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81002U - 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81002U
CN210581002U CN201920922340.8U CN201920922340U CN210581002U CN 210581002 U CN210581002 U CN 210581002U CN 201920922340 U CN201920922340 U CN 201920922340U CN 210581002 U CN210581002 U CN 2105810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core
atomizing
core structure
core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223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毅
杜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L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D Grou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D Group Ltd filed Critical ALD Grou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223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810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810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810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der Metallurg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该雾化芯结构包括雾化芯和两个导电引脚;所述雾化芯由食品级多孔金属材料制成,并呈整体导电的多孔块状设置;两个导电引脚,分别与所述雾化芯的外表面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雾化芯具有发热均匀、强度高、便于加工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如今,电子雾化器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雾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其使用原理是通过雾化器,将雾化液变成蒸汽,然后被用户吸入,其核心元件之一是用于将雾化液渗入然后加热雾化形成蒸汽的雾化芯。然而。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电子雾化器中的雾化芯主要是通过螺旋形的金属发热丝与多孔陶瓷材料经成型、烧结等工序制作而成,这种传统的雾化芯在加热时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金属与陶瓷属于两种材质,其导热系数相差较远,故当金属丝作为发热体发热时,就会造成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两种材料存在温度梯度的现象,从而导致雾化液的雾化程度不一致,甚至可能出现糊味,使得用户体验口感欠佳;第二、目前的金属发热丝通常靠金属引线与供电电池连接,而金属引线在陶瓷烧结过程中由于经过了一定程度的高温氧化,故存在韧性变差的情况,这就使得金属引线在组装或者使用过程中存在断裂风险,导致产品功能失效;第三、多孔陶瓷受气孔率及烧结温度的影响其强度普遍较低,遇到大压力或者剧烈震荡时会有开裂的风险,同时多孔陶瓷通常是模具成型,不可通过后续加工实现结构变化,如遇结构设计变动时,会造成整批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雾化芯结构,其旨在解决现有的雾化芯发热不均匀、强度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雾化芯结构,包括:
雾化芯,所述雾化芯由食品级多孔金属材料制成,并呈整体导电的多孔块状设置;以及,
两个导电引脚,分别与所述雾化芯的外表面连接。
可选地,所述雾化芯的孔隙率范围为40%~50%,孔径大小范围10~20um。
可选地,所述雾化芯和两个所述导电引脚通过碰焊连接。
可选地,所述雾化芯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覆在所述雾化芯的外周边缘。
可选地,所述密封圈的内环面向内凹设有环状嵌槽,所述雾化芯的外周边缘嵌置于所述嵌槽中。
可选地,所述密封圈的材质为耐高温弹性材料。
可选地,所述密封圈的沿径向的厚度为0.5~1.5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电池部和雾化部,所述的雾化部包括用于容纳雾化液的容器,用于气流和/或气雾通过的气流通道,以及如前所述雾化芯结构,所述雾化芯内置于所述容器中,两个所述导电引脚分别与所述电池部的正负电极电性连接通。
可选地,所述雾化芯结构将所述容器的内腔分隔为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以及用于加热雾化渗入所述雾化芯的雾化液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雾化芯结构位于所述容器的内腔的下部。
基于此结构设计,由于本雾化芯是一种由食品级金属材料制成的多孔块状物体,同时具有金属的导电性能、发热性能、机械加工性能,以及多孔材料对液体的吸附导入性能,此外,食品级材质也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因此,相对于目前常见的主要由多孔陶瓷和金属发热丝组成的传统型雾化芯,本新型雾化芯在加热时,一方面由于是成分均一的金属材料,故可实现整体均匀发热,而不会出现当两种材料时存在的温度梯度现象,而且雾化芯的多孔结构也能顺利使得雾化液能够进入雾化芯的孔隙中,从而完成导液加热雾化的功能;另一方面,本雾化芯相对于传统的强度低易开裂的多孔陶瓷材料来说,其本体是强度高且坚韧的金属材料,故在遇到大压力或者剧烈震荡时,其开裂的风险将大大降低,而且,本雾化芯还可以像普通金属材料一样,能够进行后续的机械加工,以获得满意的结构形态,从而不会造成因结构设计变动而整批报废的现象出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器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结构中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电池部 200 雾化部
