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88467U -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88467U
CN210488467U CN201920790738.0U CN201920790738U CN210488467U CN 210488467 U CN210488467 U CN 210488467U CN 201920790738 U CN201920790738 U CN 201920790738U CN 210488467 U CN210488467 U CN 210488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heat dissipation
driving
dissipation plate
outpu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907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杨明
吴伟峰
白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9073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88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88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88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该间歇抬升组件用于带动移动终端的散热板开合。该间歇抬升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包括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以及与输出齿轮固定连接且同轴设置的驱动杆,输入齿轮的轴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第二驱动件包括套装在驱动杆上且用于驱动散热板开合的支撑件。支撑件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驱动杆滑动配合的滑槽,滑槽包括沿支撑件的内壁螺旋设置的第一槽体,驱动杆在第一槽体内滑动时,支撑件驱动散热板开合。滑槽还包括长度方向垂直于输出齿轮的轴线的第二槽体。驱动杆在第二槽体内滑动时,散热板锁定在设定位置。简化驱动机构的结构,降低占用的空间面积。

Description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功耗越来越大,游戏本的性能逐渐提升,对笔记本的散热要求也越来越大。而大功耗产生的热量如何散出去成为笔记本电脑性能提升的突破口,因此散热性能也就成为笔记本型电脑的关键指标。
现有技术传统方法通过将CPU等热源先传到散热器,再通过风扇散热,随着功耗增加,风扇转速提高,风扇带来的噪音也越大,用户的体验不佳。另外,一般笔记型电脑外观开孔较小,进风量受到进风口限制,散热能力也达到极限,制约着笔记本型电脑性能提升。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散热的效果,在笔记本电脑的壳体上增加了一个散热板,该散热板与壳体转动连接,在需要进行散热时,打开散热板来增大进风量,从而增大散热的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驱动散热板打开的机构比较复杂,且占用的空间比较大,影响笔记本电脑的尺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歇抬升组件以及移动终端,用以降低散热板驱动机构的尺寸,降低占用的移动终端内的空间。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间歇抬升组件,该间歇抬升组件用于带动移动终端的散热板开合。该间歇抬升组件主要包括第一驱动件以及第二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包括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以及与输出齿轮固定连接且同轴设置的驱动杆,且输入齿轮的轴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其中,输入齿轮与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固定连接,输出齿轮与移动终端的壳体转动连接,在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开合时,输入齿轮通过齿轮组的传动带动输出齿轮相对壳体转动。第二驱动件包括套装在驱动杆上且用于驱动散热板开合的支撑件。在支撑件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驱动杆滑动配合的滑槽,滑槽包括沿支撑件的内壁螺旋设置的第一槽体,在驱动杆在第一槽体内滑动时,驱动杆通过第一槽体带动支撑件运动以实现对散热板开合的驱动。滑槽还包括长度方向垂直于输出齿轮的轴线的第二槽体,且第二槽体与第一槽体连通。在驱动杆从第一槽体滑入第二槽体并在第二槽体内滑动时,驱动杆停止驱动支撑件运动,且将散热板锁定在设定位置。在上述的方案中,通过采用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以及滑动配合的驱动杆与支撑件驱动散热板开合,并将散热板锁定在所需的位置,简化了驱动机构的结构,降低了占用移动终端内的空间面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输入齿轮的轴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以便于驱动杆驱动支撑件带动散热板开合,且便于支撑件将散热板锁定在设定位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齿轮组中齿轮的个数为两个,两个齿轮分别为第一齿轮、及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其中,第一齿轮为输入齿轮,第二齿轮为输出齿轮。通过采用由两个齿轮组成的齿轮组,减少齿轮组占用的空间。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为第一锥齿轮,第二齿轮为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以实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传动方向的改变。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为第一斜齿轮,第二齿轮为与第一斜齿轮啮合的第二斜齿轮,以提高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为弧形壳体结构,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设置在弧形壳体结构的内壁上,以减少支撑件占用的空间。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驱动杆上设置有纺锤型结构,驱动杆通过纺锤型结构与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滑动配合。