁在有效阻沉的同时,提供更好的支撑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倾斜孔设于所述水平孔下方。这样设计的倾斜孔使得插入其中的所述阻沉梁在有效阻沉的同时,提供更好的支撑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阻沉梁设有中空腔,所述中空腔通出所述阻沉梁的外端。这样设计的所述阻沉梁能更为容易地被打入土中。
作为优选,所述井壁主体的内壁上邻接于所述侧开孔的周向部分密封连接有隔离部,所述隔离部同时密封连接于所述阻沉梁的表面。将所述阻沉梁与所述侧开孔之间的缝隙封住,避免水、泥石等渗入造成可能的沉井内部受损,并使所述阻沉梁与所述侧开孔的连接更为稳定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阻沉梁的穿出所述井壁主体的外表面的端部设有斜切上表面。所述斜切上表面使所述阻沉梁更容易被打入土中,优选的所述斜切上表面是使得所述阻沉梁该端部成为尖锐端。
作为优选,所述阻沉基底包括水平支撑筋架和竖向下支撑柱,所述竖向下支撑柱固定连接在该架体下方并且伸出所述沉井结构的底部。所述水平支撑筋架优选以钢筋组成网格状架体,作为水平支撑基底,所述竖向下支撑柱优选以钢筋分散设置,作为竖直支撑基底,两者均与之后加入的浇注混凝土组成结构更为牢固,并带有更好的支撑效果的封底;前面讲到的该所述沉井结构的底部具体是指所述沉井在到达预定标高后的最底端,可以理解为封底的底面,所述竖向下支撑柱需要够长而伸出该底部,预先被敲入更深的地层中,直至难以再向下深入。
作为优选,所述竖向下支撑柱以所述水平支撑筋架的中心点为中心而向外倾斜呈发散状。所述竖向下支撑柱的优选设置方式是向四周环形倾斜着散开,能在保证提供较好的支撑效果的同时,使所述竖向下支撑柱不会有较大的竖直向受力而继续陷入更深的土层中。
作为优选,所述井壁主体上设有横向相对设置的开槽,所述开槽中置入支撑梁,所述水平支撑筋架与所述支撑梁之间固定连接有竖向上支撑柱。所述竖向上支撑柱对所述支撑梁进行支撑,所述支撑梁对所述井壁主体进行支撑,与所述水平支撑筋架、所述竖向下支撑柱及所述刃脚垫块对沉井进行多部位的支撑,受力更为均衡,稳定支撑阻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优点在于所述沉井结构能够避免沉井于较差地质条件下在到达预设标高后继续下沉,支撑结构的支撑稳定性高,阻沉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编号对应的各部分名称分别为:1-井壁主体,2-刃脚,3-阻沉梁,4-刃脚垫块,5-隔离部,6-水平支撑筋架,7-竖向下支撑柱,8-支撑梁,9-竖向上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见图1,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的实施例,包括井壁主体1和刃脚2,包括井壁支撑机构和井底支撑机构,井壁支撑机构包括侧开孔和阻沉梁3,侧开孔开设在井壁主体1上,阻沉梁3插入侧开孔中并穿出井壁主体1的外表面;井底支撑机构包括刃脚垫块4和阻沉基底,刃脚垫块4可为水泥块,刃脚垫块4与刃脚2的内壁贴合固定,可以同时垫设在刃脚2的底部下方,如图中所示,阻沉基底与刃脚垫块4固定连接。侧开孔包括水平孔和倾斜孔,倾斜孔的倾斜状态为由井壁主体1的内侧至外侧逐渐向下倾斜,倾斜孔设于水平孔下方,水平孔设置两个,倾斜孔设置一个即可,一般不再需要向上倾斜的侧开孔。在沉井下沉过程中,内壁上的侧开孔口可先进行可拆卸的封堵,避免有大量土、水等进入井内,影响施工。封堵有多种方法,例如较为简单的利用铁皮、铁块等,将孔口钉死,待沉井到达预定标高时(当然也可以根据经验或实际情况提前一点时间)拆下封堵结构。然后,阻沉梁3对应插入各个侧开孔内,可通过振动锤等敲击装置将阻沉梁3敲入土层中。阻沉梁3可选择不锈钢,阻沉梁3设有中空腔,中空腔通出阻沉梁3的外端,也就是一头开口,一头封闭,开口一头在插入土层中时阻力更小;另外,阻沉梁3的穿出井壁主体1的外表面的端部设有斜切上表面,无论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阻沉梁3,该斜切上表面都是为了使阻沉梁3的外端部变得尽量尖锐,同时斜切出来形成的上表面会相对有更大的接触面积(空心的阻沉梁3斜切后中空腔表面也即是斜切上表面一部分)。井壁主体1的内壁上邻接于侧开孔的周向部分密封连接有隔离部5,隔离部5同时密封连接于阻沉梁3的表面。在阻沉梁3设置完成后,通过隔离部5对其与侧开孔的接缝处进行密封,较简单的,隔离部5为不锈钢封板,封定在井壁主体1上并同时焊死在阻沉梁3上。阻沉梁3能够对沉井周侧进行支撑,利用土层阻止沉井可能发生的进一步下沉。
阻沉基底包括水平支撑筋架6和竖向下支撑柱7,竖向下支撑柱7固定连接在该架体下方并且伸出沉井结构的底部,该底部具体是指沉井到达预定标高后填入的混凝土封底,也就是终沉后沉井的最底部,竖向下支撑柱7会预先设置足够长,而被敲入更下层的土层中直至接触到地质较硬处而难以再深入,从而反过来对沉井进行支撑阻沉,水平支撑筋架6、竖向下支撑柱7均可选用钢筋,竖向下支撑柱7可适当设置为尺寸较大的桩体。竖向下支撑柱7以水平支撑筋架6的中心点为中心而向外倾斜呈发散状,即竖向下支撑柱7以向四周外侧倾斜的方式,类似辐射状,在起到支撑效果的同时,不易因竖向集中的压力而陷入更深的土层中。最终固连一体的水平支撑筋架6和竖向下支撑柱7和浇注入的混凝土结合形成封底,结构牢固,支撑良好,有效防止沉井超沉。另外,井壁主体1上设有横向相对设置的开槽,开槽中置入支撑梁8,水平支撑筋架6与支撑梁8之间固定连接有竖向上支撑柱9,竖向上支撑柱9和支撑梁8均可选择钢筋,两者都可以设置成尺寸相对较大的桩子,竖向上支撑柱9与支撑梁8对沉井提供更多点的支撑力,均衡受力,提升支撑性能和结构强度,进一步发挥阻沉作用,混凝土封底可与竖向上支撑柱9、支撑梁8部分结合或完全结合,取决于支撑梁8的高度,常规选择将开槽设置在离刃脚2较近的上部区域,并完全浇注上混凝土。