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55099U -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55099U
CN210555099U CN201920706937.9U CN201920706937U CN210555099U CN 210555099 U CN210555099 U CN 210555099U CN 201920706937 U CN201920706937 U CN 201920706937U CN 210555099 U CN210555099 U CN 210555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terrain vehicle
sleeve
connecting shaft
steer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0693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想
范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0693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550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55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550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包括:转向助力装置,所述转向助力装置具有第一连接轴;方向机,所述方向机具有第二连接轴;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内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花键配合的第一花键孔和第二花键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通过在转向助力装置和方向机之间采用花键配合的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成本较低。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系统的全地形车。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和具有其的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在四轮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的相关技术中,通常需要设置转向助力系统,以帮助驾驶人员更为轻便地操纵车辆。转向助力系统一端与方向盘连接,一端与方向机连接。方向机2’与转向助力系统1’连接,通常通过一对下十字万向节轴3’来实现,如图6所示,这种连接方式占用空间较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转向系统的全地形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包括:转向助力装置,所述转向助力装置具有第一连接轴;方向机,所述方向机具有第二连接轴;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内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花键配合的第一花键孔和第二花键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通过在转向助力装置和方向机之间采用花键配合的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成本较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套包括:第一键套,所述第一键套具有第一左键槽和第二左键槽;第二键套,所述第二键套具有第一右键槽和第二右键槽,所述第一花键孔由所述第一左键槽和所述第一右键槽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花键孔由所述第二左键槽和所述第二右键槽,所述第一花键孔与所述第二花键孔同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键套和第二键套的一端相连且另一端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一条间隙缝,所述间隙缝平行于所述第一花键孔所在轴线;所述连接套具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花键孔所在轴线和所述间隙缝的延伸方向,多个固定件分别穿过连接孔对所述第一键套和所述第二键套夹紧。由此,定位方便,而且固定件的装配方向垂直于车辆的纵向平面,操作者装配方便,拆卸容易,拆装效率高。
另外,通过设置间隙缝,在第一连接轴插入第一花键孔、第二连接轴插入第二花键孔中后,固定件夹紧第一键套和第二键套时,该间隙缝将逐渐变窄,从而消除了第一连接轴与第一花键孔、以及第二连接轴和第二花键孔之间的配合间隙,从而避免了由该配合间隙导致的磨损异常及花键寿命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轴上具有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连接轴上具有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二环形槽;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上固定件穿过所述连接套且与所述第一环形槽配合以将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花键孔固定并定位,下固定件穿过所述连接套且与所述第二环形槽配合以将所述第二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花键孔固定并定位。
可选地,所述第一键套具有第一上连接孔和第一下连接孔,所述第二键套具有第二上连接孔和第二下连接孔;所述上固定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上连接孔、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上连接孔并固定,所述下固定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下连接孔、所述第二环形槽和所述第一下连接孔并固定。由此,可以更准确地实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与连接套之间的限位和定位。
可选地,所述第一上连接孔和所述第二下连接孔均为通孔,所述第二上连接孔和第一下连接孔均为螺纹孔。由此,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分别从连接套的两侧分别装配进入,可平衡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在转动时产生的不平衡量,降低振动和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花键孔的内径大于第二花键孔的内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全地形车,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车架,所述转向系统安装在所述车架上;和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可拆卸地连接在车架上,所述安装件与所述转向助力装置螺钉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包括大体垂直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安装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转向助力装置螺钉连接;第一耳部,所述第一耳部连接在所述本体部的一侧边缘且与所述本体部具有角度,所述第一耳部的自由端具有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与所述第一支架螺钉连接;第二耳部,所述第二耳部连接在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边缘且与所述本体部具有角度,所述第二耳部的自由端部具有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二凸缘部与所述第二支架螺钉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件一体成型,且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设有长圆形的螺钉孔。
