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95515U - 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95515U
CN210695515U CN201921271529.1U CN201921271529U CN210695515U CN 210695515 U CN210695515 U CN 210695515U CN 201921271529 U CN201921271529 U CN 201921271529U CN 210695515 U CN210695515 U CN 210695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emia
phytoplankton
litopenaeus
cylindrical support
device sui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7152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继红
孙科
吴文广
刘毅
朱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Yellow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2127152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95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95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95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圆柱形支架、侧网、底网、支柱以及连接滚轮,所述圆柱形支架为一体结构;侧网固定连接于圆柱形支架的侧面,底网固定连接于圆柱形支架的底架上,侧网与所述底网封闭连接,圆柱形支架侧面上设置有支柱,支柱上设置有连接滚轮;连接滚轮包括滚轮、连接柱、连接臂、连接杆,所述滚轮包括上轮、下轮,连接臂包括上连接臂、下连接臂,上轮和下轮通过所述连接柱活动连接,上连接臂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上端,所述下连接臂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下两端,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上连接臂的右端和下连接臂的右端。其能够多次繁育,为对虾提供动物性活饵。

Description

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盐碱池塘浮游植物-卤虫 -凡纳滨对虾的生态养殖方法中,一种卤虫的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盐碱水是分布于陆地区域的非海洋性咸水资源,我国约有6.9亿亩,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盐碱水资源,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盐碱水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目前盐碱水对虾养殖依然照搬传统的虾类养殖模式,易造成残饵、虾类排泄物及浮游生物残体等有机物的沉积,随着养殖水体的不断老化,病害频繁发生且日趋严重,不仅给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制约了养虾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新的盐碱水对虾养殖技术,建设环境友好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
一种高效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授权公告号:CN106386608B)提出了一种凡纳滨对虾和卤虫的生物絮凝混养模式,实现凡纳滨对虾的高效养殖,其采用的养殖方法是将孵出的卤虫无节幼体放进生物絮凝-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混养凡纳滨对虾和卤虫,养殖过程中向养殖池补充卤虫无节幼体,保障一定的卤虫的密度。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卤虫的生物量很难控制,如果卤虫的生物量太大,会对浮游植物产生摄食压力,由于浮游植物被卤虫大量摄食,从而,使得池塘的营养盐浓度高、浮游植物生物低,透明度增大,诱发底栖大型藻类的繁殖和在高温期的腐烂,造成对虾的死亡;如果卤虫的生物量太少,凡纳滨对虾的对卤虫的摄食能力非常强,加入的卤虫无节幼体很快被对虾摄食掉了,这样,在营养盐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浮游植物会爆发,同时,对虾也缺乏优质的活体蛋白饵料。因此,如何保证池塘中存有适宜的卤虫生物量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在虾池中移入适量的卤虫,形成“浮游植物-卤虫-对虾”新的食物链,这样既能维持虾池中卤虫赖以生存的食物需求,又能利用浮游植物吸收虾池水中的二氧化碳及过剩的营养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形成,而且,卤虫为养殖对虾的良好蛋白质源,可促进对虾的生长、提高养殖产量。因此,维持虾池中“浮游植物-卤虫-对虾”的生态平衡,是非常理想的生态养殖模式。
本实用新型根据卤虫、对虾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通过该养殖装置可以有效保护卤虫成体不被对虾摄食,进而,通过浮游植物、卤虫、对虾适宜比例的搭配,形成浮游植物-卤虫-对虾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养殖模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在盐碱池塘中移入适量的卤虫,形成“浮游植物-卤虫-对虾”新的食物链,不仅能维持虾盐碱池塘中卤虫赖以生存的食物需求,又能利用浮游植物吸收盐碱池塘水中的二氧化碳及过剩的营养盐。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包括圆柱形支架、侧网、底网、支柱以及连接滚轮,所述圆柱形支架为一体结构;其中,
