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72367U - 一种吸排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排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72367U
CN210772367U CN201921243955.4U CN201921243955U CN210772367U CN 210772367 U CN210772367 U CN 210772367U CN 201921243955 U CN201921243955 U CN 201921243955U CN 210772367 U CN210772367 U CN 210772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flow
flow channel
curtain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4395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永波
李智怀
潘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tt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tt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tt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tt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4395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72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72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72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吸油烟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吸排气装置,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外壳体套设在内壳体外,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外壳体上设置有与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吹气口;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设置有与气流通道相连通的隔离气幕喷口,空气从吹气口进入气流通道并从隔离气幕喷口喷出而形成隔离气幕;内壳体内具有让烟气通过的吸气腔道,内壳体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且可使从吹气口进入气流通道的气体形成旋转气幕的旋转气幕喷口。本实用新型的吸排气装置通过隔离气幕和旋转气幕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吸排气装置和顶吸式吸气罩抽吸效果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吸排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吸油烟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吸油烟机是厨房室内油烟捕集的主要手段,如何提高吸油烟机的抽吸效率一直是吸油烟机设计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吸排气装置和顶吸式吸气罩在吸气时,空气和污染区都会由吸气口进入,再通过排气管道排出室外。其中接近吸气口位置的空气流速较大,而远离吸气口位置的空气流速会随着离开吸气口的距离增加而快速下降。因此,在吸气口下方很短的距离内,空气向上的速度即已变的很小,使得向上的抽吸力不足,极易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极易受到来自人员走动,风扇或冷气运转等能够扰动气流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油烟或污染物随着扰动气流的流动而逸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目前的吸排气装置和顶吸式吸气罩抽吸效果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排气装置。
一种吸排气装置,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外壳体套设在内壳体外,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外壳体上设置有与气流通道相连通的吹气口;
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设置有与气流通道相连通的隔离气幕喷口,空气从吹气口进入气流通道并从隔离气幕喷口喷出而形成隔离气幕;
内壳体内具有让烟气通过的吸气腔道,内壳体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且可使从吹气口进入气流通道的气体形成旋转气幕的旋转气幕喷口。
优选的,吸排气装置还包括隔板;隔板设置在气流通道内,隔板将气流通道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与旋转气幕喷口相连通,第二气流通道与隔离气幕喷口相连通。
优选的,隔板的上端低于吹气口。
优选的,外壳体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导流的气流分割板,气流分割板相互间隔设置在隔离气幕喷口内且呈放射状布置。
优选的,相邻两个气流分割板之间的间隔距离为8~20mm,气流分割板轴向的长度大于20mm。
优选的,内壳体呈喇叭状,且靠近隔离气幕喷口的内壳体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背离隔离气幕喷口的内壳体一端的横截面积。
优选的,内壳体侧壁下部的母线与内壳体的中轴线的夹角θ为20°~70°。
优选的,气流通道呈喇叭状,且其靠近隔离气幕喷口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其背离隔离气幕喷口一端的横截面积。
优选的,旋转气幕喷口的开口方向相对于内壳体侧壁的母线呈切向布置。