通过设置的纺锤型结构,以便于驱动杆在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内滑动,防止驱动杆在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内滑动时卡壳。纺锤型结构既可以与驱动杆固定连接;纺锤型结构也可以与驱动杆转动连接,以便于驱动杆与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之间的滑动配合。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槽体的个数为至少两个,第二槽体的个数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一槽体与至少两个第二槽体交替排列,且相邻的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相互连通,以便于将散热板锁定在至少两个不同的设定位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槽体的个数为一个,且第一槽体的两端分别连通有一个第二槽体,以实现将散热板锁定在两个不同的设定位置。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还包括与输出齿轮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用于与移动终端的壳体固定连接,以便于实现输出齿轮与移动终端的壳体之间的转动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用于限位驱动杆摆动范围的限位结构,以防止驱动杆从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中滑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件还包括与输入齿轮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用于与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固定连接,以便于实现显示屏与输入齿轮的同步转动。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本体、与本体转动连接的显示屏、以及上述任意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其中,输入齿轮与显示屏固定连接。本体包括壳体以及与壳体转动连接的散热板。且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与移动终端的壳体转动连接。支撑件用于推动散热板转动。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在显示屏转动时,显示屏带动输入齿轮转动,输入齿轮通过齿轮组的传动带动输出齿轮转动,输出齿轮带动驱动杆同轴转动,驱动杆在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内的滑动带动支撑件运动,实现对散热板开合的驱动以及将散热板锁定在设定位置,从而简化了驱动机构的结构,降低了其占用的空间面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与散热板固定连接。驱动杆上设置有纺锤型结构,驱动杆通过纺锤型结构与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滑动配合。或第一槽体的槽宽由第一槽体的槽底向第一槽体的槽口方向逐渐增宽,具体的,第一槽体的槽壁可以为仿形拟合曲面。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使支撑件既可以相对驱动杆滑动又可以相对壳体转动,防止驱动杆与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之间卡死,使驱动杆在第一槽体及第二槽体内的顺利滑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与散热板滑动连接,以便于支撑件对散热板开合及锁定的驱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使用状态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板处于闭合状态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板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歇抬升组件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歇抬升组件的装配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杆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歇抬升组件的一种状态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一种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歇抬升组件的另一种状态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歇抬升组件的另一种状态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另一种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间歇抬升组件的另一种状态图。
附图标记:
10-间歇抬升组件 100-移动终端 11-第一齿轮
111-第一支架 112-第一转轴 113-凸轮
114-叠开弹簧组 12-第二齿轮 121-第二支架
122-第二转轴 123-支撑板 124-侧壁
13-驱动杆 131-纺锤型结构 14-支撑件
15-第一槽体 16-第二槽体 20-显示屏
30-壳体 31-第一壳体 32-第二壳体 33-散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间歇抬升组件,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如图1及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间歇抬升组件10应用于移动终端100上,如笔记本电脑上。参考图3,该移动终端100包括本体以及与本体转动连接的显示屏20,其中,该本体用于盛放主板、硬盘、处理器等结构,其连接关系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关系相同,在此不予赘述。此外,本体包括一个壳体30,该壳体30包括第一壳体31、以及与第一壳体31连接的第二壳体32;其中,第一壳体31及第二壳体32围成容纳上述主板、硬盘、处理器等结构的空间。如图3中所示,其中的第二壳体32转动连接了一个散热板33,该散热板33用于增大移动终端100的进风量。在使用时,如图4及图5所示,首先参考图4,在移动终端100不使用时,显示屏20盖合,此时散热板33关闭。如图5所示,在移动终端100使用时,显示屏20打开,同时显示屏20通过间歇抬升组件10带动散热板33转动打开,从而增大本体内的进风量。在上述运动过程中,间歇抬升组件10具有两个工作过程,其一是在显示屏20转动时,带动散热板33转动打开,其二是在散热板33转动打开后,使得散热板33能够保持打开状态,并且解锁散热板33与显示屏20的联动关系。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间歇抬升组件10,下面结合附图对间歇抬升组件10进行详细的介绍。首先参考图6及图7,其中,图6中示出了该间歇抬升组件10的结构部件,图7示出了该间歇抬升组件10装配在一起时的状态图。
