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60619U - 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60619U
CN210760619U CN201921331281.3U CN201921331281U CN210760619U CN 210760619 U CN210760619 U CN 210760619U CN 201921331281 U CN201921331281 U CN 201921331281U CN 210760619 U CN210760619 U CN 2107606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ntroller
offset
electric automobile
offset collision
up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3128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良兵
陈领平
戴西槐
黄永举
刘国强
倪良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3128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606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606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606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涉及电动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包括翻转助力件,翻转助力件连接于车身纵梁上,且用于设置在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远离驾驶室的一侧,翻转助力件朝向电机控制器的一侧具有一导向斜面,在外力作用下,翻转助力件可与电机控制器接触并通过导向斜面的导向作用,使电机控制器向远离翻转助力件的一侧翻转。该电动汽车采用了上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该偏置碰撞防护装置能够在电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增加整车的溃缩空间,进而有效地减少驾乘室的侵入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乘员的安全。

Description

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长,汽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汽车在为广大旅客带来快捷、方便出行的同时,也经常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为此,汽车的正面偏置碰撞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也成为了衡量一辆车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
正面偏置碰撞试验即将被测试车辆车头的40%面积(位于驾驶员一侧),以64km/h的速度正面碰撞一块高度为1000mm、厚度为540mm的可变形障碍物。此时,汽车正面碰撞的能量大都依靠车辆前部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在车内有限空间内完成足够的碰撞能量地耗散,从而保证车内乘员足够的生存空间。然而,布置在汽车前舱左前方位置的电机控制器(英文全称:Generator Control Unit,简称:GCU),由于本身体积较大,在发生正面偏置碰撞时,往往容易导致GCU过多侵入驾驶室,从而导致汽车正面偏置碰撞性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该偏置碰撞防护装置能够在电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增加整车的溃缩空间,进而有效地减少驾乘室的侵入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乘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偏置碰撞防护装置,该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包括翻转助力件,所述翻转助力件连接于车身纵梁上,且用于设置在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远离驾驶室的一侧,所述翻转助力件朝向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一侧具有一导向斜面,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翻转助力件可与所述电机控制器接触并通过所述导向斜面的导向作用,使所述电机控制器向远离所述翻转助力件的一侧翻转。该偏置碰撞防护装置能够在电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增加整车的溃缩空间,进而有效地减少驾乘室的侵入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乘员的安全。
可选地,所述翻转助力件为楔形块,所述导向斜面为所述楔形块的斜面。
可选地,所述导向斜面与所述楔形块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在30°至45°之间。
可选地,所述楔形块的底面到所述楔形块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高度之比在1:2至3:2之间。
可选地,所述翻转助力件滑动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上。
可选地,所述车身纵梁靠近所述翻转助力件的一面设有导轨机构,所述翻转助力件在所述导轨机构内滑动。
可选地,所述导轨机构靠近所述翻转助力件的一面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翻转助力件靠近所述导轨机构的一面还对应所述第一滑槽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翻转助力件与所述导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身纵梁靠近所述翻转助力件的一面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翻转助力件靠近所述车身纵梁的一面对应所述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翻转助力件与所述车身纵梁通过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采用了上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该电动汽车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能够在电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增加整车的溃缩空间,进而有效地减少驾乘室的侵入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乘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由于设置了翻转助力件,当电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障碍物首先撞击电动汽车的车头,进而撞击翻转助力件朝向电机控制器的方向移动。