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34500U -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34500U
CN210534500U CN201921860871.5U CN201921860871U CN210534500U CN 210534500 U CN210534500 U CN 210534500U CN 201921860871 U CN201921860871 U CN 201921860871U CN 210534500 U CN210534500 U CN 210534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dy
lens
driving motor
lens support
sub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6087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高峰
王建华
夏晓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ANLU ELECTRONIC Co.,Ltd.
Shanghai B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6087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34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34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34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其中透镜驱动马达包括外壳、驱动磁石、透镜支撑体、线圈、下弹簧和底座组件,外壳设置在底座组件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且线圈绕设在透镜支撑体上,驱动磁石对应线圈设置,下弹簧位于透镜支撑体与底座组件之间,底座组件包括:底座本体;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嵌埋在底座本体的内部,且加强结构包括多个焊接凸起,底座本体的四个角部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焊接凸起,且各焊接凸起均由底座本体朝向透镜支撑体所在的一侧伸出,透镜支撑体通过下弹簧与各焊接凸起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透镜马达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头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普遍要求轻薄化构造,为了将移动终端小型化,往往将马达设计为薄型化构造,随之对内部部品间的组合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部品之间往往是通过焊接、热铆、点胶等方式进行电气性导通和连接组合的。但焊接时往往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虚焊假焊或焊接点不牢固问题,点胶时也存在粘结不稳的种种状况。当手机一旦在受到跌落撞击等外力时,马达由于外力震荡导致内部焊接点或点胶处拉扯脱落现象。最终,内部的电气性能和组合结构受到破坏,最终影响马达正常性能的发挥,给拍摄效果带来不利后果。总之,马达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驱动不良问题与内部部品件的合理组配方式息息相关,会对摄像稳定性及用户体验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透镜马达使用性能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基于该问题点采取相关技术手段,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了马达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透镜马达使用性能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透镜驱动马达,包括外壳、驱动磁石、透镜支撑体、线圈、下弹簧和底座组件,外壳设置在底座组件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驱动磁石、透镜支撑体、线圈、下弹簧均位于容置空间内,且线圈绕设在透镜支撑体上,驱动磁石对应线圈设置,下弹簧位于透镜支撑体与底座组件之间,底座组件包括:底座本体;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嵌埋在底座本体的内部,且加强结构包括多个焊接凸起,底座本体的四个角部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焊接凸起,且各焊接凸起均由底座本体朝向透镜支撑体所在的一侧伸出,透镜支撑体通过下弹簧与各焊接凸起连接,加强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导电端脚,且导电端脚由底座本体远离透镜支撑体的一侧伸出。
进一步地,焊接凸起是折弯形结构的,折弯形结构至少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且第一段由底座本体朝向透镜支撑体伸出,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第二段朝向背离底座本体的中心的方向伸出;和/或位于底座本体的同一侧的焊接凸起的第二段的伸出方向一致;和/或位于底座本体的相对侧的焊接凸起的第二段的伸出方向是相背离的。
进一步地,各焊接凸起的高度相同;和/或第一段的长度小于第二段的长度;和/或第一段的长度与第二段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25且小于等于0.60。