该间歇抬升组件10主要包括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下面分别对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进行详细的叙述。首先介绍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包括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其中,输入齿轮用于与移动终端100上的显示屏20固定连接,输出齿轮用于与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转动连接,在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20绕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转动开合时,显示屏20能够带动输入齿轮相对壳体30转动,输入齿轮通过齿轮组的传动带动输出齿轮相对壳体30转动。
在设置齿轮组时,齿轮组中齿轮的个数具有可以为2个、3个、4个等,下面以齿轮组中齿轮的个数为两个为例进行描述。参考图6及图7,齿轮组中齿轮的个数为两个,两个齿轮分别为第一齿轮11、及与第一齿轮11啮合的第二齿轮12。其中,第一齿轮11为用于与显示屏20固定连接的输入齿轮,第二齿轮12为用于与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转动连接的输出齿轮。
在将输入齿轮与显示屏20固定连接时,如图2及图6所示,第一驱动件还包括输入齿轮通过焊接、键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111,第一支架111用于与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20固定连接。参考图2,第一支架111通过螺钉紧固、焊接等方式与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20固定连接。参考图6,第一支架111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有一个第一转轴112。在第一齿轮11作为输入齿轮时,参考图7,第一齿轮11套装在第一转轴112上,且第一转轴112与第一齿轮11通过花键、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从而在显示屏20转动打开或闭合时,显示屏20带动第一齿轮11转动。另外,第一转轴112的轴线与显示屏20绕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转动的轴线重合,在显示屏20绕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转动时,第一转轴112与显示屏20绕同一轴线转动。应当理解是,输入齿轮与显示屏20固定连接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比如,输入齿轮可与显示屏20相对壳体30转动连接的转轴通过花键、直键、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显示屏20相对壳体30转动时,显示屏20带动输入齿轮转动。
在将输出齿轮与壳体30转动连接时,如图2及图6所示,第一驱动件还包括与第二齿轮12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架121,第二支架121用于与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固定连接。参考图2,第二支架121通过螺钉紧固、焊接等方式与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固定连接。参考图6,第二支架121通过轴承连接、铰接等方式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二转轴122。在第二齿轮12作为输出齿轮时,参考图7,第二齿轮12套装在第二转轴122上,且第二齿轮12与第二转轴122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从而在第一齿轮11转动时,与第一齿轮11相啮合的第二齿轮12带动第二转轴122绕第二支架121转动。参考图7,第二支架121具有两个相对的支撑板123,第二转轴1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对的支撑板123转动连接,且第二齿轮12位于两个支撑板123之间。应当理解的是,实现输出齿轮与壳体30转动连接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输出齿轮可以与第二支架121通过焊接、花键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输出齿轮与第二转轴122转动连接,在输入齿轮转动时,输入齿轮通过齿轮组的传动带动输出齿轮绕第二转轴122转动,从而实现输出齿轮与壳体30之间的转动连接。
另外,齿轮组中的输入齿轮的轴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具体的,在设置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的啮合时,第一齿轮11的轴线与第二齿轮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第一齿轮11的轴线与第二齿轮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设置为45度、60度、75度、90度、105度等大于0度的任意角度。下面以第一齿轮11的轴线与第二齿轮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进行说明。
参考图6及图7,在第一齿轮11的轴线与第二齿轮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时,第一齿轮11的轴线与第二齿轮12的轴线相互垂直。在选择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时,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可以为相互啮合的锥齿轮,即第一齿轮11为第一锥齿轮,第二齿轮12为与第一锥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锥齿轮,且第一锥齿轮的轴线与第二锥齿轮的轴线相互垂直。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还可以为相互啮合的斜齿轮,即第一齿轮11为第一斜齿轮,第二齿轮12为与第一斜齿轮相啮合的第二斜齿轮,且第一斜齿轮的轴线与第二斜齿轮的轴线相互垂直。应当理解的是,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斜齿轮或锥齿轮相互啮合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实现两个相啮合的齿轮之间的轴交角为90度的设置方式。另外,应当注意的是,第一齿轮11的轴线与第二齿轮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90度的设置方式,第一齿轮11的轴线与第二齿轮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以为大于0度的任意角度。通过采用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组成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减少齿轮组占用的空间。
