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5312U - 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35312U
CN210835312U CN201922129104.3U CN201922129104U CN210835312U CN 210835312 U CN210835312 U CN 210835312U CN 201922129104 U CN201922129104 U CN 201922129104U CN 210835312 U CN210835312 U CN 2108353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light
guide plate
view mirror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2910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赫燃
王坤
沈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View Control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View Control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View Control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View Control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2910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353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353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353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导光件与防眩目内后视镜中的感光件对应设置,导光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及出光面,出光面为平面或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件,其出光面为平面或凹面,在导光时光源亮度损耗小,平面的出光面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凹面出光面能够包裹住感光件,起到聚光作用,最大程度减小光源亮度损失,提高感应精度。

Description

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后视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背景技术
导光件用于传递光线,其导光性能直接影响防眩目内后视镜的防眩目效果。现有的导光件在将防眩目内后视镜外部的光线传递至内部时光源亮度损耗大,难以准确检测外部光线的明暗程度,导致镜片组件不能快速准确地随外部光线的明暗自动调整亮度,造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防眩目内后视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件,应用于防眩目内后视镜上,所述导光件与所述防眩目内后视镜中的感光件对应设置,所述导光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为平面或凹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件,其出光面为平面或凹面,在导光时光源亮度损耗小,平面的出光面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凹面出光面能够包裹住感光件,起到聚光作用,最大程度减小光源亮度损失,提高感应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板,导光板的两个侧面分别为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出光面。
如此设置,加工成本低,安装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板及凸设于导光板上的导光台,所述导光台的截面积从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端逐渐缩小,且所述导光台的侧面为曲面;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导光台的一侧的侧面为所述入光面,所述导光台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端的端面为所述出光面。
如此设置,出光面的面积小于入光面的面积,具有汇聚光线的效果,减小光亮损失。导光台具有一定高度,还可以减小出光面与感光件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减小光亮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台的母线相对于轴线的偏差角为45度至85度;及/或,
所述导光台的高度为0.2mm至10mm。
如此设置,能使导光台在较小的高度下具有较好的聚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包括导光板及凸设于导光板上的导光柱;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导光柱的一侧的侧面为所述入光面,所述导光柱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端的端面为所述出光面。
如此设置,能够减小出光面与感光件之间的间距,减小光亮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柱为圆台形,且所述导光柱的截面积从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端逐渐缩小;及/或,
所述导光柱的母线相对于轴线的偏差角为20度至65度;及/或,
所述导光柱的高度为5mm至50mm。
如此设置,能够在导光板与感光件之间距离过大时,采用导光柱有效延长导光件的导光距离,减小光亮损失。并且导光柱加工工艺简便,可根据不同需要裁剪导光柱的高度。
由于不同型号的防眩目内后视镜内部构造不同,导光件与感光件之间的距离也不同,导光板、导光台及导光柱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防眩目内后视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光面(11)的面积为所述出光面(12)面积的1倍至5倍。
如此设置,入光面大于出光面,能够将光线汇聚至出光面,增加导光件的光传递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入光面上凸设有纹路。