210 容器 220 气流通道
211 储液腔 212 加热腔
230 雾化芯结构 231 雾化芯
232 导电引脚 233 密封圈
240 雾化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芯结构和具有该雾化芯结构的电子雾化器。
请参阅图1和图2,本雾化芯结构230包括雾化芯231以及两个导电引脚232,其中,雾化芯231由食品级多孔金属材料制成,并呈整体导电的多孔块状设置;两个导电引脚232则分别与雾化芯231的外表面连接。
本雾化芯231主要适用于电子雾化器,该电子雾化器包括电池部100和雾化部200,雾化部200包括用于容纳雾化液240的容器210,用于气流和/或气雾通过的气流通道220,以及前述的雾化芯231,本雾化芯231内置于用于容纳雾化液240的容器210中,并与电池部100的正负电极电性连通,这样,就能实现雾化芯231通电后发热,进而可将渗入雾化芯231孔隙中的雾化液240加热雾化,雾化产生的蒸汽即可通过与雾化芯231连通的气流通道220进入吸嘴,被用户吸食,在此,吸嘴(未图示)可以是与雾化部200一体设置,为雾化部200的一部分,或者,吸嘴为另一单独结构。此外,雾化芯优选由主要成分为304不锈钢的多孔金属材料制成。
基于此结构设计,通过本雾化芯的制造工艺制成的雾化芯231,是一种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多孔块状物体,同时具有金属的导电性能、发热性能、机械加工性能,以及多孔材料对液体的吸附导入性能,此外,食品级材质也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因此,相对于目前常见的主要由多孔陶瓷和金属发热丝组成的传统型雾化芯,本新型雾化芯231在加热时,一方面由于是成分均一的金属材料,故可实现整体均匀发热,而不会出现当两种材料时存在的温度梯度现象,而且雾化芯231的多孔结构也能顺利使得雾化液240能够进入雾化芯231的孔隙中,从而完成导液加热雾化的功能;另一方面,本雾化芯231相对于传统的强度低易开裂的多孔陶瓷材料来说,其本体是强度高且坚韧的金属材料,故在遇到大压力或者剧烈震荡时,其开裂的风险将大大降低,而且,本雾化芯231还可以像普通金属材料一样,能够进行后续的机械加工,以获得满意的结构形态,从而不会造成因结构设计变动而整批报废的现象出现。
请参阅图1,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芯结构230将容器210的内腔分隔为用于存储雾化液240的储液腔211,以及用于加热雾化渗入雾化芯231的雾化液240的加热腔212,加热腔212与气流通道220连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雾化芯231的上表面为吸液面,雾化液240从该吸液面吸入雾化芯231的孔隙中,然后逐渐向下渗透,并经通电后发热的雾化芯231加热,在加热腔212内形成蒸汽,最后蒸汽依次从加热腔212、位于雾化芯231一侧的且两端分别连通加热腔212和气流通道220的连通管道、气流通道220、以及吸嘴,最后被使用者吸食。
在此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获得较好的导液效果,雾化芯231的孔隙率范围为40%~50%,孔径大小范围10~20um。且进一步地,雾化芯结构230优选位于容器210的内腔的下部,以获得较大空间的储液腔211,存储更多的雾化液240。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芯231和两个导电引脚232通过碰焊连接。在此,之所以采用高温碰焊连接而不使用焊料的方式,除了普通焊料不耐高温,在本产品中焊接效果不够好之外,主要还因为焊料的使用会对雾化芯231的成分造成污染,焊料中的有害成分可能会在加热过程中混入雾化液240雾化后的蒸汽中,人体吸食后这种含有害物质的蒸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请参阅图1,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芯231还包括密封圈233,密封圈233包覆在雾化芯231的外周边缘。具体地,密封圈233的内环面向内凹设有环状嵌槽,雾化芯231的外周边缘嵌置于嵌槽中,这样,通过密封圈233与容器210内壁面的抵接,就可以防止储液腔211中的雾化液240从雾化芯231和容器210内壁面之间的缝隙漏入加热腔212中,而不会经过雾化芯231充分加热雾化的情况发生。且进一步地,为取得较好的防漏效果,密封圈233的沿径向的厚度优选为0.5~1.5mm。
在此,密封圈233的材质优选为耐高温弹性材料,例如耐高温型硅胶等。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选用其他弹性塑胶材料制作密封圈233,但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耐高温型硅胶具有耐高温且无毒害、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故优选使用在本雾化芯结构230中。
下面详细说明本雾化芯231的制作工艺,该雾化芯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按比例配置好的合金粉原料混合均匀,并切割造粒制成造粒料;
S20、将造粒料倒入注射机中,并注射成型雾化芯坯体;
S30、将雾化芯坯体在脱脂炉中加热脱脂形成雾化芯半成品;
S40、将雾化芯半成品放入烧结炉中烧结形成多孔块状的雾化芯231。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合金粉原料包括金属合金粉、造孔剂和粘结剂,其中,金属合金粉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35-68%,造孔剂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25-50%,余量为粘结剂。在此,金属合金粉为构成本金属多孔材料的主体;造孔剂是指使材料中增加孔洞结构的添加剂,在加热时易分解为气体而从材料中溢出产生孔洞结构;粘接剂主要用于将各种配料粉体粘接以便于后续成型。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合金粉为304不锈钢合金粉,造孔剂为NaCl或BaCl2中的至少一种,粘结剂为石蜡。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金属合金粉还可以是其他金属材质粉,但在本实用新型中,304不锈钢为食品级不锈钢,更加适用于制作这种加热产生吸食入人体的蒸汽的雾化芯231,以更有利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进一步地,为获得合适的孔隙度以及孔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304不锈钢合金粉的粒度大小范围优选为20-100μm,造孔剂的粒度大小范围优选为50-100μm。