应当注意的是,齿轮组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包含两个齿轮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齿轮组中齿轮的个数为3个,3个齿轮组成具有两级齿轮传动的齿轮组,其中,一级齿轮传动中的主动齿轮作为输入齿轮用于与显示屏20固定连接,二级齿轮传动中的从动齿轮作为输出齿轮用于与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转动连接。且输入齿轮的轴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60度、75度、90度、105度、120度等大于0度的任意角度。具体设置时,可以设置一级齿轮传动中主动齿轮的轴线与从动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0度,二级齿轮传动中的主动齿轮(即一级齿轮传动中的从动齿轮)的轴线与从动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45度、60度、75度、90度、105度、120度等大于0度的任意角度,从而使输入齿轮的轴线及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还可以设置一级齿轮传动中主动齿轮的轴线与从动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60度、75度、90度、105度、120度等大于0度的任意角度,二级齿轮传动中的主动齿轮(即一级齿轮传动中的从动齿轮)的轴线与从动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0度,从而使输入齿轮的轴线及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还可以设置一级齿轮传动中主动齿轮的轴线与从动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60度、75度、90度、105度、120度等大于0度的任意角度,二级齿轮传动中的主动齿轮(即一级齿轮传动中的从动齿轮)的轴线与从动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45度、60度、75度、90度、105度、120度等大于0度的任意角度,且使输入齿轮的轴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即只要满足齿轮组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且输入齿轮的轴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的设置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继续参考图6,第一驱动件还包括与输出齿轮固定连接且驱动第二驱动件运动的驱动杆13。驱动杆13与输出齿轮同轴设置,且在输出齿轮转动时,输出齿轮带动驱动杆13同步转动。在具体连接输出齿轮与驱动杆13时,参考图6,驱动杆13与输出齿轮通过焊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输入齿轮通过齿轮组的传动驱动输出齿轮转动时,输出齿轮带动驱动杆13沿第二转轴122的轴线转动。应当理解的是,实现输出齿轮与驱动杆13同轴设置的方式并不限于图6示出的设置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输出齿轮与驱动杆13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在输出齿轮转动时,输出齿轮带动驱动杆13绕输出齿轮的轴线同步转动,从而实现输出齿轮与驱动杆13的同轴设置,且简化部件数量,便于设置。
接下来介绍第二驱动件,参考图7及图9,第二驱动件包括套装在驱动杆13上的支撑件14,支撑件14用于驱动散热板33开合。在支撑件14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驱动杆13滑动配合的滑槽,在输出齿轮带动驱动杆13绕输出齿轮的轴线转动时,驱动杆13在支撑件14上的滑槽内滑动。通过驱动杆13与支撑件14上的滑槽滑动配合,将驱动杆13绕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转动,转变为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或与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或与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时,支撑件14可以驱动散热板33开合。下面分别对支撑件14以及设置在支撑件14上的滑槽进行详细的描述。
首先结合图6及图9介绍支撑件14,支撑件14为一个半圆筒式的弧形壳体结构,在弧形壳体结构的内壁上设置有滑槽。在支撑件14套装在驱动杆13上时,驱动杆13与滑槽滑动配合。应当理解的是,支撑件14并不限于图9示出的半圆筒式的弧形壳体结构,弧形壳体结构还可以为四分之一弧形壳体结构,六分之一弧形壳体结构等。通过采用弧形壳体结构作为支撑件14,可减少支撑件14所占用的空间。应当注意的是,支撑件14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弧形壳体结构,其还可以为其他的结构。例如,支撑件14为一个圆筒式的壳体结构,滑槽设置在圆筒式的壳体结构的内壁上,且在支撑件14套装在驱动杆13上时,驱动杆13与滑槽滑动配合。
接下来结合图7及图9介绍设置在支撑件14的内壁(朝向驱动杆13的一侧)上的滑槽。参考图9,滑槽包括两种类型的槽体。其中一种类型的槽体为第一槽体15,第一槽体15螺旋设置在支撑件14的内壁上。由于第一槽体15螺旋设置在支撑件14的内壁上,第一槽体15上的相对的两个槽体端口在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存在高度差(即第一槽体15的相对的两个端口在输出齿轮的轴线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从而在输出齿轮带动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时,支撑件14可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或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以驱动散热板33开合。在设置第一槽体15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槽体15上相对的两个槽体端口的高度差以及第一槽体15的长度来调整第一槽体15的倾斜程度。在相同的高度差的情况下,第一槽体15的长度越长,第一槽体15的倾斜程度就越小,驱动杆13也就越容易驱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或与输出齿轮的轴线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第一槽体15的长度越短,第一槽体15的倾斜程度就越大,驱动杆13驱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或与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式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的难度也就越大。另外,第一槽体15可以由多段倾斜程度不同的槽体组成。例如,第一槽体15由两段倾斜程度不同的第一分槽体及第二分槽体组成,第一分槽体与第二分槽体连通,且第一分槽体的倾斜程度大于第二分槽体的倾斜程度,从而使驱动杆13在第一分槽体内滑动时,驱动支撑件14运动的速度较快,驱动杆13在第二分槽体内滑动时,驱动支撑件14运动的速度较慢。