如此设置,凸设的纹路能够接收各个方向上的光线,接受光线的范围更大,适用于复杂的路况,并且具有匀光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防眩目内后视镜,包括上述导光件及感光件,所述导光件与所述感光件分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眩目内后视镜中,导光件与感光件分开设置,不仅能够使导光件光传递效率更高、光源亮度损耗小,而且能够使感光件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还使得导光件与感光件可以分开加工以降低制造成本,更加方便维修和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光面与所述感光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0mm。
如此设置,出光面与感光件之间距离在40mm以内,使得感光件能够准确地感知出光面的亮度,不会使防眩目内后视镜增加过多的体积;并且由于汽车行驶时会产生震动,导光件与感光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能够防止导光件与感光件直接碰触,导致感光件感应精度降低甚至损坏感光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眩目内后视镜还包括镜片组件、镜壳、电路板及底座,所述镜片组件固设于镜壳上,所述镜壳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腔室,所述电路板容置于腔室内;所述感光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导光件能够将光线传递至所述感光件。
如此设置,防眩目内后视镜内设置有导光件,能够将外部光线直接传递至感光件处,光源亮度损耗小,使得感光件能够准确地感应光源明暗程度,进而镜片组件能够快速准确地随外部光线的明暗自动调整亮度,使驾驶更加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件及所述感光件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感光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镜壳的一侧以及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两个所述导光件分别安装在所述镜壳及所述底座上,并分别对应的将光线传递至两个所述感光件。
如此设置,防眩目内后视镜既可以感应车头一侧的光线亮度,又可以感应车尾一侧的光线亮度,以保证在复杂的光线情境中防眩目内后视镜依然能够清晰呈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两个所述感光件感应到的光强信号并将两个所述光强信号进行比较,根据对比结果控制所述镜片组件的颜色。
如此设置,当两个感光件的亮度偏差大于阈值范围时,镜片组件颜色变亮,当两个感光件的亮度偏差小于阈值范围时,镜片组件颜色变暗,以保证使用者能够看清防眩目内后视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导光件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防眩目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防眩目内后视镜的拆解图。
图7为图6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100、导光件;10、导光板;11、入光面;111、纹路;12、出光面;20、导光台;30、导光柱;40、固定部;41、固定杆;42、凸起;200、防眩目内后视镜;210、支架组件;211、车载部;212、第一连接部;220、底座;221、第二连接部;230、镜壳;231、镜壳本体;232、边框;233、凹槽;240、镜片组件;250、电路板;260、感光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导光件100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中的导光件100用于传递光线。本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用于汽车的防眩目内后视镜200中。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传递光线的使用场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件100,应用于防眩目内后视镜200上,导光件100与防眩目内后视镜200中的感光件260对应设置,导光件100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11及出光面12,出光面12为平面或凹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光件100,其出光面12为平面或凹面,在导光时光源亮度损耗小,平面的出光面12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凹面出光面12能够包裹住感光件260,起到聚光作用,最大程度减小光源亮度损失,提高感应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包括导光板10,导光板10的两个侧面分别为入光面11与出光面12。如此设置,加工成本低,安装方便。
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包括导光板10及凸设于导光板10上的导光台20,导光台20的截面积从靠近导光板10的一端向远离导光板10的一端逐渐缩小,且导光台20的侧面为曲面;导光板10远离导光台20的一侧的侧面为入光面11,导光台20远离导光板10的一端的端面为出光面12。
如此设置,出光面12的面积小于入光面11的面积,具有汇聚光线的效果,减小光亮损失。导光台20具有一定高度,还可以减小出光面12与感光件260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减小光亮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光台20的母线相对于轴线的偏差角为45度至85度;及/或,
导光台20的高度为0.2mm至10mm。
如此设置,能使导光台20在高度较小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聚光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导光台20可以是圆台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方形、半球形等;由于不同型号的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内部构造不同,导光台20的母线相对于轴线的偏差角也可以是其他度数,导光台20的高度也可以是其他数值,只要能够达到聚光效果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包括导光板10及凸设于导光板10上的导光柱30;导光板10远离导光柱30的一侧的侧面为入光面11,导光柱30远离导光板10的一端的端面为出光面12。
如此设置,能够减小出光面12与感光件260之间的间距,减小光亮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光柱30为圆台形,且导光柱30的截面积从靠近导光板10的一端向远离导光板10的一端逐渐缩小;及/或,
