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38644U - 油气分离器 - Google Patents
油气分离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738644U CN210738644U CN201921815370.5U CN201921815370U CN210738644U CN 210738644 U CN210738644 U CN 210738644U CN 201921815370 U CN201921815370 U CN 201921815370U CN 210738644 U CN210738644 U CN 2107386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gas
- cavity
- shell
- sp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分离器领域,公开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一侧设有油气入口(11),壳体(1)的顶部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气体出口(2),第一气体出口(2)的下方安装有第一单向阀(21),壳体(1)的底部设有第二气体出口(3),壳体(1)的上方设有第一腔体(4),第一腔体(4)的下方设有第二单向阀(41);第一腔体(4)的下方设有第二腔体(5),第二腔体(5)的顶部设有排气阀(51);壳体(1)内还设有油气分离腔(6),油气分离腔(6)位于油气入口(11)的下方。蒸汽和机油通过离心力分离,分离彻底,且机油能够富集回流,提高机油的利用率,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分离器领域,尤其涉及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汽车上有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器是对曲轴箱窜气中的机油进行高效分离。在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运行的时候,气缸内会有一部分未燃烧的可燃混合气和燃烧废气进入到曲轴箱内,这些窜气会使曲轴箱内的温度升高,加大了油底壳机油的蒸发量。
由于曲轴箱内有些部件的润滑采用的是飞溅润滑,当曲轴箱中因飞溅润滑产生的机油油雾和高温下蒸发的机油蒸汽与气缸窜气混合就会形成大部分粒子粒径小于1毫米的特细气溶胶,这就是曲轴箱窜气中的油气混合气形成过程。而油气分离器的作用就是将油与气有效的分离。
当发动机涡轮没有启动的时候,管道负压将经过油气分离器的气体吸入进气歧管内,进入燃烧室燃烧,但是现有的油气分离器无法彻底分离油气,部分机油和气进入燃烧室燃烧,会造成内部积炭,因此需要一种解决无法彻底分离油气的问题的油气分离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油气分离不够彻底的缺点,提供油气分离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壳体顶部一侧设有油气入口,壳体的顶部的另一侧设有用于连接进气歧管的第一气体出口,第一气体出口的下方安装有第一单向阀,壳体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涡轮进气口的第二气体出口,壳体的上方设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的下方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一腔体的下方设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的顶部设有排气阀;壳体内还设有油气分离腔,油气分离腔位于油气入口的下方。第一气体出口与发动机进气歧管的管子连接,自然吸气形成负压,第二气体出口为进入涡轮进气管的管子接口,连接涡轮增压,涡轮增压形成负压。自然吸气时,第一单向阀开启,第二单向阀关闭;涡轮增压吸气时,第二单向阀开启,第一单向阀关闭。涡轮增压吸气时,当第二腔体内的压力过大,排气阀直接开启,泄压保障安全运行。
作为优选,第一腔体中安装有压力调节阀,压力调节阀通过弹簧与壳体连接,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压力调节阀和壳体固定连接,壳体上对应压力调节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自然吸气和涡轮增压时,压力调节阀都会瞬间吸到底,盖住通气孔使通气孔封闭,通过通气孔与外界通气,弹簧逐渐回弹,泄压复位,由此往复循环,形成动力和流量的控制。
作为优选,油气分离腔的入口处设有分离挡板,油气分离腔的底端设有回油孔。蒸气和汽油汽的混合汽从油气入口进入,大部分都进入油气分离腔里,混合汽在油气分离腔中通过分离挡板行成螺旋汽流,在离心力作用下进行分离,机油就会富集在油气分离腔的内壁上,由于重力作用,机油往下流,通过回油孔回流至发动机内。
作为优选,回油孔的孔径为3mm。现有技术的回油孔孔径为∅2,改为∅3,增加回油孔径,可以增加油气分离的分离效果。
作为优选,第一单向阀通过弹簧与壳体连接,第一单向阀与弹簧固定连接。当发动机涡轮启动的时候,第一单向阀关闭的作用下,气体无法从第一气体出口流出,改从第二气体出口流向涡轮器进气端,油气将通过涡轮抽风负压从第二气体出口进入涡轮、中冷、最终在节气门积炭。
作为优选,第二单向阀通过弹簧与壳体连接,第二单向阀与弹簧固定连接。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用弹簧压住。第二单向阀对油气分离单向导通,当气门室的压力过高时,第二单向阀被顶开,超压气体通过内部通道流向第二气体出口,从而进入涡轮增压器的进气端。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
(1)自然吸气时,第一单向阀开启,第二单向阀关闭;涡轮增压吸气时,第二单向阀开启,第一单向阀关闭,使用不同的气体出口出气。
(2)蒸汽和机油通过离心力分离,分离相比较现有技术更加彻底,且机油能够富集回流,提高机油的利用率,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3)涡轮增压吸气时,当第二腔体内的压力过大,排气阀直接开启,自然吸气和涡轮增压时,压力调节阀都会瞬间吸到底,盖住通气孔使通气孔封闭,通过通气孔泄压复位,防止分离器内压力过大造成的危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5是图2中B-B的剖面图。
以上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其中,1—壳体、2—第一气体出口、3—第二气体出口、4—第一腔体、5—第二腔体、6—油气分离腔、11—油气入口、21—第一单向阀、41—第二单向阀、42—压力调节阀、51—排气阀、61—分离挡板、62—回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油气分离器,如图1-5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一侧设有油气入口11,壳体1的顶部的另一侧设有用于连接进气歧管的第一气体出口2,第一气体出口2的下方安装有第一单向阀21,壳体1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涡轮进气口的第二气体出口3,壳体1的上方设有第一腔体4,第一腔体4的下方设有第二单向阀41;第一腔体4的下方设有第二腔体5,第二腔体5的顶部设有排气阀51;壳体1内还设有油气分离腔6,油气分离腔6位于油气入口11的下方。
