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4606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24606U CN210624606U CN201921602098.2U CN201921602098U CN210624606U CN 210624606 U CN210624606 U CN 210624606U CN 201921602098 U CN201921602098 U CN 201921602098U CN 210624606 U CN210624606 U CN 2106246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wire clamping
- power cord
- bottom case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09 ir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通过在电磁炉底壳的容置腔内设置卡线装置,利用卡线装置固定电磁炉位于底壳内部的电源线。首先,通过在底壳内设置两个相对的第二限位件,以使电源线卡设在两个第二限位件与底壳的内底壁共同形成的卡线槽内,以限制电源线在底壳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同时,还在该卡线槽的上方挡设第一限位件,通过该第一限位件对固定在卡线槽内的电源线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起到限制作用,从而保证电源线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该卡线槽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油烟、方便移动等优点,是家庭厨房的必备品。
电磁炉包括底壳和设置在底壳上的面板,底壳与面板共同围合成电磁炉的容置腔,该容置腔内设置有加热件、控制电路板和电源线,加热件和电源线均与控制电路板连接,电源线的端部由控制电路板引出并引至电磁炉的外部的电源处,用于将电源的电量输送至控制电路板以及加热件,以供电磁炉的正常工作。为了对电源线进行固定,目前的电磁炉底壳上设置有引线孔,电源线穿过该引线孔,同时,在电磁炉的内部会设置卡线槽。装配时,将电源线卡设在该卡线槽内,并经引线孔引出至外部电源。
然而上述固定电源线的方式使得在从底壳的外部拉动电源线时,该电源线极易从卡线槽内弹出,从而对该电源线在底壳内部的稳固性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以解决现有的电磁炉的电源线极易从底壳的卡线槽内弹出而影响该电源线在底壳内部的稳固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和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卡线装置;
所述卡线装置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件;
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均往背离所述底壳的内底壁的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及所述底壳的内底壁共同围成用于卡设电源线的卡线槽,所述第一限位件挡设在所述卡线槽背离所述底壳的内底壁的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磁炉底壳的容置腔内设置卡线装置,利用卡线装置固定电磁炉位于底壳内部的电源线。首先,通过在底壳内设置两个相对的第二限位件,以使电源线卡设在两个第二限位件与底壳的内底壁共同形成的卡线槽内,以限制电源线在底壳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在该卡线槽的上方挡设第一限位件,通过该第一限位件对固定在卡线槽内的电源线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起到限制作用,从而保证电源线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该卡线槽内,避免从底壳外部拖拽电源线时,该电源线从卡线槽内脱出并被拖拽出底壳,进而确保电源线能够对底壳内部的其他用电元件持续稳定供电。该卡线装置对各种型号的电源线匹配度和适用度较高,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了电磁炉的电源线与底壳之间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源线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限位件与底壳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电源线的直径,以使卡设在卡线槽内的电源线能够与第一限位件的内表面紧密抵接,从而进一步保证该电源线在卡线槽内的稳固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为板状件,且所述板状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上。
上述设置方式简化了第一限位件的结构,同时板状件的设置增大了第一限位件与电源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第一限位件对电源线的阻挡作用。另外,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二限位件上,使得第一限位件更加稳定地挡设在两个第二限位件形成的卡线槽的顶部开口处,提高了该卡线装置的结构稳定性,从而确保对电源线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朝向所述底壳的内底壁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紧固筋。