通过设置长圆形的螺钉孔,可以在装配时抵消车架焊接等的制造误差,从而降低了制造误差对装配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安装在车架上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圈示B部分放大图;
图4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中连接套的俯视图;
图4b是图4a中A-A向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系统中转向助力装置安装至车架上的示意图;
图6是现有相关技术中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转向系统100;
转向助力装置1;第一连接轴11;第一环形槽111;
方向机2;第二连接轴21;第二环形槽211;
连接套3;第一花键孔30a;第二花键孔30b;
第一键套31;第一左键槽311;第二左键槽312;
第二键套32;第一右键槽321;第二右键槽322;
间隙缝33;连接孔34;
第一上连接孔341a;第一下连接孔341b;
第二上连接孔342a;第二下连接孔342b;
方向盘4;拉杆6;
车架200;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
安装件300;本体部310;第一耳部320;第二耳部330;
第一凸缘部340;第二凸缘部3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如图1所示,转向系统可安装至车架200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100,包括转向助力装置1、方向机2和连接套3。如图1所示,转向助力装置1的上端可与方向盘4连接,下端与方向机2相连,方向机2通过拉杆6连接转向节(图未示出),转向节与前轮(图未示出)相连。由此,当方向盘4转动时,扭矩通过转向助力装置1、方向机2、和拉杆6、转向节传递至前轮,从而使得前轮可以实现转向。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向助力装置1具有第一连接轴11,方向机2具有第二连接轴21,连接套3内分别具有与第一连接轴11和第二连接轴21花键配合的第一花键孔30a和第二花键孔30b。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通过在转向助力装置1和方向机2之间采用花键配合的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成本较低。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连接套3可以包括第一键套31和第二键套32。如图4a所示,第一键套31具有第一左键槽311和第二左键槽312,第二键套32具有第一右键槽321和第二右键槽322,第一花键孔30a由第一左键槽311和第一右键槽321之间限定出,第二花键孔30b由第二左键槽312和第二右键槽322,第一花键孔30a与第二花键孔30b同轴。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a所示,第一键套31和第二键套32的一端相连且另一端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一条间隙缝33,间隙缝33平行于第一花键孔30a所在轴线。连接套3具有多个连接孔34,连接孔34的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花键孔30a所在轴线和间隙缝33的延伸方向,多个固定件4(例如螺栓)分别穿过连接孔34对第一键套31和第二键套32夹紧,定位方便,而且固定件4的装配方向垂直于车辆的纵向平面,操作者装配方便,拆卸容易,拆装效率高。另外,通过设置间隙缝33,在第一连接轴11插入第一花键孔30a、第二连接轴21插入第二花键孔30b中后,固定件4夹紧第一键套31和第二键套32时,该间隙缝33将逐渐变窄,从而消除了第一连接轴11与第一花键孔30a、以及第二连接轴21和第二花键孔30b之间的配合间隙,从而避免了由该配合间隙导致的磨损异常及花键寿命降低。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连接轴11上具有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一环形槽111,第二连接轴21上具有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二环形槽211,同时,固定件4包括上固定件41和下固定件42,上固定件41穿过连接套3且与第一环形槽111配合以将第一连接轴11与第一花键孔30a固定并定位,下固定件42穿过连接套3且与第二环形槽211配合以将第二连接轴21与第二花键孔30b固定并定位。例如,上固定件41穿过连接套3的一部分后,在通过第一环形槽111以对第一连接轴11与第一花键孔30a的位置进行限定,再穿过连接套3的另一部分,然后对连接套3进行夹紧并减小间隙缝33的宽度,从而实现了对第一连接轴11与第一花键孔30a的限位和定位。下固定件41同理。
如图3和图4a、图4b,在较为具体的一些示例中,第一键套31具有第一上连接孔341a和第一下连接孔341b,第二键套32具有第二上连接孔342a和第二下连接孔342b。上固定件41依次穿过第一上连接孔341a、第一环形槽111、和第二上连接孔342a并固定,下固定件42依次穿过第二下连接孔342b、第二环形槽211和第一下连接孔341b并固定。由此,可以更准确地实现第一连接轴11、第二连接轴21与连接套3之间的限位和定位。
在如图4a和4b的可选示例中,第一上连接孔341a和第二下连接孔342b均为通孔,第二上连接孔342a和第一下连接孔341b均为螺纹孔,且螺纹孔的内径小于通孔的内径。也就是说,第一键套31和第二键套32中的孔为镜像布置的,上固定件41和下固定件42均为螺栓。这样,第一连接轴11和第二连接轴21伸入到花键套4之后,上固定件即螺栓41先穿过通孔341a、通过第一环形槽111之后,再通过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键套31和第二键套32的上端夹紧;下固定件即螺栓42先穿过通孔342b、通过第二环形槽211后,再通过螺纹连接,从而将第一键套31和第二键套32的下端夹紧。另外,上固定件41和下固定件42分别从连接套3的两侧分别装配进入,可平衡第一连接轴11和第二连接轴21在转动时产生的不平衡量,降低振动和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花键孔30a的内径大于第二花键孔30b的内径,如图4b所述,也就是说在连接套3的内部形成台阶,台阶两侧分别为第一花键孔30a和第二花键孔30b,这样,花键孔成型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全地形车,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100、车架200和安装件300。
如图1所示,转向系统100安装在车架200上,安装件300可拆卸地连接在车架200上,安装件300与转向助力装置1螺钉连接。这样,转向助力装置1拆装方便,占用空间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车架200包括大体垂直的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安装件300包括本体部310、第一耳部320和第二耳部330,如图5所示,本体部310与转向助力装置1通过多个螺钉360连接。
第一耳部320连接在本体部310的一侧边缘且与本体部310具有角度,第一耳部320的自由端具有第一凸缘部340,第一凸缘部340与第一支架210通过螺钉370连接,第二耳部330连接在本体部310的另一侧边缘且与本体部310具有角度,第二耳部330的自由端部具有第二凸缘部350,第二凸缘部350与第二支架220通过螺钉370连接。可选地,在第一凸缘部340和第二凸缘部350上设有长圆形的螺钉孔341、351,以实现与第一支架210和第二支架220之间的螺钉连接。通过设置长圆形的螺钉孔,可以在装配时抵消车架焊接等的制造误差,从而降低了制造误差对装配的影响。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助力装置,所述转向助力装置具有第一连接轴;
方向机,所述方向机具有第二连接轴;
