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7284U -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7284U
CN210607284U CN201921226071.8U CN201921226071U CN210607284U CN 210607284 U CN210607284 U CN 210607284U CN 201921226071 U CN201921226071 U CN 201921226071U CN 210607284 U CN210607284 U CN 2106072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quantum well
blue light
gan
ing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2607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文樑
李国强
孔德麒
杨昱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92122607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72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72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72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所述探测器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衬底、缓冲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和金属层电极,缓冲层为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AlN层、AlGaN层和GaN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为在缓冲层上依次交替生长的GaN层和InGaN层,交替生长的周期为6~8,GaN层的厚度为12~15 nm,InGaN层的厚度为3~5nm。通过优化探测器件的芯片参数,提升了蓝光波段的量子效率;在探测芯片表面进行蓝光增敏微纳结构设计,有效降低表面对蓝光的反射损耗,增强蓝光谐振吸收,实现高灵敏度高带宽探测。

Description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见光探测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量子阱(MQW)蓝光探测器。
背景技术
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拥有优良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机械性能,因此,Ⅲ族氮化物光电器件和功率器件得到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究热点之一的InGaN材料拥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它的电子迁移率高、热稳定性好、化学稳定性好。可以通过调整合金中 In的组分,实现禁带宽度从 3.4 eV到 0.7 eV的连续调节,从而使得InGaN探测器能够实现覆盖整个可见光波段的连续探测,相比光电倍增管,InGaN探测器具有体积小、易携带、易集成、击穿电场高(> 1MV/cm)、工作电压低、节能环保、无需滤光系统等优势。
虽然InGaN基探测器材料生长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商品转化。制约InGaN探测器发展和应用的根本问题是材料质量问题。一方面,由于InGaN和Si衬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晶格失配(>16.9%),因此在InGaN外延层中也容易产生较高密度的位错。另一方面,由于InGaN材料容易发生分相,特别In组分越高越容易发生分相。同时,在GaN材料上生长InGaN,由于InGaN与GaN之间存在晶格失配,随着厚度增加会发生弛豫,产生缺陷,这些都可以作为俘获载流子。从而降低载流子输运特性,导致InGaN探测器的量子效率下降,影响响应速和灵敏度等。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采用GaN/InGaN多量子阱材料制备蓝光探测器。其具有以下突出优势:一,GaN/InGaN MQW具有超晶格结构,InGaN厚度较低,材料未弛豫,可减少缺陷产生,材料质量更好;二,直接生长InGaN较为困难,易发生相分离。采用GaN/InGaN MQW由于InGaN薄膜厚度较低,减少相分离,提高InGaN材料的晶体质量,从而获得高性能蓝光探测器,具有量子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和灵敏度高等优点,经测试,响应时间由500 ms缩短为300 ms;三,通过在缓冲层上依次交替生长的GaN层和InGaN层,交替生长6~8个周期,将GaN层的厚度控制在12~15 nm,InGaN层的厚度控制在3~5nm,使InGaN表面有更多的富In团簇,使GaN/InGaN多量子阱材料制备蓝光探测器有更高的量子效率;四,通过AlN/AlGaN/GaN缓冲层,过滤位错,释放应力,使缺陷密度由109减小到106,使生长的InGaN材料质量更好;五,通过Ti/Ni/Au金属层,制作肖特基接触电极,暗电流由10-6A减小到10-7A,增强载流子注入效率,减小漏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至少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衬底、缓冲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和金属层电极,缓冲层为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AlN层、AlGaN层和GaN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为在缓冲层上依次交替生长的GaN层和InGaN层,交替生长的周期为6~8,GaN层的厚度为12~15 nm,InGaN层的厚度为3~5nm。
优选地,衬底为Si衬底。
优选地,AlN层、AlGaN层和GaN层的厚度分别为300~400 nm、600~700 nm、3~4 μm。