优选的,旋转气幕喷口数量至少三个,旋转气幕喷口环绕所述气流通道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吸排气装置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能够通过隔离气幕和旋转气幕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升吸排气效果的装置,该装置通过在内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旋转气幕喷口,从吹气口进入气流通道内的气体从旋转气幕喷口流出后,能够在吸气腔道内形成旋转气幕;从吹气口进入气流通道内的气体经隔离气幕喷口喷出形成隔离气幕;
由于旋转气幕的存在,当吸气腔道的上端吸气口开始抽气后,那么吸气腔道内的气流会螺旋向上流动,而螺旋气流的旋转能量会向下传递,也就使吸气腔道的下端进气口的外围的进气流域形成较弱的螺旋气流,从而有效的提升抽吸效果,防止被吸的烟气和污染物逸散;
由于隔离气幕的存在,隔离气幕相对于旋转气幕相当于一个气罩,能够防止外界气流干扰气罩内部的气体流动;能够尽量防止气罩外部的干净空气进入气罩内,而增大气罩内部气体的流量;能够使得吸气口负压距离更大,提升抽吸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排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排气装置的在另一视觉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中:1、内壳体;2、外壳体;3、气流通道;4、隔板;11、吸气腔道;12、旋转气幕喷口;21、吹气口;22、气流分割板;31、第一气流通道;32、第二气流通道;33、隔离气幕喷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排气装置,如图1-图3所示,包括内壳体1和外壳体2;外壳体2套设在内壳体1外,外壳体2与内壳体1形成气流通道3,外壳体2上设置有与气流通道3相连通的吹气口21;
外壳体2和内壳体1之间设置有与气流通道3相连通的隔离气幕喷口33,空气从吹气口21进入气流通道3并从隔离气幕喷口33喷出而形成隔离气幕;
内壳体1内具有让烟气通过的吸气腔道11,内壳体1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气流通道3连通且可使从吹气口21进入气流通道3的气体形成旋转气幕的旋转气幕喷口12。
因为内壳体1的侧壁开设有旋转气幕喷口12,外壳体2和内壳体1之间设置有与气流通道3相连通的隔离气幕喷口33,所以从吹气口21进入气流通道3内的气流一部分会从旋转气幕喷口12流出形成旋转气幕,另一部分会从隔离气幕喷口33喷出形成隔离气幕,本实施例通过隔离气幕和旋转气幕相结合的方式显著提升吸排气效果;
由于旋转气幕的存在,当吸气腔道11的上端吸气口开始抽气后,那么吸气腔道11内的气流会螺旋向上流动,而螺旋气流的旋转能量会向下传递,也就使吸气腔道11的下端进气口的外围的进气流域形成较弱的螺旋气流,从而有效的提升抽吸效果,防止被吸的烟气和污染物逸散;
由于隔离气幕的存在,隔离气幕相对于旋转气幕相当于一个气罩,能够防止外界气流干扰气罩内部的气体流动;能够尽量防止气罩外部的干净空气进入气罩内,而增大了气罩内部气体的流量;能够使得吸气口负压距离更大,提升抽吸效果。
在具体实施例中,吸排气装置还包括隔板4,隔板4设置在气流通道3内,隔板4将气流通道3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31和第二气流通道32,第一气流通道31与旋转气幕喷口12相连通,第二气流通道32与隔离气幕喷口33相连通;
隔板4将气流通道3分割成第一气流通道31和第二气流通道32,那么从吹气口21进入到气流通道3的气流,经过隔板4后,被隔板4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1,另一部分进入第二气流通道32;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4底端与内壳体1密封连接,所以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1的气体只能从旋转气幕喷口12流出,在吸气腔道11内形成旋转气幕;而进入第二气流通道32的气体只能从隔离气幕喷口33喷出形成隔离气幕;
隔板4的设置能够减少第一气流通道31和第二气流通道32内气体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使气流更加稳定。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隔板4的径向距离,进而改变第一气流通道31和第二气流通道32的大小;例如当隔板4的径向距离变小时,第一气流通道31变小,相应的第二气流通道32变大,这时流过第一气流通道31的气流量变小,而流过第二气流通道32的气流量变大,从旋转气幕喷口12流出的气体流速,及从隔离气幕喷口33流出的气体流速都随之改变。
在具体实施中,隔板4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整体,也可以是通过多个板连接形成的;
在具体实施例中,隔板4的个数可以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等;当隔板的数量为多个时,例如两个,或三个等,多个隔板4间隔设置,且布置在气流通道3内,将气流通道3分割成第一气流通道31和第二气流通道32;当隔板4的数量为一个时,其直接将气流通道3分割成第一气流通道31和第二气流通道32,如图2所示,相较于多个隔板4间隔设置的情况,采用一个隔板4能够起到更好的稳流作用。
在具体实施例中,隔板4的上端低于吹气口21,这是为了确保从吹气口21吹进气流通道3内的气体既能够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1,又能够进入第二气流通道32。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4的上边沿低于吹气口21的下边沿,如图2所示,这样就能避免隔板4对从吹气口21吹进的气体的阻挡,因为如果隔板4的上边沿较吹气口21的下边沿高,且较吹气口21的上边沿低,那么从吹气口21吹进的部分气体则没办法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1内,这就导致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1的气体较少,而如果第一气流通道31内的气体流量较少,有可能存在从旋转气幕喷口12流出的气体,形成的旋转气流的能量低,进而影响本实施例的抽吸效果。
在具体实施例中,外壳体2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导流的气流分割板22,气流分割板22相互间隔设置在隔离气幕喷口33内且呈放射状布置;
