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89989U -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89989U
CN210489989U CN201921834224.7U CN201921834224U CN210489989U CN 210489989 U CN210489989 U CN 210489989U CN 201921834224 U CN201921834224 U CN 201921834224U CN 210489989 U CN210489989 U CN 2104899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sheet
charging
wearable electronic
post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42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令鹏
李晓东
葛建豪
田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9218342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899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899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899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设于壳体容纳空间内的电路板、设于电路板上的弹片、以及可移动地设于壳体上的充电柱,电路板具有导电触点,弹片覆盖导电触点,充电柱始终与弹片抵接,在常态下,也即充电柱不受外力抵靠时,弹片与导电触点分离。当充电柱受外力抵靠时,充电柱朝靠近弹片的方向移动,使得弹片受力变形而与导电触点接触,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此状态下才可进行充电或数据传输。充电柱只有在充电或数据传输时才与电路板导通,可以有效降低充电柱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几率,延长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装置(例如是穿戴装置)发展快速,包含了智能手环、手表、头戴显示装置、穿戴衣等,应用层面越来越广,不仅应用于医疗、娱乐等领域,更在一般生活、运动休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现今电子装置与其对应的外部装置(例如是充电器)中,若是使用接触式的充电或传输连接器,一般会是充电柱及弹簧针(POGOPIN)的组合。具体而言,充电器的连接器例如具有弹簧针,且电子装置的连接器例如具有充电柱。电子装置的充电柱会电性连接于电子装置内的电路板。因此,当充电器的弹簧针接触电子装置的充电柱时,便可对电子装置进行充电。
现有技术中电子装置的壳体内部固定设有电路板,电路板通过SMT贴片技术连接有钢片,充电柱的一端通过激光压焊技术与钢片固定连接,充电柱的另一端从壳体伸出外露,以便于与外部充电装置电连接。充电柱上套设有密封圈,用以实现防水。
上述这种充电柱连接结构组装完成以后,充电柱始终与电路板处于导通状态,长时间使用后容易造成充电柱与电路板导通处产生电化学腐蚀,影响充电柱的导通效果,降低电子装置的使用寿命。此外,充电柱通过激光压焊技术与钢片固定连接后无法进行返修,不良产品成本高。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其在非充电或非传输的状态下,充电柱不导通于电路板,以降低充电柱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几率,延长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用于形成容纳空间;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路板具有导电触点;还包括:弹片,设于所述电路板上并覆盖所述导电触点;充电柱,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且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充电柱与所述弹片抵接;其中,当所述充电柱不受外力抵靠时,所述弹片与所述导电触点分离;当所述充电柱受外力抵靠时,所述充电柱朝靠近所述弹片的方向移动,所述弹片受力变形与所述导电触点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弹片为圆形结构,所述弹片的外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弹片朝向所述充电柱侧凸出。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触点与所述弹片的中心正对。
进一步的,所述弹片为条状结构,所述弹片的两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弹片朝向所述充电柱侧凸出,所述弹片的中部覆盖所述导电触点。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柱包括柱体,所述柱体靠近所述弹片的一端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外周直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周直径;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充电柱插入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周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设有凸起部;当所述充电柱不受外力抵靠时,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抵靠;当所述充电柱受外力抵靠时,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柱体远离所述弹片的一端设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周直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周直径;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壳体外侧的一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当所述充电柱不受外力抵靠时,所述第二台阶部与所述凹陷部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分离;当所述充电柱受外力抵靠时,所述第二台阶部与所述凹陷部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抵靠。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与所述柱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柱体紧靠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位置处设有第三台阶部,所述第三台阶部的外周直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周直径;所述第三台阶部与所述凸起部之间设有所述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台阶部的外周直径大于所述凸起部的内周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柱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设有凸点,所述凸点与所述弹片抵接,所述凸点与所述导电触点正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充电柱可移动地设于壳体上,充电柱始终与弹片抵接。在常态下,也即充电柱不受外力抵靠时,弹片与导电触点分离。当充电柱受外力抵靠时,例如外部装置对接于充电柱时,充电柱朝靠近弹片的方向移动,使得弹片受力变形而与导电触点接触,可穿戴电子设备在此状态下才可进行充电或数据传输。充电柱只有在充电或数据传输时才与电路板导通,可以有效降低充电柱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几率,延长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电子设备实施例与外部装置对接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电子设备实施例与外部装置对接前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电子设备实施例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电子设备实施例下壳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电子设备实施例下壳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当可穿戴电子设备未与外部装置对接时放大图;
