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60497U - 托架以及行李架 - Google Patents

托架以及行李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60497U
CN210760497U CN201921353906.6U CN201921353906U CN210760497U CN 210760497 U CN210760497 U CN 210760497U CN 201921353906 U CN201921353906 U CN 201921353906U CN 210760497 U CN210760497 U CN 210760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bracket
reinforcement
lower arm
upper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539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林峰
李莉
牟少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539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60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60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60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托架以及行李架,该托架包括:上臂,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交叉端和第一固定端;下臂,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交叉端和第二固定端,第一交叉端与第二交叉端连接;安装座连接臂,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均与安装座连接臂连接,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间隔设置;多个减重腔,上臂和下臂与安装座连接臂之间独立设置有多个减重腔。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托架重量大、连接处负荷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托架以及行李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李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托架以及行李架。
背景技术
目前,行李架包括面板和托架,托架与车厢内壁连接,面板设置在托架上,从而可以利用面板承托行李。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托架大体为实体结构,其重量较大,造成托架与车厢内壁的连接处的负荷较大。因此,现有技术存在托架重量大、连接处负荷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托架以及行李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托架重量大、连接处负荷大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托架,托架包括:上臂,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交叉端和第一固定端;下臂,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交叉端和第二固定端,第一交叉端与第二交叉端连接;安装座连接臂,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均与安装座连接臂连接,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间隔设置;多个减重腔,上臂和下臂与安装座连接臂之间独立设置有多个减重腔。
进一步地,托架具有相对设置的外露部和隐藏部,多个减重腔包括外露腔和隐藏腔,外露腔对应设置在外露部,隐藏腔对应设置在隐藏部。
进一步地,上臂的内壁和下臂的内壁均为平面结构。
进一步地,上臂和下臂之间设置有加强部,加强部的一端与上臂连接,加强部的另一端与下臂连接。
进一步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臂和第二加强臂,第一加强臂和第二加强臂间隔设置在上臂和下臂之间,第一加强臂和第二加强臂的宽度均为23mm至25mm,第一加强臂和第二加强臂与下臂的夹角均为60°至65°。
进一步地,托架还包括挡板,挡板设置在上臂和下臂之间,且靠近安装座连接臂,挡板用于分隔外露部和隐藏部之间,挡板部分突出至上臂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上臂的厚度为6mm至8mm,上臂的厚度小于下臂的厚度。
进一步地,安装座连接臂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和下端,安装座连接臂具有顺次连接的弯折部、第一竖直段、弯曲段、第二竖直段,弯折部设置在安装座连接臂的上端,且弯折部包括相互连接的水平弯折段和竖直弯折段,水平弯折段的一端与第一竖直段连接,第二竖直段上设置有安装孔。
进一步地,托架还包括:前型材插接块,设置在下臂的内侧,前型材插接块靠近第二交叉端设置;后型材插接块,设置在下臂的内侧,后型材插接块靠近第二固定端设置,前型材插接块与后型材插接块具有间隔;面板支撑台,设置在下臂的内侧底端,且位于前型材插接块和后型材插接块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行李架,行李架包括:托架,托架为上述提供的托架;型材,设置有插接槽,插接槽与托架的前型材插接块和后型材插接块对应设置;面板,与托架的面板支撑台对应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该托架包括上臂、下臂、安装座连接臂以及多个减重腔。其中,上臂的第一交叉端与下臂的第二交叉端连接,上臂的第一固定端和下臂的第二固定端均与安装座连接臂连接,且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间隔设置。通过在上臂和下臂与安装座连接臂之间独立设置有多个减重腔,可以减轻托架的重量,从而可以降低托架与车厢内壁的连接处的负荷。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托架的正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托架的第一加强臂和第二加强臂与下臂的夹角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托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上臂;11、第一交叉端;12、第一固定端;