所述侧网固定连接于所述圆柱形支架的侧面,所述底网固定连接于所述圆柱形支架的底架上,所述侧网与所述底网封闭连接,所述圆柱形支架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柱,所述支柱上设置有连接滚轮;所述连接滚轮包括滚轮、连接柱、连接臂、连接杆,所述滚轮包括上轮、下轮,所述连接臂包括上连接臂、下连接臂,所述上轮和下轮通过所述连接柱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上轮和所述下轮的中心位置,所述上连接臂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上端,所述下连接臂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下两端,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上连接臂的右端和下连接臂的右端。使滚轮能够灵活转动,当环境变化时,比如风浪、大雨冰雹等恶劣天气时,能够保证卤虫养殖装置以固定杆为中心点转动,且有连接滚轮的调节缓冲作用,使卤虫养殖装置能够稳固于盐碱池塘中,不会使卤虫养殖装置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侧网的网目为20-28,所述底网的网目为75-80,用于收集卤虫产的卵,在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收集在网底的虫卵可以孵出卤虫幼体;侧网网目大小介于卤虫无节幼体和成体之间,目的是可以让卤虫无节幼体自由通过,但是,确保卤虫成体滞留在卤虫养殖装置内。因此,放入卤虫养殖装置内的卤虫成体不会逃逸出来被对虾摄食,卤虫成体在卤虫养殖装置内能够进行繁殖,孵出的无节幼体可以从装置出来,为对虾提供动物性活饵。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形支架的高度为50-65CM,所述圆柱形支架的直径为75-85CM,根据卤虫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需求,所述卤虫养殖装置体积为0.25-0.45m3
进一步的,所述支柱与所述连接柱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浮球,所述支柱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浮球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圆柱形支架上,进一步的使卤虫养殖装置稳定的漂浮在池塘中。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表面覆盖有橡胶圈,防止连接线滑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固定于距离池塘边沿的30-100CM 处,此处水流交换充足,能够保证卤虫的生长。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弧形凹槽。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线,将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杆的弧形凹槽内,弧形凹槽一方面使连接线更稳固,另一方面弧形凹槽能够减少阻力,当固定杆和养殖装置位置变动时,能够辅助调节,使得养殖装置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的长度大于所述滚轮的半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通过浮游植物-卤虫-对虾的生物量配比,可以促进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并且为卤虫提供饵料和氧气,卤虫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控制浮游植物不出现过度繁殖;同时,为对虾提供动物性活饵,不仅能够保护盐碱池塘中卤虫的成体不被对虾捕食,使其在对虾养殖期间能够多次繁育,并为对虾提供优质的动物性活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盐碱池塘的养殖结构示意图。
其中,1圆柱形支架,2侧网,3底网,4支柱,5连接滚轮,51滚轮,511 上轮,512下轮,52连接柱,53连接臂,531连接臂、532下连接臂,54连接杆,6底架,7浮球,8连接件,9固定杆,10弧形凹槽,11连接线,12橡胶圈,13池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生态养殖即根据各养殖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不同生态位、行为和习性相容或互利的种类,按照合适的比例养殖于同一水体,实现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资源,加快水体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保持养殖生态系统稳定,以获得高产优质水产品的目的。卤虫大量生长于盐田蓄水池、废盐田、荒废水面等水域,成为仔鱼、对虾的活体饵料,同时,卤虫也是是盐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消费者和生态调节者。卤虫主食浮游植物,通过滤食浮游植物降低水体中的氮磷水平,适量的卤虫能够控制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过渡生长与繁殖,同时,卤虫具有种群快速增殖的生物学特性,有着较高的次级生产力和生物量,能为凡纳滨对虾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
由于对虾摄食卤虫的能力非常强,传统手段通过肥水之后投入卤虫无节幼体,然后放入虾苗,这种方式,卤虫通常只能维持半个月,之后,因卤虫生物量极低,只能给对虾投喂人工饵料。本实用新型中的卤虫养殖装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维持盐田池塘中卤虫成体的生物量,使其能够繁育下一代,从而形成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食物链。
卤虫具有繁育能力强、达到性成熟的时间短、可以多次繁殖的生物学特性。按照生殖方式,可以分为两性生殖种和孤雌生殖种。本实施例以孤雌生殖种—渤海湾盐田的卤虫的生物学特性来作说明。卤虫具有卵生(产休眠卵) 或卵胎生(产无节幼体)的生殖方式。卵胎生使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卵生可使种群在恶劣条件下得以保存,该种卤虫的繁殖能力比较强,一般在13天左右可以从初孵无节幼体到性成熟,可以多次繁殖后代,产后代的间隔时间为 3-5天,产幼体次数2次,产卵次数2次,每次产幼体平均50-100个(因盐度不同而已),每次产卵60-130个,产幼体总量与产卵总量的比值为: 1394~3566/580~249。卤虫卵径在200-260μm范围内,无节幼体大小410-600 μm范围,成体的平均全长范围为0.9cm-1.2cm,条件适宜(水温28-32℃),卤虫卵可在24h左右孵化出无节幼体。