图7为图5中A部当可穿戴电子设备与外部装置对接时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省略充电柱和密封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可穿戴电子设备实施例充电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可穿戴电子设备,2-外部装置,21-充电触点;
100-下壳体,110-通孔,120-凸起部,121-第二斜面部,130-凹陷部;
200-充电柱,210-柱体,220-第一台阶部,221-第一斜面部,230-第二台阶部,240-第三台阶部,250-凸点;
300-电路板,310-导电触点;
400-弹片;
500-密封圈;
600-螺钉;
D1-柱体的外周直径,D2-通孔的直径,d1-第一台阶部的外周直径,d2-第二台阶部的外周直径,d3-第三台阶部的外周直径,d4-凹陷部的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 “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可穿戴电子设备1与外部装置2在对接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电子设备1以电子手表为例,外部装置2以充电座为例,可穿戴电子设备1适于与外部装置2对接而充电。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穿戴电子设备1也可以是智能手环等其他装置,外部装置2也可以是电脑或扩充坞(dockingstation)等其他装置,可穿戴电子设备1可与外部装置2对接而进行数据传输,可穿戴电子设备1与外部装置2的种类与连接目的并不以此为限制。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可穿戴电子设备1包括壳体,壳体由上壳体和下壳体100组成,上壳体与下壳体100共同围成中空容纳空间,用以安装其他部件。本实施例的改进点主要集中于下壳体上,所以图3至图8仅示出下壳体100的相关结构。
容纳空间内设有电路板300,优选的,电路板300通过螺钉600与下壳体100固定连接。电路板300上设有导电触点310。
电路板300上设有弹片400,优选的,弹片400通过SMT贴片技术与电路板300固定连接。弹片400覆盖导电触点310。弹片400与导电触点310之间具有分离和接触两种状态,正常状态下,弹片400与导电触点310分离,弹片400受力变形时弹片400与导电触点310接触,参照图6和图7。
下壳体100上可移动地设有充电柱200,充电柱200的一端始终与弹片400抵接。充电柱200的另一端外露于下壳体100,便于外部装置2上的充电触点21与充电柱200对接而连通电路板300,参照图1和图2。
常态下,也即可穿戴电子设备1未与外部装置2对接时,充电柱200不受外力抵靠,此时弹片400与导电触点310分离,充电柱200与电路板300未导通,参照图6。
当可穿戴电子设备1与外部装置2对接时,充电柱200受外力抵靠,充电柱200朝靠近弹片400的方向移动,使得弹片400受力变形而与导电触点310接触,充电柱200与电路板300导通,可穿戴电子设备1在此状态下才可进行充电或数据传输,参照图7。
本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充电柱200只有在充电或数据传输时才与电路板300导通,可以有效降低充电柱200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几率,延长可穿戴电子设备1的使用寿命。
弹片40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结构,弹片400的外周与电路板300固定连接,弹片400朝向充电柱200侧凸出,弹片的中间位置将导电触点310覆盖、但未与导电触点310接触。
当充电柱200受外力抵靠朝靠近弹片400的方向移动时,弹片400的中间位置朝靠近导电触点310的方向变形靠近、直至与导电触点310接触,实现充电柱200与电路板300的导通。
导电触点310优选地与弹片400的中心正对,有助于提高电路连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片400也可以为条状结构,弹片400的两端与电路板300连接,弹片400朝向充电柱200侧凸出,弹片400的中部覆盖导电触点310、但未与导电触点310接触。条状结构的弹片400与圆形结构的弹片400的作用机制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而言,充电柱200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充电柱200包括柱体210,柱体210的两端分设有第一台阶部220和第二台阶部230,第一台阶部220靠近弹片400,第二台阶部230靠近下壳体100的外侧,第一台阶部220的外周直径d1和第二台阶部230的外周直径d2均大于柱体210的外周直径D1,参照图6。再结合参照图4、图6及图8,下壳体100上设有供充电柱200插入的通孔110,通孔110的内周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设有凸起部120,通孔110靠近下壳体100外侧的一端设有凹陷部130,凹陷部130的直径d4大于通孔110的内周直径D2。为了保证充电柱200能够插设于通孔110内,柱体210的外周直径D1小于通孔110的直径D2。
当充电柱200不受外力抵靠时,第一台阶部220与凸起部120靠近弹片400的一侧(定义为凸起部120的上表面)抵靠,第二台阶部230与凹陷部130靠近弹片400的一侧(定义为凹陷部130的顶面)分离,弹片400将不会受力变形,弹片400与导电触点310分离,使得充电柱200与电路板300不导通,参照图6。
当充电柱200受外力抵靠时,第一台阶部220与凸起部120的上表面分离,第二台阶部230与凹陷部130的顶面抵靠,弹片400受第一台阶部220的抵靠而受力变形,弹片400与导电触点310接触,使得充电柱200与电路板300导通,参照图7。
通过第一台阶部220与凸起部120之间的配合、第二台阶部230与凹陷部130之间的配合,一方面可以将充电柱200卡设于通孔110内,另一方面又可以实现充电柱200沿通孔110的上下移动,实现充电柱200与电路板300之间的导通或断开,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
参照图6,通孔110与柱体210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内设有密封圈500,密封圈500的直径大于该间隙大小,使密封圈500与该间隙之间为过盈配合,以实现壳体内部容纳空间的密封,避免外部水汽等进入下壳体100内部而腐蚀弹片400、电路板300以及充电柱200等部件,提高可穿戴电子设备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柱体210紧靠第二台阶部230的位置处设有第三台阶部240,第三台阶部240的外周直径d3大于柱体210的外周直径D1, 密封圈500设于第三台阶部240与凸起部120之间,使得密封圈500的连接更加可靠。
当第二台阶部230与凹陷部130的顶面抵靠时,第三台阶部240的上表面与凸起部120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的小于密封圈500的直径,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第一台阶部220上设有第一斜面部221,第一斜面部221与第一台阶部220的上表面连接,凸起部120的周向端面上对应设有第二斜面部121,第二斜面部121与凸起部120的下表面连接。将充电柱200由下壳体100的外侧向通孔110内插设时,通过第一斜面部221与第二斜面部121之间的配合,便于充电柱200的安装。而当充电柱200安装到位后,第一斜面部221和第二斜面部121也不会影响充电柱200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的,第二台阶部230的外表面内嵌于凹陷部130内,参照图6,使得充电柱200不会外伸于下壳体100而影响可穿戴电子设备1的外在美观性,同时,内嵌设计对充电柱200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外物对充电柱200造成磨损。
进一步的,参照图9,充电柱200靠近弹片400的一侧设有凸点250,也即第一台阶部220的上表面上设有凸点250,凸点250用于与弹片400抵接,使充电柱200与弹片400之间的抵靠更加可靠,进而保证整个连通线路的可靠性。
