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78687U - 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 Google Patents

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78687U
CN210578687U CN201922209518.7U CN201922209518U CN210578687U CN 210578687 U CN210578687 U CN 210578687U CN 201922209518 U CN201922209518 U CN 201922209518U CN 210578687 U CN210578687 U CN 2105786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phone
collision
corner protector
corner
fa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0951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茂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ld Tar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ld Tar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ld Tar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ld Tar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0951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786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786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7868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以弹性软质工程塑料模塑成型为一近直角状造型的半开放罩体,罩体具有第一防撞部及两第二防撞部的结构。防摔护角贴黏于移动电话的四外角隅处,使各第一防撞部罩套凸出于移动电话的四角外侧,各该两第二防撞部平行浮凸于移动电话正、反侧面,当移动电话于不慎自高处落地时,可通过第一防撞部及第二防撞部给予移动电话全方位的保护,使机身与镜头不会因碰撞而刮伤或磨伤。

Description

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移动电话保护套防摔护角,尤指一种装设于移动电话的四外角隅处,使移动电话具有避免碰撞受损功效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发展蓬勃,现行市售的移动电话都可通过网络而达到信息串流的目的。社群媒体管理平台Hootsuite和数字营销公司We Are Social针对全球网络情况制作的报告指出,目前世界各国每人每日平均上网时间为6小时42分钟,相当于每个人一天有四分之一时间都在上网。移动电话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必需品,因此,亦带动移动电话外围商品的热销,其中,又以保护套或保护壳最受广泛使用。
一般市售保护套大多套设整个或者部分的移动电话,来防止屏幕的刮伤或碰撞并借由保护套达到保护抵挡的功效,以降低碰撞时所产生的损伤。例如: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案第M565995号所申请的“强化耐撞力之手机套”;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案第M576273号所申请的“手机壳”;中国台湾专利公告案第M555620号所申请的“护壳式多功能手机壳”;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案第M543598号所申请的“一种旋扣式开关结构的手机套”;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案第M538685号所申请的“手机保护壳”等。
市售保护套多数会将移动电话表体形成大区域的包覆,导致使用者无法直接的触摸到机壳,手部所接触的触感是质感较差的保护套而非高端设计、质感优良的移动电话,因此要如何兼顾移动电话具有防摔护角功能,又能够外露移动电话原创的美观及触感功能,即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积极克服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运用弹性软质工程塑料模塑成形为一近直角状造型的半开放罩体的构造设计,使移动电话在其四角落上皆罩设于本实用新型防撞护角的固定空间内,来达到屏蔽移动电话四外角隅并防撞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包含:用于罩套于一移动电话的外角隅处的一防摔护角,该防摔护角具有一第一防撞部及两第二防撞部;该第一防撞部具有相连延伸的两侧边,使该第一防撞部与该两侧边构成一直角状;该两第二防撞部的顶侧分别一体成型地连接于该第一防撞部,该第二防撞部的横向两侧各形成有一侧翼,各该第二防撞部的各侧翼的顶侧与该第一防撞部的两侧边互相连接,该第二防撞部的结构厚度大于该移动电话的相机的浮凸高度,且该第一防撞部的底面及该两第二防撞部的内侧面共同形成套住该移动电话的外角隅处一固定空间。
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中,包含四个该防摔护角,分别罩套于该移动电话的四个外角隅处。
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中,该第一防撞部的本体厚度大于相连的该两侧边的厚度,该第一防撞部的厚度至该两侧边远离第一防撞部的位置形成渐缩状。
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中,各该第二防撞部外形呈一L状型态。