继续参考图9,另一种类型的槽体为与第一槽体15连通的第二槽体16,第二槽体16在长度方向上垂直于输出齿轮的轴线。由于第二槽体16在长度方向上垂直于输出齿轮的轴线,第二槽体16上相对的两个端口在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上不存在高度差(即第二槽体16上相对的两个端口在输出齿轮的轴线上的投影重合)。在输出齿轮带动驱动杆13在第二槽体16内滑动时,支撑件14相对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没有滑动,使支撑件14停止驱动散热板33开合,从而解除散热板33与显示屏20的联动关系,同时将散热板33锁定在设定位置。其中,上述的设定位置指驱动杆13在第二槽体16内滑动时,散热板33所在的位置。另外,第一槽体15的两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与第二槽体16中的两个端口中的一个端口连通,使驱动杆13能够从第一槽体15滑入第二槽体16,或从第二槽体16滑入第一槽体15。
如图9所示,支撑件14上具有一个第一槽体15、以及分列在第一槽体15相对的两端的两个第二槽体16,且每个第二槽体16分别与第一槽体15的一端连通。由于第二槽体16的个数为两个,从而间歇抬升组件10可将散热板33锁定在两个不同的设置位置。在设置驱动杆13时,可设置驱动杆13在两个第二槽体16中的一个第二槽体16内滑动时,散热板33处于闭合状态;在驱动杆13在两个第二槽体16中的另一个第二槽体16内滑动时,散热板33处于张开一定角度的位置。
具有应用时,参考图10及图11,在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20处于闭合状态时,散热板33也处于闭合状态,且驱动杆13在两个第一槽体15中的一个第二槽体16内。参考图12,在显示屏20打开到一定角度后,驱动杆13从第二槽体16内滑动到第二槽体16与第一槽体15的连通处。在显示屏20继续打开时,驱动杆13滑入到第一槽体15并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从而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或与输出齿轮的轴线近似平行的方向开始滑动,以驱动散热板33打开,实现显示屏20与散热板33之间的联动。参考图13及图14,在显示屏20打开到更大角度时,驱动杆13滑动到第一槽体15与另一个第二槽体16的连通处,散热板33张开到一定角度。参考图15,之后在显示屏20向张开方向继续打开时,驱动杆13滑入到第二槽体16并在第二槽体16内滑动。支撑件14相对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停止滑动,从而停止对散热板33的驱动,解除显示屏20与散热板33的联动关系,并将散热板33锁定在张开一定角度的位置,以增加移动终端100的进风量。
在显示屏20闭合时,参考图13及图14,在显示屏20闭合到一定角度时,驱动杆13从第二槽体16内滑动到第一槽体15与第二槽体16的连通处。在显示屏20继续闭合时,驱动杆13滑入到第一槽体15并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从而驱动杆13驱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或与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实现支撑件14驱动散热板33开合,即显示屏20与散热板33之间的联动关系再次形成,散热板33随显示屏20的闭合开始闭合。参考图12,在显示屏20闭合到更小的角度时,驱动杆13从第一槽体15的一端滑动到第一槽体15与另一个第二槽体16的连通处,散热板33处于闭合状态。参考图10及图11,在显示屏20继续闭合时,驱动杆13滑入第二槽体16并在第二槽体16内滑动,驱动杆13停止驱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滑动,支撑件14停止驱动散热板33闭合并将散热板33锁定在闭合状态,从而再次解除显示屏20与散热板33之间的联动关系。继续参考图10及图11,在显示屏20处于闭合状态时,驱动杆13位于第二槽体16内并将支撑件14锁定,从而将散热板33锁定在闭合状态。且在显示屏20再次打开时,驱动杆13按照上述的滑动方式重复进行即可。
另外,支撑件14的内壁上可以设置一个第一槽体15及一个第二槽体16,且第一槽体15与第二槽体16连通。在显示屏20处于闭合状态时,散热板33同样处于闭合状态,此时,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内。在显示屏20打开时,由于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散热板33也随显示屏20的转动而转动。在显示屏20打开到一定角度后,散热板33也处于张开状态,驱动杆13从第一槽体15滑动到第一槽体15与第二槽体16的连通处。在显示屏20继续打开时,驱动杆13滑入第二槽体16并在第二槽体16内滑动,从而解除显示屏20及散热板33之间的联动关系,并将散热板33锁定在张开状态。在显示屏20闭合时,在显示屏20闭合到一定角度使驱动杆13滑动到第一槽体15与第二槽体16的连通处时,显示屏20与散热板33之间的联动关系再次形成。在显示屏20向更小的角度闭合时,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支撑件14带动散热板33向闭合状态转动。在显示屏20转动到闭合状态时,散热板33也转动到闭合状态,且驱动杆13位于第一槽体15,从而不影响散热板33的再次打开。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示出的两种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第一槽体15的个数为两个,第二槽体16的个数为两个,两个第一槽体15与两个第二槽体16交替排列,且相邻的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相互连通。从而使显示屏20可在不同的位置与散热板33形成联动关系,并可将散热板33锁定在两个不同的设置位置。应当注意的是,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的个数还可以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第一槽体15的数量及第二槽体1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只要满足至少两个第一槽体15与至少两个第二槽体16交替排列,且相邻的第一槽体15与第二槽体16相互连通的设置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实现支撑件14驱动散热板33开合时,支撑件14可以与散热板33固定连接,支撑件14可以通过螺钉紧固、焊接等方式与散热板33固定连接;支撑件14还可与散热板33为一体结构,便于设置。