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72335U - 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72335U
CN210772335U CN201921410258.3U CN201921410258U CN210772335U CN 210772335 U CN210772335 U CN 210772335U CN 201921410258 U CN201921410258 U CN 201921410258U CN 210772335 U CN210772335 U CN 2107723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inner cavity
microwave oven
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1025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辰宇
李筝
杨惠恋
王志朋
靳纪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bon We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rbon We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rbon We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rbon Weng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1025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723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723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7233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微波炉,该微波炉包括内腔和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用于向内腔发射电磁波,微波炉还包括:电热元件;电热元件设置于内腔的下方、电磁波的辐射范围内,电热元件由碳系材料制成,电热元件的两端连接有电极用于对电热元件施加电压以在电热元件内部产生定向电场,电热元件中的电荷在定向电场中移动时,吸收电磁波,并产生热量。通过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利用电热元件在提升了对食物的烹饪口感的同时,还能够对微波炉的电磁波进行吸收,减少微波炉使用过程中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提高微波炉的电热转换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背景技术
微波炉已经成为家庭必备的厨房电器,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烹饪效率较高,特别是仅在对食物进行加热时,可以在十几秒甚至几秒的时间内完成。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磁控管产生频率为300MHz~3000GHz(3THz)的电磁波(微波),其中,家用微波炉的频率是2450MHz,利用食物可以吸收微波的特性,利用微波对食物进行烹饪(加热),这种微波可以穿过玻璃、塑料、陶瓷等材料,且可以被金属类物体反射,因此,微波炉工作过程中,会向外反射微波,存在影响使用者身体健康的可能。微波炉的功率约为1100W~1400W,实际转换效率一般为30%~60%,也就是说,微波炉烹饪食物的微波有效输出功率仅在600W~900W范围内。
另外,利用微波炉对食物进行烹饪时,特别是对体积或厚度较大的食物进行烹饪时,由于微波进入食物的有效深度通常在50-80mm,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进入食物内部的有效微波逐渐减少,这样就导致了利用微波炉对食物进行烹饪时,存在食物外层已经完成烹饪,而食物内部却是夹生状态,甚至是仍处于未烹饪状态的情景。
并且,利用微波炉进行烹饪时,食物表面不能形成金黄焦层,没有烧烤的风味和口感,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升微波炉的电热转换效率,增加对食物的烹饪方式,提升食物的口感。同时,对微波炉的电磁波进行吸收,减少微波炉使用过程中,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微波炉,该微波炉包括内腔和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用于向内腔发射电磁波,微波炉还包括:电热元件;电热元件设置于内腔的下方、电磁波的辐射范围内,电热元件由碳系材料制成,电热元件的两端连接有电极用于对电热元件施加电压以在电热元件内部产生定向电场。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加热槽,加热槽内铺设有隔热层,电热元件设置于隔热层的上方。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微波炉还包括:微波加热转盘;微波加热转盘设置于内腔内部的下方,微波加热转盘为分层结构,依次为盘身和底盘,电热元件设置于盘身和底盘之间。