优选地,金属层电极的形状为叉指电极;金属层电极为Ti/Ni/Au金属层,Ti/Ni/Au金属层为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Ti金属层、Ni金属层和Au金属层,Ti金属层的厚度为20~30nm、Ni金属层的厚度为100~110nm,Au金属层的厚度为100~110n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制备所述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 MOCVD方法在衬底上生长缓冲层,再在缓冲层上生长InGaN /GaN多量子阱层;
(2)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上进行光刻,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上表面匀胶、烘干、曝光、显影和氧离子处理,确定电极形状,并通过蒸镀工艺将金属层电极蒸镀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上表面。
优选地,采用MOCVD方法在衬底上从下到上依次外延生长AlN层、AlGaN层和GaN层的温度分别为1100~1200℃、1100~1200℃和1000~1150℃。
优选地,采用MOCVD方法在缓冲层上生长GaN/InGaN多量子阱层的温度为600~750℃。
优选地,烘干时间为40~50 s,曝光时间为5~10 s,显影时间为40~50 s,氧离子处理时间为2~3 min。
优选地,金属层电极的蒸镀速率为0.23~0.28 nm/min。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在蓝光探测中的应用。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先采用 MOCVD 高温外延方法在Si衬底上生长AlN/AlGaN/GaN缓冲层,再结合 MOCVD低温外延方法,在缓冲层上生长GaN/InGaN多量子阱层,再通过光刻蒸镀工艺,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上制作Ti/Ni/Au金属层电极,实现了GaN/InGaN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省时高效以及能耗低的特点,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实现通过GaN/InGaN多量子阱层,实现在蓝光波段的高速响应;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蓝光探测器与阵列结构,有效提高响应速度。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通过优化探测器件的芯片参数,使所得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在蓝光波段拥有较高的量子效率;在探测芯片表面进行蓝光增敏微纳结构设计,有效降低表面对蓝光的反射损耗,增强蓝光谐振吸收,实现高灵敏度高带宽探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电极结构的俯视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1所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X射线衍射图谱;
图4为实施1所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透射电镜俯视图像;
图5为实施例1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PL曲线图;
图6为实施例1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光电流曲线图;
图7为实施例1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暗电流曲线图;
图1中,1-衬底;2-缓冲层;3-GaN/InGaN多量子阱层;4-金属层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如图1所示,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衬底1、缓冲层2和GaN/InGaN多量子阱层3,GaN/InGaN多量子阱层3的上表面连接金属层电极4,缓冲层2为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AlN层、AlGaN层和GaN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为在缓冲层2上依次交替生长的GaN层和InGaN层,交替生长的周期为6,GaN层的厚度为12 nm,InGaN层的厚度为3 nm。
衬底1为Si衬底;AlN层、AlGaN层和GaN层的厚度分别为300 nm、600 nm、3μm。
如图2所示,电极的形状为叉指电极,金属层电极4为Ti/Ni/Au金属层,Ti/Ni/Au金属层为从下到上排布的Ti金属层、Ni金属层和Au金属层,Ti金属层的厚度为20 nm,Ni金属层的厚度为100 nm,Au金属层的厚度为100 nm。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制备所述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 MOCVD方法在衬底1上生长缓冲层2,再在缓冲层2上生长InGaN /GaN多量子阱层3;
(2)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进行光刻,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表面匀胶、烘干、曝光、显影和氧离子处理,确定电极形状,并通过蒸镀工艺将金属层电极4蒸镀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表面。
采用MOCVD方法在衬底1上从下到上依次外延生长AlN层、AlGaN层和GaN层的温度分别为1100 ℃、1100 ℃和1000 ℃。
采用MOCVD方法在缓冲层2上生长GaN/InGaN多量子阱层3的温度为600 ℃。
烘干时间为40 s,曝光时间为5 s,显影时间为40 s,氧离子处理时间为2 min。
金属层电极4的蒸镀速率为0.23 nm/min。
将本实施例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进行测试。
图3为本实施例所得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看出各薄膜层峰位都十分明显。通过与标准各个峰比对,测试峰与标准峰基本重合。可见通过MOCVD 技术,在Si衬底上生长出质量较好的AlN/AlGaN/GaN缓冲层,并在缓冲层上生长出质量较好GaN/InGaN多量子阱层,并且InGaN表面有更多的富In团簇。
