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2103U -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2103U
CN210502103U CN201921369615.6U CN201921369615U CN210502103U CN 210502103 U CN210502103 U CN 210502103U CN 201921369615 U CN201921369615 U CN 201921369615U CN 210502103 U CN210502103 U CN 2105021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b
bearing
steering
wheel hub
sid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696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NGKANG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Yongkang Rid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ngkang Rid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ngkang Rid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696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021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21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21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其中,一种轮毂,包括外轮毂和内轮毂,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设有轴承,外轮毂与内轮毂转动连接,其中,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设有间隙,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间隙包括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水平间隙位于弧面间隙的内侧,弧面间隙与外界连通。其优点在于,本实施例的轮毂利用轴承实现外轮毂的转动,并利用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的间隙实现轴承的自清洁;将上述轮毂与胎体结合,构成中空轮体,解决了车辆运行时辐条损坏维修麻烦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部分车轮一般采用轮辐、轮圈和车胎三个部分构成,轮辐是车轮上介于车轴和轮圈之间的支撑部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们需要没有轮辐的中空轮体,比如全新概念的自行车、推车等。而带有轮辐的轮体,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不足,比如自行车车轮的断链的问题,还有转向轮的辐条断裂、扭曲的问题。而一些无轮辐的中空轮体,其轮毂结构不合理,比如容易进水导致轮毂生锈等问题,导致轮毂与车胎之间配合不当,无法正常运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轮毂,无需轮辐,利用轴承实现支撑和传动,同时利用外轮毂和内轮毂之间的间隙实现自清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中空轮体,装有上述轮毂,取消辐条,避免辐条断裂、扭曲的问题,外形更美观,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轮毂,包括外轮毂和内轮毂,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若干轴承,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所述间隙包括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所述水平间隙位于所述弧面间隙的内侧,所述弧面间隙与外界连通。
优选地,所述弧面间隙包括陡斜段和平缓段,所述陡斜段与所述水平间隙连通,所述平缓段位于所述陡斜段外侧,与外界连通。
优选地,所述内轮毂包括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盖内侧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右侧盖内侧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外轮毂上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朝向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设置,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和所述第三缺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轴承的容纳腔,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三缺口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左侧盖与所述外轮毂以及所述右侧盖与所述外轮毂之间。
优选地,所述外轮毂还包括主体和外轮毂盖,所述外轮毂盖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三缺口,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的内侧面与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的外侧面构成所述间隙。