导光柱30的母线相对于轴线的偏差角为20度至65度;及/或,
导光柱30的高度为5mm至50mm。
如此设置,能够在导光板10与感光件260之间距离过大时,采用导光柱30有效延长导光件100的导光距离,减小光亮损失。并且导光柱30加工工艺简便,可根据不同需要设计导光柱30的高度。
可以理解的是,导光柱30也可以是非圆台形的其他形状,如方形、半球形等;另外由于不同型号的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内部构造不同,导光柱30的母线相对于轴线的偏差角也可以是其他度数,导光柱30的高度也可以是其他数值,只要能够达到聚光效果即可。
由于不同型号的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内部构造不同,导光件100与感光件260之间的距离也不同,导光板10、导光台20及导光柱30可以适应不同型号的防眩目内后视镜200。
如此设置,导光台20或导光柱30截面积的变化起到了第一次汇聚光线的作用,当出光面12为凹面时,起到了第二次汇聚光线的作用。在双重汇聚光线的作用下,能够最大限度减小导光件100在传递光线时的损失程度,保证光的传递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导光台20或导光柱30,如横截面为菱形的凸柱、圆柱体、长方体;也可以采用凸面、波浪面等其他形状的出光面12,可根据需要选择导光柱30及出光面12的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入光面11(11)的面积为出光面12(12)面积的1倍至5倍。
如此设置,入光面11大于出光面12,能够将光线汇聚至出光面12,增加导光件100的光传递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入光面11上凸设有纹路11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光板10上与入光面11相对设置的侧面(即凸设有导光台20或导光柱30的一面)也设有纹路111。
如此设置,凸设的纹路111能够接收各个方向上的光线,接受光线的范围更大,适用于复杂的路况,并且具有匀光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入光面11也可以是没有纹路111的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纹路111为凸设的条纹,每根条纹的横截面为半圆形。
如此设置,半圆形的纹路111能够最大范围的接收从各个方向的光线。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纹路111,如波浪形、十字格、菱形格等;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横截面,如半椭圆形、长方形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镜壳230及/或底座220上开设有凹槽233,导光件100安装在凹槽233中,导光件100包括固定部40,固定部40设置在导光件100的至少一个端部,固定部40包括固定杆41,固定杆41能够沿入光面11与固定杆41的交接处小范围旋转,并能够抵接在凹槽233的内壁上。
如此设置,固定杆41能够将导光件100固定在凹槽233中,安装简单。作为优选,固定杆41远离入光面11的一端设有凸起42,凸起42用于防止导光件100从凹槽233中脱落。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图5为防眩目内后视镜20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防眩目内后视镜200的拆解图,图7为图6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防眩目内后视镜200。本实用新型中的防眩目内后视镜200用于观察后座人员及后方车辆。本实施方式中,防眩目内后视镜200用于汽车中。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防眩目内后视镜20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需要安装内后视镜的使用场合。
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包括支架组件210、底座220、镜壳230及镜片组件240。支架组件210连接于底座220,用于将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安装于车内。底座220配合支架组件210,并用于保护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内部的零件。镜壳230安装于底座220上。镜片组件240固设于镜壳230上。
支架组件210包括车载部211及第一连接部212,车载部211用于将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固定在车内,第一连接部212用于连接底座220。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载部211固定在车体的内壁上,并且底座220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12转动。
底座220为薄壁壳状,底座220包括第二连接部221,第二连接部221用于与第一连接部212配合,以将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安装在车体内壁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12为端部为球形的圆柱状,该球形的直径大于圆柱的直径;第二连接部221为圆形凹槽233,该圆形凹槽233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部212中圆柱的直径小于第一连接部212中球形的直径。如此设置,安装简便,并且底座220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12能够有较大角度范围的旋转,便于驾驶员依照需求调节防眩目内后视镜200的角度。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将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二连接部221连接。
镜壳230安装于底座220上,用于固定镜片组件240。镜壳230包括镜壳本体231及边框232,在本实施方式中,边框232为塑料材质,并且镜壳本体231与边框232为一体成型,以节省制作工艺步骤及成本。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边框232可以为金属材质,并且镜壳本体231与边框232可以分别加工成型后安装在一起,此时边框232外观档次高,并且灵活型好,便于镜片组件240的安装。
镜片组件240包括第一镜片层(图未示)、电致变色层(图未示)、导电层(图未示)、密封层(图未示)以及第二镜片层(图未示),第一镜片层与第二镜片层夹设电致变色层,导电层设置于第一镜片层与电致变色层及/或第二镜片层与电致变色层之间;密封层围设电致变色层并设置于第一镜片层与第二镜片层之间。