通过在第一限位件的内表面设置第一紧固筋,使得当第一限位件挡设在电源线的上方时,该第一紧固筋与电源线紧密抵接,进一步加强了卡线装置对电源线的的卡固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相互配合,将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限位件上,使得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保证该第一限位件对卡设在两个第二限位件之间的电源线的抵挡作用。同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配合设置,也使得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进而提高了第一限位件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件两端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形成在所述第二限位件的螺纹柱。
在固定时,将第一限位件上的螺纹孔与第二限位件上的螺纹柱对准,然后通过穿设在螺孔内的紧固件即可将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固定在第二限位件上,在保证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的稳固连接的基础上,使得两者之间的装配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形成在第二限位件上的螺纹柱的侧壁对电源线在水平方向上也起到挤压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该电源线在卡线槽内的稳固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为往所述底壳的任意侧壁延伸的卡线筋,两个所述卡线筋之间的间距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源线的直径;
两个所述卡线筋均包括直线段,两个所述直线段相对设置;
两个所述卡线筋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直线段一端的非直线型的延伸段。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二限位件设置为往底壳的任意侧壁延伸的卡线筋,以增大卡线槽的延伸长度,即增大电源线与第二限位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两个卡线筋形成的卡线槽对电源线的固定效果。同时,通过将两个卡线筋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电源线的直径,使得电源线的两侧与两个卡线筋紧密接触,从而防止电源线在两个卡线筋之间左右晃动而影响电源线在底壳内的稳固性。另外,通过在两个卡线筋上均设置有直线段,且两个直线段相对设置,以卡固电源线的一部分,保证一部分电源线在底壳内呈直线形走线,在将该直线段设置在靠近底壳的出线位置时,该位置附近的电源线沿直线方向延伸,避免了电源线在底壳的出线位置处发生断裂。再有,通过在至少一个直线段的一端设置非直线型的延伸段,以使伸出两个直线段的部分电源线能够继续在该延伸段的抵挡下进行再次限位,从而避免伸出直线段的部分电源线对两个直线段内卡设的电源线的稳固性造成影响,进一步防止了该电源线在卡线槽内发生晃动或者移位,保证电源线对电磁炉的稳定供电。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两个所述卡线筋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卡线筋的直线段上。
通过将用于固定第一限位件的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卡线筋的直线段上,以便于第二连接部的设置,同时提高了第一限位件在卡线槽上的稳固性。
可选地,两个所述卡线筋中的其中一个包括连接在所述直线段一端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形成所述卡线槽的外周侧,两个所述卡线筋中的另一个的直线段形成所述卡线槽的内周侧;
两个所述卡线筋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紧固筋,所述第二紧固筋的端部朝所述卡线槽的中心方向凸起。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其中一个卡线筋的延伸段作为卡线槽的外周侧,将另一个卡线筋上的直线段作为卡线槽的内周侧,以使卡设在卡线槽内的电源线的外周得到延伸段的抵挡,内周得到直线段的抵挡,从而使得伸出两个直线段的部分稳定夹持在两侧的卡线筋内,从而防止伸出两个直线段的部分电源线在卡线槽内发生左右移动,同时也保证该部分不会从卡线槽内脱出。通过在两个卡线筋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至少一个第二紧固筋,使得该电源线的两侧与第二紧固筋紧密抵接,从而利用该第二紧固筋提高电源线在卡线槽内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底壳的内壁上形成有引线孔,所述引线孔连通所述卡线槽与所述底壳的外部,以将所述电源线从卡线槽引出至底壳的外部。
通过在底壳上设置引线孔,从而利用引线孔将电磁炉内部的电源线引至底壳的外部,与外部电源连接,并且可以利用引线孔对电源线进行固定,从而提高了电源线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中卡线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第一限位件的内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第一限位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壳;
110-上壳;
120-下壳;
130-容置腔;
200-卡线装置;
210-第一限位件;
211-第一连接部;
212-第一紧固筋;
213-加强筋;
220-第二限位件;
221-第二连接部;
222-直线段;
223-延伸段;
224-第二紧固筋;
230-卡线槽;
300-面板;
400-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3中卡线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第一限位件的内表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第一限位件的主视图。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00和设置在底壳100内的卡线装置200。
