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21411U - 介质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21411U
CN210821411U CN201921071223.1U CN201921071223U CN210821411U CN 210821411 U CN210821411 U CN 210821411U CN 201921071223 U CN201921071223 U CN 201921071223U CN 210821411 U CN210821411 U CN 2108214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plane
carriage
cam membe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712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深泽洸贵
知野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214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214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介质处理装置。介质处理装置具备支承台;对载置于支承台的载置面的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的处理部;支承处理部的支承部;具有与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且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支承部的凸轮;以及控制部。凸轮的接触面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载置面与处理部的距离按照支承部的接触对象为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的顺序依次变大。控制部在使凸轮从支承部与第一平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向与第二平面接触的第二位置移动时,使凸轮从第一位置移动至支承部与第三平面接触的第三位置之后,使凸轮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介质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质处理装置,该介质处理装置具备对介质进行记录等的预定的处理的处理部、使处理部移动的滑架、以及载置介质的载置面,且能够根据介质的种类切换载置面与处理部的距离。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这种介质处理装置已知有如下所述的喷墨式的记录装置:作为处理部的一例的记录头针对纸张等的介质进行记录文章或图像的记录处理作为处理。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记录装置中,公开了调整作为载置介质的载置面的压板面与记录头之间的间隙的间隙调整机构。间隙调整机构借助包括凸轮部件的凸轮机构使滑架对应于每个引导轴在垂直方向上移动,该凸轮部件由具有阶梯状的凸轮面的楔状驱动部件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12995号公报(例如图11)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记录装置中,在使凸轮部件向滑架上升的方向移动时,与凸轮部件的凸轮面接触的轴在通过斜面时,大的负荷发挥作用。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如果由于滑架的大型化导致轴通过斜面时的负荷增大,则由于轴从斜面通过结束时的冲力,使得凸轮部件移动过度,凸轮部件停止在轴登上下一个斜面的位置,载置介质的载置面与记录头的间隙的精度降低。间隙的精度降低导致记录头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处理的处理精度的降低。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问题并不仅限于记录装置,在具有采用凸轮部件调整载置面与处理部的间隙的功能的介质处理装置中大致是共通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介质处理装置,具备:支承台,具有载置介质的载置面;处理部,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所述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支承部,支承所述处理部;凸轮,具有与所述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所述支承部;以及控制部,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凸轮移动,所述接触面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作为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时的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处理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平面接触时的该距离,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三平面接触时的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处理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时的该距离,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平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向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的第二位置移动时,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三平面接触的第三位置之后,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优选地,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备:限制部,限制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三位置向与所述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凸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时,使所述凸轮移动至由所述限制部所限制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处理部是对所述介质喷出墨的喷墨头。
优选地,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备:支轴;以及滑架,由所述支轴支承,能够在所述支轴的延伸方向上移动,所述滑架具备:所述支轴支承的第一部件;作为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所述支承部的第二部件;以及介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所述凸轮,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凸轮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进行相对移动。
优选地,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备:支轴;以及滑架,由所述支轴支承,能够在所述支轴的延伸方向上移动,所述支承部是支承所述处理部并将所述滑架支承为能够移动的所述支轴,所述凸轮承受所述支轴,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凸轮移动,从而使所述支轴相对于所述载置面进行相对移动。
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介质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备:支承台,具有载置介质的载置面;处理部,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所述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以及凸轮,具有与支承所述处理部的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所述支承部,所述接触面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作为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在所述介质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变更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处理部的距离时,使所述凸轮移动,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平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向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的第二位置移动时、施加于所述凸轮的负荷比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时施加于所述凸轮的负荷大,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三平面接触的第三位置移动时施加于所述凸轮的负荷比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施加于所述凸轮的负荷大,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之后,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由记录装置的图1中的2-2线截断的示意侧截面图。