在支撑件14与散热板33固定连接时,由于散热板33与壳体30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散热板33打开与闭合的同时,支撑件14随散热板33相对壳体30转动。在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时,驱动杆13驱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滑动。此时,支撑件14除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滑动外,支撑件14还随散热板33相对壳体30转动,即支撑件14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由于驱动杆13伸入到第一槽体15内,在支撑件14随散热板33相对壳体30转动时,驱动杆13可能与第一槽体15的槽壁抵压从而阻挡支撑件14随散热板33相对壳体30转动,从而使驱动杆13卡死在第一槽体15内。为防止驱动杆13卡死在第一槽体15内,参考图8,驱动杆13上设置有一个纺锤型结构131,纺锤型结构131伸入到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内,使驱动杆通过纺锤型结构131与第一槽体15滑动配合。由于纺锤型结构131的中间部分较大,端部较小,在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驱动支撑件14沿与输出齿轮的轴线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支撑件14随散热板33相对壳体30转动的同时,驱动杆13的纺锤型结构131可以向第一槽体15的槽底方向滑入、或沿远离第一槽体15的槽底方向滑出。另外,驱动杆13可以通过焊接、螺钉紧固、一体成型等方式与纺锤型结构131固定连接,在驱动杆13与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滑动配合时,纺锤型结构131与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的槽壁之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驱动杆13还可以与纺锤型结构131通过铰接轴转动连接,在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内滑动时,纺锤型结构131在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内滚动,从而减小摩擦力,便于驱动杆13与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之间的滑动配合。通过采用纺锤型结构131,以防止驱动杆13卡死在第一槽体15内,从而使驱动杆13能够顺利的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
应当理解的是,避免驱动杆13卡死在支撑件14的第一槽体15内的方式并不限于图8示出的纺锤型结构131,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可以设置第一槽体15槽宽由第一槽体15的槽底向第一槽体15的槽口方向逐渐增宽,使第一槽体15的横截面的槽底部分窄,槽口部分宽。由于第一槽体15的槽口宽、槽底窄,在驱动件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驱动支撑件14相对与输出齿轮的轴线近似平行的方向滑动,支撑件14随散热板33相对壳体30转动时,驱动杆13可以向第一槽体15的槽底方向滑入、或沿远离第一槽体15的槽底方向滑出,以防止驱动杆13卡死在第一槽体15内,从而使驱动杆13能够顺利的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将第一槽体15的槽壁设置为仿形拟合曲面,使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时,支撑件14能够稳定的运动。
另外,支撑件14驱动散热板33开合的方式除了上述示出的支撑件14与散热板33固定连接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设置方式。例如,可以采用支撑件14与散热板33滑动连接的方式,具体设置时,可以在散热板33上通过螺钉紧固、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一个支撑结构,且支撑结构上具有一个沟槽,在支撑件14上铰接或固定连接一个传动杆,传动杆可以在沟槽内滑动。在第二支架121上设置两个横截面为T型的沟槽,两个沟槽的延伸方向与输出齿轮的轴线平行,且沟槽的槽底宽,槽口窄。在支撑件14上通过焊接、螺钉紧固等方式固定连接两个横截面为T型的滑块,且每个滑块中的较宽部分位于T型的沟槽中的槽底。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防止支撑件14脱离驱动杆13,且使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滑动。在驱动杆13驱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滑动时,支撑件14带动传动杆,传动杆在支撑结构的沟槽内滑动以实现对散热板33开合的驱动。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仅仅示出了在支撑件14与散热板33滑动连接时,支撑件14驱动散热板33开合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支撑件14与散热板33滑动连接且能够驱动散热板33开合的设置方式。例如,可以在散热板33上与支撑件14相对的位置开设一个腰型孔,腰型孔的长度方向与散热板33绕壳体30转动的转轴轴线垂直。支撑件14上固定连接一个T型挂钩,T型挂钩中的竖直部分穿过腰型孔,T型挂钩的水平部分位于散热板33上背离支撑件14的一侧。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滑动驱动散热板33打开时,支撑件14依靠支撑件14对散热板33的抵压驱动散热板33绕壳体30转动打开。在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滑动驱动散热板33闭合时,支撑件14依靠T型挂钩中的水平部分勾设住腰型孔带动散热板33闭合。且在散热板33转动打开与闭合时,T型挂钩在腰型孔内沿腰型孔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协调支撑件14沿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滑动、以及散热板33沿壳体30转动的运动差,使支撑件14与散热板33之间的运动相互不干涉。