图4为本实施例所得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透射电镜俯视图像,可以清楚看到通过MOCVD 技术,在缓冲层上生长出均匀且周期好的GaN/InGaN多量子阱层,并且InGaN表面有更多的富In团簇。
图5为本实施例所得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PL曲线。由曲线可看出,在450 nm处有极为显著的波峰。说明该探测器在蓝光波段拥有更高的量子效率,因此在蓝光波段拥有高速的响应。
图6为本实施例所得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光电流曲线。由曲线可看出,在450 nm处,光电流为0.0712 A。说明该探测器在蓝光波段拥有更高的量子效率以及较高的灵敏度。
图7为本实施例所得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暗电流曲线,由图可见,制作电极为肖特基接触,暗电流达到10-7A,说明载流子注入效率高,该探测器外延在蓝光波段拥有高速的响应。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如图1所示,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衬底1、缓冲层2和GaN/InGaN多量子阱层3,GaN/InGaN多量子阱层3的上表面连接金属层电极4,缓冲层2为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AlN层、AlGaN层和GaN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为在缓冲层2上依次交替生长的GaN层和InGaN层,交替生长的周期为7,GaN层的厚度为13 nm,InGaN层的厚度为4 nm。
衬底1为Si衬底;AlN层、AlGaN层和GaN层的厚度分别为350 nm、650 nm、3.5μm。
如图2所示,金属层电极4为Ti/Ni/Au金属层,Ti/Ni/Au金属层为从下到上排布的Ti金属层、Ni金属层和Au金属层,Ti金属层的厚度为25 nm,Ni金属层的厚度为105 nm,Au金属层的厚度为105 nm。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制备所述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 MOCVD方法在衬底1上生长缓冲层2,再在缓冲层2上生长InGaN /GaN多量子阱层3;
(2)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进行光刻,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表面匀胶、烘干、曝光、显影和氧离子处理,确定电极形状,并通过蒸镀工艺将金属层电极4蒸镀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表面。
采用MOCVD方法在衬底1上从下到上依次外延生长AlN层、AlGaN层和GaN层的温度分别为1150 ℃、1150 ℃和1050 ℃。
采用MOCVD方法在缓冲层2上生长GaN/InGaN多量子阱层3的温度为700 ℃。
烘干时间为45 s,曝光时间为7 s,显影时间为47 s,氧离子处理时间为2.5 min。
金属层电极4的蒸镀速率为0.25 nm/min。
将本实施例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进行测试。
本实施例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相关性能和实施例1相似,相关性能参数可参照实施例1的相应附图。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如图1所示,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衬底1、缓冲层2和GaN/InGaN多量子阱层3,GaN/InGaN多量子阱层3的上表面连接金属层电极4,缓冲层2为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AlN层、AlGaN层和GaN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为在缓冲层2上依次交替生长的GaN层和InGaN层,交替生长的周期为8,GaN层的厚度为15 nm,InGaN层的厚度为5 nm。
衬底1为Si衬底;AlN层、AlGaN层和GaN层的厚度分别为400 nm、700 nm、4μm。
如图2所示,金属层电极4为Ti/Ni/Au金属层,Ti/Ni/Au金属层为从下到上排布的Ti金属层,Ni金属层和Au金属层,Ti金属层的厚度为30 nm,Ni金属层的厚度为110 nm,Au金属层的厚度为110 nm。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制备所述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 MOCVD方法在衬底1上生长缓冲层2,再在缓冲层2上生长InGaN /GaN多量子阱层3;
(2)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进行光刻,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表面匀胶、烘干、曝光、显影和氧离子处理,确定电极形状,并通过蒸镀工艺将金属层电极4蒸镀在GaN/InGaN多量子阱层3上表面。
采用MOCVD方法在衬底1上从下到上依次外延生长AlN层、AlGaN层和GaN层的温度分别为1200 ℃、1200 ℃和1150 ℃。
采用MOCVD方法在缓冲层2上生长GaN/InGaN多量子阱层3的温度为750 ℃。
烘干时间为50 s,曝光时间为10 s,显影时间为50 s,氧离子处理时间为3 min。
金属层电极4的蒸镀速率为0.28 nm/min。
将本实施例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进行测试。