如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包括圆柱形支架1、侧网2、底网3、支柱4以及连接滚轮5,所述圆柱形支架1为一体结构;其中,所述侧网2固定连接于所述圆柱形支架1的侧面,所述底网3固定连接于所述圆柱形支架1的底架6 上,所述侧网2与所述底网3封闭连接,所述圆柱形支架1侧面上设置有支柱4,所述支柱4上设置有连接滚轮5;所述连接滚轮5包括滚轮51、连接柱52、连接臂53、连接杆54,所述滚轮51包括上轮511、下轮512,所述连接臂53包括上连接臂531、下连接臂532,所述上轮511和下轮512通过所述连接柱52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柱52连接所述上轮511和所述下轮512 的中心位置,所述上连接臂531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柱52的上端,所述下连接臂532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柱52的下端,所述连接杆5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上连接臂531的右端和下连接臂532的右端。使滚轮51 能够灵活转动,当环境变化时,比如风浪、大雨冰雹等恶劣天气时,能够保证卤虫养殖装置以固定杆为中心点转动,且有连接滚轮5的调节缓冲作用,使卤虫养殖装置能够稳固于盐碱池塘中,不会使卤虫养殖装置损坏。
所述侧网2的网目为20-28,所述底网3的网目为75-80,用于收集卤虫产的卵,在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收集在网底的虫卵可以孵出卤虫幼体;侧网 2网目大小介于卤虫无节幼体和成体之间,目的是可以让卤虫无节幼体自由通过,但是,确保卤虫成体滞留在卤虫养殖装置内。因此,放入卤虫养殖装置内的卤虫成体不会逃逸出来被对虾摄食,卤虫成体在卤虫养殖装置内能够进行繁殖,孵出的无节幼体可以从装置出来,为对虾提供动物性活饵。
所述圆柱形支架1的高度为50-65CM,所述圆柱形支架1的直径为 75-85CM,根据卤虫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需求,所述卤虫养殖装置体积为0.25-0.45m3
所述支柱4与所述连接柱52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还包括浮球7,所述支柱4上设置有连接件8,所述浮球7通过连接件8 固定于所述圆柱形支架1上,进一步的使卤虫养殖装置稳定的漂浮在池塘中。
所述支柱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还包括固定杆9,所述固定杆9固定于距离池塘边沿的30-100CM处,此处水流交换充足,能够保证卤虫的生长。
所述固定杆9上设置有弧形凹槽10。
还包括连接线11,将所述连接杆54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杆9的弧形凹槽10内,弧形凹槽10一方面使连接线11更稳固,另一方面弧形凹槽10能够减少阻力,当固定杆9和养殖装置位置变动时,能够辅助调节,使得养殖装置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述连接臂53的长度大于所述滚轮51的半径。
根据卤虫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需求,本实施例的卤虫养殖装置,卤虫养殖装置的高度为60cm,直径为80cm,总体积为0.3m3。该卤虫养殖装置底网3的网目为75-80,相当于孔径200μm,用于收集卤虫产的卵,在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收集在网底的虫卵可以孵出卤幼;侧网2网目大小介于卤虫无节幼体和成体之间,目的是可以让卤虫无节幼体自由通过,但是,卤虫成体留在卤虫养殖装置内。卤虫养殖装置的侧网2设计为25目的筛网,相当于孔径600μm,放入卤虫养殖装置内的卤虫成体不会逃逸出来被对虾摄食,卤虫在卤虫养殖装置内能够进行繁殖,孵出的无节幼体可以从装置出来,为对虾提供动物性活饵。
盐田凡纳滨对虾养殖时间通常从5月初份开始,2个月开始收获,在养殖的前20天,池塘肥水,之后接种卤虫卵,15天后卤虫可达成体规格1.0cm 左右,放入虾苗之前(水温17-19℃,盐度38-55,pH8.0-8.5),用卤虫养殖装置收集成体卤虫。之后开始投苗,盐田生态养虾的密度通常为每亩1万尾虾苗,规格2-3cm,养殖过程中每月补充放置1-2个卤虫养殖装置,放置 5-9个最适宜,排列方式多样,附图4只是其中一种排列方式。
卤虫养殖装置内放置卤虫密度为200个/L,每个卤虫能够繁育子代 100-200个,相当于1个卤虫养殖装置提供600-1200万个卤幼。根据凡纳滨对虾对卤虫的摄食需求,对虾摄食卤虫的摄食率按照15只/h来计算,每亩池塘放置该卤虫养殖装置5-9个,养殖期间每月放置1-2次。同时,采用添加营养盐的方式肥水,调控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通常,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控制在10×104~20×104个/L,以保证卤虫有充足的饵料。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本实用新型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亩产量达240kg,比传统养殖方法高2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至少可以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卤虫养殖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根据需要放置在池塘中。
2、本实用新型卤虫养殖装置可保护盐碱池塘中卤虫的成体不被对虾捕食,使其在对虾养殖期间能够多次繁育,为对虾提供优质的动物性活饵。
3、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通过浮游植物-卤虫-对虾的生物量配比,可以促进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并且为卤虫提供饵料和氧气;卤虫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控制浮游植物不出现过度繁殖,同时,为对虾提供动物性活饵。
4、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因减少人工饵料的投喂及形成浮游植物-卤虫-对虾的良好食物链,可降低养殖尾水中营养盐浓度。
5、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提高凡纳滨对虾早期蜕皮阶段的存活率,进而达到产量、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卤虫养殖装置,通过连接滚轮和弧形凹槽的连接,使得养殖装置在池塘的一定范围内能够漂浮移动,相比使养殖装置固定不动来说,其水流交换频繁,水质较好,对卤虫、凡纳滨对虾和池塘的生态环境都有更积极的作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支架、侧网、底网、支柱以及连接滚轮,所述圆柱形支架为一体结构;其中,
