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2843U - 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2843U
CN210502843U CN201921598479.8U CN201921598479U CN210502843U CN 210502843 U CN210502843 U CN 210502843U CN 201921598479 U CN201921598479 U CN 201921598479U CN 210502843 U CN210502843 U CN 210502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shaft
steering control
control rod
steer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9847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Group ORV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Group OR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9847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02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2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2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所述转向结构包括:安装支架、转向轴、转向控制杆和用于检测所述转向轴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的转向角传感器,所述转向角传感器与所述转向轴连接;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用于安装所述转向轴的轴孔,所述转向轴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孔内;所述转向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转向控制杆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圆盘状的方向盘,通过转动转向控制杆即可实现对车辆转向的控制,由于采用杆状的转向控制杆的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故而基本可以避免在驾驶员查看仪表盘时,转向结构造成的遮挡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设计过程中,方向盘通常安装于驾驶座的正前方,且位于驾驶员的视线与仪表盘之间。然而,由于方向盘通常设置成圆盘状,方向盘的轮缘容易遮挡驾驶员查看仪表盘的视线,从而导致了驾驶员查看仪表盘不方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以解决在驾驶员查看仪表盘时,转向结构造成的遮挡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结构,应用于车辆,包括:安装支架、转向轴、转向控制杆和用于检测所述转向轴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的转向角传感器,所述转向角传感器与所述转向轴连接;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用于安装所述转向轴的轴孔,所述转向轴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孔内;
所述转向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各设有一个所述轴孔,两个所述轴孔的轴线相重合;
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轴孔的内部。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两个分别用于阻挡所述转向控制杆转动的限位件,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轴的两侧,所述转向轴可绕自身的轴线在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转动。
可选地,两个所述限位件为两个平行设置的挡板,所述转向轴的轴线与所述挡板平行;
两个所述挡板与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首尾相接并合围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盒体,所述转向控制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四周封闭的盒体内,并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向角传感器包括壳体和芯体,所述芯体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安装支架相对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芯体内,并与所述芯体相对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向控制杆与所述转向轴垂直设置,且所述转向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通过螺纹相对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向控制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把手。
可选地,所述把手的外表面设有包覆层。
可选地,所述转向控制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控制杆分别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且位于同一直线上。
为解决上述相同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转向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转向控制杆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圆盘状的方向盘,通过转动转向控制杆即可实现对车辆转向的控制,由于采用杆状的转向控制杆的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故而基本可以避免在驾驶员查看仪表盘时,转向结构造成的遮挡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结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请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结构,可应用于各类车辆,所述转向结构包括:安装支架4、转向轴3、转向控制杆5和用于检测所述转向轴3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的转向角传感器2,所述转向角传感器2与所述转向轴3连接;
所述安装支架4包括用于安装所述转向轴3的轴孔,所述转向轴3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孔内;
