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73470U - 车用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车用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73470U
CN210573470U CN201921087979.5U CN201921087979U CN210573470U CN 210573470 U CN210573470 U CN 210573470U CN 201921087979 U CN201921087979 U CN 201921087979U CN 210573470 U CN210573470 U CN 210573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otruding
knob
extending
b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879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uerda Smar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73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73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一种车用控制器,该车用控制器包括面板、旋钮、标识盖以及隔光结构,旋钮和标识盖一起安装于面板,旋钮包括旋钮本体,旋钮本体与标识盖之间间隔设定间隙,隔光结构包括隔光部和阻光部,隔光部设置于旋钮本体,阻光部设置于标识盖,隔光部和阻光部共同配合形成隔光迷宫结构以降低光沿该间隙泄露的概率,这样的隔光结构设计简单,同时能够减少面板表面的漏光现象,从而保证面板表面的光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车用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控制器。
【背景技术】
车用控制器一般包括旋钮和标识盖,标识盖通过显示不同颜色的光来指示旋钮的工作状态,由于旋钮需要周向旋转,旋钮与标识盖之间必然存在间隙,发光源发出的光很容易从间隙溢出产生漏光现象,从而影响标识盖指示的准确性。通常采用减小旋钮与标识盖之间的间隙宽度的方式来降低漏光现象发生的概率,但减小旋钮与标识盖之间的间隙宽度容易影响旋钮的转动动作,且设计复杂成本较高。如何能够在保证旋钮正常转动的同时减小旋钮与标识盖之间的漏光,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控制器,从而在保证旋钮正常转动的同时减小旋钮与标识盖之间的漏光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控制器,所述车用控制器包括面板、旋钮以及标识盖,所述面板设置有旋钮容纳部,所述旋钮的部分和所述标识盖均容纳于所述旋钮容纳部,所述标识盖与所述旋钮容纳部相对固定设置,所述旋钮能够相对所述面板转动,所述旋钮包括旋钮本体,所述旋钮本体包括隔光部,所述隔光部位于所述旋钮本体的外周,所述标识盖包括盖体和阻光部,所述阻光部与所述盖体一体成形,所述阻光部位于所述盖体的内周,所述旋钮本体与所述标识盖之间间隔设定间隙,所述隔光部与所述阻光部在所述间隙方向部分重叠,使得所述间隙形成迷宫结构,所述隔光部与所述阻光部配合形成所述隔光结构。
车用控制器包括面板、旋钮、标识盖以及隔光结构,隔光部和阻光部共同配合形成隔光迷宫结构以降低光沿标识盖与旋钮本体之间间隙泄露的概率,这样的隔光结构设计简单,同时能够减少面板表面的漏光现象,有利于提高面板表面的光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车用控制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车用控制器的一个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车用控制器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车用控制器面板的一个视角的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旋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标识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旋钮与标识盖组件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隔光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隔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旋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标识盖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旋钮与标识盖组件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隔光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隔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旋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旋钮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标识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旋钮与标识盖组件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隔光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0是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隔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车用控制器应用于车辆领域,通过车用控制器来切换运行功能并调节运行参数。车用控制器包括旋钮和标识盖,通过手动操作旋钮来实现功能的调节,即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操作旋钮,标识盖能够根据旋钮的实际位置显示不同的光效果,从而使车用控制器的功能显示更直观。
首先,结合参见图1至图4,车用控制器100包括旋钮1、面板2、电路板组件3、后盖4、按键5、导光件6、隔光板7、标识盖8以及装饰环9;面板2和后盖4之间密封连接形成安装腔,电路板组件3位于该安装腔内。面板2包括旋钮容纳部20、按键容纳部21以及卡接孔22,旋钮容纳部20包括导向槽201和限位部202,旋钮1的至少部分位于旋钮容纳部20,按键5的至少部分位于按键容纳部21,后盖4包括卡钩40,卡钩40穿过卡接孔22,面板2与后盖4卡接并限位;部分导光件6与旋钮1对应设置,能够用于显示旋钮1的工作状态,部分导光件6与按键5对应设置,能够用于显示按键5的工作状态,按键5和旋钮1均能够相对面板上下移动实现开关功能;隔光板7设置于安装腔内,与标识盖8一体成形或固定连接,隔光板7从标识盖8的下表面延伸至发光源上方,主要用于对标识盖8对应的发光源进行隔离,以减少标识盖8表面的窜光现象,保证标识盖8的光显示的准确性;装饰环9沿旋钮1的外周设置,能够防止外部杂质通过旋钮1和标识盖8之间的间隙进入安装腔,同时使面板2的外表更加美观。
