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6470U - 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16470U CN210116470U CN201920890377.7U CN201920890377U CN210116470U CN 210116470 U CN210116470 U CN 210116470U CN 201920890377 U CN201920890377 U CN 201920890377U CN 210116470 U CN210116470 U CN 2101164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acquisition
- sliding
- vehicle
- backplate
- automobi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信号采集元件获取汽车侧面物体距离、速度、加速度等信息,通过与行车电脑信号互通,控制第一护板、第二护板旋转贴合在车身侧面,提高车门范围的抗弯强度、将冲击力分散传导至刚性更好的车底、拓宽汽车侧向溃缩区,弹射保护机构可以将车门处的冲击传导向刚度更高的B柱位置进一步提高汽车放侧撞能力,以在汽车侧向碰撞中为车辆提供有效防护,可有效降低司乘人员伤亡风险,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而且本装置不仅可以在购买新品车、二手车时直接选配,还可以在汽车使用过程中进行加装,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私家车越来越普及,而道路资源有限,加上部分驾驶员技术不熟练,车主及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意识淡薄,道路安全事故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发生,甚至多人伤亡的惨烈的重大道路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造成家庭的破碎,导致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虽然国家在交通方面出台了较多法律法规以约束,交通部门也积极维护交通安全,但只能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目前汽车碰撞防护技术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车头和车尾,但根据有关汽车安全事故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每年的交通事故中,侧面碰撞要占1/3左右,其致死率仅次于正面碰撞,而致伤率则位居第一位,因为汽车侧面没有像车头车尾配置的保险杠和防撞纵梁那样的刚性大件,车门防撞钢条和B柱都难以取得理想的防撞效果,而且汽车宽度方向的上的溃缩区也较短,正是这种结构性缺陷导致汽车无法抵御来自侧面的致命撞击,一旦发生侧面撞击更易引起伤亡,当高速前进的车辆突然遇到侧向撞击,会导致汽车行进轨迹变成难以控制的曲线,车内司乘人员会严重磕碰,如果未系安全带甚至存在被甩出车外的致命风险。
目前常规的技术方案里,主要依靠B柱抵抗侧面碰撞,车门位置只是加装一到两根加强板,相对于门框整体面积而言前后门处的侧向抗弯强度仍然太低。另外,为避免正常转弯变道时触发气囊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甚至引发车祸,侧向安全气囊通常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才会打开并产生作用,但即使是低速的侧面碰撞也可能对车辆和司乘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综合来看,当前有效的防侧撞装置基本处于技术空白的阶段。
因此,汽车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亟需一种能提高车门范围的抗弯强度、能将冲击力分散传导至刚性更好的车底、能拓宽汽车侧向溃缩区,以在汽车侧向碰撞中为车辆提供有效防护,可有效降低司乘人员伤亡风险的汽车防侧撞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提高车门范围的抗弯强度、能将冲击力分散传导至刚性更好的车底、能拓宽汽车侧向溃缩区,以在汽车侧向碰撞中为车辆提供有效防护,可有效降低司乘人员伤亡风险的汽车防侧撞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车底左右两侧的两个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一端向车底侧边延伸至超出车身侧面,所述安装架悬伸端上铰接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可在设置于车底内的伺服电机的驱动下旋转至板面贴合于车身侧面;所述车身侧面设置有若干信号采集元件,所述信号采集元件与伺服电机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护板远离安装架的侧边铰接第二护板,沿所述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铰接边均匀设置若干使第二护板远离第一护板旋转的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护板板面上设有在第二护板旋转至贴合第一护板板面状态下可容纳第二护