优选地,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上设有通孔,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通过螺钉穿过所述通孔锁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中空轮体,包括胎体,还包括上述轮毂,所述胎体覆盖在所述外轮毂的外侧,并与所述外轮毂固定连接,所述内轮毂上设有用于连接车体的支撑件。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内轮毂的下部。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与车体连接的支撑臂和与内轮毂连接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轴和转向轴承,所述支撑臂上设有转向腔,所述转向轴和所述转向轴承位于所述转向腔中,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内轮毂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与所述转向腔接触,所述转向轴相对所述支撑臂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向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转向腔中设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位于所述转向腔的下部,所述第二环形槽位于所述转向腔的上部,所述转向轴贯穿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所述上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槽中,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的侧壁接触,所述下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槽中,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侧壁接触;所述第二环形槽中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位于所述上轴承的上方,并与所述转向轴固定连接,以压紧所述上轴承。
优选地,所述转向轴的下部设有方块,所述内轮毂上设有与所述方块相适配的方形槽,所述转向轴的下部位于所述方形槽中,并通过螺钉与所述方形槽固定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取消辐条,利用轴承实现轮体的转动;
2.设置间隙,利用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的离心力,实现轴承和轮毂的自清洁;
3.将上述轮毂与胎体结合,构成中空轮体,解决了车辆运行时辐条损坏维修麻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空轮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空轮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0、轮毂;11、外轮毂;111、主体;112、外轮毂盖;113、第三缺口;12、内轮毂;121、左侧盖;122、右侧盖;123、第一缺口;124、第二缺口;125、螺钉;126、方形槽;127、通孔;13、大轴承;14、水平间隙;15、弧面间隙;151、陡斜段;152、平缓段;20、胎体;30、支撑件;31、支撑臂;311、转向腔;312、第一环形槽;313、第二环形槽;32、转向机构;321、转向轴;322、上轴承;323、下轴承;324、方块;325、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看附图1至附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其中,利用轴承实现外轮毂的转动,并利用外轮毂与内轮毂之间的间隙实现轴承的自清洁。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轮毂10包括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所述外轮毂11与所述内轮毂12之间设有若干轴承,所述外轮毂11与所述内轮毂12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外轮毂11与所述内轮毂12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所述间隙包括水平间隙14和弧面间隙15,所述水平间隙14位于所述弧面间隙15的内侧,所述弧面间隙15与外界连通。
为了实现外轮毂11的正常转动,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之间存在间隙,彼此不接触,避免外轮毂11转动时与内轮毂12发生摩擦,而间隙容易使污水或粉尘进入容纳腔,影响轴承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方便污水或粉尘排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间隙包括水平间隙14和弧面间隙15,水平间隙14位于弧面间隙15的内侧,弧面间隙15与外界连通,在外轮毂11和胎体20转动时,利用离心力将污水和粉尘排出去;需要清洗时,也可以先用干净的水冲洗中空轮体,然后转动外轮毂11和胎体20,清水将脏东西一起从间隙中带走,以保证轴承的正常运行。
优选地,弧面间隙15包括陡斜段151和平缓段152,陡斜段151与水平间隙14连通,平缓段152位于陡斜段151外侧,与外界连通,设置陡斜段151的目的在于增大离心力,使水可以更加快速地从间隙中溜走;平缓段152可以使杂物和水渍无障碍地从间隙脱离。陡斜段151可以由斜面或弧面形成。如附图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陡斜段151由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的弧面构成,在外轮毂11转动过程中通过离心力作用去除间隙中的杂物及水渍,实现自清洁。
本实施例中的轴承可以为若干小轴承组成,也可以由单个大轴承13实现,若采用若干小轴承,则需将小轴承与内轮毂12固定连接,并使小轴承的侧面与外轮毂11接触,小轴承的固定方式可以为,内轮毂12中分散设有若干固定轴,固定轴的数量与小轴承对应,将小轴承一一套设在固定轴上,小轴承的侧面可以同时与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接触,实现外轮毂11的转动运行;小轴承的数量可以为偶数个,分为两组,分别间隙、非等距的安装在内轮毂12内。若是采用单个大轴承13,则将大轴承13与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同心设置,设置在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之间,大轴承13的外侧面与外轮毂11接触,内侧面与内轮毂12接触,大轴承13的外圈跟随外轮毂11转动。
为了方便轴承安装,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内轮毂12包括左侧盖121和右侧盖122,左侧盖121和右侧盖122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所述左侧盖121和所述右侧盖122上设有通孔127,所述左侧盖121和所述右侧盖122通过螺钉125穿过所述通孔127锁紧固定。左侧盖121内侧设有第一缺口123,右侧盖122内侧设有第二缺口124,外轮毂11上设有第三缺口113,第三缺口113朝向第一缺口123和第二缺口124设置,第一缺口123、第二缺口124和第三缺口113形成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腔,轴承与第三缺口113的内壁接触配合。若采用的轴承为小轴承,固定轴可设置在左侧盖121或右侧盖122内侧,则在安装时,先将小轴承放入第三缺口113,而后将设有固定轴的侧盖放置在外轮毂11侧面,使固定轴穿过小轴承,小轴承的部分结构位于侧盖上的缺口中,再将另一侧盖放置在外轮毂11的另一侧面,连接并固定两个侧盖,将小轴承固定在第一缺口123、第二缺口124和第三缺口113形成的容纳腔中。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左侧盖121与所述外轮毂11以及所述右侧盖122与所述外轮毂11之间,且由外轮毂11与左侧盖121和右侧盖122的相对面构成。