第一腔体4中安装有压力调节阀42,压力调节阀42通过弹簧与壳体1连接,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压力调节阀42和壳体1固定连接,壳体1上对应压力调节阀42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
油气分离腔6的入口处设有分离挡板61,油气分离腔6的底端设有回油孔62。
回油孔62的孔径为3mm。
第一单向阀21通过弹簧与壳体1连接,第一单向阀21与弹簧固定连接。
第二单向阀41通过弹簧与壳体1连接,第二单向阀41与弹簧固定连接。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Claims (6)
1.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壳体(1)顶部一侧设有油气入口(11),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顶部的另一侧设有用于连接进气歧管的第一气体出口(2),第一气体出口(2)的下方安装有第一单向阀(21),壳体(1)的底部设有用于连接涡轮进气口的第二气体出口(3),壳体(1)的上方设有第一腔体(4),第一腔体(4)的下方设有第二单向阀(41);第一腔体(4)的下方设有第二腔体(5),第二腔体(5)的顶部设有排气阀(51);壳体(1)内还设有油气分离腔(6),油气分离腔(6)位于油气入口(11)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腔体(4)中安装有压力调节阀(42),压力调节阀(42)通过弹簧与壳体(1)连接,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压力调节阀(42)和壳体(1)固定连接,壳体(1)上对应压力调节阀(42)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油气分离腔(6)的入口处设有分离挡板(61),油气分离腔(6)的底端设有回油孔(6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回油孔(62)的孔径为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单向阀(21)通过弹簧与壳体(1)连接,第一单向阀(21)与弹簧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单向阀(41)通过弹簧与壳体(1)连接,第二单向阀(41)与弹簧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15370.5U CN210738644U (zh) | 2019-10-28 | 2019-10-28 | 油气分离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15370.5U CN210738644U (zh) | 2019-10-28 | 2019-10-28 | 油气分离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738644U true CN210738644U (zh) | 2020-06-12 |
Family
ID=71005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15370.5U Active CN210738644U (zh) | 2019-10-28 | 2019-10-28 | 油气分离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738644U (zh) |
-
2019
- 2019-10-28 CN CN201921815370.5U patent/CN2107386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39045A (zh) | 内燃机的油气分离装置 | |
CN110700920B (zh) | 一种主动式油气分离器 | |
CN201826926U (zh) | 一种2.8l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的呼吸系统 | |
CN108049937A (zh) | 气缸盖罩内置油气分离系统 | |
CN112228187A (zh) | 发动机多级油气分离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1255026Y (zh) | 发动机气门室罩盖 | |
CN109113833B (zh) | 一种双腔独立油气分离器 | |
CN2898317Y (zh) |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机构 | |
CN210738644U (zh) | 油气分离器 | |
CN108894852B (zh) | 一种发动机补气结构 | |
CN204200306U (zh) | 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及发动机及汽车 | |
CN201334935Y (zh) | 缸盖罩油气分离装置 | |
CN112796853A (zh) | 油气分离器 | |
CN109469531B (zh) | 一种曲轴箱通风系统油气分离器总成及车辆 | |
CN215860389U (zh) | 高效油气分离系统及其发动机 | |
CN215369983U (zh) | 多级油气分离系统及其发动机 | |
CN108194166B (zh) | 一种超高效油气分离器 | |
CN213711140U (zh) | 发动机多级油气分离系统 | |
CN208106523U (zh) | 一种中型柴油发动机用曲轴箱通风系统 | |
CN101985891B (zh) | 汽油机油气分离结构 | |
CN210127881U (zh) | 一种柴油机油气分离系统 | |
CN104948262A (zh) | 一种油气分离器 | |
CN202001080U (zh) | 通用汽油机油气分离结构 | |
CN113464243B (zh) | 高效油气分离系统及其发动机 | |
CN201187335Y (zh) | 一种发动机呼吸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25200 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and motorcycle parts industry park, Tangxia Town, Ruian Ci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Rongji Auto Parts Co., Ltd Address before: 325200 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and motorcycle parts industry park, Tangxia Town, Ruian Ci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RONGJI AUTO PARTS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