板的凹腔,所述凹腔中设有若干可使第二护板保持与第一护板贴合状态的磁控元件,所述第二护板对应磁控元件处设有磁感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护板中设有弹射保护机构,所述弹射保护机构包括在第二护板中设置的若干滑腔,所述滑腔一端向B柱处延伸并开口于第二护板远离第一护板的侧面上,所述滑腔另一端向第一护板方向延伸;所述滑腔中设有滑动连接的滑杆,所述滑杆远离滑腔开口一端与滑腔底部之间设置可使滑杆伸出滑腔的第二弹性元件;所述滑腔的腔道经过磁感元件,在第二护板贴合第一护板板面的状态下,所述滑杆可在磁控元件的作用下完全处于滑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弹射保护机构至少设置两套,两套所述弹射保护机构分别位于前车门、后车门处,各所述滑杆在弹出后均向B柱处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采集元件包括位于B柱位置的第一信号采集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采集元件数量为至少三个,三个所述信号采集元件包括位于B柱位置的第一信号采集元件、靠近A柱位置的第二信号采集元件、靠近C柱位置的第三信号采集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包括沿汽车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各个所述横杆均与车底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中部设有纵杆,所述纵杆与各个横杆形成“丰”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信号采集元件获取汽车侧面物体距离、速度、加速度信息,通过与行车电脑信号互通,控制第一护板、第二护板旋转贴合在车身侧面,提高车门范围的抗弯强度、将冲击力分散传导至刚性更好的车底、拓宽汽车侧向溃缩区,弹射保护机构可以将车门处的冲击传导向刚度更高的B柱位置进一步提高汽车放侧撞能力,以在汽车侧向碰撞中为车辆提供有效防护,可有效降低司乘人员伤亡风险,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而且本装置不仅可以在购买新品车、二手车时直接选配,还可以在汽车使用过程中进行加装,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B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护板收起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C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护板收起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7所示,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车底11左右两侧的两个安装架2,所述安装架2一端向车底11侧边延伸至超出车身12侧面,所述安装架2悬伸端上铰接第一护板3,所述第一护板3可在设置于车底11内的伺服电机7的驱动下旋转至板面贴合于车身12侧面;所述车身12侧面设置有若干信号采集元件,所述信号采集元件与伺服电机7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护板3的长度略小于前后轮罩的距离,根据不同款式汽车前后车轮的距离及车轮大小而定,第一护板3的宽度小于车底11距地面的高度,留置的余量可以综合考虑汽车底栏高度、承载体重量、经常运行路况等因素,只要能保证第一护板3能从车底11顺畅翻转至车身12侧面即可。所述第一护板3在汽车正常行驶时处于平贴在车底的状态,当行车电脑中的中央控制器根据信号采集元件的采集数据判断汽车可能遭遇侧撞,即控制伺服电机7驱动第一护板3翻转至车身12侧面;还可以在中控台上设置相应按钮,在正常启动之后手动将第一护板3调整到翻转至车身12侧面的状态并在行驶过程中保持该状态,需要下车时手动将第一护板3调整到翻转回车底11状态;基于美观考虑可以选择正常行驶时平贴车底,基于安全及时性考虑可以在行驶过程中立贴车身,也可以根据路况和驾驶情况合理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护板3远离安装架2的侧边铰接第二护板4,沿所述第一护板3与第二护板4铰接边均匀设置若干使第二护板4远离第一护板3旋转的第一弹性元件41;所述第一护板3板面上设有在第二护板4旋转至贴合第一护板3板面状态下可容纳第二护板4的凹腔31,所述凹腔31中设有若干可使第二护板4保持与第一护板3贴合状态的磁控元件32,所述第二护板4对应磁控元件32处设有磁感元件42。可以理解的是,当汽车遭遇侧面撞击时,如果对方的车辆较为高大甚至是大型车辆,碰撞位置可能较高,就需要在车身12侧面较高位置处提供更多的保护,因此在第一护板41远离安装架2的侧边铰接第二护板4,并且在铰接的边沿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41,所述第一弹性元件41可以是扭簧、弹性合页等元件,用于提供弹力将第二护板4从第一护板3板面上的凹腔31中推出来,当第一护板3贴合在车身12的侧面时,第二护板4也贴靠在车身12侧面、第一护板3的上部,在正常行驶第一护板3贴合在车底时,则第二护板4处在第一护板3板面上的凹腔31中,并由磁控元件32吸引住磁感元件42,所述磁控元件32一般就由电磁铁构成,通过电磁力克服第一弹性元件41的弹力,将第二护板4束缚在凹腔31中,所述磁控元件32与中心控制器电性连接,由控制器发出指令关闭电磁铁,即可实现第二护板4的状态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护板4中设有弹射保护机构5,所述弹射保护机构5包括在第二护板4中设置的若干滑腔51,所述滑腔51一端向B柱处延伸并开口于第二护板4远离第一护板3的侧面上,所述滑腔51另一端向第一护板3方向延伸;所述滑腔51中设有滑动连接的滑杆52,所述滑杆52远离滑腔51开口一端与滑腔51底部之间设置可使滑杆52伸出滑腔51的第二弹性元件53;所述滑腔51的腔道经过磁感元件42,在第二护板4贴合第一护板3板面的状态下,所述滑杆52可在磁控元件32的作用下完全处于滑腔51内。