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电热元件为具有开口的环状薄膜,环状薄膜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电极,电极连接于底盘的供电单元。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内腔底部设置有连接凹槽,连接凹槽的中心设置有联动卡件,连接凹槽内的上表面设置有两圈、与联动卡件同心的电极电触圈,供电单元为凸起结构,设置于底盘下方的中心、且与连接凹槽相配合,供电单元还包括:联动卡槽和第一导电球珠组,其中,第一导电球珠组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导电珠;联动卡槽连接于联动卡件,联动卡件旋转时,通过联动卡槽,带动底盘旋转;第一导电球珠组固定设置于供电单元的内部,并分别连接于电极,供电单元插入连接凹槽时,第一导电球珠组与电极电触圈相接触,且随着底盘的旋转,第一导电球珠组在电极电触圈上滑动。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微波加热转盘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设置于电热元件的上方,温度传感器的供电端连接于供电单元。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供电单元还设置有第二导电球珠组,其中,第二导电球珠组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导电珠,第二导电球珠组设置于第一导电球珠组的对侧、且与联动卡槽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导电球珠组与联动卡槽之间的距离,第二导电球珠组连接于温度传感器的供电端;连接凹槽内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两圈测温电触圈,测温电触圈与电极电触圈同心,供电单元插入连接凹槽时,第二导电球珠组与测温电触圈相接触,且随着底盘的旋转,在测温电触圈上滑动。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微波炉内腔的右侧设置有电器腔,电器腔内设置有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包括:波导管,磁控管和变压器;波导管设置于内腔的上方,波导管的一端正对于内腔的中心,波导管的另一端连接于磁控管的微波发射端;磁控管设置于电器腔内部的上方,磁控管的微波发射端设置有微波发射头,磁控管的供电端连接于变压器的第一供电输出端;变压器设置于电器腔内部的下方,变压器的第二供电输出端连接于电热元件。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微波炉还包括:风扇,内腔进风口,内腔出风口;风扇设置于电器腔的底部,风扇用于向电器腔内鼓风;内腔进风口设置于内腔侧壁的上方、且靠近磁控管,内腔出风口设置于内腔进风口对侧内腔侧壁的下方,风扇鼓入的风由内腔进风口进入内腔,由内腔出风口排出内腔。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微波炉内腔的上方设置有电器腔,电器腔内设置有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包括:磁控管和变压器;磁控管设置于电器腔的内部、且正对于内腔的中心,磁控管的微波发射端设置有微波发射头,磁控管的供电端连接于变压器的第三供电输出端;变压器设置于电器腔内部的右侧,变压器的第四供电输出端连接于电热元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对采用碳系材料制成的电热元件的两端进行供电,移动的电荷在电磁波的作用下更容易使碳材料中原子团进行激烈的“布朗运动”,原子之间产生剧烈摩擦和撞击,这种“摩擦”作用,将促进电磁波转化为热能,再通过碳系材料本身的高散热性及时散掉,达到吸波(吸收微波电磁波)的效果,减少微波炉使用过程中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同时,对内腔的食物进行加热,提升食物的烹饪口感,提高微波炉的电热转换效率。
本申请通过设置若干个出风口和进风口,以便于在内腔中形成风道,将微波发生装置产生电磁波过程中的热量,通过风传送至内腔中,再结合电磁波、和电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形成三种加热体系,以提高对食物的烹饪效率,避免食物烹饪过程中电磁波仅能进入食物内部50-80mm的缺陷,并提高烹饪效率。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在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多功能微波炉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微波吸收性能测试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微波加热转盘和内腔底部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微波加热转盘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微波炉内部风道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微波吸收性能测试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多功能微波炉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一:
以下结合图1至图5对实施例一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微波炉,该微波炉包括内腔2和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用于向内腔2发射电磁波,其特征在于,微波炉还包括:电热元件71;
电热元件71设置于内腔2的下方、电磁波的辐射范围内,电热元件71由碳系材料制成,电热元件71的两端连接有电极用于对电热元件71施加电压以在电热元件71内部产生定向电场,电热元件71中的电荷在定向电场中移动时,吸收电磁波,并产生热量。
具体地,电热元件71为碳系材料,该碳系材料可以是碳纤维电热材料、石墨烯电热材料、石墨纤维、微晶石墨中的任一种;具体可参照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72749.4及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71815.6。
制成碳系材料之后,利用丝网印刷工艺,将导电银浆在氩气保护环境下制备成电极。电极一端连接上述碳系材料,电极另一端作为电热元件71的供电端,可连接第一导电球珠组74。选用陶瓷纤维板为复合材料,作为绝缘保护层,利用热等静压烧结的方法在1000℃和50MPa条件下,在上述所制备的连接电极后的碳系坯件(碳系材料)上进行热压烧结,时间为10min,得到致密的电热元件71。
上述碳系材料的吸收电磁波的效果,可以通过电介质极化的方式做到,在电热元件71的两端施加外部电压,产生定向电场,在该定向电场的作用下,其内部的电荷趋于有序化运动,即内部电荷的正、负质点向外电场的负、正极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在碳材料特有的特性下,使碳材料中原子团进行激烈的“布朗运动”,原子之间产生剧烈摩擦和撞击,这种“摩擦”作用,将促进电磁波转化为热能,再通过碳系材料本身的高散热性及时散掉,在达到吸波(吸收微波电磁波)效果的同时,对内腔2中的食物进行加热,提升食物的烹饪口感。
本实施例一所述的电热元件71,即是通过布置电极使其具备电场,在通电情况下电热元件71做到吸收电磁波的作用,吸收的电磁波在其内部“摩擦”转化成热量,同时可以对食物加热,进而节省电热元件71的耗电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吸收作用,极大的减少了电磁波的外散辐射,保证了用户使用微波炉进行烹饪时的人身健康。
对本实施例中的多功能微波炉进行微波吸收性能测试,微波吸收性能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72749.4及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71815.6制备的电热元件71在家用微波炉的频率波段具有较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如微波炉频率为2450MHz时,通过计算,电热元件71的微波吸收效率可达90%以上,吸收效能12dB。并且优选地,当材料的面电阻为200Ω/cm2时,其吸收效果要比100Ω/cm2情况下高5dB。
进一步地,微波炉还包括:微波加热转盘7;微波加热转盘7设置于内腔2内部的下方,微波加热转盘7为分层结构,依次为盘身70和底盘72,电热元件71设置于盘身70和底盘72之间。
优选地,微波加热转盘7还包括隔热层,该隔热层设置于底盘72底部的外侧,该隔热层用于避免用户拿取微波加热转盘7时被高温烫伤。
具体地,微波加热转盘7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并且可透过微波,可以选为玻璃。如图3(a)所示,微波加热转盘7以层状自上到下分为盘身70、盘底72,并在中间设置有电热元件71。盘底72下方中心处的凸起结构为供电单元73,可以与内腔底部的连接凹槽20向配合,连接凹槽20的结构如图3(b)所示,连接凹槽20的中心设置有联动卡件201。
在内腔2的底部设置电机21,电机21的转子侧穿过连接凹槽20,与联动卡件201相连,可以带动联动卡件201旋转。
相对应地,供电单元73还包括:联动卡槽75和第一导电球珠组74,其中,第一导电球珠组74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导电珠;联动卡槽75设置在供电单元73的中心位置,联动卡槽75连接于联动卡件201,联动卡件201旋转时,通过联动卡槽75,带动底盘72旋转;第一导电球珠组74固定设置于供电单元73的内部,并分别连接于电极。
进一步地,电热元件71为具有开口的环状薄膜,环状薄膜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电极,电极连接于底盘72的供电单元73。
为了对可旋转的微波加热转盘7进行供电,连接凹槽20内的上表面设置有两圈、与联动卡件201同心的电极电触圈2001。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电热元件71的两侧设置一组电极L/N,电极分别与两个导电珠相连,当供电单元73插入连接凹槽20时,连接凹槽20中的联动卡件201与联动卡槽75相配合,第一导电球珠组74与电极电触圈2001相接触,且随着底盘72的旋转,第一导电球珠组74在电极电触圈2001上滑动。