此时翻转助力件在偏置碰撞的能量作用下,首先破坏掉电机控制器与固定支架靠近翻转助力件一侧的连接关系,进而,电机控制器靠近翻转助力件的一侧与固定支架失去连接,从而,翻转助力件作用于电机控制器以推动电机控制器靠近翻转助力件的一侧沿远离翻转助力件的一侧做翻转运动。这样,电机控制器便由原来的平置于电动汽车前舱内,变为侧立于电动汽车前舱内,此时电动汽车的整车溃缩空间明显增大。因此,在同样的偏置碰撞力度下,本申请具有较大的溃缩空间,车头前部结构在发生偏置碰撞时能尽可能地将撞击能量分散于溃缩空间内,进而有效地减少被撞击结构侵入驾乘室的侵入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乘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标:100-偏置碰撞防护装置;10-翻转助力件;11-尖角;α-第一夹角;H1-第一距离;12-导向斜面;20-电机控制器;H2-电机控制器的高度;30-导轨机构;40-固定支架;41-第一子支架;42-第二子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参照图1与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偏置碰撞防护装置100,该偏置碰撞防护装置100包括翻转助力件10。翻转助力件10连接于车身纵梁上,且用于设置在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20远离驾驶室的一侧,翻转助力件10朝向电机控制器20的一侧具有一导向斜面12,当电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或者在外力作用下),翻转助力件10可与电机控制器20接触并通过导向斜面12的导向作用,使电机控制器20向远离翻转助力件10的一侧翻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该偏置碰撞防护装置100设置在电动汽车的前舱内,用于汽车在偏置碰撞发生时,增加整车的溃缩空间,进而有效地减少驾乘室的侵入量,以保障乘员的人身安全。应理解,本偏置碰撞防护装置100所提供的设计方案,除了可适用于是电动汽车的偏置碰撞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不同需求适当地调整以使其适用于其他需要防碰撞的装置设备上,在此不作限制。
第二,本申请的翻转助力件10是安装设置于车身纵梁上的,具体地,翻转助力件10设于电机控制器20时远离驾驶室的一侧。这样,翻转助力件10便能在发生偏置碰撞时,在外力的作用下,推动电机控制器20沿翻转助力件10的导向斜面12做翻转运动,从而给整车留有更大的溃缩空间。应理解,导向斜面12的设置是为了辅助电机控制器20进行翻转的,其应该符合电机控制器20在偏置碰撞发生时的力学规律。即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斜面12与翻转助力件10的底面之间的夹角应该是锐角。这样,由于导向斜面12的存在,可以使得翻转助力件10具有一尖角11,此尖角11可以在发生偏置碰撞时铲断电机控制器20与电动汽车的连接结构,并从电机控制器20的底部推动电机控制器20依靠导向斜面12进行翻转。
第三,应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电机控制器20是使用固定支架40固定于电动汽车前舱内的。具体的,固定支架40包括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第一子支架41与第二子支架42分别固定于电机控制器20的相对两侧,第一子支架41与第二子支架42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螺孔,电机控制器20分别对应第一子支架41的第一安装螺孔与第二子支架42的第一安装螺孔设置有第二安装螺孔,第一安装螺孔与第二安装螺孔相适配。这样,电机控制器20便能通过连接件连接于固定支架40上,进而通过固定支架40固定于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前舱内了。
应理解,固定支架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支架41和第二子支架42只是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设置方式而已,示例的,固定支架40也可以呈框架式结构,第一子支架41与第二子支架42也可以分别设置于电机控制器20的相邻两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固定框架进行适当改造,对此不做限制。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100由于设置了翻转助力件10,当电动汽车发生偏置碰撞时,障碍物首先撞击电动汽车的车头,进而撞击翻转助力件10朝向电机控制器20的方向移动。此时翻转助力件10由于设置了导向斜面12,其导向斜面12与翻转助力件10的底面之间形成的尖角11可在偏置碰撞的能量作用下,首先破坏掉电机控制器20与固定支架40靠近翻转助力件10一侧的连接关系,进而,电机控制器20靠近翻转助力件10的一侧与固定支架40失去连接,从而,翻转助力件10作用于电机控制器20以推动电机控制器20可在导向斜面12的导向作用下,使得靠近翻转助力件10的一侧沿远离翻转助力件10的一侧做翻转运动。这样,电机控制器20便由原来的平置于电动汽车前舱内,变为侧立于电动汽车前舱内,此时电动汽车的整车溃缩空间明显增大。因此,在同样的偏置碰撞力度下,本申请具有较大的溃缩空间,车头前部结构在发生偏置碰撞时能尽可能地将撞击能量分散于溃缩空间内,进而有效地减少被撞击结构侵入驾乘室的侵入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乘员的人身安全。
为了助推电机控制器20进行翻转,在本实施例中,翻转助力件10可以为楔形块,导向斜面12为楔形块的斜面。此时尖角11朝向电机控制器20的底部。这样,电机控制器20便能在尖角11的作用下,沿楔形块靠近电机控制器20的一面进行翻转。
可选地,为了便于电机控制器20翻转,在本实施例中,楔形块靠近电机控制器20的一面也可以选择性地设置成光滑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斜面12与楔形块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的角度在30°至45°之间。示例地,第一夹角α的角度可以为:30°、31°、33°、35°、36°、40°、43°、45°等。
为了防止电机控制器20在翻转助力件10的作用下翻转时可能出现翻转翻转角度不够而导致溃缩空间变小的情况发生,在本实施例中,楔形块的底面到楔形块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H1,第一距离H1与电机控制器的高度H2之比在1:2至3:2之间。示例地,第一距离H1与电机控制器的高度H2之比可以为1:2、3:4、1:1、5:4、3:2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视情况选择合适值。
在本实施例中,楔形块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或者梯形。示例地,可以为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普通梯形、等腰梯形或者直角梯形。在本实施例中是,楔形块的横截面选用的是等腰梯形。
为了便于翻转助力件10助推电机控制器20,在本实施例中,翻转助力件10滑动连接于车身纵梁上。