因为放射状布置的气流分割板22的存在,气流通道3内的气体朝向背离内壳体1中轴线的方向流动,使形成的隔离气幕的径向距离更长;此外,气流分割板22还具有稳定气流的作用,确保从气流通道3下端出口流出的气体能够形成稳定的隔离气幕;
在本实施例中,气流分割板22的下端面与外壳体2的下端面齐平,确保气体在流出气流通道3之前的一段距离内,一直被气流分割板22导流,确保隔离气幕的稳定性。
在具体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气流分割板2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8~20mm,气流分割板22轴向的长度大于20mm,经过试验得出,只有当相邻两个气流分割板2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8~20mm,气流分割板22轴向的长度大于20mm时,气流分割板22才能起到较好的导流和稳流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气流分割板2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5mm,气流分割板22轴向的长度为30mm。
此外,在具体实施例中,气流分割板22设置的具体数量根据隔离气幕喷口33的周向距离决定。
在具体实施例中,内壳体1呈喇叭状,且靠近隔离气幕喷口33的内壳体1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背离隔离气幕喷口33的内壳体1一端的横截面积;目的是使内壳体1下端能够囊括更大的抽吸面积,能够使旋转气幕的面积更大;
在具体实施例中,内壳体1侧壁下部的母线与内壳体1的中轴线的夹角θ为20°~70°,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由从第二气流通道32流出的气体,经过气流分隔板22导流和稳流后,能够形成完整的,稳定的隔离气幕,且隔离气幕能够起到防止外界气流对隔离气幕内气流的干扰,同时防止隔离气幕外的干净空气进入隔离气幕内的作用。
当θ小于20°或大于70°时,会存在难以形成隔离气幕,或者形成的隔离气幕不稳定的情况,导致无法达到防止外界气流对隔离气幕内气流的干扰的目的,无法达到防止隔离气幕外的干净空气进入隔离气幕内得目的。
在具体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呈喇叭状,且其靠近隔离气幕喷口33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其背离隔离气幕喷口33一端的横截面积,目的是为了使从吹气口21进入的气体在气流通道3内流动时,逐渐具有向远离内壳体1中轴线的周围运动的趋势;同时使从旋转气幕喷口12喷出的气体具有更大的切向速度,能够更好的形成旋转气流;使从隔离气幕喷口喷出的气体具有更大的切向速度,能够形成更加宽范围的隔离气幕。
在具体实施例中,旋转气幕喷口12的开口方向相对于内壳体1侧壁的母线呈切向布置,目的是确保从吹气口21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1的气体,经旋转气幕喷口12后,能够更好的形成旋转气幕,而不是直接从转气幕喷口12喷出。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气幕喷口12数量至少为三个,且三个旋转气幕喷口12的开口方向相同,这样能使从旋转气幕喷口12流出的气体更容易形成旋转气幕。
此外,旋转气幕喷口12的开口相对于内壳体1侧壁的母线呈切向布置的同时,旋转气幕喷口12的开口相对于内壳体1下边沿所在的平面可以呈倾斜向上的趋势,呈水平的趋势,也可以呈倾斜向下的趋势;
当旋转气幕喷口12呈倾斜向上的趋势时,形成的旋转气幕向上的能量较高,更有利于提升本实施例的吸排气装置整体的抽吸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气幕喷口12上设置有挡片,挡片与内壳体1的侧壁之间留有用于流通气体的缝隙,如图2所示;因为旋转气幕喷口12环绕内壳体1侧壁布置,那么挡片也是环绕内壳体1侧壁布置,且与内壳体1的侧壁之间留有用于流通气体的缝隙,缝隙相较于内壳体1侧壁的母线呈切向布置,目的是为了使旋转气幕通道31内的气体从缝隙流出时,能够更好的形成旋转气幕。
在具体实施例中,旋转气幕喷口12数量至少三个,旋转气幕喷口12环绕气流通道3布置;仅仅设置一个或两个旋转气幕喷口12较难形成旋转气流,三个旋转气幕喷口12可能形成旋转气流;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气幕喷口12数量为六个。
在具体实施例中,吹气口21的数量至少一个,例如可以为两个,三个等,在本实施例中吹气口21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吹气口21相互对称设置,目的是为了确保从旋转气幕通道31和隔离气幕通道32流出的气体流速尽可能均匀。
工作过程:
气体分别从两个吹气口21进入气流通道3内,因为隔板4的存在,气流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1内,另一部进入第二气流通道32内;
进入第一气流通道31内的气体最终从六个旋转气幕喷口12喷出,因为六个旋转气幕喷口12环绕喇叭状的内壳体1的侧壁下端设置,且六个旋转气幕喷口12的开口方向相对于内壳体1侧壁的母线呈切向布置,且旋转气幕喷口12上还均设置有挡片,气体从挡片与内壳体1的侧壁形成的缝隙喷出,在吸气腔道11的下端形成旋转气流;此时如果吸气腔道11的上端吸气口开始抽气后,那么吸气腔道11内的气流会螺旋向上流动,而螺旋气流的旋转能量会向下传递,也就使吸气腔道11的下端进气口的外围的进气流域形成较弱的螺旋气流,从而有效的提升抽吸效果,防止被吸的烟气和污染物逸散;
进入第二气流通道32内的气体则经过气流分割板22导流和稳流后,朝向背离内壳体1中轴线的方向流动,并从隔离气幕喷口33喷出形成隔离气幕;因为气流分割板22数量为多个,其呈放射状布置,所以隔离气幕直径大于内壳体1下端的圆周直径;隔离气幕能够防止外界气流对隔离气幕内气流的干扰,同时防止隔离气幕外的干净空气进入隔离气幕内,防止隔离气幕内被抽吸气体和污染物的逸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1)和外壳体(2);所述外壳体(2)套设在所述内壳体(1)外,所述外壳体(2)与所述内壳体(1)之间形成气流通道(3),所述外壳体(2)上设置有与所述气流通道(3)相连通的吹气口(21);
所述外壳体(2)和所述内壳体(1)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气流通道(3)相连通的隔离气幕喷口(33),空气从所述吹气口(21)进入所述气流通道(3)并从所述隔离气幕喷口(33)喷出而形成隔离气幕;