图3是截断滑架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4是示出凸轮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间隙调整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构成间隙调整机构的凸轮机构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凸轮部件位于第三位置时的凸轮机构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凸轮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凸轮机构的后视图。
图8是示出使凸轮部件移动的机构的示意俯视图。
图9是示出使凸轮部件移动的机构的示意俯视图。
图10是示出使凸轮部件移动的机构的示意俯视图。
图11是示出使凸轮部件移动的机构的示意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比较例的凸轮部件的停止控制的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14是示出间隙调整控制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变更例的间隙调整机构的示意图。
图16是具备不同于图15的变更例的间隙调整机构的记录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记录装置;12…壳体;13…供纸盖;14…维护盖;15…操作面板;16…排出口;20…记录部;21…作为支轴的一例的引导轴;18…机架;22…导轨部;23…滑架;24…记录头;24A…喷嘴面;25…喷嘴;26…移动机构;28…滑架电机;31…线性编码器;33…传送部;34…传送电机;35…支承台;35A…载置面;40…供给部;41…供给轴;42…供给电机;50…间隙调整机构;51…作为第一部件的一例的支承部件;52…作为第二部件的一例的滑架主体;53…凸轮部件;53A…被卡合部;54…凸轮面;55…变位部;55A…作为被接触部的一例的凸部;56…凸轮机构;60…操纵杆;61…第一凸轮面;62…第二凸轮面;63…第三凸轮面;64…第四凸轮面;65…斜面;68…限制部;70…控制部;71…CPU;72…存储器;73…计数器;80…间隙调整机构;81…作为凸轮的一例的凸轮部件;96…限制部;86…凸轮面;91…作为第一平面的一例的第一凸轮面;92…作为第二平面的一例的第二凸轮面;93…作为第三平面的一例的第三凸轮面;94…斜面;100…间隙调整机构;101…作为凸轮的一例的偏心凸轮;103…凸轮面;111…作为第一平面的一例的第一凸轮面;112…作为第二平面的一例的第二凸轮面;113…作为第三平面的一例的第三凸轮面;114…斜面;200…主机装置;PG…间隙;X…扫描方向(宽度方向);Y…传送方向;Z…垂直方向;M…介质;A1…第一平面;A2…第二平面;A3…第三平面;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P3…第三位置;X1…第一凸轮位置;X2…第二凸轮位置;X3…第三凸轮位置;X4…第四凸轮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介质处理装置的一例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是向纸张等介质喷出墨等的液体、对介质印刷(记录)字符或图像等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在图1中,记录装置11放置于水平面上,以Z轴表示垂直方向,将沿着水平面的方向图示为X轴方向及Y轴方向。即、从正面观察记录装置11时,作为宽度方向的X轴方向、作为进深方向的Y轴方向、以及作为垂直方向的Z轴方向分别为不同的方向,相互正交。关于进深方向,有时也将一端侧称为前面侧或前侧、将与一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称为背面侧或后侧。
如图1所示,作为介质处理装置的一例的记录装置11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12。在壳体12的上表面能够开闭地设置有位于后侧的供纸盖13以及位于前侧的维护盖14。在与壳体12的上表面的维护盖14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进行记录装置11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面板15。此外,在壳体12的前表面设置有可以将在壳体12内印刷的介质M向前方排出的排出口16。记录装置11具备在壳体12内对介质M印刷字符或图形等的图像的记录部20。记录部20具备能够在X轴方向移动的滑架23、以及作为处理部的一例的记录头24,该处理部由滑架23支承,在X轴方向上与滑架23一起进行往返移动。
如图2所示,记录部20具备作为在壳体12内向X轴方向延伸的支轴的一例的引导轴21。引导轴21由配置于壳体12内的机架18支承,架设为在Z轴方向的规定的高度位置向X轴方向延伸的状态。在本例中,具有在作为引导轴21的上方的高度位置对机架18的一部分进行弯曲加工所形成的、向X轴方向延伸的导轨部22。记录部20具备:滑架23,被引导轴21及导轨部22引导,能够在作为引导轴21的延伸方向的X轴方向移动;以及记录头24,被滑架23支承,与滑架23一起在X轴方向上往返移动。记录头24具有喷出墨等的液体的喷嘴25所开口的喷嘴面24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X轴方向与作为滑架23的移动方向的扫描方向一致,因此,有时也称为扫描方向X。
此外,记录装置11具备使记录部20移动的移动机构27。移动机构27由支承滑架23的引导轴21及导轨部22、除此之外,由作为滑架23的动力源的滑架电机28、以及环绕在通过滑架电机28的动力而旋转的滑轮29的同步皮带30等构成。滑架23固定于同步皮带30的一部分,通过滑架电机28进行正反旋转驱动,从而在X轴方向上进行往返移动。此外,记录装置11具备用于检测滑架23的X轴方向上的移动位置的线性编码器31。
记录装置11具备供给介质M的供给部40。供给部40具备能够装填在将介质M卷成圆筒状的辊体R中且能够旋转的供给轴41。通过驱动作为供给轴41的动力源的图13所示的供给电机42,辊体R与供给轴41一起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放出介质M。从辊体R放出的介质M例如是连续纸。此外,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供给部40也能够通过供给口17来供给载置于打开供纸盖13时露出的未图示的载置板的、例如由单张纸构成的介质M。
此外,如图2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引导供给部40供给的介质M的引导部件32、以及传送引导部件32所引导的介质M的传送部33。传送部33将图13所示的传送电机34作为动力源。此外,记录装置11具备支承传送部33传送的介质M的支承台35。支承台35的上表面为载置介质M的载置面35A。传送部33在与记录头24的扫描方向X交叉的方向上传送介质M。支承台35通过载置面35A从下方支承介质M。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载置面35A传送介质M的方向作为传送方向。由于传送方向与Y轴方向一致,因此,下面有时也称为传送方向Y。此外,由于在传送方向Y上传送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因此,有时也称为宽度方向X。
传送部33在传送方向Y具备:传送辊对36,位于比记录头24更靠上游侧;中转辊对37,位于比记录头24更靠下游侧;以及排出辊对38,位于比中转辊对37更靠下游侧。传送辊对36在夹着介质M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将介质M向支承台35传送。中转辊对37配置于比支承台35更靠传送方向Y的下游侧,将介质M向排出辊对38送出。
记录部20对支承台35支承的介质M记录图像。记录头24以喷嘴25所开口的喷嘴面24A与载置面35A相对的姿势搭载于滑架23。记录头24是边与滑架23一起在X轴方向上移动,边进行印刷处理的喷墨头,所述印刷处理是对载置于载置面35A的介质M进行喷出墨等的液体而印刷的处理作为预定的处理。记录部20通过使记录头24从喷嘴25喷出的墨滴附着于介质M所形成的点群来记录图像等。
此外,记录装置11具备能够切断记录部20记录后的介质M的切断部39。切断部39具有能够旋转的一对旋转刀39A。切断部39通过旋转刀39A边上下夹着介质M切入,边在X轴方向上移动,将从辊体R供给的介质M在记录后在中转辊对37与排出辊对38之间的切断位置切断。通过切断部39,介质M被切断成所期望的长度。在介质M是从供给口17供给的单张纸时,不驱动切断部39。排出辊对38通过在夹着介质M的状态下旋转,将切断后的介质M或由单张纸构成的介质M从排出口16排出。
记录部20、引导部件32、传送部33、支承台35以及切断部39收容于壳体12。此外,控制记录装置11的控制部70配置于壳体12内。
如图2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调整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喷嘴面24A之间的间隙PG的间隙调整机构50。控制部70根据印刷条件信息所包括的介质种类信息,驱动控制间隙调整机构50,将间隙PG调整为对应于介质种类的恰当的值。由此,喷嘴面24A与介质M之间的纸张间隙被调整为对应于介质种类的恰当的值。需要说明的是,间隙PG有时也称为压板间隙。
如图2所示,滑架23具备作为引导轴21所支承的第一部件的一例的支承部件51、以及作为第二部件的一例的滑架主体52,该第二部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51在垂直方向Z上进行相对移动。记录头24由滑架主体52的下表面侧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架23具备间隙调整机构50。支承部件51经由间隙调整机构50支承滑架主体5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滑架主体52构成支承记录头24的支承部的一例。