若是采用的为大轴承13,则需要将外轮毂11分为主体111和外轮毂盖112,外轮毂盖112与主体111可拆卸连接,外轮毂盖112和主体111配合形成第三缺口113。安装时,先将大轴承13放置在主体111上,而后盖上外轮毂盖112,使外轮毂盖112与主体111固定连接,形成第三缺口113,而后将左侧盖121和右侧盖122放置在外轮毂11两侧,大轴承13的内圈位于第一缺口123和第二缺口124中,再固定左侧盖121和右侧盖122,使大轴承13位于容纳腔中,并分别与第一缺口123、第二缺口124和第三缺口113的底面接触。采用大轴承13的中空轮体稳定性强,通过贴近轮毂10的大轴承13作为行进中转向轮的转动轴承,其大大加强的转向轴321承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故障发生。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左侧盖121与所述外轮毂11以及所述右侧盖122与所述外轮毂11之间,且由主体111和外轮毂盖112与左侧盖121和右侧盖122的相对面构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中空轮体,包括胎体20,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轮毂10,所述胎体20覆盖在所述外轮毂11的外侧,并与所述外轮毂11固定连接,所述内轮毂12上设有用于连接车体的支撑件30。优选地,所述支撑件30位于所述内轮毂12的下部。胎体20一般采用橡胶制成的空心结构或实心结构,胎体20覆盖外轮毂11的外侧,并与外轮毂11固定连接,在行驶过程中,内轮毂12相对车体静止,外轮毂11带动胎体20转动,中空轮体移动;支撑件30位于内轮毂12的下部,此时车体及其上物品的重力大部分施加在内轮毂12的下部,由于内轮毂12的下部接近底面,重力直接通过内轮毂12、外轮毂11和胎体20传导至底面,避免整个轮毂10受力变形,轮毂10变形量较小,转动更顺畅,使用更安全;同时,由于取消了辐条,避免了辐条损坏,维修麻烦的问题,也避免用户脚被辐条卷入导致受伤的隐患发生,也避免了行驶过程中,长条物件卡入车轮导致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中空轮体可以作为支撑轮,比如普通滑板车的前轮和后轮,电动滑板车的转向轮,自行车的转向轮等,当中空轮体作为转向轮时,支撑件30包括与车体连接的支撑臂31和与内轮毂12连接的转向机构32,转向机构32包括转向轴321和转向轴321承,支撑臂31上设有转向腔311,转向轴321和转向轴321承位于转向腔311中,转向轴321与内轮毂12固定连接,转向轴321承套设在转向轴321上,并与转向腔311接触,转向轴321相对支撑臂31转动。外轮毂11和内轮毂12之间的轴承使中空轮体正常运行,在需要转向时,对内轮毂12施加一定角度的力,内轮毂12转动一定角度,与内轮毂12固定连接的转向轴321在转向腔311内转动。采用独立的转向轴321,不与施力结构(比如转向扶手)重叠,实现了更简单小巧的转向结构;同时,独立的转向机构32易拆装维护,分离了转向轴321承与转向扶手杆的连接,只需拆装转向轴321即可完成转向结构维护。
为了实现转向轴321与支撑臂31之间的灵活转动,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转向轴321承包括上轴承322和下轴承323,对转向轴321的支撑和平衡效果更好;为了容纳上轴承322和下轴承323,转向腔311中设有第一环形槽312和第二环形槽313,第一环形槽312位于转向腔311的下部,第二环形槽313位于转向腔311的上部,转向轴321贯穿第一环形槽312和第二环形槽313,上轴承322套设在转向轴321上,并位于第二环形槽313中,与第二环形槽313的侧壁接触,下轴承323套设在转向轴321上,并位于第一环形槽312中,与第一环形槽312的侧壁接触;第二环形槽313中设有端盖325,端盖325位于上轴承322的上方,并与转向轴321固定连接,以压紧上轴承322,保证转向轴321正常转动。
如附图1和附图3所示,转向轴321与内轮毂12的连接方式如下:转向轴321的下部设有方块324,内轮毂12上设有与方块324相适配的方形槽126,转向轴321的下部位于方形槽126中,并通过螺钉125与方形槽126固定连接。
支撑件30用于连接车体和中空轮体,对于作为转向轮的中空轮体来说,为避免支撑件30干扰到中空轮体的转动,支撑臂31包括转向部、延伸部和连接部,转向部与内轮毂12连接,用于容纳转向组件,延伸部朝向远离中空轮体的方向延伸,连接部连接延伸部和车体,延伸部和连接部形成供中空轮体转动的空间;转向部、延伸部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采用金属合金制成。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轮毂,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轮毂和内轮毂,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轴承,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转动连接,其中,所述外轮毂与所述内轮毂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轴承所在的空间与外界,所述间隙包括水平间隙和弧面间隙,所述水平间隙位于所述弧面间隙的内侧,所述弧面间隙与外界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间隙包括陡斜段和平缓段,所述陡斜段与所述水平间隙连通,所述平缓段位于所述陡斜段外侧,与外界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轮毂包括左侧盖和右侧盖,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固定连接,所述左侧盖内侧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右侧盖内侧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外轮毂上设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朝向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设置,所述第一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和所述第三缺口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轴承的容纳腔,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三缺口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间隙位于所述左侧盖与所述外轮毂以及所述右侧盖与所述外轮毂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轮毂还包括主体和外轮毂盖,所述外轮毂盖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配合形成所述第三缺口,所述外轮毂盖和所述主体的内侧面与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的外侧面构成所述间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上设有通孔,所述左侧盖和所述右侧盖通过螺钉穿过所述通孔锁紧固定。
