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97292U - 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97292U
CN210697292U CN201921343361.0U CN201921343361U CN210697292U CN 210697292 U CN210697292 U CN 210697292U CN 201921343361 U CN201921343361 U CN 201921343361U CN 210697292 U CN210697292 U CN 2106972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exhaust
air outlet
ai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433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四周
鲁永柱
孟城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4336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972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972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972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壳体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设有出风口(11)的壳体(10),还包括盖设在出风口(11)上的排气盖(20),排气盖(20)包括面向出风口(11)的底壁(21)及围绕底壁(21)的侧壁(22),排气盖(20)具有与出风口(11)连通的空腔,侧壁(22)上设有排气通孔。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空气炸锅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而作为烹饪器具的一种,空气炸锅能够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炸制食品,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空气炸锅在食物的炸制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为了减少外壳、以及外壳内部的电机等部件的温升,需要及时将不需要的热量排出到空气炸锅外部,或者,为了在空气炸锅的工作腔体内部形成急速循环的热空气流,也需要将工作腔体内部的热空气流排出到空气炸锅外部。图1是现有的空气炸锅的排气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壳体80上设有出风口81,在出风口81上设置排气格栅82,出风口81和工作腔室或者热量聚集较多、需要散热的腔室相连通,则热空气流经过出风口81和排气格栅82之后,直接排出到空气炸锅外部。
然而,上述空气炸锅在使用过程中,在空气炸锅附近存在阻碍物、例如墙壁、使用者等时,从排气格栅喷出的热空气流容易灼伤使用者,或者使墙壁温升过高而具有安全隐患。因此现有的空气炸锅存在安全性不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可以提高空气炸锅的使用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设有出风口的壳体,还包括盖设在出风口上的排气盖,排气盖包括面向出风口的底壁及围绕底壁的侧壁,排气盖具有与出风口连通的空腔,侧壁上设有排气通孔。
通过将排气通孔设置在未与出风口面对的侧壁上,因此当烹饪器具内的热空气流从出风口喷出时,会受到与出风口面对的底壁的阻碍而改变方向,从而朝向未与出风口面对的侧壁上设置的排气通孔而流出烹饪器具,使热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变为朝向出风口的四周流动,不会直接喷出到位于烹饪器具侧方的使用者或者墙壁等上,因而安全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侧壁上与出风口顶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和/或,至少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侧壁上与出风口侧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
通过使排气通孔设置在侧壁上与出风口顶部边缘和/或侧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当空气炸锅内的热空气流从出风口喷出时,会受到底壁的阻碍而改变方向,从而沿着底壁、朝向出风口上方和/或侧方流动,并经过侧壁上设置的排气通孔而流出空气炸锅,使热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变为朝向出风口的上方和侧方流动,不会直接喷出到位于空气炸锅侧方的使用者或者墙壁等上,因而安全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侧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一侧壁设置在与出风口顶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至少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第一侧壁上。