旋钮1包括旋钮帽10、滑块11以及旋钮本体12,旋钮帽10与滑块11卡接并能够随滑块11一起沿旋钮容纳部20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旋钮1的按键操作;旋钮本体12为环形结构,套设于滑块11的外周,旋钮本体12能够沿旋钮容纳部20的内周转动,从而实现旋钮1的旋转操作;旋钮帽10包括接触部102和连接部101,接触部102能够为旋钮1的按键操作提供接触支撑,连接部101包括连接孔1010,连接孔1010可用于旋钮帽10与滑块11的连接;滑块11包括第一部110和第二部111,第一部110的直径大于第二部111的直径,第一部110包括凸台1100,凸台1100穿过连接孔1010,旋钮帽10与滑块11卡接限位,第二部111包括加强肋1110,加强肋1110用于增强滑块11的机械强度,减少滑块11因受力过大而损坏的概率。旋钮本体12包括上端部120、圆环部121、下端部122以及隔光部123,上端部120包括接触面1200,接触面1200位于上端部120的外周面,能够为旋钮1的旋转操作提供手持平台;圆环部121包括卡扣孔1210,面板的限位部202能够伸入卡扣孔1210,对旋钮1的周向转动进行限位并提供旋转时的档位手感;下端部122的内侧设置倒钩1220,隔光部123沿圆环部121的外周面设置,主要用于降低旋钮1与标识盖8之间的漏光现象。
电路板组件3包括发光源30、信号转换器31、轻触开关32以及电路板33,发光源30、信号转换器31以及轻触开关32固定于电路板33并与电路板33电连接。部分发光源30与导光件6对应设置,部分发光源30设置于旋钮1与标识盖8之间;信号转换器31上设置有卡槽,旋钮本体的倒钩1220与卡槽卡接,旋钮本体12与信号转换器31卡接并限位,旋转旋钮本体12,旋钮本体12带动信号转换器31的转动,信号转换器31可将旋钮本体12的旋转角度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并输出;轻触开关32分别与旋钮1和按键5对应设置,按键5或旋钮1按下,相应功能开启,发光源30点亮,导光件6显示对应的光效果,按键或旋钮1再次按下,相应功能关闭,发光源30熄灭,导光件6不再显示对应的光效果;发光源30发出的光还可以通过显示字符140直接呈现于面板2的表面。当然,电路板组件3表面还可以覆盖防护层,以保护电路板33上的各电子元器件,此处不再赘述。
为保证旋钮本体12的周向转动,旋钮本体12与标识盖8之间必须保留一定的间隙,为旋钮本体12的旋转提供操作空间,同时又要降低因间隙过大造成的旋钮本体12与标识盖8之间的漏光现象,因此在旋钮本体12和标识盖8的对应位置设置隔光结构。旋钮1安装完成后,旋钮本体12与信号转换器31相连接,旋钮帽10、滑块11与轻触开关32相配合,以实现旋钮1的旋转和下按动作;转动旋钮本体12时,接触面1200可以雕刻花纹或字符以增强旋钮1的触摸手感;圆环部121的外径大于上端部120和下端部122的外径,圆环部121与上端部120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面,圆环部121与下端部122的连接处形成斜坡面,隔光部123沿圆盘部121的外周面设置,用于与标识盖8配合形成隔光结构。下面,对车用控制器100的隔光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结合参见图5至图9,图5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光结构的第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相关结构示意图。旋钮帽10包括接触部102和连接部101,接触部102与连接部101一体成形,接触部102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操作平台,沿连接部101的周向设置连接孔1010,以便于旋钮帽10与滑块11之间的连接。
标识盖8为空心环状结构,标识盖8与面板2相对固定设置,旋钮1的旋钮主体12穿过标识盖8与信号转换器31连接,标识盖8包括盖体80、卡扣82以及阻光部81,盖体80形成为标识盖8的主体部分,卡扣82沿盖体80的外周面向外延伸,主要用于与旋钮容纳部20配合,将标识盖8与旋钮容纳部20固定连接,显示字符位于盖体80的上表面,可以对旋钮1的工作状态进行显示,阻光部81设置于盖体80的内周面,能够与隔光部123相互配合,以减少旋钮1和标识盖8之间的光泄露。
隔光部123与阻光部81共同形成隔光结构,以降低旋钮1周圈漏光现象发生的概率。结合参见图8和图9,隔光部123沿旋钮本体12的外周面向外凸出形成,隔光部123包括第一凸起部1231和第二凸起部1232,第一凸起部1231的凸出长度小于第二凸起部1232,第二凸起部1232沿第一凸起部1231向外凸出形成,第一凸起部1231和第二凸起部1232的连接处形成有隔光台阶面1230;阻光部81位于标识盖8下端面,阻光部81包括第一延伸部811和第二延伸部812,第二延伸部812向下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延伸部811的延伸长度,第二延伸部812沿第一延伸部811向下突出形成,第一延伸部811和第二延伸部812的连接处形成有阻光台阶面810。标识盖8与旋钮本体1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以保证旋钮本体12的周向转动,第一凸起部1231的表面与第一延伸部811的表面平行且间隔固定间隙,隔光台阶面1230与阻光台阶面810相互平行且间隔固定间隙,第二凸起部1232的表面与第二延伸部812的表面间隔固定间隙,旋钮本体12可沿阻光台阶面810自由转动,第一凸起部的表面与旋钮主体和标识盖的间隙相对并有部分伸入到与第一延伸部的表面相对,隔光部和阻光部共同配合形成隔光迷宫结构,这样在旋钮主体和标识盖之间形成迷宫结构,降低光沿该间隙泄露的概率,这样的隔光结构设计简单,同时能够减少面板表面的漏光现象,有利于提高面板表面的光显示效果。
结合参见图10至图14,图10至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光结构的第二种具体实施例的相关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具体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隔光部123与阻光部81的具体配合结构。隔光部123包括第一凸起部1231和第二凸起部1232,与第一具体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231的凸出长度大于第二凸起部1232,第二凸起部1232位于第一凸起部1231的下方且与第一凸起部1231一体成形,第一凸起部1231与第二凸起部1232的连接处形成有隔光台阶面1230;阻光部81包括第一延伸部811和第二延伸部812,第二延伸部812朝向旋钮本体12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延伸部811,第二延伸部812沿第一延伸部811朝旋钮本体12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811与第二延伸部812的连接处形成有阻光台阶面810,旋钮1安装时,旋钮本体12与标识盖8之间间隔固定间隙,第一凸起部1231的下端面与第一延伸部811的上端面平行且间隔固定间隙,第二凸起部1232的下端面与第二延伸部812的上端面平行且间隔固定间隙,隔光台阶面1230与阻光台阶面810平行且间隔固定间隙。隔光部123与阻光部81之间配合形成的迷宫结构能够将发光源30发出的光隔离于标识盖8的内腔,避免光沿旋钮1的间隙泄露,有利于提高旋钮1的光显示效果。
结合参见图15至图20,图15至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光结构的第三种具体实施例的相关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之前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隔光部123与阻光部81的具体配合结构。隔光部123包括第一凸起部1231和第二凸起部1232,第一凸起部1231垂直于旋钮本体12的外周面并朝标识盖8的方向延伸,第二凸起部1232垂直于第一凸起部1231并朝电路板33的方向延伸,第二凸起部1232与旋钮本体1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凹槽1233;阻光部81包括第一延伸部811和第二延伸部812,第一延伸部811沿垂直于标识盖8的方向向外延伸,第二延伸部812沿垂直于第一延伸部811的方向向上延伸,第一延伸部811与第二延伸部812一体成形且相互垂直设置,第二延伸部812与标识盖8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凹槽813。第二凸起部1232伸入第二凹槽813且与标识盖8的外周面、第一延伸部811的上表面以及第二延伸部812的内表面均不接触,且间隔设定间隙;第二延伸部812伸入第一凹槽1233,第二延伸部812与旋钮本体12的外周面、第一凸起部1231的下端面以及第二凸起部1232的内表面均不接触,且间隔设定间隙,从而保证旋钮本体12的周向转动操作,且第二凸起部1232和第二延伸部812的存在,能够阻隔发光源30发出的光旋钮主体和标识盖之间的间隙泄露,保证面板2表面的光效果。