另外,第二支架121上还设置有用于限位驱动杆13摆动范围的限位结构。在设置限位结构时,如图6及图7所示,第二支架121上还具有连接两个相对的支撑板123的两个侧壁124。可设置驱动杆13在两个侧壁124之间转动(图中未示出)。在驱动杆13沿第一方向转动到与两个侧壁124中的一个侧壁124接触的位置时,由于侧壁124的阻挡,驱动杆13不能够向第一方向继续转动,从而实现对驱动杆13在一个方向上的限位。在驱动杆13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转动到与两个侧壁124中的另一个侧壁124接触时,另一个侧壁124对驱动杆13进行阻挡,使驱动杆13不能沿第二方向继续转动,从而实现对驱动杆13在另一个方向的限位。通过设置的两个侧壁124实现对驱动杆13转动范围的限定,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确定两个侧壁124之间的距离调整驱动杆13的转动范围,以防止驱动杆13从支撑件14的滑槽中滑出。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仅仅示出了限位结构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能够限位驱动杆13摆动范围的限位结构。
参考图6及图7,在第一转轴112上设置有用于小角度自动闭合的凸轮113,在显示屏20与壳体30之间的夹角较小时,实现显示屏20的自动闭合。其中,上述凸轮113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的用于小角度自闭合的凸轮。
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转轴112上设置有叠开弹簧组114,螺母通过与第一转轴112螺纹连接以锁紧叠开弹簧组114,使叠开弹簧组114受到挤压,以实现显示屏20与壳体30之间的阻尼转动。其中,上述叠开弹簧组114为现有技术中常规用于实现阻尼转动的叠开弹簧组。
通过设置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且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的轴交角大于0度。输入齿轮与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20固定连接,输出齿轮与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转动连接,在移动终端100的显示屏20开合时,显示屏20带动输入齿轮转动,输入齿轮通过齿轮组的传动带动输出齿轮相对壳体30转动。通过在输出齿轮上固定连接有与输出齿轮同轴设置的驱动杆13,在驱动杆13上套装有用于驱动散热板33开合的支撑件14。在支撑件14的内壁上设置有与驱动杆13滑动配合的滑槽。滑槽包括沿支撑件14的内壁螺旋设置的第一槽体15,在驱动杆13在第一槽体15内滑动时,驱动杆13通过第一槽体15带动支撑件14运动以实现对散热板33开合的驱动。滑槽还包括长度方向垂直于输出齿轮的轴线的第二槽体16,且第二槽体16与第一槽体15连通。在驱动杆13从第一槽体15滑入第二槽体16并在第二槽体16内滑动时,驱动杆13停止驱动支撑件14运动,且将散热板33锁定在设定位置。通过采用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以及滑动配合的驱动杆13与支撑件14驱动散热板33开合,并将散热板33锁定在所需的位置,简化了驱动机构的结构,降低了占用移动终端100内的空间面积。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为笔记本电脑。在具体设置时,如图1及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间歇抬升组件10应用于移动终端100上,如笔记本电脑上。参考图3,该移动终端100包括本体以及与本体转动连接的显示屏20,其中,该本体用于盛放主板、硬盘、处理器等结构,其连接关系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关系相同,在此不予赘述。此外,本体包括一个壳体30,该壳体30包括第一壳体31、以及与第一壳体31连接的第二壳体32;其中,第一壳体31及第二壳体32围成容纳上述主板、硬盘、处理器等结构的空间。如图3所示,其中的第二壳体32转动连接了一个散热板33,该散热板33用于增大移动终端100的进风量。在将间歇抬升组件10应用于移动终端100时,输入齿轮与显示屏20固定连接。本体包括壳体30以及与壳体30转动连接的散热板33。且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与移动终端100的壳体30转动连接。支撑件14用于推动散热板33转动。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考上述的描述。在上述运动过程中,间歇抬升组件10具有两个工作过程,其一是在显示屏20转动时,带动散热板33转动打开,其二是在散热板33转动打开后,使得散热板33能够保持打开状态,并且解锁散热板33与显示屏20的联动关系。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通过采用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以及滑动配合的驱动杆13与支撑件14驱动散热板33开合,并将散热板33锁定在所需的位置,简化了驱动机构的结构,降低了占用移动终端100内的空间面积。
其中支撑件14驱动散热板33开合的方式存在多种方式,支撑件14可与散热板33通过螺钉紧固、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在采用该设置方式时,驱动杆13上设置有纺锤型结构131,驱动杆13通过纺锤型结构131与第一槽体15及第二槽体16滑动配合。或第一槽体15的槽口由第一槽体15的槽底向第一槽体15的槽口方向逐渐增宽,以防止驱动杆13卡死在第一槽体15内。具体设置时,可以设置第一槽体15的槽壁为仿形拟合曲面,以使支撑件14能够稳定的运动。
支撑件14驱动散热板33开合的方式除了上述示出的支撑件14与散热板33固定连接的方式外,支撑件14还可以采用与散热板33滑动连接的方式驱动散热板33开合。具体的设置方式参考上述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3,在确定间歇抬升组件10的个数时,为了改善推动散热板33的效果,该间歇抬升组件10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间歇抬升组件10对称设置。从而提高了散热板33的开合效果。

Claims (14)

1.一种间歇抬升组件,用于带动移动终端的散热板开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驱动件,包括具有输入齿轮及输出齿轮的齿轮组,其中,所述输入齿轮的轴线与所述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还包括与所述输出齿轮固定连接且同轴设置的驱动杆;
