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70168U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70168U
CN210670168U CN201921972955.8U CN201921972955U CN210670168U CN 210670168 U CN210670168 U CN 210670168U CN 201921972955 U CN201921972955 U CN 201921972955U CN 210670168 U CN210670168 U CN 2106701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obile terminal
light incident
cover plate
inciden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7295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郝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7295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701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701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701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移动终端,属于移动终端技术领域。该移动终端包括:显示面板、发光件、以及导光件。其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和盖设在所述显示组件上的盖板,且所述盖板的边缘超出所述显示组件的边缘。发光件设置在所述显示组件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导光件包括对应所示发光件设置的光入射面,以及与所述盖板超出所述显示组件的部分相连的光出射面。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终端补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前置拍摄功能是移动终端的必备功能之一。但是,在环境光亮度较低的情况下(例如夜间、阴天或者室内)进行前置拍摄时,拍摄效果差,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有必要在移动终端内设置补光装置,以优化低环境光亮度下的拍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缺陷。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和盖设在所述显示组件上的盖板,且所述盖板的边缘超出所述显示组件的边缘;
发光件,设置在所述显示组件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以及
导光件,包括对应所示发光件设置的光入射面,以及与所述盖板超出所述显示组件的部分相连的光出射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件的光入射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光出射面的面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入射面的面积满足:所述发光件射出的光束在所述光入射面所在面的照射区域落在所述光入射面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光入射面指向所述光出射面的方向,所述导光件的横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件还包括:朝向所述显示组件的内侧面、以及与所述内侧面相对设置的外侧面;
沿所述光入射面指向所述光出射面的方向,所述内侧面到所述外侧面的距离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侧面包括:
与所述光入射面相连的第一内侧面,以及
与所述光出射面相连的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呈钝角相接;
所述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平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围绕所述导光件设置的反光遮挡件;所述反光遮挡件将所述导光件内射出的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件内部,且不遮挡所述光入射面和所述光出射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光入射面上设置有聚光纹理;
所述聚光纹理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内侧面在所述光入射面上的投影区域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沿长度方向分布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导光件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上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与所述盖板相连的机壳;
所述导光件设置在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机壳之间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移动终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导光件将移动终端内发光件发光导向至盖板,并由盖板处射出移动终端,实现补光效果,增强环境光亮度,优化拍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沿厚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沿厚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导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公开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的内部设置发光件,以在低环境光亮度的条件下进行前置拍摄时补光。
具体来说,移动终端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和设置在显示组件上的盖板。盖板对应显示组件的部分为用于显示图像;盖板超出显示组件的边缘部分(例如移动终端的额头部分和下巴部分)用于安装其他功能组件。在该实施例中,发光件与盖板超出显示组件的部分相连。发光件发光增加环境亮度,优化拍摄效果。
但是,当移动终端采用高屏占比的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的盖板超出显示组件的部分显著缩小,导致无法安装发光件。
基于上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设备,兼具高屏占比显示效果和补光效果,优化用户体验。图1~图8是根据不同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手表等)、车载设备或者医疗设备等。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机身100、显示面板200、发光件300、以及导光件400。
机身100包括侧边110和与侧边110相连的后背板120。侧边110和后背板120围合成安装腔体,用于安装移动终端的功能模组。