进一步地,下弹簧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子结构和第二子结构,第一子结构与第二子结构关于底座本体的对角线中心对称,且第一子结构和第二子结构分别与一组相邻的两个焊接凸起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子结构对应底座本体的一组相邻的直边,且第一子结构包括第一角部连接片和第二角部连接片,且第一角部连接片和第二角部连接片分别对应底座本体的两个相邻的角部,且第一角部连接片位于第一子结构的端部,第二角部连接片位于第一子结构的中部,第一角部连接片通过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角部连接片连接,第一角部连接片和第二角部连接片上均设置有多个热铆孔,底座本体的四个角部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热铆柱,多个热铆孔与热铆柱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第一子结构还包括多个连接孔,且第一连接段靠近第二子结构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第一连接段位于第一角部连接片和第二角部连接片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孔,连接孔与透镜支撑体的定位柱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子结构还包括与第一连接段连接的悬臂段,悬臂段的悬臂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焊锡孔,下弹簧通过焊锡孔与透镜支撑体的绕线柱连接。
进一步地,底座本体包括两个第一限位壁,底座本体的一组平行的对边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限位壁,且第一限位壁朝向透镜支撑体伸出。
进一步地,底座本体还包括多个点胶槽,多个点胶槽间隔设置在底座本体的外周侧壁上;和/或第一限位壁远离透镜支撑体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点胶槽。
进一步地,底座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外壳上设置有与卡接凸起配合的卡接凹槽;或者底座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卡接凹槽,外壳上设置有与卡接凹槽配合的卡接凸起。
进一步地,透镜驱动马达还包括上盖,上盖设置在外壳和透镜支撑体之间,驱动磁石为两个,两个驱动磁石分别设置在上盖的一组对边上,上盖包括两个第二限位壁,两个第二限位壁设置在上盖的另一组对边上,且第二限位壁与底座本体的第一限位壁平行设置,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限位壁与第二限位壁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进一步地,透镜驱动马达还包括上弹簧,上弹簧设置在上盖与驱动磁石之间,上盖和透镜支撑体分别具有多个定位柱,上盖通过定位柱与上弹簧连接,透镜支撑体通过定位柱分别与上弹簧和下弹簧连接。
进一步地,上弹簧包括:内圈结构;外圈结构,内圈结构和外圈结构上分别设置有多个通孔,且上盖的定位柱与外圈结构的通孔连接,透镜支撑体靠近上盖一侧的定位柱与内圈结构上的通孔连接。
进一步地,外圈结构上还设置有多个点胶缝,各点胶缝与通孔连通,多个点胶缝相对于通孔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上弹簧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中间结构,多个中间结构的两端分别与内圈结构和外圈结构连接,且中间结构具有折弯段,折弯段包括至少一个U形段。
进一步地,外壳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端脚,连接端脚设置在外壳靠近底座本体的一侧,且连接端脚远离外壳的一端到透镜支撑体的距离大于底座本体到透镜支撑体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相机,包括上述的透镜驱动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相机。
进一步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携带信息终端和笔记本电脑中的至少一种。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的透镜驱动马达包括外壳、驱动磁石、透镜支撑体、线圈、下弹簧和底座组件,外壳设置在底座组件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驱动磁石、透镜支撑体、线圈、下弹簧均位于容置空间内,且线圈绕设在透镜支撑体上,驱动磁石对应线圈设置,下弹簧位于透镜支撑体与底座组件之间,底座组件包括底座本体和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嵌埋在底座本体的内部,且加强结构包括多个焊接凸起,底座本体的四个角部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焊接凸起,且各焊接凸起均由底座本体朝向透镜支撑体所在的一侧伸出,透镜支撑体通过下弹簧与各焊接凸起连接,加强结构还包括至少两个导电端脚,且导电端脚由底座本体远离透镜支撑体的一侧伸出。
使用上述结构的透镜驱动马达时,由于底座组件包括底座本体和加强结构,所以能够通过加强结构增加底座本体的抗冲击性能,从而有效地保证透镜驱动马达在受到撞击震动后底座组件不会出现变形。又由于底座本体的四个角部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焊接凸起,所述下弹簧能够通过与焊接凸起进行焊接来实现与底座组件的电连接,而且这样设置时,只有下弹簧与全部的焊接凸起脱离连接后才会出现与底座组件断开连接的情况。因此,通过这样设置有效地保证了下弹簧与底座组件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所以通过这样设置,有效地提高了透镜驱动马达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透镜驱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外壳、驱动磁石、上弹簧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透镜驱动马达的上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A处的放大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透镜驱动马达的上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的B处的放大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下弹簧的第一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下弹簧的第一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3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底座组件的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3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底座组件与下弹簧