进一步地,微波加热转盘7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设置于电热元件71的上方,温度传感器的供电端连接于供电单元73。
进一步地,供电单元73还设置有第二导电球珠组76,其中,第二导电球珠组76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导电珠,第二导电球珠组76设置于第一导电球珠组74的对侧、且与联动卡槽75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导电球珠组74与联动卡槽75之间的距离,第二导电球珠组76连接于温度传感器的供电端;
连接凹槽20内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两圈测温电触圈2002,测温电触圈2002与电极电触圈2001同心,供电单元73插入连接凹槽20时,第二导电球珠组76与测温电触圈2002相接触,且随着底盘72的旋转,在测温电触圈2002上滑动。
综上所述,通过在供电单元73中的联动卡槽75的四周,设置两组、四个导电珠,分别对电热元件71和温度传感器供电,并且每个导电珠距离联动卡槽75的距离完全不同。
相应的,在所述连接凹槽20的凹槽结构底部、联动卡件201的周围,设置两组、四圈电触圈,外侧两圈触电圈为电极电触圈2001,内侧两圈触电圈为测温电触圈2002。上述微波加热转盘7底部通过联动卡槽75与联动卡件201穿插使供电单元73与连接凹槽20相配合,进而使两组导电珠分别与电触圈相接触,其中,外侧的两个导电珠与电极电触圈2001相接处,内侧的两个导电珠与测温电触圈2002相接处。电极电触圈2001和测温电触圈2002通电即可以使导电珠通电,进而使连接的电热元件71通电产生热量,并通过温度感应器测其温度。值得强调的是,导电球珠在联动结构的带动下,以圆形轨迹在各自的电触圈200上旋转并做到良好通电。
本实施例给出一种电器腔3的实现方式,该微波炉还设置有外壳1,外壳1与内腔2之间为中空结构,电器腔3位于内腔2的右侧,设置于外壳1和内腔2之间。
微波炉内腔2的右侧设置有电器腔3,电器腔3内设置有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包括:波导管10,磁控管4和变压器5;波导管10设置于内腔2的上方,波导管10的一端正对于内腔2的中心,波导管10的另一端连接于磁控管4的微波发射端;磁控管4设置于电器腔3内部的上方,磁控管4的微波发射端设置有微波发射头40,磁控管4的供电端连接于变压器5的第一供电输出端;变压器5设置于电器腔3内部的下方,变压器5的第二供电输出端连接于电热元件71。
具体地,内腔2的顶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微波出口23,电器腔3的靠上的位置设置有磁控管4,磁控管4的一侧贴紧内腔壁2,磁控管4上设置有微波发射头40,并且微波发射头40透过内腔壁2伸进波导管10当中,微波发射头40将磁控管4产生的电磁波发射进波导管10中,通过波导管10的反射,电磁波通过微波出口23进入微波炉内腔2,对内腔2中的食物进行烹饪。
电器腔3中还设置有变压器5,用来为磁控管4提供低频高电压,该变压器5为高压变压器,变压器5也可以为变频变压器。
在内腔壁2上,微波出口23的一侧设置有观察灯22,用来对微波炉炉腔照明。
进一步地,微波炉还包括:风扇6,内腔进风口11,内腔出风口12;风扇6设置于电器腔3的底部,风扇6用于向电器腔3内鼓风;内腔进风口11设置于内腔2侧壁的上方、且靠近磁控管4,内腔出风口12设置于内腔进风口11对侧内腔2侧壁的下方,风扇6鼓入的风由内腔进风口11进入内腔2,由内腔出风口12排出内腔2。
具体地,外壳1的底部设置有通风口13和风扇进风口61,在电器腔3的底部隔离出一个独立空间,在隔离结构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风扇出风口60,并且在这个独立空间内、正对风扇出风口60的位置处,设置有风扇6。
内腔2右侧的上方,靠近磁控管4的位置处,设置内腔进风口11,并在其对侧下方,设置内腔出风口12。风扇60向微波炉内鼓风的风道,如图5所示。风由风扇进风口61被风扇吸入,再由内腔进风口11经由电器腔3,鼓入至内腔2,由内腔出风口12排出内腔2,进入外壳1与内腔2之间的空间,经由通风口13排出微波炉。
综上,微波炉接收到加热(烹饪)指令后,高压变压器5提供低频高电压给磁控管4,磁控管4产生电磁波,通过微波发射头40将电磁波发射到波导管10之中,通过波导管10的反射,电磁波透过微波出口23进入内腔2,对食物加热;同时,高压变压器5向微波加热转盘7当中的电热元件71供电,其通电后产生定向电场,电热元件71内的电荷在该电场中移动时,吸收电磁波产生热量,利用电热元件71良好的散热性进行散热,散发的热量从底部对食物进行烹饪,形成烧烤口味,特别是当用锡纸将食物进行包裹,并放入适量油时,还能够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微波炉实现对食物的煎炸烹饪。
风扇6将空气通过风扇进风口61抽进外壳1,通过风扇出风口60进入电器腔3内部,空气将磁控管4产生的热量穿过磁控管4上的结构空隙,再由内腔进风口11进入微波炉内腔2,充分利用热量加热食物。内腔2中的空气再通过内腔出风口12进入壳体1与内腔壁2的中空结构中,最后,通过内腔出风口12排到外部。同时,三种加热体系(电磁波、电热元件71产生的热量、鼓入的热风)可以使食物快速加热。