下面,参照图3对间隙调整机构50进行说明。图3示出从传送方向Y的上游侧观察记录部20时的记录部20的后视图。滑架23具备由引导轴21所支承的支承部件51、以及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51在垂直方向Z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滑架主体52。在图3中,在与扫描方向X和垂直方向Z的两个方向平行的面上切断支承部件51,在该图中,绘制了阴影线的部分为支承部件51。而且,滑架23具备介于支承部件51与滑架主体52之间、能够调整两者的垂直方向Z的相对位置的间隙调整机构50。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间隙调整机构50具备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滑动式的凸轮部件53。凸轮部件53具有作为接触面的一例的阶梯状的凸轮面54。此外,间隙调整机构50具有变位部55,该变位部55具有作为与凸轮部件53接触的凸轮从动件而发挥功能的被接触部的一例的凸部55A。凸轮部件53是具有比滑架23的宽度尺寸稍短的预定的长度的长条状的部件,在夹着滑架23的宽度中心位置的两侧具备一对阶梯状的凸轮面54。此外,变位部55与滑架主体52的背面部形成为一体,向其下方突出的一对凸部55A与凸轮部件53的一对凸轮面54接触。即、包括凸部55A的滑架主体52由凸轮面54支承。也就是说,凸轮部件53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滑架主体52。这样,间隙调整机构50具备在夹着滑架23的宽度中心的两侧具备凸轮面54和凸部55A的一对滑动式的凸轮机构56。
这里,滑架主体52的相对于支承部件51的松动是记录头24的姿势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通过弹簧的推力来抑制相对于支承部件51的滑架主体52的松动的构造。介于支承部件51与滑架主体52之间,安装有将滑架主体52压向支承部件51的多种弹簧。具体而言,滑架23具有在垂直方向Z上将滑架主体52压向支承部件51的第一弹簧57、在宽度方向X上将滑架主体52压向支承部件51的第二弹簧58、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将滑架主体52压向支承部件51的未图示的第三弹簧。在本例中,滑动式的凸轮部件53位于下侧,具有凸部55A的变位部55位于上侧。因此,通过滑架主体52的重量及第一弹簧57的推力,变位部55的凸部55A被压至凸轮部件53的阶梯状的凸轮面54。因此,凸轮部件53的凸轮面54经由凸部55A承受基于滑架主体52及记录头24的总重量和第一弹簧57的推力的负重。
凸部55A被压至凸轮面54,因此,在凸部55A与凸轮面54接触的状态下,凸轮部件5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后述的控制部70通过使凸轮部件53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且改变凸部55A与阶梯状的凸轮面54的接触位置,从而改变相对于支承部件51的滑架主体52的垂直方向Z的相对位置。由此,调整支承台35的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喷嘴面24A的间隙PG。
此外,如图3所示,凸轮部件53具有在宽度方向X的预定的位置向背面侧突出的被卡合部53A。机架18设置有在图3中由双点划线示出的操纵杆60,该操纵杆60能够在以能够与凸轮部件53的被卡合部53A卡合的方式进入滑架23的移动区域MA内的进入位置、与从移动区域MA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进入退出。在使滑架2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过程中,位于进入位置的操纵杆60与被卡合部53A卡合,能够使凸轮部件53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通过使凸轮部件53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以在宽度方向X上变更凸部55A与凸轮面54的接触位置,从而改变相对于支承部件51的滑架主体52的垂直方向Z的相对位置。由此来切换喷嘴面24A与载置面35A之间的间隙PG。
一对凸轮机构56具有基本相同的构成,因此,下面,对图3中右侧的一方进行说明,省略左侧的另一方构成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滑架23的宽度中央部具备一个凸轮机构56的间隙调整机构50。
如图4、图5所示,凸轮部件53被配置为能够在组装于支承部件51的载置部件59的上表面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滑动的状态。凸轮部件53具有阶梯状的凸轮面54。凸轮面54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作为在与垂直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在本例中,阶梯状的凸轮面54为四段,作为在与垂直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具备由低至高依次高度不同的第一凸轮面61、第二凸轮面62、第三凸轮面63及第四凸轮面64。需要说明的是,在宽度方向X,按照第一凸轮面61、第二凸轮面62、第三凸轮面63、第四凸轮面64的顺序配置。此外,凸轮面54具备以规定的倾斜角连接四个水平的凸轮面61~64之间的多个斜面65。此外,四个凸轮面61~64中的用于后述的第一间隙调整控制的任意的三个凸轮面由低至高依次相当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在本例中,是阶梯状的凸轮面54为四段的例,但是,例如如果是三段,则三个的第一~第三凸轮面由低至高依次相当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此外,如果是凸轮部件53的阶梯状的凸轮面54为五段的例,则五个的第一~第五凸轮面中的任意的三个凸轮面由低至高依次相当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第三平面。
如图5所示,将变位部55的凸部55A与第一凸轮面61、第二凸轮面62、第三凸轮面63、第四凸轮面64接触时的凸轮部件53的位置分别设为第一凸轮位置X1、第二凸轮位置X2(参照图4)、第三凸轮位置X3(参照图7)、第四凸轮位置X4(参照图6)。在使凸轮部件53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时,按照第一凸轮位置X1、第二凸轮位置X2、第三凸轮位置X3、第四凸轮位置X4的顺序,抵抗第一弹簧57的推力而使其移动时的负荷变大。也就是说,在使凸轮部件53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时,按照第一凸轮位置X1、第二凸轮位置X2、第三凸轮位置X3、第四凸轮位置X4的顺序,第一弹簧57的压缩量阶段性地变大。因此,凸轮部件53在从第一凸轮位置X1朝向第四凸轮位置的第一方向+X上滑动的过程中,凸部55A抵抗第一弹簧57的推力而登上斜面65,因此,在使凸轮部件53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时,承受相对较大的负荷。
此外,在凸轮部件53在第四凸轮位置X4朝向第一凸轮位置X1的第二方向-X上滑动的过程中,凸部55A在第一弹簧57的推力方向从斜面65滑下,因此,使凸轮部件53在第二方向-X上移动时的负荷比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时小。
关于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滑架主体52所包括的凸部55A与第一凸轮面61接触时为第一间隙PG1,凸部55A与第二凸轮面62接触时为第二间隙PG2,凸部55A与第三凸轮面63接触时为第三间隙PG3,凸部55A与第四凸轮面64接触时为第四间隙PG4。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按照第一间隙PG1、第二间隙PG2、第三间隙PG3、第四间隙PG4的顺序变大。
在第一凸轮面61、第二凸轮面62、第三凸轮面63、第四凸轮面64中,将任意三个凸轮面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即从基于第一弹簧57的推力的负荷小的一方开始依次设为第一平面A1、第二平面A2、第三平面A3。作为一例,在图5中示出了将第二凸轮面62设为第一平面A1、将第三凸轮面63设为第二平面A2、将第四凸轮面64设为第三平面A3的例。此外,将滑架主体52所包括的凸部55A与第一平面A1接触时的凸轮部件53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P1(参照图4)、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时的凸轮部件53的位置设为第二位置P2(参照图7)、将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时的凸轮部件53的位置设为第三位置P3(参照图6)。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时的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大于凸部55A与第一平面A1接触时的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此外,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时的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大于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时的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
采用这些第一位置P、第二位置P2、第三位置P3对控制部70进行的间隙调整控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作为一例,将第二凸轮位置X2设为第一位置P1、将第三凸轮位置X3设为第二位置P2、将第四凸轮位置X4设为第三位置P3。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三位置P3之后,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移动至第二位置P2。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面54为四段,因此,在从第一凸轮位置X1向第二凸轮位置X2或第三凸轮位置X3移动时、以及从第二凸轮位置X2向第三凸轮位置X3移动时,控制部70进行上述第一间隙调整控制。此外,在作为凸轮面54为四段的例的本实施方式中,凸部55A与第四凸轮面64接触且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最大时的第四凸轮位置X4相当于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中的第三位置P3的一例。