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底座组件的加强结构与下弹簧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中的外壳与底座组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3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上盖与上弹簧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3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透镜支撑体与下弹簧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3中的透镜驱动马达的上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18中的C处的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外壳;11、卡接凹槽;12、连接端脚;20、驱动磁石;30、透镜支撑体;40、线圈;50、下弹簧;51、第一子结构;511、第一角部连接片;512、第二角部连接片;513、热铆孔;514、连接孔;515、悬臂段;516、焊锡孔;517、第一连接段;518、点胶孔;519、焊接孔;52、第二子结构;60、底座组件;61、底座本体;611、第一限位壁;612、点胶槽;613、卡接凸起;614、热铆柱;62、加强结构;621、焊接凸起;622、导电端脚;623、第一段;624、第二段;70、定位柱;80、上盖;81、第二限位壁;90、上弹簧;91、内圈结构;92、外圈结构;93、通孔;94、点胶缝;95、中间结构;96、U形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透镜马达使用性能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并且本申请中的移动终端,具有本申请中的相机。
本申请中的相机,包括下述的透镜驱动马达。
并且,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携带信息终端和笔记本电脑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1至图19所示,本申请中的透镜驱动马达包括外壳10、驱动磁石20、透镜支撑体30、线圈40、下弹簧50和底座组件60,外壳10设置在底座组件60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驱动磁石20、透镜支撑体30、线圈40、下弹簧50均位于容置空间内,且线圈40绕设在透镜支撑体30上,驱动磁石20对应线圈40设置,下弹簧50位于透镜支撑体30与底座组件60之间,底座组件60包括底座本体61和加强结构62。加强结构62的至少一部分嵌埋在底座本体61的内部,且加强结构62包括多个焊接凸起621,底座本体61的四个角部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焊接凸起621,且各焊接凸起621均由底座本体61朝向透镜支撑体30所在的一侧伸出,透镜支撑体30通过下弹簧50与各焊接凸起621连接,加强结构62还包括至少两个导电端脚622,且导电端脚622由底座本体61远离透镜支撑体30的一侧伸出。
使用上述结构的透镜驱动马达时,由于底座组件60包括底座本体61和加强结构62,所以能够通过加强结构62增加底座本体61的抗冲击性能,从而有效地保证透镜驱动马达在受到撞击震动后底座组件60不会出现变形。又由于底座本体61的四个角部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焊接凸起621,所述下弹簧50能够通过与焊接凸起621进行焊接来实现与底座组件60的电连接,而且这样设置时,只有下弹簧50与全部的焊接凸起621脱离连接后才会出现与底座组件60断开连接的情况。因此,通过这样设置有效地保证了下弹簧50与底座组件60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所以通过这样设置,有效地提高了透镜驱动马达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加强结构62的强度大于底座本体61的强度。并且加强结构62与底座本体61之间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下弹簧50上还具有与焊接凸起621进行焊接的焊接孔519。
并且,还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结构62是由导电材料制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加强结构62的端脚实现整个透镜驱动马达的电导通。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强结构62通过INSERT-MOLDING一体成型铸模方式嵌埋在底座本体61。
具体地,焊接凸起621是折弯形结构的,折弯形结构至少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623和第二段624,且第一段623由底座本体61朝向透镜支撑体30伸出,第二段624与第一段623之间具有夹角。通过将焊接凸起621设置成折弯形结构,可以使下弹簧50与焊接凸起621之间的焊接更加容易。并且,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下弹簧50与第二段624进行焊接。而设置第一段623的目的则是位置使焊接凸起621能够突出于底座本体61。
并且,如图12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段623与第二段624之间的夹角为90度。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下弹簧50与第二段624之间进行激光焊接。
具体地,第二段624朝向背离底座本体61的中心的方向伸出。
具体地,位于底座本体61的同一侧的焊接凸起621的第二段624的伸出方向一致。
具体地,位于底座本体61的相对侧的焊接凸起621的第二段624的伸出方向是相背离的。
通过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地保证下弹簧50与第二段624的焊接点更加靠近底座本体61的角部处,并保证下弹簧50与第二段624之间的焊接更加牢固。
具体地,各焊接凸起621的高度相同。通过这样设置,当透镜支撑体30处于静止状态且位于初始位置时,可以保证下弹簧50与底座本体61之间是平行的。
可选地,第一段623的长度小于第二段624的长度。
可选地,第一段623的长度与第二段624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25且小于等于0.60。