第一镜片层及/或第二镜片层与电致变色层相接触的表面为导电镜面,导电镜面与导电层相连。导电层将控制电路的电压信号传递至两个导电镜面上,从而通过电致变色层的电压调节来控制电致变色层的着色与褪色。
电致变色层使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具有防眩目的效果,其原理为,电致变色层通过电子感应系统能够根据外来光的强度调节反射光的强度,达到防眩目的作用,使驾驶更加安全。在正常状态时,电致变色层内的电解质溶液的阴极处于无色的氧化状态,阳极则处于略带黄色的正常态。当电致变色层通以直流偏压时,阴极由无色状态转为蓝色,阳极由无色状态转为黄色。当蓝色、黄色两种颜色混合时即由视觉得到深绿色。由于电致变色层的颜色改变,电致变色层的吸光效应使得原本应当通过反光层反射的光线大为降低,从而实现防眩目内后视镜200的防眩目功能。
电致变色层中起到电致变色作用的核心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该种材料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现象。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致变色材料可以是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金属螯合物材料。作为优选,电致变色材料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无机电致变色材料表现出结构和性能稳定好等优点,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成熟的材料。进一步的,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可以是阴极电致变色材料、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和复合电致变色材料。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中的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为阴极电致变色材料,阴极电致变色材料是指一类在高价的氧化态时为无色状态,而在低价还原态时为着色状态的电致变色材料。进一步优选,本实用新型中的阴极电致变色材料为三氧化钨及/或三氧化钼。
导电层由电阻较小的材料制成,与供电单元相连接,用于给电致变色层提供电场,使电致变色层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
密封层设置在电致变色层外侧用以密封电致变色层,由于电致变色层多为胶体状物质,为了防止其流失,在电致变色层外侧设置密封层,以保证电致变色层不会流出,延长电致变色层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镜片组件240还包括遮光层(图未示),遮光层设置在第一镜片层与密封层之间。
如此设置,由于密封层多为高分子材料,经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容易老化变质,密封性下降,设置遮光层能够有效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密封层,可以延长密封层的使用寿命,并且不影响防眩目内后视镜200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防眩目内后视镜200还包括电路板250,镜壳230与底座220之间形成腔室,电路板250容置于腔室内;感光件260设置在电路板250上,导光件100能够将光线传递至感光件260。
如此设置,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内设置有导光件100,能够将外部光线直接传递至感光件260处,光源亮度损耗小,使得感光件260能够准确地感应光源明暗程度,进而镜片组件240能够快速准确地随外部光线的明暗自动调整亮度,使驾驶更加安全。
作为优选,感光件260为光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可直接焊接在电路板250上,便于后续研发、检测及器件优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及感光件260均为两个,两个感光件260分别设置在电路板250靠近镜壳230的一侧以及电路板250靠近底座220的一侧;两个导光件100分别安装在镜壳230及底座220上,并分别对应的将光线传递至两个感光件260。
如此设置,防眩目内后视镜200既可以感应车头一侧的光线亮度,又可以感应车尾一侧的光线亮度,以保证在复杂的光线情境中防眩目内后视镜200依然能够清晰呈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两个导光件100分别可拆卸安装于镜壳230及底座220上。
导光件100能够通过固定部40可拆卸地安装在镜壳230及底座220上,安装简便,便于维修和更换。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导光件100也可以固设于镜壳230及底座220上。作为优选,可采用胶接的方式将导光件100固定在镜壳230及底座220上。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光件100可以仅为一个,设置在镜壳230或底座220上,用于检测车头一侧或车尾一侧的外部灯光。导光件100也可以为三个及以上,分布于镜壳230及底座220上,用于检测多方位的外部灯光,提高检测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靠近车尾一侧的导光件100的入光面11面积较大,靠近车头一侧的导光件100的入光面11面积较小,这是由于靠近车尾一侧的导光件100离光源较远,因此需要更大的面积来吸收更多的光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出光面12与感光件260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0mm。
如此设置,出光面与感光件之间距离在40mm以内,使得感光件能够准确地感知出光面的亮度,不会使防眩目内后视镜增加过多的体积;并且由于汽车行驶时会产生震动,导光件与感光件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能够防止导光件与感光件直接碰触,导致感光件感应精度降低甚至损坏感光件。
优选的,出光面12与感光件260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路板250上设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接收两个感光件260感应到的光强信号并将两个光强信号进行比较,根据对比结果控制镜片组件240的颜色。
如此设置,当两个感光件260检测的光强信号之间的偏差大于阈值范围时,镜片组件240颜色变亮,当两个感光件260检测的光强信号之间的偏差小于阈值范围时,镜片组件240颜色变暗,以保证使用者能够看清防眩目内后视镜200。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单元也可以采用如下控制模式:将每个感光件260检测的光强信号分别与阈值相比,若光强信号大于阈值时,镜片组件240颜色变亮,若光强信号小于阈值时,镜片组件240颜色变暗。该控制模式适用于一个导光件100、一个感光件260的使用场景;也适用于多个导光件100、多个感光件260的使用场景,只需对多个数据进行取均值或其他取值处理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内设置有导光件100,能够将外部光线直接传递至感光件260处,光源亮度损耗小,使得感光件260能够准确地感应光源明暗程度,进而镜片组件240能够快速准确地随外部光线的明暗自动调整亮度,使驾驶更加安全。