所述侧网固定连接于所述圆柱形支架的侧面,所述底网固定连接于所述圆柱形支架的底架上,所述侧网与所述底网封闭连接,所述圆柱形支架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柱,所述支柱上设置有连接滚轮;
所述连接滚轮包括滚轮、连接柱、连接臂、连接杆,所述滚轮包括上轮、下轮,所述连接臂包括上连接臂、下连接臂,所述上轮和下轮通过所述连接柱活动连接,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上轮和所述下轮的中心位置,所述上连接臂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上端,所述下连接臂的左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柱的下两端,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上连接臂的右端和下连接臂的右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网的网目为20-28,所述底网的网目为75-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形支架的高度为50-65CM,所述圆柱形支架的直径为75-8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与所述连接柱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浮球,所述支柱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浮球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圆柱形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表面覆盖有橡胶圈。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固定于距离池塘边沿的30-100CM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弧形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线,将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杆的弧形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的长度大于所述滚轮的半径。
CN201921271529.1U 2019-08-07 2019-08-07 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 Active CN210695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71529.1U CN210695515U (zh) 2019-08-07 2019-08-07 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71529.1U CN210695515U (zh) 2019-08-07 2019-08-07 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95515U true CN210695515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40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71529.1U Active CN210695515U (zh) 2019-08-07 2019-08-07 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955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8653A (zh) * 2022-06-27 2022-09-23 唐山曹妃甸惠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厂化养殖孤雌生殖型丰年虫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8653A (zh) * 2022-06-27 2022-09-23 唐山曹妃甸惠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厂化养殖孤雌生殖型丰年虫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99152U (zh) 一种由水生动植物立体配置的水体净化系统
CN103814857B (zh) 一种鱼蟹养殖池及其养殖方法
CN106035244B (zh) 一种淡水湖泊中枝角类的原位围隔规模化养殖方法
CN103404462B (zh) 一种刀鲚土池育苗的方法
WO2015172268A1 (zh) 一种海马与鲍鱼和江蓠混养的方法
CN103444610B (zh) 一种云南光唇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CN103314903B (zh) 塔里木裂腹鱼一龄鱼种的培育方法
CN104170778A (zh) 胭脂鱼循环水控温规模繁育方法
CN110692551A (zh) 一种尖翅燕鱼苗种高位池生态培育方法
CN102669034A (zh) 一种大海马亲鱼的人工促熟培育方法
CN210695515U (zh) 适用于浮游植物卤虫凡纳滨对虾养殖方法的卤虫养殖装置
CN102499156A (zh) 一种基于工厂化的中华史氏鲟养殖方法
CN102657114A (zh) 一种海马和海参混合养殖的方法
CN111602614A (zh) 鳙鱼驯化养殖方法及适于鳙鱼驯化养殖的饲料台
CN102475066A (zh) 一种瓦氏黄颡鱼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CN105123574B (zh) 附着基生态的鲫鱼池塘养殖方法
KR101184458B1 (ko) 갯지렁이의 종묘 생산을 위한 양식 장치
JPH1156162A (ja) 循環海水を用いた海産動物養殖方法及び海産動物養殖用水槽システム
CN105191845A (zh) 一种海参与海马立体生态混养的方法
CN108782365A (zh) 一种长薄鳅仔稚鱼苗种培育方法
CN105123578A (zh) 一种海参和金乌贼池塘混养方法
CN109329040A (zh) 一种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的氨氮生物转化方法
CN101485296A (zh) 围网高效生态养殖方法
CN208609591U (zh) 一种用于鱼塘净化的水生植物种植浮板
CN114304018A (zh) 一种河蟹生态化养殖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