此外,从通过第一弹簧57的推力对凸轮部件53施加的负荷的观点来看,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也可以说是以下的控制方法。从滑架主体52侧的凸部55A与第一平面A1接触的第一位置P1向与第二平面A2接触的第二位置P2移动时对凸轮部件53施加的负荷大于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移动时对凸轮部件53施加的负荷。此外,从第二位置P2向滑架主体52侧的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的第三位置P3移动时对凸轮部件53施加的负荷大于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时对凸轮部件53施加的负荷。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53从滑架主体52侧的凸部55A与第一平面A1接触的第一位置P1向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的第二位置P2移动时,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的第三位置P3之后,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隙调整机构50具有限制部68,该限制部68是在使凸轮部件53向第一方向+X移动时,限制从第四凸轮位置X4向第一方向+X的其以上位置的移动。在凸轮部件53的端面53B碰到限制部68、被限制了向第一方向+X的其以上位置的移动时,被定位在凸部55A与第四凸轮面64接触的第四凸轮位置X4。这里,第一方向+X是在宽度方向X中与从第四凸轮位置X4朝向第三凸轮位置X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换言之,通过限制部68限制了凸轮部件53从第四凸轮位置X4向与从第四凸轮位置X4朝向第三凸轮位置X3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如果将此替换为三个的位置P1~P3,则是凸轮部件53移动至第三位置P3时碰到限制部68。此外,在凸轮部件53接触到限制部68的状态下,限制凸轮部件53从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的第三位置P3向与从第三位置P3朝向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的第二位置P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53向第三位置P3移动时使其移动至碰到限制部68,在每次移动至第三位置P3时,凸轮部件53处于基准位置。因此,在控制部70所执行的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中,凸轮部件53一定是在第三位置P3被定位于基准位置之后,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因此,使得凸轮部件53在第二位置P2的停止位置精度变高。
如图8所示,在壳体12内,在与滑架23的背面侧相对的位置,以能够退出的方式设置有操纵杆60。例如利用传送电机34作为使操纵杆60退出的动力源,也可以设置专用的动力源。在本例中,在使传送电机34反向驱动时,操纵杆60从滑架23的移动区域MA外的图8中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朝向滑架23的移动区域MA内进入至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进入位置。在使传送电机34正向驱动时,操纵杆60从进入位置退避至退避位置。因此,为如下所述的构成:在操纵杆60位于进入位置时,使滑架23例如在原始位置HP与预定的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在其移动途中,操纵杆60按压被卡合部53A,凸轮部件53在宽度方向X上滑动。
如图9所示,在操纵杆60位于进入位置的状态下,如果滑架23向返程移动方向-X方向移动,则凸轮部件53向第一方向+X移动。如图10所示,在操纵杆60退避至退避位置之后,滑架23在返程移动方向-X上通过操纵杆60的位置后,如图11所示,在操纵杆60位于进入位置的状态下,滑架23向去程移动方向+X移动。如图11所示,在操纵杆60位于进入位置的状态下,如果滑架23向去程移动方向+X移动,则凸轮部件53向第二方向-X移动。
下面,参照图13,对记录装置1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记录装置所具备的控制部70连接有操作面板15及线性编码器31作为输入系统。此外,控制部70电连接有记录头24、构成使滑架23移动的移动机构27的滑架电机28、供给电机42、以及传送电机34作为输出系统。
控制部70具有CPU71、存储器72及计数器73。CPU7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72的程序,控制间隙调整机构50,进行调整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的大小的间隙调整控制。
线性编码器31输出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包括与滑架23的移动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控制部70基于从线性编码器31输入的二相的脉冲信号的相位差来把握滑架23的移动方向。计数器73在每次将滑架23的原始位置HP作为原点、且检测来自于线性编码器31的脉冲信号的脉冲边缘时,如果是滑架23的去程移动时,则增加计数值,如果是返程移动时,则减少计数值。由此,计数器73对表示滑架23的扫描方向X的位置的计数值进行计数。控制部70根据计数器73的计数值来把握滑架位置,该滑架位置是将原始位置HP作为原点的滑架23的扫描方向X的位置。
存储器72存储有表示滑架23的位置与速度的对应关系的速度控制数据。控制部70基于滑架位置参照速度控制数据、获取目标速度,进行减小实际速度与目标速度的差的反馈控制。
例如,如果由于对滑架23施加负荷等的理由,实际速度与目标速度之间产生大的差,则增大决定供给至滑架电机28的电流的电流指令值。例如,如果在凸部55A登上斜面65时承受较大的负荷,则对于滑架电机28的供给电流值变大,因此存在如下情况,在登上斜面65顶点时有时会产生超调量,无法使凸轮部件53停止于作为目标的第三凸轮面63,如图12所示,而是停止于下一个斜面65。在这种情况下,间隙PG与目标值不同。
这里,为了缩小超调量,使斜面65和缓即可,但是,如果使斜面65和缓,则滑架23的宽度尺寸变长,这会导致记录装置11的大型化。因此,基于记录装置11的小型化的观点,作为超调量的对策并不优选使斜面65和缓。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控制部70所进行的间隙调整控制作为其对策。
控制部70把握当前的间隙PG的大小。因此,控制部70把握滑动式的凸轮部件53的宽度方向X的位置位于第一凸轮位置X1至第四凸轮位置X4的四个位置中的哪个位置。控制部70获取目标间隙,将实际的间隙PG调整为目标间隙,该目标间隙对应于从主机装置20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PD所包括的印刷条件信息中、根据介质种类信息所把握的介质种类。此时,控制部70获取凸轮部件53的四个凸轮位置X1~X4中的对应于目标间隙的目标凸轮位置。控制部70通过驱动滑架电机28且对滑架23进行位置控制,以将被卡合部53A挂在操纵杆60上进行按压操作,对凸轮部件53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位置控制,使凸轮部件53移动至目标凸轮位置,从而将间隙PG调整为目标间隙。
CPU71执行的间隙调整控制包括:使凸轮部件53向能够抵抗第一弹簧57的推力将变位部55上推的第一方向+X滑动时的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以及使凸轮部件53向能够使变位部55向第一弹簧57的推力方向下降的第二方向-X滑动时的第二间隙调整控制。在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中,将凸轮部件53的四个凸轮位置X1~X4中当前的凸轮位置设定为第一位置P1,将四个凸轮位置X1~X4中目标凸轮位置设定为第二位置P2,将四个凸轮位置X1~X4中比目标凸轮位置大一段以上间隙的一侧的凸轮位置设定为第三位置P3。第三位置P3只要是比第二位置P2大一段以上间隙的一侧即可,但是,在本例中,将对应于最大间隙的第四凸轮位置X4设定为第三位置P3。在这种情况下,间隙PG按照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第三位置P3的顺序变大。
在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中,从凸部55A与第一平面A1接触时的记录头24与载置面35A的间隙变更为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时的记录头24与载置面35A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使凸轮部件53从凸部55A与第一平面A1接触的第一位置P1移动至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的第三位置P3。然后,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移动至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的第二位置P2。
另一方面,在第二间隙调整控制中,从凸轮部件53的四个凸轮位置X1~X4中当前的凸轮位置移动至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与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对应的间隙相比,当前的凸轮位置对应的间隙PG更大。控制部70通过使凸轮部件53从当前的凸轮位置向第二方向-X滑动、使变位部55下降,从而使其移动至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由此,当前的间隙PG切换为目标间隙PG。
下面,对记录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用户在设定了包括介质种类的印刷条件信息的基础上,从主机装置200指示记录装置11进行印刷。
控制部70把握滑动式的凸轮部件53的宽度方向X的凸轮位置位于第一凸轮位置X1至第四凸轮位置X4的四个位置中的哪个位置。控制部70获取目标间隙,进行将实际的间隙PG调整为目标间隙的间隙调整控制,该目标间隙对应于从主机装置200接收到的印刷数据PD所包括的印刷条件信息中、根据介质种类信息所把握的介质种类。此时,控制部70获取凸轮部件53的当前的凸轮位置、以及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把握使凸轮部件53移动的方向是第一方向+X还是第二方向-X。如果是第一方向+X,则控制部70设定第一间隙调整控制。此外,控制部70将凸轮部件53的四个凸轮位置X1~X4中当前的凸轮位置设定为第一位置P1、将目标凸轮位置设定为第二位置P2、将比目标凸轮位置大一段以上间隙的一侧的凸轮位置设定为第三位置P3。在本例中,将第四凸轮位置X4设定为第三位置P3。在这种情况下,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朝向第二位置P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另一方面,如果是第二方向-X,则控制部70设定第二间隙调整控制。将凸轮部件53的四个凸轮位置X1~X4中当前的凸轮位置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