这样热空气流可以被导向靠上的第一侧壁,而朝向出风口的上方,也即空气炸锅的上方流出,这样对位于空气炸锅侧方的使用者或者阻碍物来说,安全性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侧壁包括第二侧壁,第二侧壁设置在与出风口侧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至少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第二侧壁上。这样设置,第二侧壁位于出风口侧方,热空气流可以被导向第二侧壁,而朝向出风口的侧方、也即空气炸锅的侧方流出,这样对位于空气炸锅对面的使用者或者阻碍物来说,安全性较好。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排气通孔为长条状孔,且相邻的排气通孔的孔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50mm。这样能在侧壁上设置尽量多的排气通孔,又使各个排气通孔之间保持一定的密集度,防止飞虫、杂物等进出排气盖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底壁的外表面上设有突出部,突出部用于在壳体组件与外部阻碍物相邻时,抵接在外部阻碍物上。这样当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炸锅接触到外部阻碍物,例如墙壁等时,突出部和墙壁接触,使空气炸锅停止运动,可以避免温度比较高的排气盖底壁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墙壁,防止排气盖上的热量通过接触而直接传递至墙壁。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的顶部设有壳体顶圈及设置在壳体顶圈上方的进气盖,壳体顶圈上设有蓄水环槽,蓄水环槽上设有泄水通道。
由于进气盖设置在壳体顶圈上方,因此在进气盖的边缘和壳体顶圈的边缘之间形成有进气缝隙,进气缝隙用于在电机旋转时,使烹饪器具、例如空气炸锅外部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到空气炸锅内部。此外,壳体顶圈上设有蓄水环槽,在外界有汤汁、雨水等液体落到空气炸锅上方时,液体可以进入蓄水环槽而聚集在蓄水环槽中,并通过泄水通道而流出到壳体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顶圈上表面具有凹面,凹面形成蓄水环槽,泄水通道一端与凹面连接,泄水通道的另一端通向壳体外部。在外界有汤汁、雨水等液体落到空气炸锅上方时,液体可以进入凹面而聚集在凹面中,通过在壳体顶圈上设有的泄水通道,液体可以流出到壳体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壳体上设有与泄水通道连通的泄水孔。这样液体可以通过泄水孔而流出到壳体的外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上述的壳体组件,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空气炸锅的排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再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再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中外壳顶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中外壳顶圈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中外壳顶圈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80-壳体;
11、81-出风口;
12-壳体顶圈;
14-凹面;
15-外缘;
16-内缘;
17-进气盖;
18-内开口部;
19-泄水通道;
191-泄水孔;
192-螺钉孔;
20-排气盖;
21-底壁;
22-侧壁;
23、26、30-排气通孔;
24-第一侧壁;
25-第二侧壁;
27-突出部;
28-安装部;
29-第三侧壁;
82-排气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设有出风口11的壳体10,还包括盖设在出风口11上的排气盖20,排气盖20包括面向出风口11的底壁21及围绕底壁21的侧壁22,排气盖20具有与出风口11连通的空腔,侧壁22上设有排气通孔。
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用于烹饪器具,例如高压锅、电饭锅、空气炸锅等等。此处以壳体组件应用在空气炸锅中为例来进行说明,在其它类型的烹饪器具中的应用与此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排气盖20盖设在出风口11上具体是指排气盖20位于壳体10的外侧,且排气盖20能够完全覆盖出风口11。排气盖20具有与出风口11连通的空腔是指在排气盖20内部具有空腔,且该空腔与出风口11连通。通过将排气通孔23设置在未与出风口面对的侧壁22上,因此当烹饪器具内的热空气流从出风口11喷出时,会受到与出风口11面对的底壁21的阻碍而改变方向,从而朝向未与出风口11面对的侧壁22上设置的排气通孔23而流出烹饪器具,使热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变为朝向出风口11的四周流动,不会直接喷出到位于烹饪器具侧方的使用者或者墙壁等上,因而安全性较高。另外,对于排气盖20的外部形状是不规则曲面的情况而言,底壁21具体指排气盖20的腔壁上、直接和出风口11相面对的部分,侧壁22具体是指排气盖20的腔壁上,除了底壁21之外的部分。