具体地,下弹簧50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子结构51和第二子结构52,第一子结构51与第二子结构52关于底座本体61的对角线中心对称,且第一子结构51和第二子结构52分别与一组相邻的两个焊接凸起621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强结构62还具有绝缘缝,以防止两个导电端脚622之间形成短路。
可选地,加强结构62可以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且每一部分分别具有一个导电端脚622和两个焊接凸起621。且两个部分分别与第一子结构51和第二子结构52一一对应。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申请中同一个焊接凸起621仅与第一子结构51和第二子结构52中的一个进行焊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加强结构62具有四个焊接凸起621,且四个焊接凸起621分别位于底座本体61的四个角部处。此时,第一子结构51与其中两个相邻的焊接凸起621进行焊接,而第二子结构52与另外两个相邻的焊接凸起621进行焊接。
如图10所示,第一子结构51对应底座本体61的一组相邻的直边,且第一子结构51包括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且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第二角部连接片512分别对应底座本体61的两个相邻的角部,且第一角部连接片511位于第一子结构51的端部,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位于第一子结构51的中部,第一角部连接片511通过第一连接段517与第二角部连接片512连接,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上均设置有多个热铆孔513;底座本体61的四个角部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热铆柱614,多个热铆孔513与热铆柱614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在本申请中下弹簧50不仅与加强结构62之间进行焊接,而且还与底座本体61进行焊接。通过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下弹簧50、底座本体61以及加强结构62之间受力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子结构51与第二子结构52的结构完全相同,所以不再对第二子结构52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
并且,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底座本体61的每个角部处均设置有两个热铆柱614。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子结构51同样分别通过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与对应的焊接凸起621进行焊接。
具体地,第一子结构51还包括多个连接孔514,且第一连接段517靠近第二子结构5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514,第一连接段517位于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孔514,连接孔514与透镜支撑体30的定位柱70连接。
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子结构51还具有点胶孔518,并且点胶孔518设置在连接孔514的两侧以及两个热铆孔513之间,并可通过点胶孔518进行点胶。
具体地,第一子结构51还包括与第一连接段517连接的悬臂段515,悬臂段515的悬臂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焊锡孔516,下弹簧50通过焊锡孔516与透镜支撑体30的绕线柱连接。在本申请中绕线柱与线圈40电连接,所以通过这样设置可以保证下弹簧50与线圈40的电连接,从而保证线圈40在通电后能够与驱动磁石20作用。
如图3所示,底座本体61包括两个第一限位壁611,底座本体61的一组平行的对边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限位壁611,且第一限位壁611朝向透镜支撑体30伸出。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壁611可以对透镜支撑体30的运动进行限位,从而保证透镜支撑体30能够沿设定的位置运动。
如图4所示,底座本体61还包括多个点胶槽612,多个点胶槽612间隔设置在底座本体61的外周侧壁上。
可选地,第一限位壁611远离透镜支撑体30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点胶槽612。
通过设置点胶槽612,能够对外壳10和底座本体61之间进行注胶,从而保证外壳10与底座组件60之间的不会出现晃动并保证稳定性。
如图15所示,底座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613,外壳10上设置有与卡接凸起613配合的卡接凹槽11。
可选地,底座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卡接凹槽11,外壳10上设置有与卡接凹槽11配合的卡接凸起613。
通过卡接凸起613和卡接凹槽11的配合,可以使底座本体61和外壳10之间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拼接,并且通过这样设置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透镜驱动马达的密封性能。
具体地,透镜驱动马达还包括上盖80,上盖80设置在外壳10和透镜支撑体30之间,驱动磁石20为两个,两个驱动磁石20分别设置在上盖80的一组对边上,上盖80包括两个第二限位壁81,两个第二限位壁81设置在上盖80的另一组对边上,且第二限位壁81与底座本体61的第一限位壁611平行设置,位于同一侧的第一限位壁611与第二限位壁81之间具有安装间隙。通过设置上盖80不仅可以对驱动磁石20的安装进行限位,同时还能够对透镜支撑体30的运动进行限位并防止透镜支撑体30与外壳10之间出现撞击。而设置第二限位壁81的作用同样是为了保证透镜支撑体30能够沿设定的方向进行运动。而在第一限位壁611和第二限位壁81之间设置安装间隙的目的则是位置保证透镜支撑体30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从而保证相机的对焦性能。