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包括井壁主体(1)和刃脚(2),其特征在于:包括井壁支撑机构和井底支撑机构,所述井壁支撑机构包括侧开孔和阻沉梁(3),所述侧开孔开设在所述井壁主体(1)上,所述阻沉梁(3)插入所述侧开孔中并穿出所述井壁主体(1)的外表面;所述井底支撑机构包括刃脚垫块(4)和阻沉基底,所述刃脚垫块(4)与所述刃脚(2)的内壁贴合固定,所述阻沉基底与所述刃脚垫块(4)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孔包括水平孔和/或倾斜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孔的倾斜状态为由所述井壁主体(1)的内侧至外侧逐渐向下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孔设于所述水平孔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沉梁(3)设有中空腔,所述中空腔通出所述阻沉梁(3)的外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壁主体(1)的内壁上邻接于所述侧开孔的周向部分密封连接有隔离部(5),所述隔离部(5)同时密封连接于所述阻沉梁(3)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沉梁(3)的穿出所述井壁主体(1)的外表面的端部设有斜切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沉基底包括水平支撑筋架(6)和竖向下支撑柱(7),所述竖向下支撑柱(7)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支撑筋架(6)的下方并且伸出所述沉井结构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下支撑柱(7)以所述水平支撑筋架(6)的中心点为中心而向外倾斜呈发散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壁主体(1)上设有横向相对设置的开槽,所述开槽中置入支撑梁(8),所述水平支撑筋架(6)与所述支撑梁(8)之间固定连接有竖向上支撑柱(9)。
CN201920676861.XU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Active CN2108572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76861.XU CN210857252U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76861.XU CN210857252U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57252U true CN210857252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85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76861.XU Active CN210857252U (zh) 2019-05-13 2019-05-13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5725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9055A (zh) * 2022-05-25 2022-07-29 湖南梅溪湖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式拼接沉井结构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9055A (zh) * 2022-05-25 2022-07-29 湖南梅溪湖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式拼接沉井结构及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062029U (zh) 一种基于基坑支护的节能桩梁竖锚支护结构
CN108755731A (zh) 一种沉井基础及构建方法
CN109024662A (zh) 锚杆静压桩托换无地下室建筑地下空间增层的方法
CN211200426U (zh) 一种微型钢管桩挡墙抗滑支挡结构
CN109667273A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0777806B (zh) 多连杆平面框架永久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N210857252U (zh) 一种应用于排涝泵站的沉井结构
CN113482011B (zh) 一种大直径phc管桩与钻孔灌注桩组合的基坑支护结构及支护方法
CN114086586A (zh) 一种陡坡安装光伏板的桩基建造方法及其结构
JP3185440U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設置構造
KR20110014901A (ko) 굴착날개를 구비하고 내부가 콘크리트로 채워진 강관파일,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11285666U (zh) 一种厚软土层的窄长型沉井及其支撑结构
JP4856737B2 (ja) 既設家屋の基礎補強工法
JPS6145022B2 (zh)
JP4365279B2 (ja) 既設家屋の基礎補強工法
CN209509556U (zh) 托换无地下室建筑地下空间增层的施工结构
CN207987917U (zh) 一种适用于冰冻区桥梁水中施工的防冻裂钢管桩
CN111636451A (zh) 一种用于浅覆盖层区低桩承台施工的止水结构
JP3203689U (ja) 建築用杭
JP4529631B2 (ja) 地下構造及び地下構造の構築方法
CN110952559A (zh) 一种厚软土层的窄长型沉井及其施工方法
CN211571734U (zh) 复合式多排桩基坑支护结构
CN109024559A (zh) 一种建筑工程专用混凝土空心竹节桩
JP2005083149A (ja) 基礎の補強方法、基礎の補強構造
CN217399664U (zh) 一种靠近已有建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