实际应用中,电磁炉的底壳100由下壳120和环设在下壳120顶部的上壳110组成,电磁炉的面板300设置在上壳110上,下壳120、上壳110以及面板300共同围成电磁炉的容置腔130,容置腔130内设置有电子元件,例如线圈盘、风机以及电路板等结构。电路板用于为线圈盘和风机供电,并控制线圈盘和风机切换不同的工作状态,从而完成电磁炉的加热过程。
电路板上一般设置有电源线400,电源线400与外部电源或者电磁炉的内置电源连接,以完成供电过程。由于电源线400在容置腔130内的走线过程会经过多个电子元件,电源线400易于电子元件之间相互影响,当电源线400发生晃动或移位时,会降低电源线400走线路径的准确性,影响电源线400的正常连接和供电,也会对电子元件的工作产生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在电磁炉的容置腔130内设置卡线装置200,以使位于容置腔130内部的电源线400通过卡线装置200固定在底壳100内,以保证电源线400在容置腔130内部的稳固性,从而确保其对电磁炉的用电元件的持续稳定供电。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卡线装置200包括第一限位件210和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件220。其中,两个第二限位件220均往背离底壳100的内底壁的方向延伸,即往面板300的方向延伸,以使两个第二限位件220及底壳100的内底壁共同围成用于卡设电源线400的卡线槽230,第一限位件210挡设在卡线槽230背离底壳100的内底壁的开口处。
具体固定时,先将底壳100内部的电源线400卡设在卡线槽230内,以限制电源线400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同时也减小了电源线400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继而将第一限位件210挡设在卡线槽230的顶部开口处,以对固定在卡线槽230内的电源线400在竖直方向上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电源线400卡固在两个第二限位件220、底壳100的内底壁以及第一限位件210共同围成的限位腔内,从而保证电源线400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该卡线槽230内。
本实施例通过在底壳100内设置上述结构的卡线装置200,提高了对电源线400的固定强度,避免从底壳100外部拖拽电源线400时,该电源线400从卡线槽230内脱出并被拖拽出底壳100,进而确保电源线400能够对底壳100内部的其他用电元件持续稳定供电。
该卡线装置200对各种型号的电源线400的匹配度和适用度较高,结构简单,有效提高了电磁炉的电源线400与底壳100之间的装配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卡线装置200不限于是对电磁炉的电源线进行固定。在其他示例中,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水壶、电饭煲、煎烤机、挂烫机等。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限位件210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大于或者等于电源线400的直径,以使卡设在卡线槽230内的电源线400能够与第一限位件210的内表面紧密抵接,从而使得该电源线400更加稳固地卡设在卡线槽230内。
具体实现时,该第一限位件210可以设置在第二限位件220的顶端且往卡线槽230的中心方向延伸的凸出部,通过该凸出部实现对固定在卡线槽230内的电源线400的抵挡,避免电源线400从卡线槽230的顶部脱出。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其中一个第二限位件220上形成凸出部,作为第一限位件210,也可以,在两个第二限位件220上均形成有凸出部,两个凸出部共同作为第一限位件210,对电源线400进行抵挡。
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限位件210还可以是板状件,该板状件盖设在卡线槽230的顶部开口处。可以理解的是,该板状件可以完全覆盖卡线槽230的顶部开口,也可仅覆盖卡线槽230的开口的一部分,此处不对板状件的覆盖面积进行限制,只要能够保证对电源线400起到竖直方向上的阻挡作用即可。本实施例具体是以该板状件覆盖卡线槽230的开口的一部分为例进行的说明。
板状件的设置,简化了第一限位件210的结构,从而提高了电磁炉的制作效率。装配时,作为第一限位件210的板状件的两端可以固定在底壳100的侧壁上,也可以如图2所示,第一限位件2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限位件220上,以使第一限位件210更加稳定地挡设在两个第二限位件220形成的卡线槽230的顶部开口处,提高了该卡线装置200的结构稳定性,从而确保对电源线400在竖直方向上的固定。
参照图5所示,该第一限位件210朝向底壳100的内底壁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紧固筋212,也即是说,该第一限位件210的内表面上形成有第一紧固筋212,这样,当第一限位件210挡设在电源线400的上方时,该第一紧固筋212与电源线400的表面紧密抵接,进一步增强了该卡线装置200对电源线400的卡固强度,使得电源线400在底壳100内更加稳固。
参照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一限位件210朝向面板300的表面即外表面上设置加强筋213,以增强该第一限位件210的机械强度,从而避免位于底壳100的外部的电源线400受到向上的作用力时第一限位件210向上弯折甚至折断的情况发生。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210具体在与第二限位件220连接时,可以在第一限位件210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211,在两个第二限位件220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211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221。装配时,将第一限位件210上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限位件220上的第二连接部221相互配合,以将第一限位件2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第二限位件220上。