如图16和17所示,透镜驱动马达还包括上弹簧90,上弹簧90设置在上盖80与驱动磁石20之间,上盖80和透镜支撑体30分别具有多个定位柱70,上盖80通过定位柱70与上弹簧90连接,透镜支撑体30通过定位柱70分别与上弹簧90和下弹簧50连接。通过这样设置,可以通过上弹簧90减少透镜支撑体30对底座本体61的撞击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透镜支撑体30靠近上弹簧90的一侧和靠近下弹簧50的一侧均具有定位柱70。
具体地,上弹簧90包括内圈结构91和外圈结构92。内圈结构91和外圈结构9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通孔93,且上盖80的定位柱70与外圈结构92的通孔93连接,透镜支撑体30靠近上盖80一侧的定位柱70与内圈结构91上的通孔93连接。通过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上弹簧90对透镜支撑体30的运动产生的阻碍作用。
可选地,外圈结构92上还设置有多个点胶缝94,各点胶缝94与通孔93连通,多个点胶缝94相对于通孔93对称设置。通过这样设置,可以通过点胶缝94进行点胶操作,从而对上盖80和上弹簧90之间进行加固,并防止上盖80与上弹簧90的脱离。并且,通过设置点胶缝94与通孔93的连通,有利于吸收多余胶量,从而防止溢出的胶水影响透镜驱动马达的美观。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设置还能够更好地吸收胶量,增加粘胶面,从而提高上盖80与上弹簧90之间的粘固强度,使得上盖80与上弹簧90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
具体地,上弹簧90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中间结构95,多个中间结构95的两端分别与内圈结构91和外圈结构92连接,且中间结构95具有折弯段,折弯段包括至少一个U形段96。
在对上弹簧90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材料屈服应力和承受的最大应力,再算出其安全率和K值等,同时兼顾透镜驱动马达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达标。本申请中的折弯段包括了至少一个U形段96的不规则簧丝结构。簧丝结构通过模拟比对,具有很高可靠性,应力分布合理,驱动匀称稳定,簧丝不易折断,安全性高。
需要指出的是,下弹簧50同样可以具有U形段96。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和图7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以及图8和图9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分别示出了中间结构的两种不同的设计形式。而在图18和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上弹簧90则不具有点胶缝94。
具体地,外壳10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端脚12,连接端脚12设置在外壳10靠近底座本体61的一侧,且连接端脚12远离外壳10的一端到透镜支撑体30的距离大于底座本体61到透镜支撑体30的距离。通过设置连接端脚12,可以更加容易地将透镜驱动马达固定在相机内部。
并且,在本申请中连接端脚12还起到接地作用,即能够将静电导出,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静电烧坏电子元器件,并防止静电干扰内部电气的运转。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更具抗冲击性,部品连接安全可靠,有效地提升了透镜驱动马达的使用性能;
2、提高了底座组件60的强度,并有效地避免了底座组件60因受到透镜支撑体30的撞击而产生的形变;
3、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容易组装。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驱动磁石(20)、透镜支撑体(30)、线圈(40)、下弹簧(50)和底座组件(60),所述外壳(10)设置在所述底座组件(60)上以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驱动磁石(20)、所述透镜支撑体(30)、所述线圈(40)、所述下弹簧(50)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线圈(40)绕设在所述透镜支撑体(30)上,所述驱动磁石(20)对应所述线圈(40)设置,所述下弹簧(50)位于所述透镜支撑体(30)与所述底座组件(60)之间,所述底座组件(60)包括:
底座本体(61);
加强结构(62),所述加强结构(62)的至少一部分嵌埋在所述底座本体(61)的内部,且所述加强结构(62)包括多个焊接凸起(621),所述底座本体(61)的四个角部处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焊接凸起(621),且各所述焊接凸起(621)均由所述底座本体(61)朝向所述透镜支撑体(30)所在的一侧伸出,所述透镜支撑体(30)通过所述下弹簧(50)与各所述焊接凸起(621)连接,所述加强结构(62)还包括至少两个导电端脚(622),且所述导电端脚(622)由所述底座本体(61)远离所述透镜支撑体(30)的一侧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凸起(621)是折弯形结构的,所述折弯形结构至少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段(623)和第二段(624),且所述第一段(623)由所述底座本体(61)朝向所述透镜支撑体(30)伸出,所述第二段(624)与所述第一段(623)之间具有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段(624)朝向背离所述底座本体(61)的中心的方向伸出;和/或
位于所述底座本体(61)的同一侧的所述焊接凸起(621)的第二段(624)的伸出方向一致;和/或
位于所述底座本体(61)的相对侧的所述焊接凸起(621)的第二段(624)的伸出方向是相背离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焊接凸起(621)的高度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段(623)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段(624)的长度;和/或