进一步的,在电器腔3的外部,设置有电热元件71的独立开关,可以在不微波的情况下,做到烧烤、煎烤、煎蛋等目的。再者,在微波的同时,对较大加厚的食物,通过独立控制微波温度与时间,配合底部加热的温度与时间,做到煎、烤同时进行,不会担心出现食物不熟、外熟内生或内熟外糊的情况,进而弥补电磁波只能进入食物内部50-80mm的缺陷,保证食物的成熟度和口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微波炉,该微波炉包括内腔2和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用于向内腔2发射电磁波,其特征在于,微波炉还包括:电热元件71;
电热元件71设置于内腔2的下方、电磁波的辐射范围内,电热元件71由碳系材料制成,电热元件71的两端连接有电极用于对电热元件71施加电压以在电热元件71内部产生定向电场,电热元件71中的电荷在定向电场中移动时,吸收电磁波,并产生热量。
具体地,电热元件71为碳系材料,该碳系材料可以是碳纤维电热材料、石墨烯电热材料、石墨纤维、微晶石墨中的任一种;具体可参照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72749.4及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71815.6。
制成碳系材料之后,利用丝网印刷工艺,将导电银浆在氩气保护环境下制备成电极。电极一端连接上述碳系材料,电极另一端作为电热元件71的供电端,可连接第一导电球珠组74。选用广州亦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温密封抗氧化纳米复合陶瓷涂料作为绝缘保护层,利用空气雾化喷枪,在雾化压力2-4kg/cm2的条件下,对上述所制备的连接电极后的碳系坯件(碳系材料)进行喷涂,温度100~150度之间干燥10分钟,然后在380度的条件下烘烤4~6分钟,得到的电热元件71。
对本实施例中的多功能微波炉进行微波吸收性能测试,微波吸收性能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72749.4及中国发明专利201910271815.6制备的电热元件71在家用微波炉的频率波段,具有良好的吸波效率,可以使微波在材料内部多次折射,增强吸收,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微波吸收性能,如微波炉频率为2450MHz时,通过测试计算,电热元件71的吸收效率可达90%以上,吸收效能18dB。
进一步地,内腔2的底部设置有加热槽9,加热槽9内铺设有隔热层,电热元件71设置于隔热层的上方。
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内腔2的底部设置加热槽,将电热元件71和隔热层依次设置于加热槽9中,其中,电热元件71可以为矩形,此时,将电极设置在电热元件71的两端,利用设置于电器腔3中的变压器5直接对电热元件71进行供电,以使电热元件71中形成定向电场,利用移动的电荷,对射入电热元件71中的电磁波进行摩擦吸收,以产生热量,对内腔2中的食物底部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给出另一种电器腔3的实现方式,微波炉内腔2的上方设置有电器腔3,电器腔3内设置有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包括:磁控管4和变压器5;磁控管4设置于电器腔3的内部、且正对于内腔2的中心,磁控管4的微波发射端设置有微波发射头40,磁控管4的供电端连接于变压器5的第三供电输出端;变压器5设置于电器腔3内部的右侧,变压器5的第四供电输出端连接于电热元件7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取消了波导管10,直接将磁控管4设置在外壳1与内腔壁2中空结构的顶部位置,将磁控管4上的微波发射头40设置在炉腔顶部,直接向炉腔内发射电磁波。所述高压变压器5、风扇6与磁控管4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微波炉还包括:风扇6,内腔进风口11,内腔出风口12和底部出风口14;风扇6设置于变压器5右侧,风扇6用于向电器腔3内鼓风;内腔进风口11设置于内腔2的上方、且位于磁控管4的左侧,内腔出风口12设置于内腔2侧壁的右下方,底部出风口14设置于内腔2的底部,风扇6鼓入的风由内腔进风口11进入内腔2,由内腔出风口12和底部出风口14排出内腔2。
具体地,风扇进风口61设置在外壳1右侧的上方,内腔2上方的左侧,设置有内腔进风口11,相应的,内腔出风口12设置在内腔2右侧下方,因此,鼓入内腔2中的热风,由内腔进风口11进入内腔2,对食物进行加热,由内腔出风口12排出。
并且,为了保证加热槽9中电热元件71的散热,在加热槽9的底部,设置底部出风口14,以避免电热元件71散热不及时。
综上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的介绍,本实用新型可以做到较一般微波炉更快的加热效率,利用多重独立加热体系实现对不同食物的精准加热,不会出现食物不熟、外熟内生或内熟外糊的情况,保证成熟度的同时保证口感。更很大程度的扩大了微波炉的使用场景与制作食物的范畴。进一步的,通过电热材料的吸收作用可以产生热量,对电磁波二次利用,也极大减少电磁辐射外散对人体的伤害,提高微波炉的电热转换效率。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多功能微波炉,包括内腔和微波发生装置,微波发生装置用于向内腔发射电磁波,微波炉还包括:电热元件;电热元件设置于内腔的下方、电磁波的辐射范围内,电热元件由碳系材料制成,电热元件的两端连接有电极用于对电热元件施加电压以在电热元件内部产生定向电场,电热元件中的电荷在定向电场中移动时,吸收电磁波,并产生热量。通过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利用电热元件在提升了对食物的烹饪口感的同时,还能够对微波炉的电磁波进行吸收,减少微波炉使用过程中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提高微波炉的电热转换效率。