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中,该第二防撞部的外表侧为一平整面。
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中,该固定空间的内表面为与该移动电话的缘边弧度相同的圆弧面。
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中,该防摔护角的固定空间表面通过一胶合物与该移动电话的外角隅处黏合。
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中,该第二防撞部及该侧翼的覆盖区域,不涉及到该移动电话的屏幕及背板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通过该防摔护角罩套包覆于移动电话四周外角隅,对于移动电话的侧边机身为外露没有遮覆的状态,当使用者手掌握持移动电话的时候,可以直接触摸掌握到机身表体,达到还原真实裸机的握持触感,享受抚触移动电话最佳原创工艺的材质应用表现。若使用者握持不慎放松而导致移动电话下滑的情况时,该移动电话四周外角隅的防摔护角仍可形成一适度的阻碍,防止移动电话持续下滑而脱落,达到降低移动电话滑落的功效。
以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应用状态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应用状态的侧视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安装应用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安装应用的防护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安装应用的防护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防手握滑落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全机防护范围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0 防摔护角;
11 第一防撞部;
111 侧边;
12 第二防撞部;
121 侧翼;
13 固定空间;
20 移动电话;
201 相机;
202 外角隅;
203 屏幕;
204 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阅附图2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移动电话防摔护角,以四个防摔护角10个别罩套于移动电话20的四外角隅处,使移动电话20可获得全方位的保护,机身与镜头不会因碰撞而刮伤或磨伤,其中: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会进一步搭配有一移动电话20,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移动电话20的四外角隅罩设于本实用新型防摔护角10的固定空间内,达到屏蔽移动电话四外角隅及防撞的功能。
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该防摔护角10较佳的具体实施例包含有一第一防撞部11及两第二防撞部12;如图3所示,该第一防撞部11具有相连延伸的两侧边111,使该第一防撞部11与该两侧边111架构成一直角状,该第一防撞部11的本体厚度较大于相连的该两侧边111的厚度,使该第一防撞部11的厚度至该两侧边111远离第一防撞部11的位置形成渐缩状;该两第二防撞部12的顶侧分别一体成型地连接于该第一防撞部11,各该第二防撞部12外形略呈一L状型态,在该第二防撞部12的横向两侧各形成有一侧翼121,各该第二防撞部12的各侧翼121顶侧与该第一防撞部11的两侧边111互相连接,该第二防撞部12的外表侧为一平整面,该第二防撞部12的结构厚度大于移动电话20相机201的浮凸高度(如图4及图5所示),且该第一防撞部11的底面及两第二防撞部12的内侧面共同形成一固定空间13。借此,参阅图4及图6所示,可通过本实用新型防摔护角10的固定空间13套设于该移动电话20的四外角隅202,进而达到屏蔽该移动电话20四外角隅202,并达到整机防撞的功能。
再参阅图1所示,所述该防摔护角10第一防撞部11及两第二防撞部12的各部结构,皆是以一体模塑成型方式构成近直角状造型的半开放罩体的构造,本实施例中,该防摔护角10的材质为硅胶,但不以此为限,亦可为其他材质,诸如PVC、TPU弹性软质工程塑料等,仅要能够降低移动电话20撞击到时所受到的伤害即可。参阅图4所示,该防摔护角10整体结构于固定空间13之中,该第一防撞部11与相邻延伸两侧边111的内表面为一与移动电话20的缘边弧度相同的圆弧面。
本实用新型于应用组装时,通过胶合的方式,使该防摔护角10的固定空间13表面通过胶合物来与移动电话20的外角隅202形成紧密黏合,当防摔护角10组装至外角隅202之后,该第二防撞部12及侧翼121的覆盖区域,不涉及到移动电话20的屏幕203及背板204的范围,意即防摔护角10的覆盖区域不涵盖至屏幕203及背板204的范围,如此当移动电话20遇到需要维修的状况时,防摔护角10乃不致有干涉屏幕203或背板204的拆装维修状况发生。
以下简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及优点:
请参阅图5所示,当移动电话20罩套装设本实用新型防摔护角10之后,在移动电话20平常摆置于桌面时,因该第二防撞部12的厚度高过相机201的浮凸高度,因此,相机201乃不会有与桌面发生摩擦碰触的刮伤、磨伤情况,能够提供相机201及移动电话20机身外表面的架高防护作用。且与桌面触接的第二防撞部12外表侧为一平整面设计,更能提升移动电话20摆置于桌面时的防滑效果。再参阅图6所示,当移动电话20不慎自高处掉落地面时,该位于移动电话20最外缘的各防摔护角10即可发挥强效缓冲的全方位保护作用,可由第一防撞部11在移动电话20四角形成加厚缓冲结构,避免移动电话20摔落毁损。
再参阅图7所示,借由防摔护角10仅罩套包覆于移动电话20四周外角隅202,其对于移动电话20的侧边机身为外露没有遮覆的状态,所以当使用者手掌握持移动电话20的时候,是可以直接触摸掌握到机身表体,即可达到还原真实裸机的握持触感,享受抚触移动电话20最佳原创工艺的材质应用表现。同时如图7及图8所示,当使用者手掌握持力不慎放松而导致移动电话20下滑的情况时,该移动电话20四周外角隅202的防摔护角10乃可形成一适度的阻碍,防止移动电话20持续下滑而脱落掌握,达到降低移动电话20摔损的机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8)