所述第一段(623)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段(624)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0.25且小于等于0.6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弹簧(50)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子结构(51)和第二子结构(52),所述第一子结构(51)与所述第二子结构(52)关于所述底座本体(61)的对角线中心对称,且所述第一子结构(51)和所述第二子结构(52)分别与一组相邻的两个所述焊接凸起(62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结构(51)对应所述底座本体(61)的一组相邻的直边,且所述第一子结构(51)包括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且所述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所述第二角部连接片(512)分别对应所述底座本体(61)的两个相邻的角部,且所述第一角部连接片(511)位于所述第一子结构(51)的端部,所述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位于所述第一子结构(51)的中部,所述第一角部连接片(511)通过第一连接段(517)与所述第二角部连接片(512)连接,所述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所述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上均设置有多个热铆孔(513),所述底座本体(61)的四个角部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热铆柱(614),多个所述热铆孔(513)与所述热铆柱(614)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结构(51)还包括多个连接孔(514),且所述第一连接段(517)靠近所述第二子结构(52)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连接孔(514),所述第一连接段(517)位于所述第一角部连接片(511)和所述第二角部连接片(512)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所述连接孔(514),所述连接孔(514)与所述透镜支撑体(30)的定位柱(7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结构(51)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段(517)连接的悬臂段(515),所述悬臂段(515)的悬臂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焊锡孔(516),所述下弹簧(50)通过所述焊锡孔(516)与所述透镜支撑体(30)的绕线柱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61)包括两个第一限位壁(611),所述底座本体(61)的一组平行的对边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壁(611),且所述第一限位壁(611)朝向所述透镜支撑体(30)伸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61)还包括多个点胶槽(612),
多个所述点胶槽(612)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本体(61)的外周侧壁上;和/或
所述第一限位壁(611)远离所述透镜支撑体(30)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点胶槽(612)。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本体(61)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613),所述外壳(10)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凸起(613)配合的卡接凹槽(11);或者
所述底座本体(61)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卡接凹槽(11),所述外壳(10)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凹槽(11)配合的卡接凸起(613)。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驱动马达还包括上盖(80),所述上盖(80)设置在所述外壳(10)和所述透镜支撑体(30)之间,所述驱动磁石(20)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磁石(20)分别设置在所述上盖(80)的一组对边上,所述上盖(80)包括两个第二限位壁(81),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壁(81)设置在所述上盖(80)的另一组对边上,且所述第二限位壁(81)与所述底座本体(61)的第一限位壁(611)平行设置,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一限位壁(611)与所述第二限位壁(81)之间具有安装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驱动马达还包括上弹簧(90),所述上弹簧(90)设置在所述上盖(80)与所述驱动磁石(20)之间,所述上盖(80)和所述透镜支撑体(30)分别具有多个定位柱(70),所述上盖(80)通过所述定位柱(70)与所述上弹簧(90)连接,所述透镜支撑体(30)通过所述定位柱(70)分别与所述上弹簧(90)和所述下弹簧(50)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簧(90)包括:
内圈结构(91);
外圈结构(92),所述内圈结构(91)和所述外圈结构(9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通孔(93),且所述上盖(80)的定位柱(70)与所述外圈结构(92)的所述通孔(93)连接,所述透镜支撑体(30)靠近所述上盖(80)一侧的定位柱(70)与所述内圈结构(91)上的所述通孔(93)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结构(92)上还设置有多个点胶缝(94),各所述点胶缝(94)与所述通孔(93)连通,所述多个点胶缝(94)相对于所述通孔(93)对称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簧(90)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中间结构(95),多个所述中间结构(9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圈结构(91)和所述外圈结构(92)连接,且所述中间结构(95)具有折弯段,所述折弯段包括至少一个U形段(96)。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端脚(12),所述连接端脚(12)设置在所述外壳(10)靠近所述底座本体(61)的一侧,且所述连接端脚(12)远离所述外壳(10)的一端到所述透镜支撑体(30)的距离大于所述底座本体(61)到所述透镜支撑体(30)的距离。