显示面板200包括设置在安装腔体内的显示组件210。显示组件210包括显示屏,例如,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或者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屏(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
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盖设在显示组件210上的盖板220,例如玻璃盖板、或者透明树脂盖板等。盖板220的边缘超出显示组件210的边缘设置,据此盖板220分为与显示组件210相贴的中心部分221,以及不与显示组件210相接触的边缘部分222。
盖板220的中心部分221为透明部分,在显示组件210使能时,用户能够观察到中心部分221下显示组件210显示的图像盖板220的边缘部分222上设置有有遮光涂层,以遮蔽移动终端内部的组件。
盖板220的边缘与机身100的侧边110相连,使得显示面板200与机身100组装为一体。此时,显示组件210、盖板220的边缘部分222、以及机身100的侧边110围成间隙区域130。
发光件300,例如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设置在机身100的安装腔内,并位于显示组件210远离盖板220的一侧。发光件300安装在电路板上,进一步与移动终端的控制器电性连接,通过控制器控制发光件300使能。发光件300的发光面朝向盖板220的边缘部分222设置。
导光件400具有导光作用,利用光的全反射使入射光线从导光件400的指定部位射出。导光件400安装在间隙区域130中,具有与发光件300对应设置的光入射面410,以及与盖板220的边缘部分222相贴合的光出射面420。以此方式,通过导光件400将发光件300发出光线导向至光出射面420处,进而射出盖板220。其中,对于光入射面410和光出射面420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矩形、方形、圆形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盖板220的边缘部分222中,用于贴合光出射面420处的遮光层厚度小于不与光出射面420贴合处的遮光层厚度。示例地,在边缘部分222用于贴合光出射面420处镀覆一层遮光层,在边缘部分222不与光出射面420相贴处设置至少两层遮光层。以此方式,使得边缘部分222贴合光出射面420处具有一定的遮蔽效果,同时便于光线穿透,实现补光效果。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发光件300和导光件400的配合起到补光作用。这样的方式,发光件300的尺寸与盖板220的边缘部分222的尺寸无关。因此,在显示面板200具有高屏占比的条件下也可实现补光效果。
并且,通过发光件300的发光面朝向盖板220的边缘部分222设置,有助于发光件300发出光线尽可能多地进入位于间隙区域130内的导光件400,进而优化补光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光件400的光入射面410的面积大于光出射面420的面积。以此方式,通过面积较小的光出射面420便于光出射面420与盖板220的边缘部分222贴合,特别适用于高屏占比显示面板200的情况。通过面积较大的光入射面410尽可能多地接收发光件300发出的光线。
进一步地,由于发光件300射出的光束沿光传递方向逐渐扩散。因此,光束在距离发光件300越远的平面上照射区域的面积越大。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光入射面410的面积,以及光入射面410到发光件300的距离满足发光件300射出的光束在光入射面410所在面的照射区域落在光入射面410内。以此方式,发光件300发出的大部分光线能够由光入射面410射入导光件400,增加通过导光件400射出的光线亮度,优化补光效果。
关于导光件400的实现方式,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导光件400为上小下大的台状结构。具体来说,导光件400还包括顺次围合相连的内侧面431、第一端面432、外侧面433、以及第二端面434。其中,结合图1,内侧面431朝向显示组件210设置。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2所示,第一端面432和第二端面434沿光入射面410指向光出射面420的方向相互靠近;内侧面431和外侧面433沿光入射面410指向光出射面420的方向相互靠近。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3所示,第一端面432和第二端面434相对且平行设置(例如第一端面432和第二端棉434为直壁),内侧面431和外侧面433沿光入射面410指向光出射面420的方向相互靠近。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沿光入射面410指向光出射面420的方向,导光件400的横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
通过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部分满足导光件400中光入射面410大光出射面420小的结构要求。通过横截面面积保持不变的部分保障导光件400结构厚度适宜,具备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4所示,导光件400的第一端面432和第二端面434相对且平行设置。结合图1,内侧面431朝向显示组件210,并与外侧面433相对设置。
内侧面431包括呈钝角(例如120°、130°、140°、150°等)相连的第一内侧面431a和第二内侧面431b。其中,第一内侧面431a与光入射面410相连,第二内侧面431b与光出射面420相连。
外侧面433包括呈钝角(例如120°、130°、140°、150°等)相连的第一外侧面433a和第二外侧面433b。其中,第一外侧面433a与光入射面410相连,第二外侧面433b与光出射面420相连。
并且,沿光入射面410指向光出射面420的方向,第一内侧面431a和第一外侧面433a逐渐靠近;第二内侧面431b与第二外侧面433b平行设置。
作为另一种示例,如图5所示,第一端面432和第二端面434相对且平行设置,内侧面431朝向显示组件210,并与外侧面433相对设置。沿光入射面410指向光出射面420的方向,内侧面431到所述外侧面的距离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
具体来说,内侧面431包括与光入射面410相连的第一内侧面431a,以及,与光出射面420相连的第二内侧面431b。并且,第一内侧面431a和第二内侧面431b成钝角(例如120°、130°、140°、150°等)相连。
其中,沿光入射面410指向光出射面420的方向,外侧面433与第二内侧面431b平行设置。以此方式,第一内侧面431a形成斜面,利用第一内侧面431a满足光入射面410大于光出射面420的结构要求。
采用这样的方式,当导光件400安装在移动终端内后,外侧面433、第二内侧面431b、第一端面432以及第二端壁434均沿移动终端的高度(或者厚度)方向分布。据此有助于减少导光件400内光线反射次数,利于更多光线直接射出光出射面420,优化补光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当采用如图5所示导光件400时,显示组件210包括远离盖板220设置的斜面211。示例地,显示组件210还包括与显示屏连接的支撑件,在支撑件的外壁上设置外侧斜面211。这种情况下,间隙区域130上小下大(以图6所示上下方位为例)。导光件400安装在间隙区域130内,且第一内侧面431a与斜面211相对设置。采用这样的方式,充分提高间隙区域130的利用率,优化移动终端的结构集成度。
此外,移动终端还包括围绕导光件400设置的反光遮挡件500,反射遮挡件500不遮挡光入射面410和光出射面420。反光遮挡件500用于将由导光件400的内侧面431、第一端面432、外侧面433、以及第二端面434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导光件400内部。示例地,在导光件400的内侧面431、第一端面432、外侧面433、以及第二端面434上镀覆高反膜。利用高反膜避免光线自导光件400的侧围射出,使得尽可能多的光线由光出射面420射出导光件400,优化补光效果。