具体的,在壳体10上设有出风口11,该出风口11可以和空气炸锅的工作腔室相连通,这里的工作腔室是用于烹饪食材的腔室,可以在工作腔室和出风口11之间设有流通通道,这样工作腔室内的热空气流可以经过该流通通道而流出工作腔室,以便于在工作腔室内形成急速循环的热空气流。当然,食材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气和水汽等挥发物也可以经过上述流通通道而流出工作腔室,以保证工作腔室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防止工作腔室内压力过大,导致危险发生。在上述情况下,出风口11的设置位置可以是和工作腔室相对应地设置,例如设置在壳体10的中部,这样可以使流通通道的长度较短。此外,可选的,出风口11还可以和易于发热的第一腔室相连通,其中,第一腔室设置在壳体10内,且和工作腔室相隔离开,该第一腔室位于工作腔室的上部,内部容置有电机、控制电路板等发热部件,出风口11和上述第一腔室相连通,可以对第一腔室进行散热,当然,此时,出风口11可以设置在和第一腔室相对应的位置,例如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位置。以上以出风口11和工作腔室和/或第一腔室相连通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出风口11也可以和其他需要散热的腔室相连通,并且出风口11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与其相连通的腔室的具体位置而对应设置。
此外,为了防止外界的杂物、例如飞虫、蟑螂等进入出风口11内,或者避免工作腔室内的食物残渣等随着热空气流喷出到空气炸锅外,一般还会在出风口11处设置排气盖20,如图2所示,排气盖20包括面向出风口的底壁21和至少一个侧壁22,底壁21位于壳体10外侧,侧壁22的底端与底壁21连接,侧壁22的顶端与出风口11的边缘连接,以使所述底壁(21)和所述侧壁(22)形成所述空腔,此外,排气盖20位于与出风口11对应的位置处,以使排气盖20覆盖出风口11。其中,底壁21面向出风口11具体是指底壁21朝向出风口11设置,例如底壁21可以和出风口11所在的壳体10的表面大致平行设置,底壁21可以和出风口11所在的壳体10的表面具有预设夹角设置,该预设夹角为锐角,但不包括底壁21和出风口11所在的壳体10的表面垂直的情况。而底壁21位于壳体10外侧,并且侧壁22的底端与底壁21连接,侧壁22的顶端与壳体10连接,排气盖20要位于与出风口11对应的位置处,具体可以是侧壁22的顶端与壳体10上与出风口11的边缘相对应的位置连接,因此底壁21和壳体10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而底壁21和出风口11的边缘之间通过侧壁22连接,因此,侧壁22必然和底壁21具有一定夹角,并且可以使整个排气盖20凸设在壳体10上。此外,排气盖20覆盖出风口11具体是指底壁21和侧壁22配合使整个排气盖20形成为一个封闭的罩状结构,从而将出风口11覆盖起来,使从出风口11排出的热空气流经过排气盖20而排出到空气炸锅之外。为了使热空气流经过排气盖20排出到空气炸锅之外,需要使排气盖20包括至少一个排气通孔,在本实施例中,排气通孔设置在侧壁22上,具体是指,排气通孔仅设置在侧壁22上,并未设置在底壁21上。这样,当水平流动的热空气流从出风口11喷出时,受到底壁21的阻碍而改变方向,从而沿着底壁、朝向侧壁22流动,并经过侧壁22上设置的排气通孔而流出空气炸锅,由于侧壁22和底壁21具有夹角,因此热空气流的流出方向变为朝向侧壁22流动,即变为朝向出风口11的四周流动,并最终排出排气盖20之外。参照图1的现有的排气结构,由于热空气流从排气格栅82直接水平地排出到空气炸锅之外,直接喷吹到空气炸锅周围的障碍物或者使用者上,因此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由于热空气流的流出方向朝向出风口11的四周的流动,而不会直接喷出到位于空气炸锅侧方的使用者或者墙壁等上,因而安全性较高。
由于空气炸锅一般都是放置在台面上使用,因此优选将排气通孔设置在排气盖20的竖直方向最上方和/或靠近侧方的侧壁上,这样热空气流可以被导向靠上和/或靠侧方的侧壁,而朝向空气炸锅的上方或侧方流出,这样对空气炸锅周围的使用者或者阻碍物来说,安全性较好。具体可选的,如图2所示,至少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所述侧壁22上与出风口11顶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和/或,至少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侧壁22上与出风口11侧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出风口11顶部边缘具体是指出风口的竖直方向的最高边缘处,因此排气通孔设置在所述侧壁22上与出风口11顶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具体是指排气通孔设置在出风口11上方。而出风口11侧部边缘具体是指出风口的左右两侧的边缘位置处,因此排气通孔设置在侧壁22上与出风口11侧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具体是指排气通孔设置在出风口11左侧和右侧。