具体地,当金属合金粉为304不锈钢合金粉时,最终制成的雾化芯231包括以下成分:质量占比范围为18-20%的Cr、质量占比范围为8-11%的Ni、质量占比范围≤2.00%的Mn、质量占比范围≤0.08%的C、质量占比范围≤1.00%的Si,余量为Fe。在此优选成分范围内,本雾化芯231可获得较好的导液雾化性能,而且还可以通过材料成分的变化来调节雾化芯231的阻值,以适应不同的设计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步骤S10包括以下分步骤:
S11、将混练造粒一体机的料斗预热至100~120℃;
S12、将配置好的合金粉原料投入混练造粒一体机的料斗中,搅拌混合2~3小时以将合金粉原料中的各配料混合均匀;
具体地,可将不锈钢合金粉、造孔剂和石蜡按照前述比例准确称重20kg,然后将所有原料投入到混练造粒一体机的料斗中,此时,已预热至100~120℃的料斗将加速石蜡的融化,进而有利于各配料的混合均匀。
S13、将混合均匀的合金粉原料输送至混练造粒一体机的造粒装置部分,以切割造粒制成造粒料。其中,切割造粒制成的造粒料直径通常在2-6mm的范围之内,平均为5mm左右。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步骤S20包括以下分步骤:
S21、造粒料在注射机的料筒内被加热至100~120℃,形成具有流变性的塑性料;
S22、将塑性料在0.4~0.7MPa的注射压力下注入模具中,再经冷却形成雾化芯坯体。
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成型方式,例如但不限于模具压铸成型等,但本实施例中的注射成型方式还具有成型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30包括:将雾化芯坯体在脱脂炉中,以600-700℃的温度加热2~3小时。在此,该步骤的脱脂工序是为了除去例如石蜡等粘接剂,当然还可以通过加热去除塑胶杂质等,从而避免有害物质残留在雾化芯半成品中,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40包括:将雾化芯半成品放在可控气氛或真空的烧结炉中,以1000~1200℃的温度加热2~3小时。在此,在烧结炉中采用可控气氛或真空,是为了防止金属材质的雾化芯半成品在烧结过程中产生氧化,其中,可控气氛具体可以是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等,在烧结过程中,不锈钢合金粉的各个颗粒加热融合连接,同时,造孔剂受热分解成气体溢出,最终形成多孔结构。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实际用于烧结的时间通常为2个小时,但整个烧结工艺还包括烧结炉的升温、保温、以及产品烧结后的降温等过程,这些过程加起来会耗时约30小时左右。
进一步地,在烧结完成之后,还可以对雾化芯231进行形状加工,由于本雾化芯231为多孔的金属块,故可以很便利的利用机械工具加工成预设形状。在加工完成后,还可以对加工后的产品进行超声波清洗,以去除前述步骤和加工过程中进入本雾化芯231孔隙的灰尘杂质等,最后,将清洗干净的雾化芯231烘干后即可得到成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芯,所述雾化芯由食品级多孔金属材料制成,并呈整体导电的多孔块状设置;以及,
两个导电引脚,分别与所述雾化芯的外表面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的孔隙率范围为40%~50%,孔径大小范围10~20u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和两个所述导电引脚通过碰焊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覆在所述雾化芯的外周边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的内环面向内凹设有环状嵌槽,所述雾化芯的外周边缘嵌置于所述嵌槽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的材质为耐高温弹性材料。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的沿径向的厚度为0.5~1.5mm。
8.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部和雾化部,所述的雾化部包括用于容纳雾化液的容器,用于气流和/或气雾通过的气流通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雾化芯结构,所述雾化芯内置于所述容器中,两个所述导电引脚分别与所述电池部的正负电极电性连接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结构将所述容器的内腔分隔为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以及用于加热雾化渗入所述雾化芯的雾化液的加热腔,所述加热腔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结构位于所述容器的内腔的下部。
CN201920922340.8U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Active CN2105810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22340.8U CN210581002U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22340.8U CN210581002U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81002U true CN210581002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01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22340.8U Active