此外,由于标识盖8表面的显示字符83需要根据旋钮本体12转过的不同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光效果,为避免发光源30在显示字符83之间发生窜光现象,在标识盖8的下端面到电路板33之间设置隔光板7,隔光板7沿标识盖8的下表面延伸至发光源30,隔光板7与标识盖8通过二次注塑工艺一体成形,通过隔光板7能够隔离不同发光源发出的光,从而减少显示字符83之间的窜光现象。
当然,隔光部123和阻光部8也可以设计为其他形式的迷宫结构,只要能够保证旋钮本体12与标识盖8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且发光源发出的光不会从间隙中溢出即可。或者,只保留隔光部123或阻光部81,采用单独的隔光部或阻光部实现减少漏光的目的,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用控制器,所述车用控制器包括面板、旋钮以及标识盖,所述面板设置有旋钮容纳部,所述旋钮的部分和所述标识盖均容纳于所述旋钮容纳部,所述标识盖与所述旋钮容纳部相对固定设置,所述旋钮能够相对所述面板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包括旋钮本体,所述旋钮本体包括隔光部,所述隔光部位于所述旋钮本体的外周,所述标识盖包括盖体和阻光部,所述阻光部与所述盖体一体成形,所述阻光部位于所述盖体的内周,所述旋钮本体与所述标识盖之间间隔设定间隙,所述隔光部与所述阻光部在所述间隙方向部分重叠,使得所述间隙形成迷宫结构,所述隔光部与所述阻光部配合形成所述隔光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均沿所述旋钮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第一凸起部凸起方向向外凸出,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长度,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连接处形成有隔光台阶面;所述阻光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均沿所述标识盖的下端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延伸部向下凸出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连接部形成有阻光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下表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所述隔光台阶面与所述阻光台阶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均沿所述旋钮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第二凸起部向外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长度,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连接处形成有隔光台阶面;所述阻光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均沿所述标识盖的外周面朝所述旋钮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凸出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形成有阻光台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上表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所述隔光台阶面与所述阻光台阶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沿垂直于所述旋钮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外端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阻光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垂直于所述标识盖外周面且朝所述旋钮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端面向上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部与所述阻光部间隔设定间隙,所述第二凸起部伸入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旋钮本体能够沿所述标识盖周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控制器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发光源,所述发光源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标识盖包括显示字符,部分所述发光源与所述显示字符对应设置,所述显示字符与所述发光源之间设置隔光板,所述隔光板伸入所述标识盖的下表面并与所述标识盖通过二次注塑一体成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盖包括盖体和卡扣,所述电路板还包括信号转换器,所述信号转换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旋钮本体穿过所述盖体与所述信号转换器相连接,所述旋钮本体带动所述信号转换器转动,所述旋钮容纳部的内周面设置卡槽,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卡接,所述标识盖与所述面板卡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均沿所述旋钮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第一凸起部凸出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长度,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连接处形成有隔光台阶面;所述阻光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均沿所述标识盖的下端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延伸部向下凸出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连接部形成有阻光台阶面;
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表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下表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所述隔光台阶面与所述阻光台阶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