第二驱动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散热板开合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套装在所述驱动杆上,且所述支撑件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杆滑动配合的滑槽;其中,所述滑槽包括沿所述支撑件的内壁螺旋设置的第一槽体,以及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输出齿轮的轴线的第二槽体,且所述第一槽体与所述第二槽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齿轮的轴线与所述输出齿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中齿轮的个数为两个,所述两个齿轮分别为第一齿轮、及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其中,所述第一齿轮为所述输入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为所述输出齿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为第一斜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为与所述第一斜齿轮啮合的第二斜齿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弧形壳体结构,所述第一槽体与所述第二槽体设置在所述弧形壳体结构的内壁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纺锤型结构,所述驱动杆通过所述纺锤型结构与所述第一槽体及所述第二槽体滑动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与所述纺锤型结构转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槽体的个数为至少两个;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槽体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槽体交替排列,且相邻的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相互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体的个数为一个,且所述第一槽体的两端分别连通有一个所述第二槽体。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还包括与所述输出齿轮转动连接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的壳体固定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驱动杆摆动范围的限位结构。
12.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以及与所述本体转动连接的显示屏,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间歇抬升组件,其中,
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显示屏固定连接;
所述本体包括壳体以及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的散热板;所述输入齿轮及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且所述支撑件用于推动所述散热板转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散热板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纺锤型结构,所述驱动杆通过所述纺锤型结构与所述第一槽体及所述第二槽体滑动配合;
或所述第一槽体的槽宽由所述第一槽体的槽底向所述第一槽体的槽口方向逐渐增宽。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散热板滑动连接。
CN201920790738.0U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210488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90738.0U CN210488467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90738.0U CN210488467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88467U true CN210488467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12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90738.0U Active CN210488467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884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0569A1 (ko) * 2021-11-05 2023-05-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0569A1 (ko) * 2021-11-05 2023-05-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78251B2 (ja) 調節可能なトルクヒンジ
WO2020192198A1 (zh)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TW202022542A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CN210488467U (zh)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WO2018045762A1 (zh) 面板驱动机构、前面板运动机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WO2008151503A1 (fr) Vitre à commande électrique
TW201406122A (zh) 滑蓋式電子裝置及其線性移動機構
WO2015014220A1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出风装置
CN210377207U (zh) 一种间歇抬升组件及移动终端
TWI798988B (zh) 鉸鏈、資訊處理系統及用於打開及閉合資訊處理系統殼體之方法
WO2015078317A1 (zh) 双向开门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冰箱
CN201129115Y (zh) 电动窗户
US2021030718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equipment
CN112118709A (zh) 一种数据集成存储服务器机柜
WO2015078316A1 (zh) 双向开门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冰箱
CN210980294U (zh) 一种侧开合式进风结构及空调及空调
CN211119926U (zh) 风口结构、空调器
CN211081444U (zh) 一种汽车手套箱门/盖执行器
CN210530507U (zh) 一种门锁把手换向结构及智能门锁
CN220829677U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3010914A1 (zh) 嵌入式铰链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14540592U (zh) 电子装置
CN219733137U (zh) 一种门窗导轨
CN214576463U (zh) 一种具有双门齿轮同步开合的烤箱
CN110608526A (zh) 一种侧开合式进风结构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