如图7所示,在光入射面410上设置有聚光纹理411。示例地,在光入射面410上设置有多个同心分布的圆形纹理。此时导光件400靠近光入射面410的部分形成菲涅尔透镜。以此方式,提高入射光线的汇聚程度,使得入射光线尽量不经反射由光出射面420射出。
其中,聚光纹理411至少设置在第一内侧面431a在光入射面410上的投影区域处。采用这样的方式,使得光线朝向导光件400内部中心部分入射,避免光线投射在第一内侧面431a上后经过多次全反射后射出造成的损耗,进而提高射出光线强度,优化补光效果。
示例地,在光入射面410上设置一组同心圆纹理,该组同心圆纹理覆盖第一内侧面431a在光入射面410上的投影区域。
示例地,第一内侧面431a在光入射面410上的投影区域设置还有第一组同心圆纹理,光入射面410上超出第一内侧面431a投影区域处设置有第二组同心圆纹理。第一组同心圆纹理与第二组同心圆纹理的圆心不重合设置。
关于导光件400在显示面上的分布情况,如图8所示并结合图1,移动终端包括沿长度方向分布的上部和下部。其中,导光件400设置在移动终端的上部盖板220的边缘区域222处(例如设置在移动终端的长边处和/或宽边处)。并且,当移动终端包括多个导光件400时,还需设置与多个导光件400一一配合的发光件300。采用这样的方式,利用导光件400提供均匀的面部补光,优化前置拍摄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组件和盖设在所述显示组件上的盖板,且所述盖板的边缘超出所述显示组件的边缘;
发光件,设置在所述显示组件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以及
导光件,包括对应所示发光件设置的光入射面,以及与所述盖板超出所述显示组件的部分相连的光出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的光入射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光出射面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入射面的面积满足:
所述发光件射出的光束在所述光入射面所在面的照射区域落在所述光入射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光入射面指向所述光出射面的方向,所述导光件的横截面面积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件还包括:朝向所述显示组件的内侧面、以及与所述内侧面相对设置的外侧面;
沿所述光入射面指向所述光出射面的方向,所述内侧面到所述外侧面的距离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包括:
与所述光入射面相连的第一内侧面,以及
与所述光出射面相连的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一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呈钝角相接;
所述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内侧面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围绕所述导光件设置的反光遮挡件;
所述反光遮挡件将所述导光件内射出的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件内部,且不遮挡所述光入射面和所述光出射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光入射面上设置有聚光纹理;
所述聚光纹理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二内侧面在所述光入射面上的投影区域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沿长度方向分布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导光件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与所述盖板相连的机壳;
所述导光件设置在所述显示组件和所述机壳之间。
CN201921972955.8U 2019-11-14 2019-11-14 移动终端 Active CN2106701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72955.8U CN210670168U (zh) 2019-11-14 2019-11-14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72955.8U CN210670168U (zh) 2019-11-14 2019-11-14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70168U true CN210670168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17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72955.8U Active CN210670168U (zh) 2019-11-14 2019-11-14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701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00828B2 (en) Display device
US8641219B1 (en) High efficiency rear lit waveguide
US7967462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inclined light emmitting elements
KR101229874B1 (ko) 광학 렌즈와, 이를 갖는 광학 패키지,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및 표시장치
CN108732823B (zh) 一种抬头显示装置的背光系统
JP2001183991A (ja) 液晶用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JP3258986B2 (ja) 非発光型表示装置を備える電子機器及び非発光型表示装置
CN110632780B (zh) 电子设备
CN110727147B (zh) 背光源及电子设备
CN109459890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1175011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0670168U (zh) 移动终端
US10718973B2 (en) Display device
US9645300B2 (en) Lighting device
CN115793255A (zh) 一种用于车辆抬头显示器的双图像显示的背光照明装置
CN101813295B (zh) 一种双面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导光板结构
CN102591065A (zh)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模块的光学复合片
JP508714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0967891A (zh) 一种主动反射型显示模组
CN21489612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TW201348820A (zh) 背光模組與液晶顯示裝置
CN219245903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4504079U (zh) 一种高亮led背光板
CN216561308U (zh) 背光板、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217213414U (zh) 一种柔光组件及柔光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