控制部70通过驱动滑架电机28且对滑架23进行位置控制,以将被卡合部53A挂在操纵杆60上,对凸轮部件53进行按压操作,从而在宽度方向X对凸轮部件53进行位置控制。下面,对于控制部70的CPU71执行图14中流程图所示的程序所进行的间隙调整控制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1中,控制部70根据对应于介质种类的目标间隙PG获取凸轮部件53的目标位置。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70判断使凸轮部件53从当前位置向目标位置移动的方向是否是使凸轮部件53向负荷大的一侧移动的第一方向+X。如果是第一方向+X,则进入步骤S13,如果不是第一方向+X、也就是说如果是第二方向-X,则进入步骤S15。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70判断目标位置是否是最大负荷的第三位置P3。
控制部70通过步骤S14、S15的处理进行第一间隙调整控制,通过步骤S16的处理进行第二间隙调整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中,控制部70将当前的凸轮位置设为第一位置P1、将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设为第二位置P2、将负荷最大的第四凸轮位置X4设为第三位置P3,作为控制对象的凸轮部件53的位置。此外,在第二间隙调整控制中,控制部70设定当前的凸轮位置、以及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作为控制对象的凸轮部件53的位置。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70使凸轮部件53移动至比目标位置负荷大的第三位置P3。即、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二位置P2时,先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向第三位置P3移动。在本例中,由于第三位置P3是最大负荷的最上段的第四凸轮位置X4,凸轮部件53在移动至作为第三位置P3的第四凸轮位置X4时,凸轮部件53的端面53B碰到限制部68,被定位于基准位置。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70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移动至目标位置。即、控制部70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这样,在使凸轮部件53移动至与最大间隙对应的第三位置P3之后,不使凸轮部件53向间隙PG更大的方向移动。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70使凸轮部件53移动至目标位置。也就是说,在第二间隙调整控制中,控制部70使凸轮部件53从当前的凸轮位置移动至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
因此,在增大记录头24与载置面35A的间隙PG时,使凸轮部件53向第一方向+X移动,因此,控制部70进行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例如,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凸轮位置X1向第二凸轮位置X2~第四凸轮位置X4中的任一位置移动时、使凸轮部件53从第二凸轮位置X2向第三凸轮位置X3或第四凸轮位置X4移动时、以及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凸轮位置X3向第四凸轮位置X4移动时,控制部70进行第一间隙调整控制。在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中,控制部70使凸轮部件53从当前的位置向第一方向+X移动并移动至第四凸轮位置X4。然后,使凸轮部件53从第四凸轮位置X4向第二方向-X返回至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此时,在凸部55A抵抗第一弹簧57的推力登上斜面65的过程中,负荷大,使滑架电机28的电流指令值上升,因此,在凸部55A登上斜面65顶点时,存在无法停止在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而产生超调量的情况。但是,假设凸轮部件53即便是产生超调量,也是首先从第四凸轮位置X4向第二方向-X,经过凸部55A从斜面65滑下的过程,移动至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因此,能够使凸轮部件53位置精度良好地停止于目标位置。其结果是,能够精度良好地将间隙PG切换为大的间隙PG。而且,由于凸轮部件53在第四凸轮位置X4碰到限制部68而位于基准位置,使得接下来凸轮部件53返回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时的位置精度提高。
另一方面,在缩小记录头24与载置面35A的间隙PG时,通过第二间隙调整控制,使凸轮部件53向第二方向-X移动。例如,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四凸轮位置X4向第一凸轮位置X1~第三凸轮位置X3中的任一位置移动时、使凸轮位置53从第三凸轮位置X3向第一凸轮位置X1或第二凸轮位置X2移动时、以及使凸轮部件53从第二凸轮位置X2向第一凸轮位置X1移动时,进行第二间隙调整控制。控制部70使凸轮部件53从当前的凸轮位置向第二方向-X移动并移动至目标位置。此时,在凸部55A在第一弹簧57的推力方向从斜面65滑下的过程中,负荷小,无需使滑架电机28的电流指令值相对于目标值上升,因此,能够在凸部55A从斜面65完全滑下之后,使凸轮部件53正确地停止在作为目标的凸轮位置。其结果是,能够精度良好地将间隙PG切换为小的间隙PG。
此外,在第一间隙调整控制中,如图8~图11所示,进行使滑架23移动、并切换间隙PG的动作。即、如图8所示,首先,如该图的箭头(1)所示,使滑架23从该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原始位置HP在第一方向+X上向去程移动至通过操纵杆60的位置的位置之后,如该图的箭头(2)所示,使操纵杆60进入双点划线所示的进入位置。然后,如图8的箭头(3)所示,使滑架23在第二方向-X上移动至预定的位置。在该滑架23的移动过程中,如图9所示,被卡合部53A碰到操纵杆60,由操纵杆60按压被卡合部53A,使凸轮部件53在第一方向+X上移动至第三位置P3。然后,如图9的箭头(4)所示,使操纵杆60退避,之后,如该图的箭头(5)所示,使滑架23移动至通过了操纵杆60的位置的相反侧的位置。而且,如图10的箭头(6)所示,在使操纵杆60进入双点划线所示的进入位置之后,如该图的箭头(7)所示,使滑架23向第一方向+X移动至目标位置。在该滑架23的移动过程中,如图11所示,被卡合部53A碰到操纵杆60,由操纵杆60将被卡合部53A向第二方向-X按压,从而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移动至目标位置。其结果是,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隔PG被调整大。之后,如图11的箭头(8)所示,使操纵杆60退避,如该图的箭头(9)所示,使滑架23复归到印刷位置HP、或者向印刷开始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在第二间隙调整控制中,首先,在使操纵杆60进入之后,使滑架23从原始位置HP移动至通过操纵杆60的位置的目标位置。在该滑架23的移动过程中,被卡合部53A碰到操纵杆60,由操纵杆60将被卡合部53A向第二方向-X按压,从而使凸轮部件53移动至目标位置。其结果是,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被调整小。
这里,例如介质种类是普通纸时,选择最窄的第一间隙PG1。此外,在为信封等的较厚的介质种类时,选择最宽的第四间隙PG4。此外,在介质种类是薄纸时,选择第二宽的第三间隙PG3。在为其他的介质种类时,选择第二窄的第二间隙PG2。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得到如下的效果。
(1)记录装置11具备:支承台35,具有载置介质M的载置面35A;记录头24,对载置于载置面35A的介质M进行记录处理作为预定的处理;以及滑架主体52,支承记录头24。此外,记录装置11具备:凸轮部件53,具有与滑架主体52接触的凸轮面54,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滑架主体52;以及控制部70,在滑架主体52与凸轮面54接触的状态下,使凸轮部件53移动。凸轮面54包括第一平面A1、第二平面A2及第三平面A3作为在与垂直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滑架主体52的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时的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比滑架主体52的凸部55A与第一平面A1接触时的该距离大。滑架主体52的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时的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比滑架主体52的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时的该距离大。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53从滑架主体52的凸部55A与第一平面A1接触的第一位置P1向滑架主体52的凸部55A与第二平面A2接触的第二位置P2移动时,进行下一个第一间隙调整控制。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滑架主体52的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的第三位置P3之后,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因此,在使凸轮部件53抵抗从滑架主体52受到的负荷、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动时,能够避免凸轮部件53通过了应该停止的第二位置P2而停止于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的中途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使凸轮部件53抵抗从滑架主体52受到的负荷而移动的情况下,使凸轮部件53停止于目标位置时,由于超越斜面65时的冲力,从而停止位置偏离目标位置,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即便是包括记录头24的记录部20为大型的记录部、凸轮部件53受到的负荷大,也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间隙PG。此外,由于无需加长凸轮部件53的凸轮面54的每一段的平面的长度、或者使斜面65的倾斜和缓这样的防止凸部55A停止在斜面65的对策,因此,能够缩短滑动式的凸轮部件53的宽度方向X的全长。因此,能够缩短滑架23的宽度尺寸,有助于记录装置11的小型化。