所述内壳体(1)内具有让烟气通过的吸气腔道(11),所述内壳体(1)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3)连通且可使从所述吹气口(21)进入所述气流通道(3)的气体形成旋转气幕的旋转气幕喷口(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排气装置还包括隔板(4);所述隔板(4)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3)内,所述隔板(4)将所述气流通道(3)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31)和第二气流通道(32),所述第一气流通道(31)与所述旋转气幕喷口(12)相连通,第二气流通道(32)与所述隔离气幕喷口(33)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的上端低于所述吹气口(2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2)内侧壁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导流的气流分割板(22),所述气流分割板(22)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隔离气幕喷口(33)内且呈放射状布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气流分割板(2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8~20mm,所述气流分割板(22)轴向的长度大于2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呈喇叭状,且靠近所述隔离气幕喷口(33)的所述内壳体(1)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背离所述隔离气幕喷口(33)的所述内壳体(1)一端的横截面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侧壁下部的母线与所述内壳体(1)的中轴线的夹角θ为20°~7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3)呈喇叭状,且其靠近所述隔离气幕喷口(33)一端的横截面积大于其背离所述隔离气幕喷口(33)一端的横截面积。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气幕喷口(12)的开口方向相对于所述内壳体(1)侧壁的母线呈切向布置。
10.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气幕喷口(12)数量至少三个,所述旋转气幕喷口(12)环绕所述气流通道(3)布置。
CN201921243955.4U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吸排气装置 Active CN210772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43955.4U CN210772367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吸排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43955.4U CN210772367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吸排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72367U true CN210772367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37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43955.4U Active CN210772367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吸排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723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4830A (zh) * 2019-08-02 2019-11-15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排气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4830A (zh) * 2019-08-02 2019-11-15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排气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47161B2 (ja) サイクロン分離装置並びに電気掃除機
CN108209701A (zh) 吸尘器及其风道结构
CN106594834B (zh) 一种吸油烟机的旋流辅助装置
CN108309145A (zh) 吸尘器及其过滤组件
CN210772367U (zh) 一种吸排气装置
CN106594833B (zh) 一种吸油烟机的引射辅助装置
WO2019154314A1 (zh) 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及其应用
CN206291282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06765393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13339866A (zh) 吸油烟机
CN212204658U (zh) 一种旋转射流吹吸式涡旋吸油烟机
CN106871189A (zh) 一种具有助吸装置的吸油烟机
CN211039149U (zh) 导风装置以及清洁设备
CN206291286U (zh) 一种吸油烟机的旋流辅助装置
WO2021103689A1 (zh) 吸尘器、旋风分离机构及集尘结构
CN110454830A (zh) 一种吸排气装置
CN109157160B (zh) 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及吸尘器
CN208573561U (zh) 吸尘器的电机罩
CN208837808U (zh) 旋风分离器及过滤组件
CN207471638U (zh) 一种无罩体结构的抽油烟机外壳
CN208910030U (zh) 吸尘器及其风道结构
CN207471635U (zh) 一种防逃逸的高效抽油烟机
CN213963219U (zh) 一种除螨仪的旋风风道结构
CN212408770U (zh) 一种旋吸式烟机
CN217209494U (zh) 一种旋吸装置及其吸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