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的相互配合,使得第一限位件210与第二限位件22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进一步保证该第一限位件210对卡设在两个第二限位件220之间的电源线400的抵挡作用,也使得第一限位件210与第二限位件220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进而提高了第一限位件210的装配效率。
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211可以为设置在第一限位件210两端的螺纹孔,相应地,第二连接部221为形成在第二限位件220的螺纹柱。
固定时,将第一限位件210两端的螺纹孔与第二限位件220上的螺纹柱对准,然后将紧固件穿设在螺孔内,即可实现对第一限位件210与第二限位件220的连接。其中,该紧固件可以是螺钉、铆钉或螺栓等。
上述连接方式在保证第一限位件210与第二限位件220的稳固连接的基础上,使得两者之间的装配更加方便快捷。另外,形成在第二限位件220上的螺纹柱的侧壁对电源线400在水平方向上也起到挤压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该电源线400在卡线槽230内的稳固性。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211还可以是设置在第一限位件210两端的卡件,第二连接部221是设置在第二限位件220上且与该卡件相匹配的卡槽。固定时,将卡件卡设在卡槽内,便可将第一限位件210的两端稳定固定在第二限位件220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21还可以是其他能够稳定连接的结构,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220可以是相对设置在底壳100的内底壁上的固定柱,两个固定柱与底壳100的内底壁共同形成用于卡设电源线400的卡线槽230。第一限位件21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固定柱上,以实现对电源线400在竖直方向上的抵挡。
进一步地,该固定柱可以直接设置为螺纹柱,以实现对第一限位件210的固定。
参照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二限位件220还可以为往底壳100的任意侧壁延伸的卡线筋,两个卡线筋相对设置,并与底壳100的内底壁共同围成用于卡设电源线400的卡线筋。可以理解的是,卡线筋的长度沿底壳100的内底壁的延伸方向延伸。
两个卡线筋相对设置可以是指两者的筋板面相对设置,两者的底部均与底壳100的内底壁连接,两者的顶部均朝向容置腔130的中心区域延伸。两个卡线筋的筋板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例如可以将两者的筋板面的延伸方向与底壳100的内底壁所在平面内设置为相互垂直,从而形成形状较为规整的卡线槽230,利于电源线400的卡入。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两个卡线筋的筋板面可以倾斜设置在底壳100的内底壁上,本实施例对卡线筋的筋板面与底壳100的内底壁的夹角并不加以限制。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限位件220设置为往底壳100的任意侧壁延伸的卡线筋,以增大卡线槽230的延伸长度,即增大电源线400与第二限位件2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两个卡线筋形成的卡线槽230对电源线400的固定效果。
具体实现时,两个卡线筋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小于或者等于电源线400的直径,以使电源线400的两侧与两个卡线筋紧密接触,从而进一步防止电源线400在两个卡线筋之间左右晃动而影响电源线400在底壳100内的稳固性。
其中,两个卡线筋均包括直线段222,两个直线段222相对设置,以卡固电源线400的一部分,保证该部分电源线400在底壳100内呈直线形走线。
通常,电源线400从底壳100的内壁上穿出容置腔130时,由于电源线400位于外部的部分与外界环境接触,极易受到外力的拉扯或者弯折,使得电源线400在底壳100的出线位置处发生磨损甚至断裂。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将两个卡线筋的直线段222相对设置在底壳100的出线位置附近,以使该位置附近的电源线400沿直线方向延伸,从而避免电源线400在出线位置发生弯折甚至断裂,从而进一步保证电源线400对电磁炉稳定供电。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两个卡线筋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连接在直线段222一端的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当电源线400的一部分卡固在两个直线段222之间时,该延伸段223的内壁会对电源线400伸出两个直线段222形成的卡线槽230的部分进行抵挡,以使伸出直线段222的部分固定在该延伸部223的内侧,从而避免伸出直线段222的部分电源线400对两个直线段222内卡设的电源线400的稳固性造成影响,进一步防止了该电源线400在卡线槽230内发生晃动或者移位,保证电源线400对电磁炉的稳定供电。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的图3中示出的该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包括一个。而在实际使用中,卡线槽230的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可以有多个,多个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可以首尾依次连通,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的弯折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的数量以及弯折方向并不加以限制,也不局限于附图示出。