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侧壁22包括第一侧壁24,第一侧壁24设置在与出风口11顶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至少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第一侧壁24上,换言之,第一侧壁24连接在底壁21的竖直方向最高边缘和出风口的竖直方向最高边缘之间,在第一侧壁24上设置有排气通孔23。如图2所示的出风口11大致呈长方形,因此出风口11顶部边缘位置(出风口的竖直方向最高边缘)是指出风口11的四个边缘中,高度最高的、位于最上部的边缘,对于不具有规则形状的出风口11而言,出风口11的顶部边缘位置是指出风口11的边缘中,大致位于最高位置处的部分。同样地,底壁21的竖直方向最高边缘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底壁21的高度最高的、位于最上部的边缘,当然,对于不具有规则形状的底壁21而言,底壁21的竖直方向最高边缘是指底壁21的边缘中,大致位于最高位置处的部分。由于第一侧壁24连接在底壁21的竖直方向最高边缘和出风口11的竖直方向最高边缘之间,因此第一侧壁24是排气盖20的侧壁中位置最高的侧壁,在该第一侧壁24上设有排气通孔23,就可以使热空气流沿着底壁21、并朝向侧壁22的排气通孔23流动,即使热空气流朝向空气炸锅上部流出。
为了使热空气流更好地排出壳体10,除了在第一侧壁24上设置有排气通孔23之外,还可以同时在其它侧壁上也设有排气通孔,例如,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侧壁22包括第二侧壁25,第二侧壁25设置在与出风口11侧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至少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第二侧壁25上。具体的,第二侧壁25只要设置在出风口11的侧方即可,可以和第一侧壁24相邻,也可以不和第一侧壁24相邻,此处以第二侧壁25与第一侧壁24相邻为例来进行说明,对于不相邻的情况与此类似,此处不再赘述。此时,除了部分排气通孔设置在第一侧壁24上之外,还有至少部分排气通孔26设置在第二侧壁25上。这样,当热空气流从出风口11喷出时,受到底壁21的阻碍而改变方向,一部分热空气流沿着底壁、朝向第一侧壁24流动,并经过第一侧壁24上设置的排气通孔23而朝上流出空气炸锅,一部分热空气流沿着底壁、朝向第二侧壁25流动,并经过第二侧壁25上设置的排气通孔26而朝出风口11侧方而流出空气炸锅。即,热空气流朝向出风口11的上方和侧方流动,而排出排气盖20之外。
上述以排气盖20同时包括第一侧壁24、第二侧壁25,并且在第一侧壁24、第二侧壁25上均设有排气通孔为例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排气盖20包括第一侧壁24,并且排气通孔仅设置在第一侧壁24上,并未设置在排气盖20的其它侧壁上,这样出风口11处的热空气流仅会被分流至排气盖20的上方。或者排气盖20包括第二侧壁25,并且排气通孔仅设置在第二侧壁25上,并未设置在排气盖20的其它侧壁上,这样出风口11处的热空气流仅会被分流至排气盖20的侧方。类似上述这样的情况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此外,为了便于出风口11处的热空气流易于从侧壁流出,侧壁22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要朝向壳体10外侧延伸。另外,可选的,第一侧壁24沿水平面延伸,进一步的,第二侧壁25沿竖直面延伸。其中,第一侧壁24沿水平面延伸,即第一侧壁24形成为平板状,且与水平面平行,第二侧壁25沿竖直面延伸,即第二侧壁25形成为平板状,且与竖直面平行,这样设置,便于出风口11处的热空气流从第一侧壁24上的相应的排气通孔喷出。同时也能减小排气盖20的体积。除了第一侧壁24水平,第二侧壁25垂直的情况之外,还可以是第一侧壁24和水平面具有夹角,第二侧壁25和竖直面具有夹角,但不管第一侧壁24和第二侧壁25的倾斜程度如何,都不影响热空气流的排出方向。例如,以第一侧壁24为例来进行说明,当第一侧壁24沿水平面延伸的情况下,热空气流在受到底壁21的阻碍后,朝向第一侧壁24的方向流动,并经过排气通孔26后竖直向上喷出排气盖。当第一侧壁24相对于水平面具有夹角的情况下,热空气流在受到底壁21的阻碍后,朝向第一侧壁24的方向流动,并经过排气通孔26时,虽然排气通孔26的孔壁倾斜设置,有可能会对热空气流的流向产生影响,但由于第一侧壁24的壁厚较薄,即排气通孔26的深度较短,实际上排气通孔26的倾斜的孔壁对热空气流的流向的改变很小,最终热空气流还是朝向上方流出第一侧壁24,因此,实际上第一侧壁24的延伸方向对热空气流的排出方向影响并不大。当然,其它侧壁也是一样的道理,此处不再赘述。此处,对于侧壁的具体外轮廓形状,不论是曲面还是平面,基于与上述同样的理由,对热空气流的排出方向影响不大。
进一步的,底壁21与出风口11处的热气流的喷出方向垂直。例如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使底壁21设置为平板状,底壁21的各点距离空气炸锅中心处的距离相等,这样在喷出的热空气流接触到底壁21上时,被分流到出风口四周各个方向上的热空气流均较为均匀,而不会出现分流到某个侧壁上的热空气较多,分流到某个侧壁上的热空气流较少的情况,使得热空气流能够被均匀地分配到各个侧壁上,使热空气流能够从排气盖20的各个方向均匀喷出。