本申请中的步骤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申请装置中的单元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尽管参考附图详地公开了本申请,但应理解的是,这些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应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附加权利要求限定,并可包括在不脱离本申请保护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针对实用新型所作的各种变型、改型及等效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微波炉,该微波炉包括内腔和微波发生装置,所述微波发生装置用于向所述内腔发射电磁波,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炉还包括:电热元件;
所述电热元件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下方、所述电磁波的辐射范围内,所述电热元件由碳系材料制成,所述电热元件的两端连接有电极用于对电热元件施加电压以在所述电热元件内部产生定向电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的底部设置有加热槽,所述加热槽内铺设有隔热层,所述电热元件设置于所述隔热层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炉还包括:微波加热转盘;
所述微波加热转盘设置于所述内腔内部的下方,所述微波加热转盘为分层结构,依次为盘身和底盘,所述电热元件设置于所述盘身和所述底盘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元件为具有开口的环状薄膜,所述环状薄膜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电极,所述电极连接于所述底盘的供电单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底部设置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的中心设置有联动卡件,所述连接凹槽内的上表面设置有两圈、与所述联动卡件同心的电极电触圈,
所述供电单元为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下方的中心、且与所述连接凹槽相配合,所述供电单元还包括:联动卡槽和第一导电球珠组,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球珠组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导电珠;
所述联动卡槽连接于所述联动卡件,所述联动卡件旋转时,通过所述联动卡槽,带动所述底盘旋转;
所述第一导电球珠组固定设置于所述供电单元的内部,并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极,所述供电单元插入所述连接凹槽时,所述第一导电球珠组与所述电极电触圈相接触,且随着所述底盘的旋转,所述第一导电球珠组在所述电极电触圈上滑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加热转盘中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设置于所述电热元件的上方,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供电端连接于所述供电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还设置有第二导电球珠组,其中,第二导电球珠组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导电珠,所述第二导电球珠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球珠组的对侧、且与所述联动卡槽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导电球珠组与所述联动卡槽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导电球珠组连接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供电端;
所述连接凹槽内的上表面还设置有两圈测温电触圈,所述测温电触圈与所述电极电触圈同心,所述供电单元插入所述连接凹槽时,所述第二导电球珠组与所述测温电触圈相接触,且随着所述底盘的旋转,在所述测温电触圈上滑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炉内腔的右侧设置有电器腔,所述电器腔内设置有所述微波发生装置,所述微波发生装置包括:波导管,磁控管和变压器;