CN210581002U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810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1587A (zh) * 2021-03-18 2022-05-10 北京温致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输出结构及电子雾化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1587A (zh) * 2021-03-18 2022-05-10 北京温致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输出结构及电子雾化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1344B (zh) 多孔陶瓷材料、多孔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53686A (zh) 电子烟用多孔陶瓷、含该多孔陶瓷的雾化芯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86399B (zh) 一种带迂回内流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2089104A (zh) 一种雾化芯的制造工艺和电子雾化器
CN111792922A (zh) 一种高还原多孔陶瓷雾化芯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07989B (zh) 异形复杂零件的注射成形方法
CN113480327A (zh) 雾化芯、多孔陶瓷及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CN1717293A (zh) 焊锡处理用烙铁头及其制造方法,使用该烙铁头的电烙铁以及电热吸锡烙铁
CN109128186A (zh) 一种内镜黏膜剥离术电刀头及其制备方法
CN210581002U (zh) 一种雾化芯结构和电子雾化器
CN215992757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06975753A (zh) 一种金属材料薄壁结构零件的3d打印加工方法
CN109590473B (zh) 一种多孔钛基给药雾化芯以及雾化用发热组件的制备方法
CN107335195A (zh) 一种高尔夫球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09807320A (zh) 一种3dp法制备高温镍基合金多孔材料的方法及后处理工艺
CN113511910A (zh) 一种多孔陶瓷发热体的制备方法及多孔陶瓷发热体
CN113429217A (zh) 多孔陶瓷基体的制备方法及雾化芯、雾化器、电子烟
CN109702204A (zh) 一种外径小于等于1mm的420不锈钢活体取样钳及其MIM制备工艺
CN114451585A (zh) 雾化芯及其制备方法、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07537242A (zh) 一次成型塑烧过滤板及加工模具
CN113754459B (zh) 一种一次性高温烧结制备陶瓷雾化芯的方法
CN114149248B (zh) 多孔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热组件、雾化器和电子烟
CN104476653A (zh) 一种多孔铌制件的3d打印制造方法
JPS59229403A (ja) 金属焼結部材の製造法および射出成形用バインダ−
CN111151741B (zh) 包浆法间接金属3d打印生坯钎涂和/或熔结后处理改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the first floor, second floor, third floor, fourth floor and fifth floor of workshop B, No. 2, Gongye Third Road, Langxi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he workshop 4-3, tongfuyu Industrial Zone, Aiqun Road, Shangwu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has a business place to engage in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uolin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3rd floor, building 2, Lany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angtou Avenue, No.2 factory building B, Shixi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uolineng Electronic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workshop B, No.2, Gongye 3rd road, Langxi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uolin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3rd floor, building 2, Lany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angtou Avenue, No.2 factory building B, Shixi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uolineng Electronic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workshop B, No.2, Gongye 3rd road, Langxi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uolin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B, No.2, Gongye 3rd road, Langxi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uoline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