另外,如图2所示,可选的,本实施例的排气盖2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两个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壁29。此时,可以使底壁21形成为四边形形状,则底壁21的每一个边缘分别对应连接第一侧壁24、第二侧壁25、第二侧壁25、第三侧壁29,如上所述,可以在第一侧壁24上设置多个排气通孔23,在两个相对的第二侧壁25上分别设置多个排气通孔26,这样流入到出风口11处的热空气流受到底壁21的阻碍而改变方向,朝向出风口11上方的第一侧壁24、出风口11侧方的第二侧壁25流动,从而经过排气通孔23、26而被分流到出风口11的上方和侧方而流出排气盖20。为了使热空气流更好的流出排气盖20,还可以考虑在第三侧壁29上也设置排气通孔,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第三侧壁29上设置排气通孔30,与长圆形的排气通孔26不同的是,排气通孔30可以设置为圆形通孔,且直径较小,如图3所示,在第三侧壁29上设置三个横截面为圆形的排气通孔30,这样,当流入到出风口11处的热空气流受到底壁21的阻碍而改变方向,除了朝向出风口11上方的第一侧壁24、出风口11侧方的第二侧壁25流动之外,还向第三侧壁29分流,从而同时被分流到出风口11的上方、侧方和下方而流出排气盖20,由于没有沿水平方向朝向壳体外侧的热空气流,因此可以避免对使用者的灼伤,也避免直接喷吹到墙壁等阻碍物上,从而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
上面以具有四个侧壁2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侧壁2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是5个、6个等,这样的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然,侧壁22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例如可以是侧壁整体形成为连续的曲面,想要使热空气流向上流出排气盖时,可以使侧壁上位于最高位置处的部分处形成排气通孔,和/或,想要使热空气流从出风口11的侧方流出排气盖时,可以使侧壁的与出风口11的侧方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排气通孔,和/或,要使热空气流从出风口11的下方流出排气盖时,可以使侧壁的与出风口11的下方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排气通孔。
上面的例子中,均以底壁21与出风口11处的热气流的喷出方向垂直为例进行说明,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底壁21不与出风口11处的热气流的喷出方向垂直。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侧壁包括一个第一侧壁24和两个第二侧壁25,第一侧壁24和两个第二侧壁25均为一端和壳体10连接,另一端和底壁21的边缘连接,底壁21为四边形,但其未和第一侧壁24和两个第二侧壁25对应的边缘直接和壳体10连接,在图4所示的空气炸锅中,当流入到出风口11处的热空气流受到底壁21的阻碍而改变方向,分别朝向出风口11上方的第一侧壁24、出风口11侧方的第二侧壁25流动,并分别经过排气通孔23、26,而同时被分流到出风口11的上方和侧方,当然,此过程中,也没有沿水平方向朝向壳体外侧的热空气流,因此可以避免对使用者的灼伤,也避免直接喷吹到墙壁等阻碍物上,从而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
为了能在侧壁上设置尽量多的排气通孔,又使各个排气通孔之间保持一定的密集度,防止飞虫、杂物等进出排气盖,可以将排气通孔设置为长条状孔,例如长圆孔,具体的,长圆孔的长度方向可以沿着侧壁22的高度方向设置,此外,为了便于通过安规测试,还要使相邻的排气通孔的孔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50mm。这是由于在安规要求里规定,可以免除排气通孔周25mm范围内的温度升高测试。
底壁21的外表面上至少部分结构向外突出并形成突出部27,突出部27用于在壳体组件与外部阻碍物相邻时,抵接在外部阻碍物上。这样当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炸锅接触到外部阻碍物,例如墙壁等时,突出部27和墙壁接触,使空气炸锅停止运动,可以避免温度比较高的排气盖底壁的外表面直接接触墙壁,防止排气盖上的热量通过接触而直接传递至墙壁。以上以突出部27和底壁一体形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突出部27也可以和底壁21分体设置。
此外,为了便于将排气盖20安装到出风口11处,还可以使排气盖20包括安装部28,安装部28一端与侧壁22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0连接。具体到图2中,安装部28可以是从侧壁22的靠近壳体10的端部向外伸出的凸缘部,凸缘部的外端用于和壳体10固定。以上是以安装部28和侧壁22一体成型为例进行了说明,当然,二者也可以是分体形成。
进一步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的再一种结构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中外壳顶圈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中外壳顶圈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壳体组件中外壳顶圈的立体图。如图5~8所示,可选的,壳体10的顶部设有壳体顶圈12及设置在壳体顶圈12上方的进气盖17,壳体顶圈12上设有蓄水环槽,蓄水环槽上设有泄水通道19。由于进气盖17设置在壳体顶圈12上方,因此在进气盖17的边缘和壳体顶圈12的边缘之间形成有进气缝隙,进气缝隙用于在电机旋转时,使烹饪器具、例如空气炸锅外部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到空气炸锅内部。此外,壳体顶圈12上设有蓄水环槽,在外界有汤汁、雨水等液体落到空气炸锅上方时,液体可以进入蓄水环槽而聚集在蓄水环槽中,并通过泄水通道19而流出到壳体的外部。