当第一限位件2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1,两个卡线筋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21时,该第二连接部221具体可以设置在卡线筋的直线段222上。直线段222上设置第二连接部221更加方便,同时也使得第一限位件210在卡线筋上更加稳固。
再者,通过将第一限位件210设置在两个直线段222的上方,对沿直线方向延伸的电源线起到再次固定的作用,进一步保证该部分的电源线不会上下移动,从而保证当直线段222位于底壳100的出线位置附近时,位于该位置处的电源线不会发生断裂。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非直线型的延伸部223可以是弧线形。需要说明的是,基于电源线400在弯曲过程中,其弯曲部分为弧线形,因此将卡线槽230的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设置为弧线形,可以有效适应弯曲电源线400的形状,避免在卡设电源线400时,将电源线400的弯曲部分折断,保证电源线400结构的完整性。
继续参照图4所示,两个卡线筋中的其中一个包括连接在直线段222一端的延伸段223,延伸段223形成卡线槽230的外周侧,两个卡线筋中的另一个的直线段222形成卡线槽230的内周侧。
当电源线400卡设在卡线装置200内时,一部分卡设在两个直线段222之间,另一部分延伸出直线段222形成的卡线槽230。其中,延伸出直线段222的部分的外周侧得到延伸段223的抵挡,内周侧得到直线段222的抵挡,从而使得伸出两个直线段222的部分稳定夹持在其中一个卡线筋的延伸段223与另一个卡线筋的直线段222之间,从而防止伸出两个直线段222的部分电源线400在卡线槽230内发生左右移动,同时也保证该部分不会从卡线槽230内脱出。
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在两个卡线筋的直线段222的一端均延伸有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其中一个延伸段223作为卡线槽230的外周侧,另一个延伸段223作为卡线槽230的内周侧,使得伸出直线段222的部分电源线400稳定夹持在两个延伸段223之间,以保证该电源线400在卡线槽230内的稳固性。
参照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卡线筋对电源线400的卡固强度,本实施例还可以在两个卡线筋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紧固筋224,第二紧固筋224的端部朝卡线槽230的中心方向凸起。
当电源线400卡固在两个卡线筋之间时,位于卡线筋上的第二紧固筋224与电源线400的侧壁紧密抵接,从而在两个卡线筋之间对电源线400形成有针对性的点或线接触固定,提高了电源线400在卡线槽230内的稳固性。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第二紧固筋224的数量可以有多个,多个第二紧固筋224可以沿着卡线筋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本实施例对第二紧固筋224的数量以及同一卡线筋上的相邻第二紧固筋224之间的间距并不加以限制。
本实施例在底壳100的内壁上形成有引线孔(图中未示出),引线孔连通卡线槽230与底壳100的外部,以将电源线400从卡线槽230引出至底壳100的外部。
当电磁炉需要工作时,电源线400需要穿过底壳100并引至底壳100的外部,此时底壳100上设置有连通卡线槽230和底壳100外部的引线孔,便于电源线400引出。当电源线400引至底壳100的外部后,还会受到外部作用力的影响发生晃动,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卡线装置200还能够避免电源线400被外部作用力拖拽出容置腔130,保证电源线400在底壳100内的设置稳定性。
另外,为了避免电源线400与引线孔的孔边缘发生摩擦或弯折,可以将上述卡线槽的直线段部分靠近该引线孔设置,以使位于引线孔附近的电源线呈直线形走线,从而保证电源线400更加稳定地经引线孔引出底壳100的外部。
本实施例中,卡线装置200可以设置在靠近底壳100的引线孔附近,当然,也可以设置在容置腔130的其他位置上,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100)和设置在所述底壳(100)内的卡线装置(200);
所述卡线装置(200)包括第一限位件(210)和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件(220);
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220)均往背离所述底壳(100)的内底壁的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220)及所述底壳(100)的内底壁共同围成用于卡设电源线(400)的卡线槽(230),所述第一限位件(210)挡设在所述卡线槽(230)背离所述底壳(100)的内底壁的开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10)与所述底壳(100)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源线(400)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10)为板状件,且所述板状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2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10)朝向所述底壳(100)的内底壁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紧固筋(2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1),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220)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2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为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件(210)两端的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部(221)为形成在所述第二限位件(220)的螺纹柱。