可以理解的是,因为车身12侧面中部一般设有B柱,刚度和强度尚可仍能抵抗一定冲击,而前后车门位置的强度是最低的,但是前后车门处一般还正好对应着司乘人员,反倒是B柱位置没有人处于该区域,因此设置了可将车门处冲击传导至B柱的弹射保护机构5,在正常行驶时,第二护板4处于凹腔31中,滑杆52的出口被阻挡,因此就不会伸出,当与中心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磁控元件32在控制器发出的动作指令下关闭电磁后,第二护板4从凹腔31中弹出,将滑腔51的开口打开,滑杆52即在第二弹性元件53的作用下弹射出滑腔51并延伸向B柱,设置有滑杆52的滑腔51腔道经过磁感元件42,滑杆52完全处于滑腔51中时对应磁感元件42可以设置磁感机件,在磁力的作用下进一步保证滑杆52的固定,避免滑杆52在滑腔51中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弹射保护机构5至少设置两套,两套所述弹射保护机构5分别位于前车门、后车门处,各所述滑杆52在弹出后均向B柱处延伸。可以理解的是,因为车身12一侧面一般具有两个门,分别为前后门,所以在前后门位置分别设置一套弹射保护结构5,以实现对前、后门的分别保护,实际实施的时候,可以根据车门数量设置对应套数的弹射保护结构5并将滑杆52的弹射方向设置为最接近的支撑立柱上,比如B柱、C柱、D柱。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采集元件包括位于B柱位置的第一信号采集元件61。进一步的,所述信号采集元件数量为至少三个,三个所述信号采集元件包括位于B柱位置的第一信号采集元件61、靠近A柱位置的第二信号采集元件62、靠近C柱位置的第三信号采集元件63。可以理解的是,在车身12中部设置至少一个信号采集元件是为了获取趋近车辆的相关信息并传输给控制器,但一个信号采集元件的采集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靠近A柱位置(或车身12侧面靠近车头的其他位置)、靠近C柱位置(或车身12侧面靠近车尾的其他位置)分别设置第二信号采集元件62、第三信号采集元件63,以便获得更加及时、全面的车身12附近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2包括沿汽车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横杆21、第二横杆22、第三横杆23,各个所述横杆均与车底11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横杆21、第二横杆22、第三横杆23中部设有纵杆24,所述纵杆24与各个横杆形成“丰”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并列设置多根横杆可以将冲击经过更多位置分散式地传输向车底11多个位置,提高抗冲击性能,在各个横杆中部设置纵杆24并形成“丰”形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抗冲击性能,提高装置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设有中心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的内核可以是单片机或PLC,在汽车技术领域基本上就是指行车电脑(ECU)的控制器,是每辆汽车的必备装置,因此本技术方案中的电控部分均可与行车电脑的中心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信号采集元件包括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于感测车身12侧面车辆的距离远近、趋近速度和加速度等情况,将数据反馈给行车电脑中的中央控制器,便于根据情况及时发出动作指令,控制防侧撞装置做出响应动作。这些是本技术领域的常规技术或常规选择,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又不是本技术方案的改进重点,在这里略作说明就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机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专利较佳的实施例,但本专利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在车底(11)左右两侧的两个安装架(2),所述安装架(2)一端向车底(11)侧边延伸至超出车身(12)侧面,所述安装架(2)悬伸端上铰接第一护板(3),所述第一护板(3)可在设置于车底(11)内的伺服电机(7)的驱动下旋转至板面贴合于车身(12)侧面;所述车身(12)侧面设置有若干信号采集元件,所述信号采集元件与伺服电机(7)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3)远离安装架(2)的侧边铰接第二护板(4),沿所述第一护板(3)与第二护板(4)铰接边均匀设置若干使第二护板(4)远离第一护板(3)旋转的第一弹性元件(41);