(2)具备限制部68,限制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向与从第三位置P3朝向第二位置P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53向第三位置P3移动时,使凸轮部件53移动至限制部68所限制的位置。因此,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动时,首先,在从第一位置P1向第三位置P3移动时,碰到限制部68而处于基准位置。之后,凸轮部件53从处于基准位置的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停止于作为目标的第二位置P2时的停止位置精度。因此,能够提高进行增大间隙PG的调整时的间隙PG的精度。
(3)记录头24是对介质M喷出墨的喷墨头。由于能够将载置面35A与喷墨头的距离调整为恰当的值,因此,相对于介质M的墨弹着位置精度得以提高。
(4)记录装置11具备:引导轴21;以及滑架23,被引导轴21支承,能够在引导轴21的延伸方向上移动。滑架23具备:作为由引导轴21支承的第一部件的支承部件51;以及作为相对于支承部件51以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而设置的第二部件的滑架主体52。控制部70通过使凸轮部件53移动,从而使滑架主体52相对于支承部件51进行相对移动。因此,无需使滑架23对应于每个引导轴21而移动,即可调整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因此,能够减小伴随着凸轮部件53的移动的负荷。为了使凸轮部件53抵抗负荷而进行移动,动力源所需的力较小即可。例如,能够避免动力源的大型化。
(5)记录装置11具备:支承台35,具有载置介质M的载置面35A;记录头24,对载置于载置面35A的介质M进行记录处理作为预定的处理;以及滑架主体52,支承记录头24。此外,记录装置11具有:凸轮部件53,具有与滑架主体52接触的凸轮面54,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滑架主体52。凸轮面54包括第一平面A1、第二平面A2及第三平面A3作为在与垂直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在该记录装置11的控制方法中,在变更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距离时,使凸轮部件53移动。在使凸轮部件53从滑架主体52与第一平面A1接触的第一位置P1向滑架主体52与第二平面A2接触的第二位置P2移动时,施加于凸轮部件53的负荷比使凸轮部件53从第二位置P2向第一位置P1移动时施加于凸轮部件53的负荷大。此外,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二位置P2向滑架主体52的凸部55A与第三平面A3接触的第三位置P3移动时,施加于凸轮部件53的负荷比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时施加于凸轮部件53的负荷大。此外,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动时,在使凸轮部件53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三位置P3之后,从第三位置P3向第二位置P2移动。因此,在使凸轮部件53抵抗从滑架主体52受到的负荷而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动时,能够避免凸轮部件53通过了应该停止的第二位置P2而停止于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的中途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使凸轮部件53抵抗从滑架主体52受到的负荷而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使凸轮部件53停止于目标位置时,由于超越斜面65时的冲力,从而停止位置偏离目标位置,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对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所述的变更例的方式进行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和下述变更例也可以任意地进行组合。还可以对下述变更例所包括的构成之间进行任意的组合。
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具备使作为支承部及支轴的一例的引导轴21在垂直方向Z上移动的间隙调整机构80的构成。如图15所示,引导轴21被滑动式的凸轮部件81的上表面所支承。也就是说,凸轮部件81从垂直下方侧承受引导轴21。在底面侧保持有记录头24的滑架23以能够在作为引导轴21的延伸方向的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引导轴21。凸轮部件81兼作为齿条,该齿条在上表面的一部分具有与通过作为动力源的电动电机82的动力而进行旋转的齿轮83啮合的齿部85。凸轮部件81在下表面具有多段的阶梯状的凸轮面86。作为被接触部的一例的一对轴87配置在凸轮部件81的下侧,凸轮部件81由与凸轮面86接触的一对轴87支承。凸轮面86具有各轴87所接触的第一凸轮面91、第二凸轮面92、第三凸轮面93,以及设置于各凸轮面91、92、93之间的斜面94。在轴87与凸轮面86的接触位置承受记录部20的负重,使凸轮部件81在多个凸轮面91~93中与轴87接触的凸轮面切换为在垂直方向上更高的凸轮面的第一方向+Y上移动时,与使凸轮部件81在作为其相反侧的第二方向-Y上移动时相比,承受大的负荷。控制部70通过使凸轮部件81移动,从而使引导轴21相对于载置面35A在垂直方向Z上进行相对移动。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81向增大间隙PG的第一方向+Y移动时,在使凸轮部件81从当前的第一位置移动至比作为目标的第二位置高引导轴21的量的第三位置之后,接下来,使凸轮部件81从第三位置移动至作为目标的第二位置。另一方面,在使凸轮部件81向缩小间隙的第二方向-Y移动时,使凸轮部件81从当前位置向目标位置直接移动。如图15中双点划线所示,也可以设置限制部96,该限制部96在凸轮部件81位于第三位置时,碰到凸轮部件81,限制凸轮部件81从第三位置向第一方向+Y的其以上位置移动。通过具备该间隙调整机构80的记录装置11,在使凸轮部件81抵抗从引导轴21受到的负荷进行移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使凸轮部件81停止于目标位置时,由于超越斜面94时的冲力,从而停止位置偏离目标位置,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对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而且,由于设置了独立于滑架23的间隙调整机构80,因此,能够有助于滑架23的小型化。
如图16所示,也可以是具备作为支承滑架23的支承部及支轴的一例的引导轴21在垂直方向Z上移动的方式采用偏心凸轮101作为凸轮的一例的间隙调整机构100的构成。保持记录头24的滑架23能够在作为引导轴21的延伸方向的扫描方向X上移动。间隙调整机构100具备固定于能够通过动力源的动力进行旋转的引导轴21的偏心凸轮101。引导轴21插通壳体12的侧面上开口的长孔12A,被支承为能够在垂直方向Z上移动。偏心凸轮101由作为被接触部的一例的轴102支承。偏心凸轮101具有作为接触面的一例的凸轮面103。偏心凸轮101的凸轮面103与轴102接触。动力源也可以是专用电机,还可以是传送电机34。通过动力源的动力使偏心凸轮101旋转,使引导轴21在垂直方向Z上移动,从而使滑架23在垂直方向Z上变位,调整间隙PG。例如,也可以通过弹簧的推力,从而偏心凸轮101被轴102按压。偏心凸轮101具有其轴心至凸轮面103的距离对应于外周面上的位置而阶段性不同的多个凸轮面、即第一凸轮面111、第二凸轮面112、第三凸轮面113,在各凸轮面111、112、113之间,作为过渡区域而设置有斜面114。从偏心凸轮101的轴心的距离按照第一凸轮面111、第二凸轮面112、第三凸轮面113的顺序而阶段性地变大。偏心凸轮101在第一凸轮面111与轴102接触的第一位置、第二凸轮面112与轴102接触的第二位置、第三凸轮面113与轴102接触的第三位置旋转。关于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偏心凸轮101按照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的顺序而阶段性地变大。在偏心凸轮101上,将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变更为更大的间隙时的第一旋转方向的情况比变更为更小的间隙时的第二旋转方向的情况所承受更大的负荷。控制部70通过使偏心凸轮101旋转,从而使引导轴21相对于载置面35A在垂直方向Z上进行相对移动。控制部70在使偏心凸轮101向负荷大的一侧的第一方向旋转时,反向驱动动力源,在使偏心凸轮101从当前的第一位置旋转至能够将滑架23配置于最高的位置的第三位置之后,使其从第三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通过该结构,也可以在偏心凸轮101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避免由于作为被接触部的轴102超越斜面114时的冲力而超过第二位置、登上下一个斜面114,能够降低间隙PG的偏差。通过具备该间隙调整机构100的记录装置11,在使偏心凸轮101抵抗从引导轴21受到的负荷而向第一方向旋转时,可以防止使偏心凸轮101停止于目标位置时,由于超越斜面114时的冲力,从而停止位置偏离目标位置,能够精度良好地调整载置面35A与记录头24的间隙PG。而且,由于在滑架23之外具有间隙调整机构100,因此,能够有助于滑架23的小型化。