具体的,壳体10顶部具有开口,同时,壳体10还包括固定在上述开口处的环状的壳体顶圈12,壳体顶圈12上表面具有凹面14,凹面14形成上述的蓄水环槽,凹面的外缘15所处的高度高于凹面的内缘16所处的高度,壳体10还包括进气盖17,进气盖17与内缘16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开地固定在内缘16的上方。具体的,由于壳体顶圈12形成为环状,因此在内缘16内侧形成有内开口部18,并且进气盖17与内缘16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开地固定在内缘16的上方,因此在内缘16和进气盖17的边缘之间形成有进气缝隙。在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中,在壳体10中在壳体顶圈下方还设有电机,电机轴上连接有下风叶,且下风叶位于工作腔室中,然后通过电机带动下风叶在工作腔室内部形成急速循环的热空气流,在空气炸锅工作时,为了在工作腔室内形成急速流动的气流,不仅需要有出风口11使热空气流流出,还需要使外界的空气流入到工作腔室中,而上述的进气缝隙用于在电机旋转时,使空气炸锅外部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到空气炸锅内部。对于进气盖17和外壳顶圈12的固定方式,可以是将进气盖17固定在用于固定电机的电机座上,外壳顶圈12也可以固定在电机座上,并卡接在壳体10上。具体的,在外壳顶圈12的内缘16内侧设有螺钉孔192,通过螺钉穿过螺钉孔192而拧紧在电机座上从而将外壳顶圈12的内缘16固定至电机座上,同时,外壳顶圈12靠近外缘16的部分处还可以设有卡接结构,以将外壳顶圈12外侧卡接在壳体10的开口处。
此外,壳体顶圈12上表面具有凹面14,凹面的外缘15所处的高度高于凹面的内缘16所处的高度,这样,当进气盖17固定在内缘16上方时,进气盖的高度可以和内缘16的高度齐平,或者比内缘16的高度略低,这样能够减小空气炸锅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壳体顶圈12上设有的泄水通道19一端与凹面14连接,泄水通道19的另一端通向壳体10的外部。在外界有汤汁、雨水等液体落到空气炸锅上方时,液体可以进入凹面14而聚集在凹面14中,通过在壳体顶圈上12设有的泄水通道19,液体可以流出到壳体10的外部。优选可以使泄水通道19的一端与凹面14的最低部分连接,这样更便于将凹面14中聚集的液体导流出壳体顶圈12。
此外,为了更好地将液体等排出到壳体10的外部,可以选择在壳体10上设有与泄水通道19连通的泄水孔191。这样液体可以通过泄水孔191而流出到壳体10的外部。
进一步的,凹面14从外缘15向内缘16向下倾斜弯曲。这样设置,一方面在该倾斜过渡部分和进气盖17的下侧壁配合,容易形成使空气进入壳体10的通道,另一方面,在外界有汤汁、雨水等液体落到空气炸锅上方时,倾斜面的设计可以便于液体流入到凹面14的底部。
如上所述的泄水通道19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有多个,例如三个,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过多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设有出风口的壳体,还包括盖设在出风口上的排气盖,排气盖包括面向出风口的底壁及围绕底壁的侧壁,排气盖具有与出风口连通的空腔,侧壁上设有排气通孔。通过将排气通孔设置在未与出风口面对的侧壁上,因此当烹饪器具内的热空气流从出风口喷出时,会受到与出风口面对的底壁的阻碍而改变方向,从而朝向未与出风口面对的侧壁上设置的排气通孔而流出烹饪器具,使热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变为朝向出风口的四周流动,不会直接喷出到位于烹饪器具侧方的使用者或者墙壁等上,因而安全性较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壳体组件,在壳体组件的内部可以设有电机、加热组件等用于实现烹饪功能的组件。此外,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烹饪器具为空气炸锅,壳体组件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均已在前述实施例一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由于本实施例的空气炸锅采用了实施例一所述的壳体组件,因此安全性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壳体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设有出风口(11)的壳体(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设在所述出风口(11)上的排气盖(20),所述排气盖(20)包括面向所述出风口(11)的底壁(21)及围绕所述底壁(21)的侧壁(22),所述排气盖(20)具有与所述出风口(11)连通的空腔,所述侧壁(22)上设有排气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排气通孔设置在所述侧壁(22)上与所述出风口(11)顶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和/或,至少部分所述排气通孔设置在所述侧壁(22)上与所述出风口(11)侧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