以上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导光件(100),应用于防眩目内后视镜(200)上,所述导光件(100)与所述防眩目内后视镜(200)中的感光件(260)对应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100)具有相对设置的入光面(11)及出光面(12),所述出光面(12)为平面或凹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100)包括导光板(10),导光板(10)的两个侧面分别为所述入光面(11)与所述出光面(1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100)包括导光板(10)及凸设于导光板(10)上的导光台(20),所述导光台(20)的截面积从靠近所述导光板(10)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导光板(10)的一端逐渐缩小,且所述导光台(20)的侧面为曲面;所述导光板(10)远离所述导光台(20)一侧的侧面为所述入光面(11),所述导光台(20)远离所述导光板(10)一端的端面为所述出光面(1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台(20)的母线相对于轴线的偏差角为45度至85度;及/或,
所述导光台(20)的高度为0.2mm至1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100)包括导光板(10)及凸设于导光板(10)上的导光柱(30);所述导光板(10)远离所述导光柱(30)的一侧的侧面为所述入光面(11),所述导光柱(30)远离所述导光板(10)的一端的端面为所述出光面(1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柱(30)为圆台形,且所述导光柱(30)的截面积从靠近所述导光板(10)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导光板(10)的一端逐渐缩小;及/或,
所述导光柱(30)的母线相对于轴线的偏差角为20度至65度;及/或,
所述导光柱(30)的高度为5mm至50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11)的面积为所述出光面(12)面积的1倍至5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11)上凸设有纹路(111)。
9.一种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件(100)及感光件(260),所述导光件(100)与所述感光件(260)分体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目内后视镜(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12)与所述感光件(260)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40mm。
CN201922129104.3U 2019-12-02 2019-12-02 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Active CN2108353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9104.3U CN210835312U (zh) 2019-12-02 2019-12-02 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29104.3U CN210835312U (zh) 2019-12-02 2019-12-02 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35312U true CN210835312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62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29104.3U Active CN210835312U (zh) 2019-12-02 2019-12-02 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353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10311B2 (en)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 for vehicles, in particular motor vehicles
JP5577038B2 (ja) 高輝度ディスプレイを含む車両リアビューアセンブリ
US20040114384A1 (en)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including a multi-functional light module
US5383102A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reflection control techniques
CN110412540B (zh) 光发射模组、飞行时间相机和电子装置
JP6120799B2 (ja) 光検出装置
CN210831789U (zh) 一种汽车多色动态用格栅灯
CN210835312U (zh) 导光件及防眩目内后视镜
CN112339535A (zh) 一种电致变色汽车前风挡遮阳板
CN115230588A (zh) 一种汽车防眩后视系统及其防眩目方法
JP4782027B2 (ja) 視野角制限機能を備えた信号灯器用ledユニット
CN215204671U (zh) 一种车用电致变色防眩目后视镜系统
WO2004024502A2 (en)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including a multi-functional light module
CN113074341B (zh) 发光装置
CN211526339U (zh) 外后视镜转向灯、外后视镜及车辆
JP4200966B2 (ja) 車載アンテナ
CN219584057U (zh) 外后视镜和车辆
CN220363330U (zh) 一种雨量传感器和汽车
JP4289297B2 (ja) 車両用ルームミラーを利用したスイッチ装置
CN221213726U (zh) 后视镜组件和车辆
CN212890113U (zh) 内后视镜、内后视镜组件及机动车
CN220577147U (zh) 一种超薄型防眩目内后视镜
CN210652875U (zh) 防眩目内后视镜
CN220629459U (zh) 一种驾驶员行为监测dms摄像机
CN201220628Y (zh) 一种带转向灯的汽车后视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