无需是使凸轮部件53向最上段移动时、每次碰到限制部68而定位于基准位置的构成。即、也可以没有将凸轮部件53定位于基准位置的限制部。
凸轮的第三位置并不限定于最上段。也可以是,例如凸轮构成为四段,在使凸轮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在使凸轮移动至比第二位置高一段、且比最高的最高段低的段的第三位置之后,使其从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凸轮的第三位置只要是比作为目标的第二位置高的段的位置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根据作为目标位置的第二位置P2是第二凸轮位置X2还是第三凸轮位置X3而改变第三位置P3。例如,如果作为目标位置的第二位置P2是第二凸轮位置X2,则将第三位置P3作为第三凸轮位置X3,如果作为目标位置的第二位置P2是第三凸轮位置X3,则将第三位置P3作为第四凸轮位置X4。通过该结构,在使凸轮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与从第一位置移动至总是最高段的第三位置的构成相比,能够相对地缩短使凸轮移动至作为目标的第二位置的总移动量,能够缩短间隙PG的变更所需的处理时间。
构成间隙调整机构50的凸轮机构56并不限定于一对,也可以是在滑架2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一个,还可以设置三个以上。
也可以将滑动式的凸轮部件53配置于上侧、将变位部55配置于下侧,通过弹簧将具有变位部55的滑架主体52向支承部件51自下往上地按压并支承。通过该结构,在施加基于自下往上进行按压的弹簧的推力的负荷的状态下,使滑动式的凸轮部件53向宽度方向X移动,调整滑架23的垂直方向Z的高度位置。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构成:以在垂直方向Z上自下往上地向偏心凸轮按压的状态支承作为支轴的一例的引导轴21,使偏心凸轮旋转,对应于每个引导轴21调整滑架23的垂直方向Z的高度位置。
在这些构成中,在凸轮部件,即与被接触部接触的对象从第一平面向第二平面移动时的负荷比从第二平面向第一平面移动时的负荷大,从第二平面向第三平面移动时的负荷比从第三平面向第二平面移动时的负荷大。与使凸轮部件向加大间隙的方向移动时相比,使其向缩小间隙的方向移动时,对凸轮部件施加大的负荷。在这些结构中,控制部70在使滑动式的凸轮部件53或偏心凸轮从作为与被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面的凸轮面中负荷小的段向负荷大的作为目标的段移动时,进行下一个第一间隙调整控制。控制部70在使凸轮部件53或偏心凸轮从当前的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之后,使其从第三位置移动至作为目标的第二位置,该第三位置对应于比第二位置负荷大的段、即与第二位置相比能够缩小间隙的段。第三位置也可以是与目标位置无关的、能够使间隙缩小为最小的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防止:停止于作为目标的第二位置时,由于超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斜面时的冲力使得凸轮部件无法停止在第二位置,且被接触部登上下一个斜面而产生的间隙的偏离。这样,在构成间隙调整机构的凸轮的接触面上向垂直方向Z作用的弹簧的推力相反地施加于凸轮的负荷的方向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反时,也可以在使凸轮从第一位置移动至能够将记录头24配置于最低的位置的第三位置之后,使记录头24从第三位置上升,移动至作为目标的第二位置。
控制部70除了通过执行程序的计算机利用软件来实现的构成之外,例如,也可以通过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C:专用集成电路)等的电子电路(例如半导体集成电路)由硬件来实现,或者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协作来实现。
在处理部是喷出液体的喷出头的情况下,液体并不限定于墨。液体并不限定于印刷所涉及的液体,也可以是清洗液、润滑剂、使电路元件或配线所采用的功能性材料的微粒子或粉末分散的液状体。
记录装置11并不限定于具备能够在支轴的延伸方向上移动的滑架的串行打印机或横向打印机。记录装置也可以是行式打印机、页式打印机、偏移式打印机、印染记录装置等,还可以是具备调整载置介质的载置面与作为处理部的一例的记录部的距离的间隙调整机构的装置。此外,在这种记录装置中,也可以具备调整载置介质的载置面与记录部之外的处理部的距离的间隙调整机构。
介质处理装置并不限定于记录装置11。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装置:具备能够相对于介质进行平行地移动的滑架,具备滑架所具备的处理部,处理部对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其中,基于该处理部的处理被处理部和介质的间隙所影响。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切断装置:滑架上具备切割器,根据切割器与介质的距离,进行切断处理作为处理。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测色装置:滑架具备测色器,根据测色器与介质的距离,进行测色处理作为处理。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介质种类判定装置:滑架具备传感器或照相机构成的检测部,根据检测部与介质的距离,进行介质种类判定处理作为处理。例如,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读取装置:滑架具备读取部,根据读取部与介质的距离,进行读取处理作为处理。
载置于载置面的介质并不限定于单张纸或连续纸等的纸张,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制造的膜或片材、布、无纺布、层压板等。
下面,将通过所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所把握的技术方案与效果一起进行记载。
介质处理装置具备:支承台,具有载置介质的载置面;处理部,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所述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凸轮,具有与支承所述处理部的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所述支承部;以及控制部,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凸轮移动,其中,所述接触面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作为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时的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处理部的距离比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平面接触时的该距离大,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三平面接触时的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处理部的距离比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时的该距离大,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平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向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的第二位置移动时,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三平面接触的第三位置之后,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根据该结构,在使凸轮抵抗从支承部受到的负荷而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能够避免凸轮通过了应该停止的第二位置而停止于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的中途位置。因此,在使凸轮抵抗从支承部受到的负荷而移动时,能够精度良好地使凸轮停止于目标位置,精度良好地调整载置面与处理部的间隙。
在上述介质处理装置中,具备:限制部,限制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三位置向与所述第二位置相反的一侧移动,其中,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凸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时,使所述凸轮移动至所述限制部所限制的位置即可。
通过该结构,在使凸轮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在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三位置时碰到限制部,处于基准位置。之后,由于凸轮从处于基准位置的第三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停止于第二位置时的停止位置精度。
在上述介质处理装置中,所述处理部是对所述介质喷出墨的喷墨头。
通过该结构,能够将载置面与喷墨头的距离调整为恰当的值,因此,相对于介质的墨弹着位置精度得以提高。
在上述介质处理装置中,具备:滑架,由支轴支承,能够在所述支轴的延伸方向移动,其中,所述滑架具备:所述支轴支承的第一部件;作为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所述支承部的第二部件;以及介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所述凸轮,通过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凸轮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进行相对移动即可。