本实施例制备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的相关性能和实施例1相似,相关性能参数可参照实施例1的相应附图。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所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衬底、缓冲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和金属层电极,缓冲层为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AlN层、AlGaN层和GaN层,GaN/InGaN多量子阱层为在缓冲层上表面依次交替生长的GaN层和InGaN层,交替生长的周期为6~8,GaN层的厚度为12~15 nm,InGaN层的厚度为3~5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衬底为Si衬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缓冲层中AlN层的厚度为300~400 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缓冲层中AlGaN层的厚度为600~700 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缓冲层中GaN层的厚度为3~4 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金属层电极的形状为叉指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金属层电极为Ti/Ni/Au金属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Ti/Ni/Au金属层为从下到上依次排布的Ti金属层、Ni金属层和Au金属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其特征在于,Ti金属层的厚度为20~30nm,Ni金属层的厚度为100~110nm,Au金属层的厚度为100~110nm。
CN201921226071.8U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 Active CN2106072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6071.8U CN210607284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6071.8U CN210607284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7284U true CN210607284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694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26071.8U Active CN210607284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728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9628A (zh) * 2019-07-31 2019-11-1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9628A (zh) * 2019-07-31 2019-11-1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1018307A1 (zh) * 2019-07-31 2021-02-0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18307A1 (zh)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224198B (zh) 一种2DWS2/InGaN II型异质结自驱动蓝光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1018261A1 (zh) Si衬底InGaN可见光探测器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WO2023045172A1 (zh) 一种碳化钛/InGaN异质结蓝光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10607284U (zh) 一种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
WO2022218141A1 (zh) 结合嵌入电极与钝化层结构的 InGaN/GaN 多量子阱蓝光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12011003U (zh) 一种Si衬底InGaN可见光探测器
CN114267747A (zh) 具有金属栅结构的Ga2O3/AlGaN/GaN日盲紫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34117B (zh) 基于n-GaN/p-GaSe/石墨烯异质结的自驱动超宽光谱光电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CN111354629B (zh) 一种用于紫外LED的AlN缓冲层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10335904B (zh) 一种插入AlInGaN势垒层结构的InGaN/GaN多量子阱太阳能电池
CN106409958A (zh) 基于石墨衬底的倒装三结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72293B (zh) 一种二硒化钼/InGaN多光谱光电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19800871U (zh) 一种2D h-BN/AlGaNⅡ型异质结自驱动紫外光探测器
CN219040493U (zh) 一种2D Ga2S3/GaN II型异质结自驱动紫外光探测器
CN114899263B (zh) 一种InGaN/GaN超晶格结构太阳能电池外延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19800878U (zh) 一种p-GeS2/AlGaN/n-AlGaN II型异质结自驱动紫外光探测器
CN210805799U (zh) 一种Si衬底GaSe可见光探测器
CN110504334A (zh) 一种高In组分的InGaN/GaN多量子阱太阳能电池
JP6004429B2 (ja) 単結晶SiGe層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
CN116190497B (zh) 一种基于强耦合MoS2/MoO3异质结光电探测器的制备方法
CN113675284B (zh) 基于半极性超晶格结构的宽波段紫外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88856A (zh) 一种2D GaS/AlGaN II型异质结自驱动紫外光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0690311B (zh) 一种Si衬底GaSe可见光探测器及制备方法
CN115458626A (zh) 2D GaS/GaN II型异质结自驱动紫外光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