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220)为往所述底壳(100)的任意侧壁延伸的卡线筋,两个所述卡线筋之间的间距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电源线(400)的直径;
两个所述卡线筋均包括直线段(222),两个所述直线段(222)相对设置;
两个所述卡线筋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直线段(222)一端的非直线型的延伸段(22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1),两个所述卡线筋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相匹配的第二连接部(221);
所述第二连接部(221)设置在所述卡线筋的直线段(222)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卡线筋中的其中一个包括连接在所述直线段(222)一端的延伸段(223),所述延伸段(223)形成所述卡线槽(230)的外周侧,两个所述卡线筋中的另一个的直线段(222)形成所述卡线槽(230)的内周侧;
两个所述卡线筋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紧固筋(224),所述第二紧固筋(224)的端部朝所述卡线槽(230)的中心方向凸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0)的内壁上形成有引线孔,所述引线孔连通所述卡线槽(230)与所述底壳(100)的外部,以将所述电源线(400)从卡线槽(230)引出至底壳(100)的外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02098.2U CN210624606U (zh) | 2019-09-25 | 2019-09-25 | 电磁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602098.2U CN210624606U (zh) | 2019-09-25 | 2019-09-25 | 电磁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24606U true CN210624606U (zh) | 2020-05-26 |
Family
ID=70751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602098.2U Active CN210624606U (zh) | 2019-09-25 | 2019-09-25 | 电磁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24606U (zh) |
-
2019
- 2019-09-25 CN CN201921602098.2U patent/CN2106246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141112B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624606U (zh) | 电磁炉 | |
CN21563737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0035602U (zh) | 家用电器 | |
CN21568666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1155149U (zh) | 烹饪锅具 | |
CN21577723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2227127U (zh) | 炉具 | |
CN211432249U (zh) | 烹饪锅具 | |
CN212930109U (zh) | 防线窜动结构 | |
CN216166913U (zh) | 外壳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909884U (zh) | 发热组件、上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215777411U (zh) | 上盖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3551274U (zh) | 煲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5777408U (zh) |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0229300U (zh) | 烹饪箱体和烹饪器具 | |
CN21140863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6744489U (zh) |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 |
CN21355118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6897411U (zh) | 烹调器和烹饪器具 | |
CN208909899U (zh) | 煎烤机及其烤盘组件 | |
CN21459544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735249U (zh) | 容纳组件和家电设备 | |
CN210095443U (zh) | 一种烹饪电器 | |
CN217066039U (zh) | 锅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