所述第一护板(3)板面上设有在第二护板(4)旋转至贴合第一护板(3)板面状态下可容纳第二护板(4)的凹腔(31),所述凹腔(31)中设有若干可使第二护板(4)保持与第一护板(3)贴合状态的磁控元件(32),所述第二护板(4)对应磁控元件(32)处设有磁感元件(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板(4)中设有弹射保护机构(5),所述弹射保护机构(5)包括在第二护板(4)中设置的若干滑腔(51),所述滑腔(51)一端向B柱处延伸并开口于第二护板(4)远离第一护板(3)的侧面上,所述滑腔(51)另一端向第一护板(3)方向延伸;
所述滑腔(51)中设有滑动连接的滑杆(52),所述滑杆(52)远离滑腔(51)开口一端与滑腔(51)底部之间设置可使滑杆(52)伸出滑腔(51)的第二弹性元件(53);
所述滑腔(51)的腔道经过磁感元件(42),在第二护板(4)贴合第一护板(3)板面的状态下,所述滑杆(52)可在磁控元件(32)的作用下完全处于滑腔(5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射保护机构(5)至少设置两套,两套所述弹射保护机构(5)分别位于前车门、后车门处,各所述滑杆(52)在弹出后均向B柱处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元件包括位于B柱位置的第一信号采集元件(6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元件数量为至少三个,三个所述信号采集元件包括位于B柱位置的第一信号采集元件(61)、靠近A柱位置的第二信号采集元件(62)、靠近C柱位置的第三信号采集元件(6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2)包括沿汽车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横杆(21)、第二横杆(22)、第三横杆(23),各个所述横杆均与车底(1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21)、第二横杆(22)、第三横杆(23)中部设有纵杆(24),所述纵杆(24)与各个横杆形成“丰”形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90377.7U CN210116470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90377.7U CN210116470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16470U true CN210116470U (zh) | 2020-02-28 |
Family
ID=69615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90377.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16470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16470U (zh) |
-
2019
- 2019-06-13 CN CN201920890377.7U patent/CN21011647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637536B1 (en) | Front hood assembly | |
CN204340950U (zh) | 缓解侵入系统 | |
CN1964870A (zh) | 车辆和用于车辆的加固部件 | |
CN203126976U (zh) | 汽车发动机罩内板 | |
CN102774345B (zh) | 一种小型乘用车乘员保护装置 | |
CN202641585U (zh) | 一种行人安全气囊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 |
CN102849121B (zh) | 一种乘员舱形状保持装置及安装有该装置的汽车 | |
CN201304950Y (zh) | 汽车防侧撞装置 | |
CN204174556U (zh) | 新型道路交通护栏 | |
CN209126675U (zh) | 一种防撞缓冲车专用防撞垫 | |
CN210116470U (zh) | 一种汽车防侧撞装置 | |
CN106926759A (zh) | 一种车载驾驶员保护装置 | |
CN115320723A (zh) | 一种可用于行人保护的汽车前部结构及车辆 | |
CN201824987U (zh) | 轿车乘员厢保护系统 | |
CN203739818U (zh) | 一种伸缩式吸能备胎机构 | |
CN211280940U (zh) | 一种汽车行人保护装置 | |
CN201980174U (zh) | 汽车可调式后保险杠 | |
CN206633859U (zh) | 一种车载驾驶员保护装置 | |
CN201116434Y (zh) | 一种防撞驾驶室车门 | |
CN212556145U (zh) | 一种客车驾驶区防护装置 | |
CN213167956U (zh) | 一种汽车收缩保险杠 | |
CN210027308U (zh) | 一种汽车缓冲防护杠 | |
CN220009693U (zh) | 一种货车尾部防护装置 | |
CN217399493U (zh) | 一种用于交通防护的防撞垫 | |
CN209700561U (zh) | 门饰板安装支架及门饰板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