所述转向控制杆5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轴3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转向角传感器2可以选用目前车辆上常用的转向角传感器2,现有技术中,转向角传感器2是用来检测方向盘的转动角度和转向方向的一种装置,常用的转向角传感器2通常由光电耦合元件、开孔槽板等组成。光电耦合元件为发光二极管和光敏晶体管。开孔槽板置于发光二极管和光敏晶体管之间。开孔槽板有许多小孔。当方向盘转动时,开孔槽板会跟随转动。光敏晶体管依据穿过开孔槽板的光线来动作,并且会输出数字脉冲信号。汽车电控单元会以此信号来辨认方向盘的转向角度、转动方向和转速。本实施例中,所述汽车电控单元可以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所述转向角传感器2与所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连接。转向角传感器2与所述转向轴3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将转向轴3的一端与开孔槽板相对固定连接,如此,当转向轴3转动的过程中,开孔槽板可以随转向轴3同步转动。从而实现通过转向角传感器2检测转向轴3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信息,根据所检测的转向轴3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信息,即可确定转向控制杆5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信息,所述转向控制杆5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信息即为驾驶员的转向意图,转向角传感器2通过将驾驶员转动转向控制杆5的动作转换为数字脉冲信号并传递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根据所述数字脉冲信号控制车辆进行转向,从而完成转向的控制过程。
具体地,为了进一步解释上述过程,以下以举例的形式,对上述过程进行进一步说明,请参见图3,当驾驶员逆时针转动所述转向控制杆5时,转向轴3跟随转向控制杆5作逆时针的转动,并带动转向角传感器2内部的开孔槽板逆时针转动,转向角传感器2内的光电耦合元件即可检测到开孔槽板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并将所检测到的开孔槽板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信息转换为数字脉冲信号,输出至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根据所述数字脉冲信号控制车辆执行相应的转向动作。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4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41,所述安装板41上各设有一个所述轴孔,两个所述轴孔的轴线相重合;
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轴孔的内部。
其中,所述转动轴可以通过轴承安装于所述轴孔内,也可以直接与所述轴孔间隙配合连接,两个所述轴孔的的大小可以相同,两个所述安装板41可以平行,当两个安装板41平行时,由于两个轴孔的轴线重合,故而,转向轴3安装完成后,转向轴3将分别与两个安装板41相垂直,从而保证了转向轴3相对于安装支架4转动的顺畅性。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4还包括两个分别用于阻挡所述转向控制杆5转动的限位件,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轴3的两侧,所述转向轴3可绕自身的轴线在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转动。
其中,请参见图1,两个所述限位件可以为两个平行设置的挡板42,所述转向轴3的轴线与所述挡板42平行;此外,所述限位件也可为杆状的档杆,当采用档杆时,档杆可以安装于图1中的挡板42所处位置,档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安装板41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
请进一步参见图1,当所述限位件为两个平行设置的挡板42时,两个所述挡板42与两个所述安装板41分别首尾相接并合围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盒体,所述转向控制杆5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四周封闭的盒体内,并与所述转向轴3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
由于车轮具备极限转动范围,当汽车车辆处于与车身同一直线时,车辆向左和向右最多可以转动90°,也即车辆的极限转动范围为180°,然后在实际工况中,车辆向左和向右分别具有60°的转动范围即可满足形成的需求,也即实际上将极限转动范围设置为120°即可满足形成需求。因此,需要对转向控制杆5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以防止由于转向控制杆5的转动范围超出车辆所具备的极限转动范围而造成的车辆故障。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挡板42,从而对转向控制杆5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具体地,请参见图3,当转向控制杆5处于图3所在位置时,车轮与车身处于同一直线上,即车辆处于摆正状态,此时,当转向控制杆5向左或向右转动60°时,将与安装支架4左侧或右侧的挡板42向接触,由于挡板42的阻挡,使得转向控制杆5无法进一步转动,从而实现对转向控制杆5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制,其中,可以通过调节挡板42的高度对转向控制杆5的转动范围的调节。
可选地,所述转向角传感器2包括壳体和芯体,所述芯体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安装支架4相对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3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芯体内,并与所述芯体相对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转向角传感器2还可以包括上述所述光电耦合元件,所述芯体可以为上述所述的开孔槽板,所述开孔槽板和光电耦合元件封装于所述壳体内。可以通过在转向轴3的侧壁设置凸起,并在开孔槽板的对应位置设置于所述凸起对应的卡槽,通过将所述凸起卡接与所述卡槽内,从而实现转向轴3与开孔槽板的相对固定连接。此外,请参见图2,所述转向角传感器2的壳体可以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支架4的外壁相对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向控制杆5与所述转向轴3垂直设置,且所述转向控制杆5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轴3的侧壁通过螺纹相对固定连接。
其中,可以在所述转向轴3的侧壁开始螺纹孔,在所述转向控制杆5的一端设置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外螺纹,从而实现转向控制杆5与转向轴3之间的螺纹连接,如此,转向控制杆5与转向轴3之间的连接可拆卸,方便更换转向控制杆5。
可选地,所述转向控制杆5的另一端连接有把手1,所述把手1的外表面设有包覆层。