6.一种中空轮体,包括胎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轮毂,所述胎体覆盖在所述外轮毂的外侧,并与所述外轮毂固定连接,所述内轮毂上设有用于连接车体的支撑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内轮毂的下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与车体连接的支撑臂和与内轮毂连接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向轴和转向轴承,所述支撑臂上设有转向腔,所述转向轴和所述转向轴承位于所述转向腔中,所述转向轴与所述内轮毂固定连接,所述转向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与所述转向腔接触,所述转向轴相对所述支撑臂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承包括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转向腔中设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位于所述转向腔的下部,所述第二环形槽位于所述转向腔的上部,所述转向轴贯穿所述第一环形槽和所述第二环形槽,所述上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二环形槽中,与所述第二环形槽的侧壁接触,所述下轴承套设在所述转向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环形槽中,与所述第一环形槽的侧壁接触;所述第二环形槽中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位于所述上轴承的上方,并与所述转向轴固定连接,以压紧所述上轴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空轮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的下部设有方块,所述内轮毂上设有与所述方块相适配的方形槽,所述转向轴的下部位于所述方形槽中,并通过螺钉与所述方形槽固定连接。
CN201921369615.6U 2019-08-22 2019-08-22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Active CN2105021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9615.6U CN210502103U (zh) 2019-08-22 2019-08-22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9615.6U CN210502103U (zh) 2019-08-22 2019-08-22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2103U true CN210502103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90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69615.6U Active CN210502103U (zh) 2019-08-22 2019-08-22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021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02098U (zh) 一种中空轮体及装有该轮体的车辆
CN103029788A (zh) 滑行车
KR101665215B1 (ko) 차축 발전기
CN110406314B (zh) 一种中空轮体及装有该轮体的车辆
JP6880065B2 (ja) ホイールアクス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ホイールフォークの取り付け構造、フレーム、並びに車両
CN100429088C (zh) 以更换联接件来改变驱动方式的轮子
US20050269866A1 (en) Multi-piece wheel assembly with transparent components
CN210502103U (zh) 一种轮毂及装有该轮毂的中空轮体
US7413259B2 (en) Hub and extension arrangement for an axle having dual wheels
RU2398700C2 (ru) Колесная тележка для покупок
EP0865941A2 (en) Integrated wheel and wheel hub assembly, particularly for a vehicle
ATE358600T1 (de) Unabhängig drehende räder
JP2002531315A (ja) 自転車等のハブ
CN113246655A (zh) 自行车轮毂止滑中空轴结构及自行车轮毂
CN214647301U (zh) 一种车辆轮毂装饰盖的安装结构和摩托车
CN212022186U (zh) 一种防刮擦的轮毂
EP1136285A3 (en) Wheel bearing arrangement for a dual wheel assembly
JP4379867B2 (ja) 電動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CN215097486U (zh) 一种便于清洁的高强度轮毂
CN210121328U (zh) 电动滑板的悬臂式电机安装结构
JP6689622B2 (ja) ハンドリム及び車いす
TWI633022B (zh) 車輪驅動裝置
EP0487764B1 (en) A direct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a bicycle
CN214855637U (zh) 一种用于儿童车的车轮装置及儿童车
JP2011178374A (ja) 搬送台車の車輪の取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00 building 4, No. 228, Chengxin Road, Yongk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ONGKANG CHIC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00 building 4, No. 228, Chengxin Road, Yongk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ongkang Rid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