示例地,在本实施例中,车身纵梁靠近翻转助力件10的一面设有导轨机构30,翻转助力件10通过导轨机构30与车身纵梁滑动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导轨机构30靠近翻转助力件10的一面设置有第一滑槽,翻转助力件10靠近导轨机构30的一面还对应第一滑槽设置有第一滑轨,翻转助力件10与导轨机构30通过第一滑槽与第一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应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槽与第一滑轨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
示例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翻转助力件10也可以不借助其他部件直接滑动连接于车身纵梁上。这样的话,车身纵梁靠近翻转助力件10的一面设置有第二滑槽,翻转助力件10靠近车身纵梁的一面对应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轨,翻转助力件10与车身纵梁通过第二滑槽与第二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应理解,第二滑槽与第二滑轨的设置位置也可以互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翻转助力件,所述翻转助力件连接于车身纵梁上,且用于设置在电动汽车的电机控制器远离驾驶室的一侧,所述翻转助力件朝向所述电机控制器的一侧具有一导向斜面,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翻转助力件可与所述电机控制器接触并通过所述导向斜面的导向作用,使所述电机控制器向远离所述翻转助力件的一侧翻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助力件为楔形块,所述导向斜面为所述楔形块的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斜面与所述楔形块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在30°至4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块的底面到所述楔形块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电机控制器的高度之比在1:2至3: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助力件滑动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靠近所述翻转助力件的一面设有导轨机构,所述翻转助力件在所述导轨机构内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机构靠近所述翻转助力件的一面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翻转助力件靠近所述导轨机构的一面还对应所述第一滑槽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翻转助力件与所述导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一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靠近所述翻转助力件的一面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翻转助力件靠近所述车身纵梁的一面对应所述第二滑槽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翻转助力件与所述车身纵梁通过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二滑轨的配合滑动连接。
9.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偏置碰撞防护装置。
CN201921331281.3U 2019-08-15 2019-08-15 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Active CN2107606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31281.3U CN210760619U (zh) 2019-08-15 2019-08-15 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31281.3U CN210760619U (zh) 2019-08-15 2019-08-15 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60619U true CN210760619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41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31281.3U Active CN210760619U (zh) 2019-08-15 2019-08-15 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606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98933B2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100410108C (zh) 车辆的膝垫结构
CA2574019C (en) Climbing guard for railway vehicles
US8857896B2 (en) Structure for dispersing collision energy of front pillar during car crash
CN210760619U (zh) 偏置碰撞防护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17374672U (zh) 一种防撞结构
JP4162958B2 (ja) 衝撃緩衝部材
JP4547931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6985776B (zh) 一种抗撞结构的导向刚度补偿装置
CN203255267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12149022U (zh) 车轮碰撞偏移导向机构及汽车
CN108202684B (zh) 一种碰撞防护结构及使用该碰撞防护结构的汽车
CN115427292A (zh) 用于机动车的防事故装置、机动车以及用于借助防事故装置以受控的方式转化碰撞能量的方法
CN112477720B (zh) 一种滑移连接组件、车门扶手及车门
JP4296777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1357606A (zh) 乘用车侧面碰撞座椅倾翻装置及带有倾翻装置的乘用车
CN112208473B (zh) 一种支撑梁机构及汽车
CN210116470U (zh) 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
CN214565703U (zh) 前地板下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2921410U (zh) 保险杠
EP4349693A1 (en) Rocker panel torsion lever
CN202641584U (zh) 充气胎保险杠及带该充气胎保险杠的安全车
CN212921483U (zh) 一种汽车制动主缸碰撞导向结构
CN109159820B (zh) 车架
KR20240062743A (ko) 자동차 도어 이탈 방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