22)包括第一侧壁(24),所述第一侧壁(24)设置在与所述出风口(11)顶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至少部分所述排气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24)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22)包括第二侧壁(25),所述第二侧壁(25)设置在与所述出风口(11)侧部边缘相对应的位置处,至少部分所述排气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25)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孔为长条状孔,且相邻的所述排气通孔的孔边缘之间的距离小于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21)的外表面上设有突出部(27),所述突出部(27)用于在所述壳体组件与外部阻碍物相邻时,抵接在所述外部阻碍物上。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顶部设有壳体顶圈(12)及设置在所述壳体顶圈(12)上方的进气盖(17),所述壳体顶圈(12)上设有蓄水环槽,所述蓄水环槽上设有泄水通道(1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0)上设有与所述泄水通道(19)连通的泄水孔(191)。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圈(12)上表面具有凹面(14),所述凹面形成所述蓄水环槽,所述泄水通道(19)一端与所述凹面(14)连接,所述泄水通道(19)的另一端通向所述壳体(10)外部。
10.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烹饪器具为所述空气炸锅。
CN201921343361.0U 2019-08-19 2019-08-19 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Active CN2106972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43361.0U CN210697292U (zh) 2019-08-19 2019-08-19 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43361.0U CN210697292U (zh) 2019-08-19 2019-08-19 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97292U true CN210697292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24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43361.0U Active CN210697292U (zh) 2019-08-19 2019-08-19 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972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97292U (zh) 壳体组件及空气炸锅
CN210055712U (zh) 蒸汽阀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1281161A (zh) 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CN210871012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JP3923388B2 (ja) 炊飯器等の蒸気低温化構造
CN211155394U (zh) 消音盖组件、杯盖组件及料理机
CN210961468U (zh) 高效散热的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11961758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1432424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CN219645566U (zh) 一种热风组件侧置的空气炸锅
CN217488431U (zh) 杯盖组件及料理机
CN217488430U (zh) 排气盖、杯盖组件及料理机
CN218738514U (zh) 杯盖组件和料理机
KR102358889B1 (ko) 전기압력밥솥
CN217744042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8738512U (zh) 杯盖组件和料理机
CN214484272U (zh) 上盖组件和煎烤机
CN220494859U (zh) 空气炸锅
CN216166976U (zh) 烹饪器具
CN213248552U (zh) 烹饪器具的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CN214017269U (zh) 杯体组件及料理机
CN208926065U (zh) 料理机用杯盖组件及包括该杯盖组件的料理机
CN218246950U (zh) 料理机
CN216652070U (zh) 一种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8606233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