所述波导管设置于所述内腔的上方,所述波导管的一端正对于所述内腔的中心,所述波导管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磁控管的微波发射端;
所述磁控管设置于所述电器腔内部的上方,所述磁控管的所述微波发射端设置有微波发射头,所述磁控管的供电端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供电输出端;
所述变压器设置于所述电器腔内部的下方,所述变压器的第二供电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电热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炉还包括:风扇,内腔进风口,内腔出风口;
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电器腔的底部,所述风扇用于向所述电器腔内鼓风;
所述内腔进风口设置于内腔侧壁的上方、且靠近所述磁控管,所述内腔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内腔进风口对侧内腔侧壁的下方,所述风扇鼓入的风由所述内腔进风口进入所述内腔,由所述内腔出风口排出所述内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微波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炉内腔的上方设置有电器腔,所述电器腔内设置有所述微波发生装置,所述微波发生装置包括:磁控管和变压器;
所述磁控管设置于所述电器腔的内部、且正对于所述内腔的中心,所述磁控管的供电端连接于所述变压器的第三供电输出端;
所述变压器设置于所述电器腔内部的右侧,所述变压器的第四供电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电热元件。
CN201921410258.3U 2019-08-28 2019-08-28 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7723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0258.3U CN210772335U (zh) 2019-08-28 2019-08-28 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0258.3U CN210772335U (zh) 2019-08-28 2019-08-28 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72335U true CN210772335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37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1025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772335U (zh) 2019-08-28 2019-08-28 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723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220057A1 (en) Cooking appliance with different modes for cooking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products
JPH0127339B2 (zh)
CN102022762A (zh) 一种控制焙烤食品成熟度的新方法
CN1832638A (zh) 一种由微波发热体提供热源的加热装置
CN210772335U (zh) 一种多功能微波炉
CN202723634U (zh) 电烤炉
CN105795955B (zh) 电热烹饪器具
CN102042620A (zh) 一种可实现均匀加热的烤箱
CN2869630Y (zh) 具有烧烤功能的微波炉
CN2816630Y (zh) 微波炉用烧烤盘
CN101696810B (zh) 光波炉
CN211090026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厨房电器
CN201047624Y (zh) 具有快速烧烤功能的微波炉
JP3588943B2 (ja) 焦げ目付け皿付き高周波加熱装置
CN102128458A (zh) 一种具有新型贯流风扇的微波炉
CN102042622A (zh) 一种新型微波炉
EP3343111B1 (en) Cook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double plate
KR101774395B1 (ko) 열 변환용 트레이 및 조리용 오븐
CN206018735U (zh) 一种炉具
CN102192537A (zh) 一种新型嵌入式微波炉
CN211600805U (zh) 防止电磁波泄露的微波炉
CN207755012U (zh) 一种可变形电热锅内胆
CN205921775U (zh) 一种电磁炉感应加热线圈盘结构
IES20110370A2 (en) Microwave crisping dish
CN100487323C (zh) 微波炉用辅助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