20、下臂;21、第二交叉端;22、第二固定端;
30、安装座连接臂;31、弯折部;311、水平弯折段;312、竖直弯折段;32、第一竖直段;33、弯曲段;34、第二竖直段;35、安装孔;
40、减重腔;
50、加强部;51、第一加强臂;52、第二加强臂;
60、挡板;70、前型材插接块;80、后型材插接块;90、面板支撑台;
a、第一加强臂和第二加强臂与下臂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托架,该托架包括上臂10、下臂20、安装座连接臂30以及多个减重腔40。其中,上臂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交叉端11和第一固定端12,下臂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交叉端21和第二固定端22,第一交叉端11与第二交叉端21连接,以使上臂10与下臂20的远离安装座连接臂30的端部相连接。具体的,第一固定端12和第二固定端22均与安装座连接臂30连接,以使上臂10与下臂20的靠近安装座连接臂30的端部分别与安装座连接臂30相连接。并且,第一固定端12和第二固定端22间隔设置,如此可以使上臂10和下臂20与安装座连接臂30共同围成减重腔40。具体的,上臂10和下臂20与安装座连接臂30之间独立设置有多个减重腔40,如此在降低托架重量的同时,可以保证托架本身的结构强度。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托架,通过在上臂10和下臂20与安装座连接臂30之间独立设置多个减重腔40,可以减轻托架的重量,从而可以降低托架与车厢内壁的连接处的负荷。并且,由于减重腔40为多个且独立设置,相比于在托架上设置一个减重腔,可以避免托架的减重腔处结构强度降低,能够在降低托架重量的同时,保证托架本身的结构强度。
具体的,托架具有相对设置的外露部和隐藏部,多个减重腔40包括外露腔和隐藏腔,外露腔对应设置在外露部,隐藏腔对应设置在隐藏部。当将托架安装到车厢内壁之后,托架的外漏部位于车厢外部,能够被人看到,托架的隐藏部位于车厢内部,不能被人看到。其中,外露腔和隐藏腔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外露腔为多个,隐藏腔为一个。通过在托架的隐藏部设置隐藏腔,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托架的隐藏部为实体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托架的重量。
其中,上臂10的内壁和下臂20的内壁均为平面结构。采用上述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臂10的内壁和下臂20的内壁为阶梯结构,既可以进一步降低托架的重量,又可以简化托架的结构,便于对托架进行加工。
在本实施例中,上臂10和下臂20之间设置有加强部50,加强部50的一端与上臂10连接,加强部50的另一端与下臂20连接。通过在上臂10和下臂20之间设置加强部50,可以在降低托架重量的同时提升托架的强度。其中,可以增大托架部分结构的厚度,从而形成加强部,也可以在托架上设置加强臂,以使加强臂形成加强部50。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部50包括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间隔设置在上臂10和下臂20之间。其中,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的宽度均为23mm至25mm,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与下臂20的夹角a均为60°至65°,如此可以同时保证托架的重量和强度的需求。其中,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与下臂20的夹角a可以为61°、62°、63°、64°。若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的宽度小于23mm,则无法保证托架的强度需求,若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的宽度大于25mm,则无法保证托架的重量需求。若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与下臂20的夹角a小于60°或大于65°,则无法保证托架的强度需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的宽度均为24mm,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与下臂20的夹角a均为62°。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臂10和下臂20之间设置多个加强臂,加强臂的数量可以根据托架的形状尺寸以强度要求进行设置,并且加强臂的宽度以及加强臂与下臂的夹角a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具体的,托架还包括挡板60,挡板60设置在上臂10和下臂20之间,且靠近安装座连接臂30,挡板60用于分隔外露部和隐藏部之间,挡板60部分突出至上臂10的上表面。采用上述结构,将托架安装到车厢上之后,利用挡板60可以遮挡托架与车厢之间的安装缝隙,能够提升装置的一体性,提升装置外观的美观性。
其中,上臂10的厚度为6mm至8mm,且上臂10的厚度小于下臂20的厚度。在本实施例中上臂10的厚度为7mm,上臂10的厚度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托架的上臂的厚度,如此可在保证托架强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托架的重量,以实现托架的轻量化。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连接臂30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和下端,安装座连接臂30具有顺次连接的弯折部31、第一竖直段32、弯曲段33、第二竖直段34。其中,弯折部31设置在安装座连接臂30的上端,且弯折部31包括相互连接的水平弯折段311和竖直弯折段312,水平弯折段311的一端与第一竖直段32连接,竖直弯折段312的延伸方向朝向安装座连接臂30的下端,如此可利用弯折部31将安装座连接臂30勾在车厢的安装座上,能够实现安装座连接臂30上端的固定。并且,在第二竖直段34上设置有安装孔35,可以将紧固件穿过安装孔35,以利用紧固件将安装座连接臂30下端的固定在车厢内。