所述隔光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和所述第二凸起部均沿所述旋钮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第二凸起部向外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凸起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凸起长度,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连接处形成有隔光台阶面;所述阻光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均沿所述标识盖的外周面朝所述旋钮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外凸出形成,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连接处形成有阻光台阶面;
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上表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所述隔光台阶面与所述阻光台阶面相互平行且间隔设定间隙;
所述隔光部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沿垂直于所述旋钮本体的外周面向外延伸,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外端面向下延伸,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阻光部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垂直于所述标识盖外周面且朝所述旋钮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外端面向上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第二凹槽;
所述隔光部与所述阻光部间隔设定间隙,所述第二凸起部伸入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延伸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旋钮本体能够沿所述标识盖周向转动;
所述车用控制器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发光源,所述发光源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标识盖包括显示字符,部分所述发光源与所述显示字符对应设置,所述显示字符与所述发光源之间设置隔光板,所述隔光板伸入所述标识盖的下表面并与所述标识盖通过二次注塑一体成形;
所述标识盖包括盖体和卡扣,所述电路板还包括信号转换器,所述信号转换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旋钮本体穿过所述盖体与所述信号转换器相连接,所述旋钮本体带动所述信号转换器转动,所述旋钮容纳部的内周面设置卡槽,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卡接,所述标识盖与所述面板卡接。
CN201921087979.5U 2019-06-03 2019-07-11 车用控制器 Active CN21057347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1645 2019-06-03
CN201920821645X 2019-06-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73470U true CN210573470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58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87979.5U Active CN210573470U (zh) 2019-06-03 2019-07-11 车用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73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95468B2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用カバー部材
US4683359A (en) Illuminated switch assembly with combined light and light shield
US9715841B2 (en) Indication device
KR101601393B1 (ko) 차량용 비상 버튼
JP2006093062A (ja) 照光式スイッチ
JP6124390B2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
WO2004088694A1 (en) A cover for a push button switch
JP2010055981A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構造
JP5292964B2 (ja) 透光式操作子ユニット
CN210573470U (zh) 车用控制器
JP2010118282A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用カバー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84732A (ja) 表示装置
JP2004193060A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JPH08235957A (ja) 透明押ボタン組立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4175901U (zh) 一种防误操作的触摸式功能天窗开关
JP2007080763A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用カバー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94602B2 (ja) 電子機器のキーボタン照明構造
JP2003242854A (ja) 照光式樹脂キートップ付きキーシート
JP2011198547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7213839A (ja) 照光式加飾成形体及び照光式キーシート
JPH1050172A (ja) 自動販売機の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装置
JP2001076572A (ja) 防水スイッチ構造
CN216519542U (zh) 一种带有灯光反馈效应的触控式换挡球头总成
CN219017482U (zh) 带灯组合开关
JP5874564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7

Address after: 315321 Zhang Xin Nan Road, Xiaolin Town, Cixi City,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NINGBO FUERDA SMAR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289-2, No.12 street, Xiash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1493-1569, Xiaolin Avenue, Xiaolin Town, Cixi Ci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INGBO FUERDA SMAR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321 Zhang Xin Nan Road, Xiaolin Town, Cixi City,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NINGBO FUERDA SMARTECH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