其中,所述把手1可以包括金属骨架和包覆于金属骨架外表面的发泡体,通过金属骨架与转向控制杆5焊接连接,并在金属骨架外表面设置发泡体,所述包覆层可以采用皮质的包覆层,如此,既可保证把手1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提高把手1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转向结构,采用转向控制杆5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圆盘状的方向盘,通过转动转向控制杆5即可实现对车辆转向的控制,由于采用杆状的转向控制杆5的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故而基本可以避免在驾驶员查看仪表盘时,转向结构造成的遮挡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所述转向控制杆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控制杆5分别与所述转向轴3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且位于同一直线上。此外,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及对应的技术效果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的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两个转向控制杆5,从而满足驾驶员双手把持方向盘的习惯,且采用转向控制杆5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圆盘状的方向盘,通过转动转向控制杆5即可实现对车辆转向的控制,由于采用杆状的转向控制杆5的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故而基本可以避免在驾驶员查看仪表盘时,转向结构造成的遮挡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辆转向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转向控制杆5替代现有技术中的圆盘状的方向盘,通过转动转向控制杆5即可实现对车辆转向的控制,由于采用杆状的转向控制杆5的所占用的空间较小,故而基本可以避免在驾驶员查看仪表盘时,转向结构造成的遮挡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转向结构,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支架、转向轴、转向控制杆和用于检测所述转向轴的转动方向及转动角度的转向角传感器,所述转向角传感器与所述转向轴连接;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用于安装所述转向轴的轴孔,所述转向轴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轴孔内;
所述转向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各设有一个所述轴孔,两个所述轴孔的轴线相重合;
所述转向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轴孔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两个分别用于阻挡所述转向控制杆转动的限位件,两个所述限位件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轴的两侧,所述转向轴可绕自身的轴线在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限位件为两个平行设置的挡板,所述转向轴的轴线与所述挡板平行;
两个所述挡板与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首尾相接并合围形成一个四周封闭的盒体,所述转向控制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四周封闭的盒体内,并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角传感器包括壳体和芯体,所述芯体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安装支架相对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的一端穿设于所述芯体内,并与所述芯体相对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控制杆与所述转向轴垂直设置,且所述转向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通过螺纹相对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控制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把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外表面设有包覆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控制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转向控制杆分别与所述转向轴的侧壁相对固定连接,且位于同一直线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结构。
CN201921598479.8U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0502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98479.8U CN210502843U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98479.8U CN210502843U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2843U true CN210502843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71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98479.8U Active CN210502843U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028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017109069A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и узел рулевого колеса (варианты)
CN108791477B (zh) 一种分布式四轮驱动电动汽车独立转向装置
CN203327131U (zh) 车载路灯型摄像头
WO2021249220A1 (zh) 一种路感模拟器
CN210502843U (zh) 一种转向结构和车辆
JP2016056617A (ja) ゲート装置
JP2014118139A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用ストロークセンサユニット
WO2010102543A1 (zh) 汽车转向指示器
JP2007313984A (ja) 車両の操舵機構
JP2005257364A (ja) 回転角度・トルク検出装置
CN209955898U (zh) 一种车载大屏机
CN204314958U (zh) 随车转向行车记录仪和随车转向支架
CN204296846U (zh) 一种电动托盘车线束保护装置及电动托盘车
CN217504760U (zh) 一种检测方向盘转动角度的装置及驾驶系统
JP4568097B2 (ja) 操舵角検出装置
CN204020969U (zh) 中间轴延长轴及车辆转向系统
CN207843065U (zh) 一种方向盘转角检测装置
CN203020363U (zh) 转向盘、转向系统和车辆
KR200217496Y1 (ko) 차량의 조향각 표시장치
CN215971732U (zh) 智能转向系统总成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04401384A (zh) 一种电动托盘车线束保护装置及电动托盘车
JPH02234011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CN212210704U (zh) 一种轮毂电机的传动装置
CN210981297U (zh) 一种编码器分区检测装置
JPH028166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