其中,托架还包括前型材插接块70、后型材插接块80以及面板支撑台90。其中,前型材插接块70设置在下臂20的内侧,前型材插接块70靠近第二交叉端21设置,后型材插接块80设置在下臂20的内侧,后型材插接块80靠近第二固定端22设置,前型材插接块70与后型材插接块80具有间隔。具体的,面板支撑台90设置在下臂20的内侧底端,且位于前型材插接块70和后型材插接块80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在对托架进行轻量化改进的同时,保证托架的通用性,以使托架与现有的行李架中的其它部件进行无缝对接。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李架,行李架包括托架、型材以及面板。其中,托架为上述提供的托架。具体的,型材设置有插接槽,插接槽与托架的前型材插接块70和后型材插接块80对应设置。其中,型材包括前型材和后型材,前型材上设置有前型材插接槽,后型材上设置有后型材插接槽。通过插接槽与前型材插接块70和后型材插接块80相配合,可以利用前型材插接块70和后型材插接块80对型材进行导向及限位,便于对型材进行装配。并且,下臂20上还设置有前型材避让部和后型材避让部,前型材避让部对应前型材设置,后型材避让部对应后型材设置,将前型材和后型材安装至下臂20上之后,可以利用前型材避让部和后型材避让部对前型材和后型材进行容纳及限位,能够进一步提升装置的强度及稳定性。其中,面板与托架的面板支撑台90对应设置,可以利用面板支撑台90对面板进行承托。
在本实施例中,托架和型材的材质为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在其它实施例中,由于镁合金材料相比于铝合金,具有更轻的重量以及更好的机械性能,托架和型材的材质可以采用镁合金材料。其中,面板为PC面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的优点。
其中,该托架及行李架适用于多种动车组列车车型,能够提升轨道车辆内装部件的轻量化效果。具体的,该托架及行李架应用在以中国标准动车组为设计平台的高速动车组客室内部。
并且,以SFE32C批量车行李架组成中的托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经过三轮拓扑优化计算,得到轻量化后的托架模型。将其置入行李架的有限元模型中,按照UIC-566及相关标准要求的工况下进行校核,并与相关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其中,以行李架托架轻量化设计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多轮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提取的最佳传力路径基础上,获取了托架概念设计模型。原始托架与第三轮概念设计模型托架的相关性能对比如下:
在采用等效工况校核情况下:
Figure BDA0002173246070000051
在将托架装入行李架并进行校核的情况下:
Figure BDA0002173246070000052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托架,在减重17.6%的情况下,仍保证了较为优异的机械力学性能,达到了轻量化设计的目标。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保留与前后型材、面板以及行李架安装座的接口区域断面几何形貌,从而使得轻量化改进后的托架具有通用性强的优点,托架可以直接与现有的其余行李架组成中的零件进行无缝对接;
(2)优化后的行李架托架,重量由原有的1.9Kg降低为1.63Kg,减重幅值可达14%以上,轻量化效果较为显著;
(3)优化后的行李架托架,在UIC-566标准中关于行李架的试验载荷条件下,最大应力值降低幅度可达17.6%,最大位移值降低幅度可达15.63%,强度和刚度表现更为优异;
(4)优化后的行李架托架,几何形貌较为规则,进一步减少了模具制造的复杂性,降低了铸造成本,工艺性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包括:
上臂(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交叉端(11)和第一固定端(12);
下臂(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交叉端(21)和第二固定端(22),所述第一交叉端(11)与第二交叉端(21)连接;
安装座连接臂(30),所述第一固定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均与所述安装座连接臂(30)连接,所述第一固定端(12)和所述第二固定端(22)间隔设置;
多个减重腔(40),所述上臂(10)和所述下臂(20)与所述安装座连接臂(30)之间独立设置有多个所述减重腔(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具有相对设置的外露部和隐藏部,多个所述减重腔(40)包括外露腔和隐藏腔,所述外露腔对应设置在所述外露部,所述隐藏腔对应设置在所述隐藏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10)的内壁和所述下臂(20)的内壁均为平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10)和所述下臂(20)之间设置有加强部(50),所述加强部(50)的一端与所述上臂(10)连接,所述加强部(50)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臂(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50)包括第一加强臂(51)和第二加强臂(52),所述第一加强臂(51)和所述第二加强臂(52)间隔设置在所述上臂(10)和所述下臂(20)之间,所述第一加强臂(51)和所述第二加强臂(52)的宽度均为23mm至25mm,所述第一加强臂(51)和所述第二加强臂(52)与所述下臂(20)的夹角均为60°至65°。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还包括挡板(60),所述挡板(60)设置在所述上臂(10)和所述下臂(20)之间,且靠近所述安装座连接臂(30),所述挡板(60)用于分隔所述外露部和所述隐藏部之间,所述挡板(60)部分突出至所述上臂(10)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臂(10)的厚度为6mm至8mm,所述上臂(10)的厚度小于所述下臂(20)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连接臂(30)具有相对设置的上端和下端,所述安装座连接臂(30)具有顺次连接的弯折部(31)、第一竖直段(32)、弯曲段(33)、第二竖直段(34),所述弯折部(31)设置在所述安装座连接臂(30)的上端,且所述弯折部(31)包括相互连接的水平弯折段(311)和竖直弯折段(312),所述水平弯折段(3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直段(32)连接,所述第二竖直段(34)上设置有安装孔(3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还包括:
前型材插接块(70),设置在所述下臂(20)的内侧,所述前型材插接块(70)靠近所述第二交叉端(21)设置;
后型材插接块(80),设置在所述下臂(20)的内侧,所述后型材插接块(80)靠近所述第二固定端(22)设置,所述前型材插接块(70)与所述后型材插接块(80)具有间隔;
面板支撑台(90),设置在所述下臂(20)的内侧底端,且位于所述前型材插接块(70)和所述后型材插接块(80)之间。
10.一种行李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架包括:
托架,所述托架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
型材,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与所述托架的前型材插接块(70)和后型材插接块(80)对应设置;
面板,与所述托架的面板支撑台(90)对应设置。
CN201921353906.6U 2019-08-20 2019-08-20 托架以及行李架 Active CN210760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53906.6U CN210760497U (zh) 2019-08-20 2019-08-20 托架以及行李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53906.6U CN210760497U (zh) 2019-08-20 2019-08-20 托架以及行李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60497U true CN210760497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61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53906.6U Active CN210760497U (zh) 2019-08-20 2019-08-20 托架以及行李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604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057A1 (pt) * 2021-07-20 2023-01-26 Marcopolo S.A. Suporte de porta-pacotes para veículos de transporte de passageiros,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e suporte de porta-pacotes para veículos de transporte de passageiro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057A1 (pt) * 2021-07-20 2023-01-26 Marcopolo S.A. Suporte de porta-pacotes para veículos de transporte de passageiros, processo de fabricação de suporte de porta-pacotes para veículos de transporte de passageiro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4401B1 (en) Seat backrest cover module
US8864157B2 (en) Rear portion structure for a saddle type vehicle
CN210760497U (zh) 托架以及行李架
EP2078636B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in-vehicle luggage systems
CN215883811U (zh) 汽车后地板骨架结构及汽车
US20170341554A1 (en) Back frame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CN210591747U (zh) 一种前保险杠总成支撑组件及车辆
US8998333B2 (en) Headrest of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headrest
CN109696030B (zh) 一种冰箱
CN215621852U (zh) 一种车内升降隔屏
CN214451604U (zh) 一种平叉护板结构
CN210599739U (zh) 嵌入式椅子连接件及椅子
CN209955879U (zh) 一种行李架
CN211252290U (zh) 中间支撑式座椅骨架及包括其的座椅
CN219314360U (zh) 车身、连接组件、吊具及车辆
CN208747490U (zh) 一种吊车驾驶室装饰件总成
CN218536475U (zh) 一种车载冰箱制冷设备支架及车辆
CN218858310U (zh) 车顶平台行李架
CN217099879U (zh) 一种线束连接器固定装置及汽车
CN205961414U (zh) 便于安装的扬声器盆架及扬声器
CN216886659U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间壁结构
CN211654179U (zh) 灯板组件及具有其的显示屏
CN213831895U (zh) 后地板结构及电动车辆
CN207737364U (zh) 多功能复合支架
CN216301124U (zh) 一种货物运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