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内分别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轴和所述第二连接轴花键配合的第一花键孔和第二花键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包括:
第一键套,所述第一键套具有第一左键槽和第二左键槽;
第二键套,所述第二键套具有第一右键槽和第二右键槽,所述第一花键孔由所述第一左键槽和所述第一右键槽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花键孔由所述第二左键槽和所述第二右键槽,所述第一花键孔与所述第二花键孔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键套和第二键套的一端相连且另一端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一条间隙缝,所述间隙缝平行于所述第一花键孔所在轴线;
所述连接套具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花键孔所在轴线和所述间隙缝的延伸方向,多个固定件分别穿过连接孔对所述第一键套和所述第二键套夹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轴上具有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二连接轴上具有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二环形槽;
所述固定件包括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上固定件穿过所述连接套且与所述第一环形槽配合以将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一花键孔固定并定位,下固定件穿过所述连接套且与所述第二环形槽配合以将所述第二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花键孔固定并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键套具有第一上连接孔和第一下连接孔,所述第二键套具有第二上连接孔和第二下连接孔;
所述上固定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上连接孔、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上连接孔并固定,所述下固定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下连接孔、所述第二环形槽和所述第一下连接孔并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连接孔和所述第二下连接孔均为通孔,所述第二上连接孔和第一下连接孔均为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花键孔的内径大于第二花键孔的内径。
8.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转向系统;
车架,所述转向系统安装在所述车架上;和
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可拆卸地连接在车架上,所述安装件与所述转向助力装置螺钉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大体垂直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安装件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与所述转向助力装置螺钉连接;
第一耳部,所述第一耳部连接在所述本体部的一侧边缘且与所述本体部具有角度,所述第一耳部的自由端具有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与所述第一支架螺钉连接;
第二耳部,所述第二耳部连接在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边缘且与所述本体部具有角度,所述第二耳部的自由端部具有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二凸缘部与所述第二支架螺钉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一体成型,且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上设有长圆形的螺钉孔。
CN201920706937.9U 2019-05-16 2019-05-16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Active CN2105550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06937.9U CN210555099U (zh) 2019-05-16 2019-05-16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06937.9U CN210555099U (zh) 2019-05-16 2019-05-16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55099U true CN210555099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73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06937.9U Active CN210555099U (zh) 2019-05-16 2019-05-16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550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8262B2 (en) Axle assembly
US20050277480A1 (en) Flange assembly for supporting a bearing and an end fitting in a driveshaft assembly
US10889178B2 (en) In-wheel motor drive device
US8657316B1 (en) Rear axle support assembly
US10850585B2 (en) Strut-type suspension apparatus
JPS5843623B2 (ja) シヤジク オヨビ ソノセイゾウホウホウ
US20200032877A1 (en) Gear lift box assembly
US20230264567A1 (en) One-piece portal wheel end mounting system
EP1527935A1 (en) Method for verifying predetermined bearing preload of differential assembly module
CN110239611B (zh)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CN210555099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CN210555085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转向系统
JP3698289B2 (ja)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577345B2 (ja) ナックル及びナック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081905A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WO2019172402A1 (ja) アクスル構造
KR20090021719A (ko) 댐핑 커플러 및 이를 장착한 감속기
CN210971273U (zh) Mig焊接的铝合金框式副车架
JP2008056144A (ja) コラム式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475849B2 (ja) 産業車両のドライブアクスル
CN113202876A (zh) 一种长轴距商用车用传动轴总成
CN210526301U (zh) 全地形车及其传动组件
JP2653305B2 (ja) アクスルハウジング
JP2006256577A (ja) 電動舵取装置
CN214928699U (zh) 一种轮毂装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