通过该结构,无需对应于每个支轴而使滑架移动,即可调整载置面与处理部的距离,因此,能够减小伴随着凸轮的移动的负荷。为了使凸轮抵抗负荷而进行移动,所需的动力源的力较小即可。例如,能够避免动力源的大型化。
在上述介质处理装置中,具备:滑架,由支轴支承,能够在所述支轴的延伸方向移动,其中,所述支承部是以可移动的方式对支承所述处理部的所述滑架进行支承的所述支轴,所述凸轮承受所述支轴,通过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凸轮移动,从而使所述支轴相对于所述载置面进行相对移动即可。
通过该结构,由于具有滑架之外的间隙调整机构,因此,能够有助于滑架的小型化。
在介质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备:支承台,具有载置介质的载置面;处理部,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所述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以及凸轮,具有与支承所述处理部的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所述支承部,所述接触面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作为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在变更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处理部之间的距离时,使所述凸轮移动,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平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向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的第二位置移动时施加于所述凸轮的负荷比使其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时施加于所述凸轮的负荷大,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三平面接触的第三位置移动时施加于所述凸轮的负荷比使其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施加于所述凸轮的负荷大,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之后,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Claims (5)

1.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台,具有载置介质的载置面;
处理部,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所述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
支承部,支承所述处理部;
凸轮,具有与所述支承部接触的接触面,从垂直下方侧承受所述支承部;以及
控制部,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接触面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凸轮移动,
所述接触面包括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及第三平面作为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
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时的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处理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平面接触时的该距离,
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三平面接触时的所述载置面与所述处理部的距离大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时的该距离,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凸轮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平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向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二平面接触的第二位置移动时,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支承部与所述第三平面接触的第三位置之后,使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限制部,限制所述凸轮从所述第三位置向与所述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凸轮向所述第三位置移动时,使所述凸轮移动至由所述限制部所限制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是对所述介质喷出墨的喷墨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轴;以及
滑架,由所述支轴支承,能够在所述支轴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所述滑架具备:
所述支轴支承的第一部件;
作为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相对移动的所述支承部的第二部件;以及
介于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所述凸轮,
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凸轮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二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进行相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轴;以及
滑架,由所述支轴支承,能够在所述支轴的延伸方向上移动,
所述支承部是支承所述处理部并将所述滑架支承为能够移动的所述支轴,
所述凸轮承受所述支轴,
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凸轮移动,从而使所述支轴相对于所述载置面进行相对移动。
CN201921071223.1U 2018-07-10 2019-07-09 介质处理装置 Active CN21082141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0465 2018-07-10
JP2018130465A JP2020006599A (ja) 2018-07-10 2018-07-10 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21411U true CN210821411U (zh) 2020-06-23

Family

ID=69150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71223.1U Active CN210821411U (zh) 2018-07-10 2019-07-09 介质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06599A (zh)
CN (1) CN21082141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06599A (ja) 2020-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67642B2 (en) Image-recording device
EP1707396B1 (en) Medium position determin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US954580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EP2020301A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8567905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12115789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US6834925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KR20100024368A (ko) 기록 장치 및 반송 롤러의 원점 검출 방법
JP4379606B2 (ja) 給送装置における媒体ガイド装置
JP5920559B2 (ja) 記録装置
CN210821411U (zh) 介质处理装置
JP584240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212995A (ja) 処理ギャップ調整機構、処理ギャップ調整方法及び印刷装置
US7284814B2 (e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US766179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printhead alignment in an imaging apparatus
US11897271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31756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97424B2 (ja) 記録装置
JP3901479B2 (ja) 記録装置
US20240326444A1 (en) Recording device
US8967749B2 (en) Printing device
JP2021133575A (ja) 記録装置
JP201121311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766444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edia feed in an imaging apparatus
JP2019162721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