18.一种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马达。
1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相机。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携带信息终端和笔记本电脑中的至少一种。
CN201921860871.5U 2019-10-31 2019-10-31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210534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0871.5U CN210534500U (zh) 2019-10-31 2019-10-31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60871.5U CN210534500U (zh) 2019-10-31 2019-10-31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34500U true CN210534500U (zh) 2020-05-15

Family

ID=70608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60871.5U Active CN210534500U (zh) 2019-10-31 2019-10-31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345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3239A (zh) * 2021-10-28 2022-02-1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的簧片安装结构及方法、驱动、摄像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3239A (zh) * 2021-10-28 2022-02-1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的簧片安装结构及方法、驱动、摄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53753B2 (en) Voice coil motor
EP351200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vehicle
JP5191957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02903867B (zh) 可再充电电池
WO2011096160A1 (ja)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764335A (zh)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CN105093475A (zh) 透镜移动装置
EP3671773B1 (en) Coil component
KR20050077744A (ko) 조립식 구조의 이차전지
CN210534500U (zh)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KR200406606Y1 (ko) 이동통신단말기용 전지 팩
CN111856689A (zh)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KR20170062976A (ko) 배터리 팩
CN10753320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US10512937B2 (en) Vibration motor
CN102738499A (zh) 用于制造电池组的装置
CN111025519A (zh)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CN214427667U (zh) 音圈马达、摄像头及电子设备
CN213069294U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上簧片
KR102255748B1 (ko) 고정자 및 이를 적용한 차량용 구동 모터
CN113014778A (zh) 一种柔性电路板组件、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123439U (zh)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CN212391653U (zh)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
KR101084947B1 (ko) 보호회로모듈을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CN213069295U (zh)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下簧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14

Address after: No. 2009, Tianchen Road, Qingpu Industrial Park,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12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Billu Electronics Co.,Ltd.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YUANLU ELECTRONIC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009, Tianchen Road, Qingpu Industrial Park,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12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Billu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