1.一种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特征在于,包含:
用于罩套于一移动电话的外角隅处的一防摔护角,该防摔护角具有一第一防撞部及两第二防撞部;
该第一防撞部具有相连延伸的两侧边,使该第一防撞部与该两侧边构成一直角状;
该两第二防撞部的顶侧分别一体成型地连接于该第一防撞部,该第二防撞部的横向两侧各形成有一侧翼,各该第二防撞部的各该侧翼的顶侧与该第一防撞部的两侧边互相连接,该第二防撞部的结构厚度大于该移动电话的相机的浮凸高度,且该第一防撞部的底面及该两第二防撞部的内侧面共同形成套住该移动电话的外角隅处一固定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特征在于,包含四个该防摔护角,分别罩套于该移动电话的四个外角隅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防撞部的本体厚度大于相连的该两侧边的厚度,该第一防撞部的厚度至该两侧边远离第一防撞部的位置形成渐缩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防撞部外形呈一L状型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防撞部的外表侧为一平整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空间的内表面为与该移动电话的缘边弧度相同的圆弧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特征在于,该防摔护角的固定空间表面通过一胶合物与该移动电话的外角隅处黏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话防摔护角,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防撞部及该侧翼的覆盖区域,不涉及到该移动电话的屏幕及背板的范围。
CN201922209518.7U 2019-12-11 2019-12-11 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786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9518.7U CN210578687U (zh) 2019-12-11 2019-12-11 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09518.7U CN210578687U (zh) 2019-12-11 2019-12-11 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78687U true CN210578687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61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09518.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578687U (zh) 2019-12-11 2019-12-11 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786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94889B1 (ko) 휴대단말용 보호 장치
US9621696B2 (en) Casing and protective shell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US8805461B2 (en) Protective device for mobile devices
US20180289122A1 (en) Protective Cas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20120138429A (ko) 휴대 단말기 보호 케이스
US20160051021A1 (en) Protective Jacket of Electronic Product
KR101122400B1 (ko) 체결식 구조의 금속 판재를 포함하는 휴대단말기의 보호케이스와 그 제조 방법
US20160254835A1 (en) Integrated screen and perimeter protector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80271263A1 (en) Protective Cas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508946U (zh) 行動裝置保護套
CN210578687U (zh) 移动电话防摔护角
TWM543529U (zh) 可攜式電子設備保護套結構
KR101229079B1 (ko) 휴대단말기용 범퍼케이스
JP3195969U (ja) 携帯端末用保護カバー
KR101109319B1 (ko) 휴대 전자기기용 착탈식 단자 마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보호케이스
TWM593699U (zh) 行動電話防摔護角
KR101468515B1 (ko) 휴대 단말기용 케이스
KR101059568B1 (ko) 휴대용 전자기기 방수 케이스 조립 구조체
CN205304899U (zh) 一种高度防摔手机保护套
CN219637136U (zh) 一种防摔保护膜
CN214756487U (zh) 全包保护膜
CN206100157U (zh) 手机防摔保护壳
JP3210940U (ja) ポータブル電子設備の保護カバー構造
CN210609315U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防护部件
CN218549969U (zh) 电子设备的保护壳和电子设备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