凸点250优选的与导电触点310正对,进一步提高电路板300、弹片400以及充电柱200之间的连通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用于形成容纳空间;
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路板具有导电触点;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片,设于所述电路板上并覆盖所述导电触点;
充电柱,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且部分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充电柱与所述弹片抵接;
其中,当所述充电柱不受外力抵靠时,所述弹片与所述导电触点分离;
当所述充电柱受外力抵靠时,所述充电柱朝靠近所述弹片的方向移动,所述弹片受力变形与所述导电触点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为圆形结构,所述弹片的外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弹片朝向所述充电柱侧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触点与所述弹片的中心正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片为条状结构,所述弹片的两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弹片朝向所述充电柱侧凸出,所述弹片的中部覆盖所述导电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柱包括柱体,所述柱体靠近所述弹片的一端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台阶部外周直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周直径;
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所述充电柱插入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周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设有凸起部;
当所述充电柱不受外力抵靠时,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抵靠;
当所述充电柱受外力抵靠时,所述第一台阶部与所述凸起部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体远离所述弹片的一端设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二台阶部的外周直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周直径;
所述通孔靠近所述壳体外侧的一端设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当所述充电柱不受外力抵靠时,所述第二台阶部与所述凹陷部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分离;
当所述充电柱受外力抵靠时,所述第二台阶部与所述凹陷部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抵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与所述柱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密封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体紧靠所述第二台阶部的位置处设有第三台阶部,所述第三台阶部的外周直径大于所述柱体的外周直径;
所述第三台阶部与所述凸起部之间设有所述密封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台阶部的外周直径大于所述凸起部的内周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柱靠近所述弹片的一侧设有凸点,所述凸点与所述弹片抵接,所述凸点与所述导电触点正对。
CN201921834224.7U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4899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4224.7U CN210489989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4224.7U CN210489989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89989U true CN210489989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10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4224.7U Active CN210489989U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8998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84756B2 (en) Battery having multi-orientation conductions, battery holder having multi-orientation conductions, and battery assembling method
TWI470876B (zh) 電連接總成、電池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217036A (zh) 电子装置
CN110289521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111262327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0489989U (zh) 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
CN110720712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8101371U (zh) 锂电池
KR100960959B1 (ko) 스프링 커넥터 핀
CN208522801U (zh) 移动终端
CN211556263U (zh) 充电座和电子套件
CN216958584U (zh) 穿戴设备和充电系统
CN210489870U (zh) 一种微型射频开关
CN209804946U (zh) 充电接口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539306U (zh) 一种智能手环
CN209897239U (zh) 颈挂式换电蓝牙耳机
CN108495223B (zh) 终端的壳体及终端
CN219286258U (zh) 可穿戴设备
CN214378966U (zh) 一种高清投影传输连接器
CN112310607B (zh) 天线接地结构及具有该天线接地结构的可穿戴设备
CN216057088U (zh) 防水密封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715871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7695266U (zh) 一种防漏型导电弹针、电源装置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3936612U (zh) 电子设备
CN214254196U (zh) 按键模组和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29

Address after: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261205 workshop 1, 3 and 5, Adele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 processing base, Weifang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south of Yuqing East Street, east of Gaoxin 2nd Road, Qingdao Comprehensive Bonded Zone,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ifang Goertek Electronic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